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下的女性形象

2022-11-10

第一篇:大众传媒下的女性形象

《女性与大众传媒》 课 程 论 文

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现象

摘要:从历史一直到现在,女性自始至终处于弱势地位,在过去女性三从四德、以夫为纲,必须绝对的服从男性,而现在虽然女性经历过了解放运动,可在社会中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很多重要的职位中没有或几乎很少的女性身影。 国经 1016 班 20101443 黄燕 关键字:女性、性别、历史、歧视

我们刚开始学习女性大众与传媒时看的电影《爱情呼叫转移1》中尽管汇集了12位美女,影视的视角却是从男性出发。长久以来,男人的义务和责任就被无限放大,在竞争愈加积累的现代都市,男人同样面临来自事业、婚姻、情感方面的多重困惑和压力,较之女性,却总是处于被忽略的处境。实际上,现在都是男性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对性的体验和要求,已经悄然变化。相对于来自社会的关注和女性的理解,最本质的关爱还是来自男人自己。

2006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上有一篇名为《是真“有趣”还是真荒唐》的文章介绍说,有媒体报道:女友穿着暴露,男友定“家规”进行惩罚。众所周知,现在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公共生活中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加以传播社会问题而是有选择的传播。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种机制“0/1”效果或“只觉模式”可知,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 “议题”的感知。①该媒体选择这条荒唐的“议题”,传播的就是一种陈旧的社会性别观念。把男性看做第一性,女性为第二性,男性可以凌驾在女性之上,制定“家规”来控制女性的个人生活选择的自由。

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中指出,现在传媒的首要的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大众是通过传媒来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响来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②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来源于社会建构,大众传媒作为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进行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和地位,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大众传媒介本身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构建过程。

很多时候,大众传媒会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暗示妇女要服从自己的传统角色。其结果是是使媒介关于女性形象的构建与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多元化社会角色不符。例如,2001年9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对女人回家的观点表述如下:“真正的社会进步,是女性有权选择自己回归家庭、兼职或者全职工作,是为他们的选择提供机会和可能”;“一个进步的社会要给妇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条件,他们才能真正选择是回家还是工作”;③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对女人回家的议题设置,媒介所表述的观点有失现代媒介的认知水准,不仅为提供启蒙性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传统性别意识的代言人。全国妇联明确表示:当代妇女回家同人类发展的历史相违背,同妇女解放运动格格不入。女性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包括工作的权利。女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曾访谈两位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女性:范徐丽泰和任永华。在介绍前者时,突出他的妈妈角色;而后者多询问诸如“为什么不化妆”之类的私人话题,。采访报道的角色定位在私人空间而不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对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角色报道不够。无独有偶,受人欢迎的《艺术人生》栏目也由此缺陷。曾经一期访谈徐静蕾的节目,主持人的话题也多围绕私人生活,比如家庭生活、情感纠葛,对她的演艺事业言之甚少。看完那期节目的观众获得的仅是他作为一个“女性”的生活经历,对于他这个人的事业并不了解。

主流新闻报道中,男性出现的比例大大多于女性。

妇女及妇女问题在新闻中被报道的次数非常少。冯媛在1998年发表的《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一文中,发布了其对我国八家主导报纸的统计结果。他的统计显示,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度、被引用频度、被拍摄频度方面都远远多于女性,他们在文字和图片新闻中多是压倒多数的主角,其中在有言论被引述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男性新闻人物中的职业身份较重要者如政治领导人、企业负责人等站男性新闻人物的70%,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性身份仅占18.7%。④ 男性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节目中,女性的范围则窄得多

女性在新闻中出现,大都是与家庭生活、名人风流韵事、儿童养育、对妇女的暴力侵害等内容有关,而与国家发展、政府决策等被主流认可的有价值的事件无关或关系不大。女性大多是生活、娱乐或家庭角色,男性大都是社会角色。这种报道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定型。男性多被表现为具有统治欲的、强有力的、独立的、理性的和有成就的;女性则为服从的、弱小的、依赖的和多愁善感的。在热播的电视剧《来来往往》、《中国式离婚》等,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模式: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家庭和孩子牺牲了自我,而丈夫们却嫌弃妻子的庸俗无聊、自负专横、尖刻琐碎,影片从男人的视觉出发,竭力为丈夫们的外遇找借口,天平完全偏向于既没有勇气离婚又想占有婚外情、意志不坚强却把道德责任推给妻子的男人们。在

