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论文

2022-04-15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COSO(2017)《风险管理——与战略和绩效的整合》,分析、比较新框架的五大要素和二十项原则,参照新框架对企业的要求和重点关注事项,提出商业银行風险管理模式的构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商业银行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商业银行风险论文 篇1:

浅议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建立和执行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树立良好的风险文化理念是构建银行风险文化的核心,营造优秀的风险文化氛围是构建银行风险文化的保证。本文通过阐述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提出建设风险文化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实体,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来源,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速度和力度正在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着极其复杂的经营风险。因此,如何控制风险,并从风险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是现代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经营管理目标。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作用,加大投入,早日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内涵

风险文化,又称风险文化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衡量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风险文化既强调精确的技术处理,又强调深刻的人文观念,它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风险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成四个最基本的方面: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主要价值观体系主要表现为前瞻性、预警性、科学系统性等。具体表现形式有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员工的行为准则、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等。而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意识是核心,对其他文化要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顺应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外金融市场的持续深化和竞争加剧,金融市场蕴藏的风险也愈来愈大,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巴塞尔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也将是风险文化的竞争。因此,加快推进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建立和执行,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积极应对各类风险和危机的冲击,既为了安全、高效的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也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迅速的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保障其持久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创建平安金融的战略举措。

2、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银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搞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银行治行之本、动力之源、持续发展之基。一家银行倡导的文化,决定了这家银行在市场上能够走多远。在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上,各级管理层要明确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这些都能体现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因此,提倡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前提,才能使银行的经营目标和风险机制得以有效实现,在效益增长的同时把风险约束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经营管理风险是银行的日常业务,银行开展的各项业务就是在管理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获取收益。对于银行来说,由于风险可以通过资本杠杆被放大若干倍,因此,受风险威胁的程度远远高于一般企业。银行在发展各项业务时,要特别注意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实现防范风险与长效发展的协调统一。作为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准确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强化资本约束的理念,把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明确实施新资本协议总体框架的战略安排,率先从各个业务条线入手来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以此来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支撑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使商业银行走以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

4、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银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力武器。风险管理文化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它能使绝大多数银行员工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易于对银行各项重大决策取得共识,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上,全面落实个人负责制与集体负责制,认真做好风险的预警及提示,树立自上而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为促进银行持续、协调、有效、和谐发展勤奋工作,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三、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建设的现状

1、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落后。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协作。但是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防范银行风险的意识及观念没有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里乃至每一个操作过程。首先,在经营实践中,对于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得还不够明确。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着重防范信用风险,而往往忽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第三,风险管理理念还不能完全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

2、风险控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现阶段,我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法律建设相对滞后,各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风险监管工作还局限于风险形成后的事后监督,业务规章制度不完善,检查和责任划分上,缺乏对风险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分析预测,缺乏先进预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缺乏有效内部控制,内部稽核制度相对薄弱,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全行的业务动态和经营状况。

3、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但现在我国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手段与技术和方法普遍落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于依靠计划指令,使用层层分解指标的方法控制风险暴露,不注重风险的定量分析,对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数据和技术手段支撑。就贷款风险来说,贷前调查岗仅依靠判读企业的财务报表来决定贷与不贷,而在处于转型经济的中国,贷后管理上信贷人员不能有效、及时、科学的识别客户的潜在风险预警信号,这时已经明显的失去了风险处置的最佳时机,由此可见,风险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已严重滞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新资本协议》所凝结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全面提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水平。

4、没有专业专职的风险管理队伍。

目前各商业银行既懂风险管理技术又会业务的风险管理人才奇缺,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兼职,风险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目前,信贷的风险管理都是由信贷员兼任,其在开展具体业务过程中不能够对关键的风险点进行梳理和评估,较难准确掌握放贷后的风险及其控制状况。并且他们工作繁重,既要营销贷款、做各种信贷报表、录入维护信贷基础数据、催收贷款本息等日常工作,还要对每笔贷款进行监管,风险管理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5、风险管理工作分散,信息披露不完善。

严谨、缜密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是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集中的监督管理部门。这就造成在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不明确,从而使全面风险管理 “徒现其形而未具其神”, 全面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可持续性发展和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的支持效能无法充分发挥。同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风险管理的分散不利于风险信息的归集和汇总,实物层面的文化缺乏,不但使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发挥作用,影响风险报告制度执行。而且会对银行经营形象和声誉产生不利影响,极易产生人为操纵现象,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对于发达国家银行业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很难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特别是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后,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国内银行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压力,对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实现对风险的及时发现、分析、防范和化解。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纵观历史,各种金融机构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倒闭,往往并不是因为缺乏风险管理机制,而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在日常工作和日常学习中向各位员工反复灌输风险意识,根据风险约束、资本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根据风险管理能力与控制能力,全面落实个人负责制与集体负责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于实力达不到的地方,风险管不住的领域,一定要严格控制,防止盲目发展。认真做好风险的预警及提示,树立自上而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对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机制,防止重要信贷事项的民主决策流于形式,使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培养员工的风险敏感性,在每一个具体的经营活动和工作环节都受银行风险意识的制约与指导,使员工时刻防范风险。

