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审美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属于人的精神范围内的文化形式。在将舞蹈美作为前提的基础上,界定舞蹈文化的特性、厘清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探讨基于舞蹈文化之上的舞蹈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舞蹈的审美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舞蹈的审美研究论文 篇1:

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与研究

【摘 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期望。时代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民族文艺展示新时代我国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推进是务实之举。书籍《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从细节之处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的发展,内容包含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  键  词】民族;舞蹈;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作者单位】刘庄,北方民族大学。

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期望。时代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民族文艺展示新时代我国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推进是务实之举。“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传承民族血脉体现在文艺工作的职责和担当上,如何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成为文艺界的新课题。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五届。会演展示了少数民族文艺的魅力,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学习与交流,繁荣和发展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推动了民族团结和进步。201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由舞蹈评论家江东先生论述的《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是唯一从细节之处研究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发展的书籍,内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书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特辑,并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述评等内容;下篇是《民族民间舞蹈文集》,集中展示了作者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所作的文章及会议发言等内容。书中收录的文章在写作体裁上不尽相同,但都代表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一、记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特点及独特性

《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品牌价值,呈现了不同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艺事业的特点。作者在《看,那片广袤的田野》一文中提到,“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不但是呈现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文化品牌,还是一个检阅该领域发展现状和成就的最佳舞台。从文中可知,“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41台各类艺术晚会,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最新风采和最高成就。 江东先生认为,各族艺术家们坚持不懈、辛勤付出,用他们的智慧与执着开垦出艺术绿洲,一个有利于中国文艺事业、有利于中国民族政策的民族文艺生态正发挥着它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具有独特性的原因。一是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积淀着丰厚的人文信息和气质,记录着少数民族的成长过程,升华着少数民族的族群感情;二是少数民族艺术在形式上独到别致。艺术本身就追求最大限度的多样化,從这个角度来说,少数民族艺术的差异化也是其最可贵的价值,而差异化使少数民族文艺具有独立优势且形式丰富多彩,可谓美美与共。通过江东先生对民族民间舞的评述,读者可以确切地了解不同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情况及其所彰显的独特性。

二、细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节目特点及艺术造诣

从细节上品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节目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上篇《“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论特辑》中共有27篇文章,其中,有两篇关于会演的综述,其余25篇是对各个节目、晚会的评述,以一篇文章品评一部作品的方式分析会演期间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创作手法、艺术内涵等,系统呈现了会演节目的内容,分析了节目的艺术造诣。如《草原母亲的礼赞——看舞剧〈草原回忆〉》一文,记录了来自内蒙古草原锡林郭勒民族歌舞剧《草原回忆》的故事梗概及结构特点。作者指出,舞剧《草原记忆》的结构是一种较为写实、按照逻辑推进的舞剧结构方式,在这个结构的贯穿下,舞剧内容通俗易懂,情真意切,富有正面积极的感人意义。一部舞剧在结构呈现上的水平,可以显示导演的思维高度和艺术把控功力。又如《舟曲神话——观〈民族之舟 大爱之曲〉歌舞晚会》一文,可让读者了解到《民族之舟 大爱之曲》是来自甘肃的主题民族歌舞,作品再现了发生在甘肃舟曲的地质灾害,书写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以及劫后舟曲焕发的全新活力,体现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乐观的精神。

本书中,作者提到“系着土风的升华”本是已故舞蹈大师吴晓邦在看完杨丽萍的表演之后送给杨丽萍的一句话,这句话凝练出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理想。作者认为,会演中的大量作品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将这句话落到了实处。在艺术情感表达上,宁夏的《月上贺兰》、贵州的《天蝉地傩》、内蒙古的《草原记忆》、辽宁的《珍珠湖畔》等,都写出了人与人情,具有令人震撼的张力。在艺术氛围的营造上,各节目匠心独运的精彩创意、形态出众的设计意图、扎实的艺术功底让会演折射出斑斓多姿的艺术光芒,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三、体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研究的积累

江东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曾出版多部专著,如《印度舞蹈通论》《尼日利亚文化》《舞蹈·感受中国》(英文版)等,包括译著《舞蹈创作艺术》等。江东先生的博士生导师王克芬教授在序中说道:“江东先生在专业上不断进取、不懈努力,对业界中的各项工作都有着浓厚兴趣,关注面很宏阔。他能时刻关注中国乃至世界舞坛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论述独特深入,从不人云亦云或闪烁其词,这种学术精神值得鼓励。”

