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客家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广东本土音乐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广东地区所有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目前艺术教育中逐渐被边缘化的教学内容,它面临着被遗忘与失传的危险,其普及性、传承性与发展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少数民族客家文化艺术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少数民族客家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篇1:

初探数字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成长历程和优秀传统进行反映的一种文化,在文化保护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无形性特征,使得其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引入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展示技术、运用新媒体再现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运用现代数字技术,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的途径,甚至于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置的标志。最近几年,我国越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强调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不存在物质实体,被团体或者个人视作文化遗产的表演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文化场所、工艺品等,如昆曲、嘉善田歌、芜湖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几点,如语言形式、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知识实践以及手工工艺技能等,其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强调对知识、技能和技巧等的传承。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无形的,需要以人为依托进行表现和传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传承人员的个人因素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保护方法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方法通常都是利用文字、图片或者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保存,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方案,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数据资料的丢失;三是地域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脱离特定的民族文化而存在,不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死板僵化的传承方式也影响了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1]。

二、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需要以人为依托,以形象、声音、技艺等作为表现手段,属于一种活的文化,对于保护方法有着比较特殊的要求。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经历了从口传心记到文字记录再到影音资料记载的过程,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多的采集和记录手段,要求相关部门利用数字化技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证记录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真实性,构建资料性数据库,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面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相应数据库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顶层设计,确保其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家应该建设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和综合管理平台[2];从微观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对于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依照国家统一规定,做好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再经过分类编码存储到统一数据库中。2010年,我国文化部提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信息技术结构起来分阶段实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分析,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数据库等,截止2013年10月,数据库中存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总量达到了16.6TB。上述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基本可以支撑对于电子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数据的整合检索工作,而且能够通过区域、时间等条件,对检索范围进行压缩。

(二)引入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展示技术

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展示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能够以一种最为直观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表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直观生动的信息服务。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受技术条件影响,数字化手段相对单一,虽然3D动画、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想要将其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依然需要解决不少问题,如虚拟现实引擎、3D制作平台等。基于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3]。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例如,通过2D和3D动画技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场景、过程等进行恢复和再现,也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应用场景搭建、动作绑定、知识建模等技术,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情景和行为的快速生成,实现虚拟再现及互动操作,确保大众能够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对传统手工艺的使用方式、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等进行再现,在为传统手工艺提供保护的同时,也能够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可视化展示技术能够将虚拟形象具象化,推动知识和信息的增值重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活态性的特点,要求数据库建设必须以知识库为主,而其中包含的不同知识源在语义上存在异构性,用户能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空间知识的学习,对自身的用户类型信息进行更新,继而推动文化空间知识源的创新。

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展示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以华中师范大学提出的“虚拟巴东”项目为例,巴东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也是巴楚和巴蜀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区域,民族文化丰富,民俗风情淳朴,有着非常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虚拟巴东”项目在各类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以GPS技术、GI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技术为支撑,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巴东旧縣遗址还原后的面貌,如“跳丧舞”等,对巴东民族文化内涵进行了展示,使得观众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当时的文化场景,甚至能够与复原遗址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体验“真实”的古代生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4]。

3.运用新媒体再现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的表达与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工具,技术的进步则能够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加下先进的方法和手段。从传播学的角度,应该将新媒体看成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概念,新媒体传播代表了信息时代媒体传播的新形式。传统相对封闭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一般是借助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播范围狭小,传播速度缓慢。现代媒体的发展,则为非物質文化遗产的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与以往的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传播泄洪,传播者能够实现与受众的实施通讯和交互,信息反馈更加简单,信源和信宿角色也能够随时转换。而点对点传播和点对面传播并存的模式,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大众传播覆盖面越来越大,二是覆盖面越来越小,最终实现个性化传播。

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媒介的特点及优势,通过交互立体的传播渠道,以数字电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支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平面传播向交互立体传播的转变,也能够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内容的深化,将其更加全面的展现出来,深化内涵的同时,使得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以网络传播为例,其本身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进行拓展,使得其从区域文化转化为更大范围的文化,在强化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能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何更好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是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必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琪露,刘欣欣,方意,等.A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初探[J].才智,2017,(32):231;

[2]欧阳爱辉.壮族师公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6):78-83;

[3]金银琴.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设计——以浙江曲艺为例[J].图书馆界,2016,(4):10-12;

[4]杨义龙.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内江科技,2017,(8):91,18。

作者简介:古东权(1961-),男,国家三级演员。研究方向:研究客家文化艺术、歌唱表演艺术。参与过100多场歌舞晚会的组织策划和几百余场文艺下乡演出。获“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优秀传承人奖、广东省“文化下乡积极分子”、广东省“优秀山歌手”、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和广东省“群文之星” 等称号。多年来致力于客家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工作。录制出版多张《古董新歌》专辑,组织编撰《东江客家山歌集》。现任惠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惠州市群星客家艺术团团长。

作者:古东权

少数民族客家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篇2:

试论广东本土音乐在广东地方普通高职院校中的传扬与发展

摘 要: 广东本土音乐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广东地区所有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目前艺术教育中逐渐被边缘化的教学内容,它面临着被遗忘与失传的危险,其普及性、传承性与发展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论述了广东本土音乐的多元性及广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的特点,阐述了在广东地方普通高职院校进行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优势,并探索在广东地方高职院校进行广东本土音乐推广与教学的方式,为使其被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与认知开辟有效的教学途径,达到传扬和发展广东本土音乐的目的。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广东本土音乐 传扬与发展

