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2024-05-05

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共11篇)

篇1: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精选

任何课题的研究首先要确定此课题的外延与内涵,外延可以从此课题的存在中找到。考查全国所有大学语文开课的情况,一般开二门课,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应用写作训练学生学会写将来走向社会急需的应用文,大学语文则比较复杂,选文不一,选文标准,培养目标,课时安排,极不统一。但从这些不同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倾向:一、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的语文教学以语言教学为主,而大学的语文教学则不能完全以语言训练听、说、读、写的模式进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氛围感染、文体符号化理解的倾向。二、各学府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培养目标确定语文课时的多少。

大学语文课文内容主要讲诗歌、散文、小说,显示了大学语文课不同于其它各课的内涵。其它各课以认知理性为主,而大学语文课则以文学艺术表达的理解为主。通过对诗歌、散文、小说叙述模式及其话语构造的一种符号的理解,通过这一种符号显示的世界观、自我意识或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文化氛围感染的目的。

现代化文化的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发扬与继承中国文化的口号下,许多大学的语文课文古典部分占大多数,古典部分几乎又以名家名篇为主。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从选的内容来看,至少对现代文化,在本土化与现代化,古典化与现代化之间,缺少一种差异、共时与历史发展的研究分析。

现代化是伴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社会生产进程发展的一种文化启蒙工程,它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式,并通过实践来完成自我价值。这一点与古代完全两样,古代名人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儒家或道家的前提下,与生产无关,是一种异化后的阐释、融合意识。他们的自我中此岸与彼岸是分离的,彼岸是圣贤所定的,每一个人必须放弃自我,用修炼来达到圣贤所定的彼岸。于是教这些名家名篇,与现代化进程中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差异。比如我们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文,学生就反映,“住在草屋里,我感觉不到好。”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念的统设,由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意念是固定的(儒、道),作者与外界在情感交流、阐释、融合意念中必然产生相应的叙述模式及其话语构造。

比如,中国古代诗歌以意境的表现形式为多,清代学者王国维曾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他第一次运用了西方的哲学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主观与客观、心和物的关系,得出这样结论:“词以境界为最上”,“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人间词话》)那么心又指什么呢?他在《屈子文学之精神》这篇文章中,认为无非二种之思想,入世与遁世,认为文学是将这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种唯心艺术观不仅王国维一人所系,确实代表了中国艺术观的渊源。这种文艺观同样表现在散文上,最有影响的是韩愈的文以载道论,他在《答李翊书》一文中系统地讲述了自己怎样交流、阐释、融合古道的过程。先是积累,学之二十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直到自己“处若忘,行若遗”,然后才写,写“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这里的“陈言之务去”,不是实质性的“去”,只不过去掉与古圣言不符的矫揉造作,达到古人与自我完全的“气”“心”融合,真正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古散文的叙述模式一般是形象的伦理价值行为叙述,缺少灵性的所感、所情,更缺少理性的比较、分析、思考。相对而言,小说受中国正统文艺观的影响较少,因为小说一直被视为街头巷语,不入大雅之堂。中国古代小说受古代文化影响较大,基本分二路沿续,一条是志怪、传奇路一条是传记、演义路径。真正的以人的自我价值追求为目的的创作,则是近代以后的事。叙述方式、话语结构也沿续古代,叙述沿续传记方式,客观、完整,叙述变化少,心理描写少。话语结构平面化,少感觉、情绪的透视力。

现代意识不仅于“交流、阐释、融合”,它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个体自强不息中的一种认识、或一种体会。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或融合社会主导文化、或创新出自己的文化意识。现代意识也是一种人人有意识参与未来创造的意识,所以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意识”,表现每个人线性发展与现代化整体目的既统一又矛盾的历史观,显示出启蒙、分化、发展的特点。于此同时,它的叙述模式及话语构造也与古典不同,最明显体现在诗歌与散文上。

形式上古典诗歌显凝炼、凝固、含蓄,现代诗歌自由、活泼、多样。主要区别在内容上,现代诗歌大都创造出一种意象,表现出主体与客体交流、或同或异的体验过程,有一种明显的审美理性及其自身生命的感悟特点。古典诗歌的维向是主体融合客体既定,现代诗歌是主客体相互融合。散文是“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的统一”(高尔基语)。现代散文已不是儒道思想框架下的产物,是在直觉、感情下的全身心的自我体验,在理性和思想下全方位的比较挖掘产物。现代散文提倡“思辨的美学价值”,是在集纳式、全景式的感、情、理的综合状态。

作为语文课,一个基本原则不能违背,语文是一种交流工具,在大学语文里是作为阅读、写作的交流工具体现出来的。而现代语文的交流,严格地说,从五四以来叙述模式与话语构造已不同于五四以前,所以语文课的讲解内容应以现代或当代为主,确切地说不是去迎合古人,以达到古人与自我完全的“气”“心”融合。而是表现出主体与客体交流、或同或异的体验过程,有一种明显的审美理性及其自身生命的感悟特点。

此时大学语文已不囿于语文作为文字交流工具,甚至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影响、教化。不仅于“交流、阐释、融合”的方式进行,更要创造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进入主体主动的“理解、分析、创新、审美”的阅读方式。由于这个过程不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中完成,所以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两样,最好跳出课堂,将课堂与课内结合起来。教学方法以俯瞰式的讲解、精炼的点拨、学生自觉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学生自学占大部分时间。为促进学生主体主动的“理解、分析、创新、审美”自觉的`阅读,大学语文教材应跳出循序渐进的知识性模块,可以将古典与现代两极的范文对照显示,并统一在一种古今联系性上,比如意象、意境,以建立理性的、中国既成的文化发展线索,形成一种清晰的比较、分析、理解的结构,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创新、审美的要求。分析、理解的结构,它的阅读构建是:符号——分解,符号——文化展示,文化理解批评——解释符号。通过形成模式的诗歌、散文、小说构造的语言符号,了解我国语言的构成形式。通过分解话语结构理解其组织状态,通过范文符号理解作者的意识状态及其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完成人格的感化。通过现代审美意识透视范文符号形态与内涵,真正领略我国文化的延续魅力。通过入景、入情、人境达到与作品的“交流、阐释、融合”。进入主体主动的“理解、分析、创新、审美”的阅读方式,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质培养。

