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为分析对象,借助SPSS、EXCEL等可视化软件的相关功能进行综合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畲族体育研究领域产生的学术热点主要集中在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畲族武术研究、畲族体育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研究、文化变迁研究等方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1:

地方武术研究新成果

文/李成银

接到《聊城武术文化研究》即将出版并邀写序的电话,我十分高兴,我出生在聊城,少年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它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聊城地处山东鲁西平原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不仅是古运河的途径地,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萌发地之一。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较重要的影响力。被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国家级与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武术拳种有“冠县查拳”“临清肘捶”“临清弹腿”“梅花桩拳”“东阿二郎拳”等项目,另外,还有在聊城地区广泛流传的“少林拳”“小红拳”“罗汉拳”等传统武术拳种,这些传统武术项目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故聊城有“武术之乡”的美誉。该地区的传统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广泛,文化底蕴深厚,既有萌发在该地的拳种,又有流入和广泛流传的项目,在《山东省体育志》《聊城县县志》等史志中有些零星的记载和叙述,有开拓,有耕耘,就会有丰硕的收获,《聊城文化武术研究》是至今第一本系统、详尽研究记述聊城武术拳种历史文化的专著。

郭会丽,张鸿阳,李杉杉,三位青年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对萌发和广泛流传在聊城地区的传统武术拳种和流派的历史、技术体系、传承谱系、发展现状进行了不懈的挖掘、梳理、研究、分析。我与聊城摔跤协会主席、武协顾问张根生老师有幸参与了他们的讨论,比较熟悉该书的研究内容、体例及研究过程,而且也非常熟悉三位青年学者的人品与经历。他们自幼习武与中国式摔跤,无论在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求学时还是在教学工作中都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其研究成果頗丰。工作之余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和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山东穆斯林武术活动及其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作用研究”“山东省非遗武术文化游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课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著有“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历史渊源与发展研究”“石横出山拳的历史渊源与技法体系研究”“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赛事方案优化研究”等论文多篇,张鸿阳多次荣获全国摔跤冠军,三位皆是文武双全的有志青年。

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和专家访谈,做了大量的深入挖掘梳理工作,书中所列拳种的拳理拳论系统性逻辑性较强,历史源流有序,技术体系结构基本完整,传承谱系清晰,内容丰富新颖。虽然萌发与广泛流传在聊城地区的拳种很多,但书中所列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该书填补了山东省传统武术地域文化研究的空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对推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学术文化价值。在这里,我要向三位青年学者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执着精神致敬并对他们的新成果《聊城武术文化研究》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

绪论

聊城位于山东西部,京杭大运河河畔,又称鲁西大平原,辖区有莘县、阳谷、聊城、高唐、东阿、茌平、冠县、临清。聊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荟萃,旅游文化资源丰厚,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清时期东昌府有五人中武状元,七十二人中武进士。《聊城武术文化研究》一书旨在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系统论述聊城地区的武术拳种、武术名人轶事,为深化中国传统武术的地域文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

本研究主要选取的拳种是萌发和广泛流传在聊城地区的优秀传统武术拳术项目和已经列入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拳种与项目。

第一篇主要是运用田野调查、代表性传承人访谈结合武术史料对流传在聊城地区的传统武术拳种的历史、拳理、拳法、技术体系进行了研究。第二篇武术兵器,主要对古兵器收藏者、武术爱好者进行访谈与考察,并对其收藏的古兵器进行了分类与论述;并对东阿刀剑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了挖掘与整理。第三篇武术名人,主要对县志、体育志、武术史中有记载的聊城武术名人进行了考证和梳理。

《聊城武术文化研究》所用的资料来源:(一)现存的原始文献资料,器械实物,包括家族传承拳种所涉及的族谱和拳谱;(二)在世老拳师的口述。(三)引用己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作为更全面把握聊城地区传统武术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技术演变的佐证。书中第四篇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全文引入了齐鲁武术文化首席研究专家、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武术九段李成银教授的《武术文化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等著述。

