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会的审美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是广西多个民族都共有的一个文化现象。在音乐中,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的价值观。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文章以广西民歌为例,探讨广西民间歌曲中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红歌会的审美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歌会的审美文化论文 篇1:

论现代娱乐传播的传统文化语境

摘要:现代传播如何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是大众传媒面临的最重要的基本命题。娱乐传播作为媒介“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和特点。娱乐传播的“快乐原则”必须从属于文化语境所规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指向,符合各阶层人民的真正审美与娱乐需要。

关键词:现代传播 传统文化 娱乐节目

娱乐传播多元化是当今传播中的一大景观。但我们深入探究娱乐传播的文化传统,会看到不管现代娱乐传播如何“时尚”、如何“纯娱乐化”、如何“大众化、商业化”,都无法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所规定的语境,传统的思想意识、文化取向不但不可抗拒地浸染着现代娱乐传播的具体内容与审美欣赏,而且从官方、精英和大众等三个方面决定着现代娱乐传播的成败。

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传道”与“经世”的语境

时代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现代娱乐传播,但不管有多少新的娱乐文化价值观,总是有引导其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指向。考察现代娱乐传播的历史,透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传播现状,这一点表现得非常鲜明。约翰·费斯克曾谈到电视娱乐节目具有使人“愉悦”的三个原因:社会凝聚力、民族认同感和对民众的安慰与鼓舞作用。①世界各国的娱乐传播媒介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规范、触角、等级和制约”,但其“身份特征”并不相同。与西方娱乐传播相比,在中国,传播媒介的“身份特征”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要求把“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和“群体意识”置于首要地位,即使是娱乐传播,也是娱乐愉悦、宣泄减压与教化、审美并行不悖。这样的“身份特征”,是被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双重决定的。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文化传播是以“传道”与“经世”作为它最大文化功能和社会作用的,这其中娱乐传播成为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娱乐的大众化使其具有最广大的受众面,最能为广大受众所乐意接受。中国的娱乐传播在其发展中主要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的娱乐必须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审美之乐的境界一般是政治文化的境界,娱乐风俗和社会政治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娱乐从来都是国家利益和社会政治的形象展示。孔子强调人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乐”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孔子看来,“乐”的核心在于它必须是“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和“群体意识”的体现,危害国家利益之乐是不可取的,无论什么文化娱乐形式都要符合传统文化所规定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儒家对人们娱乐生活必须维护“国家意识”,强调“政治意识”,体现“群体意识”的要求绵延两千多年,一直是中国娱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娱乐传播的宗旨。

虽然中国已进入现代社会,但“传道”与“经世”已深入中国人民的心里,仍然是现代中国人自觉审视文化艺术包括娱乐传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因此,我们仍然强调娱乐传播的“传道”与“经世”功能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关键是“传”什么样的“道”,是封建主义的“道”还是社会主义的“道”,是表现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还是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现代文化传播的历史看,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样制约并规范着现代娱乐传播,依然是现代娱乐传播最主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内容“主旋律”,是现代人们娱乐生活必须遵循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在20世纪中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指出:中国的文学艺术要“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这里的文学艺术当然包括娱乐传播在内。毛泽东由此又提出了文学艺术的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要坚决反对传播“三俗”的东西,文化艺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一直以来,媒体的娱乐传播必然受到这些要求的规范和制约,正是在维护“国家意识”,强调“政治意识”,体现“群体意识”这一方向上发展的,凡是偏离了这一文化传统和舆论导向的娱乐传播,都会受到官方的、精英的和大众的一致批评和抵制。很显然,媒体必须在娱乐传播中确立自己的中国身份,重新认识和确定当下媒体的文化与社会属性,要从和谐社会建设,核心价值建构,舆论导向确立,加强媒体素养等方面进行主动设计和重新定位,让娱乐传播符合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真正审美与娱乐需要。