文学是人学,文学境界的感染是对欲望的一种超脱,大学语文课对大学生的精神升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时代,中西文化的冲突,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现实的困惑与人文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历史必然及其在历史必然中人们所必须遵守的操守,这些问题很严峻地摆在我们大学语文教师面前,大学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精神需求的启蒙,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师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进行古典化与现代化之间、差异、共时与历史发展的研究分析,真正起到引导、教育学生的作用,并在体验与分析中升华自我灵魂。

篇2: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刍议

大学语文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核心课程与辅修课程结合、主课堂与校内外活动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感悟结合的`“三个结合”课程建设构想是大学语文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 者:强金国 QIANG Jin-guo 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系,广东佛山,528333刊 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UNDE POLYTECHNIC年,卷(期):7(4)分类号:G712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 课程建设

篇3: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一、多媒介语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一) 多媒介语境能够使得中职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中职语文教师将多媒介教学手段、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 能够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容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介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过ppt图片、教学视频、音频等等, 让学生能够具体感知, 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开发创造力, 真正意义上领悟到学习语文的真谛所在。视频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最直观的基础上感悟语文知识, 也能很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氛围。

(二) 将多媒介语境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介语境, 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及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加语文教学的各项实践活动, 使得语文教学的氛围能够更加活跃, 让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 多媒介语境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职学生跟普通全日制高中或是大学的学生不同, 其语文基础一般都比较薄弱, 对待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并且在这些学生心中, 他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多高的文凭, 而是为了以后的工作获取相应的技能。因而很多学生对于中职语文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再加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太过呆板无趣, 使得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 语文教师的教学进度也得不到保证。多媒介教学语境的运用,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通过比较有趣的图片和视频的呈现, 使得其能够发自内心的提高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跟老师进行交流,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状态。

二、多媒介语境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在多媒介语境下, 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深入挖掘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介进行生动的音频教学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听的过程之中掌握语文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从倾听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也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再讲解一些优美文章时, 在课堂中引入音频, 让学生聆听文章的韵味以及其中的美妙。

(二)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形象的图片进行教学

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能够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 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 对应教师给出的图片进行丰富的联想,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例如, 在《雨中登泰山》一文当中, 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有亲自去游览过泰山, 对泰山的整体印象不够清晰, 自然在学生的心中不会知道在雨中登泰山是怎样一种感觉, 所以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不够到位。然而, 假如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能够在ppt课件中插入几张泰山的图片, 给同学们展示出泰山在雨中的具体形象,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联想, 体验在雨中登泰山的具体感受, 从而更容易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而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相比传统的老师用纸质图片像同学展示更为直观和形象也比较方便。综上可以看出, 运用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 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明朗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 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运用视频进行讲解, 活跃课堂氛围

视频教学是所有多媒介语境中最为形象具体的技术, 它将声音、图片文字融于一体, 能够让中职学生最为直观地感受到视频所要表达的意境, 同时也能清晰把握文章所展现出来的场景和人物, 更加容易清楚文章的脉络结构。例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 教师通过视频的播放, 不仅仅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人物形成深刻的印象, 更加能够通过观察视频中人物的对话, 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个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视频教学的优点可见一斑, 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

结束语:

多媒介语境的背景之下, 中职语文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到教学之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此形势之下, 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 化抽象为具体,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中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在ppt中插入图片、视频、音频等等, 让课堂变得轻松自在, 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峰.浅析多手段、多媒介历史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2011 (01)

篇4: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关键词】藏语文;教育;发展

一、现代教育背景下的藏语文教育

推动西藏藏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60年代后现代教育的发展。1959年民主改革后百万翻身农奴成了社会的主人。这一时期西藏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开办学校,以满足广大翻身农奴成了社会的主人。这一时期西藏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开办学校,以满足广大翻身农奴随着政治、经济上的翻身,文化上也得翻身解放的迫切要求。从1959年到1965年西藏教育初具雏形。

首先是民办小学的发展。1959 年拉萨、山南等地的群众自发集资办起了民办小学。同年西藏工委和自治区筹委会提出了“民办为主, 公办为辅”的办学方针。到1965年已经达到1735所。在校生近5.55 万人。

第二是公办学校的恢复和发展。从1959年到1966年, 全区公办小学达到82所, 在校生近1.12万人。普通中学由1所发展到4所。1960年拉萨中学成为完全中学。1961年拉萨师范学校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师范学校成立,1957年西藏团校成立,1960年并入1958年成立的西藏公学,1965年该校改建为西藏民族学院。

