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作假论文

2022-04-18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记账、算账、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是会计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会计电算化作假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电算化作假论文 篇1: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作假及其防范措施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实践,会计电算化日益受到广大财会人员的欢迎,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推行会计电算化。目前已初步实现了通用化、专业化与商业化,形成了以财政部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体系。各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加快了会计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会计理的质量,同时。也增加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风险,我们必须正视会计电算化的作假行为,并就解决会计电算化作假问题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会计电算化的作假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篡改数据进行作假。

①篡改输入数据,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作假手法,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

A、输入虚假的会计数据。某单位年底为了完成计划利润,遂在12月份的会计核算时,直接以虚假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以达到利润虚增的目的。

B、修改数据。某银行办事处计算机会计系统管理员利用计算机修改账目文件,截留企事业单位的贷款利息以达到据为己有的目的。

C、删除数据。有些单位的操作员伙同库管人员,从存货或因定资产系统中删除某个存货或固定资产数据,然后再设法取走。

②修改输出数据。某单位年度根据计算机会计系统生成的报表出现了亏损,该单位为了体现良好的业绩,就直接对报表数据进行修改。

2、通过篡改文件进行作假。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数据存放在数据库文件中。如果数据文件没有加密,就可直接读写数据,对数据库文件进行非法篡改、删除或复制。

3、通过程序方面的作假手法。

①陷阱术。是指在程序中设立一个秘密的未说明的进入程序模块的入口方法。设立陷阱的意图是在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之后,能让设立陷阱的程序员有访问系统的入口。

②越级法。这是一个只在当计算机出现故障,运转异常时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干预程序。这种程序能越过所有控制,修改或暴露计算机内容,一般仅限于系统程序员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维修人员使用,但也不排除被一些不法分子使用以达到其不法目的。

③活动天窗。是一种由计算机会计系统程序编制人员有意安排的指令语句,在密码中加进空隙,以便于日后增加密码并使之具有中期输出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有些不道德的程序员为了以后损害计算机系统,会有意插入天窗。

④木马计。如某企业是外商投资性生产企业,按规定享受“免二减三”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至2003年已满“免二减三”优惠期。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于是该企业在电算化程序中编进指令,令其自动在年底将利润生成“负数”,以达到逃税的目的。

⑤逻辑炸弹。是计算机系统中适时或定期执行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它能确定计算机中促发未经授权的有害事件的发生条件。逻辑炸弹被编入程序后,根据可能发生或引发的具体条件或数据产生破坏行为。

⑥截尾术。也称“意大利香肠术”。就是只对构成总数的明细项目进行调整,而保持总数不变,以达到取走一部分而又不会在总体上被发现的目的。如某单位电话总机,对用户话费计算至“分”,而“分”后面的数字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处理。从而形成尾差,在计算机不断地“四舍五入”的运算过程中,所有账户的总数仍将保持平衡。

4、通过非法操作进行作假。

①数据泄露,从计算机中泄露数据,是指从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设施中取走数据。

②仿造与模拟。主要指在个人计算机上仿造其他计算机工作程序,或对作案计划方法进行模拟试验,以确定成功的可能性,然后实施。

③通讯窃取。通讯窃取主要是指在网络系统上通过设备从系统通讯线路上直接截取信息,或接收计算机设备和通讯线路辐射出的电磁波信号来实施作假。

④计算机的病毒。计算机病毒是隐藏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程序。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传播计算机病毒,使一些单位部门的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以满足其私欲。

⑤乘虚而入。电子化的乘虚而入发生在计算机联机系统。联机系统中的用户使用终端时,身份由计算机自动验证,一般根据口令的通过准许进入系统。如果某隐藏的终端通过设备与同一线路连接,并在合法用户没有使用终端前先行运行,就会有害于计算机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作假产生的原因

1、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缺陷

目前市场上有数百种会计软件,有些单位还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各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使用的软件在安全性与保密性上存在诸多问题,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轻易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作假提供了便利。

2、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运转。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重要的数据。以达到个人目的。

三、会计电算化作假的防范措施

1、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规范电算化安全管理

会计电算化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会计电算化安全正常运行的制度保证,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主要是通过认真落实会计准则、会计规章来实现,通过具体会计准則、会计规范、会计制度、管理办法来指导会计业务处理,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加以有效控制很有必要。

