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商业银行论文

2022-04-19

摘要: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主修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作为银行一线柜员必要的金融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课程;校内实践课程主要是利用仿真银行软件平台,让学生实践操作各种银行业务,让学生提前熟悉银行柜员业务,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实践教学中,遇到教学困境,要不断克服困境,解决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实践教学商业银行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教学商业银行论文 篇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性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金融行业人才,金融学专业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教师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该课程特点,针对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变教育教学现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增加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关键词:金融教学;商业银行;金融学专业;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金融产业化发展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整体,实现学校内模拟实践知识的真实运用,这为学生接触社会、认识金融行业、接受现实教育提供了机会,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寻找差距的学习机会。

一、课程特点及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特点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研究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营运机制及业务发展规律的科学。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操作性。具体特点如下:

1.学科综合性强。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紧系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与各部门和企业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因此,除一些金融基础理论课程之外,还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知识,作为本课程业务操作和经营理论的学习基础。

2.宏微观相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一门微观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商业银行,贯穿全书的“三性”管理原则以及各项具体的业务操作都立足于单个商业银行,但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又是在大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国内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都将影响到商业银行具体的经营活动。因此,该课程具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紧密结合的特征。

3.内容更新快。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政策性、经济性因素对课程内容的影响较大,教学内容需要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在过去30年里,金融自由化、全球化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银行间合并、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推行以及美国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等等,所有这些都迫使商业银行不断调整其经营理念,寻找新的管理方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实践操作性强。课程在介绍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性质和职能、经营管理目标与原则等基础知识之后,进一步讲解现代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信托业务、投资业务、国际业务等业务经营的内容和方法,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些业务操作、各项管理都需要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的认识、全面掌握。

(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操作。在此课程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通过记笔记、背诵等方式在教师讲授范围内接受、消化即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相关的原则、作用、特点、性质讲得多,现实实际操作运用极少,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空泛的感觉,缺少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课堂教学往往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缺乏与银行部门建立信息传递渠道和交流制度,有关银行改革的信息及国家的金融政策的变化,往往只能从有关报刊杂志中间接获得,缺乏完整性、系统性且滞后严重。以至于学生学习内容不够前沿,学生掌握内容与现实存在差距。

3.考核形式缺乏科学性。目前,高校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考核中,教师往往通过总复习指定书中重点内容,让学生背诵,通过笔试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对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掌握程度,单单笔试卷考试是很难完全反映出来的。这种僵化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有失公正。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实验教学的展开,主要是通过利用数据库、专业软件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全面。实验教学在金融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创造力,而且是顺应当代金融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适应《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本身的特点,解决当前教学存在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伴随着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实践发展,无论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还是金融创新业务,大多是建立在很多既定的条件和假设的前提下。在此课程教学中表现为业务流程内容越来越细化,风险控制方面越来越技术化,各种业务的管理模型越来越工程化。但理论和实践又有很大的差别,实践是个性的表现,它受许多不定因素的制约;同时,面对中国的国情,教学中必须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密切注意银行业务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相应地,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不配合实验让学生加以操作和演练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迅速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快速发展以及金融机构多元化经营趋势的逐步形成,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转向微观化和实用化。尤其在当前银行业仍是金融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实用性技能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金融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格局不复存在,将模拟实验引入教学中,尽快提升毕业生应用能力也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二)顺应金融经济形势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学专业应立足于培养从事实际操作和管理工作,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因此结合实践更新教学内容是必要的。首先,实践性教学可以发挥理论性教学的补充及延伸作用。其次,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再次,实践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探索与实践

(一)专题课堂讨论

专题课堂讨论课就是把学生进行的专题研究成果通过演讲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媒体中的财经类节目及相关报刊,适时跟踪研究我国银行业的热点问题,对各类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并以某一热点问题作为深入研究的目标,不断收集资料,掌握其发展动态,弥补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通过专题课堂讨论课,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加了学生做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组案例提供高度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作出判断,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专业课授课的重要手段之一,可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以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体会。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选出各小组的发言代表,将学生们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模拟实验

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在完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及其他相关课程的理论部分的学习后,该课程的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经营,以增强执业能力和信心。教学中把模拟实验根据业务特点分成网上模拟和手工模拟两部分,网上模拟部分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前台业务部分,包括出纳、储蓄、会计等柜台业务,可按照银行软件实训程序,在网上模拟业务操作和交易,最后形成规范的实训报告;手工模拟部分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后台管理业务部分,包括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表外业务的流程及管理。