民主改革后,西藏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始着手进行中小学各科藏文教材的编译工作,逐步建立起了基本适应现代学校教育需要的中小学藏文教材体系。1960年在西藏筹委文教处翻译组的基础上,成立了西藏教材编译史上第一个教材编译组。1964年改为编译室,有编译人员22人,下设小学藏语文编译组、小学数学编译组、小学汉语文编写组、初中数、理、化编译组等。到1965 年,完成了西藏民办小学、公办小学和夜校藏文和中文扫盲课本的编译工作。为小学藏语文的教育和農村扫盲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教材看,民办小学的教材包括藏语文课本1-8册,藏文版数学课本1- 8册,汉语文课本1- 6册,藏文农村简易课本1册,夜校中文扫盲课本1册;公办小学的教材包括藏语文课本1-12册, 藏文语法1册,藏文版数学课本1-12册,汉语文课本1-8册。藏文自然常识和地理课本各1册。藏文教材占绝大多数。根据教材要求,在学校教育用语上,民办小学全部使用藏语,公办小学大部分课程使用藏语。中学的情况是也是以藏语为主,汉语为辅。大学的教学用语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8年成立的西藏团校在教学上主要推行的是汉字速成教育,教学用语全部使用汉语。这种完全丢开藏文的教学方式在西藏教育史上开了一个错误的先例。1965 年正式成立的西藏民族学院,有藏语文、农业、畜牧兽医、师范、财会、医疗、五个专业和预科以及不定期的邮电、机要短训班。教育用语除藏语文主专业使用藏语外,其他专业都使用汉语,但每个专业都必需修藏文公共课。

总之,从大专院校到中、小学课程的设置,都有藏文课,藏汉族学生都要学习。各类学校从藏、汉族学生中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对藏语文和汉语文的沟通和翻译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学校还成立了藏语文的研究班,对藏语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正是西藏现代教育的兴起,使藏语文的学习和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双语政策背景中的藏语文政策及藏语文教育

(1)藏语文工作机构不断完善,编译队伍不断壮大:为做到组织落实,自治区及区直各厅、局、地( 市) 成立了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县级机构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自治区四大班子办公厅、各地( 市) 建立了县级编译局( 室),各厅、局、县建立了编译科( 室),编译队伍初具规模。

(2)基本实现了逐步建立藏语文教学体系的目标:农村小学和城镇多数小学实现了把藏语文作为母语和主课的目标;中学特别是初中实现了把藏语文作为必修课的目标,高校实现了根据培养目的设置藏语文课或用藏语教学的目标。

(3)藏语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不断拓展:各类文件、材料大都被译成藏文,基本做到与汉文同步下达;藏语文在新闻、出版和影视、传媒、网络中得到飞速发展;规范化工作不断加强,社会用字藏汉并用;藏文信息标准化工作成就巨大,藏文软件开发卓有成效;藏语文研究成果丰硕。

三、从双语教学的模式看,藏语文已经发展成为三种主要的类型

(1)各科教学以藏语授课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的双语教学模式。该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分布在县以下广大的农牧区小学(包括教学点) 、县属中小学及各地市的部分初中。在这类模式中, 2001 年以前小学从高年级(一般是三年级) 才开设汉语课, 自2001 年开始,城镇小学从一年级开设汉语课,其他课均用藏语教学;农牧区小学根据不同情况有条件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课,每周课时一般6- 8节,其他课用藏语文教学。

(2)各科教学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少数民族学生加开藏语文课。

(3)以汉语授课为主,同时使用藏语辅助的双语教学模式。地( 市)以上城市学校以及大部分县初中都采用后两种模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 417

篇5:教案:现代背景下的中国人

主讲人:王亮

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这个专题我们讲的是中国人,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谈一下现代背景下的中国人。说起这个现代化,近百年来,中国的国策由“闭关自守”改变为“改革开放”,西方的文化得以大举进入,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国策发生改变了呢?那就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外来文化横的切入,对中国人来说,固然是一次“国耻纪念”,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一次大的觉醒。事实上,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现在会是一种什么情况?至少在坐的各位,说不定头上还留着一根辫子,女人还缠着小脚,大家都穿着长跑马褂,对吧?鸦片战争这个大的冲击,无疑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严重挑战,他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物质文明,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精神文明,所为物质文明,像西方现代化的飞机、大炮、汽车、地下铁等等,我们中国人忽然看到外面有这样新的世界,有那么多东西和我们不一样,使我们对物质文明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再说到精神文明,西方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也给我们许多新的观点和启示,过去我们不知道民主、自由、人权、法制,这一切都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产品。

我们都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中国的全球意识日益增强,就比如说前日在巴基斯坦举办的第7界国际防务展,中国的军工企业也亮相参加,而且这些器械装备都是和巴基斯坦联合生产的,还有我们的日常用品,好多都是中日合资、中韩合资、中美合资等等,这些国际上的交流更促使中国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传统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而身处这一历史环境下的中国人也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变化。然后有研究就表明了,现代化进程正在弱化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取向,而在强化其个人价值取向。就比如说在人际关系上,传统的中国人以团体取向为主,重视人际关系,现在的大学生都以个人取向为主,但这种取向并不是说不注重团体,而是在肯定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时,能够表现出自动自发的精神,也就是说,在现代大学生身上更多的体现的是开放性。

在家庭观念和权威意识方面,中国传统的社会和家庭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现在呢?这种权威性逐渐的减弱,我们更注重的是家庭的实质而不是形式。现在,大多数的父母虽然与子女不住在一起,但关系却十分密切,关系密切并不等于相处的和谐,据研究表明,54%的家庭有婆媳纠纷,53%的家庭有住房纠纷,除此之外,在子女教育、照顾老人、性格不合等都使家庭成员感到困扰,这也就造成了近年来居高不下的离婚率。

再来说一下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都注重时尚,爱赶时髦,打60年代算起,打鸡血、喝海宝,70年代穿米黄色裤子,80年代全民经商,穿喇叭裤、打台球,90年代追星、追求大屏的电视、女人美容,进入21世纪,够私家车,买房、养宠物,什么都能变成时尚,要说中国人赶时髦,恐怕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为啥,中国人多啊,哪一个不是一拥而上,那阵势真是了不得。

虽然现代化使我们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越来越像西方人,不过,由于文化传统的惯性,还有目前中国人不同的现代化程度,我们的人格还是保留了许多的独特之处,例如:讲究来往人情,避免当面冲突,维持表面和谐,大家都有面子等等,这些都是根深蒂固,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和社会行为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很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像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等。就拿海尔公司董事长张瑞敏来说,正是由于他有这种 精神,不仅使自己的公司发展的很好,同时,也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说国家也正是需要这种品质的人来使我们的民族壮大起来。即使没有鸦片战争,现代化也是中国必然要走的道路。我们现代化,我们效仿西方,但也不能效仿过了头,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丢了许多我们自己的东西!

