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家乡环境周记

2024-04-12

未来家乡环境周记(共14篇)

篇1:未来家乡环境周记

我的家乡在浙江省诸暨市,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故乡,引来了一大波的游客,可是,现在的浦阳江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清晨,一群早起的老大爷正在慢悠悠地练太极呢。到了正午,听到了一阵“嘻嘻哈哈”

的笑声,原来是大妈们在河边洗衣服。抬头望去,蔚蓝的白云映衬着天空,突然!从远处飞来了一群小鸟,似乎在一边唱歌,一边跳着剪刀舞。远远看去,浦阳江里的鱼儿正自由自在地游着,似乎在互相嬉戏。到了夜晚,一群大妈们正在外面跳着广场舞。可是现在,老大爷们都不来练太极了,浦阳江的水黑不溜秋。大妈们不再来这嘻嘻哈哈地洗衣服,鱼儿们也全部在水面上翻着白肚。天上的小鸟们也不再来唱歌跳舞。这究竟是为什么?

不只有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有森林里,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呼吸的氧气。

曾经在森林里,树木们棵棵巨大粗壮,就像童话里《杰克和豌豆》里面的巨大豌豆。霎时,外来了几声“叽叽喳喳”的叫声,原来是住在树上的鸟儿在唱歌。所有动物都欢声笑语。可是现在,一棵的树木全被砍光。许多动物无家可归,濒临死亡。这究竟是为什么?

以前,都是一辆辆的马车,既环保又安全。现在,一辆辆的轿车,汽车的车位喷出一些黑雾,让我们非常难受。

环境,永远是在变化的,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篇2:未来家乡环境周记

妈妈说:“以前,池塘的水清澈见底,随时可以看到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小鸟在树上骄傲地唱着歌,那声音真好听。人们总会在池塘边散步、做运动。可惜现在只能听见池塘的‘唉声叹气’,再也听不到它们的‘欢声笑语’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赶紧跑回家,拿来铲子和扫把,把池塘边的白色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

这时,一位爷爷牵着一个小弟弟走过来,对我说:“小朋友,你真棒!你的行为让我们很感动,以后,我也会带着小孩一起保护身边的环境。”

我高兴地说:“谢谢您的鼓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做一名环保卫士。”

篇3:对于未来我国环境税的构想

关键词:环境税,征收,计税依据

1 环境税实施的理论依据

环境税实施的理论基础源自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的概念是由剑桥学派两位奠基者亨利·西季威克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率先提出的。后来马歇尔的学生、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并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出发, 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 提出了边际社会净产值和边际私人净产值的概念, 最终形成了外部性理论。

2 国外环境税实施情况

环境税的开征已经有40多年的时间。开征环境税最早的主要是欧洲发达国家。欧洲国家在环境治理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在环境税的开征和设置上有着较好的实践以及良好的效果。法国是最早开征环境税的国家, 其于1964年开始实施水污染收费。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废气和大气污染税。主要是二氧化硫税和碳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征了二氧化硫税。根据美国《二氧化硫税法案》的规定, 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地区, 每排放一磅硫征税15美分;达到二级标准地区按每磅硫10美分征税;二级以上地区则免征。德国、日本、挪威、荷兰、瑞典、法国等国也征收了二氧化硫税。

(2) 噪音污染和噪音税。如美国规定, 对使用洛杉矶等机场的每位旅客和每吨货物征收1美元的治理噪音税, 税款用于支付机场周围居民区的隔离费用;荷兰和日本按飞机着陆次数对航空公司征收噪音税。

(3) 废水和水污染税。废水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许多国家都对废水排放征收水污染税。例如德国从1981年开征此水污染税。

(4) 固定废物税。固定废物按来源可分为商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各国开征的固定废物税包括一次性餐具税、饮料容器税、旧轮胎税、润滑油税等。意大利1984年开征废物垃圾处置税, 对所有的人都征收, 作为地方政府处置废物垃圾的资金来源。

有资料显示, 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汽车使用量大增情况下, 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比70年代减少了99%, 而且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物减少了97%, 二氧化硫减少了42%, 悬浮颗粒减少了70%。瑞典二氧化硫税的征收也使瑞典每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将低于19000t, 二氧化氮税的征收使得二氧化氮排放量在1990~1992年度减少了35%。丹麦的垃圾税的实施使得1987~1997年垃圾量减少了26%, 垃圾循环利用率也有很大的提高。

3 对我国环境税的构想

3.1 环境税征收范围

环境税包含若干税目, 例如:污染物税、环境资源税、环境能源税、环境关税等。针对不同的税类, 需要制定不同的标准, 比如, 污水排放、碳排放, 得按照排放量来征税;噪音污染, 需要根据分贝的大小来征税;开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可以按照所开采矿物的价格征收从价税。每一个税种的征收, 以什么为标准, 需要一整套翔实可靠的方案。如此一来, 制定过程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因此环境税开征的初期, 范围不应该过大。应该选择少数污染物作为征税对象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考虑扩大环境税的征税范围, 采取分步扩大征税对象, 逐渐扩大征税范围的方式。环境税应以独立税种的形式推出, 征收方案按照“费改税”方式进行推进, 即由中国现有的排污费“改进”而来, 目前出于技术层面等因素考虑, 在开征初期主要税目可能包括二氧化硫和废水。

