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统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老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更是倍受关注。文章认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商业银行统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商业银行统计论文 篇1:

基于银行统计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中心,银行系统运作的安全稳定对全球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操作风险是影响商业银行运作的主要风险之一,从当前商业银行系统操作风险控制现状来看,操作风险并未完全纳入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本文从银行统计角度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未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银行统计;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统计特征分析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服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的是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的由于一些不完善或者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以及外部事件等所造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是一种最古老的风险之一。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人们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也滞后于现代金融形势的发展。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性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有低频高危和高频低位的特点,因此在风险度量和实际控制方面难度较大,尤其是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所引起的具体风险损失统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操作风险事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通过对往年银行风险的统计分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在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了监管力度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以贷款业务为主。根据对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统计,非业务性事件在操作风险事件中所占比例约为21.8%,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占比共约42%,其余操作风险事件主要发生于证券投资、现金资产等业务领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是发生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在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数和事件所引起的实际损失方面都明显高于其他业务领域。

(三)内部欺诈为操作风险发生主要原因,损失比重高。统计显示,内部欺诈舞弊问题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和普遍存在的问题。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全部操作风险事件中,由内部欺诈所引起的操作风险事件约占52.5%,所产生的实际损失超过19亿元。数据表明,内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运作所产生的影响最大、破坏力最强,是影响商业银行系统运作和操作安全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银行统计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一)优化内部环境,加强内部管控,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在应对内部欺诈舞弊等问题方面,良好的银行内部环境是抑制员工违法违规行为的根本策略。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监控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对减少内部员工欺诈和滥用职权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健康的商业银行体系内部文化建设和科学的制度建设同时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影响和约束,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自身对操作风险的控制意识,增强员工的风险管控观念,最终消除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主要诱因,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

(二)积极完善存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贷款预警机制。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频率较高的业务领域,有效控制存贷款操作风险对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和损失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积极完善存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在贯彻执行贷款审批机制和审贷分离制度的同时,加强对贷款业务的信用分析,尤其是对贷款风险含量较高的业务适当推行贷款审核和贷款担保制度,对有效控制贷款操作风险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对存贷款业务的控制阶段来看,高风险贷款业务的事前预警控制在风险控制过程中是关键,商业银行系统应采用适当的技术加强对高风险贷款业务的质量监测,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三)建立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估机制,科学度量操作封信。在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度量,能够进一步认识操作风险因素及其对银行将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为商业银行制定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在建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估机制之前应深入分析和了解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因素,对存在的操作风险因素和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辨识和计量,并根据不同的操作风险选择检查表法、叙述法以及工作间交流法等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风险评估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银行操作风险流程进行管理和控制。

(四)加強银行员工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提升内部员工综合素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体系中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国际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采取相应措施提升银行操作人员素质和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培训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具体如对银行持续性操作流程进行系统化培训、定期组织操作风险培训和学习、强化操作风险管控观念和执行力等等。

参考文献:

[1] 黄美榕.基于内控视角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以G银行为例[J].福建金融,2015,0(11):41-45.

[2] 赵婕.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21):48-49.

作者:刘雅斋 王爽

商业银行统计论文 篇2:

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老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更是倍受关注。文章认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关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一、问题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所议论,但基于以下因素,2009年以来被特别关注:

(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近期面临着严重困难

2008年下半年从美国引爆的金融危机,提升了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注度。因资金周转困难,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产、工人失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中小企业歇业、停产、倒闭的大约占7.5%,城镇就业更加困难,2500万左右的农民工返乡。

(二)随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过程的推进,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现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各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有970万户,数量已占到中国企业总数的99%,GDP占全国的60%,提供税收占50%,外贸出口占68%,发明专利占66%,并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说明中小企业日益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收益主渠道。

(三)国家提出发展经济的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

中小企业几乎都是市(县)以下直属或管辖企业,中小企业大范围运转停顿,直接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工人失业,财政收入、国民收入减少,将直接影响到民生问题的解决进程,直至社会稳定。解决中小企业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切入点。

