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投资环境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实地探访与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具体阐述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风险。总结出农村大学生在地缘人脉、专业技能与交际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在创业经验、创新能力、经济基础与心理负担方面存在劣势。阐述了农村大学生拥有政策支持与创业环境改善等机遇;也面对法律制度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到位与融资渠道狭窄等威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家乡投资环境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投资环境分析论文 篇1: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现状及其原因探究

摘 要:柳编业是河南省固始县的主要外贸代工业,其产品远销海外。但是近年来,当地柳编加工厂纷纷倒闭,濒于消亡。这一趋势既与国际经济形势和贸易模式改变有关,也是产业链条有变、在同业竞争中落败的结果。本文以固始县柳编手工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产业发展史的大致脉络,对其产业链条从劳动力、原料供给、制作工艺、产销模式到政策环境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描画农村外贸代工业的发展困境和成因,目的在于以小见大,探究乡村工业化的可行性路径,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外贸代工;柳编业;转型;全球价值链;固始

固始柳编业是具有当地特色,产品远销海外的乡村外贸代工行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家庭作坊向现代企业的艰难发展过程,带领着固始县实现了从自给自足的小农式经济向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外贸经济的转变,成为了带领当地人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仅在三河尖,全镇辖18个村(街),9120户、3.72万人,有 80%的户从事柳编生产。每年来自柳编产业的收入就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成为了誉满全国的“柳编之乡”。固始当时流行着的“不用油,不用电,男女老少都能干,一天能赚50元,赚的都是老外钱”等民谣生动形容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然而,盛极则衰,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因为家族式管理模式滞后,产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差,附加值低而面临衰落的困境,再加上作为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的固始柳编业所面临的国外环境也不容乐观,始柳编业呈现一片萧条景象,进入严峻的瓶颈期阶段。正视柳编业所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在新形势下寻找突破口,获得新生,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固始县柳编手工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产业发展史的大致脉络,对其产业链条上劳动力、原料供给、制作工艺、产销模式到政策环境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其衰落原因,以小见大,探究乡村工业化的可行性路径,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通常存在于企业外部,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总和。外贸代工企业作为外国国际跨国公司的制造业工厂,其外贸依存度很高,因此在2008年当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我国的外贸代工企业因处于商品生产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只是那些外国生产商的附庸,在经济上备受欺压,没有话语权,从而饱受了产业链低端之痛,在我国所有企业类型中外贸代工行业所受影响最为严重。而柳编行业因其规模小,融资困难,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其主要表现在来自欧美的订单急剧减少,年销售收入仅为6.1亿元,固始大量柳编生产企业当年利润比往年利润减少了60%左右。而为了获得外商的订单,柳编行业的企业又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互相拆台,互相压低价,大量中小企业因不堪重负最终停产倒闭。企业停产倒闭,又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编户的工资一降再降,工资拖欠甚至厂长携资跑路的事情已屡见不鲜.年轻的一代在家乡为追求更高的工资和生活水平,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在家照看孩子的女人留在家里延续柳编的命脉,柳编行业从此一蹶不振。

二、内部环境分析

在金融危机时代,柳编行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一局势的出现,也与柳编行业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紧密相关。