如对于银行贷款业务实验,教师通过深入银行业务部门,收集贷款业务第一手资料,进行了贷款业务实验课程设计,设计包括三部分内容:公司流动资金贷款设计、公司项目贷款设计、个人消费贷款设计。公司流动资金贷款设计,包括业务操作流程及与操作流程相一致的贷款申请书、流动资金贷款调查表等的设计;公司项目贷款设计包括业务操作流程、项目评估报告及相应成本费用估算表、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等评估计算表的内容;个人消费贷款设计包括业务操作流程、个人信贷申请书等内容。每一部分都模拟业务实际,包括操作流程、各环节需登记的凭证、账簿、合同等,由学生亲自动手,结合贷款程序,从头到尾,实际操作一遍,增加感性认识,并有助于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重新阅读和理解银行的主要业务,运用已学的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作出决策并完成相关文件,如授信报告、借款合同的签订等,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判断能力乃至写作能力都是一次锻炼。学生要按照学院的要求认真填写实验报告书,并及时交给教师存档。另外我们还安排了专家讲座,聘请银行业务部门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授课,以增强学生对业务实际运作过程的了解,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获得有关最新业务及政策动态的信息,并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去银行实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四、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金融专业的教师对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是金融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薄弱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以期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达到培养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鹏.将模拟银行实验引入《商业银行经营》课程教学的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4).

[2]孙静.金融投资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9,(4).

[3]刘祥伟.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学创新刊,2009,(20).

[4]邢天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究,2009,(1).

作者:闫 强

实践教学商业银行论文 篇2: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校内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

摘 要: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主修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作为银行一线柜员必要的金融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课程;校内实践课程主要是利用仿真银行软件平台,让学生实践操作各种银行业务,让学生提前熟悉银行柜员业务,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实践教学中,遇到教学困境,要不断克服困境,解决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

关键词:综合柜台业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1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简介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培养符合银行一线综合柜员岗位的课程,其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包括:①办理个人存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特殊业务、对公存款业务、对公信贷业务、大小额业务、汇兑业务、银行各类票据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收费业务等;②假币的识别能力,单指单张点钞能力、小键盘盲打能力等。除以上硬性的技能目标外,还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

2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践课程设计要以能力目标培养为导向

2.1 设计的理念

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能够快速适应银行柜台工作岗位的能力。

2.2 实践课程设计内容

本课程的实践课程设计共30个课时,如安排学生集中实训,大约需要一周时间,安排在上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理论课程之后。实践课程设计由易到难,先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后,然后到专业知识层次。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常识层次,表格中的1-3。先复习银行会计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种银行会计凭证;认知银行的会计印章、机具以及一些使用管理规定;熟悉银行柜员服务礼仪、服务技巧;二是专业实践层次,表格中的4-8,个人业务、对公业务以及票据业务。

3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践课程要求要以素質能力为己任

3.1 授课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践课程是技能训练型的课程,对任课老师在知识和技能上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一方面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对商业银行柜台业务知识要精通;一方面要求老师是实践骨干,要有实践操作能力,对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操作要非常熟悉。不然,一切设计与改革都将成为空谈。我们有老师确认为是轻松好玩的课,课程安排不饱满,对学生要求不严,没有培养的具体目标,这些都将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

所以要教学这门实践课程,就应该有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好:一是积极培养现有老师,让老师们加强企业锻炼,深入到企业中实践,到银行去学习去实践;二是邀请银行一线业务骨干不定期来学校教学,如示范点钞、传票翻打、小键盘盲打、假币识别等技术,向同学们介绍工作中的精彩案例,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2 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自信力都不足,容易自暴自弃。表现在学习生活细节上,就是懒散,拖沓,自律能力不够。我们要教育好学生,一定要从细节下手,改变他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3.2.1 养成良好的银行柜员书写规范

数字书写占账表的一半多一点为宜,中文字迹清楚,数字大写准确,日期大写填写正确。票据填写规范,字迹端正。

3.2.2 领用、交接正确规范

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实践课程与银行岗位对接,严格按照银行的领用、交接规范来训练。