二、解决的途径

众所周知,目前融资难、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亟需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看似是企业和金融部门的问题,其实不然。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个历史性的难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时期的一个必然阶段。中小企业要发展,改善融资服务是关键。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金融部门、政府三者的努力都不可或缺。

(一)就企业而言

1、要增强资本实力。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实力相对较弱。而银行的运作有其自身的规则,市场化运作、规避风险、提高效益是其经营之本。受贷中小企业没有一定的资本实力,银行也力不从心。所以中小企业要增强自身的资本积累,培育自己的品牌,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是获得银行信贷青睐最有效的途径。

2、要增强诚信意识。客观地讲,中小企业的诚信度比大企业要差,信誉不是太高。据某国有商业银行统计,2009年3月末,大企业贷款的不良资产率为5.4%,而中小企业为12.9%。另据调查,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报表不真实,为了取得贷款,常常是给银行的数字做大一点;为了少缴税,给税务的数字又往往是小一点。试想,一个信用缺失的企业,银行敢与之打交道吗?因此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更多的信贷支持,必须提升信用等级,提高信息真实度,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信心。

(二)就金融部门而言

1、要转变观念。中国中小企业有97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GDP占全国的60%,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说中小企业客户是一座“金矿”,谁占领了中小企业市场谁就占领了金融市场的未来。在国际金融形势持续低迷的今天,强劲的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对于银行而言应该是难得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关键要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平衡。金融机构应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把扩大中小企业服务作为降低信贷资金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培育新客户和拓展新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对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培育银行忠诚、终身的客户。各金融分支机构要根据总部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尽快再造具体业务规定和流程,从根本上改变对企业重国有轻民营、重大轻小的传统倾向。

2、要开拓创新。目前按照传统信贷模式来做中小企业贷款,肯定不行,必须创新。要通过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科技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搭好平台。在改善金融机构的服务上,金融机构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如设置中小企业信贷专业部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分类管理和分账核算,进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战略规划、业务指导、产品开发和系统管理,组建由专职客户经理组成的专业队伍。业务上要根据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创新中小企业贷款审批制度和工具,简化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流程,开发中小企业贷款审批软件,开办网上贷款项目申报系统,通过系统实现批量化网络管理,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效率。机制上要建立风险防范与正向激励并重的中小企业贷款业绩考核办法,将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与其业务量、效益等综合指标挂钩。

3、要增加网点。当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的,不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带有“官商”特点的、俯视式的服务,而是能够适应中小企业的、机制灵活的、平视式的服务。而目前有许多大银行,县(市)级网点都没有,无从谈起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服务。因此,一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在县级或工业园区把机构设置起来,只有这样,银行工作人员才能深入企业,面对面与企业厂长、经理接触,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取真实信息,才有建立互信的基础,才有合作的可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浙江台州等地区创立的金融社区服务模式使得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众多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目前在存贷款总额上都大大超过了国有银行,而且信贷资产质量非常优良。这种局部地区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4、要拓宽渠道。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在各行各业,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融资需求多种多样。因此各类金融部门要积极培育和健全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重点要畅通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创业投资和产权交易等直接融资渠道。

(三)就政府而言

人民银行、银监部门、财政、税务等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

1、人民银行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据统计,到2008年底,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1447万户。如今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将查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作为审办信贷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要继续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将中小企业信息全部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确保数据质量和系统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上,依托数据库筛选和信息汇总功能,为各类金融机构、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的经济信息服务,从而提高银行的信贷决策效率。政府要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真实可信,数据更新及时。

2、银监部门要调整监管指标。就目前状况而言,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系数大是既存事实,银监部门在对金融企业考核时应区别对待。对中小企业贷款自有资本金的要求、不良贷款比例的控制、呆账准备率的提取等都应当区别对待。

