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2022-04-19

摘要:四川省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号称高校音乐院系音乐教育专业领域的“奥林匹克”,该项赛事由教育厅主导,每两年举办一次,比赛项目涵盖声乐、器乐、钢琴演奏、伴奏、即兴配奏、合唱指挥、舞蹈编创、课堂小乐器、教学法等,是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也是对音乐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教育学科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篇1:

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在我有生之年,最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亲身参与了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于长期从事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工作,无论是小学音乐教学法还是中学音乐教学法,对我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教材。我深感这些课程虽教时少,但是实用性强,是指导学生在掌握了音乐技艺之后,走上讲台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感到这些应用性的知识只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基本学理的支撑,自然就短少学科的独立品格。20世纪后期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个构建各学科教育学的热潮此起彼伏,不仅出现了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就连体育教育学的介绍也见诸报刊。这一浓烈的学术氛围自然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构建音乐教育学的思考。尽管当时资料匮乏,对国外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也知之甚少,但我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文,不仅简要论证了构建音乐教育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且还大胆地提出了音乐教育学内容主要框架的构想。

1986年12月,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市召开,我在会上交流了自己带去的论文《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得到同行的肯定和支持,而且还获得了许多相关的学术信息。特别是在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曹理老师交谈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她不仅有此意愿,而且已捷足先登了。她在发表了《音乐教育学构想》一文后,已经开始了研究和写作。之后,在曹老师的带动和组织下,我们向国家教委艺教处申请,于1988年底正式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在安徽师范大学领导和音乐系的大力支持下,1989年4月,课题组的第一次会议在芜湖市赭山校本部召开。会上大家热情很高,不仅对普通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合作与开题达成了共识。而且还就学校音乐教育学的框架结构和章节安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对章节撰稿任务做了具体的分工。当时安排给我的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课程和社会与家庭音乐教育三章。接受任务之后,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关于音乐教育哲学当时在国内是个比较新颖的课题,可以学习借鉴的第一手资料相当匮乏。但是作为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它不仅是确立本学科的根基,而且也是指导整个音乐教育实践的方向盘。于是我开始花大力气广泛搜集资料,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首先学习了大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的一些著述,其中,黄济的《教育哲学初稿》及其相关著述对我的启发帮助很大,不仅进一步了解到教育哲学的学科整体构架及其内涵,而且学会了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去审视中外教育史中的哲学思想。联系到我们音乐教育领域,则发现它是贯穿于人类音乐教育实践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只是有待人们去发掘、整理,构建起音乐教育哲学体系。此间,叶纯之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撰写的“音乐教育学”条目中的“音乐教育哲学”,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当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关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油印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尼特·雷默著,熊蕾译),在当时是罕见的国外音乐教育哲学译著。其对音乐教育审美本质的诠释是十分准确的,与我国音乐教育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但由于他属于绝对表现主义音乐美学观,我们只能够有选择地借鉴他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而不能够全盘吸收。

同年9月,我们的课题被列为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七五”重点研究项目,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但又是一副重担,因此必须广泛凝聚力量,扩大研究队伍。在曹理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先后吸收了多位国内音乐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撰稿和研讨,结合阶段研究成果,先后在北京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团结攻关的学术群体,相互尊重,十分团结。每次会内会外,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时有争执,颇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我在此次学术活动中,不仅依靠集体的智慧,完成了自己撰稿的三个章节,还配合缪裴言老师协助曹理主编完成了统稿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课题研究活动,结识了许多同行的专家学者,大家的音容笑貌至今还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特别是获悉许多年轻老师的新成果,使我感到格外欣慰。诚然,学术研究主要是靠个人创造性的独立思考,但是,重大课题的集体协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科研方式,“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项目的成功虽不具有“开先河”之功绩,但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鲜活范例。

经过课题组近三年的精诚合作和奋力拼搏,其主要成果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专著终于定稿付梓。该书出版后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著名音乐理论家赵沨曾指出:“该书的出版在我国是填补了这一学科空白的开创性工作。”多家音乐期刊也发表了肯定性的书评。特别是1995年获得了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无疑是对我们这个学术群体辛勤劳动成果的肯定,更是巨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在本课题进行中后期,我意识到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不能够停留在理论建设的层面,必须将学术成果及时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于是我结合课题研究的进行,开始了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改革。一方面,通过论证,将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法”改为《音乐教育学概论》,不仅增加了课时,而且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列为教学内容,这一改革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后又获得了优秀教学成果奖。另一方面,我从1993年开始招收了音乐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本课题的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层次,不仅将课题成果传授给他们,而且也让他们介入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带领他们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使之了解并学习到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成果,促使他们更快地明确专业定位并进入“角色”。当时,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向的硕士授予点,仅有首都师大和我们安徽师大两家,作为导师的曹理老师和我都深知这是关系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大问题,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加强协作,相互学习。在这方面,我向曹理老师学习到不少的经验,得到她许多帮助,这是永远不能够忘怀的。