3.2 环境税的计税依据

国外的环境税, 多采用从量定额税率计算征收。如美国对二氧化碳及其它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征收的燃油税税率为:汽油税税率为每加仑18.4美分, 柴油税税率为每加仑24美分。丹麦的二氧化硫税有产品税和排放税两种, 产品税为对应税燃料的含硫量征收税率为每1㎏硫20丹麦克郎, 排放税为对二氧化硫的实际排放量征税, 税率为每1㎏二氧化硫10丹麦克郎。瑞典的二氧化硫税税基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燃料的平均含碳量和发热量来确定的。德国以废水的“污染单位”为基准, 在全国实行统一税率, 纳税主体主要为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 采用从量计征方式。因此我国环境税在将来开征时对绝大多数污染物会采取从量计征的方法。以废水为例, 我国的方案可能主要针对工业企业COD (化学需氧量) 排放征收。

3.3 环境税的税率

环境税与其他税种一样, 某种程度上都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通常情况下, 环境税对企业影响的大小既取决于环境税的征收范围, 也取决于环境税的税率大小。在环境税征收范围既定的情况下, 环境税的税率越高, 环境税对企业的影响也会越大。环境税税负在开征初级阶段应与当前的排污费水平相当, 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收益产生重大影响。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 环境税的税率应该根据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使污染环境的成本增加。

3.4 环境税的征收

环境税涉及到现行税收制度和企业整体税负的调整, 涉及到各政府部门以及各地区经济利益的调整。比如, 减排问题由发改委主管, 而排污费由环保部主管。而且, 将费改成税, 涉及到财政、税务、环保等方方面面。因此环境税的征收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各方面协调沟通。环境税在征收时, 可由环保部门负责相关技术问题以及代征;税务部门负责税款稽核、汇总清缴。如因为开征环境税而成立专门的部门, 可能会造成机构的增加, 从而造成征收成本的增加。

3.5 环境税税款的使用

环境污染是由地方企业造成的, 因此环境税应当主要用于地方的污染治理。中央可适当进行分成, 用于全国不同地区的统筹, 如给予不发达地区一定的补助。环境税开征后的税款所得, 政府应单独立项, 专款专用, 全部用到环境保护中去。税收收入、用途和细则要公开, 确保税款用到环境保护中去。

德国的环境税征收制度较为完善, 德国从1981年起开始征收水污染税, 以废水的“污染单位”为基准, 在全国实行统一税率。目前其税金全部作为地方收入用于改善水质,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环境税的开征对治理环境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开征不仅仅可以筹集治理环境污染所需的经费, 还对提高居民、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一种新税种, 在实施时必然会存在各种问题, 随着对环境税研究和实践的深入, 其积极意义必然大于短期的影响, 环境税的开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研所“环境保护财税政策研究”课题组, 环境保护的公共财税政策研究[J].北京财会, 2003年第9期.

[2]孙钢, 许文, 我国环境税制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财政, 2008年第9期.

[3]高萍, 丹麦“绿色税收”探析[J].税务研究, 2005年第4期.

篇4:我未来的家乡

只见马路两旁杨柳依依,树影斑斑;公园里群芳争艳,花色迷人;滨湖中荷花娇媚,千姿百态。天空像洗过了似的,湛蓝湛蓝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花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但是再也嗅不到刺鼻的尾气了,听不到震耳欲聋的喇叭声了。因为尾气成了花香,喇叭声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了。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几个生活小区,只见房前屋后花木成畦,绿水绕舍,小鸟嬉戏……

说起未来家乡的生活环境,那就更加优美了。这里的地面是用一种特殊的地板做成的。这种地板能吸收大量的垃圾,即使有一丁点儿纸屑,也会被地板吸收进去。所以,这里到处都是一尘不染。

这里的河水清澈见底,即便站在远处,也能一眼看见小鱼、小虾在河底嬉戏玩耍。因为这里每家工厂都有高级全自动污水处理器,所以只要一有污水排泄出来,经过处理器的加工,就立刻成为纯净水,可以供人们直接饮用。

这里的空气就更新鲜了。大街的两旁和小巷的角落里,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而且每隔一段路都装备了一台高纯度氧气制造仪,它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新鲜的氧气。因此,人们无论走到哪里,时刻都能呼吸到绿色的氧气。

真希望未来的家乡能比梦中漫游所见到的一切更加充满勃勃生机,那该有多好哇!

篇5:未来家乡环境作文

西安的空气质量在这些年政府的大力整治下,再也没有了一刮风就出现对人身体有害的沙尘、雾霾天气,空气质量良好。

街道两旁的树木,叶子绿莹莹的,花朵娇艳美丽。

一条条笔直平坦的马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每个十字的信号指挥设施非常完善,不会再出现以前狭窄的马路一到高峰期就到处堵车,让我们上学放学过马路时担惊受怕。

马路两旁绿树成荫,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到了我们的古城墙下,环城公园这里没有了以前一到夏天,老远就能闻到护城河水发出来的难闻的气味。

现在这里的河水碧波荡漾,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常常引来一些不知名的水鸟在水中觅食。