《礼记·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后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它也是陶冶人性情的一种艺术,是提高人们思想情操的重要途径。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在我国现今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里,大部分学校往往将服务宗旨与就业导向放在办学首位,强调产学结合,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高素质技能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属于实用型人才,重实务、干实事,实践能力强。因此,其课程设置,必然是强调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针对性较强。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上,我们很少看到对学生人格与情操的培养,无法培养出全面的、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音乐教育的匮乏或缺失,不仅不利于高职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在现代社会,人们更重视拥有高情商的人才,更注重健康心态的发展。音乐艺术欣赏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水平,而且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水平,同时树立真善美的正确与核心价值观,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将音乐和艺术教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加以传扬和发展。

岭南的文化艺术,不仅传遍大江南北,它对这片热土上生长的人们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仅依赖民间的流传是远远不够的,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任何一项流传于民间的艺术都有可能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没落命运。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发扬,从理论研究上,可以不断记录与系统梳理其源起、流变的过程;在现实中,从教育、传承与精神建设的需求上不断推动其常态化发展。在民间艺术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岭南地区,其丰富多样的本土音乐文化,恰好可以成为当地每所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最好课本与学习教材。

一、广东本土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广东,简称“粤”,是我国岭南地区民间艺术与文化中心,在这片风景旖旎秀丽、独具风情的南国,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广东本土音乐。而流传于当地的广东本土音乐并不等同于现今众所周知的、大众流行的“广东音乐”(或称为“广府音乐”),它从广义上泛指现今仍流传于广东地区的所有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从狭义上,它主要包含:源起于珠江三角洲的广府音乐,流传于广东梅州一带富有中州古韵的客家音乐,以及潮州、汕头地区古老而极具鲜明风俗特色的潮州音乐。这三种在岭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构成了广东本土音乐的主要内容,是广东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充分体现了岭南地区民俗多元化的人文特征。广东本土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是由历代大量外来移民所带来的不同的文化、风俗与广东本土民俗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岭南自古就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其形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代的珠江三角洲,远离中原的政治中心,商业贸易繁荣开放,部分中原人为了经商、谋生,源源不断地迁徙到此,同时将中原文化带到了这里。另一方面,为躲避战乱,使得大量中原人往南迁徙,而这些人不乏官宦、文人、艺术家,他们不仅将中原流行文化在岭南发扬传播,同时也将自己家乡的风俗与民歌带到了岭南,随之而来的还有昆曲、南词等戏曲、音乐艺术,大大促进了外来文化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麦啸霞先生在《广东戏剧史略》中指出《柳青娘》、《小桃红》等出自唐宋词,《石榴花》出自金诸宫调,《阳关三叠》出自元杂剧,《寄生草》、《虞美人》出自宋词。明清时期,受到中原文化艺术、昆曲与南戏的影响,广东本土戏剧粤剧、潮剧等地方戏逐渐形成,地方的民间小调音乐在戏曲中穿插,戏曲中原有的中原音韵亦被广为流传。

按照民间艺术的普遍传承规律,一种乐种的产生,一般是在民间歌舞广为流传的情况下,与之伴奏的音乐或主旋律会逐步独立出来而形成演奏乐曲。岭南丰富的民间歌舞、戏曲、乐器音乐相互影响,再各自平行发展,促进了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各自不断成熟与发展,使岭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呈现多元性发展。

二、广东音乐、客家音乐与潮州音乐各自的特点

广东音乐,又称“广府音乐”,主要流传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及广府方言区域,是我国传统丝竹音乐的一种,其形成与发展历经不过百余年。其风格特点是以悠扬、轻巧、柔美、细腻、浓郁而著称。乐曲旋律常以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增加变宫(↑)4、变徵(↓)7两音,即形成传统的七声调式音阶为其主要调式。变宫、变徵两音亦常用于乐曲的过渡音、装饰音、回旋音中,使乐曲风格独特、乐韵浓郁。

客家音乐,是流传于客家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它依托于“客家”——汉族中这一庞大的民系。自西晋(265—316年)以来,经过中原人的五次南移大迁徙,通过人走歌随的方式,客家人民将汉族中原古调带到了当地,并与当地本土音乐文化有机相结合,逐步产生了反映客家民众生产生活与思想情感的客家音乐文化。客家音乐包括客家器乐曲中汉乐和闽西十番、客家山歌、山歌号子、客家小调、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以及宗教音乐[1],它是中原汉文明移民的产物,有着中原汉族传统音乐的特性。其中“客家汉乐”,人称中州古曲,亦称客家汉调音乐,是客家器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而客家汉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广东汉乐”系列包含了丝弦乐、中军班音乐和锣鼓乐等,其演奏的传统乐曲中不少源自河南、湖北一带的古曲,戏曲音乐和民间更是有近千年的历史。如广东汉乐中的《安阳调》、《巴山调》、《小扬州》、《京八板》、《高山流水》、《绣荷包》等一些作品,其曲名均与中原各地的乐曲名称相同或相似,由此可见,广东汉乐与中原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潮州音乐与潮州文化一样,有着深远的历史,它流传于广东的潮汕一带与福建南部的部分地区。早在隋唐时期,中原音乐随着其他文化一起传入潮州地区。唐朝时期的陈欧、陈元光父子皆通音律,他们将中原文化和音乐融入潮州本土文化之中,并加以流传。唐朝、宋朝的音乐多随南迁的官宦们带入了潮州。从现代的潮州音乐与演奏方式来看,仍具有唐朝的古乐特点。如潮州弦诗乐中的“催”,即来源于唐朝的大曲。唐大曲就有“实催”与“虚催”(见沈括的《梦溪笔谈》和王灼的《碧鸡漫志》),潮州弦诗乐则有快催和慢催[2]。从演奏姿势上看,二弦与琵琶演奏均是传统演奏法:琵琶置于右腿上演奏,左腿盘于右腿上;二弦演奏则是盘腿坐,右脚赤足盘在左脚上。这些演奏姿势都是唐朝燕乐坐部会的遗制。潮州音乐中的细乐多以琵琶、古筝、三弦为主,时以加入椰胡、洞箫、小笛为辅的小型合奏乐队。演奏的音调多幽婉飘逸,音色细腻,韵味悠远,演奏技法严谨,这是潮州音乐的主要特点。