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领域面临着博士授予点的突破。在福建师大王耀华教授的组织下,开始了申博工作。由于当时他们暂缺音乐教育方面的师资指导力量,我应邀加盟,应聘为该校教授,参与了他们的音乐学博士授予点的申报。不久,获批为我国高师系统的第一个音乐学博士授予点。在此期间,我曾去福州就音乐教育学的课题成果,做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讲学,这一活动不仅交流了音乐教育学的学术成果,而且对福建师大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王耀华教授的指导下,马达老师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进一步丰富并拓展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新成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在我国音乐文化构建的历史长河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仅仅是音乐教育理论建设方面的一项阶段性成果。尽管它已经加印了9次,印数突破了3万册,目前还有不少高校用它作为基本教材,但是随着我国音乐教改的深入发展,它已经很难与时俱进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知识在发展中创新,时代呼唤音乐教育学的新成果来体现教改经验的理论提升,这是历史前进中的必然。对此,我们寄厚望于年轻一代学者的奋发努力。 (待续)

廖家骅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廖家骅

音乐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篇2:

四川省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对音乐学科建设的启示

摘要:四川省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号称高校音乐院系音乐教育专业领域的“奥林匹克”,该项赛事由教育厅主导,每两年举办一次,比赛项目涵盖声乐、器乐、钢琴演奏、伴奏、即兴配奏、合唱指挥、舞蹈编创、课堂小乐器、教学法等,是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也是对音乐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阅。赛事的推进和项目的逐年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音乐学科的转型发展和未来建设提出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大学生基本功   比赛   学科   建设   启示

一、四川省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概况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的相关要求,推动全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满足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切实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的工作安排,四川省教育厅在2018年6月4日至8日举办了全省第六届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根据活动规则,全省各高校音乐院系,具有正式学籍的2015级全日制在校音乐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均是参赛人选,根据该专业学生人数,随机抽选15%学生入围,学生总人数15%比例低于6人的,随机抽选6人入围。入围学生中自主确定2名学生,另指定1名优秀学生组成代表队参加展示。同一学校本科组、专科组展示选手不得跨组组队。这次比赛由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参加比赛的本科组院校有16所:包括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参加专科组比赛的有12 所:包括四川理工学院、四川文理学院、四川民族学院等高校。这28支代表队来自全省22所高校,共有84名本专科学生同台竞技,为四川省历届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参加高校数量和参加展示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

四川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每两年一次,较前五届不同的是,本届活动新增了教学设计、说课和微课技能项目。每位选手均参加“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器乐或舞蹈、中小学课堂乐器、教学设计、说课和微课技能”。闭幕式上,声乐、钢琴、器乐、舞蹈、合唱指挥、说课微课等项目的评委组专家对项目比赛情况、选手表现情况进行了综合点评,对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各项专业技能提升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展示活动设学校团体奖、优秀组织奖、个人全能奖、个人单项奖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颁奖晚会上,部分一等奖获奖选手进行了汇报表演,展演融钢琴、声乐、器乐、合唱指挥、舞蹈、自弹自唱等于一体,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二、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赛事特点分析

(一)赛事的目的性明确

宗旨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展示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实践技能,推动我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满足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本项赛事也与全省音乐院系开通了观摩交流学习的平台,是一次观赏性、启发性极高的专业展示盛宴。

(二)赛事规格高、影响大

本赛事从2008年6月在乐山师院开始首届比赛,至今已经十载,2018年在绵阳师院举行的为第六届(第二届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第三届在阿坝师院举行;第四届在成都师范学院举行;第五届在西华师范大学举行),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参加高校众多,凡是开设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均需参加,分设本科组、专科组,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三)赛事项目设置不断优化

本赛事2008年的首届设置了音乐理论、声乐、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几大项目,后面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逐步增加了器乐、课堂小乐器、舞蹈。2018年又结合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新增了教学设计、说课和微课技能项目,使整个比赛项目更加丰富和优化,赛事项目共有:音乐理论、声乐演唱、钢琴演奏、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即兴弹唱、乐器(舞蹈)二选一、课堂小乐器、教学设计、说课、微课11个小项目。