以影视娱乐传播为例。在娱乐传播的实践中,自中国有了影视以来,就完全地继承了这样的“传道”与“经世”的传统,20世纪2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30年代的抗战电影,新中国成立后的影视娱乐虽然在批判旧的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但更强调在影视中宣传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文化道德,依然是表现为党和国家的主体意识和方针政策的宣传载体和文化手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内容的先进文化。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②观察近二十年来的影视娱乐传播及其代表作品,有“主旋律影视”,有结合思想政治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国际关系需要的各种综艺晚会、娱乐节目等,好的娱乐节目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传播基石的,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华情”、“中秋晚会”、“挑战主持人”、“青年歌手大奖赛”、“星光大道”等,都具有弘扬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

行为规范和道德指向“伦理”与“美德”的语境

中国娱乐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它决定了中国娱乐传播对“规范道德”和“体现伦理”的重视,“伦理剧”、“伦理文艺节目”等伦理化的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在中国大部分影视片和娱乐节目中,一方面宣传着中国优良的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以剧中人物和情节规范着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实际上,“规范伦理”和“体现美德”并不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影视娱乐的强制要求,相反是中国大众本身最大的心理与文化需求。我们同样强调:“伦理”与“快乐”并重,“美德”与“愉悦”同行,应是现代娱乐传播的重要艺术方法和主要传播追求。这不仅是政府或者精英的大力提倡,也是大众娱乐的现实需要。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国民众在娱乐中都有一种自觉接受伦理和道德教育的欲望,中国人从内心就认同娱乐传播的宣教作用。中国的每一种娱乐方式都有它对中国民众的独特教育意义,都发挥着“寓教于乐”的功能。如春节和元宵节都以娱乐的方式教育人们要天人合一,要遵守秩序,要守孝道,要“仁者爱人”等等,在许多影视片中,不管多么地以娱乐的方式来让观众得到愉悦,其目的都是要让观众得到教育和修养。我们看到,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的娱乐传播,正在于做到了这一点,如多年来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欢乐中国行》,上海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江西卫视的《红歌会》,广西卫视的《寻找金花》等,如果没有达到或者违反了这一点,就会引起人们的文化不适感和文化空虚感。关于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娱乐节目的争论和批评,就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曾经有观众看了200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喜剧小品《粮票的故事》,就说“春晚让我们学会关爱”。“春晚,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天下为人子女的人,又要到年底了,让我们相约:放慢匆匆的脚步,常回家看看,除夕之夜陪着老父老母看看春晚,继续听他们讲那‘粮票的故事’吧!让我们共同记住:孝心不能等待。”③这样的感想是很有典型意义的。

近年来,受到西方娱乐文化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娱乐传播特别是电视娱乐节目要“反传统”、“反文化”、“平民化”,宣称要“站在高雅文化的对立面”,部分电视媒体在娱乐传播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商业化、内容低俗化的倾向,这些节目往往不择手段,在满足部分观众的低层次需求,争取“收视率”上比拼,而不顾节目的社会效果。特别是2010年以来,一些电视台上星频道开办婚恋交友类节目,一些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很明显,这样的言论低俗、行为失检、恶意嘲讽、主持人引导不力、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表现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的节目,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传播角度上说,其一,这类娱乐节目以“娱乐”作为形态特点,从娱乐形态本身来说似乎不存在“社会问题”,但许多这类节目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一比较,就显出了它们与真实世界的分裂而导致的本质上的虚假性,它们本身就是利用娱乐的“幻想”在对人们“说谎”,制造着虚幻的“晕轮”现象,让大众信仰全无,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造成了虚假、浮夸、病态的风气到处蔓延;其二,这类娱乐节目从一开始就是庸俗和不道德的,它有一个普遍的表现,就是它们表面上是“大众娱乐”,骨子里却充斥着“商业逻辑”,不切实际的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和物欲拜金随处可见,从而对人们的民族道德观、价值观和民族文化修养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消解作用。这些道德低下,缺乏品位,既不能“观风俗”,更不能“正人伦”的节目,为错误思想和粗俗言论提供了传播渠道,降低了传媒的社会公信度,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媒体的形象。