从以上三种音乐的传承发展与特点上来看,音乐是承载与传播地方风俗文化的最重要工具。

三、广东本土音乐在广东地方普通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传播与教学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在我国的艺术教育教学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时代发展,艺术教育出现了两个方向:专业艺术教育更正规、专业,普通高职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情操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使其情感得到深化,增强对各种情感的领悟力和控制力,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提升自我、培养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过程。好的音乐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不懈的追求,这对学生塑造正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育与教学管理体制中,音乐艺术教育并不受重视,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简单、单一模式化,使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不仅没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没有提高学生的审美,反而降低了学生对音乐的正确认知,消解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于是,部分热爱音乐的学生把这份热情寄托在社团活动之中。缺乏好的音乐教学与指引,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大多停留于大众审美水平。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从小受过音乐业余考级式教育,而这些人成为学生音乐“自学”团体的主要“教学”人,是音乐社团中的骨干,是影响和造就校园音乐文化的主要导向。音乐专职教师的正规音乐教学模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系统规范的学习,可培养学生更高的审美能力。若是以学生更熟悉的音乐,如家乡的、本土的、经典的传统音乐进行教学,则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同理心与同乡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激发学生团结向心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广东本土音乐的传播与教学是广东地方普及音乐教育中最好的教学内容,也是发展广东本土音乐的最佳手段。

广东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广东省广为流传,而且是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和典型风格的广东传统文化。在广东地方高职院校开设广东音乐课程,不仅有利于传播与传承岭南地区的本土文化,更是增进学生的共同语言与话题,提升广东本地学生的相互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可以帮助外省来求学的学生更容易接触与认识岭南地区的风俗文化,使其更轻松愉快地融入广东文化氛围中。而各个院校可根据各自的办学特点,加以本土音乐的传播与发扬,更容易营造浓厚、丰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广东本土音乐的教育教学上,普通高职院校可增设兴趣实践班,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让学生亲自练习与学习演唱或演奏,加强教学互动,开设校园演出或交流活动,增加学生的表现与表演机会。在校园各类媒体上,以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或传播广东本土音乐,使学生习惯、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广东本土音乐的兴趣引导,兴趣教学到实践演出,进一步促进了校园的文化氛围的建设。一方面,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音乐基础的学习和认知。另一方面,学生在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上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认知,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初步掌握了音乐基础技能,扩大了就业面,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广东沿海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时俱进的不仅仅是广东沿海一带的风俗与文化,同时对广东的本土音乐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广东的本土音乐正逐渐失去自己的特性,被外来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所同化或取代。广东本土音乐的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传扬与发展,也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传承的最好途径就是教育。

从音乐的社会功能上,可以看到:音乐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反映社会生活,又给社会以深刻的影响;音乐对于社会具有审美功能、认识、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音乐是一门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以生动活泼的感性形式,表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现代普通高职院校博雅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广东地区,广东音乐的传扬教育作为广东地方普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广东风俗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艺红.试论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承.嘉应学院学报,2011(06).

[2]杨诚.潮州音乐源流浅谈.岭南文史,1994(02).

13k09《广东本土音乐教育的传扬与发展》

作者:张含

少数民族客家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篇3:

苗栗县文化之旅

2009年12月23日下午,到台湾参加两岸两会领导人第四次会谈的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苗栗县长刘政鸿、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陪同下。参观了三义木雕博物馆。陈云林连连称赞展品非常漂亮。他还来到博物馆边的工艺小店,购买特色木质工艺品。

相信看过这条消息的大陆读者会对“三义”二字留下印象。

“三义”者,台湾苗栗县所辖一个乡名也。

苗栗地处台湾省中北部,北边和东北边与新竹县、新竹市为邻,南边和东南边与台中县接壤,西滨台湾海峡,面积1820余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除沿海外,境内山岳叠嶂,丘峦绵亘:由于重山阻隔,苗栗开发脚步迟缓,境内没有人口稠密的大城,只有一座座小村镇依附在平原、丘陵谷地之间。

苗栗县在地理上分为海线、山线与中港溪3个地区。长久以来,“海线”的闽南文化与“山线”的客家文化泾渭分明,两处不仅方言迥异,连生活习性、饮食风貌也有差异,成为体验苗栗风土人情饶富意趣的一环。峻立的名峰险岳、朴实的田园物产、默默耕耘的传统工艺,以及深山老林闻的自然风情,是苗栗县最耐人寻味的旅游资产。雪山山脉棱脉连绵的“圣棱线”是无数登山客梦想攀登的秘境:雪霸公园现正规划中的霉见游憩区,未来将成为生态旅游的胜地:而马那邦山则是赏枫、观云海的名山。中部山区丘陵带,南庄以神秘的赛夏人“矮灵祭”、鳟鱼美宴、台湾少数民族手工艺驰名:狮头山聚集着众多佛、道寺庙,早已是宝岛名胜:明德水库的湖光山色、公馆的福菜与陶艺,再加上泰安温泉、大湖与卓兰的观光果园,联结成亮丽的风景线,而三义木雕艺术更是不可错过的人文巡礼。海滨地带,崎顶海水浴场、通霄西滨海洋生态园区是夏日弄潮的好去处:此外,香格里拉乐园、西湖度假村则分据县境北南,为苗栗之旅更添欢乐气息。