3、财政税务要加大政策扶持。财税部门从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对中小企业贷款收入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应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扶持,以激励金融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4、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当前,社会各方面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非常重视,但在协调上存在欠缺,因而效果不够理想。如财政、税务、工商、金融、海关等部门都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各部门政策之间却常存在不够协调之处,支持的力度和调子不尽相同。例如,有的中小企业在履行融资担保手续时,会出现融资的非金融成本(手续费、佣金等)高于金融成本(贷款利率)的尴尬局面。因此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迫在眉睫,如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等产品推广方面,就需要工商、税务、评估、审计等相关各方的协调与支持。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世纪难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各方齐心合力。总之,政府要高度重视,各方要协调一致,措施要具体到位。我们可以期待,通过持续有效的国家政策和金融支持,有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中小企业一定可以克服眼下的困难,渡过难关,中国的经济一定能走出低谷并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作者单位:阳士昆,崇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肖莺,中国人民银行崇义县支行)

作者:阳士昆 肖 莺

商业银行统计论文 篇3:

银行统计工作现状及建议

【摘要】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发展,银行统计数据的内容日趋丰富。如何将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的实质,为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银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我国银行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新形势下改进银行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银行统计 现状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银行就如整个社会的血液一般,在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在吸收社会闲余资金,实现国家金融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已过,外资银行正逐步深入到我国的金融系统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技术日益进步,银行系统可以对更多的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的处理,传递手段更加多元和便捷;各种金融互联网新业务层出不穷,银行系统即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又面对着更多的挑战。

我国银行统计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经历了一个由手工到信息化处理的过程,虽然近几年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指标体系和网络系统,但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银行统计许多指标相互打架,无法前后运用、分解,尽快完善银行统计工作,出台一个全行业的指标标准,突出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银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要正视银行统计工作,首先就要明确其在整个银行工作中的

重要性。银行统计是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其业务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基础工作,它能及时、准确、全面、科学地反映银行经营发展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科学的、有效的进行银行统计工作,最大限度发挥银行统计在现代金融管理活动及指导金融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信息是各项经营决策基础和依据

目前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繁多,各业务品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必须及时详细地掌握第一手数据,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因此,银行统计数据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全面,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及各项代理、托管、理财等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等,甚至数据还细化到每一个业务单位和个人,要做到既能够反映某方面具体业务的办理情况,又能反映各单位、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也能够反映全行的经营情况、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等。通过对具体、真实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研究和解决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统计信息对经营管理的控制与调节作用

统计信息通过数字、公式、图表的方式汇集了银行各项业

务的经营情况,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问题实质。同时,统计工作贯穿于银行各项业务的始末,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银行业务经营的进展情况,对经办人员进行适时地提醒和监督,辅助领导及时下达控制和调节指令,促进银行在经营中不断调整和改进,保证业务正常有序进行。

(三)统计信息是引领经营管理的风向标

统计数据经过采集以统计报表形式反映了各项经营业务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的情况,是银行经营成果的数字化体现,对银行经营具有重要指导、纠偏作用。统计报表分析业务结构、收益率、增长点,市场占有率、客户粘度,与同业机构间的优劣差距等等。因此,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对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我国银行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机构未设置专岗专职或专设部门

目前各银行内部数据统计多是由部门中临时安排人手,向人行报送的报表多由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兼职报送,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及人员,更没有按统计要求配备报表的复核人员,有的甚至没有制定金融统计及相关的职责制度。

没有专业的部门和专职的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往往是疲于应付,正常的统计调查与统计分析无法开展有,高质量的统计报告难于形成。同时,因为队伍的不稳定,造成工作上的脱节、失误也是难免的;且疏于对统计资料的管理,记录及台账的不健全或没有设置存储方式,所以造成统计工作的及时性、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不能保证。