1.生产环节

柳编工艺过程繁多,工艺复杂。包含采割杞柳、池水浸泡、抽皮、白条晾干、分捡捆扎、抽劈、编织、整形、熏烤、染色、烘干、忖里、包装等步骤。从原料上看,柳条是构成柳编艺术的物质基础,在编制过程中十分关键,其湿度与韧性则是衡量柳条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编制时如果柳条自身水分过高,那么一经干燥就会产生干缩现象,编织物就会出现裂缝,影响其美观和质量。而柳条的韧性则是决定其编制花样的重要因素,柳条韧性越好,就折损程度越低,编织花样也越高。固始柳编的主要原料是杞柳,生产杞柳的地方如今土地贫瘠,导致柳条变种与匮乏,严重影响了柳条的质量。再加之缺乏必要的科研经费,无专门的柳条品种研发机构,导致杞柳品质低,可编制花样减少。柳编生产取材不得不从柳条韧性更胜一筹的山东等产地购进,这样既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又受制于人,同时也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而在山东临沂杞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5万余亩,年产70多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杞柳种植基地之一;从柳编的加工环节来看,除柳编的烘干设备以外主要以手工编织为主,柳编的抽皮、抽劈环节存在着耗时耗力的问题。抽皮,即是在柳条充分浸泡后抽去外皮露出白芯的过程。抽劈,指在柳条编织之前运用劈柳器从柳芯部位将柳条劈成三到四份以用于编织。柳编在抽皮,抽劈等环节缺乏现代化机械设备,全部依赖人工,既耗费工作时间,生产效率低下,又增加了生产成本;从编织工艺来看,山东临沂柳编以家具居多且采用柳藤混编形式,编织工艺复杂,更加时尚和现代化,贴近市场需求。与之相比,固始柳编则多生产洗衣筐、收纳筐,采用纯柳编织形式,柳编工艺基本分为平编、勒编、扭编和包缠。种类略单一,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与山东柳编相比竞争优势相对薄弱。固始柳编因人才外流务工而导致技术人才不足,产品技术更新缓慢的问题,行业内缺乏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问题,引进和培训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都使得柳编发展受到限制。在临沭、郯城等柳编生产大县,几乎每家都会编织柳制品且经验丰富。有些企业员工编织经验10年以上的超过80%,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档次。全市从事杞柳种植的专业村100多个,从业人员25万人,年增收近10亿元。同时,由于柳编出口起步早、发展快,已经培养了专业外贸人才1000多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300多人,专职设计人员600多人。而固始柳编技术工人比较封闭,只负责将图纸设计出来,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导致柳编技术难以实现重大突破;从熏烤染色环节来看,部分企业的加工过程不够环保,为降低生产成本在使用的材料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没有牢牢抓住市场的低碳环保准则,导致在贸易出口时频频遭遇“绿色壁垒”。

2.企业自身弊端

柳编企业多是从小作坊生产的家族式管理发展起来,创业之初,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家族式机动灵活的管理决策来整合资源。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业务的不断扩大,并带来组织结构横向和纵向发展时,这一切对于企业的科学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往那种仅依靠老板个人素质的“经验式管理”成为了柳编发展的绊脚石,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成为企业组织机制障碍,柳编企业所存在的“人情管理”导致企业管理混乱,许多企业家“任人为亲”,对于血缘以外的员工缺乏信任,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高效化的企业组织机制;第二,成为人才资源的障碍,柳编产业的企业家大多是农民,易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目光不够长远,缺乏现代化管理的科学理念,无法建立完备的人才培训和激励的机制,管理模式滞后。加之家族式企业的封闭性与排他性均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一批现代化人才管理队伍的培养。外贸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使得柳编企业在与外国经济往来时屡屡吃亏;第三,成为了科学决策的障碍,创业之初,柳编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使得企业迅速崛起,但是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风险愈来愈大,企业家的“独断”决策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失误,加上人才匮乏,柳编企业的决策科学性缺乏保障,战略的准确定位程度大大降低。

企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差,缺乏龙头企业同样也是企业的一大弊端,固始柳编固始柳编产业无论是从整体规模还是龙头企业实力上都难以与山东相比。从规模上看,只是山东的30%,到2005年底,山东曹县木编、柳编加工企业和加工户2万多家,其中固定资产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53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41家,而固始县所有的柳编企业也不过100多家,且只有14家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企业之间互相压价恶性竞争,使柳编产业难以有序发展,应对危机能力普遍薄弱,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那么多企业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从事柳编人员工资从2008年至今涨幅不大,今日一个熟练编织全职工人的工资仅为25元,也缺乏必要的奖励机构,严重制约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得农村青壮年等劳动力大量外流,柳编技艺创新后继乏人。

3.全球价值链

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由于代工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底层,仅负责低端的加工环节,没有足够的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所分配的附加价值偏低,而且在整个价值链属于被支配的地位,难以掌握和控制市场,危机应对能力薄弱。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传统出口目的市场萎靡不振,加上人工、原料成本上升,订单外流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令不少柳编企业开始思考“外贸内销两条腿走路”,可是在这个讲究品牌的国内社会来看,没有响亮的品牌和过硬的销量,柳编企业如何能实现转变?品牌的塑造需要大量的资金,优秀的设计人才以及漫长的信誉积累,而柳编企业先天畸形,滞后的家族式管理、规模小、融资困难、人才匮乏,因此实现由低端外贸代工到创造自主品牌,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范琛.浅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口型代工企业的困境[J].企业经济,2013,1:41-43.