公园咏鹅卵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各种树木、花草、枝繁叶茂。

白天,人们来到这里休闲、锻炼,晚上,然们来这里乘凉、散步。

篇6:未来家乡环境作文

我未来的家乡建着高大的房子,房子很大,我们家有架飞机,飞机就停在我们家的后院。我家左边有一个公园,叫新苹公园,一进去就看到一棵棵的大树像一排排哨兵守护着新苹公园,如果你走进花丛里去,蝴蝶就会飞到你的头上和你嬉戏。

我家的前面是一座山,山上的树郁郁葱葱的,人们都不去砍那些高大挺拔的树。山下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有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在夏天跳下去游泳。小溪的水很甜,人们口渴了就去那里打水喝,这水甜的让人喝了后就想多喝几口。

我家后面有一个植物园,那里有各式各样的树和花,花丛中有许多七星瓢虫,那些七星瓢虫在花丛中动来动去,多么可爱啊!回到家,妈妈做饭不用生火,用太阳能煮一下就能吃到美味的晚餐了。

篇7:未来家乡环境作文

终于完工了,这是有一座座立交桥里在立我的面前;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子也已经改装成了太阳能车子,车子来来往往,既感不到一点拥挤也闻不到从汽车尾部发出的刺鼻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一阵阵淡淡的清香;人们也不乱丢垃圾了,而是把垃圾“请”到垃圾处理厂里,它会把垃圾费分类,把不可回收的垃圾变成一层守护层,他可以看透人的内心,只要有人心怀不轨,就会被弹出守护层的三公里以外的地区。

学校当然是重新建造了,哪儿成了一座座高楼,操场上绿树成荫,鲜花朵朵,简直就是一个人间仙境;上课时,老师都会把知识藏在一个个游戏里,让同学们自己在游戏中去寻找那些被藏起来的知识;下课了,上课认真、作业做得好的同学,就会得到游乐园的通行证,因为一下课被藏起来的游乐园便会从地里冒出来,(游乐园被藏起来的地方当然只有老师才知道了)让同学们开开心心的过完每一天。

篇8:未来家乡环境周记

关键词:环境传播研究,环境传播理念,生态文明,环境新闻研究

近年来, 随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等国家战略的提出, 学界对环境传播的研究有所增加, 这些研究从环境传播源起与发展、环境传播业务实践等方面逐步拓展到环境传播对社会、文化、政治的影响, 主要涵盖环境传播与社会研究、环境新闻伦理研究、环境新闻教育等领域。国内环境传播的研究重点包括环境传播与公民社会构建、环境报道的社会功能、环境报道与环境文化、环境报道与经济发展等。[1]

然而总体来看, 目前环境传播研究涉及的领域尚不够广泛, 还缺乏系统化、学术化的整理和归纳。现有的研究中介绍性内容较多, 反思性内容较少;业务性研究较多, 理念研究较少;定性研究较多, 定量研究较少;论文数量相对较多, 专著数量相对较少。[2]

一、我国环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1999年以来环境传播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 可将环境传播的研究内容归结为以下几类:

(一) 对环境传播定义的研究

环境传播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 (Niklas Luhmann) 提出, 他认为环境传播是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3]美国传播学者罗伯特·考克斯 (Robert Cox) 则将环境传播界定为:环境传播是一套构建公众对环境信息的接受与认知, 以及揭示人与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实用主义驱动模式和建构主义驱动模式。就实用主义维度而言, 环境传播旨在探索种种涉及环境议题和公共辩论的信息封装、传递、接受与反馈;就建构主义维度而言, 环境传播强调借助特定的叙述、话语和修辞等表达方式, 进一步表征或者建构环境问题背后所涉及到的政治命题、文化命题和哲学命题。[4]这一定义强调了环境传播应承担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共同意识建构以及环境风险危机应对这三重理念, 是相对贴切、完整的一种表达。

我国学者对环境传播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 总体来看有以下两个角度:

其一, 多数学者对环境传播的定义建立在环境信息与新闻形式结合的基础上, 将环境新闻与环境传播等同而视。许正隆将环境新闻定义为:用新闻手段传播人们关注的种种环境信息, 是变动着的环境事实与新闻的表达或传播方式的完美结合。程少华认为:环境新闻狭义上是指以大众传播手段传递的、公众普遍关注的各种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广义上是指以大众传播手段传递的、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信息。林涵、童兵则将环境新闻定义为通过新闻媒介对公众关注的涉及环境状况、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环境信息的公开传播。

其二, 部分学者侧重从新闻报道本质的角度定义环境传播。如王积龙认为环境传播是有计划地以媒体生产为中心的交流过程, 其目的在于支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政策制定、公共参与以及相关目标的完成。环境新闻是为避免环境风险, 在制定决策过程中,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 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 以充分准确材料为依托, 反映环境问题的媒体报道。

(二) 对环境传播特点的研究

与其他类型的新闻传播相比, 环境传播涉及的学科门类更加广泛, 因此除了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等新闻传播的一般特点之外, 环境传播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邓利平等将环境传播的特点概括为广泛性 (涉及公众、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 、冲突性 (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刺激性 (其突发性、反常性等特点容易对受众形成感官刺激) 、相关性 (环境问题的发生与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复杂性 (涉及领域广, 需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

张威认为环境新闻具有公众性、科学性、调查性、揭秘性四个特点。公众性与上面提到的广泛性基本一致, 而科学性、调查性、揭秘性则反映出环境传播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形态, 不仅要遵循科学严谨的逻辑原则, 更要深入实际、扎实调研, 透过环境问题表象揭示本质, 引起社会公众重视。