2、完善风险控制体制。

国家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首先,完善的风险控制体制应注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全员参与,自上而下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其次,要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标准,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合理运用不同风险的管理手段。商业银行要打破行政性的支行设置方式,在人员机构设置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保证和基础。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良好的措施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与之配套。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这样,将经常的对银行内部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乃至银行业务经营的全过程进行风险预警检查与控制,有效的将金融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4、制定详细的风险操作标准

借鉴国际银行的先进经验,认真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并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向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发展,以便更加动态地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真实运营状况,从而把潜在风险杜绝于萌芽状态之中。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市场风险评估系统和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制定并推广完整的风险评分体系,有效地把风险标准细化,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经常性的对每一个具体的经营活动进行赋分,让每一个市场开拓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白风险每一个具体的经营活动的具体风险尺度,然后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从而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5、树立“以人为本”经营理念

金融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来构筑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造就令人心情舒畅、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其次,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着力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让他们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最后,建立科学的专业人员任职机制, 应积极推进风险经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风险经理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业绩评价和考核管理机制, 逐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陈忠阳.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2]杨艳林,陈银娥.中国金融人才战略的调整对策[J].金融与保险,2011,(1)

[3]郑先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树立的理念[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8,(5)

作者:佘松涛

商业银行风险论文 篇2:

基于COSO(2017)新框架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摘要】  文章通过研究COSO(2017)《风险管理——与战略和绩效的整合》,分析、比较新框架的五大要素和二十项原则,参照新框架对企业的要求和重点关注事项,提出商业银行風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模式构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各种金融风险不断地涌现、积聚,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方面风险的威胁,除去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和行业竞争等带来的影响,对商业银行而言最主要的风险便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全力防范金融风险,着重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并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2017年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与战略和绩效的整合》改进完善了原有框架的不足,并在2004年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本文从COSO(2017)新框架出发,研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商业银行新的风险管理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逐步进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但风险管理模式仍以事后管理为主,缺少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使商业银行处于被动地位。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未得到足够重视,内部组织结构不能很好配合风险管理的展开,风险管理技术相较国外成熟的风险量化管理有一定的滞后,商业银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也相对缺乏。

(一)忽视内部风险

我国金融业多项对外开放相关政策不断出台,银行业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要求,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使得我国的银行业面临了更多的跨境资金流动性风险,承受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在这样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下,全面风险管理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银行从偏重对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向全方面、多元化发展的转变也要求了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向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演进。梁宝宝(2016)认为在银行的内控中,风险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且行为模式和风险观念都是由风险管理文化所决定的。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比较滞后,风险管理文化底蕴不足。虽然银行对外部风险有较高的认识,但对内部风险如战略风险、绩效风险等还没有高度的防范意识。

(二)风险管理岗位形同虚设

徐强(2016)指出虽然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并未设置垂直领导相关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岗位,使得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形同虚设。吴锦栋(2010)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过于关注微观管理,缺乏从整体上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不能有效地发挥真正的指导和决策职能,同时风险管理层次不明晰。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能够独立管理风险的部门,高层管理者权力集中,各部门权力分配不合理,导致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开展。

(三)未真正掌握风险量化技术

郭保民(2011)指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量化管理发展滞后,许多高级模型尚处于引入阶段,谈不上熟悉和普遍应用。其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习惯于定性方法,定量技术运用相对较少。栾小华(2006)认为相对于国外较成熟的风险量化模型,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支持该模型建立的数据库也大多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还未真正掌握风险量化技术,风险管理人员对模型的应用能力也有待加强,构建综合、全方面的交易和风险信息数据库也是重中之重。

(四)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不足

匡慧慧(2018)认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往往专业素质较低,不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理论和优秀的风险计量技术,银行的风险管理队伍不具备专业化职业化的特征。缪锦春(2017)强调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促进全员提升营销和风险管理能力,让每位风险参与人员都拥有丰富的风险识别和应对技能。徐强(2016)认为人力资本的储备是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保障。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素质无法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融合,银行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打造专业化与高素质的团队。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化人才,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契合度不够,无法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配合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三、COSO(2017)新框架的变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COSO(2017)新框架的变化

