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媒论文 企业现代治理论文

2024-05-03

新闻传媒论文 企业现代治理论文(共6篇)

篇1:新闻传媒论文 企业现代治理论文

新闻传媒论文企业现代治理论文

中国传媒企业现代治理问题辨析

摘要:中国传媒业目前正处于从行政事业体制向市场化经营转型期,随之而来的中国传媒集团化改革的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主导来进行的传统媒体事业单位的集团化改制,但仍存在人才模式,包括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培养制度等跟不上转型要求,以及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将经营性资本与非经营性资本拆分而导致的企业规模和效益提升比较慢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集团化;行政主导;人才模式;商业模式

一、前言

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月颁布的“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了中国新闻出版业作为国家重要发展的产业来开展全面布局。该报告指出新闻出版产业“作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涉及领域广、产业链条长、投入少、产出大、发展潜力好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这意味着,中国传媒机构将从“政企合营”的行政事业单位转型成为以经济运营为主要活动的企业实体,最终形成一个具备系统产业链的低成本高产出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转制”

与“开放”(包括“引入非公有制主体”、“走出去”等等)将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化政策的主要关键词。这个意见出台据说历经数年酝酿,其力度可谓历年鲜有,故出台后引传媒板逆市上扬。以3.56%的涨幅列两市板首,且引多家私募基金涉及传媒业。

与国外传媒产业相比,中国新闻传媒业具有多重属性与功能,传媒产业的形成有着极为复杂的从事业向企业跨越的过程,涉及行政监管、生产制造以及市场运作三大环节。中国传媒业不仅要承担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喉舌功能,又要自负盈亏进行经济活动以使自身生存并发展下去。中国传媒机构尽管已逐步走向市场并进行了多种经济活动,但有一个主要的本质特征:其运营性质大多仍为行政事业单位。因此,中国传媒产业的转型发展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传媒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转型与调整。

二、对中国传媒企业集团化的反思

作为行业分类,传媒机构所运营载体包含平面媒体(图书、报刊)、影视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媒体以及移动媒体和广告业等。作为中国的传媒行业,其运营性质则兼具事业性质的行政单位和经济性质的企业组织为一体。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计划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其经济活动的自由化程度亦是不同的。中

国传媒机构尽管已逐步走向市场并进行了多种经济活动,但有两个很主要的本质特征:(1)其运营性质大多仍为行政事业单位。不过人事编制和政府财政拨款则因类别或规模有多寡之分;有的有事业编制但无财政拨款,其活动成本则靠自主经营,例如广东羊城晚报社。(2)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些事业单位进行了部分企业化改制和集团化管理,并进行了诸多经济活动并获得额外利润,但是,这些改革大多仍是在政府主导下而非市场推进下完成的。以传媒业为例,1979年1月,上海《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大陆的第一则报纸广告,并得到了中央宣传部的肯定。从此,我国报纸广告经营在全国报业界得到推广。广播电视单位开展经营活动要晚于报刊。1985年,国家开始把广播电视列入第三产业进行统计。国家对新闻媒体的投入也从最初的财政包干到逐年递减,最后发展到新闻媒体成为独立法人,经济上独立自主,自负盈亏。传媒业开始融入资本市场,1994年上海广电总局下属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为第一家由媒体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中国证监会在其发布的新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将传播与文化产业明确定为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一,尽管将传媒业与文化产业合并一类有可能存在一定歧义,但也意味着将传媒业作为“产业”首次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从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理论来看,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企业运作的主要目的。规模经济是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的成本节约,它取决于产品的成本结构或者更多地取决于市场需求,由于

传媒产品是知识主权产品,其复制和再发行的边际成本可以达到相当小,甚至为零,所以,其规模经济的产品价格可能不受其成本控制,因而使得传媒产品具有高度的价格垄断力量。同时,由于传媒产品是信息产品,其信息共享是其不同产品之间最丰富资源共享。例如,传媒集团中既有平面媒介传统产品,也有数字化网络和物流现代产品。

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理论上来讲,传媒产业进行集团化改革是必然的。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包括精神信息产品),自负盈亏,在现行事业体制下进行企业经营的改革,并由中产生一批有能力在市场经济中做大做强的报业集团。

中国传媒集团化改革主要有一是以政府主导来进行的传统媒体的集团化;二是新媒体介入的产业融合。

1.以政府主导来进行的传统媒体的集团化。

此种类型是中国目前传媒集团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和主要发展模式,广州日报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等。以深圳报业集团为例,其由两家当地的机关报社——深圳特区报社和深圳商报社——合并而成,于2002年9月正式挂牌,旗下有《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等子媒体。报业集团成立之后,集团内部资源统一协调,能够使各份报纸在市场定位、广告客户、订阅发行方面有了明确的划分。

但这种行政主导之下的集团化普遍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经营主导

权归属问题,由于集团内各传媒机构原来的级别相当,合并之后的管理权只能由政府授权,这不符合现代企业运作模式;

二、由于行政命令,中国大陆的传媒集团基本都是区域性的,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不像国际上的跨区域合作或跨行业合作,例如,各地报业集团之间的合并,广播电视机构之间的合并,鲜见二者之间进行行业或跨区域的合并,因此,这更像是在区域政治庇护下的圈地行为(卢嘉杰,2005)

三、集团内各种资产的合并重组亦并非按照市场运作规律进行优胜劣汰或兼并重组,有些集团的成立仅仅是将其优良资产作为劣质资立的资金来源,例如广东某报社,其属下各子报大部分处于亏状态,但由于子报是依行政命令而成立,主报仍不得不持续地为其提供资金来源。

四、集团内部的企业化管理不到位,事业单位的体制仍然成为其管理的主要模式。

2.新媒体介入的产业融合:

新媒体的产业融合而形成的传媒产业的集团战略,始于2006年。从传统产业发展来看,传统的电讯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之间存在的明显的产业边界特征,传统媒体主要是经营广告和出版版权获利,产业链相关简单,垄断程度高,纵向一体化程度高;而新媒体则涉及硬件提供商、内容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横向一体化合作的诸多环节,并且,随着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的日渐融合,其内容、终端和产业三者的融合也将同步进行,这三大产业部门拥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可以共享的传输平台,都将为消费者提供类似的数字化产品,特