看到人摔倒可千万别去扶,这一扶搞不好就是几万块钱的医药费 看到马路上有人偷东西可千万别吱声,你这一喊多半被小偷围殴一通 想要跳楼、跳河放心的跳吧,不会有人拦你,也不会有人救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是和谐国的生存之道吗?这还是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国吗?我想我们不能丢弃的是有点品格,有点精神,有点信仰,有点责任方能衬出生命价值内在的高贵和尊严。

《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人的信条,也是中国人于危难之际,不畏惧、不退缩的文化源泉。远有3000年民族兴衰史,近有汶川地震情,从中看出这些人性的高贵何尝不是早已浸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我们的仁善德和礼仪信,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得虽然没有以前那么鲜明,但不能抛弃,当我们听到雷锋无私的助人故事,焦裕禄的感人事迹时,我们的反应不能只是“啊!多么感人的故事啊!然后就想没听过一样,”不能仅仅只是感慨,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下自己,从中学到有关自己人格的反省„„

在马来西亚,中国人占百分之三十几,但去博物馆参观,里面有马来文,有英文,就是没有中文,这不是说有中文就好,没有中文就不好,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把我们的民族气质打出去,靠的是什么?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虽然今天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家的沦陷,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希望我们都能都能热爱自己的文化,推动中国优秀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 著

《人格心理学》

郭永玉 著

《文化与人格研究中的问题—心理学探新》

《解读中国人的人格》

王登峰、崔红 著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探索》

张建新、周明洁 著

篇6: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一、“团结型”阅读教学模式

“团结型”阅读教学模式产生于人文主义教学理论, 是人文主义教学理论在应用过程中的具体发展成果, 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适应学情而应用现代教学技艺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这里所谓“团结”, 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元素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严密实现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互相施加影响。这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积极探究、主动合作的开放式阅读理解过程, 也是一个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 更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等人文素养在教师引领下正确发展的过程。

我在执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 在阅读上经过精心的设计, 理出了如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文章, 进入情境, 把握文章意义要点;第二个环节———攻克生字词读音及书写困难;第三个环节———全班分小组进行讨论, 展开合作探究;第四个环节———小组讨论, 发挥集体智慧, 解决遇到的问题;第五个环节———对文本内容进行图形化的结构分析演示, 把文章脉络厘清;第六个环节———引导学生归纳全文内容要点;第七个环节———内容扩展, 让学生按课文模式做导游;第八个环节———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经过这八个环节的实施, 课文的教学就可以轻松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 与小组同学进行合作, 与老师进行合作, 小组间也可以进行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大团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 学生被动”的不良模式, 使学生阅读能力得以发展, 相应的语文素养也得以提升。

二、“活力型”阅读教学模式

调查发现, 考试过程中学生普遍怕阅读题, 感觉阅读题目难以把握。但抛开考试不管, 学生在生活中其实是喜欢阅读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说明学生阅读水平相对不高, 有关能力未得到正确的发展, 所以面对阅读题目时容易手足无措。出现这样的问题, 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阅读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调查表明,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 学生普遍对阅读文本没有兴趣, 因此难以调动思维的积极参与, 整个过程很容易在一种浑噩状态下度过。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 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难以通过教学得到合理的训练和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背景下, 一种新的“活力型”教学模式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使学生受益。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 将多媒体网络引入教学

执教冰心《荷叶·母亲》时, 我在设计导语时将学生有关母亲的课外习作选取了出来, 将之展现于PPT:

“红旗大道两旁的树郁郁葱葱, 每天清晨和傍晚, 树上都有成群结队的麻雀在枝头嬉戏。我闲来无事时, 总喜欢在楼顶的小花园里观察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刚出生的小雏在窝里等待着妈妈从远方衔来食物, 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等待着母亲甘甜的乳汁, 鸟妈妈带着小宝宝在枝头练习飞翔, 如同妈妈扶着蹒跚学步的宝宝练习走路。当鸟妈妈不厌其烦地教鸟宝宝飞行的技巧时, 当小麻雀失去信心而妈妈不断鼓励它时, 母爱正在悄无声息地沐浴着整个大自然。”

这样把学生习作内容作为导语, 有效地使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还激发了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母爱的回忆与思考。同样的在结语的部分我也是节选学生乙的习作片段展现于PPT, 以升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歌颂母爱主题, 让学生感同身受。

前后PPT所展示的都是学生的习作内容, 学生立马会感觉到, 原来大作家们所写的内容与自己所写的内容竟也有密切的关联。一方面使学生对文本阅读更有兴趣,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充满着向大作家靠拢的欲望。

(二) 纸媒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方式, 在现代技术背景下, 不必拘泥于传统的纸媒, 可以纸质媒体阅读与网络电子阅读相结合, 甚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配上手机阅读。当然, 阅读应当有统一的目标, 最好以一定的活动形式来组织开展, 比如以“好书推荐会”、“主人公评析大会”之类的活动来推动。甚至在语文作业形式上也可以多变, 如制作一张你所喜欢的名著的手抄报。我想, 在充满活力、形式多样化的语文阅读方式中, 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一定可以得到充分调动。