2、加强电算化人员培训教育与岗位设置管理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人机协调一致的工作过程,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是电算化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一是知识更新;三是安全教育,三是后续教育。

手工环境下的岗位牵制原则对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仍然有效。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出纳和会计严格分开,经办人员和审核人员严格分开,自行开发专用软件的单位,需要将系统开发人员同操作人员严格分开,还应尽量将操作岗位同系统维护岗位隔离。这是因为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作为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编写者及修改者,有机会了解软件系统运行的内部技术信息。在某种情况下,他们有可能利用掌握的这些知识隐蔽地从事会计作假活动甚至进行经济犯罪。

3、加强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包括权限分配和用户名/密码管理两方面,前者决定相应用户对会计数据具有哪些操作权,后者则保证了用户和权限的一一对应关系,权限分配能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用户名/密码管理核心是为用户生成密码以及利用密码来确认不同用户,以保证不会有越权行为。

4、加强监督

①系统维护人员的监督。主要是监督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性能是否降低,有无病毒存在,指导操作员操作,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⑦电算化主管的监督与管理。主要是监督操作人员有无违规行为,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及时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调整,监督系统的运行质量。

③电算化单位领导的监督与管理。单位领导应把电算化工作作为本单位管理的重要部分,单位领导要加强本单位的电算化监督,经常听取单位会计人员对电算化工作的意见,支持电算化及安全管理工作。

④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监督电算化单位的电算化组织实施情况、管理状况、安全措施情况。要把电算化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电算化的安全性作为评价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组织电算化单位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行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组织行业精英专业指导电算化安全。

作者:邱海霞

会计电算化作假论文 篇2:

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思考

[摘要]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记账、算账、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是会计发展的历史性飞跃。该文分析了目前在会计电算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会计电算化应用对内部控制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发展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飞跃。但目前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此,笔者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1 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会计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1.2 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对强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只重视报账功能,而忽视管理功能。只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功能上较强,而对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没有进行设计,功能不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1.3 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会计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另外,公司间的软件不能联系在一起,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部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1.4 会计软件开发疏漏了审计因素。传统审计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计算机自身及会计软件运行特点,加上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内部程序不一定全面了解,使得会计电算化过程成为一只“黑箱”。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故障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例如,环境灾害、硬件设备或软件失灵、差错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和巨大的风险。目前,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一种“脱节”状态。

1.5 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但却没有几家软件厂商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由于许多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1.6 会计人员素质的的问题。

2 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2.1 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

2.2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譬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且可以被识别与接受,这样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作处理,使不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2.3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

2.4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依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制订岗位责任、操作、维护、机房、档案及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2.5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审计工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研究电算化会计系统时,要注意研究现代审计的特点,使会计软件尽可能满足审计的要求,以减少系统的风险。

2.6大力加强人财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各基层单位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与完整、防范管理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利用企业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减少差错,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3 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原则

会计控制的目标和主要特征并不随着数据处理方法而变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仍然是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任何损害企业资产,影响会计数据正确、完整可靠的事件,都必须从组织机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防范和杜绝。既要符合内部控制的既定目标,又要根据数据处理的特点选择和制定相应的策略,这应该成为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能防止电算化会计信息失真,减少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给企业带来效益。控制的实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种耗费是必不可少的,成本和效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的比例不同,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当内部控制的效益大于成本时,控制带来的是正效应;反之,带来的将是负效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能给企业带来正效应,这也应该成为设计这种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即"成本效益"原则。

4 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将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扩展,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会计电算化系统取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将是一种趋势,但与传统会计系统相比,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的重要性下降

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电算化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将下降甚至得不到遵循。由于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许多岗位、手续可以合并到计算机统一进行,会计工作人员将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降低了相互牵制的效力,增加了在未批准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修改的可能性,从而使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受到威胁,增大了作假的可能性。