别是传统的出版业将得到技术和模式上的创新型发展,手机报、电子书、视频,IPTV等新产品都传统出版业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数字产品选择。尽管这种产业融合的方式还刚刚起步,但必将成为未来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

总体来看,行政主导的集团化改革仍是中国传媒业的主流趋势。至今,我国陆续成立了40多家报业集团、20多家广电集团、40多家出版集团和10多家发行集团。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中心发布的《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经济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 220.82亿元。

三、人力结构跟不上市场转型的需求

中国传媒业是党的喉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它是党的一个工作部门,即是党的宣传机构;但是,尽管传媒机构是事业单位体制,又有机关化管理的特征,但国家不向传媒业提供经费,传媒业必须自谋生路,到市场上去销售自己的产品,扩大发行量,争取广告客户,同时依法纳税,独立承担一切民事或/和刑事责任。

分析中国传媒业人才治理现状,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葛贞,2005):(1)在我国,传媒机构的主管单位是各级宣传部门,不少从事传媒业经营与管理的人员都有行政级别,上级主管部门也有权随意更换任何级别的媒体管理与经营人员。(2)由于集团化改制,不少传媒集团已实行合同制与聘任制,但还保留部分的事业编制,不同体制

下的薪酬分配方式不均;仅有新创办的都市报系列采取全员聘任制,“靠合同打天下”,激励标准比较明晰;(3)大量传媒机构缺少职业传媒管理人才,既懂新闻,又懂管理;既懂策划又懂营销。(4)粗放式管理+人主因素,对新闻稿件的取舍没有统一标准,取决于人为因素,业绩考核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量化与质化的平衡与协调。(5)缺乏培养传媒职业人才的环境支持,这些环境支持包括人才识别和储备系统、人才孵化系统、人才成长保障系统以及人才激励系统。

目前中国传媒机构的专业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突出。由于传媒产品的精神与物质共享的特殊性,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是靠价值观取胜的而价值判断来源于人才(葛贞,2005),所以,在现今的中国传媒市场,拥有优秀的专业团队,包括新闻采编人员,传媒管理人员,新闻营销人员,是获胜的必备绝技。

传媒产业商业模式中协调非经营性与经营性业务的矛盾从中国传媒业的机构经营模式来看,目前主要是国有事业单位体制和市场化企业运作,如果说集团化是中国传媒产业组织演变的结果,那么资本运作即是这种组织演变所带来的商业模式演进的结果。

从实践中看,我国传媒产业的产业盈利模式单一,传媒收入75%~95%来仅来源于广告经营,极其欠缺其他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脆弱,搞风险能力低(林楠,2009)。所以,为了分散单一广告经营带来的风险,寻求传媒多元方式经营,同时也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发展资金,那么,资本运作也就成为了其中主要的发展

方式。

有更多更好的传媒集团在尝试“无形资本”运作:以传媒名称、专利、产权、栏目品牌等为合作资本。例如早些年的《羊城晚报》集团与侨鑫集团合作《新快报》,由前者负责新闻采编,后者负责经营运作;《南方日报》集团与上海复星集团合作创办《21世纪经济报道》,同样也是采用类似的经营管理办法。去年《羊城晚报》再度以“品牌合作”方式与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合作创办《e财富》杂志,同样由前者负责新闻出版,后者负责出资。

有少数传媒机构开始真正的市场化的资本运作——自从1994年上海广电总局下属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为第一家由媒体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来,中国传媒业的“资本运作”经过十多年尝试,至目前为止还是出现了不少亮点,有些采取直接上市,例如电广传播、文广传媒;有些是外产业资本进入,例如如上海强生、巴士股份和厦门信达;有些是借壳上市,例如粤传媒。但是,其总量仍为“中小企业”规模,目前整个传播文化行业流通市值仅占市场总流通的1%,适合机构投资者长线投资的投资品屈指可数(谭晓雨,2009)。

但是,这些运作方式仍没有突破媒体经营性与非经营性业务分拆上改制上市的商业模式,而仍是采用“边际突破、曲线救国”的策略(龚周方,2008)。以目前号称中国报业第一股的成都“博瑞传播”为例。1999年,《成都商报》通过其控股的成都博瑞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 000多万元受让上市公司四川电器原有大股东的大部分股份,成 功借壳上市,然后又经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资产重组,剥离了缺乏盈利能力的电器类资产,基本形成了以纸质媒体产业为核心的价值链,成为传媒借壳上市的成功案例,2000年初,更名为“博瑞传播”。该公司年报显示,20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9.05%。同年11月28日,成都传媒集团正式成立,这使得博瑞传播变身综合传媒集团,并极有可能进军成都有线网络产业。

这样的功能定位就使得在我国传媒在进行资本运作时,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制度创新,而是采用了比较稳妥的“边缘突破”,也就是在传媒和资本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龚周方,2008):这个缓冲区既可能使得传媒进行经济运作,又不会影响党和人民的新闻制控权。在实际操作中,媒介自身掌握报纸的出版、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播等传统业务,而将媒介的广告、发行等经营性业务分离出去。

例如,博瑞传播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信息传播服务(不含国家限制项目)、报刊投递服务、高科技产品开发、国内贸易(除国家限制和禁止项目)、电子商务、出版物印刷(限分公司经营)和销售纸张及印刷器材等。解放日报入主出版业大股新华传媒,亦是以广告、发行等经营性业务注入,不含采编系统。

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讲,业务的完整性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长久生存与发展的安生立命之本,目前将新闻媒体的编辑内容与广告、印刷、发行等环节分割的上市模式有明显弊病(谭晓雨,2009):①业务分割导致传媒企业关联交易增多,业务透明度低,业绩易受操纵;