(二)统计数据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保障性不足

统计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来源于会计的核心系统、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数据源的准确和完整至关重要。但是系统的操作人员在数据录入时往往只录入了重要信息,对一些小项或不是必填项往往合并填写或忽略不填,造成数据从源头就已经缺失,例如:对各行业企业贷款用途划分,企业类型归类、理财产品分类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导致系统数据产生误差。也有的甚至存在为了完成指标、美化业绩而人为篡改数据的现象。

另外,其他系统外的大量数据则需要人工采集,这些数据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数据与数据之间很难相互印证,准确性和完整性更差。

(三)数据统计缺乏统一标准和口径,难以保证统计质量

现行金融统计制度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经历了由手工向电算过渡不断的改进过程,绝大部分指标直接取自会计科目,并与会计科目同名,也称全科目统计制度。

目前金融统计指标已达两千多项,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指标没有启用,各金融机构间会计科目设置和内涵名称不完全一致。随着近年来金融行业不断拓展新业务,为适应银行经营的需要,银行统计工作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全国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之间具体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报表尚无法全面覆盖,更无法完全细化统一,由此就产生了在银行间缺乏统一标准的现象。

央行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之间的资产划分方式不相同、统计项目不一致、电脑软件不统一、报送方式不相同,统计结果也必然有差异。例如,对企业贷款风险类别按照风险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逾期,各家银行的划分标准不同,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在报送报表时就会产生误差,进而对统计分析产生影响。

另外,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使得填报人员对统计项目不熟悉把握不准,有些数据的填报人为误差现象严重。

(四)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一,分析手段单一,分析能力薄弱

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统计工作的质量和严肃性。统计队伍职业道德观念偏弱,素质参差不一,知识更新管理的弱化,甚至不具备专业的统计知识,对科学的统计方法掌握不够或知之甚少,缺乏统计法制观念,对统计规章熟视无睹,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

目前,无论是央行的金融监管报表、金融统计报表,还是各

银行的业务报表,数据一般。从财务会计的电算化系统采集,如果发生会计调账,统计数据也随之变动,其他会计帐外数据只能依赖手工台帐进行统计,这样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可比性自然会受到影响。在核算和统计分析上往往仅是按照公式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几个比率,或是当期与前期、或是结构要素与总体之间简单的比较,再按照数据发表一些不痛不痒观点、建议。这样的分析未考虑偶然因素、市场波动因素等的影响,没有从深层次去研究数据间的关系、数据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不能根据经济周期不同、市场所处阶段不同加以具体分析,导致统计分析仅是停留在表面问题上,不能很好的为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使得统计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价值。

(五)地区差异严重,统计手段落后,数据采集项目调整随意性大

我国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映在统计工作中也同样如此。北京、上海金融业发达,相应统计手段先进,统计软件系统更新换代快,西部偏远地区则比较落后,有些地方甚至还离不开手工处理。

即便是在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还存在着:已开发的统计系统可操作性不强,利用率不高;在统计的信息源、信息传递和处理、信息加工分析等方面自动化程度不高;各系统间统计数据难以共享。

三、新形式下改进银行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一)金融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的金融系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银行统计工作要求就是能够提供及时丰富的信息。以往银行统计工作主要围绕现有统计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汇总、计算和报送,缺乏对银行运营内、外部情况数据的实时主动收集,且统计信息渠道狭窄,灵活性差。我国银行业统计的这种情况无法应付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不能满足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对统计信息的要求。

(二)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现代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银行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银行统计主要集中在数据的收集和报送上,只反映各项业务的历史与现状,仅有的一些统计分析也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简单比率计算和对比,对于结论的阐述也主要是凭经验的定性论述。现代银行经营需要银行统计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数据分析,能够提供具有预测性的趋势分析,提出不同情况下可能的结果。