从“规范伦理”和“体现美德”的要求出发,针对近年来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中比较泛滥的庸俗化“审丑”和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渲染,对中国传统伦理和美德的嘲弄甚至否定及缺乏人文关怀的倾向,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规范广播电视婚恋交友情感故事类节目,制止娱乐传播中这些严重的不良倾向,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这样的“整顿”反映出了社会公众对现代娱乐传播以审美的形式、精神的熏陶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诉求,不顾这样的诉求,解构优秀传统美德,必然导致受众的疏离和反感,导致社会的整体排斥和强烈抵制。

虽然“快乐原则”是人类娱乐活动的主要原则,娱乐文化是享乐人生的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已经不是人的“本能娱乐”,娱乐已经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任何一种娱乐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影响。娱乐传播作为“文化建构”和“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娱乐的“快乐原则”必须从属于社会化的娱乐传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指向。进一步说,虽然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与“道德”有落后的一面,需要我们批判和舍弃,但更多的是合理和优秀的,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都是精华,是支撑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的精神纽带,更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根基所在。就现代娱乐传播而言,就是要做到通俗而不庸俗,有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而不平庸,要为大众提供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有现代创新品质的健康有益的娱乐产品。

注释:

①参见大卫·麦克奎恩[美]著,苗棣等译:《理解电视》,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7~68页。

②周正刚:《认清文化国情 发展先进文化》,《光明日报》,2004年12月1日,第B2版。

③陈显萍:《春晚让我们学会关爱》,《中国电视报》,2006年12月4日,第A4版。

(作者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

编校:施 宇

作者:李建秋

红歌会的审美文化论文 篇2: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特质透视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是广西多个民族都共有的一个文化现象。在音乐中,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的价值观。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文章以广西民歌为例,探讨广西民间歌曲中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质

[作者简介]赵琳,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大提琴学会理事,广西

南宁530004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本文将以广西壮、瑶、侗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为例,探讨广西民间歌曲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民 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土壤,即使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乐唱善歌不但给了人们热爱生活的理由,还在深层次上使人们的文化身份在不断认同中清晰、明朗、深刻起来,从文化自在发展到文化自觉,进而在文化认同中主动进行自身的文化身份塑造和再塑造,从而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通过民歌音乐,壮族人民能将自身品质、思想、行为等提升到较为完美和高尚的程度。

1.壮族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具有寓乐于歌、寓教于歌的特点。壮族民歌把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赞美歌”以歌赞山、赞水、赞村、赞事、赞人;“迎客歌”主人要以歌迎客,自谦自责;“猜谜歌”具有相当高雅的美学鉴赏价值,它融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是比知识、比才能的对歌;“劝世歌”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规范、劝告世人尊老爱幼、尊纪守法;“古歌”用来歌颂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总而言之,壮族民歌的题材与内容,是由时代、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斗争、生息等决定的。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农耕百事等内容。

2.壮族民歌的特点还在于表达感情上。壮家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都唱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都是壮族传统民歌的精髓,也是壮族精神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广西壮族人民悠久的社会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独特。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从内容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如:欢、西、加、比、论等。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特别是靖西马隘及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尤其著名。在壮族聚居的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100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6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也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4.壮族民歌之所以美,之所以诱人,还在于壮族人民的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艺术来源于生活,代表其文化,各民族文化就有各民族的特点,“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壮民族具有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他们不排外,欢迎外族人来壮族本土居住,且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壮人不固步自封,善于取长补短,大有海纳百川之势。比如,自古及今,壮人一直以学会汉字汉语为荣。历史悠久的方块壮字有不少是借用汉字或对汉字加以改造而成的。又如,在广西各地,壮族与瑶族、壮族与侗族、壮族与苗族、壮族与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仫佬族等各族聚居的村寨比比皆是且和睦共处,歌唱民族团结的民歌亦不绝于耳,凡此种种,都充分展现了壮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与文化。而歌者美的心灵,是构成壮族民歌永久不衰的细胞质,是壮族民歌生命的蛋白质。所以,壮族人民独有的文化特质以及壮民族美好心灵所唱出来的歌,将打动世界。

二、瑶族民歌。瑶族历史悠久,其神秘的起源传说,独特的图腾崇拜,形成了令人神往的民族文化。“歌是瑶人最爱唱,唱得莲花朵朵开。只缘瑶族无文字,发展文化凭歌来。”瑶族是个有语言无