领用重要空白凭证要签字登记,交接印章节要签字登记。登记簿老师要检查,使用的重要空白凭证要与登记的一致等等。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终身学习型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应该全方位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门课程都要强调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环境和实际工作环境接近,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与职业素养。穿着庄重,不暴露;桌上摆放整齐,不能随地乱丢垃圾;不能在教室吃东西、不能迟到早退、不能随意进进出出;下课后搞好卫生,电脑要关机、鼠标、键盘、椅子下课后要归位等。这些细节都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在实践课上,老师教专业知识实践外,还得强调这些细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4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践课程条件要以实训室建设的创新为前提

创新实训室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建筑的创新,二是内涵建设的创新。我这里重点指的是内涵建设的创新。今天的企业创新日新月异,如果我们的实训室建设10年不变,那教学实训不可能与企业接轨,对接实际工作岗位。学生学到的可能都是企业废弃的。所以我们的实训室要创新,这样就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对银行业务的兴趣。

4.1 仿真的实训耗材、设备是内涵建设的基础

实训耗材包括实训银行单证、银行各类票据、传票、点钞劵、印章等等;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密码器、传真机、ATM机、柜台等硬件设备。只要学校经费许可,都可以采购到。

4.2 仿真的银行模拟教学软件是内涵建设的重点

建设仿真银行教学实训室,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实训室的模式,按照银行网点营业厅设计实训室方便教学。不但要布置好电脑,还要购买好密码器、打印机、模拟凭证、各种传票、练功券、ATM机等。与软件公司共同研发高仿真度的银行模拟软件,尽可能的使学生学习的软件界面接近于银行真实的工作环境。高度仿真的银行模拟软件,这点很重要,现在市场上银行模拟软件很多,效果怎样?需要专业教师和银行企业导师的判定。软件的开发需要软件公司、学校和银行企业共同参与,才能出好的产品,才能与银行企业对接。因此这里校企合作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这门课程重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非常重要。只有不断的紧跟金融企业对接互动,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张瑞梅

实践教学商业银行论文 篇3:

反馈控制原理在国际结算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课程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结算》课程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和实践性,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以及实践教学中的缺少有效反馈和有效调节难以达到实践教学效果的问题,本文应用生物和电子技术中的反馈原理,分析了国际结算实践教学中的反馈机制,利用反馈原理构建了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国际结算 实践教学 反馈

一、引言

考察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实践教学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理论支持。国内教育界也无法清晰界定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讨论出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基本共识是认为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计划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随着人们对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和深入实践,学术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是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业求职能力的根本途径。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于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如开展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手工实验教学、实验室软件操作等,形式多种多样,实际上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开展实践教学要首先明确以下问题:第一,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现在大部分高校、甚至其中的大部分专业都提出和提倡实践教学,呈现一哄而上的趋势。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只有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技术进步与创新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才适合开展实践性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要深入持续的开展实践教学理论探索和研究,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实践教学规律的方法和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也要遵循教学规律;第三,要善于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开放式教学。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国际结算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构建了国际结算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且在阐明反馈原理的基础上,把反馈控制机制应用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总结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经验和问题。