[2]马成.固始民间柳编艺术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2.

[3]石峰.富士康OEM转型升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胡绪华,蔡济波.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机理分析[J].企业经济,2013,1.

[5]王海兵.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J].新经济,2013,20.

[6]刘德雷.外贸代工企业转型困境研究——以富士康公司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明月,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

作者:王明月

家乡投资环境分析论文 篇2:

试析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风险应对策略

[摘要]在实地探访与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具体阐述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风险。总结出农村大学生在地缘人脉、专业技能与交际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在创业经验、创新能力、经济基础与心理负担方面存在劣势。阐述了农村大学生拥有政策支持与创业环境改善等机遇;也面对法律制度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到位与融资渠道狭窄等威胁。以政府、高校、金融机构、大学生这四个层面提出风险应对策略,助力大学生创业与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SWOT分析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1.035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热门话题。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既可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又有助于农村协调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与经济下行的压力等因素影响,目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形势不容乐观,有意向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没有明显增加,创业成功者的比例相对较小。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素质、创业眼光、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1创业环境分析

为了更加系统地对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以提出应对策略,文章以实践调研与分析为依托,向全国各地包括东北财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与湘潭大学等三十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并采用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具体阐述,现分析如下。

1.1优势

(1)地缘优势。出于返乡的农村大学生本身考虑,对于家乡其生于斯長于斯,十分了解家乡具有的先天优势与后天存在的不足。[1]大学生在返乡创业过程中能更好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的人缘和资源,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创业,减少了对陌生环境的不确定风险,具备先天地缘优势。

(2)知识技能优势。高等院校是新知识、新观念和新信息的聚集地,大学生在高等院校接受过3~4年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2]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起点高,在创业过程中拥有知识优势。

此外,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创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组织和竞赛活动等,锻炼了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积累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基础。

1.2劣势

(1)创新创业能力不强。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但却往往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实践环节上存在缺失,学生缺乏实践创业经验和系统知识架构。我国高校教育向来重视理论课业成绩而缺乏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我国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化与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创业过程中,农村大学生由于自身创业经验不足、知识眼界有限等原因,容易出现创业市场定位不准、创业资金流转不畅等问题。

(2)市场定位模糊,缺少核心竞争力。经实地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盲目跟风创业,最终创业失败。这些大学生大多还处于返乡创业的初创阶段,尚未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企业规模、经营能力、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等方面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还存在很大差距。但他们却往往采取过于激进的策略,包括盲目追加投资、大笔举债、不经充分调研就开始创业等,这样的创业者往往被淹没在创业大军的浪潮中。

(3)创业融资困难,缺少资金支持。在物质层面,充分的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与其他金融投入相比,大学生返乡创业贷款风险更大、利润更小、还款能力更弱。由于缺乏相关信用记录,没有充足的抵押品充当抵押物和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创业贷款发放的顾虑较多。因此,创业初期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积蓄与家人的资助,而大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原生家庭无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这就对农村大学生的返乡创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可持续的生产经营。

(4)心理负担较沉重。在精神层面,许多返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一方面是源于家乡的亲戚熟人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不够了解且报以冷漠或反对的态度;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农村大学生自身面临着创业风险以及收入不符合预期的心理落差。许多农村大学生必须在承受心理负担的前提下坚持创业。

1.3机会

(1)国家政策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有包括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返乡创业的意见》等多项促进创业的优惠文件陆续出台,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保驾护航”。

(2)农村创业环境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过去地处深山的村落难以与城镇进行物资交流,现如今由于交通网络覆盖更加全面,疏通了阻塞的物流之路。同时,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乡村面容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创业环境逐步优化,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

1.4威胁

(1)创业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没有规范创业行为的专门法律,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表示自己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遇到过法律纠纷,但却因为诉讼成本过高等原因而选择忍气吞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2)部分创业扶持优惠政策未能落实到位。虽然目前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都发布了扶持农村创业的优惠性政策和文件,为农村创业者发放了一定的创业补贴,但大学生创业面临的资金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方面存在推诿现象,扶持政策未能细化实施,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3)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受传统观念影响,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仍然以“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为荣。许多农村家庭仍然认为子女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老家谋生“没出息”,他们认为大学生既然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应该前往大城市施展自己的才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2风险应对策略