文字的民族,通过演唱民歌,把瑶族历史和文化,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传给一代。瑶歌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因此,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近至眉毛眼前,都可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瑶歌有长篇史诗“密洛陀”和古歌总集“盘王歌”等,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短小精炼、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歌谣。广西瑶族民歌的歌唱活动非常活跃与频繁,它渗透于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与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习俗息息相关,在总的格调上都反映了瑶族人民古老、纯朴的民族特色,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等。

1.广西瑶族民歌的歌词语言通俗,情感真挚、丰富,非常的灵活。有时是随景而歌,有时是由情而发,即兴演唱较为普遍,由于瑶胞多居山寨,故常常隔山放喉高歌,你唱我和,以歌对答,情趣盎然。歌词大量地运用比兴、排比、拟人、夸张等手法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点,展现出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2.由于地域不同,瑶歌曲调的差异也很大,这可能与瑶族长期频繁的迁徙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特点体现在山歌的曲调上。许多歌谣都以其衬词而得名。其中以“酒歌”、“蝴蝶歌”、“拉发歌”、“香哩歌”最为著名。“酒歌”曲调粗犷、高亢、浑厚、短小精悍有力,给人带来精神振奋;“蝴蝶歌”以瑶族民歌特有的大量衬词而显得迤逦多姿,轻快的旋律音型恰到好处地配衬了歌词的密集和华丽,如流水,似清泉,勾勒出瑶歌独特的风情,二声部和声组合唯美质朴,清新如天籁;“拉发歌”曲调以优美、抒情、柔和、婉转为特征,让听众有串串珍珠落玉盘之感,“香哩歌”有唱调和喊调之分,唱调柔和婉转、甜美;喊调高亢、奔放,常常与瑶山的回音遥相呼应。过山瑶还有一种古老的“三声腔”,风格单纯、质朴。这些曲调都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色彩,构成了广西瑶族民歌音调多姿多彩的特点,闪烁着广西瑶族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内涵。

3.广西瑶族民歌的曲调平和婉转,没有那种高亢的华丽,但娓娓唱来,有如清泉小溪,柔和而悠远,可以反映出广西瑶族人民吃苦耐劳、与人为善的文化心理特质。比如在“斗歌”时,总是会用一大段的祝福语作为引子,让对方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构思,不仅不以“斗倒”、“斗死”对方为目的,还避免对方因没有时间思考出现尴尬。哪怕是劝酒、斗酒这样红火激烈的场面,广西瑶族的敬酒歌都是用很温柔一大段的引子,让客人做好喝酒的心理准备,让朋友在和谐友善的气氛中把酒喝下去。平时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往往一个故事唱一个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动听。瑶族民歌己深深地渗透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是他们在精神方面的喜好,他们用歌声慰藉心灵,抒发情感,独特的瑶族民歌对唱形式,表现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纯朴的民族特色。广西瑶族民歌鲜明的个性,是构成其文化特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侗族民歌。侗族作为八桂大地上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是一个用歌声串起生命的民族。说到侗族就不能不说侗族大歌。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gallaox或gal 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种歌调。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男声大歌曲调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女声大歌曲调优美明朗,娓娓动听。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演唱时节奏缓慢,声调悠扬,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由于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清美秀丽却又近乎于封闭的生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侗族人民便在这种平静单纯的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在耕作之余去摹仿山林中的鸟鸣蝉叫,进行自己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正是这种无忧无虑、单纯质朴的生活,侗族人民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处的秀丽自然景观和清纯的人文现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音乐——侗族大歌。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精神文明程度极高,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异,堪称文明纯朴的和谐社会。