②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资本再融资,传媒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收购关联媒体资产进行扩张与发展,而目前这种上市模式只会使关联交易越来越多,这与中国证监会严格限制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生产采购销售环节中的关联交易比例的精神是相悖的,例如,博瑞传播(600880),赛迪传播(0504)再融资的申请相继被证监会否决了;③由于这种人为的行政障碍,不利于吸引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的关注;④这种割裂下的不完整的业务经营形态在依照《公司法》等各项法规与市场对接时、在引入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改善投融资环境时等显得格格不入。

从实证分析来看,目前中国传媒业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方式亦有三个方面需要改进或完善(刘玉丽,2006):①借壳上市成为中国传媒机构上市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这些壳大多经营不善,资产非优,故而使得借壳上市的成本相当高,处置原的壳公司不良资产必然影响到现有公司业绩;②部分上市公司主营较好而整体业绩反而下降,可能说明资产融合的效率并不高,兼并双方在组织系统、经营或营销理念上是否协调一致,将直接反应在整体业绩之上的;③从实证分析来看,上市公司需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因为多家上市传媒公司处于规模收益递减、资本规模压缩的发展态势,这显然不符合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从未来发展趋势而言,由传媒业本身通过广告等传统模式进行资本积累的模式已远不能满足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要想做大做强还极需

要社会资金的介入,从国际传媒业发展过程来看,资本运作是其重要经营模式。

有学者提出,中国传媒业面临巨大挑战,必须由原来的“增量改革”主导转向“存量改革”主导,特别是由于新媒体技术性的介入,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边界清晰的、几近封闭式传统垄断市场正渐被打破,产业融合已进为市场发展的必须趋势,现有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阶段性传媒体制已无优势可言,“集团化”必须从行政命令走向市场竞争,由市场来协调各种资源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发展核心产品/技术。

中国传媒企业的现代治理之路漫长,产业的转变或许因为政策或行政推动而加速,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管理制度、人才模式和商业模式等)转变、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却非一日之功,它必须针对产业的调整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的进程而进行内部的转变;反过来,这种转变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国传媒产业的转型能否按照既定政策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葛贞.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今传媒,2005,(2).2.龚周方.传媒资本运作: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小企业”.岭南新闻探索,2008,(1).3.卢嘉杰.中国媒介集团化研究的论域与争论盲点.新闻界,2005,(6).4.梁智勇.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比较——以CCTV、SMG、凤凰卫视与新华社为例的研究.新闻大学,2009,(1).5.刘玉丽.上市传媒公司经营绩效及资本运营实证分析.价值工程,2006,(4).6.谭晓雨.现代传媒转制上市的若干问题.传媒,2009.7.谢耘耕.传媒资本运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张春强,戴钧.传媒业资本运营的方式与思路.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5).

篇2:新闻传媒论文 企业现代治理论文

关键词企业 秘书 传媒效应

传播媒介作为一个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其无可匹敌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来临也愈加凸显,现代企业要较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必须要充分重视传媒在其中的作用。而作为企业的秘书人员,就更加需要了解与利用传媒来为企业盈利。

对于传媒效应,相信无论是企业还是公众都深有体会。市场上的传媒方式有很多种,类似于报纸、杂志、电视、广告、网络、广播等等,我们每天都能从这些传媒中获取很多信息,这些实质上是一种物化了的传媒工具,可以简称为传播活动中的“硬中介”。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交往的密切,传播工具的发明与使用越来越频繁,人类活动的领域得到扩展,社会视野也进一步扩大,交往水平逐渐提高。可以说,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豍与物质工具相对应的另一种传播中介,即一种精神性的“软中介”,它脱离物质工具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现代企业的秘书,自然应该需要关注和利用传媒效应来服务于企业,借助传媒来吸引公众的眼球,以此来达到宣传企业的作用。在探讨企业与传媒之间的利与弊的同时,作为秘书人员,我们可以尽量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扩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传媒,简单的说,是一种信息宣传,是社会信息和思想的交流中心,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关乎人们的价值观、态度甚至行为的选择。实施市场经济以来,传媒的走向则更倾向于市场导向,或者说现在的传媒领域整体的商业化,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企业式的运作。这样一种变化所带来的便是企业与传媒的紧密结合,商业与文化相结合,共同谋取利润。秘书作为企业的决策辅助人员,对领导和上级的判断起到较多的影响,因此,秘书人员应该及时搜集好近期相关的市场信息资源,关注传媒、市场动态,明确传媒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关系的密切性,为上级决策做好必要的准备。

现代企业需要媒体的宣传作用,这是一种营销策略。而媒体也同样需要企业,借助于为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来获得利润。实质上,现代传媒更多的也是一种营销活动了。企业最主要的是借助于广告来宣传自己的品牌和商品,相对应的,广告也是一项商业性的传播。广告通过提供版面或是广播电视节目带给广告主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作为秘书,对于现代广告的宣传作用也不可小觑,在日常的安排或公关活动中,应该与媒体及时做好交流和沟通的工作,借用媒体机制,扩大企业影响力,塑造公众形象,举办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受益的商业性公众活动或各种促销活动,进一步拉近企业与公众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社会互动关系,让公众更加接受我们所生产的产品,信任我们的产品,做好产品的推广营销,扩大市场占有力。当然,同样需要对于活动的费用与该活动所能带来的效益做出较为粗略的估计,毕竟所有宣传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利润的获得,只有获得利润,媒体的宣传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由于媒体效应的扩大,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并不符合事实的虚假信息和商业广告。频繁出现的假信息,显然会加强公众的不信任心理。比较可怕的是,如果以个案否定整体,那么就不得不否定目前所知的所有信息渠道: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以网络和手机短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都出现了蓄意欺骗的虚假信息。再进一步说,电视背后的媒体人和网络与手机背后的自媒体,都是不可信任的。当然,目前公众心理可能并没有如此灰暗,但还是明显能感觉到普遍的失望和沮丧。这种失望和沮丧,来源于大众原本的有所期待。虚假信息广告带来的公众的不信任感加重,这一现象无疑给我们的传媒业和企业带来新的困难。公众不再像以往那样完全听信与广告的宣传,由此带来市场的传媒效应下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身为现代企业的秘书人员,我们首先需要保持随时迎接挑战的心态,及时做好市场分析,对于新出现的市场状况可以申请召开会议,做好会议准备工作与记录工作,团结企业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做好各方面沟通与交流,及时向上级反映下面所提的较好的意见和见解,做好辅助性工作。

