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背景下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29

摘要:一直以来,口语交际都是我们日常生活最直接、有效的交流方式之一。而隨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学生忽略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而是借助手机进行交流,由此便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口语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思想政治背景下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思想政治背景下大学语文论文 篇1: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支柱,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也正在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的努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自身的素质。文章就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多远文化背景 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研究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我们国家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开展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当今时代下的一个重要的革命任务。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将自身的伟大信念与集体和国家的信念相结合,进而促进其发展,这样也有利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突破。

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基本现状

1.1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我国的高等院校向来都处在文化的高地,高校中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地树立往往能够对整个社会的理想信念地树立进行引导。因此,当代的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这也是保证我们国家和我们整个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当前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多的被多元文化所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且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而没有一个优异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社会舆论的一些不正常的引导也会对我国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地树立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多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此外,西方的文化总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来对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西方文化中重视“人权”“自由”等思想,大学生受到这样思想的影响,就会对西方的理念呈现出无比的崇敬的姿态,这也就使他们对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的信仰有了一定的动摇。因此,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十分重要。

1.2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外在表现

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基本上呈良好的态势向前发展。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群体是以阳光、乐观、充满希望与朝气为主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价值取向模糊、缺乏职业追求等表现。这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缺失的外在表现为:过度的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是精神上的享受;过度的强调个体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太过注重主观感受;没有极强的责任意识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2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

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加强,进而探索出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理想信念作为一个人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主要来源,它能够有效丰富人的精神状态,并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形成一种精神力量,让人能够树立起相对明确的目标,进而产生一定的进取心,一个拥有了强烈进取心的人势必能够排除生活中的千难险阻,朝着自身的目标进行奋斗。也就是说,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激发大学生的开拓进取的决心,进一步促进我们国家的兴旺和发达。

2.2 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型人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迅速的传入我国。这些文化中有优秀的、先进的精华,当然也有落后的、腐朽的糟粕。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低估落后文化对我国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落后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当代的大学生大多心理素质都比较差,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从容地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压力。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构建出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大学生是社会上十分宝贵的资源,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保证我们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我们国家的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才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做出应有的突出贡献。

3 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问题

3.1 网络世界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互联网的使用变得十分普遍。互联网能够让学生的眼界进一步开拓,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整个世界,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在带给学生便捷的同时,也充斥着一些暴力和黄色的信息,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际间的交流,使得他们更愿意在虚拟的世界中与人们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将会变得十分淡漠,也就不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一些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的同学来说,他们会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网恋,这不仅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还有可能使他们由于没有良好的辩知和认识能力而上当受骗。此外,大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发表一些看法时,由于很多社交上的名字和信息都是虚假的,就会使他们因为没有法律的约束而极力地发泄对这个社会的不满,随意的在网络上传播和散布谣言,也就逐渐地淡化了他们的道德意识。

3.2 娱乐化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误导

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当前的娱乐媒体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而办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娱乐节目,对一些变态的事物进行夸张的追捧和炒作,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作用,并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现在越来也多的电视节目和网络节目中掺杂着大部分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色情和暴力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垃圾”节目的增多不仅造成了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同时还对一些大学生的先进的理想信念进行腐蚀,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3.3 西方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随着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的国际化水平开始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水平也有所提高。在中国逐渐的被世界所接受的同时,中国也在尽力的吸收世界的一些先进元素。西方国家的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传统的政治观念就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无论是在历史方面还是在宗教方面,西方的文化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随着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大学生开始逐渐的看到西方的繁荣而对社会主义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一种盲目的拜金心理,和对西方文化的崇拜的心理,使得他们原有的世界观开始动摇,使得他们开始质疑自身的政治信仰。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要早于我国,他们的思想在诸多方面都比较成熟,这就对当代的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迷惑,他们会觉得西方的文化要优于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理想政治信念动摇。

3.4 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信心造成了严重影响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事件令我们寒心,“大学生彭宇帮助摔倒老人反被告上法庭”事件、“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都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者人们的道德底线。使大学生开始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冷漠,人们冷漠的对待这个社会,那么社会回报的也自然是相应的冷漠,以往大学生身上的那种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质似乎在这个时代都被贴上了“多管闲事”的标签;而“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事件的发生,使得大学生开始形成一种对金钱的强烈的追求,以至于相信这个社会是一个“拼爹”的世界,而失去了对未来奋斗的信心。大学生毕业之后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充满功利性的婚姻和持续增长的房价,逐渐变得绝望了,他们也就逐渐对整个社会失去了信心,当然也就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3.5 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国家对人才的选拔都是通过“高考”实现的,一些教育内容并没有适应当前的现实生活,从教育的实际出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不能结合大学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有些空洞,只是在理论上进行教育而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教育。同时,一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往往不能形成对自身职业的强烈的认同感,也没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和技巧,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就不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效。

