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义务教育论文

2022-04-20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依法执教的新阶段。它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未来人才基础,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发展基础教育,对我省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育法义务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法义务教育论文 篇1:

认真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于9月1日开始施行。当前,全社会认真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意义重大。

一、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新《义务教育法》的社会背景、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起实施以来,对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义务教育法》在许多重要方面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经费未能得到保障、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未能得到有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等方面,社会反响较大。对此,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在认真听取教育系统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向全国人大提出了修订《义务教育法》的议案,得到了全国人大的采纳和支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于2003年底启动了《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历经3年,于今年6月29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已于9月1日起施行。

新《义务教育法》共八章63条,与修订前的《义务教育法》相比,不仅内容得以极大的丰富,而且以法律形式突出规定了五个方面的重点问题:一是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二是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三是对规范办学与收费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四是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五是对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作了进一步阐述。

新《義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教育部门要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依法行政的高度,深刻认识新《义务教育法》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依法履行职责,遵守法律规定,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各项工作。

二、认真研究,依法行政,切实抓好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工作。

近年来,辽宁省教育系统在1998年完成“普九”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全面实施了“两类新三片”(“两类”指“提高”和“双高”(高水平、高质量)“普九”;“新三片”指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发展处在省划定的巩固片、提高片和“双高”片的层面上,达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普九”)规划。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大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力度,加快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完善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建立扶困助学教育资助体系,使全省义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贯彻新《义务教育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1.坚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改革教学制度,优化课程设置,降低课程难度,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课业负担,将素质教育贯穿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二是要认真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中,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五是深化中小学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

2.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认真实施省政府即将下发的《辽宁省全面推进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及《推进计划》,及时完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任务;二是进一步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统筹区域人力资源,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校师资配置相对均衡。要采取切实的政策和措施,鼓励骨干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不断满足农村及边远地区中小学对优秀教师的需求;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

3.加强管理与监督,尽快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作出了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等具体规定,为清理名目繁多的教育收费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义务教育学校一是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还惠于民,取信于民;二是要贯彻落实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残疾、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等不同情况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三是把加强义务教育管理和监督制度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加大投入力度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尽快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四是教育部门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对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的落实情况加强督导检查,积极配合省纠风办等部门对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事件进行曝光和处理。

4.认真研究法律规定,做好义务教育重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是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对全省义务教育统筹规划的要求,做好推进义务教育的各项工作;二是要依法执行义务教育的有关国家标准。义务教育规定了一系列基本标准,如义务教育的办学标准,学校的建设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为义务教育的规范、统一实施创造了条件;三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完全用于义务教育。

5.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一是新《义务教育法》对教育督导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贯彻新《义务教育法》作为重要的督导内容,制订具体可行的专项督导计划,认真开展督导检查工作;二是要注重对义务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督导检查,对各地出现的违反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行为,要认真做好调查和处理工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6.要做好学习宣传工作,为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带头学习好新《义务教育法》,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要把研究制订贯彻新《义务教育法》的配套法规及实施细则作为重点;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工作,要积极协调党委宣传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将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宣传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普法规划,作为近两年普法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充分发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社会组织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城市社区、农村、工矿企业、建筑单位等,向广大家庭、父母和适龄青少年宣传新《义务教育法》,使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青少年、社会组织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四是要重点宣传修订《义务教育法》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在学习宣传活动中,通过总结本地区近年来义务教育工作、特别是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宣传全省义务教育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我们要认真做好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和贯彻工作,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辽宁省教育厅厅长)

作者:张德祥

教育法义务教育论文 篇2:

省委书记省长谈贯彻《《义务教育法》 适应战略重点转移认真实施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依法执教的新阶段。它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未来人才基础,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发展基础教育,对我省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至今还没有从因经济落后致使教育落后,又因教育落后而拖经济建设后腿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统筹全局,同时抓好经济建设和教育工作。根据中央的决策,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将转移到大西北。今后十几年内,我省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大规模开发甘肃创造条件,作好准备。为了顺利实现战略转移,我们不仅需要培养成千上万的各行各业的专家,数十万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而且需要造就包括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基础人才大军。要人才,就要抓教育,抓教育重在基础教育。从现在起,我们要抓住《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抓紧抓好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素质,培养一支开发甘肃、建设甘肃的有用的劳动后备力量,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以最大的努力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建国以来,我省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截至1985年底,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9.2%,普及初等教育的县(市、区)三十三个,占总县数的38.4%。但教育还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基础教育仍然十分薄弱,文盲占全省人口的34%,二十个民族自治县,文盲比例占青壮年人口的72.4%。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尽快实施义务教育,使广大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尽早享受到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