(四)赛事规范有序,紧凑高效

赛事的总体设计方案是由四川省内的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四川省教科所资深音乐教研员等精心研讨设计,无论是抽签环节、对选手的培训环节、评委遴选培训环节、理论测试评分环节、本专科分组比赛环节、成绩公布环节、颁奖环节还是赛事总结点评以及闭幕式等都规范有序,紧凑高效,让选手和带队观摩教师都能从赛事中接收到新感悟、新认知、新体验、新收获。

三、本次赛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一)選手曲目偏大偏难

连续几天的现场比赛,明显感觉到很多选手,无论是声乐曲目还是钢琴曲目,都偏大求全,难以胜任却勉为其难,致使选手临场发挥时由于驾驭不了作品而高度紧张,出现节奏、音准、连贯性、情感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基础知识需要强化

从音乐基本理论测试到教学设计、说课和微课不难看出,大多数选手由于只注重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特别是在视听环节,很多耳熟能详的曲目,选手却感到陌生,一些音乐基本常识,包括音乐史、音乐基本术语等知识都明显缺乏。

(三)选手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本项赛事分本科组、专科组,由于选手是随机抽取,所以选手素质参差不齐,差异性很大,明显感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不均衡。

(四)教育教学理念需要更新

本项赛事也暴露出各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劣,从选手现场展示可以明了个别高校在专业教学中的误区,甚至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教学概念和理念的问题,一些观点方法也值得商榷。

(五)师范技能依然需要加强

本项赛事只针对音乐师范类学生,但通过11个小项目的展示和比赛,仍然感觉师范技能、师范综合素质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除少量选手综合能力相对较为均衡外,大多数选手都明显“偏科”。

四、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对学科建设的启示

(一)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尤为迫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全省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从表面上看是各高校学生的展示,实际上是师资专业化水平、师资综合素养的比拼。由此,在音乐学科建设上,首要的任务就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科队伍。品德高尚的师道,足量够用的知识,以身示范的能力,精准科学的授业,这样的音乐学科师资队伍才能担当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任,才能破解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规格上的难题。所以首先要对学科师资动手术:1.教师在专业方向上的布局。看似一场普普通通的专业基本功赛事,但9个大项,11个小项足以看出指导教师的分布之宽之广,所以必须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布局教师的专业方向,力争不搞单打一,而让老师有多个角度的适应,能够承担更加多样化的教师角色,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自觉或被牵引去扩展专业知识的辐射面。2.教师的基层工作历练。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有很多项目涉及到将来直接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中小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辅导、指导这些项目时有充分的底气或来自基础音乐教育的一线感知和经验,由此必须加大教师到基层历练的力度,熟悉、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和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3.加大培养培训力度。现有的师资很多是历史的原因,应急招聘或引进的,一般都是“独角菜”较多,难以胜任更多的学科专业课程,甚至有的传统的知识信息,方式方法早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这就必须加大培养培训的力度,更新知识或者增加新的专业知识拓展空间,做到一专多能,才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4.实行能上能下。对学科专业方向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提出要求,限期整改,实行能上能下,不能误人子弟,不能以牺牲学生成人成才的利益换取教师的岗位稳定,教师个人的职业规划要与学院和学校的发展进行有机的良性接轨。

(二)优化学科生源结构、打牢学科专业基础

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有效地检测了各高校生源的质量和学科专业基础的扎实程度,由此引发了这样一个思考,地处边远山区的地方院校在生源质量较低的条件下,如何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如何在优质生源缺乏的情况下,树立自身的标杆,塑造自己的品牌?为此,地方高校,特別是处在地域劣势的民族高校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生源自身底子薄、基础差、肯吃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引领的力度,筑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防线,才能最终实现人才标准和人才规格的统一,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

(三)调整学科课程设置、优化学科课时分布

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9个大项目,11个小项目启示我们,如果沿用老套路,继续保守在陈旧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下,则不可能适应新时代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培养出来的成品,一放到社会就有可能成为次品或半成品,乃至废品。由此,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特点,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和课时、学分分布,努力做到取长补短,注重实用性、实效性。