其他很多学者也针对环境传播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将这些研究成果归结起来, 可将环境新闻特点归纳为:传播本身的科学性、国际性;传播影响的广泛性、公益性;传播环境的相关性和复杂性。

(三) 对环境传播功能的研究

在我国研究环境传播文献资料中, 研究环境传播功能类文献数量较少, 其中唐海江认为环境报道在舆论引导中应完成三项任务:政府层面, 向公众表明政府治污的决心, 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安全感和乐观心理;受众层面, 要揭露环境问题中的不良行径, 激发受众对破坏环境行为的谴责;社会动员层面, 要把受众的谴责言论导向受众的环保行动, 实现社会动员。邓利平和惠子则将环境传播的功能表述为扩大认知视野、守卫环境生态、增强情感交流、提高思想境界、凸显经济价值、产生审美愉悦。

笔者认为, 应从受众、媒体、社会三方来分析环境传播的功能, 与此同时, 在全球化背景下, 环境传播对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也有一定作用。

(四) 对环境传播理念的研究

学界对环境传播的理念研究集中在生态文明传播、环境伦理等方面, 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生态文明, 建构绿色公共领域

徐迎春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应树立“绿色公共领域”理念, 通过政府传播机制改革、媒体话语体系改良来培养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 从社会文化层面来保障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化。

闫玮也提出: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及可持续发展是衡量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尺度。其核心观念在于生态整体主义的建构, 体现的也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公共领域的发展理念。

2.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江作苏从哲学分析的角度探讨了环境传播过程中“天人合一”观念的重要性, 启示我们在环保宣传过程中, 要抓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理念, 提升传播效果。

3. 公众意识唤醒和人文伦理建构

陈小岑鸟认为:环境文化构建本质是人类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 环境新闻通过传播环境文化来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 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 推动政府更好履行环境管理职责。

邓利平也提出环境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注重从道德角度上认识自然、保护环境, 而环境新闻传播在提升公众环境伦理过程中应发挥先导作用。

笔者认为, 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今天, 提升公众的环境伦理, 不仅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 更有利于全社会人文伦理的建构, 保护环境体现的是公众意识和公共道德, 而这种道德在全社会所有领域都迫切需要。

(五) 对环境传播业务的研究

环境传播业务方面的研究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数量较多, 但主要集中于环境新闻报道研究和环境新闻记者素养研究两个方面:

1. 环境新闻报道研究

(1) 报道模式的研究

李虎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了环境新闻的报道模式, 提出环境新闻报道应探索新的报道模式, 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环保法规的建立与施行、加强与非政府组织 (NGO) 的联系与合作并加强各类媒体的联动协作。

郑和顺则以世界的高风险、多危机为背景, 通过将“风险社会”的理论内涵与环境传播实践结合, 提出环境传播存在三种既有模式——宣传模式、科技模式和风险模式, 并探索性地把“公共新闻理念”和“公共新闻2.0”的实践方式引入环境传播模式研究中。

(2) 报道问题的思考

李畅以康奈尔大学“温水煮蛙效应”科学实验为例, 从宏观传播思想、中观报道主体、微观报道行为三个层面全面归纳了我国环境新闻报道存在指导思想不清晰、传播者环境主体意识平面化、报道运动化、纠结负面效应等问题。

邓利平则将我国环境传播新闻存在的问题归纳为负面信息过多和农村环境重视不足。值得肯定的是, 作者指出媒体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较少, 应在对农传播中增加环保传播。

(3) 报道路径的探索

唐海江从业务实践的角度论述环境传播的报道策略, 提出采访重心要由环境问题现象转向“人”, 将不同人物的闪光点和污点在环境报道中交叉体现;同时要创新新闻由头写作, 突破工作总结式写作套路;记者要积极学习环境科学, 补充环境知识。

林涵、童兵指出:从保障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手段来看, 要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 将典型环境事件加以剖析, 有计划、有重点地推介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护环境的理念和经验;从培养民众环境意识的方法来看, 可以通过细水长流的新闻传播、典型问题剖析、解读环境管理文件、监督批评破坏环境的事件等方式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从提升环境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和修养的途径来看, 要培养更好的科学意识、良好的守法意识和法律修养、强烈的忧患意识, 提升把握全局的能力。

2. 环境新闻记者职责、素养研究

李景平将环境新闻记者的素养归纳为:高度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超前性思维和前瞻性参与;纯熟的采访艺术和写作技能;坚守人文品格, 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崇高的理想和为新闻事业献身的精神。

赵凡则将环境新闻记者的素养概括为:准确真实地报道事实;有决心、毅力和勇气, 保护新闻线索提供者;多角度思考问题, 挖掘事件本质;注重科学依据, 多向科学家请教。

总体来看, 我国专门研究环境新闻记者素养的文献较少, 面对环境传播记者专业性不强、相关知识不够的困境, 加强对环境记者知识能力、业务素养等方面的探讨十分必要。

二、我国环境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环境传播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概念界定尚未统一

我国学界对环境传播称谓和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界定。研究者使用的与“环境传播”相近的概念还有“环境新闻”、“环境报道”、“环境新闻报道”、“环保传播”等, 不同的表述和使用, 容易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观念混乱和认识误解。而对“环境传播”内涵的解释也没有形成统一观点, 且大部分观点是对他人定义的简单修改或变形再现, 缺乏学术创新。