三、“资源库型”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学生阅读资源非常有限, 往往只局限于教材上的课文。而现代技术环境下, 有了网络, 学生可以获得以前所不可想象的阅读资源,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不再囿于教材, 而是可以以教材为纲, 适当借助网络扩展学生阅读的广度。

近几年的中高考试题中, 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 阅读理解的选文大都来自课外。这也说明,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涉及面, 尽可能多地接触相关的阅读资源, 突破传统教学中资源上的局限性。

篇7: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

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是课堂的灵魂人物,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电子杂志、个人网页、网上学校和专题网站等层出不穷。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且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重点学习。这种承载大量教育资源的平台,无形中冲击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和教师同等的学习机会。信息技术平台拥有丰富的资源储藏量和存储记忆功能,其获取信息、快速分析的强大功能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对于学生来说,利用平台学习快速便利,准确性高,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使学生脱离标准答案的思维限制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不是知识储藏量丰富的书呆子。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提问,还是让学生自行进行习题训练,问题和习题都有标准答案,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标准答案正是他们判断学生回答对错的标准。教师作为答案的评判者,他的认同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目标,因此学生在讨论并回答问题时,都会猜测标准答案是什么,回答也会尽量靠近标准答案。在这种训练模式下,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长期以来就会固化思维。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发现事物的多面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传统的知识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

(三)改变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让他们记住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这一过程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一直处于这种学习环境中,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出现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本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进行学习,实现自主探索和发现。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实现从灌输式教学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依赖相关的信息技术系统,因此学校需要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方面做好预算,加大资金投入,配备计算机等设备,以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二)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除了系统建设,亦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知识,学会通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实际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需加强自身这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从行为、语言、观念、技术和知识等多个方面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方式,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三)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让学生拥有独立判断、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重视起来。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需要进行筛选和过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这种分析、鉴别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问题面前做出正确选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四)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宣传

在实践宣传方面,学校要加大力度,促进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做到和谐统一。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虽然给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却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空间变得更加开放。在小学语文的实践和改革上,宣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推动作用加强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二者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从而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篇8: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一、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落后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语文教学主要采取大班教学形式,而且一直沿用以讲述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偏重语文知识点的灌输,未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对象的层次(大学生不再像初中等教育阶段一样,需要面对各种超负荷的学习、考试压力),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有效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能被充分调动。诚然,这是不利于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

2、缺乏健全的考核体系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形式通常有两种,即考试和考查。前者主要采取闭卷考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者则是让学生按照要求写作文学类型的文章。然而,上述两种考核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常常以考前突击的方式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或者通过网络搜索剽窃、拼凑资料以蒙混过关[1]。因此,这些考核方式不能客观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真实地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要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树立自身的独特见解。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对策

1、营造网络化教学环境与搭建交流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兼具复杂性与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师生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转变角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其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出网络化、信息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调整学习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有效资源,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合理、科学地设定学习计划与步骤,最终实现语文的应用性与人文性。比如柳永名作《八声甘州》就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尽可能收集柳永个人及词作《八声甘州》相关信息。该环节需要学生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筛选,从中丰富自己的认识,找到自身兴趣点,满足个性化需求,为进一步研究柳永及其词作做好准备。

第二,学生检索、搜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自身知识建构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因此,学生在建构“自己眼中的柳永及《八声甘州》”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思维能力。

第三,课前充足的信息资源准备,可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推动教学信息的流动、思想的碰撞。此外,思想的活跃还会直接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第四,鉴于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较少,如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监督、检查及指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开设网络课堂。网络是一种兼具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教学方式[2],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相长。

2、采取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

基于互联网+背景,学校应当依据考试大纲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完善的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增强考核方式的可操作性与多样性,从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充分发挥考核的鞭策与督促作用。此外,还应将学生在平时所参加的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纳入考核范围,以尽量减少考试中课堂笔试所占比重,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与应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该在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上对其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不断优化与改革,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与独特性,加强其应用性与人文性,以崭新的姿态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学生也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环境,不断完善自身认知结构,激发自身创新性思维,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孟德腾,黄芙菊,刘彦宏.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1:86-88.

篇9: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48—02

一、国学与国学热

“国学”,是中国五千年来各个民族共同积累的优秀中国文化的“学术”。在电视选秀火爆的时候,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读《论语》、钱文忠讲《三字经》等等研究、推介传统文化的学者也以“超级学者”般的形象风行开来。与此同时,大学开办国学院、国学讲座,汉服热、成人礼在学生群体中兴起,CEO老总的国学培训班广为开讲,就连小学生也开始再读《三字经》、《百家姓》,这些都旨在向人们展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哲学、科技等学识,推广中国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传播中国优秀的社会价值观等等。在当前,“国学热”已经蔚为风尚。

二、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

众所周知,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大学当然也不例外。而大学语文相对于其他各门学科,它在传承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最为突出也最为重要,它所传播、传授的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廣泛性。那么,在当前的这样一种“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更好地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传承?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强调专业课学习,而忽视像大学语文这类人文性学科,他们学习的实用目的非常明确,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加之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都使得不少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内涵的了解和把握甚少。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杂含了中西方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其中以实用为目的的商业气息,使得其缺乏深层次文化内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可行的。而在这一点上,大学语文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让大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认识和把握隐于其背后的深层意识,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精神实质,从而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个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强化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目前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忽视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终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优势作用,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这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迫切要求,也是当今大学生社会道德发展的需要。