苗栗县是一个衣食丰饶的农渔家园,几乎每一个乡镇都理出了本地的看家“菜单”,把自己的名字和草莓王国、茶乡风情、梨乡景致、部落风情联系到一起,在各自的黄金季节分别迎来远近的客人。为方便客人,苗栗县在相关网站登出电子地图。将到本地的行车线路和乘车车次等一一注明。公路及铁路沿线的景点旁,每处都配备不尚豪华但干净实用的住所和雅致的咖啡馆或茶馆,还有散步步道……游客如果想各景区都去看一看,则有免费观光车,于节假日不停地穿梭于各景点之间,招手即停。

历史·族群

苗栗县县名来自县治所在地苗栗市,旧名为猫里(亦有写为猫狸者),为古时居住于今苗栗市中南部地区的台湾少数民族道卡斯族巴利社(Bari)社名的音译。

依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栗地区在史前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活,并留下许多历史遗迹。1000多年以前,台湾少数民族移居此地,苗栗地区成为平埔人道卡斯族群的生活范围。自17世纪中叶起,汉人开始移入屯垦,台湾少数民族被迫同化或向高山迁移。明郑时期,苗栗地区归天兴县管理。清治时期,天兴县改称为诸罗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苗栗始设县,并将“猫里”改为近音雅字苗栗,以此作为新的县名、堡名及街名。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后,苗栗县遭废除,又经兴废相替,直到台湾光复后的1950年,台湾施行地方自治后,苗栗县又得以恢复,现下辖1市、6镇及11乡。

苗栗县的族群由汉语系及南岛语系两种语族共同构成。这里昔日为道卡斯族群蓬山社群及后垄社群的原乡。荷兰、西班牙侵占时期对于这些台湾少数民族部落已有详细记载。到了清朝统治时期,汉族先民如潮水般涌入,台湾少数民族最终仅少部分离开原乡,远走埔里盆地,大部分则选择接受汉族文化,与所有人和平相处。

赛夏人居住于今新竹县五峰乡及苗栗县南庄乡一带,清朝统治时期族群势力最盛,北达凤山溪,南至后龙溪。东与泰雅人为邻,西至竹苗海岸:但受到汉族先民及泰雅人的双重影响,又受到本族头目日阿拐及主导抗日的南庄事件失败的打击,族群势力日渐衰退。现今总人口约5000人,是县内人口仅次于邵人的第二大少数民族族群,莫日常生活深受泰雅人及客家族群双重影响,传统文化正急速消逝中。

相传泰雅人起家于南投县仁爱乡山区,在清朝统治时期开始向外拓展,势力远达花莲、南澳及乌来,是北部最为强势的台湾少数民族族群。今日主要居住地是苗栗县泰安乡的雪山山脉地区。

清朝统治时期,是苗栗客家人开垦最盛的时期。县内沿海4个行政区——竹南、后龙、通霄及苑里,主要居民为使用闽南语的族群。除沿海四镇及泰安乡以外的各乡镇,大多数都是使用客家话的族群。于是,苗栗县被视为典型的客家县,县内客家话族群占总人口的七成左右,约是闽南语族群的两倍。

寺庙·古道

狮头山寺庙群

狮头山位于苗栗县三湾乡、南庄乡与新竹县峨眉乡交界处,其主峰高496米,因为山的形状有如一头猛狮而得名。山上处处古木参天,寺庙错落,暮鼓晨钟,山岚清流,是一处庄严宁静的游览胜地。

狮头山曾经获选为台湾十二胜景之一。山中现有寺庙11座,大部分依天然岩洞建成。掩映于青山绿树间,错落有致,意境空灵,为全台著名弘扬儒释道三教之圣地。由石阶路沟通上下。各寺建筑宏伟,画栋雕梁,金碧灿烂,与青山白云相映,分外绮丽,一座座宛若仙观。

狮山劝化堂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前山,除劝化堂、辅天宫、开善寺三刹外,并增设舍利洞、饶益院两寺院,及南天、紫阳、清虚、道德、净土等五大门。还有狮头石、超升灵塔、阿弥陀佛峭壁、九曲天河、古山门、禅道等胜景。而在后山,则有狮岩洞、海会庵、灵霞洞、金刚寺、万佛庵、梵音寺(水濂洞)六大名寺。其中以水濂洞为最大天然洞窟,檐前一片泉流不断倾泻,若珠帘,故名。其他如灵塔、紫阳门等诸胜景,均值得驻足观赏。此外尚有花园、望月亭、天然石洞、长生桥、入口牌坊等景,构成台湾北部地区久负盛名之观光胜地。近年又陆续兴建佛学讲堂、礼堂、素食餐厅、禅房、凉亭、回廊、森林健康步道等设施。新建的狮山大楼,巍峨壮观,设有大小套房供香客住宿,窗明几净,设备完善。