(二) 研究内容比例失衡

通过对现有环境传播研究文献的查阅和研读, 笔者发现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停留在业务层面探讨, 即对具体环境新闻传播实践的审视和批判, 而诸如环境新闻理论、环境新闻教育、环境传播受众分析以及环境传播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研讨文献数量较少, 研究内容的不完整和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传播研究的完善和发展。

(三) 研究方法相对单调

目前多数学者主要采用哲学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社会学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而环境传播作为科学性要求较高的传播领域, 其学术研究应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与此同时, 一些文献资料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材料引用率较高、新鲜度不够的弊病, 虽然数据准确, 但缺乏数据搜集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对国外学术观点、相关数据的借鉴也缺乏本土化的改造, 未能与我国发展着的环境传播实践相适应。

(四) 研究理念缺乏创新

归纳分析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可发现, 基本没有一篇文献专门阐述环境传播的理念, 极少数文献中提到的理念研究也未形成体系。此外, 前文中概括的三点研究理念中“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最早源自《易经》中的“三才之道”, 是借古而来;“生态文明, 建构绿色公共领域”的理念则与党中央的政策导向息息相关, 是合策而生;“公众意识唤醒和人文伦理建构”理念则借鉴了西方公共新闻学的传播理念, 是从外而至。可以说, 国内学术界对环境传播的理念研究还不够透彻, 环境传播理念层面的学术创新尚属空白。

三、我国环境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传播视角多样化研究是基础

环境传播的发展需要其他学科的共同支持, 从近几年环境传播研究成果中观察得知:多样化视角的研究方法已成为趋势, 全球视角、人文视角、经济视角、政治视角等多角度研究已开始出现。可以说, 环境问题作为关乎全球生态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议题, 研究视角的多样化有助于传播实践中兼顾各个利益群体、关注不同传播层面, 从而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 传播形态多元化研究是重点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 环境传播已开始向新媒体平台转移, 与此同时, 影视、音乐等其他文艺传播领域也开始更多地注入环保内涵。举例来看, 2013年1月的奥斯卡提名公布仪式上, 美国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为环保纪录片《逐冰》制作的主题歌赢得了“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逐冰》也在全球赢得了广泛认可和关注。由此可见, 环境传播的形态已不再拘泥于媒体的语言灌输, 而是通过具象、真实的案例和多元化的形态来引导舆论、教育受众。

(三) 传播领域跨文化研究是关键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 各国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保行动协作和环保理念统一。相对来讲, 西方环境新闻传播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更趋于成熟化和体系化。因此, 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西方环境传播文献进行有机分析、提炼, 通过借鉴其传播理念来开发出更具中国化和民族化的环境传播理论。同时, 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环境传播渠道将中国环保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和理念传播到西方国家, 更好地化解矛盾、减轻误解、推动合作。

(四) 环境传播教育研究是保障

西方的环境新闻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在大学出现, 并在政府支持下大力推广, 而环境传播教育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 真正的专门环境传播学科还未建立。随着环境问题逐渐被政府所重视、为公众所关注, 要做好环境传播工作, 单纯依靠环境资源或新闻传播类人才远远不够, 应根据现实的需要, 将环境科学与新闻传播学有机结合, 全面推进教育层面的环境传播支持力度。我们认为, 学界的研究和呐喊应成为环境传播教育发展的先声, 通过对环境传播教育学科层面的探讨、社会层面的呼吁来推进环境传播教育的开展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唐佳梅.中西比较视域下的环境新闻传播研究——基于对CNKI和EBSCO-CMCC文献的分析[J].现代传播, 2012 (10) :155-156.[1]唐佳梅.中西比较视域下的环境新闻传播研究——基于对CNKI和EBSCO-CMCC文献的分析[J].现代传播, 2012 (10) :155-156.

[2]作者对中国知网 (CNKI) 2000年以来的各类论文以“环境新闻”“、环境报道”“、环保传播”、“环境传播”等为题进行检索, 获得的总篇数分别为148篇、52篇、23篇和9篇。出版的专著有《绿媒体——环保传播研究》、《中国环保传播的公共性构建研究》、《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抗争与绿化》[2]作者对中国知网 (CNKI) 2000年以来的各类论文以“环境新闻”“、环境报道”“、环保传播”、“环境传播”等为题进行检索, 获得的总篇数分别为148篇、52篇、23篇和9篇。出版的专著有《绿媒体——环保传播研究》、《中国环保传播的公共性构建研究》、《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抗争与绿化》

[3]刘涛.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2) :5.[3]刘涛.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2) :5.

篇9:未来家乡环境周记

和江琼 20岁

昆明文化学院

文秘专业大二

问:你喜欢住在昆明这么远的地方吗?你适应城市生活么?回家前有迫不及待的心情吗?

答:还好吧,我是1月的最后一天回来的。

问:你在昆明最喜欢做什么?包括学习在内?

答:我喜欢和朋友一起玩,旅游。

问:你回到村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变化?

答:很明显的,污染更厉害了,到处都是塑料垃圾。

问:你觉得污染的源头在哪里?

答:人们把生活垃圾随便倒到别人的院墙外,或者路边的小溪里。只要不靠近他们家就成。

问:你觉得这事儿能治理么?