(四)改革学科教学模式,优化学科评价体系

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是一次洗礼,一些选手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环节还是在舞台展示环节所表现出的专业、准确、自信、温暖等状态,令人动容,反之,个别选手较差的音乐感觉、音乐耳朵、杂乱自卑的现场表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交相辉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那些善于针对学生个体,凝练教学方法,与学生产生共鸣的老师,必然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喜欢。同时,高校必须顺应时代,不断改革学科评价体系,使教与学,教与评有机结合,以评促教,以评利学,真正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五)注重融汇贯通,强化实践锻炼

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诠释着一个道理,凡是能把专业知识融汇贯通的学生,其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是匹配的,凡是把自己作为学习的奴隶,将知识割裂开来的学生,其综合表现必然差强人意。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互通有无,不能孤立地去掌握某一门技能或知识点。同时,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舞台实践,社会艺术实践,让学到的知识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由此,在音乐学科建设上,必须创造良好的实训实践条件,比如实习、见习、实训、实践的基地、阵地等,包括与专业接轨的企事业单位、文艺馆团、社区街道文化场所等,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六)冷静研讨,存同求异

纵观参加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省内各高校,发现总体是同质化严重,很难看到一所或几所高校办学的个性或特性,大家都鼓足了干劲,要在大赛上一展风采或赢得奖项。但事实和现实告诉我们,省城的高校和地方高校,发达地区的高校和边远的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本身就有很大差异性,其办学历史、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储备、硬件条件、地域条件等大相径庭,所以在办学上,特别是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不能黄鳝泥鳅扯到一样长,而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找到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的发力点和着力点,办出效果,办出特色,为所处地域培养更接地气的合格大学生。

(七)接轨时代,与时俱进

国家已经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音乐学科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紧扣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重点抓好课程改革,探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改革和创新,同时出台相应的措施办法,鞭策教师全面成长,使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

全省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是音乐学科领域一项厅级专业赛事,历经十年而不衰,反而更趋规范、完善和优化,对全省各高校音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力和促进作用功不可没。新时代,新征程,高校音乐专业的转型发展已经提上日程,并将在专业定位、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承受一定的阵痛,音乐学科领域的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

作者:赵勇

音乐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篇3:

论高校器乐教师职业的理想模式

[摘 要]高校教师作为伯乐、园丁,他们承担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人才,而高校器乐教师同样也很重要。但是,之前对高校器乐教师概念的理解与界定不是很清晰、具体。高师器乐教师职业的理想模式的清晰与构建,将直接决定着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高校器乐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审美能力与理论水平,扩大文化视野,究其规律,才能在不断构建理想器乐教师工作范式与理想存在模式的过程中形成培育人才的理想范式。

[关键词]高校器乐教师 职业素养 理想模式

一、对器乐教师职业理想模式的辨析

“模式”一词是现代科学研究中普遍运用的一个术语,许多国内外名家对之进行过深入研究。我国的李秉德教授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一书里,将“模式”理解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学者查有梁教授对“模式”有过更深入的研究,在他所著的《教育模式》一书中指出:“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作的简要表述。”[2]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专家对“模式”一词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总的来说,模式是一种简约、类比的表达形式,是对研究对象主要要素的抽象概括。一方面它是以相似性原则模拟、仿造对象,是对研究对象的类比表达;另一方面,它抓住了研究对象的本质要素和核心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抽象化为认识论上的模式,以相似、明了、抽象、简化形式再现对象,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更本质、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同时,模式也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结合,它是被理论加工后的一种可模仿、可推广或可借鉴的“标准样式”。模式是理论的具体化,又是经验的抽象概括。“一方面,它可以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经概括、归纳、综合而提出模式,经实践普遍验证后上升为理论;另一方面,它可以在有关理论指导下,经类比、演绎、分析而提出不同模式,进而到实践中加以应用,使其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3]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模式方法要求把事物的主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凸现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实验、模拟、测量和理论分析。用模式方法去分析问题、简化问题,有利于较好地解决问题。

本文中所要探究的高校器乐教师职业的理想模式,在模式前限定了“理想”二字,这说明我们对高校器乐教师职业的模式研究是研究该职业模式理想化的概括。它有可能在现实中未成体系、未清晰可辨,但这将更促使我们对其最佳工作模式的探寻。