(三)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1997年始发泰国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来自金融系统,全球一体化也使得银行业面临更大的风险。要应对这样的风险,对于央行需要认清国际和国内的金融形势,以制定金融政策;对于各专业银行要明白自身的情况,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应对现代银行业务的日趋复杂化,提升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以往反映经营状况为主的银行统计信息系统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尽早与国际银行业接轨。

四、针对目前银行统计工作现状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对银行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基础管理,强化工作职责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设置专门的统计业务部门,制定相应的统计管理制度,合理配备专职统计业务人员;对统计工作设置专门的负责领导,落实统计工作职责;制订统计工作相应的岗位职责、管理办法、目标任务,加大对统计人员的考核力度;加强对统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与检查,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在源头把好统计的质量关,全面提升数据采集的质量,提升统计工作整体水平,为做好银行统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强化金融统计法制观念,实现统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统计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化,未取得相应的统计资格一律不得上岗;深入开展统计工作法制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统计法》和有关金融统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熟悉各项行业内的重要规定,依法填报;建立统计信息逐级负责制。各级领导和统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对统计报表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负责,对统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强化统计执法监督,提高检查的有效性,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设置准确规范的指标体系,提高银行统计分析有效性

银行统计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具有约束性,适用执行公共、共享使用的原则。人民银行尽快制定并实施与国际银行统计规范相对应、有较强通用可比性、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这是建立健全提高金融统计工作质量的制度保证。

要改进和完善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扩大金融统计范围,形成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在内一致的统计指标体系;要设计统一规范的代码体系、统一指标项目、统一报送格式、统一时间标准;要制定规范的金融统计操作规程,统计数据的收集、传递、处理,统计报表的编制、复核、审查和统计资料的存储等关键性、基础性工作必须按规范进行;完善审核制度。对基层数据收集要经过两人互审才能上报,部门间数据与数据上报前应进行横向核对,上级单位汇总数据要同基层数据相互核对,确定无误才能对外报出。对于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统计情况进行检查,严肃处理信息造假。

(四)提高统计分析质量,提升统计分析服务功能

银行统计分析是在大量广泛采集数据的前提下,对银行运行状况的概括反映和对经营成果的总结,是银行经营决策的依据。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统计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分析质量。

由人民银行制定一套统一的统计分析体系,规范指标定义和口径,使统计分析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建立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及时沟通机制,积极配合业务部门进行数据跟踪,分析统计报表的连续性、可比性、变化性,并对数据变化较大的要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及时核实情况,掌握变化原因,确定由此产生的后果及影响;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重点放在对问题本质挖掘上,做好统计趋势预测工作,建立提前预警系统。不断完善统计分析内容,为决策提供全面、详实的统计信息。

(五)加强业务指导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统计人员既要精通统计业务,又要及时了解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既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又要坚持统计原则。要由各级人民银行负责牵头,通过有组织地进行不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银行统计培训,如:对外交流学习、人行招集各行业务骨干集中培训、各专业行内集中学习、各统计人员在岗自学等多种学习形式,以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深对经济现象本质的认识,并逐步同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理念。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还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

(六)开发和应用统计软件,构建安全高速的金融统计信息网络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全信息化阶段,银行统计工作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统计人员、统计数据与计算机完美结合。从统计工作的实际出发,由程序编写人员和银行统计专业骨干人员共同参与编写统计程序,并由程序编写人员即时根据日常运行中反馈回来的问题、建议不断改进程序;由人民银行牵头,统一各专业银行统计信息对外输出标准,使各行对外输出数据(如:货币统计、经济统计和信贷登记统计系统)口径一致、标准统一;统筹考虑整合现有的金融系统的统计资源,将社会征信系统网络、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等信息按同一统计标准和原则整合融通,建立金融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与国家其他系统相对接的网络平台,将海关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财政组建的电脑系统等进行互联,将该系统内的数据进行转换转出为金融统计信息网络系统所用,或是将本系统的数据转换输出为其他系统所用,提高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作者:颜元柳

上一篇:逻辑哲学分析论文下一篇:小说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