该书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东省“非遗”武术文化游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8CTYJ1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 李成银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2:

中国畲族体育研究的学术热点探析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为分析对象,借助SPSS、EXCEL等可视化软件的相关功能进行综合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畲族体育研究领域产生的学术热点主要集中在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畲族武术研究、畲族体育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研究、文化变迁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畲族体育;学术史;空间分布;文献成果

[ 第一作者信息:魏永,男,1977年生,河南人,研究生,副教授,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传播学。]

[ 第二作者信息:肖庆群,男,1984年生,湖南人,研究生,副教授,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文献计量学。]

引言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的山区,是我国重要的山地民族之一。在中国知网以“畲族”并且包含“体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迄今产生的与畲族体育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已有224篇,硕博士论文也达到了30篇,表明国内学术界在畲族体育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奠定了畲族体育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但是,在畲族体育研究领域,国内学术界目前还无人开展有关学术史、文献计量等方面的研究,这样的学术状况在制约了我们对畲族体育研究领域基本学术动态的了解,也增添了把握其未来学术走向的难度。鉴于国内学术界当前在畲族体育研究学术史研究方面的不足,本章节拟以从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学术论文为对象,借助citespaceV、excel、spss等软件的相关功能,从学术热点层面展开综合性地分析,旨在为了解其知识结构提供参考。

1.学术热点所涉内容分析

1.1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是重要学术热点之一,所涉内容主要由聚类0中的施引文献关注的主题客观反映出来。经查询,目前共有16篇与畲族体育文化研究相关的文獻。通过文本研读并结合聚类中的热点关键词分析发现,这些文献关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畲族体育文化形成历程及发展、内涵特征及成因、开展现状与对策以及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等方面。在各学术主题上,均有数量不等且具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的代表性论著分布,如在形成历程及发展研究上,兰润生等发表的《试论福建省畲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源流与发展》一文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该文“多种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的畲族传统体育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进行了调查、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了畲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发展方向”[1]。在内涵特征及成因研究方面,以兰润生等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畲族传统体育特点及其成因分析》和方哲红发表的论文《畲族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文化特征》最具代表性。方哲红通过分析指出:“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其具有生产实用性、民族性、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内涵特征”[2]。而在兰润生等人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畲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特征的认识,指出:“宗教性、地域性、季节性、竞技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是畲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内涵特征”[3]。在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上,以李晓明发表的《浙江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一文为主要代表。而在畲族体育文化开展现状与传承发展方面,则以方哲红发表的《论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和王德洪等人发表的《浙西南山区畲族传统体育状况与特点的研究》等核心期刊论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现状与传承发展这一学术主题上,除了上文列出的代表性文献外,学术界在近期还出现了两部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专著,分别为《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和《浙江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一书为兰润生所著,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本系统梳理中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的学术专著,由总论、传播途径、开展现状与保护措施三大部分综合构成”[3]。全书集资料、田野考察与分析研究于一体,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量的项目介绍,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兼具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浙江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一书关注的对象则更具体和更具地域特色,该著的作者李晓明“重点对浙江省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具体涵盖了浙江畲族起源、发展与概况、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常识、畲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与主要功能等方面的内容”[4]。该著作不仅为浙江畲族体育文化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素材,而且也是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这一学术热点具体所涉内容的重要反映。