上面所说的都是传媒所能带给企业的益处,当然,有好的就会有坏的。当企业由于内部的疏忽而导致企业的外部公众形象受损时,传媒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企业的过失,造成较坏的影响。这时候,市场各个方面都会关注企业的动态和相关信息对于公众来说,这并没有多少坏处,反而可以更加认识和了解到一些企业内部所不为人知的内幕。传媒的公众效应可以以此来监督企业的发展,优胜劣汰。此时的企业秘书所面临的是如何解决这样的危机状况了,如果处理不好,结果可能会很严重,企业以后的发展或许会步步艰难。秘书应该要及时做好公关职责,吸取其他公司企业的教训和经验,充分利用媒体和外界做好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映企业现状,保持坦诚,重新取得公众的信任,再次取得市场。

总之,秘书应该把握好传媒所能带来的市场效应,利用商业广告的劝服效果,努力排除公众在宣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及时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树立公司形象和强化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辅助公司的发展和规划。

注释:

篇3:新闻传媒论文 企业现代治理论文

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平稳迈进,同时也对新闻传媒教学提出了新的需求,这是新闻传播工作本身体制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文化水平高、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水平出色的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和国家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闻传媒教学的急切希望。新闻传媒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大学,因此,高校新闻传媒教学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加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做到课堂所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统一,保证学生从学校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并能快速的适应就业岗位,最终实现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二、信息时代新闻传媒的主要特点

我们现在处于媒体革命时代,其标志是技术手段数字化信息化,因此新闻传媒的媒介形式、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和其在受众地位、受众文化、受众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变化。现代传媒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自身具有诸多方面的特点。

1、存在形态的开放性和传播速度的及时性

现代传媒的存在形态一开始就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而且相对于传统媒体,其传播覆盖范围更广,基本上覆盖全球。一方面,现代传媒依据新科学新技术进行传播,人们接受教育信息所受到的物质制约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依据网状结构的传播模式,极大丰富了个人获取的信息量并且提升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与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相比,现代传媒依托数字数码技术、网络技术,其制作过程与传播速度要相对快得多,受众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内容的复杂性和海量性

存在形态的开放性使得现代传媒具有很多附带优势,例如媒体相对自由的传播行为和传播内容,同时也使其所蕴涵的信息内容更为复杂和信息量更为庞大。一方面,现代传媒融入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可集电话、传真、电脑、电视、录像,传输,播放等为一体,基本实现世界各地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现代传媒自由的多样的传播模式增加了政府控制信息源的难度。现代传媒蕴含信息的海量性主要体现在其信息几乎囊括了人类社会所需要各行各业的所有信息种类。另一方面,现代传媒的信息容量相当庞大,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其信息量还在急剧增加。

3、存在形式的兼容性和广泛性

现代传媒的兼容性是指其传播载体综合了文本、图形、动画、数据、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呈现模式。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结果导致传统媒体必须积极搭借新媒体的信息技术优势,从而使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效的结合起来,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潜意识的形成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促使新闻媒体行业向全球一体化进军。而且随着电信网络等产业的发展,现代传媒的正在突破过去的地域关系、时空关系、经济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国家间的壁垒等条件的限制,其覆盖面面积迅速增大,各个年龄、各种职业、各个国家以及不同种族、各种文化程度的群体也都逐渐成为现代传媒环境的影响对象。

4、影响效果的交互性

所谓交互性,就是指现代传媒已经不是单向的媒体向受众传输信息与思想,而是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形态。传统传媒只是把关和筛选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受众和媒体之间并没有交流和反馈,然而在现代传媒中,人们不再是单纯的接受信息的受众,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在几千万甚至更多的人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交往对象,并可以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人们的主动性、参与性空前提高。

三、新闻传媒教学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培养问题是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大学生逐年增多,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抱怨也越来越强烈,80后90后难负重任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新闻传媒教学在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新闻传媒教学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目前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需具备的实践能力。它主要包括表达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在校期间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方法,独立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新问题、攻关新课题的创新能力。

新闻传媒凭借自身的先进性,对教育发展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现代教育在教育方式和式上有了较大的改善。相比传统的义务教育,现代传媒教育已不是简单的在教室里老师一部分学生的言传身教,它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范围和知识的覆盖范围,同时媒体的公正性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育,扩展了大学生对教育这一概念的正确认识层次,赋予了教育与时俱进的新特点。同时使新闻传媒教学得到了普及,加大了对大学生的培养力度,着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新闻传媒向所有大学生向整个社会大众开放,使他们拥有平等、合理、公平的获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首先,新闻传媒教学肯定正确的理念并热情的进行推广和正面宣传。定时的将有关学校教育的信息和国家有关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以及相关教育就业的信息以新闻传播的形式告知大众,让大学生及时准确的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国家的政策动态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他们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其次,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教育规模和效果往往受教育场地、教育设备和师资队伍素质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新闻传媒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突破限制,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可以随时突出重点告知最重要的现实新闻,从而提高覆盖性和实效性。最后,新闻传媒教学可以利用新闻媒介沟通协调的功能,为争取和保护大学生的利益而大声疾呼,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提高新闻传媒教学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力度

近几年高校大幅度扩招,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常规化而忽视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加大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提高新闻传媒教学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做起:

1、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调整教学

(1)现代传媒与社会需要的不是纸上谈兵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有相当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为可以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必要的话还可以硬性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应变能力。

(2)大学生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除了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特点制订理论和实践教学计划外,还要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3)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就需要制定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首先,开设第二专业,增加选修课。其次,增加实践活动的时间。