广告中,女性形象集中表现了对女性外貌、身材等外在的定型印象

有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发现,广告中的女性职业角色有51.6%为家庭妇女,而男性职业角色中科教文卫及管理者占47%,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地点51.5%是在家庭,出现在工作场所的只占14.5%,而男性即使出现在家里,也多为娱乐(31%),做家务的只有5.3%。⑤大家熟知的世界级运动休闲品牌阿迪达斯、耐克、锐步、彪马的广告明星,大多数为男性球星贝克汉姆、罗纳尔多、欧文等。而在体坛上一样优秀的女性却很少见。

妇女常被当做暴力的对象或作为有辱人格的色情形象出现在媒体中

在传媒女性化的趋势下,女性人物和女性话题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但进入到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在传媒中出现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家属、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明星”,这三类女性的定位都是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即使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上,女性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多数以美容、育儿、减肥、相夫教子、性知识为主,很少关注女性的事业、身心健康和多元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②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 ③刘利群:《广播媒介对女性的表达与构建》,《现代传媒》2001年版第6页 ④冯媛:《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 ⑤刘伯红、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第二篇:现代传媒下的大众文化

[摘要]现代传媒培育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化即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形态,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特征:文化主体的大众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产品生产的程序化,并由此带来文化导向的时尚性、视觉性、消费性等特点及人们对这种文化类型的思考。

[关键词]现代传媒与大众文化 生成 特征 思考

20世纪以来,传播事业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体日趋多元化,传播手段日趋现代化。传播事业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处在“传媒时代”,我们生活在“传媒社会”,我们所接触和依赖的各类传媒技术、传媒生产方式及大量的媒介产品构成了较过往历史更为丰富复杂的传媒文化。这种传媒文化越来越具有“大众化”的倾向。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传媒孕育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化,即大众文化的诞生,而大众媒介的发展造就了大众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并且承载、扩张着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生成

在大众文化研究中所分析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台湾学者杭之在《一苇集》中指出大众文化特指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的特征是它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因而它有着标准化和伪个性的特色。大众文化除了必然与大工业结成一体之外,还包括着创造和开辟文化市场,以公司规模的行为去组织产品的销售,以及尽快获取最大利润等经济行为。因此大众文化的构成包括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MTV、营利性体育比赛以及时装模特表演等等,而且它们都是只有在买和卖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己文化价值的普通商品。与传统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具有一种赤裸裸的商品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种传统的文化与经济的界限被完全打破,两者之间的分界变得含糊不清,人们已经很难辨别哪些是纯粹的文化行为,哪些是纯粹的经济活动。但正是这种兼有文化和经济两种性能的特殊品格,使大众文化比传统的文化形式更容易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文化是离不开媒体的。也因此,在今天媒体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已经有了质变。原本大众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的。如果说,精英文化是高雅、精致、深奥、专业的话,那么大众文化是低俗、粗糙、浅显或易懂的。精英文化是阳春白雪,大众文化是下里巴人。惟其下里巴人,所以受众广泛。但是在今天,只有媒体文化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媒体在组织大众方面的特殊感召力决定了媒体文化的魅力。当然这种魅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时尚的走向而发展自身的。再者从内容上说,媒体文化是同媒介方式共存的,理解它首先应从该文化品种的生成和它与大众的互动关系入手,而不是从同传统的大众文化(或者说是民间的通俗文化)的联系入手。大众文化与媒体同在是勿庸置疑的。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的形态,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以前的各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文化主本来讲,大众文化的产生依赖于大众社会的形成。这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大众社会。大工业生产使人们潮水般地往返于工厂和家庭,潮水般地涌动在都市街道上和各种文化场所。在社会生活中似乎每个人都自由自主,但实际上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附于社会或者被社会所整合。在大众社会里存在的“大众”,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另一方面,人群