4 多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措施

4.1 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知识文化教育相结合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将其与知识文化教育进行紧密结合,理想信念的传授需要有相关的文化知识作为支撑。所以,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要增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精神,让现代大学生能够在科技发展的成果中吸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动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例如:某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讲到爱国诗人的爱国诗歌时,就借机对大学生的的爱国精神进行了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念。

4.2 大学生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的理想信念的树立过程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应该是大学生党员干部。无论什么信仰都需要有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存在,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的状态直接影响了整个大学生群里的理想信念的树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共产党人的榜样力量不仅能够让群众更加的信任党、拥护党,同时还能够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大学生党员干部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进而发挥其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的带头作用,帮助广大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4.3 开展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想信念教育

当代的大学生由于接触到的信息面较广,且认识能力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民主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要改掉传统的教育中的灌输方式,对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就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理想信念教育,有计划和目标的实施教育方案,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深化,找到学生内心深处隐藏的问题,找准问题的关键进行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缺失,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所引起的,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承受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失败的打击下迅速站起来。例如:某高校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首先让学生讲述了自己在生活当中遇到了困难,并说明自己当时是怎样解决的。在学生向别人诉说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发现,一些原来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在日后说来已经变得很轻松,这样能够让大学生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不惧任何挑战。

5 结语

总而言之,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一个大学生树立了先进的理想信念,也就意味着他将有着比以往更重大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进而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

[2] 付伟静.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 吴兰兰.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4.

[4] 韩建芬.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2.

[5] 王彦利.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2.

[6] 陈胜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3-34.

[7] 翁丽华,杜光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116-118.

[8] 任福全,黄静,王美娜.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6):87-89.

[9] 刘西华.“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10] 孙建青.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作者:刘兰花

思想政治背景下大学语文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 要:一直以来,口语交际都是我们日常生活最直接、有效的交流方式之一。而隨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学生忽略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而是借助手机进行交流,由此便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口语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教师仅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 中学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现状 改进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39

所谓口语交际主要指借助口头语言展开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不仅会应用到口语,往往还会结合表情以及肢体语言。就科学层面而言,口语交际属于我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所展现出一项综合能力,不仅涉及语法能力、话语能力,还涉及社会表达能力与策略能力。该能力并非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积累,更是社会学、心理学等许多知识的整合。

而在“互联网+”时代下,手机交流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主要交流形式,其口语交际能力较低,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其生活与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适当的措施就变得愈发重要。

一、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主要有以下问题:

1.口语交际教学观念落后

在小学时期,还能够听朗朗的读书声,进入初中以后,课文朗读环节基本上很少见到了。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初中时期每个班级的学生过多,朗读会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所以许多语文教师便取消了这一环节,改成课文解析。所以大部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都是一个挑战,更何况口语交际了。或许在一些语文教师的思想中,口语交际即说话,哪怕不用系统教学,学生也能自己学会。

口语交际教学观念滞后,同样与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形式有一定的联系。由于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基础学科之一,会在每次考试中占有一定比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更倾向于对语文知识进行教学,并未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予以重视,即过于重视书面教学,并未对口语交际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许多学生不善于表达,虽然在写作时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无法清晰、明确地表达,更有甚者,即使见到自己的亲朋好友,都不愿意主动打招呼,和他人进行交流时,往往用点头或是摇头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意愿。

2.口语教材有所欠缺

从小学开始直至大学,都缺少专门的口语教材,通常口语学习都是依托语文课本展开。然而,从小学直至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繁多,比如,小学一、二年级,必须灵活掌握一些汉字,不仅需要知道怎样去读去写,还要学会简单应用。即使这一时期涉及了口语交际的内容,然而所占比重并不大,往往会被语文教师一笔带过。小学三、四年级,口语交际内容不断减少,步入中学以后,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虽然更加丰富,然而与口语交际相关的内容却寥寥无几。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1.革新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观念

对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观念予以革新,首先就应该确立人才培养的战略,对某一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现阶段的人才教育培养必须是通识型、复合型的,一专多能才可以满足社会需求。