1.侗族大歌的种类很多,鼓楼大歌是其中之一。这类大歌是主客双方在鼓楼中对唱的,它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鼓楼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不同。鼓楼大歌比较讲究演唱场合,除平时训练外,只有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鼓楼里演唱。在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鼓楼与大歌密不可分,有鼓楼就有大歌,唱大歌就离不开鼓楼。鼓楼是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唱大歌约定俗成的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也大都在鼓楼中进行,作为侗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鼓楼是侗寨的标识和村落灵魂的体现。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缩影,而鼓楼大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由于鼓楼在侗族人民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说,鼓楼不但是大歌演唱的场所,而且在这固定的场所不定期举行的、长期的、频繁的群众性音乐活动是产生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的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精神支柱。

2.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和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友好、喜好交往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如集体做客、集体对歌、集体“走寨”等等。就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侗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建立在“行歌坐月”这种古朴的社交活动之中。每当夜幕来临,男青年三五成群哼着歌、弹着二弦琴或琵琶,串巷走寨去找姑娘们行歌坐月,姑娘们则聚集在“月堂”——某一姑娘家或鼓楼等公共场所唱歌、绣花,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互相对歌。民歌在这里就变成了他们用来互诉衷情、选择情侣的交流方式,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重友谊、讲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特质,这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这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3.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

作者:赵 琳

红歌会的审美文化论文 篇3:

红色文化背景下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城市,而红色文化的内涵决定了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发挥重庆的红色优势,建立一套具有重庆特色的依托红色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红色文化背景下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对促进依托重庆红色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长效机制

0 引言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历史遗存,我国红色资源得天独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在新的形势下开发运用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开发与运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和体现。为此,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创新红色资源开发运用思路,使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同时,对红色资源的开发运用,要采取有效的实践策略加以实施,从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以期形成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1 红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接受范围;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沃土的先进文化,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一般而言,红色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1 形式多样性

红色文化的政治主导性、科学展示性、民族传承性、客观真理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从红色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来看,它是一种物质资源、经济资源、无形资源。具体来分,红色文化包括组织红色旅游、学习红色经典、宣讲红色事迹、开设红色网站等多种方式。

2.2 价值多重性

红色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括隐性价值、教育合力价值、寓教于乐价值、审美价值、载体价值等[4],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方向的确保以及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红色文化反映了人类对和平、正义的终极追求,具有永恒价值和长久的生命力,能够获得普遍认同,并往往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被赋予新的内涵。

2.3 直观生动性

相对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而言,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红色音乐更加生动直观,更富有感染力。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城万红军指挥部”遗址常使人驻足感念,重庆市博物馆、刘伯承纪念馆、聂荣臻纪念馆、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根据地旧址更令人感恩敬仰。红色文化教育更多地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让受教育者在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熏陶,不知不觉实现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沟通,为社会构建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2 红色文化背景下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重庆本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教育优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响应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是对“和谐重庆”战略的深刻践行。

建立依托红色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有利于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而且达成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挖掘重庆红色资源的价值,传承并弘扬本地区红色文化,对重庆各高校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又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等特点,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产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

3 红色文化背景下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重庆市高校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充分依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内在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需要切实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途径。

3.1 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产品进校园

对红色资源开发形成的文化教育产品,高校应当坚持正确的运用思路和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将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与运用管理中,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应有的教育功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源优势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优势的转化。高校可以根据重庆本地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并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还可以组织人员编写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辅导读物,帮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应当坚持用先进文化、用红色文化来引领和充实高校文化建设。可以以红色资源所承载的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活动;可以在校园网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阵地;可以利用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和教育;还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假日在高校开辟红色文化讲坛、红歌会、红色演讲等,从而使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3.2 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重庆是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白公馆监狱旧址、渣滓洞监狱旧址、红岩村、曾家岩等革命遗址,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载体。重庆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各种物质载体,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史迹文物面前去亲自感知和体验,获得真实感。还可以利用假日或者假期,组织学生开展调研红色革命史实、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军生活、重温红色历史、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活动,促进大学生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4 结束语

红色文化要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原则,还需要在具体的运用策略上从途径、载体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最终使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形成一种可持续的、长期的、开放的发展模式。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之中,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平和层次,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中展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亮点,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康平.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高校理论战线,2007,6.

[2]李康平,张吉雄.论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5.

基金项目: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2011(上)-10。

作者:滕湉

上一篇:诗文阅读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刑法案件处理思考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