关于《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的出版渊源,作者也在书中一并交代。江东先生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评委之一,曾观摩大量的音乐舞蹈类晚会,每天一场的演出让他在短时期内形成了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当时,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民族报》在会演期间出版会刊,并以“江东观剧”为名开设了一个艺术评论栏目。于是,江东先生每天看完演出便回家挑灯夜战,撰写当天晚会的评论,以赶上在第二天的会刊发表。如此集中思考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的机缘确属难得,25篇评论(音乐舞蹈组共有27台晚会,其中有两台是交响乐)体现了江东先生在中国民族民间舞领域高深的学术造诣,将这些文章与评论结集出版,一是积累,二是纪念。

该书的下篇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文集,集中展示了作者的学术视野。例如,《品舞小札》一组短文就是作者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的一个名为“品舞小札”栏目里的系列文章,共10篇。从《雪域欢歌》《性格如石 性情似水》《机智诙谐 情趣盎然》《情伴一生路》《民舞的芳香》《欢腾的西藏》《蒙古舞的崭新风貌》《飘香的草原》《顶出风光无限》《雍容华彩盛装舞蹈》等文章中,读者不但可以感受江东的真性情,还可以体察其研究舞蹈的细节。因此,该书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作者多年来研究的积累,具有时代特色,凝聚了作者的思考,富有研究价值。

四、具有前瞻性,拓宽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间

在《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中,江东的观点具有前瞻性,提出的问题也拓宽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空间。一是坚定地指出1949年后,是党的文艺政策为中国民舞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党中央号召艺术家深入民间、深入生活,为中国民舞铺平了一条光明大道,激发了民舞的活力。二是倡导文艺作品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传播正能量。在江东的论评中,多有他对节目创作主题导向及作品传播了哪些正能量的分析,从该角度对作品的肯定体现了江东的价值观。三是坚持作品要深刻反映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江东认为,传统是我们的根,各族艺术工作者们应珍视传统、爱护传统,善于在传统艺术中采撷优质基因,让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延续,这些做法体现了少数民族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心。四是探讨舞台民舞创作的根本。作者认为,尽管民舞的独特风格正在消失,不同地区的民舞形态正在从观念向语言等范畴上靠拢,但保持自身的独特风格仍是少数民族艺术的立足根本。五是客观指出当届文艺会演所存在的不足。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某些导演受到浮华之风的影响,对生活和艺术的咀嚼不深入,使作品的艺术精神有所丧失,浮于表面;而一些创作者一味模仿他人,模糊了作品的民族属性……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创作者没有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没有苦练思想和艺术这两个基本功。

《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出版时,作者江东在舞界已有40年的研究,该书凝聚了作者常年不懈的努力和心血,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了作者对民族民间舞的执着和热爱。江东全面、客观评价分析民族民间舞领域的发展,促进了该领域研究及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研究空间。

文艺出版记录了时代发展,我们可从文艺图书中了解文化艺术知识积累的脉络,探索文化艺术积累的底蕴,摸清文化艺术选择的方向,在促进文学艺术领域发展的工作中,发挥文艺图书的作用。《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一书对研究会演、民族民间舞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一是记录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特点及独特性;二是细评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节目特点及艺术造诣;三是展示了作者水到渠成的学术出版及相关研究积累;四是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间。通过研读该书,读者可以查找繁荣少数民族文艺的关键所在,探索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江东. 看,这片广袤的田野[N]. 中国民族报,2012-06-05.

[2]江东. 《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3]邓崎凡. 从全国民族文艺会演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N]. 贵州民族报,2012-06-20.

[4]本报记者. 让会演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N]. 中国民族报,2016-09-16.

[5]罗婧劼. 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发展问题探讨[J]. 参花,2020(11):121-122.

[6]杜晓杰. 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资源出版论略[J]. 出版广角,2020(13):45-47.

作者:刘庄

舞蹈的审美研究论文 篇2:

基于舞蹈文化的舞蹈审美特征研究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属于人的精神范围内的文化形式。在将舞蹈美作为前提的基础上,界定舞蹈文化的特性、厘清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探讨基于舞蹈文化之上的舞蹈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舞蹈文化 舞蹈审美 审美特征

舞蹈审美是舞蹈欣赏的主导动机,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即舞蹈美与欣赏者的舞蹈美感将对舞蹈审美产生重要影响,可将欣赏者的文化素养提升到一定层次,可以提高其舞蹈审美的水平。因此,界定舞蹈文化的特性、厘清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探讨基于舞蹈文化之上的舞蹈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舞蹈文化的特性

舞蹈文化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是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的文化,它体现了“不同民族、族群的生产、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情感等因素”。

(一)舞蹈文化的物质外化形态:直观的动态性形象

舞蹈以舞蹈语言来塑造具体鲜明的舞蹈形象,以此达到反映现实生活以及人物思想、情感的目的。它最重要的特性便是直观的动态性,其中,物质外化形态表现为舞蹈的直觉性、动作性、节奏性、造型性。舞蹈作品必须以行为、动作等方式直接地、形象地表现出来,需要一系列的舞蹈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实现。舞蹈具有合乎规律的动态形式,这种形式由人类机体内部情绪、情感所引发的内在节奏以及由听觉或视觉所引发的外在节奏,以肢体动作、姿态的造型、舞蹈的构图表现出来。