二、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审美目地的结合

当“双基”的要求与审美结合,对高校器乐教师就有了较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高校器乐教师需要具备一些内在的先决条件,即应该具有一个聪慧的大脑、一对敏锐的耳朵、一双适合弹奏乐器的手、一副可以准确演唱乐谱的嗓子;还应该具有深厚的音乐学习功底,较强的器乐演奏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较深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长期以来,高校器乐教育的课程目标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围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核心展开的教学,渐渐不能适应社会对全面素质型人才的需求,其局限性不断显现。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分数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器乐教学中,集中体现在乐理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方面,在很多教学条件稍差的高校中,很多音乐知识的学习通常违反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不是通过音乐实践获得音乐知识,而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之上。章连启在《音乐教育双基之我见》中说道:“一、音乐审美应当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应当占主导地位。二、双基应当是从属于音乐审美的一种工具或手段。”[4]在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音乐表现什么、音乐如何表现的问题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音乐美学是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5]器乐教师在教学的审美体验中,个体并非总是体验到音乐对现实世界中某对象的描绘。有时,在欣赏音乐时引起个体审美的,仅仅在于音乐表现出的作曲家的创作技巧或者演奏家的演奏技巧,而并不在于音乐表现的现实对象所唤起的个体对该对象的过往经验。笔者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对象涉及情感、视觉、思想三个领域,情感领域对应“情绪、情感”,视觉领域对应“景象、动象、场景、形象”,思想领域对应“思想性、戏剧性”等进行理论揭示。因而一位合格的器乐教师应当从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两个角度对音乐进行分析,而后将理性分析后的感受转化为实际演奏的审美音响的控制之中。

三、多重乐感素养、演奏能力为一体的可感范式

(一)具备精湛的器乐演奏的能力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器乐教师在拥有精湛的器乐演奏能力以外还需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高校琵琶基础教学为例,在进行基本指法轮指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在示范演奏的同时结合理论讲授法,让学生对指法的基本情况加以了解,然后运用练习法与“探究—研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解音响与技法应用局部到整体音响的相互关系,之后再让学生自习实践并掌握轮指这一基本指法,最后应用实习作业法,让学生在课后作业与课外实践中加强练习、应用以熟悉掌握并演奏轮指。

(二)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器乐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吸取过去的成功经验,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不同的学生基本素质不同,所以教学方法不能以一概全。仍以轮指教学为例,有的学生大指习惯性外翘,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其回忆基本指法弹挑的弹奏方法,让其进行身体各部位紧张与放松控制的联想,把好的感觉对应性地用在轮指学习上,以此达到教学目标。

(三)具备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人类情感”审美情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仅自己要带着良好的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感情,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进而在音乐艺术创造活动中能充分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情。[6]高校器乐教师在进行器乐教学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人类情感”,从而激励学生对艺术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例如,在进行琵琶曲《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研读古诗《琵琶行》,在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后,再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教学,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乐曲。

(四)具备以审美创造为目的应用技术技巧的示范能力。器乐教学乃至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性都很强,学生必须通过自身创作、音乐表演等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才能掌握器乐知识与技巧的应用规律,才能激活声之情动与人之动情的同构共感效应。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审美创造的、具有激情的示范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琵琶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有一段表现草原冬夜风雪呼啸的场景,采用了左手快速滑弦的技法,手指在品上不停地上下摩擦形成高低音的变幻,由此来表现风声的呼啸。笔者认为在演奏这段乐曲时,在左手快速滑弦的同时右手的轮指加入强弱变化,演奏出的风声会更具有张力。教师在进行这段教学时,可以示范两种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体会并选择他们认为更具表现力的演奏技法。

(五)具有多重文化的兼容性并积极获得多重音乐感知与表达能力。如今,文化载体的便捷使得文化互动激荡着全球的各个角落,作为高校器乐教师必须具有文化兼容性——既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坚守民族优秀文化,又能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并接纳其中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元素。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平衡文化之间的差异,具有表现不同音乐文化样式差异的本质美到感性美的能力,促进文化的进步与融合,又要对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进行批判式、发展式的继承;既能在教学活动中推陈出新,又能在全球化文化发展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与摆正自身的学术与艺术审美态度。

高校音乐专业的器乐教师除了具备上述五个职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的素质与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性教学思维与教学反思能力等。高师器乐教师职业的理想模式的清晰与构建,将直接决定着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器乐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审美能力与理论水平,扩大文化视野,究其规律,才能在不断构建理想器乐教师工作范式与理想存在模式的过程中形成培育人才的理想范式。

[ 注 释 ]

[1] 李秉德.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

[2] 査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8.

[3] 査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7.

[4] 章连启.音乐教育双基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1991(5):2-3.

[5]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5

[6] 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0.

[责任编辑:覃侣冰]

作者:徐倩 远方

上一篇:无形资产涉税问题论文下一篇: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