2、选用优秀的教材

优秀的教材可以为理论教学提供更高的起点,新闻传媒教学也需要大量优秀的教材,它可以为理论教学提供更高的起点,对改进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新闻传播学教学所选用的教材要能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正规教材,特别是国家重点规划教材。另一方面,新闻传媒所选用的视频教材一定要经过实地的采访,编辑,制作,通过国家的权威机构的认证,必须具有正确的引导性和可靠度,同时选材要有一定的技巧,制作也要有相应的技术含量,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3、加强资金投入,实现教学设施的现代化

新闻传媒教学需要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这就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保证教学设施现代化的实施,例如数码摄像机,电脑,DVD机,多媒体教室配有电脑、投影仪等等。教学设施要能做到完全向学生开放,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实践器材和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图书、影视资料室以及实验室等。

4、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服务能力

通过新闻传媒呼吁和号召大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以及全国性大赛,也是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式。同时高校可以与相关媒体、产业合作,在校企合作这种比较开放环境下,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时他们身上潜在的基本素质就会得到发挥,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容易产生灵感,有创造的欲望,有了创造欲望,就容易产生创造力。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新闻传媒特点的介绍,引出了新闻传媒教学这一概念,并且详述了新闻教学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总结了提升新闻传媒教学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

摘要: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获得了十分卓越的成就。但是新闻传媒教学相对于丰富多彩的新闻业, 仍然处于相当滞后的局面, 特别是新闻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观念、效果等许多方面, 都和新闻实践明显的脱节。新闻传媒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要不断探究新闻传播教学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关键词:新闻传媒教学,大学生就业,人才,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恒贵.信息时代现代传媒的主要特点[J].新媒体, 2010, 03:58-59

[2]董彪, 朱时冬.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90-93

篇4:新闻传媒论文 企业现代治理论文

关键词:ERP;新闻传媒企业;财务运用

前言:目前,随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广与应用,使得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技术以及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务信息化技术在各大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ERP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思想,其在企业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继而确保企业的运营效益。

1.ERP的概述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时间资源以及设备资源是企业必须具备的七大资源,而这些资源能否被合理化运用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所在。故在上世纪90年代,著名的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概念[1]。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该系统具有很强的集成能力,是链接企业各个环节的纽带,在企业运行使用过程中显示出极强的功能性和适应性。在之前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中信息数据进行传递的方式十分落后,这样的状况使得企业的信息传递不畅,继而导致企业无法对新的资源进行快速的获取与整合,失去了很多转瞬即逝的商机。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即从顾客、变化、竞争等角度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继而利用科学化的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面向企业的管理工具。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可以借助目前的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使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和共享,并对整个信息供应链进行管理[2]。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合理利用可以改善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的使用效率,解决内部信息泛滥问题,继而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度。

2.ERP在新闻传媒企业财务运用中的问题

2.1新闻传媒企业缺乏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尽管新闻传媒企业在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背景下,使其企业信息化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新闻传媒企业对于自身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依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新闻传媒企业片面的认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和财务软件来完成得。大部分新闻传媒企业认为其内部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其高层管理人员也并不愿意对企业系统进行革新。这种现象造成了新闻传媒企业对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下的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工程建设缺乏相应的认识,并没有注意到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中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2.2新闻传媒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内控环境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新闻传媒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故其内部财务人员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新闻传媒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其建设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传媒企业财务部门在进行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建设时,缺乏有效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估,使得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相应的权力、责任分工不明确,为新闻传媒企业的财务数据统计带来了安全隐患[3]。

3.ERP在新闻传媒企业财务运用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3.1加强对ERP系统的认识

在新闻传媒企业中,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认识。在实事求是、调查基层影响、更新自身观念的基础上,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作为企业的首要改革工程,继而进行业务的开展。组建财务部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任命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担任组长一职,并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详细考察,选择出最合适的运行方式,从而实行长期的财务部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建设。其次,应加强新闻传媒企业内部员工对财务部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认识[4]。在企业内部大力推广该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员工能够清楚的认识到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本质以及能为企业带来的好处,继而积极投入到财务部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工程的建设中。

3.2加强新闻传媒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新闻传媒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运行风险。新闻传媒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点,建立以企业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业务流程;第二点,建立严格的财务部门管理制度;第三点,加强对财务部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工程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该做法可以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实现财务部门的职权分离,继而确保财务信息化的保密性;第四点,加强财务部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管理,以确保机房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

结论:综上所述,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大环境下,现代新闻传媒企业更应立足于自身的运营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并结合我相应的国情发展,对企业管理中所涉及到的制度、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继而建立起以科学化管理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现代新闻传媒企业在进行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建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对企业风险进行应对,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者单位:武汉长江日报传媒有限公司)

參考文献:

[1]王乐.ERP系统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3,11(23):49-51.

[2]陈功梅.ERP系统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3,01(24):100-101.

[3]姜楠.浅谈ERP在高职院校办企业财务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16):75-78.

[4]唐勤.浅析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13,09(18):64-65.

篇5:新闻传媒论文 企业现代治理论文

试,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

广大考生在浙江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省考渐渐的近了。虽然每年大量考生报考省考,但绝大多数小伙伴无缘面试,在笔试即遭淘汰,而考生们最为头疼的其实就是行

测。行测顾名思义就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云流水、高深莫测”,说的就是

它。有的人对它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或者逐题死磕,或者题海战术,各种小技

巧也学了不少,然而分数却依然进展不大。对于这类考生,虽然把行测进行了拆

分理解,但从没把行测整合起来探求其原则,其对行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入门的层次。这里专家将行测三大基本原则罗列如下,以飨读者。

一、做不完题是正常的。省考行测120分钟120道题,除去涂机读卡的时间,平均算下来每道题只有50多秒。为什么命题者希望考生在这么紧迫的时间内去

回答这么多道有难度的题目呢?因为行测其实是高级版的智力测试,出题者希望

考生用直觉、第一反应和真实能力去回答,而不是依靠培训过的、临时养成的能

力,实际上通过前者是能够准确测查出考生的实际能力的。再者,行测也是让考

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反应的,处在压力的情况下,考生能不能做到思维清晰,这其实就是一种能力,也是公务人员需要面对的一种现实工作环境的真实模拟。