法云禅寺

位于大湖溪和汶水溪汇流处一小山上,山环水绕,景致优美,是早期台湾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最早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开垦大湖的吴定新、吴定连兄弟所建。全寺占地广大,园内古木苍劲挺拔,寺院建筑素朴典雅,厚重的琉璃瓦配上雪白的墙身,加之周遭苍松古榕林立,益显静雅肃穆。唐式风格的大雄宝殿。庄严雄丽。正殿内供奉的白玉佛,高约3米,系新加坡弘宗法师所赠。为全台最大的玉佛。正殿后方的园林内,苍劲挺拔的老松覆盖如伞。日式回廊穿绕其间。漫步林间,耳中只闻梵音钟声,令人心神俱静。

后厝龙凤宫

位于茁栗县竹南镇,创建于清道光

十六年(1891年),主奉天上圣母,配祀左殿福德正神、右殿注生娘娘、左庑观世音菩萨、右庑关帝圣君。向来就是竹南镇居民的信仰中心,香火鼎盛,与中港慈裕宫合称为“内、外妈祖”。

后厝龙凤宫最大的特色,是安放在庙殿后方的天上圣母塑像。塑像高45米多,据说是东南亚最高大的天上圣母塑像,内有12层楼。现供奉有万尊妈祖圣像。登上顶部。可远眺台湾海峡的壮阔景象。后院有陈锡坤纪念园。系为纪念陈锡坤对龙凤宫的贡献而建。面积不大,但特别清幽。庙旁的凤鸣阁为两层楼建筑,设有亭台楼阁及喷泉小池,也是一处景观。

中港慈裕宫

位于竹南镇中港中美里民生路,奉祀妈祖,建于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俗称“中港妈祖”,是台湾年代最久的妈祖庙之一,与北港朝天宫、东港朝隆宫并称为“台湾三妈祖”。素有“小湄洲”之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赏花灯,三月二十三、九月初九的庙会及中元普渡的祭祀盛典,均为中港带来少有的热闹景象。庙内圣迹古物甚多,最为知名的是正门两侧一对乾隆时期的青石狮,以及一些年代更早、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匾、古碑。现有建筑由外埕、前埕及前殿、内埕、拜殿、正殿、左右墙廊、左右山门、左右护龙、后埕、后殿、香客楼及左右柱廊组成。装饰以石雕为主体。1985年被列为三级古迹。

中港位于竹南镇西方。曾是艋胛、鹿港两大古都间的老港口,如今虽已没落,但百年传承下来的文物特色、依然香火鼎盛的慈裕宫,以及金光闪闪的金银纸制作技艺,仍闪耀着光辉。中港也是台湾金银纸制造业的重镇。在大晴天的中港街上,一叠叠、一摞摞的金银纸,在阳光的映晒下熠熠发光,为中港造就一片金色的迷人风情。

拱天宫

通臂镇西北端的白沙屯为一淳朴渔村,村中主奉妈祖的拱天宫,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当地人昵称“白沙屯妈”。庙宇共分3层,采两殿两厢式建筑,金黄色的琉璃瓦上,饰以生动华丽的剪贴,显得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正殿主祀的妈祖圣像,即为开基时的软身妈祖,左右分祀注生娘娘、土地公、土地婆,二楼主祀观音菩萨。

挑柴古道

苗栗县有台湾海拔最高的胜兴车站。站旁有一条具百年历史价值的挑柴古道,能让各地朋友体验三义先民生活的艰苦。同时也见证当地的历史风情。

上世纪50年代以前,胜兴山区的人们讨生活全靠步行,此地生产樟脑油、香茅油、木柴、木炭、各种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及其他货物,完全依赖挑夫肩挑到胜兴车站,再用火车运往全省各地。早期山区挑夫道路四通八达,如今因大环境的改变,古道多已荒废。有鉴于此,三义乡为开拓具历史价值的文化景点,让现代人体会挑夫艰苦的生活足迹,整修了全长1.5公里、步行约45分钟的这条挑柴古道。

挑柴古道生态资源丰富。游客可迈着轻松的步伐,欣赏沿途的芒萁、姑婆芋、山棕、台湾桫椤(俗称笔筒树)、观音座莲、相思树、九芎、子弹石栎、榉木、五色鸟、大冠鹫等。每年4至5月,在这里更可看到满山俗称“五月雪”的油桐花,“白雪”纷飞,好不惬意。夜间还可看见点点萤光。与萤火虫山间相遇。

横龙山古道

横龙山位于苗栗泰安、虎山地区泰雅人龙山部落的北方,是台湾中部地区新兴的赏枫景点。海拔高度约1000米一1500米,是枫香树和青枫树混生林之地,每到秋冬时节,当枫树叶由绿转红时,山头红绿交接景观,撼动人心。

横龙山古道从龙山部落前的山径开始,穿梭在箭竹林和原生林中,至山顶约需2小时又40分钟。昔日台湾少数民族经这条古道往返于泰安乡及南庄乡之间,经整修拓宽之后,已成为现代人秋冬健行赏枫的最佳据点。山径错综复杂,但沿途有布条、告示牌指引,可确保安全。

文化·风情

通霄西滨海洋生态教育园区

其前身为已有200多年历史、台湾中部最大的通霄海水浴场,占地32公顷。蔚蓝的海水、绵延数公里的细白沙滩。景致清丽优美,因而有“中部垦丁”之称。1979年起,浴场内海被填海造地,兴建火力发电厂,以致破坏了独特又原始的景观和大片红树林:遂于1998年9月25日正式更名且转型为一年四季皆宜的休闲园区——通霄西滨海洋生态教育园区。园区设有海洋生态主题教育馆、红树林生态区,成为兼具游憩与知性的度假去处。海水浴场共分内海区、海滩区、木麻黄林区3大部分。海洋生态馆设于内海区旁,以水族馆形式展示各种海洋生物,内容包含鲨鱼缸鱼馆、水母与珊瑚馆、礁鱼类与棘皮动物馆、特殊生物馆等主题。搜罗的水族超过1800种,其中有不少来自通霄附近海域,是台湾极具规模的水族馆。最为特别的是,于冬季时正值大陆候鸟避寒而来,皆以红树林为栖息场所,大群的候鸟蔚为奇观。