的集中和流动,导致了大众的个性消失。都市化的大众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兴趣爱好又具有趋向性,一种时尚可以很快被接受,然后很快又被新的时尚所取代。如果说以前文化还是少数人的专利,大多数人处于“没文化”的生存状态。那么这种情况就使社会的文化形态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 一个以都市大众为文化主体的大众文化形态脱颖而出,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从文化传播手段来说,大众文化的突出特点是以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以电子传媒为载体传播的。从传播学意义上说,传播手段决定了文化的不同样式和形态。从传播的历史发展来看,传播媒介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口语文化、书面文化以及电子媒介文化三个阶段。口语文化的传播是基于人们先天具备的能力,易于受到时间和语言环境的限制,这种文化一般来讲只能形成原始状态的地域文化或部落文化。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使书面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书面文化的传播成为一种破解和使用符号的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绵延性和拓展性,但是书面文化的传播技术只能被上层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所掌握,文化传播成为他们的一种文化特权,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大众文化的瞬息万变、光怪陆离、超越时间、批量生产等特性都是现代传播媒介所赋予的。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互联网,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大众文化更广泛地占有时空,但对接受者也产生更大的强迫性。可以说媒体在传播古老文化的同时,也在摧毁文化,在摧毁原有的文化的同时又在制造更多的变种文化,使之与媒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更加如影随形。

在现代传播媒介面前,文化水平的高低已不成为参与和享受大众文化的障碍。正如口头传播方式产生了行吟诗人和民间传说,印刷媒介产生了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古典文化一样,现代传媒也培育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大众媒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策略之一就是与大众文化结盟,因为大众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生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不管人们对文化有多少种定义,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交往方式。

大众媒介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文化工业”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种情形下,媒介所载的文化特征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文化成为组织程序的结果,可以机械复制和标准化。媒介所载的文化本质是视觉文化,它不需要对应面本质,文化人物的深层心理被忽略。也有学者认为,传播技术与人文精神会发生冲突,文化被人为地简单化了,长久处于简单化传播环境中的人,必然会逐渐疏远文化,这也并非故作高深。

从文化的生产方式来讲,大众文化的生产是以产业化的形式进行的。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其制造者的活动是极富个性化的其生产方式也多是手工式的生产。印刷术发明以后,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然而文化生产仍没有形成像现在这样庞大的产业。而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完全是以产业化的形式进行的,这就形成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文化工业。只有文化工业才有规模性生产和巨大的扩张能力,文化工业以及与其配应的市场营销方式使得大众以自己能承受的相对低廉的价格来进入文化消费市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关注的着眼点首先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使原有的个性化创造纳入到标准化、模式化生产程序中来,形成了批量的生产与复制。二是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的实现是以商业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的,所以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更多的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严格遵守工业生产和市场运行规则,满足消费需求是文化生产的基本动力,追求商业价值是文化生产的主要目的。所以大众文化产品的形成完全是一种商业化的制作。只要有市场需求,制作者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迅速把它生产出来。

三、大众文化的思考

大众文化貌似自由选择的文化,但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很可能是某种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的大众选择的结果,这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分析。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物化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大众自身作为个人的独立选择实际上是极有限的。他们永远追随时尚潮流,缺乏主见,缺乏个性的审美能力,他们选择只是被指定的选择,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大众文化机械复制和标准化使大众文化本质上成了一种视觉文化,眼球文化,追求感官的愉快和满足或者追求一种“快感”,文化无论是体现为思想艺术、仪式、习俗或娱乐都是社会群体相互沟通的途径,是一定规模的社群共同需要的产物。而大众文化则偏重于娱乐性,大众文化最为突出的功能就是世俗的娱乐功用。世俗的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生命力所在。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之一的泰奥多尔.阿多诺他把大众文化的生产称为“文化工业”或“娱乐工业”。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章中,他指出人在丧失了自身的自然之后,对快乐的体验存在于幻想之中,在这种幻想里,人摆脱了劳役,而大众文化正是作为这样一种补偿提供给人们的。但是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大众文化成为一种谎言,成为使人忘掉真实的现实的困境,陶醉到虚假的、外在的幻觉中去的东西。他还认为,大众文化中虚假地升华了的自然情感的本能,正是在现实中被压抑和所失去的。