因为时间紧迫、题目有难度,所以一般很少有人能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在120

分钟内做完120道题。对于我们考生而言,应当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把能做、会

做、好做的题都做好,保证正确率。正确率永远是我们关注的第一对象,如果保

证不了正确率,那么做得快、做得多也只是无稽之谈,正如做120道题正确70

道题比不上做100道题正确80道题。这个原则给我们的一大启示就是,做题的时候没必要按着考卷顺序去做题,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先易后难地做题,把自

己觉得简单好做的板块或者题目优先做。如果最后考卷未答完,那也是正常的,不要以为行测一科自己就考砸了,从而使自己接下来的考试受到不良的心理影

响。

二、有的题目放弃更划算。在行测中,有这样一类题,它们或者题目本身很

难,考生找不到突破口、打不开局面,或者在你想到更简便的方法之前,题干本

身很绕、做起来很繁琐复杂,我们知道做这道题大致方向应该如何,不过即使我们细心做题,最终能得到正确答案,但由于耗时过久,时间耗费与分值获得不成正比,放弃它而去做其他题目反倒更划算。当然,最悲剧的就是对于一道数学运

算题目,考生花了3-5分钟计算后终于得到答案了,结果一看ABCD四个选项中,无一与自己答案相符,此时心里异常慌张,此时又得回过头去寻找自己计算是否

存在问题,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因此对于上面提到的这类题目而言,该放弃

时就应果断放弃,通过猜题技巧进行有根据的选择,最大程度保证正确率,同时

要确保心情不受其影响,继续自信乐观地面对下一道题,相信这一点对于那些完

美主义者而言,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心理调适。

三、列式计算不是真本事。我们一直说数学运算是高手拼死的主要战场。对

于考霸而言,数学运算正是其拉开与其他考生差距的重要板块,而对于普通考生

而尤其是文科女而言,数学运算无异于梦魇。他们面对数学运算时,第一反应就

是去设方程式、设未知数X。但凡有这种数学思维的考生,一方面是中学阶段让

自己的数学思维僵化了,很多人由于常年的应试教育锻炼,导致做数学题“本能”

地想起用方程解题,这其实是思维死板、自限其能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则是考

生没有领会出题者的意图。数学运算题目,如果仅仅是通过方程法的思路就能解

题的话,这类题型就难以起到拉开分数差距的作用,毕竟众多考生都是经历中学

数学洗礼成长起来的,方程法对每个人都可以说是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方法。因此

列方程不能算是真本事,真真正正的本事在于,应对数学运算题目,我们做到不

动笔就能知其套路和解题方向,从而快速选出正确答案。当然,数学运算中有很

多模型和技巧,需要进行系统学习才能有所突破,这里篇幅问题,不再赘述。

2014年全国两会必定以特殊的时间节点标定在时代坐标上。

这一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走过65年风雨历程。这一年,中国又将迈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步。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会,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

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国人关注,世界瞩目。

两会实践: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

2013年的金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两会就是这两个制度的最集中体现。

在两会这个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殿堂,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人民代表表达心

声,各政党、界别、人民团体通过选出的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透过两会窗口,可以观察到中国民主与法治不断进步的轨迹,也展现了国家

治理现代化的历程。

2014年的初春,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带来了一件件议案提案,审议、讨论

一份份报告,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两会主旋律。

“今年我准备了13份议案和建议,从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到规范民间借贷,大部分与改革有关。”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律师秦希燕从自身

实践中感受到这种传递的力量: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积

极参与其中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人大代表身后是人民群众的期待,将真实的声音带来是我们的责任。”秦

希燕代表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抽3个月以上的时间到基层调研,来自百姓“热

乎乎的意见”就是他每一份建议形成的基础。

在多年履职经历中,2011年力推刑法修正案“恶意欠薪”入罪是最让秦希

燕代表感到自豪的“得意之笔”。“今年,我还将继续关注农民工群体,使他们的权益能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秦希燕说。

人大代表通过审议报告、提交议案建议等方式依法履职,来自不同界别的政

协委员则将社会各领域、各群体的声音集中上来。在全国政协委员郭瓦·加毛吉

看来,协商民主就意味着要充分听取各方不同的意见,这样,治国理政才能更加

科学。

收入分配、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公平中国„„代表委员们关心的问题,正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直指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治理暴

露管理纰漏,企业唯利是图、藐视法律,部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

秦希燕代表从法律角度作出自己的分析: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违法成本低,是制约环境行政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代表委员在两会上建真言、献诤言,敢言、善言,让人感到人大和政协制度的活力。

3月9日12时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的截止时间,以代

表团名义和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达到460多件。从初步分析的情况看,今年的代表议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要

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角度,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推动国家各方面

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截至7日14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截止时间,会议共收到提案

5875件。这些提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聚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聚

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其中相当数量提

案关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司法体

制改革、打击和预防腐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等。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身份不同,但同样都是反映人民意愿,凝聚社会共识,都为推进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贡献着智慧。”曾担任十一届全

国政协委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

不仅如此,街头巷尾、互联网上、电视机旁,老百姓关注两会、热议两会,在两会之外形成了一个更广阔的“会场”。两个“会场”上,代表委员与人民群

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绘成一道中国民主政治生活的靓丽风景线。即使是最挑

剔的观察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两会制度作为保障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社会

治理的重要平台,已越来越成熟与完善。

两会见证:民主法治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升

站在2014年的两会回望历史,代表委员们认为,两会的历程,就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

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再到如今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

点„„新中国每一次的历史跨越,国家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都离不开民主法

治的“保驾护航”。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民主法治保障越是有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越顺利;民主法治一

旦遭破坏,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连续五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

村党支部副书记毛丰美说。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十八大以来民主法治的进步,越发坚定了我们的制度自信。从首次实行城

乡按相同人口比例“同票同权”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到十二届全国政协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召开“双

周协商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得到进一步发扬;从立法机关

完善科学立法,到执法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坚持公正司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为保证重大改革依法有序进行,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揽子修改了19部法律,授权国务