答:我觉得可以的。有两个方法,一个就是教育每个人对自己(污染环境的)行为负责,还有一个就是在村里尽快建立起垃圾收集系统。

问:那为什么人们要把垃圾到处乱扔呢?

答:这个原因比较复杂,人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的程度、家庭行为方式的影响都有。要在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解决办法,发展经济和环境污染总是相伴而行的。

问:你毕业以后打算做什么?你会做治理村里环境相关的工作吗?

答:我可能会在昆明找个工作,然后就留着那里。

和玉兰 23岁

云南农业大学

兽医专业大二

问:你好像比一般大三的学生大一两岁,你在上大学之前读过预科吗?

答:没有,兽医是我的第二专业,每个专业读3年。我去昆明上学前在玉溪学习,玉溪比丽江要大一些。

问:你喜欢昆明吗?

答:人太多了。我更喜欢玉溪。

问:你在昆明喜欢做什么,你的朋友大部分来自哪里?

答:我的朋友来自全国各地。一些来自丽江的会说纳西语。有空的时候我喜欢在图书馆看报纸。

问:那毕业后你准备在昆明生活么?你的专业是跟农村的牲畜打交道的吧?

答:我想我有可能回丽江吧。是的,我学的专业是怎么给狗啊,鸡啊,猪啊治病。所以也许在老家更能找到事做。

问:你每年进进出出返乡上学也好几次了,你注意到拉什海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变化太多了,连接昆明和中甸的高速公路是最新的变化吧,今年刚开。这样东边的旅游者就能更方便地来我们村了。

问:你对这个地方的未来怎么看?

答:某种程度的发展意味着破坏。但是我想这个地方比较特别的是种水果很不错。

问:水果是未来?

答:我想是的。

马桂强 23岁

云南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大三

问:你什么时候回昆明?

答:一两天以后吧。

问:在这里,你会想念昆明吗?

答:一点儿也不想!

问:那在学校的时候会想家吗?

答:会!

问:在学校最喜欢做什么?

答:踢球!

问:作为工程师,你最喜欢昆明哪个建筑?

答:我宿舍。

问:在你回学校之前,有没有注意到拉什海的一些变化?

答: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都越来越好。

问:就这些吗?

答:人们吃得越来越好了。

问:你毕业后想干嘛?

答:我想在昆明当建筑工程师,盖房子。

问:我还以为你不喜欢昆明呢,你刚才说你一点儿也不想念昆明,你会在拉什海住吗?

答:当然,我喜欢在拉什海生活。

问:那你会开心地当个农民吗?

答:当然,我会种地呀!

问:看来得让你接着干活了,你们今天的活儿干完了吗?

答:大门还没弄完,今天要搞好!

木英 23岁

云南大学

地球物理专业大四

问:你毕业了打算做什么?

答:我想回丽江,做跟我的专业相关的一些事。这个地方是地震多发区,我想回来工作是有可能的。

问:在大学四年里,你注意到村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每个人都在改变。

问:这个变化是更好了,还是更困惑了?

答:看上去更好了。

问:你能举一个变化的例子吗?

答:嗯,拿我们家来说吧,这几年建了很大的石头花盆用来种花种树,虽然新家的大门还没弄好。

问:你回来没帮家里干农活吗?

答:也干,就一点儿。

问:杀猪的时候你会帮忙吗?

答:你开玩笑吧?杀猪的时候只有家里的男人才去!

问:你有兄妹吗?

答:我有个弟弟在昆明打工。他不读书。

问:你认为拉什海的发展是好事吗?

篇10:未来家乡环境作文

我下了火车回到了家乡,哇塞!这事我的家乡吗?一条条高速公路,一辆辆炫酷跑车和一处处绿化一下子映入了我的眼帘,我感动无比兴奋,我仿佛更期待到我的母校—嘉绿苑小学了。

我走在家乡的路上,感觉回到了我十二岁的时候。转眼,我到学校了。没想到学校就像玻璃大厦一样,是用新型玻璃建的,走进教学楼,我看到了一排排智能课桌,上面放着一台台笔记本,还看到了桌上有一张张卡片,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问了一个人,那个人说他也是回母校参观的,所以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我又问,他是谁,他竟然说他是朱力,还说朱义文和何雨琪在操场散步,我真没想到。后来才知道那些卡片是智能书本。

我们四个商量之后决定去看望韩老师,没想到韩老师竟然住在公寓里,她老公给她买了一套别墅。我们四个到了她家里,大吃一惊,韩老师看起来依然那么年轻。漂亮。

篇11:未来家乡的环境

《未来家乡的`环境》()。污水也不再排放到河里,而是把他们净化成净水供人们使用。未来不再有噪音,大家也都不会发出噪音,严格遵守不发出噪音的规则。 未来家乡的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加清楚概念也不再模糊。未来人们不再使用一次性的东西,也不制造垃圾。 如果我们想让环境边的更美,那就请遵守四条规则:一、少用污染的重的东西,二、主动捡垃圾,三、减低噪音,四、自备餐具,如果我们遵守这四条规则,那我们的地球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篇12:未来的家乡环境作文