4.2 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差错的重复性和蔓延性

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数据可以转入、拷贝,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几次,从一个环节蔓延至其他环节,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错误的严重性加大。例如:录入的错误数据会再次用到会计科目汇总的过程中,导致科目汇总数据错误,而在进行经济指标分析时,又可能再次使用错误的科目汇总数据。从而,因一个数据的错误而导致一连串系统的错误,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失真。

4.3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执行主体和保存介质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计算机硬件系统存在物理易损性,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它非人为原因,将导致数据不能被处理,会计工作不能进行。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高效主要依赖于财务软件的质量和性能,一旦软件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速度。程序中出现病毒,将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扩大损害,致使数据丢失,给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严重损失,影响企业的会计工作。磁性介质以磁信号存储信息,往往也会被人恶意利用。

4.4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出现新的问题

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任何信息在理论上都有可能被访问到。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通过物理通信线路传输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例如,网络信息很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拦截或者人为篡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和网络的侵袭都可能给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危害。

5 强化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5.1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网络会计由手工分散操作变为计算机集中处理,数据处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会计软件必须从服务器等设施上的数据安全和在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两个方面入手,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着重考虑内部控制的安全性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数据保护机构,加强数据的保密和安全。

5.2 强化会计数据处理操作过程的控制,设计开发优秀的会计软件

电算化会计系统数据加工的方法和流程与手工方式截然不同,因而检查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也不同。手工方式下,可随时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进行审核并纠正发现的错误,而在电算化方式中,一旦输入系统的是错误数据,将导致整个会计过程的错误。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实行处理操作控制,是保证电算化系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的一项重要措施。

所谓处理操作的控制,是指对电子计算机设备所执行的特定处理作业所作的控制,包括输入制度、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等。与其他内部控制方法不同,虽然有些处理操作控制是通过人工干预实现,但大部分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所以,一个良好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它的软件部分应该具有处理操作控制的功能,在研制的早期阶段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中,就须考虑这种控制措施。设计处理操作控制时,应注意成本、效益问题。过多的、过于复杂的控制方法将会降低系统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设计控制方法时,应该反复考虑和权衡成本和效益这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影响会计核算正确性方面的错误,应全力加以防范,甚至采用多种方法予以多次拦截。

5.3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料的保存

注意对会计核算资料的保护,尤其是病毒防范与控制。防范病毒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软件、软盘及计算机系统的采购和更新,要通过病毒检测后才可使用,建立软盘管理制度,安装防病毒卡和反病毒软件;定期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采用网络防火墙技术等。

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已被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对于输出的磁性介质的会计资料应及时贴上外部标签,妥善保管、存档或上报使用。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相关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作者:胡盛发

会计电算化作假论文 篇3:

会计信息化安全性问题及其控制途径

会计电算化手段对传统会计方法的替代,不仅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而且提高了财会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给企业带来会计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控的优越性,有效提升了企业整体绩效。但由于制度、专业素养及投入等层面的不匹配,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也面临效率损失的隐忧。本文拟对会计电算化实施中的安全性问题及其规避途径作出探讨。

一、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一)内部控制不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既包括原来的手工财务过程,又包括程序设计、电算化账务处理过程。由于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时间很短,但发展较快,从而造成我国电算化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其与电算化会计法规的建设和电算化的普及推广不融洽。表现在:一是职权设置不合理。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致使许多在传统会计中的岗位合并,会计工作人员的减少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相互牵制的效力。相互之间权限不明,串岗操作等问题也导致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遵循职权不相融的原则,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差错和作假舞弊的可能性。二是没有建立岗位责任制。有些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员没有职责分工及操作管理制度,从而不能保障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有效、正常地运转。三是网络给内部控制带来新问题。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通过通信线路传输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必须要考虑网络安全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四是差错不易及时发现和更正。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数据可以转入,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几次,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例如:在录入原始会计数据期间,录入的错误数据会再次用到会计科目汇总的过程中,影响会计科目汇总的结果,从而导致科目汇总数据的错误,最终因一个数据的错误而导致一连串系统的错误,进而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