新框架第一要素由原来的内部环境变为治理与文化,强调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文化氛围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要求董事会通过对风险的监督来支持管理层实现战略和业务目标,要求组织构建合适的经营结构来保障自身经营目标的实现,定义符合期望的行动体现自身文化氛围,新框架也表示组织应该保证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承诺按照组织的发展方向构建人力资本,吸引、开发并留住优秀个体。

第二个要素由原来的目标设定变为战略与目标设定,增添了对战略的考量。新框架开始关注企业在战略制定中存在的风险,强调组织分析经营过程中的业务环境,关注业务环境对风险图谱存在的潜在影响,要求组织在创造、实现其价值时确定其对风险的态度和偏好,评估可供选择的战略中的风险,考虑不同层次的业务目标中存在的风险。

第三个要素绩效包含了原框架中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区分风险优先次序和建立风险组合观的新概念,新框架建议组织在将风险进行排序的前提下执行风险反应,用组合、整体的观点去评价风险。

新框架的第四个要素认为组织应该识别和评估可能对组织实现战略目标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审阅自身的绩效并考虑风险,不断追求风险管理的改进。

第五个要素是信息沟通与报告,与原框架相比,新框架增加了组织应该升级信息系统的建议,并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的风险管理,新框架也表示组织可以通过沟通渠道传达和沟通风险信息,同时要求组织在整体的不同层次中对风险、文化和绩效进行报告。

(二)新框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COSO(2017)新框架强调了风险治理与文化,表示组织的治理结构应该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新框架的指导下,银行为了更好地开展风险管理,实现组织目标,内部的组织架构将要受到影响。新框架也提及了科学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这将促使银行升级信息系统,尽快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关注绩效中的风险也是新框架的重点之一,银行在绩效考核方面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1.对银行组织架构的影响。COSO(2017)强调了加强董事会对风险的监督,建立运营结构。这表明新框架进一步要求董事会的独立性,促使银行加快改变董事会人员和管理层人员高度重合的局面,提高外部董事的比例和加强独立董事的责任,保证董事会更有效地对风险进行监督。同时,新框架促使银行加快调整组织结构,合理划分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权限,使新形成的運营结构服务并指导银行日常经营活动。

2.对银行信息系统的影响。信息来源于企业内部或外部,通过对信息的全面收集,企业能随时掌握市场、行业、竞争对手的动态,及时对重大变化做出反应。新框架在第五要素中提出升级企业信息系统,促使银行加快对各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升级,并完善数据库,使高层管理者及时准确了解重要信息。

3.对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影响。目前银行风险管理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COSO(2017)中涵盖了数据分析手段,进一步要求银行完善数据库,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在庞大数据库的支撑下采用风险量化模型,促进银行加快改进风险管理技术。

4.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新框架优化了企业绩效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绩效,增加组织的价值。另外,新框架强调企业关注绩效中的风险,这将影响银行绩效考核制度、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促进银行不断完善薪酬激励制度,不断追求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四、基于新框架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根据新框架的指导,本文按下图的思维模式,构建新的银行风险管理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摆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第一位的是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新框架强调战略的重要性,这要求银行树立战略导向意识,关注战略制定中存在的风险,不盲目经营背离银行发展方向的业务。新框架同时提出风险组合观,即银行不能孤立地看待风险,而是应该采用整体的、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特别是在银行已经步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的情况下,仅仅对局部风险进行评估很可能会忽略威胁组织实现宏观战略的风险。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还应包含适当的企业文化。COSO(2017)要求企业定义期望的组织文化,表明银行应该注重对风险文化的培养,形成符合自身战略发展的文化氛围,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软实力。

对绩效风险的管理也是企业风险管理应该关注的重点。新框架强调企业应该重视绩效中的风险,对此,银行应该制定恰当的绩效计划,使之符合银行的发展战略,保证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员工;员工应该在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中找到平衡,避免过于追求个人绩效而忽略整体目标;银行也应该在绩效考核方面保持公平公正,各项考核指标应该体现银行对员工行为的引导,同时,银行的绩效应与员工的薪酬制度、激励制度等挂钩,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此外,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应该渗透到银行管理的方方面面,银行内部每个层级的人都对风险管理负有相应的责任从而实现“全员”管理。

(二)构建合适的组织架构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没有有效发挥其职能,岗位形同虚设,这要求银行建立合适的治理结构,从结构上更好地保障风险管理的实施。董事会成员的丰富经验可以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一种更高层次上的风险管理战略视角,为风险管理提供战略指导和建议。银行可以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垂直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同时,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将具体风险管理任务下达给各业务部门执行并定期向董事会汇报风险管理工作进展。同时,银行应注重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建立现代意义上能够真正独立、有权威性、能组织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管理部门。