这时的家乡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小村庄了,像是一个大城市,各家各户都是漂亮的楼房。安全设施比之前好了一千倍一万倍,你看,每栋楼房门口都有一个身份识别器,时时刻刻保卫着主人的家园;村子里贯通着平坦且宽广的道路,人们可以开车顺利通过;村子的卫生也有很大的改观,再也看不到飘曳在空中的白色垃圾,看不到树上挂着红红绿绿的塑料袋子,而是笔直的树干、郁郁葱葱的绿叶,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嫩绿,人们在树荫下有说有笑,非常惬意。

村前的水库更加漂亮,原本清澈的水更加碧绿,水库的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一阵阵风吹过,使你能感受到清新甜润的气息,真是一个“天然氧吧”。特别是春天的到来,各色鲜艳的花开遍整个坝堤,在嫩绿小草的点缀下,更是争奇斗艳,吸引来了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再看远处,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群群的白鸭自由自在的游着,你追我赶,不时的潜入水中玩着捉迷藏。偶尔几只燕子掠过,一圈圈的波浪荡漾开去,更加春意盎然,眼前的景象是那么让人着迷,让你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心旷神怡。

篇13: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发展

1 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现状

总体看来, 我国的环境监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性的发展:以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为中心的监测阶段,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监测阶段, 以区域、流域为中心的环境质量监测阶段;以污染与生态监测并重为中心的监测阶段。

1.1 监测物质

就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来看, 环境监测因子主要形成了如下几类:主要包括大气、地表水、噪声、生态、固体废弃物、土壤、放射性、振动、电磁波、地面沉降、恶臭等。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及时掌握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同时根据排放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排污费用的收取。在全国范围内, 各级政府都对辖区内开展了必要的环境监测工作, 诸如水生生物监测、植物含硫量、污灌区重金属含量指标等等。然而对于固体废弃物质、放射性物质等的监测发展仍需不断提高和加强。甚至对于振动监测、电磁波监测和地面沉降监测等环境因子的具体监测系统还没有形成, 从而无法开展其相应的监测工作。

1.2 监测技术

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虽已有很大发展, 但同一些比较发达国家相比, 进度空间及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截止到2005年, 我国一共建立了六百多套自动化监测系统, 期间许多大城市使用的是全天24 h不间断采样的半自动化监测模式, 同时建立了八十多套地表水自动检测系统。然而就环境监测设备来看, 我国的环境监测设备虽已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分析仪器, 国内目前因为没有掌握到其生产技术无法进行生产, 只得从国外不断引进, 对于一些重点监测的城市, 由于先进监测仪器装备的缺乏, 大量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开展也成为一大难题。还有就是对于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相较于过去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相关数据的显示也表明监测方法种类已多达400多项, , 不不过过从从国国际际化化发发展水准来看, 这些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对于污染物的系统分析仍存在一定的落后性。

1.3 监测控制和科研领域

环境监测是一项科学认真的科研类工作, 需要其检测人员对于科研的严谨认真态度。在开展具体环境污染物的监测的同时需要科研人员进行大量的实验检测。从实际情况看来, 我国的大多数成果来自于实验室里的质控工作, 而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在水质监测方面, 先进化的科研成果已经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不过在大气监测的某些环节, 如污染源的分析、污染成分采样、样品运输以及数据的存储分析方面的工作, 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加强。我国的北方地区, 工业化程度较为发达, 空气污染也日益严重, 这就需要先进的空气监测治理系统对其进行检测控制并不断改善。在科研领域方面, 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 环境监测系统在对环境进行检测的同时应有意识的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 将对人文自然环境的考虑纳入重点, 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物的技术分析标准, 以求做到更精细化、智能化。

2 未来环境监测的发展分析

2.1 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发展

1) 现场检测自动化。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现代化的环境监测设备正逐步向着连续化、自动化、大型化的方向快速迈进。像空气自动监测系统、降水自动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以及大气辐射检测系统等等。自动监测系统起着自动预报实时情况, 实现对具体情况的远程监测及操控, 对环境监测起着全面性的控制并逐步实现环境监测系统的全面升级。

2) 实验室分析测试自动化。

传统实验室应用化学分析方法以手工操作为核心, 化学反应科学合理, 但其反应缓慢耗时长且整体效率不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试验手段从原来的单纯依靠化学反应手工操作转变为采用先进的化学分析仪器来辅助进行, 运用计算机手段, 实现全面监控自动化, 不仅将其试验手段带入一个新时代而且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和实验精确性, 同时节约了时间减少了人员的浪费, 如此使得化学实验室的实验技术整体提升推动了我国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

3) 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扩大化发展。

环境监测项目应该全方位的进行发展, 然而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项目仍然尚未开展或者对其进行空置, 针对这种情况,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在可持续化发展的进程中, 环境监测应该逐步进行完善, 对环境监测的环境因子应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从而实现对全方位环境监测的建设, 建立全面的环境因子信息数据库。

4) 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发展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事业的高速发展不断启发人们的思维, 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进行全面的环境监控是我们目前逐步实现的一大科学技术手段。遥感监测手段就是说监测的进行是在不直接接触物体的情况下, 对所测对象进行远距离监控从而完成全面的环境监测。目前我国的遥感监测技术应用于多个领域, 包括大气环境、地理位置、定位系统等等, 不断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借鉴这些领域发展的优秀经验, 将遥感检测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方面, 对于建立全方位的环境检测系统, 改善目前的环境现状具有较大的意义。