哪怕有专业特长,也应该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与技能。由于口语交际是所有人都需要灵活掌握的技能之一,加之口语交际还与语文知识和心理活动有极为紧密的关联,因此在中学教学期间,不仅需要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还应该对学生心理知识以及道德礼仪进行引导,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性格的人,知道采取何种态度展开口语交际。提高人文素养教育力度,才可以为口语交际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口语交际包含心理学与思想道德等多项内容,所以这几门课程都应该一起开设。

2.编制完善的口语交际教材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工作时,需要应用到教材。因此,教育部门必须对教材编制予以高度重视。口语交际教材必须以字词、发音、词汇应用为基础,融入交际期间必须具备的各种礼仪规范,重点是应用方法。这是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礼仪进行有机结合,促使语文教学内容的完善和丰富。

在编制口语交际教材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网络,制作视频,促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进行学习,并在口语交际学习的过程中,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进行掌握。对于口语交际而言,并不是只有口语表达,还牵涉到表情、站姿、坐姿以及神态等多项内容。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还有相应的称呼,只有具备一定的礼仪,才可以确保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这一系列生活礼仪都能够制作成学习视频,以供学生认真学习。

3.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期间,教师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展开教学。重点关注平时少言寡语、和人交流存在困难的学生,促使这些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口语交际之中,养成主动和人交际的习惯。

对于口语交际教学而言,不仅应该在课堂中展开,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后展开角色扮演,例如扮演招聘人员与应聘人员,模拟企业招聘现场而展开交流。

“互联网+”背景下,还能够使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视频,展开口语交际学习。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实习生的过程中,会借助视频面试的方式。该招聘模式同样能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模拟,思考应该如何介绍自己、展现自己。

教师还可以设计生活或是工作情境,比如导游应该怎样介绍自己与景区的风景。学习室内设计的中学院校学生应该怎样回答客户的问题,怎样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等。酒店前台服务员应该怎样处理客户和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客服应该怎样和客户进行交流。这一系列情境的模拟,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借助角色扮演,促使学生形成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

除此之外,口语交际教学不应该只在语文教学中展开,还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展开。语文教学通常是对语言进行规范化教学,使学生灵活掌握口语表达、措辞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与生活相关,培养学生怎样与人合理地展开口语交际,从而对他人给予最大的尊重。

在口语交际教学期间,教师不但应该要求学生学会怎样说,还应该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听。在学会听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心理。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善于倾听。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不应该流于形式,必须重视实际效果,使学生能够学会主动和他人展开交际,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学生频繁使用手机交流,从而忽略了口语交际能力。然而,互联网视频同样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重点就在于语文教师与家长必须善于应用互联网,由此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肖玲、张素芳、黄震丽《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促

进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21期。

[2] 孙绍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15期。

[3] 陈淑君《“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参花:下》2020年第1期。

[4] 贺敬伟《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语文混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33期。

[5] 王漫丽《“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年第13期。

[6] 杜继翠《“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年第36期。

(于海秋,1986年生,女,毕业学校于通化师范学院,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于海秋

思想政治背景下大学语文论文 篇3:

“课程思政”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以“抓党建促教学”为目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工作切入点,提出研究三问,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通过实施教学模式的重构,认真探索“一纵一横”式交替进行的教学+体验路径。通过课程思政融入体验式教学,有效提高了师德修养;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增强了课堂师生互动;激发了思政要素育人功能;让学生通过体验,实现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中华传统文化 体验式教学模式 改革

笔者以“抓党建促教学”为目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工作切入点,提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与学院专业紧密结合;如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党建、教学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问,创新支部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相促进的思路。通过一年的工作,在支部建设、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中都能浸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的思想理念,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以“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希望能够改革高职院校预科传统的“听、说、读、写、练”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有机结合,改革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提升学习效果,真正能为学生创设立体的学习环境。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理念的转变研究

(一)“课程思政”背景教师理念的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深挖课程中“思政育人”的元素,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起初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和对课程思政的不理解,认为自己上好语言课程,把知识点讲到就可以了,思政的要点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系部通过集体研讨和抽查听课,要求教师在教案、讲稿中先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元素,在授课时将时政新闻进行课前五分钟的讲解。实施一个学期后,教师们开始认真反思。有的教师认为课前五分钟的时政讲解生硬,和所受课程无关,致使知识体系破碎;有的教师认为,时政的有些内容理解难度大,自己讲解困难,预科学生无法理解,致使课程思政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创新动力不足,评价体系不全,忽视了全课程育人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期过完,没有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和考核。