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实现了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了

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对此评价说:“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坚持依法办事,运用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有的重要改革举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要按法律程序进行。”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应有之义是,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公众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和舞台;用法制约束权力运行,将

减少权力侵犯百姓利益的现象发生。”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怀化市市长李晖说。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的脚知道。”总书记用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一个国家选

择什么制度走什么道路,必须符合国情和人民意愿。

在中国,两会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在最大范围内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

治理的积极性,并将其转化为建设国家、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我们一定要有制度自信,走自己的路,办自己的事,不为各种干扰所惑,保持政治定力。”全

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说。

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更需要倾听民意、凝聚共识,更需要科学决策、于法有据。这为充分发挥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为国家治理现

代化开创更为美好的前景。

两会标杆:让制度优势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搞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那一套,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广泛的代

表性和强大的执行力。”正如来自湘西偏远山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向平华所言,通过两会形成共识、凝

聚力量,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最广泛、最有力的保障,有利于增强制度的执行力,有利于集中

力量办大事。

新形势下,社会深刻变革,利益诉求多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更需要充分发扬民主,统筹

兼顾,把提高基层治理的效力落实到实践当中去。

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振江说,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涉及不同群体

利益的决策发动群众参与,实行听证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还有地方在重大项目启动前

引入社会和环境风险评估机制。这些新的改革举措,背后体现的是由“管理”到“治理”的国家治理

模式的深刻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法治理念,善用法治

思维,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就要求用好两会这一民主政治平台,不断推进法治进步,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积极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修改预算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立法法、食品安全

法、安全生产法、证券法等;制定资产评估法、航道法、期货法„„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列出了一份详细的立法清单,立法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成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保障”“先

行”作用跃然纸上。

“在立法计划基础上,应根据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需要立法或修法时,常委会应事先

介入,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效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发

挥立法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说。

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放眼未来,发扬民主,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必将为完善国

篇6: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企业制度中,产权的初始界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产权的执行,通过执行,产权才能产生影响资源配置的结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本的不断积累,由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方式越来越受到所有者的能力及专业知识局限的限制。当所有者不能在进行风险决策的同时又圆满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时,就有可能去委托专业人员代理执行上述的资产经营的职能,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在现代企业中,这种资产权利委托代理关系的实现是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的。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并非一般的企业管理,而是在公司的法人资产的委托代理制下规范不同权利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

一、法人产权的实质—法人治理结构命题的提出

现代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是以代理关系的收益大于代理关系的成本为前提的。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控制全相分离的条件下,如何对所有者、经营者的关系进行制度安排,关系到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与绩效。而这在现代企业中是通过治理结构来解决的。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都是以股东出资形成的法人财产为基础的法人实体。由于公司的出资人即股东很多(现代大公司甚至达到几百万人),股份相当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的分离就越来越明显,因而公司并不是由股东直接经营管理,而是通过一系列代理关系和制度安排,由少数人进行管理的,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就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公司法人产权制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治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法人产权制度的组织结构形式,同时,企业法人产权的有效安排又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治理结构命题的提出,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企业法人产权制度的形成。因为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关于资产权利的委托—代理制,便有了权利的分离和相应的权利主体多元化,从而相互间的监督、制衡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理解治理结构首先必须把握企业法人产权的实质及特征。

(一)、企业法人产权的本质—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企业法人产权是有别于原所有权但又是从所有权分离出来且有独立意义的有关资产的权利。在现实中,以最典型的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所有权转化为股权由股东持有;管理权作为经营管理的执行权由经理掌握;董事会的权利既不同于股东的持股权,也不同于经理的管理权,而是一种对整个公司资产组合的支配权;任何一个所有者,作为持股者只能在市场交易中支配自己的股份,但却不能支配整个公司,只有董事会可以支配整个公司的资产。在这里,董事会权利的特点在于他所支配的公司的资产,在所有权上主要并不是隶属于董事会成员的。尽管董事会的成员也拥有公司的股权,因而也是公司的所有者,但整个董事会成员的股份在整个公司的资产中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在当代股份日益分散的条件下,董事会成员的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低,但他却可以支配整个公司的资产,因此,所谓企业法人产权便是这种由董事会代表的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

(二)、企业法人产权具有独立性。企业法人产权虽然属于所有权的一种委托代理权,但一经形成便有其独立性。这种独立性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法人产权虽然是所有者委托的一种支配权,但他以企业法人为主体,一经形成法人产权便不可以任意分割,即所有者不可凭借所有权去分割企业的资产,所有者作为持股者只能在市场上交易所有权(股权),并以此来决定选择、评价、约束公司的行为,并转移风险,但却不能凭借股权来分割公司法人产权。股票一经售出不可退本,除非公司破产,按照事先确认的法律制度安排对所有者履行一定的责任。另一方面,在企业法人产权制度下,所有者一经委托,对大多数所有者来说不可能凭其所有权直接在公司内部监督、支持公司的行为,而只能是在公司外部或委派少数代表来监督、约束受托者。除非持股者作为董事进入董事会,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所有者只能通过市场交易,通过股票市场的投票来评估、监督、选择代理者。

可见企业法人产权实质上是一种受所有者委托的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在这种委托代理制度下,关于资产权利的职能便发生了分解,权利诸方面的主体相应出现了多元化,出现了所有者、支配者、管理者之间目标、动因、利益、权利、责任的差异,相应的产生了所有权、法人产权、管理权的矛盾因而也就要求相应的治理结构来衔接并规范诸方面的利益关系。

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由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四部分组成。其中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并将自己的资产交给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结构,拥有对高层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股东大会同时选举监事组成监事会,负责监督检查股市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执行状况;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基本相同,只是前者更加复杂、完善,因此,下面就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做具体说明。

