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

2022-09-12

“互联网+”背景下, 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越来越丰富, 社交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而学习功能与软件, 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结合教材内容与师资力量, 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综述

(一) “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互联网加教育的简称, 它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是指将网络平台、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 进而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

最初, “互联网+”只是针对经济领域而言的, 它能够实现工业、商业与经济间的融合, 实现对生产各元素的优化与分配, 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含义也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 大数据、云计算等功能不断出现, 将互联网的发展成果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度的融合, 产生一种放大效应, 最大限度的实现对互联网的开发与利用, 进一步提升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征

1. 时代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国民的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因此, 高校思政工作应当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性, 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利用“互联网+”, 将媒体技术与教育内容相融合, 将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形成系统的教学链条。

2. 社会性

“互联网+”背景下, 高校思政工作在网络上开辟新的环境, 为大学生营造更加和谐与自由的学习氛围。

思政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质, 它是一门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的科目, 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学生需要不断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切实的了解社会发展动向, 才能够加强与社会的沟通, 以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 高校思政工作开发实用性课程, 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咨询, 加深学生与社会的接触, 逐渐打破传统高校教育的围墙, 向着全球化与多元化迈进[1]。

3. 实践性

传统的思政教育具有单一性特征, 学校过分重视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 却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学生在校园中被保护的太好, 进入社会后往往会感到极大的不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互联网+”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平台, 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 自行安排活动。

校方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征, 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此外, “互联网+”还有虚拟性的特征, 虚拟性活动与现实的社会活动间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协调好两者间的关系, 实现网络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 “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 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各行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也纷纷掀起投入“互联网+”的热潮。

高校为社会输送人才, 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因此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在互联网背景下, 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丰富, 如何去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三观也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是新的时代产物, 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 我国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 社会节奏变快, 学生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网络与现实环境, 这也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加的复杂化与多元化。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显得薄弱, 一旦受到腐朽思想的腐蚀, 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外, 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的家庭与社会关爱不足, 致使思想上产生误区, 最终导致令人痛心的事件发生。

因此,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传播, 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在此基础上要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使学生能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有选择性的选取网上信息。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探析

(一) 教学难度大

目前, 高校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主要以理论课为主, 诸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等, 校方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课程内容, 使学生跟随国家发展的主流形式, 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 高校教学工作逐渐向信息化发展, 思政教育工作却始终无法做出实质性改变。

教师不过就是利用多媒体放映相应的教学资料, 实践活动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大而空洞的理论等, 都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兴趣。

(二) 高校缺乏实践平台

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到, 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设立独立的思政教育平台, 也没有增设有效的通道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

许多高校在校园管理网站中虽设置了思政教育模块, 但内容保守陈旧, 功能单一, 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因此点击量甚少。

部分高校干脆将重要的新闻内容直接搬到网站中, 用来吸引学生的关注, 这种懒散的态度也使得学生更加轻视思政教育。

此外, 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缺乏等也都是影响到高校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定位始终不清楚, 教育工作面临监管不到位、技术水平有限、虚假信息等大量问题, 拜金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也不断的充斥于网络世界。

与枯燥的教育内容相比, 大学生更乐于接触新鲜的事物, 并迷恋刺激与冒险的感觉, 沉醉于网络中。

高校思政教育若不更好的监管网络, 筛选有效信息并创新网络内容, 将无法改变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这对于我国未来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 必须加强对“互联网+”教育体制的监督与管理, 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 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 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同时, 必须具备信息素养, 能够有效的筛选网络中的信息, 利用信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 教师也应当从这一点出发, 将信息素质融入到思政教育中, 帮助学生构建虚拟世界中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2]。

高校应当充分的借鉴“慕课”的优势, 利用互联网, 构建在线开放式课程, 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可以制作微课视频, 针对某一观点进行分析与论证, 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的需要。

交互式网络学习模式也是一种“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它使教育者看到了思政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在交互式网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听、说、与想相结合, 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灵活, 利用互联网构建个性化的教学场景,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以上几种创新的教育方法, 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填鸭式”教育的不足, 实现师生互动与多样化课程的制定, 学生能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 进而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 学习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 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互联网具有惊人的传播能力与全新的传播方式。

大学生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 各种电子软件每天不间断的进行信息推送, 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 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想要引导大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 就需要遵循顺势而为的教育思想。

首先, 高校应当强化主流网站的建设, 校园网不仅作为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窗口, 更能够成为一个互动与交流的平台。

例如, 校方可以将日常工作搬到网上, 一方面, 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完成业务办理;另一方面也极大的增加了校园网的点击量。

其次, 构建专题网站, 例如管理人员可以在校园网中新增多个模块, 例如著名导师网上公开课、网上党校、新闻资讯板块、思政习题板块等等,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学生只需连接校园网就能够获取到大量优异的教学资源, 对于学校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微信、微博等起初只是作为一种社交工具, 近年来社交软件的功能越来越丰富, 用户也习惯在社交软件中浏览信息, 高校可以抓住这一有利点, 注册校园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等, 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管理职能, 学生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学校的最新资讯[3]。

与传统教育不同, 当代教育更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互联网+”背景下, 教师可以开设多功能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实现与学生的互动。

例如, 教师精心的设置网络议题,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学生依据主流思想, 围绕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展开讨论, 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互动与交流, 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最后, 应强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监督与管理。

互联网背景下, 信息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特征, 因此时代技术很容易被人利用, 在网络上捏造不实际的言论, 中伤他人, 最终造成媒介行为与道德的沦丧。

对此, 高校更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 降低负面影响, 趋利避害。例如加设网络检测与安全防护系统, 使校内网与校外网相隔离, 一旦发生问题系统立即上报, 管理人员再利用垃圾处理软件来进行处理。

(三) 创新思政教育理念

零存整取是一种化整为零的学习策略, 在高校教学工作中, 采取这种零存争取的教学理念是十分正确的。

将学习内容零散的分布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 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进行自我三观的塑造, 满足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要求。

个性化是当代教学的主流模式,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 也更愿意参加校方安排的教学活动[4]。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只负责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 无条件的要服从教师的安排。

这种教学上的安排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 对于知识也从不深究。

“互联网+”的互动性与数字化为学生提供了便利, 学生转化为教学主体, 自主的寻找并完成学习任务, 有了互联网的引导, 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畅快学习, 在自我摸索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对于思政政治的了解更加的深刻, 学习的效率也更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重要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策略, 笔者通过研究与调查, 了解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并从多个角度出发, 探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制定应对策略, 以期能够实现管理方法、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最终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思政教育体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互联网+”也成为网络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创造条件。本文将探析“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以期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吴程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模式的创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7, 27 (04) :58-61.

[2] 陈赤华, 姚芳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创新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 (06) :43+45.

[3] 欧俊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31 (01) :48.

[4] 张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J].教育现代化, 2017, 4 (03) :245-246.

上一篇:谈新课程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下一篇:阅读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