自从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以来今天的媒体文化提供的仍旧是短暂的心理满足,而大众也基本明了自己在媒体文化中获得的快乐的缘由,在这一点上,双方是共谋的,即将受蒙蔽的快乐转换成梦幻的快乐或象征性的快乐。

大众文化在貌似多样化的外表下,通过虚假的满足,牺牲了个体的价值,个性成了大众文化的牺牲品。这不但表现为大众文化本身个性的丢失因为林林总总的大众文化样式本质上标准化、程式化的。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大众文化对个体欲望的压抑,从而使人文关怀缺乏。大众对文化的消费只是囫囵吞枣式的快餐式的一种享受而已。

消费性的大众文化涤荡一切,成为方兴不衰的文化主潮。大众文化吞噬精英艺术,一向被知识分子视为高级文化之精致文化、精致艺术、、、、、、也像通俗文化般地追求“大众性”与“普遍性”,追求作为一种商品展示价值与交换价值,而失却了文化、艺术之许诺的乌托邦的功能,也就是说,文化、艺术不再是为了人类未来生活之新的可能性的一切留出空间,以高出于超越于一种在现存之现实形态中被动的默认情形,而变成一种制造娱乐效果(这是大众文化最主要的功能)的高级商品。这是台湾学者杭之在他的著作《一苇集》中指出的。有人也预言,网络时代是大众文化行将就木、民间文化和村落文化再生的时代,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

参考文献

[1] 蒋原伦著,《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1月

[2] 彭兰著,《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

第三篇:公信力与大众传媒的品牌形象建构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竞争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品牌的竞争。对于传播媒体而言,媒体品牌建构的核心就是传媒公信力的建立。媒体如果降低了公信力,势必最终失去受众的信任。良好的传播效果的获得不仅要求传播产品富有吸引力,同时还要求传播媒体具有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公信力可以被认为是决定媒介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公信力

大众传媒

品牌形象

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及对传媒的认知水平也逐步提高,媒介公信力已成为传媒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大众传媒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受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准,是大众传媒塑造媒介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是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依据。媒介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众传媒公信力的概念,近几年被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术界较多提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公信力问题在大陆学术界逐渐引起重视,学界以“公信力”为讨论对象的文章开始出现。近年来我国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媒介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对媒介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传媒公信力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大众传媒公信力的研究成为热点,涉及公信力与媒介竞争、媒介的社会责任、公信力与政府舆论方针、公信力理论及对策研究等几方面的内容。

当前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对媒介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传媒公信力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受众把公信力作为选择媒体的依据;而对于一贯以来有着良好公信力评价的媒体,受众给予极大的信赖,并形成良好的口碑;对于在当前激烈的传媒竞争中想要立于不败之地的媒体,公信力无疑成为必须坚守的品质。下面笔者结合公信力的内涵及建构,谈谈大众传媒的品牌形象建构。

一、大众传媒公信力内涵

要了解大众传媒公信力,我们不妨先从对于“公信力”的概念把握开始。 在一般人看来,“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但我们知道,信任、信赖总是与特定对象的“信用”相关联的,是建立在主体对于特定对象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的。而信用则是一种信守、履行承诺的品质。社会是由分工而成的,每一种职业都履行着特定的社会角色,这种特定的社会功能的履行及特定社会角色的扮演,其实就是每一种职业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职业承诺。对于新闻媒介,其第一位的职责就是应该成为社会的“守望者”,客观、真实、全面、平衡、深刻地为改善和消除社会成员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而恪守职责。在这种职业角色的社会期待之下,谁能够更加优秀地履行职业承诺、信守职业责任,谁就具有较高的职业“信用”,进而享有较高的社会信用和信赖。 从“信用”到“信任”和“信赖”,是人们在对于特定对象履行承诺的社会性体验中累积产生的,表现为一种可信赖度的判断和评价。而“公信”则是指这种判断和评价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判断和评价,而是社会成员的集合性判断与评价。一般而言,人们对于特定对象的“可信赖度”判断和评价通常都不是以“即期”的形式出现的,就是说,人们并不是通过“这一次”的体验来立即对其“这一次”履行承诺的可信赖度做出判断和评价的。因此,今天的信赖是建立在昨天对其“履约”体验的基础至上的,而明天的信赖,则又会加入今天对其“履约”的新近体验。换言之,我们靠自己的昨天换取今天别人对自己的信赖,而我们今天的履约优惠成为明天博得信赖的前提。