(一)、股东和股东大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是公司股份(表现为股权)的持有者。股东有在册和不在册之分。在册股东是指在公司股东名册上登记其姓名、住址和简况的股东。非在册股东是指没有在公司股东名册上进行相应登记的股东。享有平时获得股息的优先权和清盘时优先获得补偿的优先股持有者,通常不算在册股东;普通股持有者依法过户后就成为在册股东。公司股东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依法对公司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股东的义务仅限于就其所认购股份额(即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股东的权利分为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而行使的自益权和以自己利益及公司利益而行使的公益权。自益权包括:股息红利分配权、剩余财产分配权、新股认购权、股份转让权等。公益权包括:出席股东大会权、表决权、请求召集临时股东大会权等。

股东权利的行使,在公司内部,一般是通过股东大会进行的。股东大会是指定期或临时举行的,由全体股东组成的组织,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股东大会的权利各国法律一般都有明确规定,一般包括:听取股东大会召集人(一般为公司董事、监事)报告的权利,查核公司各种报告、表册的权利,就公司事务特别是重大事务如任免董事、修改公司章程作出决议的权利等。股东大会一般分为普通年会和股东特别会议两种。股东普通年会是指一年一次必须召开的股东大会。股东普通年会一般是董事会组织召开。股东特别会议是指两次股东普通年会之间不定期召开的股东大会。股东特别会议可以由董事会召开,也可以由法定的特有一定数量股权的股东召开,还可以有由法院根据自己的动议或任何一个董事或一个有表决权的股东的动议,发布命令召开。召开股东会的通知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并在开会前送到每个有表决权的股东手里,参加股东大会的股东必须达到法定人数,才能视为合法,通过的决议才能有效。

(二)、董事和董事会。对于拥有众多股东的公司来说,不可能通过所有股东的定期集会来经营。因而,股东大会只能议事而不能具体管理公司的事务,这就需要股东通过股东大会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有能力的少数代表来具体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这些由股东大会选出的代表股东来管理公司的少数人就是公司的董事,他们组成的机构即为董事会。有些国家的公司规定,法人也可以兼任公司的董事,但必须指定一名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作为代表执行董事的职能。各国法律一般规定,董事的人数应在三人以上。

按照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法,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结构,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代表股东对公司实施管理,因而拥有广泛的权利。主要包括:根据公司章程和内部细则制订公司的经营目标、战略对策和管理原则;任免公司高层经理人员并决定他们的报酬和奖惩;协调公司、管理部门和股东之间的关系。董事会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是:不得从事公司业务活动范围以外的事;不得超越股东大会的授权;董事会决议与股东大会决议发生冲突时,一般以后者为主。

(三)、执行机构。公司执行机构由高层执行官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常务董事等),即高层经理人员组成。他们是公司的雇员,受聘于董事会,在其授权范围内拥有对公司事务的管理劝和代理权。高层经理人员,特别是总经理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决议;主持公司日常的业务活动;经董事会授权对外签定合同或处理业务;任免职员并报董事会批准;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公司业务情况;提出公司报告等。

(四)、监事和监事会。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是检查公司的财产状况和公司业务执行情况的公司常设机构。股份有限公司监事的选择和资格限制与董事基本相同,但一般人数较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的权利包括:业务检查监督权;召开股东大会权;公司代表权等。

三、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制衡关系

首先论述一下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关系。投资者通过认购股票成为公司股东之后,就开始了股东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有限责任制度即不管公司的经营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多大的财产责任,每个股东仅以其出资部分的金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通过有限责任来解决股东与股东之间的资产责任问题。第二,权利的合理分配。一是股东有根据一股一票在股东大会上投票的权利,同时股东又有权随时转让自己的股份。前者称为“用手投票”,后者称为“用脚投票”。

下面我们讨论现代公司中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之间的制衡关系。从法律上讲,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高层经理人员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

(一)、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在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是股东的受托人,承担受托责任,受股东大会的信任委托,托管公司的法人财产和负责公司的经营,这是一种信任托管关系。其特点在于:①一旦董事受托经营公司,就成为公司的法定代表。股东既然将公司交由董事会托管,则不再去干预公司的管理事务。股东可以“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②受托经营的董事不同于受雇经理人员,不兼任执行人员的董事一般不领取报酬,只领取一定的津贴。③在法人股东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大法人股往往派出自己的代表充当被持股公司的董事。

(二)、董事会与公司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一个信息不完备的经济环境中,代理人并不总是以追求委托人最大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产生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等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完备、不对称又会产生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受托人有必要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和经济效率。下面我们将分析现代企业是如何实现对经理人员(代理人)的监督与激励的。

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追求利益的差异体现在:作为委托人的董事会要求经理人员尽职尽责,执行好经营管理的职能,以便为公司取得更多的“剩余收益”即利润;而作为代理人的高层经理所追求的,则是他们本身的人力资源资本(知识、才能、社会地位、声誉等)的增加以及相应的经济收益。公司将经营工作委托给高层经理人员,根据经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包括公司的盈利状况、市场占有率、在社会公益方面的表现等)对他们实行相应的激励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其目的是要高层经理人员采用适当的行为,主观上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客观上最大限度地为了增加所有者的利益,从而实现激励相容。实现激励目标的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⒈正向激励。即所有者通过董事会制订的报酬制度将经理人员对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公司支付给经理人员的固定薪金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不能随着经理人员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公司支付给经理人员的报酬还有三种形式:奖金、股权(剩余索取权)和退休金计划。奖金的灵活性最高,它可以根据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而经常变化,但奖金很容易刺激经理人

员的短期行为。股权和退休金计划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股权即允诺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与公司股权的持有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长期的性质。退休金计划的目的也在于激励经理人员的长期行为,约束其短期行为。通过调整这三种形式的支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对经理人员的激励。

⒉负向激励。负向激励就是指一种约束机制。由于所有者与经理人员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经理人员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偷懒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实现自我效用最大化。负向激励就是指所有者对经理人员采取的惩罚性约束措施。负向激励首先表现在,在现代公司内部,尽管董事会把大部分的决策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的经理阶层,但董事会依然保留了对经理人员的控制(聘用与解聘),及决定他们工资水平的权利。

上一篇:足协游园会活动策划书下一篇:调查社区体育开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