贯彻《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必须从甘肃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我省地域辽阔,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农区与牧区、川坝和山区,在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是我们制定全省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我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致分为四类地区,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0年、2010年实现。对第一类地区,我们采取以补促筹的办法,国家给予少数补贴,主要依靠县乡筹措和群众集资办学:对第二三类地区采取以补扶贫的办法,国家重点给予补助,群众投工投料;对于十三个老、少、边、穷县,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财力、物力和师资等方面采取特殊照顾和重点扶持的优惠政策,使教育发展速度盡可能快一些。民.族自治地区可适当延长普及初级中等教育期限。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省上将尽力给予援助。

普及义务教育,必须把师资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来抓。在近期内,我们要把有限的教育资金尽量多地用在培训、培养中小学师资上。第一要大力办好师范院校,以师专建设为重点,争取二三年内达到每年招生二千人:同时,以省电视教育学院为依托,形成师资培训电视教育网络。第二,通过多种途径,培训现有师资。一方面搞好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电大、夜大、函大的学习。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现有不合格教师绝大多数能胜任教学。第三,要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多办实事,稳定教师队伍。省上决定,连续三年,每年拨款五百万元为城镇中小学教师修建住房,拨款五十万元设立“园丁奖”基金。从1985年9月起,增加了对民办教师的补助。

为了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全省教育事业费每年递增10%以上。凡建立了乡财政的,财政支出的相当部分应用于义务教育。同时,通过其它渠道每年筹措一些资金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普教事业。全省中小学都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普及义务教育,要继续搞好普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试点。目前,全省已有十个县、区,三百多个乡镇实行了中小学分级管理,在四百多所中小学实行了校长负责制。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用二三年的时间逐步推开,进一步调动县、乡两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办学的积极性。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问。城乡初中应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还要创造条件,试办职业初中,以适应脱贫致富的需要。

作者:李子奇

教育法义务教育论文 篇3:

新《义务教育法》:为保证顺利实施义务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立法背景:义务教育取得了大发展,但一些问题日益凸显,亟待突破。

1986年,《义务教育法》通过以后,对于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经过20年的奋斗,义务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两基”,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义务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2000年“普九”以后,义务教育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截至2005年,全国小学的净入学率达到了99.1%,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是98.4%,与1986年不到70%相比,提高了28个百分点。新增的文盲,下降到20万人以内。2005年,初中毛入学率提高到95%,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为69.7%,与1986年相比,提高了将近30个百分点。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超过了95%,比2000年的85%又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政府投入为主的渠道进一步明确。截至2004年,各级政府预算内的投入达到了2194亿元,是1986年的30多倍。近年来,投入的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

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截至2005年,全国有小学36.6万所,教师559万人,初中2.6万所,专任教师349万人。教师的合格率,小學达到了98.6%,初中达到了95.2%。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工程、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工程等。2005年,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面积达到了12.7亿平方米,有26.8%的初中和7.9%的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很多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办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那么,为什么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之下,还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修改呢?20年来,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还是暴露出不少的问题。首先是教育经费投入还是不足,表现在需要通过收取杂费来补充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1986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是不收学费,但是要收杂费。杂费在《义务教育法》里面没有直接规定,是采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规定的。过去,国家很大一部分的教育经费是人民群众补充的,教育法规定了农村的教育集资,农村的教育费附加,加上杂费,每年就是几千亿元。总的来说,国家投入还是不足。目前,国家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2004年是2.79%,2005达到了2.81%。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在2000年的时候,教育投入要达到GNP的4%。但现在没有达到,只有2.81%。4%在国际上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低的标准,中等发达国家要求达到6%。所以,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一些特殊群体的受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比如,城市流动人员的子女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全国流动的农民有几亿人,在一些城市,外来的人口超过了本地的人口。外来人员的子女,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要接受义务教育。有的城市举办了外来人员子女的专门学校,编班之后,有人提意见了,说把流动人口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隔离起来进行教育,好像美国的白人和黑人一样。当年在美国有很著名的案例,白人和黑人学生隔离起来进行教育,美国的法律是承认的。有个著名的法案叫隔离而平等,即分别隔离起来,但是大家是平等的。后来,有个叫布朗的美国人打了个官司,告教育部门,认为这个不平等。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最高法院推翻了隔离而平等的判决。所以,现在美国的白人和黑人是混校的,你到美国去参观,你问他这里的政策落实得怎么样,他很敏感,马上就把白人学生的入学率和黑人学生的入学率拿给你看。如果讲老师,聘任多少白人老师、多少黑人老师,他有个比例,他要给你看,这是美国的政策。那么,我们现在农村的、流动人员的子女到城市里来接受义务教育,也要平等对待。