传媒公信力是指媒体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具体来说,媒体公信力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第一,所谓“公”,指的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第二,所谓“信”,就是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坚持政治家办报,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有“公”有“信”,媒体才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

二、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关系

(一)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品牌的价值核心之一

媒介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其产品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商品。新闻作品的导向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客观,格调是否高雅,报道是否迅速,记者是否诚信等问题日积月累,就会逐步形成社会公众对某一媒体的总体印象和公信力的程度。如果新闻媒介常常失信于民,导致公信力受损,那么结果是媒体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二)媒体品牌建设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附加价值,既可代表性别符号、社会地位、国籍、文化等多重意义,也可以代表真实、纯洁、自然、忠诚、信任等多种概念。消费者一旦对品牌萌生认同和信任,而且这种认同和信任得以维系,那么品牌将长久地存在于消费者心中。

(三)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传媒产业正处于“朝阳产业”的发展阶段。行业整体繁荣的背后,每个传媒集团乃至每家媒体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都在更为艰难地进行着各自的维生之旅。

然而,媒体信息量由供给不足向相对过剩转移,媒体产品的同质化日益严重的现象,致使以报刊内容和广播电视节目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已不能完全胜任。于是,部分媒体为了尽快在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忽视了长远的媒介品牌建设,一味追求轰动的短期效应,经常登载那些揭露隐私的、甚至是虚假的、庸俗的、低级的内容。还有一些失去正义的“集体失语”,失去了真实和道德的原则,严重腐蚀了媒体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而这种公信力的逐渐丧失,严重伤害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即使新闻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受众也会人为地觉得是不可信的,甚至朝着新闻报道所引导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行动。

由此可见,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没有品牌,媒体就等于失去了受众;没有公信力,媒体就等于是失去了价值,结果都是浪费资源。

三、公信媒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当前,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推动新闻媒体的产业化进程,使其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且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使其成为真正的一支强大的精神力量。笔者认为,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公信媒体品牌意识

构建公信媒体品牌,新闻媒体必须转变重经济效应,轻社会效应;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新闻实践中自觉践行“三贴近”方针,真正成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社会舆论的代言者、社会公德的监督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

(二)以人为本,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形象

公信媒体品牌形象,以媒体公信力为价值核心,以人为本,为核心读者量身定做,讲求信息的使用价值,注重突破注意力经济,形成影响力经济,做“时代的领跑者”。这一品牌形象的打造,需要根据所处地域特点和媒介情况,寻找媒体在市场中、受众心目中的最佳位置,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道路,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运用多种手段,如品牌logo的设计,形象宣传片的制作,频道风格的整体性和节目命名统一性等等,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受众心中建立完善的品牌识别系统和牢固的品牌意义,为以后的品牌形象推广铺平道路。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不断赋予品牌形象新的内容,强化受众对媒体品牌和品牌意义的反应,并最终把这种反应转换成受众与媒体之间强烈的、活跃的忠诚关系。

(三)深化内涵,提升公信媒体品牌影响

品牌形象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要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必须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深化品牌的内涵,推动品牌形象的成长与丰满。

公信媒体品牌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包装,它融入了特殊的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所以公信媒体品牌的推广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只有建立在和公众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媒介与文化的交融,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公信媒体品牌的内涵才会不断深化,更加立体,而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牌的竞争。所谓的品牌就是一个企业信誉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品牌就是信誉。对传播媒介来说,树立品牌的关键不仅仅是“接触率”的多少、“知名度”的高低、“影响力”的大小,更主要是媒介的“灵魂”———公信力。公信力作为媒介与生俱来的品质,关键在于自觉地呵护和培育它。只有这样,媒介才能真正地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这是传媒生存、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