2.传承什么?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说的大学语文的“文化传承”,并不是一味地承认传统文化中都是好的东西,我们要原封不动地把它继承下来。五千年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但如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重性一样,中国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正因为如此,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是双重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要采取冷静的分析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仔细、审慎地区分,不能用感情代替理性,以个人偏好代替客观标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我们便应当继承,而对于那些传统文化中糟粕的、落后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部分,惯常的做法是避而不谈、违莫如深。其实,躲是躲不开的,还不如正视它、走近它、反观它,反倒可使之作为反面教材,有催人警省,策人深思之效。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可以说,文化传承和文化变迁是同时的、甚至是统一的过程。因此,文化传承不是要用传统文化来保留、继续规范现在这个社会,而是把它作为镜子对我们自己进行反观,然后推动社会前进,推动新的文化传统的产生。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的这种文化传承观,应当清醒地建立在我们的思想中,对传统文化的这种理解,必须在大学语文的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明确和贯彻。

3.如何传承?也许有人会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会改变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所说的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各类文化知识,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传达给学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从文化视角来分析、讲授文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大学语文课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再是一般理解的乏味的高四语文。大学语文所面对的是已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的大学生,对他们的教授可以不再囿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篇章结构的分析,不再拘泥于作家作品、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相承不变的“三段论”教学法,而应该使大学语文成为培养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种子的基地。从文化视角看大学语文教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文化景观,亦即课程文选所包含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历史文化积淀等等。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铸造大学生的灵魂,这些教育不但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而且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契机。当然,大学语文中字词句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提倡文化视角教学,不仅未削弱它的力度,反而更有助于学生从理念层次上认识和把握。不仅使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更深入,而且达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更深层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因此,可以说强调大学语文课的文化功能不仅未排斥其应用功能,反而涵盖和推进了其应用功能,因为大学语文的内容恰恰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

当然,仅仅从文化视角来分析文选内容、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使大学语文的学习主体——学生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唤醒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大学语文中选用的经典著作凝聚了古代圣贤的处世智慧和对人生的诸多思考,是当代大学生课堂上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孔孟之道,教诲我们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怎么样去认识和维护基本的伦理道德,虽然其中的一些约束和规则已经和现代社会有所背离,但是道德始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人人都能遵守道德规范的底线,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的进步发展;老庄思想,则充满着朴素的辩证色彩和睿智的治国方略,闪烁着灿烂的智慧和以民为本的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顺势而为的心态;经典作品里蕴含的古人们对善恶、忠奸、虚实、爱憎的认识和表达,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给我们带来的启迪也同样不容忽视。通过文化视角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人不能忘本”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就是我们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本”。其次,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厚重绚烂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足以与之媲美。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重视却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在受教育群体中,也不难发现传统意识淡薄的现象。苏格兰人在节日里会穿上格子短裙吹起风笛,日本人会穿起和服,韩国人有韩服,但是中国作为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却似乎少了些什么;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物欲洪流冲击下,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却开始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圣诞节、情人节过得有声有色,可传统的节日却在逐渐地失去往日的热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变得丰富,开始学会欣赏音乐会,看歌剧,但传统的戏曲却寡人问津,这种种现象,怎不叫人不安和心痛?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也是培养爱国情操的一个重要部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早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从“天下为公”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辟总结,这些都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不仅对过去,而且对现在以至将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正是我们大学生所要继承和发扬的爱国主义主旋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它历经磨难,历久弥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代大学生要有这样的自信。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以时代的视角思考和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一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的正确观点。同时,还要树立一种革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源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鹤.中国传统文化释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3.

[2]冯秀珍.中国文化传统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篇10: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1978年, 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由此, 大学语文走进全国高校的课堂, 成为中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并为培养中国大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30多年来, 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大学语文课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 学时被严重压缩, 甚至被一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高职院校取消, 大学语文课已经步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受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强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门人才, 从而忽视了通识教育;二是受功利思想的束缚。大学生普遍注重自身专业学习, 认为学好专业才能保障就业, 对语文课等公共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国学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再次悄然兴起, 伴随这股热浪, 国学教育也逐渐被大学所重视, 一些高校开设了国学课程、成立了国学专业和国学研究机构, 积极举办祭孔、成人礼等国学庆典, 大学生们也普遍表现出对国学的推崇和兴趣, 尽管, 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国学的内涵, 甚至没有完整的读过一部国学原典。国学之所以被追捧也有其缘由, 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国人随之剧增的民族自豪感指引着人们去追寻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另一方面, 国人国学知识和国学修养的缺失确实已经成了普遍存在的现象, 越是匮乏越是渴望。于是, 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在国学教育的如火如荼中表现得尤为鲜明, 但笔者认为, 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和国学教育的兴盛同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悲凉不应该在国学教育的火热中被比照, 反而应该在它的温热陪伴中得到一次改革和发展的良机。

二、国学教育和大学语文教育的关联和共通

了解和领悟国学和大学语文的概念范畴是我们找寻二者关联和共通的前提。国学, 广义上指一国所固有之学术, 包含文史哲、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所有中国过去所固有的文化和科学。狭义上则一般指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细究国学的包罗万象, 可以说它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 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 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 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育则普遍被认为包含提高大学生汉语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以及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其实, 研究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 我们也会发现, 从先秦时代开始, 语文教育其实从来都是以综合学科的姿态出现, 并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包含着语言工具的表述功能, 道德教育功能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 国学和传统语文教育二者在内涵上的交集必然指向着国学教育和大学语文教育某些关联和共通。

1、教育内容上有关联。

国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儒家经典的教授, 对经、史、子、集等传统著作的学习是基础, 大学语文教材也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献的集中收录, 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目录就不难发现其中包含《诗经》、《论语》、《老子》等经、史、子、集的经典选段。其实, 我国古代的各个时期, 国学的教授内容都与大学语文有共通之处, 在先秦时期, 当时的国学主要说的是人伦之教, 这与大学语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一脉相承, 秦汉年间, 太学的主要内容是孔孟之道, 这与大学语文的传统文化内容是相通的。因此, 大学语文和国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交集是一种自古的传承, 应该继续成为国学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形式。