(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改革与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师在认真学习思政进课堂的理念后有所反思,在备课时从原来的备知识点转变为单元式设计,每节课都在知识点中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内容。一是主动挖掘本堂课程背后想要表达的仁、爱、礼、让或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这些精神,利用开放式的思维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PPT、听录音、看视频等途径了解文化传递出的思政信息,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的正能量;二是通过传统节日、重要时间节点、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名人名师、中国好故事等和本节、本单元课程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反思,有所感悟;三是加强实践和体验环节,让学生能感知和触摸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中华经典诵读、传统节日美食品尝、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黄梅戏、秧歌等的传承学习体验等。教师们通过这些手段和形式,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

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为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实施教学模式的重构,认真探索“一纵一横”式交替进行的教学+体验路径。

(一)课程资源整合,探索“一纵”式教学模式路径

“一纵”式教学模式路径主要是指重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将课程资源和知识体系进行单元化整合,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于每一课程内容之中,发挥课程思政的导向作用,将思政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在授课巧妙融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我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从预科阶段开始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这是学生在整个大学求学阶段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由于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认知不足,从高中刚到大学学习自律性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团队合作能力差,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有益的营养,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五个认同”教育。單元设置了汉字的发展、传统节日习俗、中华名人、传统美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共内容,针对不同专业,挖掘选取与专业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如中国建筑、装饰、科技、礼仪等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课程实际教学的成效。

(二)线上线下结合,探索“一横”式体验模式路径

“一横”式体验模式路径主要是指教师在每个单元课程设计时都加入体验的环节。学生先把基础理论知识学懂弄通,教师通过组织安排体验实践、课外活动、运动会展演等方式体现学生在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与人格修养教育等方面的习得,既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又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课体验的路径主要包括:一是中华经典诵读展示,教师将课程中出现的经典诗词、文章做成教具和展板,通过对中华传统古典诗文的诵读,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二是通过多方渠道,借助政府、企业的力量和资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让优秀的文化进校园,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天生能歌善舞、心灵手巧,通过剪纸、秧歌、黄梅戏等项目的传承,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体验内容。三是在体育课程中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在项目中加入武术、太极拳、太极扇等项目,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动会上通过编排,不仅能打出套路,而且有队形变换,有效地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四是通过线上线下内容结合,拓展学生视野,丰富体验内容,教师还结合线上知识问答、游戏设置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成果与反思

(一)在师生互动中激发思政要素育人功能

体验式教学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师生互动。这种互动将思想启迪、道德规范、价值引领等思政要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激发思政要素的育人功能。一名非思政教师,能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有机结合,能够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化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进而从精神秩序层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家、认识社会和专业,达到知识传授中的价值观同频共振效果。“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使师生关系逐渐从教师主体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地位;将以教材为中心逐渐转变为学生体验学习为中心,教材为辅,催生了新型师生互动的紧密关系。

(二)有效提高师德修养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日常能够结合“学习强国”软件和时事政治的内容,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节日、习俗、民族精神等自我提升了师德修养。实施“课程思政”以来,教师真正地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实在了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形成了教师思政,学生思政,和“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目前,教师已经形成备课学习团队,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在教学设计、教案编制、内容选择、目标确定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通力合作,集思广益,把各自的教学有点和好的方法相互分享。团队针对“课程思政”的大研讨活动,转变了教学理念,强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使显性的知识教育与隐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在学习和研讨的过程中,无形地提升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的教师还增强了教学自信,认为课程更加丰满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更加完整了,从以前被动地去授课转变为主动授课,增强了自己教学的快乐感和满足度。

(三)学生通过体验让“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

学生们通过学习体验让“课程思政”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在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体验,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将课程思政和课堂内容充分结合、将教材内容和拓展知识充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和博大精深的內涵。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能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1]高天霞.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列开“大学语文”的必要性[J].大学语文建设,2019,(11):5.

[2]郑晓.“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9,(12):117.

[3]蒋红雨.课程思政的教与学[J].高教学刊,2019,(06):6.

[4]褚洪玉.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渗透研究[J].德育与成才研究,2017,(11):33.

作者:范瑜 林琼

上一篇:急症科感染控制优质护理论文下一篇:风险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