第四篇: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中文摘要】大众传媒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在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形势下,它已经广泛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其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大众传媒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的观念,继而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中维护一系列大众所需的社会公共利益,进而对政府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我国政府决策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一项政府政策的出台,必定会引起人们的很大关注,假若人们合理的要求没有得到考虑,政府决策就会失去他们的支持,所以提供一个让各种意见充分表达的平台成为必需。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一方面把政府的决策传达给民众,增加民众对我国政府决策的了解,让民众积极的参与政治,并对政府的决策过程加以监督;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为民众提供一个利益表达的平台,把民众的利益需求传给政府决策者,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课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运用了系统分析法、社会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大众传媒与政府决策的关系,并提出了四项让大众传媒与我国政府决策良性互动的建议。

【英文摘要】The mass media as the product of the social, it has been widely worked into every aspect of the society, and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life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lobal situation, its influence is growing stronger day by day. Especiall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mass media as aspecial of environment, providing a impotent of the public value,and maintain a series of social interests, and then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s policy.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 of interests been influented to the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so the People will be intereted in the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if the reasonable demands of the people not be considered, the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will lose their support.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On the one hand,the mass media as a disseminator of information can take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to the people,increased public support for our government policy, Let people participated in political and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process;On the other hand, the mass media provide a public platform for people,and take the public demand to the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guarantee the government policy’s democratization and scientific.The impact of mass media o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s a relatively new research topic. Lots of paper are consulted and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system analysis approach, social inquiry methods and so on,are applied.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s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nd four proposals that make the interaction ofmass media and ou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re proposed. 【关键词】大众传媒 政府决策 媒介寻租

【英文关键词】mass media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dia rent-seeking 【目录】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3-47-1178-999-10Abstract

4目录5-7

摘要

第一章 绪论1.1.1 课题的来源1.1 课题来源和意义7-81.1.2 课题的意义7-81.2.1 国内研究情况8-91.3 研究思路和方法9-1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情况1.3.1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众1.3.2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10-11传媒的含义、种类、功能及其现状11-1511121213-1515-192.2 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11-132.2.2 引导舆论122.2.4 提供娱乐12-1

32.1 大众传媒的种类2.2.1 传播信息

2.2.3 教育大众2.3 大众传媒的现状第三章 政府决策的含义、特征及其现状3.1 政府决策的含义1

53.2 政府决策的特征

15-163.2.1 政府决策的权威性15-16

3.2.3 决策方式的民主性16

3.3 我国政府决策的现状

3.2.2 决策内

3.2.4 决容的公共性16策方式的科学性1616-191718-1919-213.3.1 决策信息不完整173.3.3 程序不规范17-18

3.3.2 制度不完善3.3.4 权责不明确第四章 大众传媒与政府决策的辩证关系4.1 政府决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19-20

4.2 大众传媒时代的政府决策20-21策21-3121-26

第五章 大众传媒与我国政府决5.1 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积极影响5.1.1 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上为政府机构决策提供了

5.1.2 大众传媒形成的公共舆论使政府的决5.1.3 大众传媒监督政府决策过程,帮助政

5.2 大众传媒在对政府提供决策中5.2.1 增强社会沟通器的功能,防止过大量素材21-23策更加民主23-25府维护社会的稳定25-26仍然有很大空间26-31度市场化27-2929-

315.2.2 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应到位第六章 我国政府决策如何充分反映大众传媒和适应民

6.1 大众传媒要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众需求31-3931-3331-326.1.1 建立、健全大众传媒的危机预警机制6.1.2 加强大众传媒的行业自律32-33

6.2 政府应主动与大众传媒合作,向大众传媒提供足够的信息33-356.2.1 政府及时公开突发性事件的各种信息,建立信息

6.2.2 我国政府可以主动与媒体合作公开制度34

34-35法规35-3836-3737-3839-406.3 建立健全有关新闻出版和政府决策等方面的法律

6.3.1 要加快关于大众传媒行业的立法建设6.3.2 法律能保障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6.4 发挥好各方面的监督功能38-39参考文献40-41

致谢41-42

结语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2

第五篇:大众传媒

第3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科目:历史

教学思想:本教材主要从报刊、影视以及互联网等三个方面来讲述大众传媒的变迁,我想只有在古今对比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近现代大众传媒的理解,因此首先让学生了解古代传媒的方式。在讲述大众传媒的变迁历程的环节,考虑到这些内容主要是教学目标要求中的第一层面“识记”部分,因而在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主要是进行指导工作。对于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我想同学们应该有一定的感触,主要通过讨论的方式,自然地得出认识和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