(三)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

COSO(2017)第18个原则要求组织利用主体的信息和技术系统来支持企业的风险管理,因此,银行应该升级其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的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使银行在大数据环境下能有效利用信息。银行还可以利用信息系统记录和处理风险数据,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风险的特征和概率等形成风险图谱,为管理层执行风险反应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同时,银行应该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储存、整合历史数据,与升级的信息系统形成匹配,为风险管理量化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上的支撑。

(四)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COSO新框架建议商业银行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可采用风险量化模型如VaR(Value at Risk)模型来计量市场风险的大小,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用公式计算出金融产品投资组合的价值在未来特定时间内最大可能损失。VaR模型可以事前衡量风险,改变我国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仍以事后管理为主的现状,可以避免银行处于被动承受风险的局面。因为风险的不确定性,为了估算其发生的概率,商业银行还可采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来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可采用情景分析法,银行假定某种情况在未来发生,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银行的适应能力,处理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能力。

(五)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

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在进行外部招聘时应该优先考虑具有统计学、高等数学、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并按照新框架第五个原则的要求,吸引、开发并留住优秀个体,从而提高整个风险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银行在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时,可以鼓励员工参加金融风险管理师(Financial Risk Manager,FRM)的考试,通过培训和考试使员工更好地了解银行风险管理的流程,更好地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灵活运用风险量化模型来为组织提供服务、创造价值。

COSO(2017)對风险管理的新定义中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文化、能力和实践,所以银行应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的实践活动,鼓励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每个环节,从实践中培养风险管理的能力。

(六)定义期望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不同的文化也会使企业对待风险持有不同的态度。2017版的风险管理框架更加重视文化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意味着银行应高度关注自身文化氛围,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经营战略和目标的文化环境。

银行的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将风险意识和对风险的敏感性渗透到每个员工,同时银行应该培养符合自身风险偏好和战略发展的风险文化。

战略导向意识也是银行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应该具备的。新框架强调战略制定中的风险,因此,银行在构建需要与银行经营目标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时,应该考虑战略在文化中起到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 COSO(2017)新框架作为指导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国际权威框架,对银行无论从其组织架构、战略制定、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流程在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情况下,银行应该及时调整,参考COSO新风险管理框架,完成对风险管理的变革。J

【主要参考文献】

[1] 梁宝宝.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57-58.

[2] 高雨萌.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6,(10):57-60.

[3] 吴锦栋.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0,(4):71-73.

[4] 郭保民.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3).

[5] 栾小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发展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2006,(16):12-14.

[6] 匡慧慧.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分析[J].商业经济,2017,(4):47-48

[7] 锦春.商业银行新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探究和导入思路建议[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3):36-42.

[8] 余玮.基于FRM认证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5-46.

[9] 杜慧敏.企业绩效管理风险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

作者:高菁敏 李曼

商业银行风险论文 篇3: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方法与途径

摘 要:商业银行风险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要在风险出现的事前、事中、事后,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并降低或消除出现的损失对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常用的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有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抑制和风险补偿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方法;途径

商业银行风险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与风险相伴的收益,是商业银行愿意承担风险的原因,商业银行风险是为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要在风险出现的事前、事中、事后,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并降低或消除出现的损失对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常用的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风险分散的控制方法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以分散和降低风险。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为风险分散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并不是所有资产的风险都有关,构成一个资产组合时,单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一部分,可能被其他资产收益率的反向变化所减弱。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分散投资于这两种资产就能在保持收益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整个组合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首先得益于分散。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形式,而贷款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形式。存款的特征是存款人可以随时存取,并具有强制性。即银行一定要保证存款人能随时提取所存存款;而银行在发放出去贷款以后,并不能随时要求借款人偿还贷款,即使银行有这样的权利,借款人一般也不能随时偿还贷款。这就形成了银行巨大的流动性风险。而存款和贷款的分散保证了银行能够正常运行:由于存款人分散,存款人同时到银行提取存款的比例一般很低,相对比较稳定,能比较准确地预测;由于贷款也非常分散,贷款风险能够得到控制,贷款的现金流也相对比较分散,并可以保证在即使没有新增存款的情况下,存款人提取存款的需求也能及时满足。

运用分散方法控制风险也存在以下局限:一是分散只能减少或消除非系统性风险,并不能减少系统性风险口;二是分散的效果取决于资产组合中各项资产的相关性;三是分散是有成本的,比如,将1亿元的资金贷款给同一个借款人,要比贷款给两个借款人的成本低。