2、在教学目标上有关联。

国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解读, 唤起国民的文化自觉, 恢复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认同, 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水平。而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了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教化功能, 大学语文课绝不仅仅是一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教导学生如进行适应于工作和学习需求的写作的课程, 而是要用传统的文化陶冶其情操, 提高其文学鉴赏力、审美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其人文精神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一门重要基础性科目。从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和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一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教学目标来看, 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与国学教育相同的责任, 有着共通的奋斗目标。

3、在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有关联。

在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 国学教育和大学语文的都是包含着综合思维和融会贯通两大要义。不拘束于单一割裂的分析和看待问题是国学一贯崇尚的理念和思维方法, 国学包含儒、释、道三家, 综合文史哲, 在国学教育中, 看待问题不是单纯的要么“是”, 要么“不是”, 而是立体而丰满的, 是一种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大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也包括古今的文学、历史和政治, 教育理念同样是综合而不单一的。在理念上的另一个共通即是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在晚清国学的复兴时期, 张之洞提倡“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表明了国学的核心主导地位, 同时也为国学注入了比照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同样, 大学语文教材中有专门的外国文学部分, 对外国文学史和文学著作均做了精心的收录, 大学语文对外国文学的不离不弃充分体现了培养大学生对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目标。

三、以“国学热”为契机, 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在困境中寻求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 “国学热”方兴未艾, 也许由于国学教育的不成熟和国学学习的急功近利, 这股热潮多少掺杂着盲目, 存在着精神缺失, 但国人对国学的推崇和国学知识的迫切需要却是发自肺腑, 国学在当下这个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时期里也正在全面实现复兴。鉴于大学语文教育和国学教育的水乳交融与血肉传承, 以及其面临边缘化的困境, “国学热”确实为大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提供了有利时机。

1、丰富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内容, 为大学语文教育增添魅力。

尽管国学教育课程开始被一些高校单独开设, 但是大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具体开设国学课的条件。因此, 可以增加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内容来满足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同时也增添了大学语文课的自身魅力。一方面可以重新编撰大学语文教材, 增加传统文学经典的收录比重, 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部分举办与国学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举办古诗词朗诵会、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等。在有条件开设国学课的大学, 可在非国学专业的大学语文课上安排国学讲堂, 安排国学院专家为非国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国学专题讲座。

2、加强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 发挥大学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相似的教化功能。

个人理解, 大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并因此而建立的民族自豪感、文化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观。这与国学教育着力培养国人的民族精神认同和仁义礼教的道德观有着相同的教育诉求。国学之所以被推崇, 也正是因为它有这种强烈的教化能力。因此, 我们要大力加强大学语文教育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与国学教育相似的教化功能, 要在课堂讲授和实践活动中时刻注意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内质, 不能把大学语文课仅仅上成一门文学课, 作品赏析课, 而要尽可能地讲解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

3、凸显大学语文教育相较于国学教育所具备的独特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

2009年, 成都大学在新生中开设《国学经典导论》为公共必修课, 取代《大学语文》, 并通过多种形式并举, 打造了一场国学教育的改革。四川是国学研究的集大成之地, 成都大学有着丰富的国学研究资源和强大师资, 尽管如此, 它用国学经典导论取代大学语文的改革是否值得效仿还有待研究。需要注意的是, 国学和大学语文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也不能被互相取代, 大学语文承担不了国学教育的全部内容, 国学教育也不能完成大学语文教育的所有功能。例如, 大学语文教育中教授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等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就是国学教育所不能完成的, 这是大学语文教育具有的培养大学生专业写作技能的独特功能, 对于这类功能, 需要凸显和强调。

4、整合教育资源, 利用国学师资队伍助力大学语文教育。

大学是国学大师集中的地方, 但是, 大学的国学大师或者国学专家通常很少会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授课教师。大学要善于发挥国学优质师资的作用, 整合教育资源, 组织和引导国学专家参与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改革, 主要包括督导授课效果、改编教材、参与课外国学实践活动、进行大学语文教育研究等内容。有国学院的大学可以定期组织大学语文教师的国学培训, 丰富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国学素养, 进一步增强大学语文教育队伍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骆兵.关于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 (5) .

[2]、傅可.国学与大学生国学实践体系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2) .

[3]、魏一媚.论大学语文课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4) .

[4]、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篇11:现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讲解的论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艺术生  大学语文教学  项目训练  过程性动态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9-02

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学生应当在德育、智育、体能、情商、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质,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应当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更新理念,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语文培养目标。

大学语文是艺术院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听说表达、应用写作等方面能力。它的特点除了人文性、审美性,还在于应用性和工具性。语文的应用功能将伴随着人们的一生,人们随时随地都要使用它。丰富的语文知识能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习效果。所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能只是提高高职艺术生的人文素养上,还应该强调工具性,以应用为目的指导学生掌握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利于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心应手地去应用它。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内容和方式均以教师的选择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已严重脱离现实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从更新职业教育的理念入手。高等艺术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 以“育人为本”,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其次是“艺术职业教育”,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工作。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为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增长服务,为学生未来岗位需求服务,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总体目标定位。