(二)舞蹈文化的内在本质属性:抒情性与寓意性

由舞蹈语言来表达“其他艺术语言难以表现和描绘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及情感是舞蹈文化的抒情属性。在可以表达人的初级情感、高级情感的基础上,它不仅可以用艺术手段“去表现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性格的矛盾冲突”,而且可以表现人类的思想内涵。

(三)舞蹈文化的展现方式:综合性

舞蹈文化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戏剧、音乐、诗歌、美术、建筑、服饰等其他因素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而且也促进了舞蹈文化自身的发展。

二、基于舞蹈文化的舞蹈审美

舞蹈审美是不能够脱离舞蹈文化而独立存在的,舞蹈文化是舞蹈审美的“参照物”,以正确的舞蹈文化观念统领舞蹈审美的实践。舞蹈文化理解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导致舞蹈审美品位的高低,而舞蹈审美又往往具有文化意涵。

(一)舞蹈文化是舞蹈审美的前提

审美是建立在时代、社会的人和人的生活本相的整体规律基础上的。我们不能摒弃舞蹈文化的基本前提,而单独考虑基于舞蹈本体结构与知觉形式上的舞蹈审美。要在舞蹈文化的物质外化条件、内在本质属性及展现方式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情趣。

(二)舞蹈审美是舞蹈文化的核心价值

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舞蹈的艺术本质属性决定了舞蹈审美是舞蹈文化的核心价值。舞蹈审美作为中国当代舞蹈的核心价值,主要从专业审美与文化审美出发,继承与发展民族、世界艺术精髓,体现时代与人民的精神风貌,从而实现社会的认同,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诉求。

(三)舞蹈审美要具有舞蹈文化的指向

舞蹈审美即为艺术思维在舞蹈这一精神物化产物中体现出来的意识过程。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形式应得以历史性地沿袭,舞蹈审美要以舞蹈文化的承续、传播、路向为目标。

三、舞蹈审美特征研究

在解读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感知舞蹈审美,我们需要从舞蹈文化的物质外化形态、舞蹈文化的内在本质属性、舞蹈文化综合性的展现方式三方面予以考察。

(一)舞蹈审美的基本物质载体:人体及动态意象

人体美的表现需以动态实现,以个性特征来表达情感和意志,这种人体动态意象美,在对应某种自然物象的过程中体现了某种人生兴趣和生命情调。通过人体动态来营造审美意象,不仅可以使舞蹈拓宽表现领域,而且可以丰富抒情方式,揭示人生哲理。这实际是以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为基点来感受人体动态意象美,以此获得更高的审美能力。

(二)舞蹈审美的心理特征

舞蹈是表现的艺术,舞蹈文化的内在本质属性为抒情性与蕴意性,舞蹈审美需要了解舞蹈欣赏者审美心理的过程,以此适应并征服观众。欣赏者通过直观的人体动态意象美而达到主观的审美心境,进而密切关注舞者动作直至舞蹈美的完整呈现,最终被引入一个“美”的世界,并赋予自己的思维与体悟。

(三)舞蹈审美的感知氛围:从物质载体延展到视觉听觉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感知氛围对舞蹈审美至关重要,这将有利于舞蹈艺术的表达。服饰与道具是舞蹈审美基本物质载体的延展。舞蹈服饰有助于舞者的体态美感与动态美感的表现;道具的造型性、可塑性和象征性,不仅丰富了舞者的体态,而且可以表征舞者心态与舞蹈情境。在此基础上,场景、灯光等视觉感知氛围与音响、音乐等听觉感知氛围,将有效地提高舞者的舞台表现力,弥补与充实人物内心情感与舞蹈情节。

作者:昊 迪

舞蹈的审美研究论文 篇3:

提高群文舞蹈创作审美高度的对策研究

摘  要:群文舞蹈是劳动人民日常的精神娱乐需要,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大众性,与专业舞蹈相比较而言,缺少了职业性。群文舞蹈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不光能够陶冶群众的情操,还能够不知不觉的影响群众的审美能力,提升群众的艺术修养,但是想要达成这一效果,还是需要依靠群文舞蹈的创作审美高度,因此,增强群文舞蹈创作审美高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此文简要的阐述了增强群文舞蹈创作审美高度的具体措施,以此来强化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群文舞蹈;精神文化生活;审美能力;措施

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其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而群文舞蹈作为一种能够感染群众、职业性不强的一种舞蹈方式来说,更加容易被群众接纳,特别是在当下社会的发展背景下,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所以说,群文舞蹈务必要朝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逐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一、科学地选取群文舞蹈素材