苗栗铁道文物展示馆

为台湾最重要的铁道博物馆总部。展示各种台湾老旧铁道车辆及物品,亦称苗栗铁道公园、茁栗铁路机车展示馆,为专门保存和公开展示铁道车辆的场所,位于台铁苗栗车站南端,1999年6月开放,至今仍不需门票即可自由参观。馆内存有多台分别由日本、美国早年制造、大多于上世纪70年代停用的蒸汽机车、柴油机车,还有柴液机车和电力机车、各式客车、各式货车、巡道车和一些铁路设备。

三义木雕博物馆

位于苗栗县南端的三义乡,平原少、山地多,地处南北方气候的交界处。山峦绵延、多雾湿冷,加上呈酸性的土壤。正好成为樟木生长的最佳环境。樟木树根粗阔而浅露,经长年日晒雨淋与白蚁蛀蚀,形成形态各异的天然奇木。加以质地坚硬可防腐。清香的气味可驱虫,稍加整理磨平,即成为天然艺术品。现在,几乎有50%的乡民以木雕为业,主要木材取自大雪山、阿里山、丰原、竹山、竹东等地,以樟木为主,也用桧木、檀香木等。

三义木雕博物馆是台湾唯一以木雕为专题的公立博物馆,1995年4月正式开馆。馆内以收藏并展示木雕艺术精品为主,包括各国土著民族木雕、台湾木雕艺术等,以神像、工艺品为主。展示主题包括雕刻艺术的起源、中国历代雕塑风貌、南岛民族木雕、三义木雕源流、建筑家具、寺庙宗教、复合媒材、当代艺术邀请展及木雕艺术特展等9部分。展现木雕艺术之美和菁华。2003年5月兴建二馆,增辟木雕教学、展示、典藏、图书资料室等空间。

三义乡素有木雕乡的盛名。木雕业最集中的水美路,200余家雕刻店夹道罗列。各家所展售的木雕艺品,大如原木桌椅、屏风壁饰,小至人像动物、虫鱼鸟兽,林林总总,一应俱全。其中又以宗教人物、原木桌椅、天然奇木为大宗,显示三义木雕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特点。其特色在于因材施雕,以天然奇木塑形、以木头轮纹为衬景。着重于雕琢之巧。许多难以利用的奇根怪枝。经过师傅的巧手,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被赋予了新生命。另一木雕重镇是位于

广声新城的神雕屯,此处多为个人工作室,经常推出有创意的作品,现场常见木雕师展现拿手绝活。

天仁茶文化馆

位于苗栗县竹南镇顶埔里,分为天仁茶园及天仁茶厂两部分,自从1977年建立以来,在岛内外茶界早已建立了极高的知名度。天仁花园栽植各式盆景供人欣赏。正面的陆羽馆为纪念茶祖陆羽的贡献而建造。馆前有陆羽的塑像。馆内则陈列各式茶具及茶制品,并免费供应茶水招待游客。陆羽馆旁的铭峰馆可容纳200人听关于茶文化的介绍:陶然厅则供应热食餐点。

清安豆腐街

位于苗栗县清安村,是一条“丁”字形的古老街道,泰雅族、客家人混居。由于洗水溪和汶水溪汇流经过,故也被称为洗水坑老街。更由于有不少店家专卖手工豆腐,又有豆腐街之称。街上杂货店、小吃店、面馆、餐厅林立,还有一家数十年历史的手工豆腐店,可在这里一尝美食并选购山地特有农特产品。但是,首先一定要亲尝这里实在的手工豆腐。煎、炸、炒、汤,不管喜好何种风味,绝对能一一得到满足。

客家菜浓郁飘香

苗栗县公馆乡鹤山村的鹤山饭店以营客家菜而闻名,已连续五年荣获全县餐馆评比第一,而在全台湾也位居第21名,远远越过许多出身名门显贵的高档餐厅。被称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在世时的最后一个春节,特来这里品尝了自己酷爱的金黄香酥的招牌菜“萝卜糕”。台湾许多政要和商贾名流也都常到这里品尝客家菜的不寻常味道。

客家菜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以乡土气息浓郁著称。在大年除夕,客家人不管行至多远,都要赶回家吃一顿亲情融融的团圆饭。用糯米做的油果、大笼糍,以及红烧肉、酿豆腐等客家菜,都可让他们有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在鹤山饭店,传统节庆大菜“客家蹄膀”佐以麻笋干烹制,红火热烈:而“发财大盘菜”里的各种食物融汇期间,意为团圆合欢。

20年前,当地旅游业迅猛发展,鹤山饭店随之开张。老板陈光富夫妇俩的初衷是想留住祖母的味道,让客家菜上得了台面,登得了厅堂。渐渐地,他们凭着客家人的勤勉,以及对传统饮食的谙熟和与时代的融合贯通,将祖传的客家菜发扬光大。以往的客家菜口味多以“肥、咸、熟”为主,这多与客家人从前的生活习性有关,而今时代不同了,他们对此做了大胆的改良。而且,他们的菜不怕别人复制,因为他们总在改良创新。在这里,客人用的碗、壶、茶杯等食具全是遵循古法手拉胚制作的,显得古朴、厚重、自然。壶里的紫苏梅茶是他们自家腌制的梅子以山泉水冲泡而成的,甘甜馥郁。这里的食材、配料等都是周边的农民亲手种植的,天然味美……