(二)软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软件不规范,更新慢。市场上的会计软件,有的为了追求便捷性而忽略了其安全性,或保护措施比较薄弱,形同虚设,更有一些会计软件的数据库文件往往能通过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直接打开,进行直接读写操作,这使运用该软件的单位财务核算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二是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时,只考虑财务部门工作的需要,没有从整个单位信息管理的总体要求出发从而导致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信息的中断,不能真正满足信息时代对信息传输和处理的要求。三是在硬件配备上,有些企业的服务器没有备份功能以及缺乏有关计算机日常维护人员,电脑设备陈旧,且没有稳定电压,持续供电等设备问题。四是在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传递借助于网络进行,财务信息被截取和篡改或泄露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特别是网络黑客非法侵入网络用户或程序,捕获信息或通过窃取系统合法用户口令、密码,以此合法登陆,实现非法的目的,获取重要商业秘密,将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仅仅将会计电算化看成核算做账的工具。只重视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应的计算机硬盘、软盘等磁性介质或光盘等其他介质存储的、以电子数据状态保存的会计数据等。二是缺乏规范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相当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针对会计电算化电子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为电算化电子档案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留下隐患。三是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硬件条件相对薄弱。按照规定和存储要求,会计电算化备份档案盘必须存放在安全、防磁、防火、防潮、防高低温的场所,且至少存放在两处不同的建筑物内。但实际上有些企业经济实力所限,造成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硬件条件相对薄弱,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客观条件不具备。四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性意识差。按照国家法规规定我国境内所有单位的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出境,但由于部分企业安装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计算机并没有采取设置防火墙、安装信息网关进行信息加密、加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时监控等相应的安全措施,为外部人员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窃取电算化档案造成可乘之机。

(四)人才综合素质低下会计电算化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仍然离不开人的手工操作。目前,企业的电算化人员绝大多数是经过短期培训的会计人员,他们往往是除了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计算机维护人员,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时,便束手无策,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致使系统数据丢失,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二、会计电算化安全性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提高人员素质。企业必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学习,使计算机操作水平上档次,同时注重管理者管理风格、企业文化意识等精神层面的软控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二是业务程序标准化。从业务流程和核算环节把关,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做到数据真实、完整和安全,业务处理合法、有效。三是强化权限意识,明细岗位责任。实行权限等级控企业必须从会计工作的特点人手,合理地进行岗位分工,岗位协调,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规程,建立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防范和化解会计工作风险。四是加强硬件和软件管理。重视技术控制。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环境和软件系统是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监控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完整地行使自己权限并达到会计内部监控目的,为更好地进行会计监控做好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准备。五是完善规章制度。针对电算化系统,企业必须对手工会计信息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以充分适应需要,在制度管理控制要求下,会计人员的工资必须与产出的效益相匹配,从而督促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对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安全运作。

(二)积极调整软件 一是按时软件更新。会计软件的维护包括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性维护、对会计核算软件适应性维护。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性维护是指对会计核算软件在运行中发生的功能错误进行维护,即排除会计核算软件在运行中发生的功能错误,恢复会计核算软件原来的功能;会计核算软件适应性维护是由于企业机构的变更、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会计业务、会计流程的变动,以及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会计业务处理方式、会计报表的内容及格式的变动,对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一系列修改及维护,使其适应变化的情况。二是会计软件功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目前企业会计软件是典型的核算型,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要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为单位管理服务,提高会计软件功能,便要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三是加强数据安全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

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四是提高软件的纠错能力,减少舞弊。在记账凭证输入前直接输入原始凭证,在会计核算软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情况下,对已经输入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同时还应对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审核发现有误的凭证必须进行修改,而修改后的凭证必须再次经过审核,直至该批所有的凭证都通过审核,修改的操作才能完成。

(三)加强档案管理一是会计电算化档案的收集。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将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将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保证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二是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管理与保存。由于会计电算化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重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时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还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四)做好人员培训 一是知识更新。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的专业性质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企业要真正做到会计电算化,就需培养一大批既能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即“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人才。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计算机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二是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电算化人员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工作责任心,加强保密意识。会计软件都有用户身份识别、操作权限控制等功能,但在实际使用软件的过程中,软件的这些保护功能却形同虚设,系统密码成为公开的秘密。或者为了便于工作,相互公开密码,导致会计信息丢失、信息被篡改等严重后果。三是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在加强会计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也应注重电算化安全的教育,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的培训。

编辑 代娟

作者:孙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