(2)畲族武术研究

武术是畲族先辈们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技击文化,近年来备受畲族体育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了畲族体育研究领域中的学术热点之一。畲族武术研究具体涉及的内容主要由聚类1和聚类3中施引文献研究的主题综合反映。经查询后台数据并结合二次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共有43篇与畲族武术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是畲族体育研究领域所含文献数量最多的学术热点。通过文本研读发现,这些成果具体关注了开展现状与对策、传承与发展、起源与特征、开发与利用、村落武术等方面的主题。(1)现状与对策。该主题产生了6篇直接相关的文献,其中,以向凤春、兰卉各自撰写的硕士论文最具代表性。(2)起源与特征。畲族武术产自畲族人们的生活,富有浓郁的畲族文化特色,是我们了解畲族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因此,畲族武术起源特征成了研究者们比较关心的话题。据检索,当前共有5篇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献。其中,缪仕晖等人的《畲族武术文化缘起及特征研究》和兰润生等人的《对福建省畲族民间武艺活动特征的分析》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成果。(3)传承与发展。在与畲族武术研究相关的所有文献中,以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文献数量最多(共16篇),这些文献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分析了畲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隔超等人从女性视角对畲族武术的传承观念进行了分析、夏旭峰分析了福安市金斗洋村畲家拳的传承状况,卢睿就闽东地区畲族武术的传承发展进行了研究,而陈瑜君则对畲族体育传承人的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进行了剖析。(4)畲族村落武术研究。畲族村落武术是近期才出现的前沿性主题,迄今畲族体育研究领域共产生了3篇与村落武术直接相关且具有深度的论文。这三篇文献均出自郭学松及其团队成员,分别就畲族村落武术的变迁规律、人口变迁以及传承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揭示了畲族村落武术的内在特征。

(3)体育旅游研究

畲族体育旅游研究具体涉及的主题和内容主要由聚类2中的热点关键词及其施引文献研究的主题反映出来。经查询,发现共有15篇与畲族体育旅游研究相关的文献成果,通过文献研读和主题归纳,发现这些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畲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畲族体育旅游资源现状与对策等方面。在有关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分别从人文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与发展、开发策略以及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层面展开了相应的分析。其中,宋狄雷的《浙西南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人文资源开发》是有关人文资源开发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文献;胡斌硕士论文《畲族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是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在旅游資源价值评价及其开发探析上,邱云美等人的《畲族传统体育旅游价值评价及开发》一文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而在与畲族体育旅游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相关的文献中,卢伟、方哲红、郭永红等人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且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卢伟针对福安市畲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与分析。方哲红“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对丽水畲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分类和系统性评析,并就丽水畲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剖析”[6];而郭永红等则就畲族体育旅游所具有的特色进行了系统性地解析,并就其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浙江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 年版,第 4 页.

[2]缪仕晖、郭学松:《畲族武术文化缘起及特征研究》,《临沂大学学报》,2014 年第 3 期.

[3]兰润生、林荫生、黄晓鹏:《对福建省畲族民间武艺活动特征的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年第 9 期.

[4]隔超、兰润生、冯圆圆:《畲族女性对本民族武术传承观念之影响》,《浙江体育科学》,2019 年第 4 期.

[5]学松、方千华、陈上越:《一个少数民族村落传统武术人口变迁的考察》,《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 年第 12 期.

[6]郭学松、曹莉、陈萍等:《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理性与自觉之相互逻辑:福建金斗洋畲族武术传承人的口述历史》,《体 育与科学》,2020 年第 5 期.

作者:魏永 肖庆群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3: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入手,介绍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及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时遵循的原则和对策,以此在沂蒙山区乃至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 体育教学 运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大,地方特色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开发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沂蒙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体育资源,如何将这些红色体育项目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寓教于体、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就成为新时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课题。

1 沂蒙革命老区红色体育文化及其项目介绍

红色运动项目取材于革命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每个项目都有一个独特的红色名称和历史典故。这些项目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的形式和规则,生动地展示战争年代革命老区军民鱼水之情的感人事迹;它既是正规体育比赛,又是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也是规范的群众健身活动,充分展示了革命老区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及革命老区人民强健的体魄、激昂的精神面貌。红色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可以依托于红运会项目不断创新的机制,选择适合学校体育的项目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扩大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含量,提高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质量。主要项目包括:鸡毛信(定向越野赛)、四渡赤水(100米竞速)、救伤员(80米抬担架竞速)、战地通讯兵、六姐妹保军需、英雄炸碉堡(200米障碍赛)、送军粮(4组€?00米接力)、艰苦长征路(3000米场地负重跑)、女子火线桥(80米架桥竞速)、沂蒙姐妹抢丰收(100米抢收粮食)、红军过草地(100米负重竞速)等,每个比赛项目都有比赛方法和竞赛规则及器材。

