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大学生就业难谈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2022-12-23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为社会输送和谐人才,构建和谐校园责无旁贷。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比例飞速增长,而作为大学生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女大学生的比例也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快速增长,女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

而与此同时,女大学生就业难似乎已经成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那么女大学生为什么会在跨出校门时遇到如此沉重的负担,高校在人才培育过程当中又有什么不足之处,这些无疑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意义。

1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性别制约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激增至495万,比2006年增长82万,女性比例更是居高不下,根据国内某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约有70%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当中存在男女不平等,遭遇“隐性歧视”。由于女大学生与身俱来的生理特点,导致女性用工成本较高,就业适应性低,而用人单位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担负女职工孕产期的工资的费用,增加了雇佣单位的经营成本,致使一些大单位宁可要成绩较差的男生也不要成绩好的女生。面对就业市场的尴尬局面,很多女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来提高自己的价值。从这几年考研的人数中,我们可以看到,女生的比例逐年提高,然而等到毕业时情况却并不像她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于是在就业难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而女性的就业就相对越困难。

1.2 观念制约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不乏因自身原因导致就业困难。一方面自视过高,对工作的期望不切实际,对国家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等情有独钟,对竞争压力大、风险大、调动频繁的单位和岗位避而远之。另一方面,自信心不足。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对就业前景担忧,找工作没有自信心,感到紧张、害怕、焦虑,只会临渊羡鱼不敢退而结网,对于中意的岗位不敢鼓起勇气大胆应聘,结果错过时机以致难以找到工作。于是,在高校校园当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即将毕业的女学生不是忙于找工作而是在家长的带领下现身婚介所或忙于相亲,通过婚姻找一个好出路。这种被戏称为“曲线就业”的现象无疑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

1.3 教育制约

高校课程设置的陈旧,市场化程度较低,也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受到阻碍的原因之一。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是由国家统一包分配的,就业问题不在高校管理和服务体系中。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高校许多专业和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而导致人力资源流失和人才浪费。同时,虽然不少高校积极向社会和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但整体来说市场化程度还偏低,尤其为女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就显得更为薄弱。

2 高校对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不足之处

2.1 重男女均等,轻性别教育

高校在对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秉承了“男女都一样”的精神,学校的正面教育为女生树立了与男生相同的成才目标,性别教育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在全社会倡导“男女平等”的号召下,如果无视男女之间的差异而“平等”,强调男生能做到的事女生也能做到,看似是一种均等教育,实际上是承认了“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有相关调查显示,无论是在学业、就业方面,还是在工资收入、事业开拓等方面,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家庭对女性的期望,甚至女性对自身的期望,都明显低于男性,导致女性的整体素质水平、综合竞争力都不如男性。有些高校教师也认为,目前女大学生中存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不在少数。正是这种性别传统观念,使得女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她们只求平稳,不求竞争,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只满足于把自己的学业搞好而表现得乖巧、听话,不犯大错误,久而久之,高校学生工作中几乎忽略了女生教育这一块。

2.2 急于输送人才,忽视育人过程

一方面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不均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意识不强。多年来,高校德育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者和两课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不均衡。而学生辅导员、党总支书记等学生工作者平时又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深入细致的育人工作无法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在育人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围绕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时间也基本上在毕业生“找工作时期”,指导的内容也局限在介绍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如何参加面试等。学校还缺乏一个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未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当年招生数量的情况下,不少学校急于将毕业生推向市场来获得高就业率。

2.3 选秀活动盛行,缺乏对活动的指导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大众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充斥我们的眼球,“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好男儿加油”、“快乐男声”等节目,无一不受到当然大学生的青睐,尤其是受到女大学生的的追捧。而80后大学生的特点是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又注重塑造自我形象,在标榜个性的年代里,我们经常能够在校园里看到各类“show”一浪高过一浪。而需要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型、理论型、专业型学习活动和社团活动却受到冷落,参与者寥寥数人,校园文化活动严重缺乏人文精神。

而另一方面,有部分教师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就应该让学生蹦蹦跳跳,秀秀闹闹,学生自我“搭台”,才能体现活动主体性原则,或者认为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校园文化活动意义并不大。因而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研究不够,引导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社会刮什么风,学校就开展什么活动,使得许多学生要么成为看客要么在低级趣味的活动中打发时间。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 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大学生性别教育,促进男女学生共同健康成长

女大学生作为中国女性的优秀分子,是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加强大学生性别教育,对当前构建和谐校园,为未来社会男女两性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开设性别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性别教育。教师根据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拓展女大学生视野,使女大学生学会用性别视角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将社会性别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动,从而促使其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性别教育寓于各类活动当中。通过学生在活动中无意获得的体验,比如,组织一些女生乐于参加的社团活动,举办女大学生论坛,成立学生自己的组织——女生部等,使得女大学生提高自信心和自主意识,调动她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女大学生内在的潜能,促进女大学生成才。

3.2 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整体育人就是要形成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全员育人,就是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落到实处。对学生的育人工作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要使学校每个教职工都承担起育人的使命与责任,把育人工作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负责。

全程育人,就是学校要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进行全过程的培养。育人工作不能仅仅只进行阶段性教育,更不能把就业教育只安排于毕业阶段,全程育人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进校第一天开始至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努力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成才又成人,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优秀建设人才。

全方位育人即指高校的各个部门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大家恪尽职守,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形成高校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局面。此外,高校还要与家庭、社会、用人单位进行多方位的联系,形成育人的全方位、立体化、多互通的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3 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品位,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党中央明确指示,希望高等学校能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制高点,在传播精神文明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的作用。而高校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信仰的交汇地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场所,社会上的各种文化现象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都会有所体现。因此对于各类选秀活动等大众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地吸收或是抵制,应该看到其积极的或消极的一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学生创立起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从学校领导到广大教职工要担负起设计、规划、组织的重任,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出整体性和全局性的部署,设计好校园人文环境,开展好大型文化活动,能够抓住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做到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还应当在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及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下,开展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活动在校园文化的多样中达到和谐。比如开展讲座、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制作发明比赛、读书会、文体比赛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活动的需求,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能力,还能使学生在不用形式活动的协调中得到充分发展。[2]35校园精品活动也将在学生的不断参与和创造中诞生,逐渐形成具有本校品牌的校园文化,以此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在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当中存在轻视性别教育、忽视育人过程、缺乏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等不足之处。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必须建设好自己的校园阵地,通过建设和谐校园真正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育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刘芳.对高校性别意识和女生教育的思考[J].成宁学院学报,2005(1).

[2] 杨鲜兰.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原则和重点[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24):35.

[3] 闫兰.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117.

[4] 李军.论坚持高校德育的整体性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40.

[5] 孙家学.正确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特点,积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2.

上一篇:现阶段西部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策略分析——以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为例下一篇:重庆市綦江区青年学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