二、国际结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对于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研究型普通高校来讲,如何通过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而在选择哪些课程来开展实践课方面,高校必须慎重,要从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并密切关注课程与实际结合点,使实践课的选择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国际结算的课程性质和特点,使它完全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1)国际结算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本科的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在学习国际结算课程之前,学生所学的经济类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际结算课程与这些课程没有直接联系。它虽然是国际贸易的实现途径和国际金融的资金流动,但它更多的是注重研究外贸企业和银行的相关业务操作。(2)国际结算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是以企业外贸业务为研究重点的课程,如外贸实践中的信用证处理、外贸单证填制、外贸函电的写作等。国际结算还是一项实用性、操作性相当强的国际银行业务,是全球各大银行中间业务领域重要的利润来源。因此,不管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外贸企业人员还是办理国际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都需要对国际结算的实践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实务操作部分,如果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传统讲授,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学生日后从事实际国际结算工作,就不能很快进入角色,甚至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训,这样就无法体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3)国际结算业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国际结算中的众多理论内容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和更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航运业、保险业、银行业等相关部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际结算也陆续有了一些变化和新的做法。如2007年7月正式实施的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出版物》)为银行进行信用证业务的处理提供了一些新的规定。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动态,设计新的实践内容,将国际货物合同交割中最真实的一面传达给学生,从而使理论与实际达到统一。可以看出,由于这些特点使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对基本知识的口述,其教学内容应以包括各种实践内容的实践性教学为主,以传统的课程讲述为辅。独立性特征就要求教师必须建立有效的反馈通道,能获知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时代性特征是一种来自实践性教学系统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它会对系统内的元素造成影响,教师要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精心选编教材,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践性特征为建立反馈控制系统提供了条件,使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鉴于国际结算的课程特点,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来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对传统授课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课程讲授为基础、以实践环节为重点、以学生能独立完成国际结算业务为目标”的教学目标定位。形成了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中都分别针对师生规定了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操作要求。(1)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一定量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如采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票据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票据的各当事人行为内容、权责、义务进行模拟。在托收和信用证部分以“案例分析”为主,即创设情境,创造实例,并进行分析。教师要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践性内容,合理组织实施,提高学生参与率。通过采取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主动体验所学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实践环节打好基础。(2)课后辅导练习环节。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练习册,布置一定量的课后练习,特别是有关结算方式中有关票据、单据和信用证的制作、审核等环节。本环节要求要有内容适合并与课堂同步的练习册,当然最好是教师能建立题库。为了节约时间并能充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抽样批改。通过科学编制和收集,已经整理了100套练习,平均每一章都有10套左右的相关练习。练习的主要题型以案例题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应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巩固,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实验室上机实验环节。虽然不能简单地把实践教学等同于实验教学,但实验教学仍然是整个实践教学中的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实验教学主要在实验室进行,按照预装好的国际结算软件,结合课堂教学进程,教师首先进行计算机软件的模拟实验操作示范,消除学生的陌生和畏惧心理。通过大屏幕演示,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最后由学生重新独立完成,并提交书面实验报告。本环节要求每周定期上机实验,学院建设有现代化实验室,并配备国际结算软件和教师演示、指导、考核系统。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建有省级经济管理实验示范教学中心,中心设有国际金融与结算实验室。必须做到实验内容的系统化,教师按照课程进度编制系统的实验手册(实验报告),对每一次实验的具体内容、要求、结果进行明确说明。把国际结算上机实验课分为6部分内容,包括结算票据、汇款、托收、单据、保函、信用证,在每一部分下分别设3次左右上机实验。另外,为了便于管理和教师指导要科学的组织,每一个实验班人数安排在30人至50人之间。学生通过完成软件中的虚拟企业和银行的结算业务,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其完全熟悉国际结算实务。(4)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集中校外实践,在实践单位主要是要求学生观摩、考察并动手完成外贸企业和银行国际结算流程,解决校内实验中的疑问,总结有关结算知识在生产实践的运用。本环节要求教师制定科学的实习计划,学院建立有关系稳定、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单位的观摩实习将使学生掌握结算实践流程,提高学生对国际结算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反馈教学原理在国际结算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反馈原理与基本模型生物学和工程学上稳态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闭合回路,称为反馈控制系统。其控制系统不断接受被控系统的影响,即被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给控制部分,从而改变它的状态。控制与被控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这种来自受控部分反映输出变量变化的信息传向控制系统,称为反馈(Feedback)。反馈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返回影响过程的现象,反馈活动又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结果对过程产生促进作用,即反应的产物反过来促进反应的进行,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功能。负反馈是结果对过程起抑制作用,即反应的产物反过来抑制反应的进行,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实践教学的教学过程是由组成系统的元素(教师、学生)和教、学、检验和反馈等环节组成的,是一个具有反馈环节的过程控制系统见(图1)。反馈教学原理是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授课、实验室实验、单元测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反馈信息(输出量)入手,通过及时答疑、讲评,解决学生实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负反馈),同时强化正确的教学环节(正反馈),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目标。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存在反馈控制机制,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更重要,因为实践是理论的应用,也是对理论的最后修正环节。由于实践结果具有较清晰的表现形式也更易于控制和调节。由于按照一般教学规律编制的实践教学目标无法全部或精确考虑与预测实践性教学系统内部(教师或者学生因素)和外部(教学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及变化,因此实际系统运行的过程和所期望的结果之间一定存在偏差,而反馈可以根据这个偏差的大小,进一步实时地修正先前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使教学系统动态偏差逐渐减少。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按照反馈规律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