二、风险对冲的控制方法

风险对冲是通过收益与损失的相互抵消来降低或消除银行损益的波动,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管理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金融产品,以其收益来冲销风险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的风险对冲一般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

1.自我对冲是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比如,利率的上升,会使商业银行存款的利息成本上升,同时也使商业银行贷款的利息收入上升。若银行把存贷款的期限、利率调整到适当的状态,贷款利息收入的增加就能抵消存款利息支出的增加,以保持银行存贷款利息净收入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2.市场对冲是对不能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主要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三、风险转移的控制方法

风险转移是指把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风险管理办法。风险转移能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1)保险转移是商业银行通过购买保险,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在风险事件出现时,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责任给予赔偿,弥补风险事件发生的损失。比如,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银行要求借款人购买综合保险,在借款人死亡、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所抵押房产出现毁损时,由保险公司赔付,所赔付款项优先用于偿还贷款本息:银行就可把借款人死亡、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所抵押房产出现毁损的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2)非保险转移是保险转移方式以外的其他所有方式的总称。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并不是都能转移出去,也不是都需要转移出去。商业银行转移出去的风险一般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所转移的风险必须比较透明,能够为风险购买者所理解,能够对所转移的风险进行准确定价。(2)由于将风险转移出去以后,与所转移风险相对应的收益也就转移出去了(这是交易对手愿意接受所转移风险的原因),因此,转移出去的风险是银行不具有管理比较优势的风险;而对于那些有管理优势的风险,应该由自己来管理。比如,银行不能将贷款中所包含的全部信用风险都转移出去,否则,银行就不可能盈利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四、风险规避的控制方法

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不承担在该业务或市场上的风险。

风险规避是商业银行在承担风险上进行选择的必然要求。在一定时点上,商业银行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所有风险中,商业银行必须有所选择,只能承担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并且具有管理优势的风险,避免承担那些超过自己管理能力或者并不具有管理优势的风险。同时,国家往往从金融稳定、宏观调控等的需要出发,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和市场进行限制,这也就强制性地要求银行规避相应业务和市场对应的风险。风险规避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种消极方法,其应用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五、风险抑制的控制方法

风险抑制是指银行在承担风险之后,通过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在风险事件实际发生之前阻止情况恶化,或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大多数风险,都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损失实际发生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都会有很多预兆。银行要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系统,密切关注各类风险的动态和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比如,在贷款管理过程中,借款人在最终违约之前的很长时间中,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都会从很多侧面反映出来。在发现问题以后,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债权人的有利地位,采取如下一些抑制风险的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失:(1)向借款企业派驻财务专家,帮助借款企业弄清财务恶化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2)停止对借款人新增放款,并尽一切努力尽早收回已发放的贷款本息;(3)要求追加担保;(4)在可行的情况下,为借款人额外提供贷款,以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经营。

六、风险补偿的控制方法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以后,通过各种方式对所发生的损失进行弥补,以保证银行的正常经营不受风险损失的影响。

只要有风险,就必然会产生损失。为了防止损失对银行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银行就必须采取有关措施对风险所发生的损失进行补偿,而且这种补偿必须及时进行,以避免损失累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突然爆发时影响银行的生存。

商业银行弥补风险损失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险定价。高风险对应高收益,这之所以成为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原因在于所有风险都有相应的价格。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准确定价,将风险损失计入价格之中,在从事相关业务而承担该风险时就获得相应收入,这笔额外的收入就可以用来弥补将来实际出现的风险损失。

2.担保品变现收入。如果借款人违约,但已提供抵押或质押,商业银行就可以在无法收回贷款本息时,通过抵押财产或质押财产的变现,实现对该笔贷款损失的补偿。

3.资产损失准备。商业银行要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出现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发生实际损失时,可用所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补偿。

4.利润。在商业银行出现损失,而无法通过担保品变现收入或资产损失准备进行补偿时,就需要以当年利润进行补偿;如果当年利润不足以补偿,即运用历年留存利润进行。

5.资本。在应用所有上述方式都不足以补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所出现的损失时,就需要运用资本来补偿。

在上述几种补偿方式中,风险定价与资产损失准备、利润和资本三者有重复和交叉的地方,因为银行通过风险定价所形成的额外收入,是资产损失准备、利润的重要来源,而部分资产损失准备和利润又是银行资本的重要来源。

总之,风险与商业银行相伴而生。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和战略风险。

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常用的风险控制方法包括分散、对冲、转移、规避、抑制和补偿。

[责任编辑 王 莉]

作者:毕晓丹

上一篇:铁路人事管理论文下一篇:会计基本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