2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区别于常规体育授课的原则和特点,其主要原则体现为以下四个原则:

2.1 创新改造原则

沂蒙红色体育的发展不是依靠固守原状而是创新改造,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沂蒙红色体育项目不是完全都适合于体育教学,因此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工改造,在保持原有风格特点的基础上,使之规范科学和合理,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

2.2 保本纳新原则

在进行沂蒙红色体育项目教学时,充分吸取传统教法中的优秀成分,是保证沂蒙红色体育本色风貌的前提。对技术技巧性较强的项目,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仅要动手,还要勤于动脑,合理利用自身多种感官接受技术。根据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对学生掌握技术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3 因地制宜原则

沂蒙红色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地域特点,各学校应因地制宜。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师资力量,项目的技术、战术达到教学的要求和层次,同时能进一步从原有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发新的体育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场地、器材有较高要求的项目,教师应因地制宜,按照学校现有资源因陋就简将教学正常开展起来。

3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3.1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筛选策略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的筛选策略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从大量的红色体育项目资源中,筛选出合适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项目充实到体育课程资源中。如果能通过筛选将中小学生喜爱并对其身心发展有帮助的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选取的内容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首先要考虑它的健康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还要考虑项目的适宜地域、季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选择;再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3.2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改造与整合策略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的改造与整合策略是指根据体育课程具体实施的不同对象和条件等特点,对原有沂蒙红色体育项目资源的某个构成要素进行加工、变化、修改、包装、重组等。以适宜教学对象或教学场所的需要,它包括项目内容的重组、器材的改造、场地的改造、组织形式的改造、竞赛规则的改造、游戏规则的改造和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的改造等。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的改造与整合,有助于各校形成特色,在开发沂蒙传统体育项目时,有的需要改造重组;有的则不需要。改造的目的是使项目更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经过改造的沂蒙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出健身性、趣味性和安全性,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但有些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因技巧性强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改造和整合时都要体现安全第一。

3.3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开发与利用策略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能更好地在体育课程中帮助学生完善自己。在生理上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的适应外环境的能力;在心理上,有助于调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情绪等。因此要适当地选择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并将它合理地安排到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去,积极发挥每个项目独有的效能。

4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沂蒙红色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培训机构,定期对部分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在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起带头作用。体育教师在沂蒙红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是最宝贵的体育课程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发和利用沂蒙红色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保障。

4.2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评价方法的选拔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学生在沂蒙红色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是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开发和利用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的重要课程资源。

4.3 建立沂蒙红色体育项目教学或训练研究基地

首先选择一批具有开展沂蒙红色体育项目条件的学校作为试点,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利用工作,这些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可作为校本教材在基地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试点试验,总结经验,然后进行推广,使之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4.4 加强场地器材建设

各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沂蒙红色体育课程设施资金的投入,在学校现有场地器材条件下,提倡多功能开发和利用场地器材,提倡利用现有的条件自制器材,合理运用场地及学校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保证上好每一堂体育课。

5 结束语

本项目的实施目的是将中学体育课程更加趣味化和竞技化,让同学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深刻体会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让同学们意识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只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保卫国家,使国家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

[2] 邱丕相,马丈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文化孚刊,2005.

[3] 虞重干,张基振.民间体育游戏之于少年儿童和谐发展的实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4] 万源.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746-938.

作者:刘娜 张连增 徐立强 宋昌进 盛昌繁

上一篇:电力档案管理经济效益论文下一篇: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