大学语文教学为学生专业能力和未来发展服务,首先需要进一步了解高职艺术生的现状。不可否认他们与本科生相比,存在着诸多的差距,人文素质欠缺是不争的事实,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十分薄弱,部分学生的语文知识十分贫乏,甚至表述事情时词不达意,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艺术灵感之源,不论学习哪门艺术,都离不开这种能力。但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深受应试教育之苦,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格式化思维和模式化训练早已把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摧残扼杀殆尽,这对于学艺术的孩子来说是最可怕的!大学语文教学为学生专业能力和未来发展服务,其次需要大学语文教师走进专业课堂,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内容和特点,了解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岗位所需要的语文基本能力。走进专业课堂和专业老师交流,我们获悉: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声情并茂地朗读的能力、归纳概括主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都是艺术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欠缺又急需训练提高的能力。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紧扣艺术生欠缺的这些能力来设计,如:利用诗词教学训练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的能力,利用文本阅读训练学生归纳概括主题的能力,利用课堂辩论、3分钟说话等形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故事续编”和“文体改编”等训练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此,大学语文课成了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有效补给站,自身的特性更加突显。

二、革新教材,注重母语教育和应用能力训练。

要开好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大学语文这门课,有一本适合艺术职业教育特点的合理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基础。目前大学语文的教材名目繁多,但真正适用于高职艺术教育的教材却很少。为此我们新编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化部统编高职艺术教育类的教材《大学语文》。结合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材在内容建构框架的设计上,努力突破以往大学语文教材简单停留于文学美文欣赏和讲读的模式特点,力主体现实用特色,注重母语教育和应用能力训练的结合。教材分文本阅读与职场写作训练两部分。文本阅读依文体分为六个单元:“轴心时代 文化源流”、“意象世界 诗意人生”、“ 形神兼备 思辨生命”、“描摹世情 洞察岁月”、“洞达世态 演绎人生”、“谈艺论道 艺苑品茗”。职场写作训练以和艺术生关联的“毕业”、“求职”、“艺术活动”三个环节中所需的应用和实用文本的写作为主。阅读部分的选文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的精神成长相结合,注重经典性与当代性相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训练部分则把文本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结合,既有思考讨论题又有实践训练题目,深化学生对作品内涵和特色的理解,训练其不同情境下的语言灵活运用能力。教材既有利于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空间, 又有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职业素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改革教学模式,实施能力培养,化讲为导,促学为练。

高职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主题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必须打破,还课堂于学生。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则需要教师依据学情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兴趣。课程项目训练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载体。教师根据能力训练目标,设计一个个专题项目任务供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比如:“歌唱语文”——讲到诗歌,配以“用现成的曲子演唱诗词”的专题项目训练,讲到《黛玉葬花》,让学生学唱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插曲,既贴近了学生专业,又让学生掌握了诗词。“画说语文”——“为课文画插图并说明创作构思”“,贴近美术学生专业,既让美术专业学生得到一次专业创作实践锻炼,同时又是一次很好的专业介绍训练;”拍练语文“——以“‘身边的美丽’‘正能量’为主题选题拍照片并配以美丽的文字介绍”这一项目训练,意在培养学生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种善于传播美和正能量的思想,使得“正能量”在学生中传递。同时文字的写作又恰到好处地训练了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受到学生的喜爱。“舞动语文“——将“诗词改编成舞蹈”进行课堂展示,深得舞蹈专业同学的喜爱,学生把专业课所学带进了文化课堂,改变了以往文化课略显沉闷的单调气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和专业课的联系如此密切,从而改变了他们对文化课的偏见。“吟诵语文“——“举办全班诗文朗诵会”,要求学生写出主持词、请柬、海报等,把职场写作的内容落实到学生的项目训练实践中。抽到此项目的一组同学,分工合作,得到一次综合能力的锻炼,取得了大家公认的好评。如此等等…… 专题项目训练一般由学生课下分组完成,课上展示。为了配合学生专题项目训练任务的完成,教师授课时把选文教学均视为一个要完成的项目任务,精讲篇目中,较深的内容教师通过补充材料和背景知识,加以点拨引导,相对浅显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加以归纳概括。教师的讲解侧重示范性、引导性,注意从方法上对学生示范引领,化讲为导。学生在完成训练任务过程中,教师一直从旁做助手。学生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再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经意间,师生的角色在转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提高。任务伊始,很多学生不会制作幻灯片、不会写教案、不敢在众人前讲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学会了该学的知识,锻练了需要的能力,大学语文的课堂角色定位在变化,改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改传统的教师一人上讲台为多人上讲台,将个人单独教学与多人共同教学有机结合,教学方式从过去的知识单向灌输转向多途径的人文教育和能力训练。

四、改革评价方法,引入多方评价,全面动态评定学生成绩。

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是促使大学语文突显母语教育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和应用性的有效方式。大学语文课程考核一改过去一考定成败的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考试性质第一学期为考试,第二学期为考查。考试课成绩评定由过程性考核(70%)和终结性考核(30%)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考核成绩则包括了:①课堂纪律、学习态度情况(10%);②讨论发言、个人书面作业(含课堂笔记)(20%);③小组项目作业(40%)。终结性考核成绩则是期末由学院统一命题笔试。考查课成绩的评定也由过去学生交一份作业,教师给一个分数即可,转变为考查内容更灵活多样,如学生日常出勤、课上讨论发言、课堂笔记、小组项目训练等项成绩都在考察之列。成绩评定更注重学习过程中每项活动的评价累积,考查方式注重多角度多层面,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比如在考核学生项目训练任务完成情况时,由部分学生和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共同评分。评分老师有时还可以是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是专业教师。这样,学生更注重评价结果,因此平时学习主动性也更强了。同时,每次评定成绩后,还要请打分同学和老师来个现场点评。如果哪位同学成绩不理想,能够恰如其分发表点评意见,还可以得到加分。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得到调动,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得到一次锻炼提升,何妨不能还课堂与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更科学更合理也更公正透明,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所以每到考核考查时,学生都是最活跃的,老师都是最欣慰的。

上一篇:银行辞职信怎么写下一篇:工程索赔费用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