“中国城”游乐世界

原名为“火焰山西游记游乐区”,位于苗栗苑里镇,为一佛教观光圣地。全区占地约155公顷,是一个以西游记故事为主题的游乐区。游乐区内规划了多项游憩设施,如花果山水濂洞、猪八戒招亲、亲子乐园、音乐马车等游乐设施,新鲜有趣。

大湖农村休闲酒庄

位于苗栗县的东南方,四面环山,景致宜人,是岛内第一家生产草莓水果酒的酒庄,也是亚洲唯一的草莓酒置酒产地。目前推出的酒品有6种:湖莓恋(酒精浓度11%),香醇的滋味和鲜丽的色泽,迷人的酒香令人陶醉,饮用时也可搭配海鲜或鸡肉,更有另一番滋味:陶然红李子酒(酒精浓度11.5%)。又名美人酒,可增进食欲:真爱99(酒精浓度13%),淡橘色的酒品,与湖莓恋同为草莓酒:典藏真爱(酒精浓度16%),是2003草莓纪念酒,适合加入冰块饮用风味更佳:典藏情莓(酒精浓度16%),是2004草莓纪念酒。琥珀色泽十分迷人:醉佳情李(酒精浓度16%),是2004李子纪念酒,特殊的立方瓶身令人忍不住想收藏。

节庆·活动

苗栗县的文化节庆活动有苗栗海洋观光季、梦花文学奖、客家桐花季、茁栗客家山歌民谣活动、黄金台六线观光节、苗栗国际观光文化节、造桥木炭艺文季、三义旧山线铁道文化季、苗栗县原住民综艺嘉年华、南庄樱花季、南庄山水节、苗栗国际假面艺术节、茁栗客家文化旅游艺术节、头份斗灯文化节、苗栗文化艺术节及竹南文化节(又称中港文化节)等。

以推广农特产及美食产品为主轴的观光节庆活动有苗栗市客家粄仔节、苗栗县南瓜节(原造桥瓜瓜节)、公馆红枣季、三湾梨凉水季、大湖风情万种姜麻节、头屋萝卜节、三义国际木雕艺术节、卓兰水果嘉年华、大湖桃李节、大湖草莓文化季、铜锣杭菊芋头节、泰安甜柿节、西湖蕃薯文化节、后龙花生节、后龙西瓜节等。

宗教及民俗节庆活动则有苗栗火旁龙(元宵节举行)、苗栗市文昌祠的学生拔智慧毛活动、通霄白沙屯拱天宫妈祖进香活动、通霄四圧妈北港进香活动、后龙射炮城及竹南炸寒单爷(又称中港炸邯郸爷)等。

苗栗县为台湾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他们的节庆活动也别具特色。比如向天湖矮灵祭。

向天湖位在南庄乡东河村,海拔约750米,是一座“山”字形的高山湖泊,因湖面仰向天空因而取名为“向天湖”。也有当地人称为“仰天湖”。向天湖绿意盎然,植物生态相当丰富。有成片的老杉木、油茶林、桂竹等珍贵树种。此外,向天湖畔边还种植1000多棵山樱花。一到樱花盛开时期的3月,向天湖总会呈现樱花满天下的另一种风情。也因地势较高,每年的冬春时,常常雾气弥漫,白云缥缈,让人有种置身人间仙境的感觉。

苗栗县南庄乡东河村系属赛夏人部落,约在100多年前赛夏人移入定居。当地的赛夏人部落的“矮灵祭”传统祭典,每两年一小祭(隔一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前后)、10年一大祭的祭典,极富深远的历史意义及原始神秘的气息。也是目前赛夏人保留最原始及淳朴的传统祭典,更是赛夏文化中保留最完整的祭典。

古时候“矮灵祭”的祭仪活动,从请神、迎神、迎灵、娱灵、逐灵到送灵等仪式,原来是6天5夜的通宵歌舞仪式,今已改为4天3夜,主要仪式分为迎灵仪式,又称招灵,赛夏语称为Kistomal(给斯杜玛儿):娱灵仪式。赛夏语称为Paph nawa sak(巴巴兹那互沙克):逐灵仪式,赛夏语称为PaPaz nao or lar(巴巴兹那噢额拉了):最后的仪式是送灵仪式,赛夏语称为PaPaosa(巴巴奥沙)。赛夏人在“矮灵祭”彻夜的歌舞中,会唱许多歌,并且不停地跳舞,在低回的歌声及不同跳法的舞步中。诉说着赛夏人与“矮人”之间的种种恩怨。

南庄乡位于苗栗县东北,全境多山,属雪山山脉加里山支脉,分布约在海拔500米-1000米之间,中港溪及其支流大东河、南河流贯境内,带来清净的水源,也孕育出丰茂的山林。境内清流涓涓,山岚飘逸,极具原始神秘的韵味。124县道与风美产业道路(苗21乡道)贯穿整个南庄乡,为游赏的主要路线。道路沿途。最惹人注目的便属横栉错落的

山庄、农场,招牌上一律打着“高山虹鳟”、“桂竹大餐”之名,外加摸蚬捉虾、露营烤肉、度假木屋等休闲项目,招揽游客入内尝鲜、消磨假日。为方便游客,附近已有多家饭店、民宿、旅馆业者使用饭店网上即时订房系统。