如果想要增强群文舞蹈创作审美高度,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重视群文渠道创作效果,那么在群文渠道创作的过程中,选题是较为重要的,优质的群文舞蹈主题对整个群文舞蹈呈现出的效果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而作为群文舞蹈主题来说,不光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还要时刻突显其生活性。因此,就群文舞蹈创作者而言,其务必要深入现实生活,积极地探索群众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从中寻找舞蹈创作灵感,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还要积极地落实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科学合理的选取群文舞蹈创作主题。通常情况下,群众所生活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不论是民族风俗还是自然风光,接受的人文教育也参差不齐。因此,群文舞蹈创作者在寻找舞蹈素材时就需要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入手,把其独特性以及地域性融入舞蹈中,从而促使群文舞蹈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突显群众的文化精神。而且群文舞蹈创作者还要与基层群众多多交流,尽量能够在群文舞蹈中展现更多群众的生活细节,强化群文舞蹈的魅力。

举个简答的例子来说,在《选村官》这一群文舞蹈的创作中,为了突显其创作审美高度,舞蹈创作者就需要把青年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展现的淋漓尽致,在“选村官”这样生活化的场景中,突显人物的独立个性和魅力,借助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强化群文舞蹈的艺术性。

二、建立创新性的群文舞蹈创作观念

相对比专业的舞蹈来说,群文舞蹈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围绕群众的现实生活进行,主要是把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落实到舞蹈中,给群众呈现出更多真實的舞蹈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群文舞蹈在创作的过程中务必要突显出创新性的群文舞蹈观念,把群文舞蹈的创作审美高度提升到一个高度,而且由于群文舞蹈的表演具有极强的非职业化,因此,在实际群文舞蹈的表演过程中就需要更加全面的展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探讨问题,争取能够做到群文舞蹈的创作观念与群文的精神文化生活理念达成一致,以此来强化群众的审美能力。

三、建立相对完整的具有创新性的群文舞蹈机制

群文舞蹈创作与其内部的思想引导和制度约束是密不可分的,艺术修养也需要在一定的规则内才能够得到强化。因此,就群文舞蹈创作者而言,其如果想要创作出更为优质的群文舞蹈作品,首要的任务就是需要建立相对完整的并且具有创新性的群文舞蹈机制,以此来引导群文舞蹈的创作,并且时刻约束创作过程中不良思想以及行为的发生,为我国群文舞蹈的创作指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而且创作者要立足于当地的发展现状,站在群众的精神文化立场上,积极地探索多元化的舞蹈形式,并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因素,给群众呈现出多元化的新颖的群文舞蹈演出。另外,还要重视对群文舞蹈演员的监管和培育,重视其自身的文艺修养以及审美能力,推己及人的思考如何为群众展示出更为生活化的群文舞蹈。

四、适当的添加新颖的群文舞蹈的内容

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中,群文舞蹈创作模式也需要做出巨大的创新和变革,主要是因为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冲击下,群文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审美能够都在日益的加强,原有的群文舞蹈模式要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了,所以说,为了尊重群众之间的审美差异以及精神文化需要,群文舞蹈创作者就需要给当下的群文舞蹈添加更多新颖的内容和元素,强化情感对群文舞蹈的渲染,从而确保群文舞蹈的创作审美高度,争取能够在群众观看的同时还可以感同身受,增强群众的生活感悟和体验。

举个例子来说,在《山野小曲》这一群文舞蹈的创作中,创作者的创作架构较为灵活和精巧,其借用了较为强烈的乡土气息,把更多观众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了人文艺术气息,把对山野的直观感受直接用表演呈现给了群众,强化了群众的审美能力。另外,在《天竺少女》《羊角花儿云里开》这样的群文舞蹈表演过程中,都突显出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内涵,以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化了群文舞蹈创作审美高度。

五、结语

为了增强群文舞蹈创作审美高度,创作者就需要从群文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借助较为恰当的主题,把基层群众对生活的向往和理念融入到实际的群文舞蹈创作过程中,并且结合当下群众的生活现状以及信息技术,创新原有的群文舞蹈形成,争取能够给群众表演冲击的同时,丰富群众的情感,促使在舞蹈的观赏中感受生活的魅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强化自身的艺术素养,提高群文舞蹈创作审美高度。

参考文献

[1]刘怡.群众舞蹈创作与专业舞蹈创作的区别[J].戏剧之家,2018(13):145-145.

[2]张杨.浅谈群文舞蹈特点及创作方向[J].魅力中国,2017(27):236-237.

[3]孟庆成.群众舞蹈创作的生活性、娱乐性[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9(1):168-168.

[4]谭丽梅.舞蹈辅导对基层群文发展的意义及方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9(07):17.

作者:赵薇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作假论文下一篇:后奥运营销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