5) 环境监测仪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环境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环境监测设备全面升级以实现其高质量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等等发展目标, 环境方面的技术范围正在逐渐扩大, 结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我国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与同时期的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不足, 我们不仅需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 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国内优秀人才进行开拓创新, 将环境监测技术推上一个台阶, 技术的革新是为更好的发展更强的竞争力以应对更大的挑战。

2.2 环境监测技术信息网络化

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化不仅增加了环境监测手段, 加强了对环境的全面监控和即时信息的反馈, 同时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操作效率, 简化了操作步骤为其对环境监测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记录。通过环境信息网络, 各地的网络信息在计算机操作界面上一一呈现, 工作人员只需要对其进行网络的监测就可以达到全面的了解与维护, 检测技术人员在面临环境问题时, 首先确定监测位置, 对其以往监测记录一一了解后, 开始进行检测维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环境污染治理反馈的信息及时存档, 对于后期的突发性问题有借鉴之用, 为保其不时之需, 能够对环境治理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同时通过信息化监测网络, 不仅节省员工的劳动力, 大大提高监测效率, 同时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2.3 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各有不同。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成为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对各个环境监测站的监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不仅需要掌握其目前的根本专业技术, 同时也要不断尝试新技术、新事物的应用, 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力度, 保证其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提高企业整体专业技术水平, 同时不断培养新兴人才, 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 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竞争氛围, 促进企业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素伟.浅谈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方向[J].环境科学, 2014 (2) :168-169.

[2]刘光辉.关于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展望[J].科技论文与案例交流, 2014 (97) :9-10.

篇14:构建未来的工作环境

现今的员工无论在工作和娱乐都正在使用最新的技术设备。日新月异的数字设备容让同时交付多个应用给不同的设备和用户,这将永远地改变旧有的工作模式。在这个新世界中,云、安全、大数据和移动都将融合到综合解决方案中,以更有效地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并提供卓越的数字体验。

这对企业和政府来说有重大含义。但要想抓住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机遇,企业必须开始将更加灵活、以用户为中心的IT模式融入企业的长期战略之中。他们需要提供无缝、统一的用户体验,并聚焦易用性、协作和移动性。而且这种用户体验必须随时、随地、在任何设备上均可获得。

向移动平稳过渡

对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正在推动企业转向业务主导的IT新型态,以支持企业目标。这种新型态的特点是高效、开放、灵活、可扩展和协作,其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而用户是它的核心驱动力。在未来的工作环境,移动员工将同时在工作和休闲中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多种设备。

但这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每台设备都有自己的负载,如果没有仔细的规划,就难以发现和管理计算问题,而且过程很费时间。此外,很多员工希望在工作中使用自己的设备,这让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企业需要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既不会增加IT支出和运营资本,也不会违反安全和合规要求,同时还不会降低一致性和敏捷性。

要实各方面的期待,企业需要妥协:在缺乏灵活性的“通用型”解决方案与必须支持多种配置的另外一个极端之中找到平衡。

另外一个重大挑战涉及不同设备上各种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及早进行兼容性测试对于预防延迟或故障至关重要,同时还需要为不兼容的应用提供备选方案。

云的重要性

云计算也在改变着IT价值链,推动向IT新型态的转型。这将影响在混合交付模式下IT服务的一切——从技术的采购与组装,以至到采购与代理所扮演的角色。

自动化和外包让人们较少关注传统IT的一些基本要素,例如硬件评估、操作系统的安装以及映像管理。相反,重点更多地放在经纪服务——同时确保拥有稳健的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框架——以及通过端到端自动化实现的自助服务交付。它涵盖广泛的采购选项,而这些选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SLA要求和数据保护原则。

经纪服务正在转变,它加快了新产品和功能上市的时间,对于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敏捷性,让企业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同时保留资本并促进遵守既定的风险与安全框架。

如何正确建设未来的工作环境?

在设计未来的工作环境时,要牢记顾全大局。任何解决方案必须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对灵活性的预期。以下建议有助于成功地设计未来工作场所:

考虑制定一个计划时,一开始要根据涉及标准化用户资料的划分而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桌面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减少固定资料的数量,帮助实现经济的交付结构。

选择最优的设备标准或硬件,其必须拥有终端用户高效工作所需的计算能力、显示屏、内存和其它特性。虚拟桌面可以节约成本并加强安全性。

创建一个自动化、标准化的自助服务环境,尽可能减少为针对应用的定制化或频繁的更新。

识别可以作为试点或概念验证以评估计划模式的区域。尝试能够提供“统一用户体验”的解决方案,包括触控设备和最新的应用技术以实现随时随地工作。

最后,在解决方案经过测试之后,重新审视并完善战略,确定需要调整的地方。

关注优势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推动了移动计算的崛起,这也让企业应用显得过时。如果员工不能在移动设备上访问相关应用,他们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去使用这些应用。

无论企业的规模如何,为云而设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工作环境对于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对于过渡到真正灵活的工作空间的企业来说,好处显而易见。企业将:

大幅缩短采购和配置时间。

能够消除复杂的资产生命周期管理。

提升运营灵活性、一致性和敏捷性。

根据市场变化更快速地推出新产品和功能。

提高客户满意度并获得更多客户。

上一篇:游靖江王府有感下一篇:速生桉丰产林的造林技术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