知道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影视变化的表现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理解:

了解报纸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以及互联网媒介的优势,探究大众传媒对我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运用: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从中能够得到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小组活动、自主学习、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大众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对此有清醒认识,并能保持自由独立的精神思想。

重点难点:

认识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的发展历程 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刘翔的照片。 讲述新课:

一、通过讲述古代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同学讨论,了解古代人的传媒方式: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人(如马拉松的来历)、马(驿站)、画等种种方式。

二、通过一则小游戏,了解古代传媒的特点:传播速度慢,准确度低。

—1—

三、通过同学讨论,了解近现代传媒方式:报纸、电视、广播、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短信、CD等等。

四、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发出的表格,了解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的历程。 注意引导学生探索两个问题:

(一)改革开放后,电视普及的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技术的进步

(3)国家政策的扶持

(二)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有何新特点?

(1)它集传统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五、通过学生讨论,了解近代大众传媒变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对网络问题,展开一场辩论赛,使学生了解传媒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总体上是利大于弊,而作为现代的中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传媒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趋利避害,利用好传媒,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教师小结: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传媒造福与人们是主要的,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能否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从信息中获得灵感成为成功的关键!身处这样的时代,我想我们同学们应该勇敢地投身于信息大潮中,成为信息高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媒的优势,对于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好传媒,我有两句话要赠送给同学们。一句就是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就是说,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任由外界因素摆布我们。另外一句话就是肖伯纳的“自由意味着责任”。也就是说,自由并非万能,我们主张思想和精神自由,但是自由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最后祝我们的同学们早日成材!

附:课堂实录

师:打出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冠军刘翔的照片。 师:他是谁?

生:刘翔!(学生不假思索地,带着欢乐的表情)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对他都是非常的喜欢和熟悉。刘翔是第一个在男子短距离竞赛项目中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亚洲人,打破了亚洲人从体质上适合短跑的说法,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老师想知道,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他的呢?

生:看电视、看报纸、上网、听广播。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我们给电视、报纸、网络一个统一的名称:传媒,同学们可不可以给传媒下一个定义呢?(学生回答,略)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好,因为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因此我们就把说,这种可以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大众传媒的变迁

—2—

师: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没有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呢?同学发言,老师举例,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讲述小故事。公元前49O年,强大的波斯军队,在希腊雅典东北的马拉松附近登陆,对希腊进行侵略,雅典只有11000人的军队,抵挡着数倍敌人的进攻。希腊将士同仇敌忾,再加上统帅米太雅得的英明指挥,竟然使希腊军取得了辉煌胜利。因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关系着雅典人民以至全希腊的生死存亡,所以当激烈交战时,雅典人都自动地汇集在雅典城的中央广场,翘首等待马拉松前线的信息。前线统帅米太雅得为了尽快让大家听到胜利喜讯,派出了快跑能手斐力庇第斯跑回雅典报信。这时斐力庇第斯已经受了伤,但他毅然接受了任务,当斐力庇第斯满身血迹、精疲力尽地出现在雅典人民面前时,他激动地高喊了一声:“欢乐吧,我们胜利了!”便倒地牺牲了(希罗多德《历史》)。这个古代英勇信使的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至今仍使人激动不已。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上,规定了一项马拉松长跑竞赛的项目,并把战场至雅典的距离42公里195米,定为马拉松竞赛的长度。

师:总的说来,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么多的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人(如马拉松的来历)、马(驿站)、画等种种方式。(用电脑屏幕打出来,并出示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那古代传媒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

[游戏]做一个关于“传话游戏”的活动。老师写一张字条,交给最前排的一位同学,请这位同学看后将字条收起,并将字条内容悄悄告诉后一位同学,如此类推,一直传下去,到最后一位同学为止。

师:请最后一位同学说说传到你口中的内容。 生:什么什么的频道。

师:请第一位同学公开老师给你的字条的内容。 生:地理频道,123.6589。

师:刚才我们传话用了将近2分钟,并且将意思传错了。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传媒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传播速度慢,准确度低。