为了积聚更多的人气,苗栗县通常会在每年的4月举行大型活动。在盛开的油桐花下举办客家桐花祭和假面艺术节活动,而桐花祭活动在桃园、新竹、台中、南投等有油桐树的客家村落都会举办,但苗栗县的活动最为热闹。在桐花祭活动开幕前。苗栗县便在台湾各主要报纸上抢先刊登出美丽的照片,打造“黄金小镇”的旅游路线,开出采茶戏、品擂茶、采摘、赏花等诱人的“菜单”,不怕游客不来。桐花祭活动期间,游人或唱山歌、或跳舞、或知识问答,场面热闹非凡。台下有画油桐花的,有往脸上贴图案的,有吃小吃的,像庙会一般,那种自发的欢乐气氛对游客来说都是最好的礼物。如果玩累了,旁边就是赏油桐花的登山步道,在油桐花丛中静静地坐一会儿,便给一天的游玩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如果说“桐花祭”是客家庄里热闹的民俗荟萃,那么另一边的假面艺术节便是有些奢华的西式大餐。穿过西式花园走进活动现场,沿着地上的箭头走,游客可以看到古希腊悲喜剧的面具、中世纪“铁面人”的钢盔、意大利假面舞会上的林林总总,还有非洲部落的脸谱、日本艺伎的柔媚、斯里兰卡面具的精致等。

特产小吃

铜锣特产

钟灵毓秀的铜锣乡,翠峰环绕。丘陵绵亘,境内物产丰富。有杭菊、樟脑油、竹笋、红土花生、紫苏、芋头等,其中尤以杭菊、樟脑最为知名。杭菊原产大陆杭州。故有此名。由于花气中带有淡淡的清香,因此常被拿来制成菊花茶。为极受欢迎的清火饮品。杭菊还可作为中药。也是入菜的好作料。如今铜锣乡区仅存一两家樟脑工厂,其中位于樟树村13号省道上的“东华樟脑厂”已有半世纪以上历史,仍坚持以传统蒸馏法来提炼精纯的樟脑油。

金银纸

在中国传统中,金银纸扮演着祈天祭祀、调和五行、与鬼神沟通等功能。在祭祖或宗教仪式中都可见到金纸飞扬的场面。台湾的祭祀文化传承自闽粤,金银纸的传统亦过海而来,至今历久不衰。金银纸依用途约分为3大类:祗天敬神用“金纸”、祭祖酬鬼用“银纸”、消灾解厄用“特殊纸钱”。版印是金银纸工艺中饶富意趣的一环,五花八门的图案、文字,勾画出一幅幅幽冥世界。

酸柑茶

酸柑茶清凉解渴,酸中带甜,有治疗扁桃腺发炎、咳嗽和降火气等功效,是大湖、头屋一带著名的特产。位居明德水库北岸公路起点的明德村,即是酸柑茶的主要产地之一。饮用酸柑茶时,须先将果皮及茶叶切碎,加冰糖稍加搅拌,冲上热水即可。此茶性凉,饮用时勿过量。

福菜

在传统的客家腌菜中。以福菜最具代表性,而公馆便是腌制福菜的大本营。福菜是以大芥菜为材料,采收后经过曝晒、搓揉、腌渍等工序,再将之装瓶倒置于地上2—3个月。以防止空气进入导致发霉,然后便可直接取出入菜,所以福菜也称为“覆菜”。

苑里兰草、大甲席帽

苑里兰草、大甲席帽是中台湾素享盛名的招牌特产。兰草编织起源于台湾少数民族的手艺。早在18世纪苑里一带的平埔女性就发现野生兰草晒干后相当坚韧、不易折断,自创兰草席。当时,汉人在织法上加入龙凤及山水图案,称为“加纹席”。由于品质精良、造型优美,加上透气舒爽,因此深受达官显贵喜爱,并得“龙须席”美称。如今的苑里是西部海线上一个悠闲的小镇,老街上仅剩159号的“振发”和116号的“谦昌”两家帽席老店,保存了昔日兰草编织的好手艺。

汤家肉圆

苗栗市南苗市场附近有家“汤家肉圆”店,低矮老旧的店面,没有挂上任何招牌,当地人却是老少皆知。其肉圆以纯手工制成,每天都要卖出600多个。汤家肉圆不但外皮松软带劲,大块的肉片、竹笋、香菇等内馅。让人看得垂涎、吃得满意。其红豆汤也是一绝,整锅的大、小红豆熬的松松绵绵,入口清甜不腻,令人百吃不厌。

西山庄鲡鱼小吃

位于监理站旁。向以鲡鱼生鱼片闻名。鲡鱼来自明德水库,无土腥味,肉质香甜松软,拥有丰富蛋白质,对伤口愈合具有奇效。即使食客满堂,这里仍坚持每餐只预宰5条,品质新鲜有保证。西山庄的毛蟹亦声名远播,无论是清蒸、干炒或醉蟹皆独具风味,其中醉蟹以米酒将活生生的毛蟹醉死,做出来的醉蟹蟹黄、蟹膏气味香浓,蟹汤鲜美而蟹肉愈嚼愈香。

邱家粄条

邱家叛条没有醒目的招牌,但店内的人潮始终不断,靠的便是独特的做工和地道的材料。创始于日据时期的邱家粳条,80多年来始终秉持不添加太白粉和硼砂的原则,以纯手工精制,店里卖的叛条都是当天大清早蒸出来的,鲜香味美,滑溜爽口,不管是煮汤或热炒,都十分可口。

作者:修 瑭

上一篇:数学课件意义及其实现浅议论文下一篇: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