(二)反馈性实践教学的运用 按上述国际结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可以用(图2)来表示国际结算实践教学的教学反馈控制过程。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会发现大量的实际问题,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帮助其解决问题。教师取得可信的反馈信息后,应认真归纳、分析,及时讲评,消除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保证教学的师生同步状态。讲评应该针对的是课堂、作业、实验、实习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扩展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学过程进一步的修正了最初制定的实践教学目标,为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在课堂的实践性讲课中增加案例教学,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激情,并给每组学生分配一定的讲课任务,最后由老师总结和点评,这样就把原来枯燥的条文式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老师布置的一定的案例练习和上机实际操作,可以及时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目标做出评估和修正。几年来金融系国际结算教研组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对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内容、结构、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整套针对该课程实际特点的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编写了相关教学材料,通过课堂交流、专用邮件、学生定期评课等信息反馈方式,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深受学生喜爱,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实验课程。我校于2008年至2009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始实施国际结算课程反馈实践教学,2006级与200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习, 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在加深了课堂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明白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也认识到课堂知识的重要性,不会再简单的认同一些消极思想和观念。同学们就业目标非常明确,找工作时也更加自信。这两届毕业生中有多位同学在深圳等沿海外贸企业工作,还有多位同学进入到商业银行工作,都认为国际结算实践课程的学习对其最终的职业定位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每个学期的学生评教中,国际结算课程都得到95分以上的优秀评价。

(三)国际结算实践教学的总结和思考 (1)反馈控制教学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反馈的真实性、讲评的及时性。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要经过认真科学的推敲确定,要遵循全面性、层次性、适度性和具体性原则。当然教学目标是一个能动指标,教师可以参考上一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本届初始目标,然后在教学反馈过程中不断的补充、完善和调整。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科学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各个反馈环节中必须确保真实有效,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督促检查意识,杜绝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应付心理和抄袭行为,如在课后练习环节,教师可以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一样的题,在上机实验环节,使学生的上机空间更加独立等。最后要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法,得到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使教师能够在讲评中做到有的放矢,并以此改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要注意讲评的及时性,讲评本身仍旧是教师作为“控制器”对学生(控制对象)发出的“控制量”,也就是控制信息,这种信息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其总结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是教师发现学生问题之后的 “反反馈”,及时的讲评和学生实践环节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2)由于《国际结算》教材的核心内容是国际贸易结算,在国际结算实践教学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对传统结算业务的学习,如票据、汇款、单据、信用证等,而国际贸易结算是国际贸易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贸易全球化的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对国际结算业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仅有对传统的业务流程的熟悉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与此相关的融资、风险规避、外汇买卖、外汇投资等衍生结算业务,而这些新业务在传统的国际结算实践教学中被长期忽略。所以,应努力增加与这一部分内容相关的练习、实验和实习内容,可以从国际金融、金融市场等课程中借鉴一些案例和练习。(3)为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检验实践教学效果,除了正常的考核之外,教学工作可以适当加大国际结算课程和国际商务单证员证、报检报验员证、跟单员证、报关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的对接力度,如说给同学们提供相关的考试信息、职业动态等,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4)反馈控制教学系统的实践过程中主要应用了负反馈的理论,即通过实践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修正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对正反馈机制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另外,由于国际结算是在两个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互相委托和办理的外汇业务,一切单据和凭证都要使用英文,教材和讲课中必须插入大量英语,这无形中给教学过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国际结算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语元素将是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四、结论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应切实落实实践教学环节,但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往往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实践教学,深入研究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但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只是教学改革的微观层面,在宏观上高校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也应承担起相关的工作,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如在教学计划中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环节比重,明确实践教学工作量的系数,在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在教师考核和工作量计算方面给予优待。学校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高,为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等。在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学校必须努力创新校外实践模式,并且可以开展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尝试,与实习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等。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课体系与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1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琴儿:《国际结算模拟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靳生:《国际结算实验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3]庞红、尹继红、沈瑞年:《国际结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4]苏宗祥等:《国际结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5]姚新超:《国际结算:实务与操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朱箴元:《国际结算学习指导:练习与参考答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年版。

[7]蒋琴儿:《国际结算:理论·实务·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编辑 梁恒)

作者:张东云

上一篇:法律行政规制探讨论文下一篇:现代性现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