师:应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古代传媒的局限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准确度越来越高,方式和手段也也越来越多。大家想想看,现代社会的传媒方式又有哪些种类?(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电脑屏幕打出现代传媒的种类:报纸、电视、广播、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短信、CD等等,并出示现代传媒的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师:在众多种类中,请同学们注意,报纸、电视、广播被称为传统三大媒介,互联网是新生事物,被称之为第四大媒介。广播有点淡出历史舞台的意思,现在优势不明显了,因此教材中只提到了另三的发展变迁的历程,但老师在发给你们的材料中有补充说明。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

—3—

结合课本自主完成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通过这个途径来了解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的历程

师:同学们基本上都完成了,那请几位同学将自主学习的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同学们做得都很好,在这个过程中有没不解的问题,(没)。那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请你们来帮助一下。

探索:改革开放后,电视普及的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技术的进步

(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我们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吗?) 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有何新特点?

(1)它集传统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看来我们的同学们完成得很出色,有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中国大众传媒发展的线索吗?最早是报纸—电影—电视—网络。那么,近代大众传媒变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传媒在社会中存在的状态,也就是传媒与我们的关系比喻出来?

生甲:像鱼儿和水一样。 生已:就像空气一样。

生丙:传媒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 生丁:传媒像蜘蛛网。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的确传媒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入、无处不在,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中,我想争议最大的可能就是互联网了!网络给中学生、给社会带来利多还是弊多呢?今天老师想借此机会老师也想倾听一下同学们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我们来搞一个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

[比赛规则]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进行比赛,正方同学举出网络给青少年带来正面影响的例子;反方同学则举出网络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例子,机会均等,正方和反方轮着说,看哪一组说的多说的好,说对一个记一分。为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老师当裁判,课代表记分。

正方:从网络上可以获取很多信息,我就是从网络上了解到我国奥运健儿在雅典奥运会的精彩表现的。

点评:正方同学就旗开得胜,下面看反方同学的表现。 反方:网络能传播很多病毒,导致系统瘫痪。 点评:反方同学表现也很不错,掌声鼓励! 正方:网络可以用来购物,方便得很。

反方:我的一位好朋友原先很爱学习,自从迷上网络,成绩一落千丈!

—4—

点评:能举出身边的例子来证明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好。 正方: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现在还有网络大学呢! 反方:中学生上网容易沉迷在网络世界中,不想与人交流。 正方:利用网络发送邮件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反方:据说马加爵就是在网上接触了很多暴力游戏,导致他有暴力倾向。

点评:举的例子真好,社会学家也这么说,青少年犯罪有60%—80%是受不良传媒的影响。 正方:老师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给我们上课,不正是利用了网络吗? 反方:现在有一种网络黑客,专门进行网上诈骗和攻击网络。 „„

正方:利用网络可以开展网上会诊,治愈很多疑难杂症。 反方: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浪费钱财。

正方:但网络游戏也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据说还可以赚钱。

点评:这位同学真实见多识广!的确,游戏开发已成为一种产业,这方面,韩国做的比较好,咱中国被他们赚了很多钱!

反方:长时间上网容易引起视力下降。

正方:网上有各种各样的音乐,可以很方便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反方:网上有很多骗子! „„

师:老师真为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口才、这么能见多识广感到由衷的高兴!总的说来,通过我们的讨论,得出:网络既有利又有弊。总的说来利大于弊。网络是这样,同样的,其它传媒也差不多。如电视、报纸、书籍、手机短信,在带给我们很大好处的同时,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我们如东高级中学的学生应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好传媒呢?生:选择好健康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传媒造福与人类是主要的,如今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能否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从信息中获得灵感成为成功的关键!身处这样的时代,我希望我们同学们能勇敢地投身于信息大潮中,成为信息高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媒的优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趋利避害,利用好传媒,对于如何老师有两句话要赠送给同学们。一句就是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就是说,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任由外界因素摆布我们。另外一句话就是肖伯纳的“自由意味着责任”。也就是说,自由并非万能,我们主张思想和精神自由,但是自由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最后祝我们的同学们早日成材!

—5—

上一篇:动作传话游戏经典句子下一篇:抵制圈子文化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