2.1政府层面

(1)加强创业服务。各地方政府可以建设新媒体平台、支持开展大学生返乡创业指导培训班,通过一系列技能培训和政策解读等公众活动,不仅能使大学生更充分地掌握创业技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国家最新的政策,还可以增加社会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了解,给大学生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融资体系。一方面,为了解决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的推诿现象,政府部门在相关政策的执行方面应加强监管,对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采取制裁措施;另一方面,要适度降低大学生融资门槛,适度简化审批手续,根据具体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为返乡创业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融资办法。

2.2高校层面

近年来,我国的创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高校创业教育受到时滞效应以及绩效理念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3]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我国的创业教育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一方面必须发展终身创业教育的概念。创业是意识、知识、资源和技能的长期积累,创业教育应在大学入学时就位,让学生从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的早期就接触到创业的理念,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能够更科学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创业生涯;另一方面需要多层次发展创业教育。大学生群体是多样化的,为了向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有必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包括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普及化创业知识教育培训、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以及针对正在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等。

2.3金融机构层面

(1)降低创业贷款条件。在风险控制范围内,金融机构要适度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信用贷款发放比例。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尝试探索由农村大学生父母或其他收入稳定的关系人提供创业信贷担保的制度以及使用浮动抵押物作为创业信贷担保的可行性。金融机构应简化信贷业务流程,营造良好的创业融资环境,消除融资体制壁垒,促进创新、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发展多样化融资市场。

(2)建立適合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信贷制度。尤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作为创业的一条重要融资渠道,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在有关于创业贷款的问题上,不应只考虑到盈利目的和风险评级,更应当充分体察农村大学生事业初创、资金不足的种种难处。银行类金融机构要认识到自己在金融信贷领域起到的引领作用,可以针对大学生创业者开发全新的金融产品,建立一套与其相适应的信贷制度,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返乡创业,还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从而使金融机构本身也获得长久的利益。

2.4大学生层面

(1)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要积极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并努力提升关系质量,加强资源的可获得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积极加入大学生返乡创业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此外,大学生更应注重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

(2)做好创业可行性的评估。此外,有意向返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等活动,积累创业的实践经验,防止盲目创业,及时关注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国家最新的相关创业政策,进行创业可行性评估。这能有效降低创业风险,争取最佳创业时机。

3结论

现阶段而言,大学生返乡创业虽有所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大学生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难以在短期内全部得到解决,社会各界与大学生主体都必须在借鉴历史成果与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业优化方案。大学生返乡创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社会企业以及各方金融机构紧密合作,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当文章中的建议在各方支持下获得实行后,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谢枭鹏,邵琳娜,杨春艳,等.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3):249-252.

[2]薄利娜.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SWOT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43(12):113-115.

[3]苏海泉,武书宁,乔松.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分析及社会支持构建——以辽宁省101个县区862名创业者调研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7(6):12-16,23.

[作者简介]方燕萍(1998—),女,汉族,江苏张家港人,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夏加佳(2001—),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张倩文(1999—),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贡菲(1999—),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唐子鸣(1998—),男,汉族,辽宁辽阳人,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方燕萍,夏加佳,张倩文,贡菲,唐子鸣

家乡投资环境分析论文 篇3: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与提升的对策

摘  要: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相对较低,存在创业动机多元、类型单一、规模较小、资源未合理利用等情況。应从心理支持、多元创业政策体系建设、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提高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大学生;返乡创业;创业意愿;创业支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这个战略判断出发,要振兴乡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除了“输血”,比如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更重要的是“造血”。大学生是支持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内生性作用。一方面,伴随高等教育的普适化发展,大学生在一线、二线城市的竞争越发激烈,就业空间持续萎缩,创业成为一部分大学的就业出路;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理念陈旧,亟需新鲜血液注入,如此才能够适应现代化转型。大学生返乡创业是解决自身就业困难和农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选择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相对较少,且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数量也不多,因此应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分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并找到提升、创业成功率的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