同时,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也需要把一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20年来,各地在“普九”的过程中,有很多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上升为法律。另外,党和国家的重要的新政策需要上升为法律。比如近年来推行的“两免一补”政策,需要上升为法律,有了法律,解决问题就有了依据。

立法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儿童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权利。

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这一条是关于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在新《义务教育法》宗旨当中,最核心的就是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一句话,是我们立法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保障权利。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年龄、家庭背景、信仰,都有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普九”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很多地方水平不够高,还是处于低水平阶段。制定新《义务教育法》,其目的就要使受教育者享受到高水平的、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他的权利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义务教育的质量问题。光入了学,没有高质量,受教育者权利还是得不到发展。

有了权利的确认、权利的发展,权利还要受到保障。要让权利固定下来,必须要有保障的措施。权利的保障首先是要政府来保障,政府要包下来,要全管。

义务教育有三个特征,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和统一性。强制性,也就是必须接受的教育。什么叫做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的事业。

为什么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因为义务教育涉及到人的发展,涉及到民族的发展。在一些早期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认为义务教育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有紧密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必须实施,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必须上完,因此,就叫做强制性。这个强制性,就是他的义务性,英文叫compulsory,就是非自愿性。这里的强制是非自愿,你自愿不自愿都要接受。从非自愿性这个角度去理解就比较准确。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是自愿的,你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不上。你不上,不违法,不仅不违法,还是你的自由。这个强制性是全体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是哪一部分。过去我们在实施的时候,可能为了一些特殊的地区,也采取一些特殊的规定,比如“普九”不行就“普六”。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措施,“普六”不是目的,目的还在于今后的“普九”。这个强制性,需要国家提供保障,需要国家提供制度,也需要国家提供对于违反这个义务的惩罚机制,就是法律责任。

公益性。既然国家要统一地、强制地实施义务教育,国家出钱办学校,支付教师的工资,学生免学杂费,这就叫公益性。公益性的概念很丰富,体现在义务教育就是国家要全面保障。这里有两个必须,第一个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第二个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上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他们的义务教育都是公益的。可能在有些地方根据国家的财力,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的国家保障得多一点,有的国家保障得少一点,但都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不收费。因为你收费,人家就可以不去,你要让人家都来,就不能收费。我们过去规定的是不收学费,但是收杂费。杂费,当初的设计不是后来演变成的那种杂费,只是对学校的公用经费给予一定的补贴。1986年《义务教育法》刚实施的时候,每个学生每年就是几块钱,不超过10块钱,全国总的不超过8亿元。后来这个口子是越开越大,变成了一种收费的制度,各地都出台了收杂费的标准。全国2004年的统计是收到了200多亿元,这显然不符合公益性的特征,前一段时间大家对收杂费很有意见。这次修订《义务教育法》针对这种情况,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免费性。

统一性。中国很大,如果义务教育不能统一实施,就达不到义务教育的目的,就达不到通过义务教育来提高国民、民族素质的要求。统一性就是说在中国,要由国家来统一实施。国家要颁布一系列的标准,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建立一系列的体制来统一实施。统一性体现在《义务教育法》的各有关章节的规定当中。

重要突破:明确国家责任,促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除了明确义务教育的性质以外,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还明确规定了一些重要的内容。

運用法律形式第一次把素质教育明确为法律要求。在新的《义务教育法》里面,第三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规定国家教育方针以外,还规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新《义务教育法》中出现了两次,这是一个新的规定。也就是说,以后搞素质教育要变成一种法律的要求。在今后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培养目标来讲,就要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人类的一种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说过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因为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看到了现代社会工业生产的分工给人带来的片面的发展,为了职业、为了就业,人的本性受到了扭曲,变成了物的工具。

今后的教育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主要也是因为应试教育搞的是片面发展,是以考试成绩为追求目的的发展,它不追求人的素质,不追求人的个性,只追求人的考试成绩。发展义务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有的人考试考得很好,但是工作中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这就叫高分低能。发展义务教育实行的是一个平等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不能带有更多的功利性的目的在里面。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的时候,也不要去甄别学生。

规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内容。第一,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这个教育资源包括经费,教育经费划拨要按一个统一标准去划拨,不能说哪些学校是重点学校,给的钱就多一点,非重点学校给的钱就少一点,要合理分配。相反,越薄弱的学校越要改善办学条件,经费还要给得多一点,要倾斜。当然,合理配置也不意味着就是绝对平均分配。实际上目前我国在配置资源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转移支付的机制,就是中央到省,省里到县;还有一种就是中央对落后地区、西部地区专门拨付的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在美国也是这样,美国的每一个州,州政府为每一个学生拨了一个等额的资金额度,生均教育经费是多少,这个叫做按水平平均拨付。但是对一些落后的社区,还有一个机制叫做垂直机制,就是单独为这些社区准备的,比如黑人社区、少数民族族裔的社区等等。除了经费以外,教师要均衡配置。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要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除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以外,对那些相对差的学校,如果按照均衡配置的做法,你给一百,他也给一百,其结果,薄弱学校永远也赶不上去,因此,要加大力度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第三,要采取措施,保障农村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对于农村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要采取特别的措施。第四,要为家庭困难的和有残障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我们讲“两免一补”,其中“一补”———生活困难补助也是符合这一条原则精神的。

关于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只要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男、女,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贫富,都应当是平等的。不能说有钱的学生就上好学校,没钱的就入差学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为了体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理念。

关于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新规定。关于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方面的规定也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一个重要的亮点。新《义务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几年来,笔者到很多县里调研发现,由于法律上不明确,义务教育经费主要还是县政府在负担,中央的那点补助解决不了大的问题。过去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讲分级办学,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往往又把这个分级管理理解成为以县来管理。以县来管理,就是以县为主拿钱,这样一个思想长期流行在许多政府部门当中。为了根本解决不收学费、不收杂费的问题,新《义务教育法》就作出了一个重要的规定,即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义务教育的经费。形成一个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分担、省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县为主来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局面。过去我们说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来管理,但不是以县为主来投入,这次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都要负担,职责在哪里?职责在省级政府。

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日本也是采取中央和地方分担,分项目、按比例,只不过它在立法当中,比例写得很清楚。这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里面规定,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是8∶2,中央政府承担80%,省级政府承担20%;中部是6∶4,中央政府承担60%,省级政府承担40%。东部地区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共同承担。

关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新规定。新《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一是国务院领导,二是省要统筹,这是新的规定,过去没有。过去的《义务教育法》和任何文件都没有作这个规定,这是第一次在法律里边作出相应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今后,一个地方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要由省级政府来负担,统筹规划实施。原来修改的时候,光有一个统筹规划,后来到了“三审”时候,大家讲只有规划,不落实也不行,还要省来实施。三是在管理上还是要坚持以县为主。因为过去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在管理上,在投入上,县政府出了很多的力量。这次修订,责任非常明确。一个省落实得好不好,省长、省政府首先要负责,具体的管理是由县级人民政府,实行的是这样一个体制。如何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进行管理方面,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的实施。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说,校长的管理,入学的监督等等,都有具体的管理责任,别人想管,还不行,你想推,还推不掉。教师的管理、校长的管理还在县教育行政部门。

(作者系教育部政策法规与法制建设司司长、吉林大学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

作者:孙霄兵

上一篇: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古典型园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