1.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选择某地2所专科高校、3所本科高校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有效回收680份。同时,针对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抽取100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学生)进行访谈,以补充调查结果。

2.调查结果

在680份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较低,82.3%大学生表示更愿意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深入发展;17.7%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部分大学生都表示回乡创业是无奈之举,多因城市中竞争较大,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部分大学生表示返乡创业发展空间广阔,政策多元。部分大学生表示,家庭对其返乡创业能提供有效支持[1]。部分大学生表示返乡创业有获取更高收入的可能,家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出现了许多商机。由此可见有回乡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其创业动机多元。在接受访谈的100名返乡创业大学生中,80%的大学生创业规模较小,整体表现出“人少、钱少”的特征,企业规模多在15人以下,投资金额多局限在6~8万左右,且67%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时间都在1年内,仅有15%大学生创业时间为3~5年,可看出大学生创业多处于起步阶段,而这阶段企业的稳定性有待提升,创业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2]。

有返乡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反映,前期企业规模小,企业交易情况不乐观,商业银行也不愿意放款融资,资金是主要问题,其次是经营问题,容易夭折。通过查阅近几年中小企业发展融资的相关文献了解到,大学生返乡创业融资难不仅与企业本身规模有关,还与创业领域集中相关,大学生所选择的创业项目几乎千篇一律,多为乡村旅游、农副产品种植销售、养殖业[3]。

在100名接受访谈的大学生中,36名表示有返乡创业失败的经历,经过深入访谈发现,36名大学生对当前国家的支持政策了解都不够全面,不习惯于在创业过程中寻求支持,多数大学生采取的方法局限在创业指导站、创业公共服务中心两个地点[4]。另外,大学生创业项目千篇一律,对政策缺乏深入了解,侧面反映出“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无奈创业的现实情况”以及“创业前未对当地产业布局进行深入调研”,这和地区返乡创业支持体系不完善有关。

二、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持体系建设的思路

从客观的角度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不强,和返乡创业成功率低以及创业环境较差有直接关系。大学生回乡意味着“新观念回乡、高新技术回乡、高新知识回乡”,但是创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必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前期务必要为其提供全面的支持。笔者认为,围绕大学生返乡创业创建一个全面的社会支持体系,可起到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成功率的“双赢”效果。

三、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持体系建设的对策

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利用一定的精神手段及物质手段,对某群体提供无偿的帮助、支持,其中涵盖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等。其中,正式支持主要是指由政府发布的创业政策、高校或创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创业教育培训;非正式支持主要是指社会舆论以及家庭支持。从我国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情况来看,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缺一不可。

1.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力度,构建全面创业的心理支持体系

返乡创业大学生大都出身于农村,此类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跳脱出文化、经济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的家长也都愿意孩子毕业后在一二线城市工作,而不愿孩子继续回农村。这种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回乡创业意愿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5-6]。因此,首先需要改变社会舆论,构建出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心理支持。一方面,从社会群体构成来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存在差异,乡村中的老一辈往往将大学生作为“群体之外”的人员,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遭遇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使农村当地人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的潜力以及重要性,认识到大学生对于农村发展的作用;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在校园内就对乡村振兴、返乡创业等政策措施有足够的学习掌握。具体应和校内的就业指导教育整合起来,通过剖析我国特殊的产业结构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并同步播报国家当前乡村振兴战略配套政策,改变其“返乡创业是无奈之举”的观念。

2.强化返乡创业政策的引导性,全面构建返乡创业制度体系

从上述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机相对多元,大致有经济需求、就业需求、发展需求,其中经济需求和发展需求所表现出的动机相对消极,主要是大学生迫于生存、就业压力,不得已走上返乡创业道路,大学生创业动力为“外部驱动”,缺少全面了解地区产业发展情况、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情况的主观意愿;而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而创业的大学生,其返乡创业动机往往是“内驱”,此类大学生会在创业前进行更加周密的调研,也善于在创业出现困难的阶段,主动获取更多支持。需要有效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动机,在构建完善心理支持体系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其创业动机。此外政府在制定返乡创业相关政策时务必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本身的引导性,与学校的返乡创业、在校创业辅导全面衔接,让有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国家对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同步发挥共青团、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激发大学生的内驱力。一是地方政府要遵循中央的宏观规划,结合地区产业发展情况,创建出富有时效性的创业政策。例如,地区可根据当地的朝阳、特色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补贴或税费减免政策,或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在前期提供一定的资金帮扶。简言之就是做好地区的产业布局规划,在重点区域做好资金支持及政策支持;二是要整合上下游的力量,研究制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保障支持体系、风险防范支持体系,鼓励社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研发保险等金融产品;三是要为大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将其返乡创业的经历纳入履历表中,即便大学生创业失败,其创业经历仍可成为其就业发展的重要积累。

3.强化创业服务支持力度,全面构筑金融支持体系

融资难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本身缺少创业经验,前期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停滞等问题屡见不鲜,所以要为大学生拓展融资渠道,针对其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困难,构筑新型金融服务。对此,建议各地政府部门鼓励金融企业、大学生合作,融入战略发展规划中,客观评价企业的社会发展价值,对有发展潜力且符合规划的企业适当提高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做加法、做减法”的方式改善中小型企业创业难的客观情况[7]。所谓做加法,就是增加返乡创业可申请的贷款项目、融资项目等;做减法就是在税收方面给予创业企业一定的优惠,在工本费、管理费、注册费方面尽可能做到“零负担”。如此以来,不仅能够直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还能够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大学生返乡创业所享受的福利。

伴随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的增多、创业规模的拓展,仅仅依靠政府创业资金远远不够,应吸引社会资本力量参与。所采取的措施应表现在“社会责任意识强化”方面,全面拓展資金渠道,盘活社会资金流动,在政策支持基础上降低融资贷款金融服务申请的门槛。从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该发展趋势其实为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指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可以在政府的号召下,通过整合中小企业现有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比如设备租赁、场地租赁、有偿服务等,构筑中小型企业的产业链条,实现风险均摊,降低大学生返乡创业初期易“夭折”的可能性,实现多个企业共赢发展。

4.提高创业教育实际效果,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种可深刻影响创业行为、提高创业成功率的方式。就意识引导和行为引导的作用而言,创业教育可大致分为创业动机教育和创业方法教育。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能够唤醒创业者的潜在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内驱力;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创业者规避创业风险,减少不合理的经营问题。我国创业教育始终处于不完善、不全面的发展状态,但是伴随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的持续落实,创业教育的内涵也得到了延展。

当前,应进一步深化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围绕培养高新创业人才的基础目标,持续开展创业教育,针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经营行为不恰当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强化企业孵化工作,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接受全面的创业指导,积累一定的创业经验。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应构筑长效机制,定期发布区域规划咨询,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地区乡村发展情况,让其能够结合自身所长,选择贴近地区发展趋势的行业或者领域,针对养殖业、农业生产提供免费的技术、能力培训。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诸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协同措施,尤其是近几年,企业免赋税、场所免费、注册绿色通道等措施先后实施,但是在具体落地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执行方面的问题,“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得到解决。各级政府需在现有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配套相应的经济、技术机制。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过程来看,接触创业、创业实践、经营过程等多个阶段均需相关的指导和服务,建议通过天使投资人、职业经理人、行业导师等模式,在创业全过程提供多视角服务。

目前我国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相对较低,动机参差不齐,创业内驱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重视大学生“回流”对于乡村发展的作用,围绕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微观因素,从社会舆论引导、金融服务支持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和创业成功率。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未来应重点检验措施的执行效果,多措并举确保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毋靖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9(15):28-29.

[2]曹桢,王兰娟.大学生返乡创业及其商业环境分析——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现状调查[J]. 商业经济研究,2019(12):12-13.

[3]黄美娇,李中斌.互联网嵌入对返乡创业者创业能力的影响——网络学习的中介作用[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18):56-57.

[4]裴要男,王承武,周洁.项目驱动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OA模型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 2019(7):11-12.

[5]邵立敏.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研究——评《大学生创业研究》[J].领导科学, 2019(8):34-35.

[6]郑珺.论徽州茶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福建茶叶,2019(5):112-113.

[7]闵翠翠.互联网创业视域下美国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017(6):108-110.

作者:孙榕竟

上一篇:产业结构调整探讨论文下一篇:机会主义营销渠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