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针对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突出表现在缺乏安全意识,教育指导不足,以及防护设施匮乏,器械存在老化等方面。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与体育教学的要求,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对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降低学生体育学习中不良问题发生率,且能够逐步形成生命安全意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院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院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篇1:

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摘 要 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教育也随之出现一系列不足之处,包括教育理念陈旧、课程结构单一、教材失去科学性等,尤其是课程改革滞后这一不争的事实。本文从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思考提出若干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旨在为提升高职体育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 体育教育 课程改革 做法

高职在转变体育教育理念方面有过一些探索,但对课程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尽管高职在建设体育课程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依旧是一个探究热点,只有依赖理性的思考,才能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的需要,才能不断建立健全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较高职的整个课程体系而言,体育课程改革的范围偏小、深度也远远不够,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体育课程应跟高职人才的从业需求相匹配,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均由以前的成人学校以及经贸、机电、工程、农林、艺术等领域的大中专院校組建而成,并经过长期的发展才初步形成办学思路清晰、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不仅是高职改革体育课程的生命力,更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种动力,是院校发展体育教育事业的重大潜力[1]。

基于此,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立足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的特点,构建一套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各种各样的就业岗位对高职学生从业提出的体能素质要求。换言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能力本位及岗位技能为导向,促使体育教育教学具备更强的针对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其历史沿革、专业设置等情况,弄清楚哪些是短线专业哪些是长线专业,并明确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趋势。即便是同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应尽可能避免体育课程的趋同,要与其他院校的课程有所差异,确保体育课程与自身院校的一般发展规律相符。

二、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树立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理念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积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理念,将育人作为院校的最高目标,促使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并基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高职体育育体育心、学生专业需求与未来职业生活、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与学生终身受益等,从而真正确立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中心,注重通过课程改革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及实践能力,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体能、意志力、竞争力、保健能力等,充实有利于学生今后开展职业活动的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储备,为学生的终身事业奠定坚实的体能基础,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基于学生需求增强课程改革针对性

分析学生需求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环节,需求不仅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能促使体育课程改革具有更强的特色与针对性。在这之中,研究学生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的差距是核心内容。一是分析当下高职学生需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及素质,也就是当代学生理想的体育知识、技能、素质等的标准;二是分析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等环节缺少的体育知识、技能及素质;三是分析学生所需的或理想的体育知识、技能及素质与学生既有的体育知识、技能、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时可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学生个体,确定学生更愿意学习哪种校本课程;分析学生所学专业,以便按照专业需求来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综合分析整个院校不同的专业与年级,明确制定院校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的方案;分析学生的发展,即分析学生未来的学习需求,着眼于未来发展提出独具前瞻性的体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赋予高职体育课程更强的针对性与时代性。

(三)构建独具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

调整课程结构是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独具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当务之急。高职为顺利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要立足实际,充分体现自身的职业教育特征,强调传授知识、提高体能与素质、培养习惯和能力、掌握方法与技能等,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设置体育课程时,高职院校应严格遵循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学校与社会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如图1所示。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满足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实际需求,高职应为全体学生开设更多体育课程,并按照课程类型突破班级、系别的限制,实施组合上课模式。

在该体育课程结构模式中,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其中,基础课程主要是为高职院校复杂的教育对象而设置,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发展身体基本的活动能力,培养基本身体素质。当然,体育基础课程要禁止炒冷饭,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今后所从事职业的保健知识,初步掌握防治职业病的措施;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促使他们拥有一定水平的体育文化素养。选修类课程是让高职学生按照各自的爱好、兴趣及基础水平,有选择性地学习某一个体育项目,以便学生能在掌握技术水平的环节培养自身与体育项目之间的亲和性,并掌握一定的体育健身与竞赛方法,有利于学生发展终身体育事业。课外体育是高职体育课程的形式之一,目的在于延伸课堂教学,为体育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场所[2]。

(四)加快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改革步伐

随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院校体育课程慢慢向体育选修课、俱乐部等形式过渡,这就对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及体育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征,坚持针对性、实用性、终身性等原则,编写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按照专业技术要求及职业体能需要,选编一些有较强实用性的体育教材,且新教材的课程内容应侧重于一些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突出体育课程的娱乐性、健身性、全面性、可接受性;结合高职专业特征,有机结合专业现有课程,选择对提高学生身体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有利的体育训练课程,并在体育教材中纳入自我保健与职业劳动、职业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课程内容,使教材改革步伐能与体育课程改革步伐保持一致。

(五)改革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法

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环节,课程评价发挥着关键的导向作用、监控作用,所以课程改革要保持与评价改革的同步[3]。在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等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高职体育课程要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开展体育课程评价工作,它既要区别于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评价注重参与、锻炼的做法,又要区别于专业课程评价强调技能的应用。由于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方向息息相关,所以评价方法要有所差异,要注重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这是高职培养技能型、职业型人才的目标决定的。如对高职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体育课程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武术的水平及示范讲解能力,还要考核武术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便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三、结语

课程是教育改革及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社会的变革势必会伴随课程改革,它反映出社会需求。如今,标准化、规范化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已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目标及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工作者只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促使高职体育课程逐渐变得职业化、多样化、多元化,才能促使高职体育课程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发挥最佳功效。

参考文献:

[1] 张曦,杨江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4):39-42.

[2] 郭海静,刘浩.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10):912-915.

[3] 陶成武,李萍.融知识、体能、技能于一体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探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06):107-110.

作者:刘闯

高职院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篇2:

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分析

摘  要:针对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突出表现在缺乏安全意识,教育指导不足,以及防护设施匮乏,器械存在老化等方面。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与体育教学的要求,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对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降低学生体育学习中不良问题发生率,且能够逐步形成生命安全意识。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  高职体育教学  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生命安全教育起源于美国,由杰·唐纳·华特士发起,而后在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应用。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短,相关研究较少。生命安全教育具体包含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对学生、学校发展及家庭、社会和谐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学生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该文将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1  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现存问题分析

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多存在着缺乏安全意识,教育指导不足,以及防护设施匮乏,器械存在老化等方面问题,影响着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

1.1 缺乏安全意识,教育指导不足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多存在着安全意识匮乏的问题。教师多比较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效果,但是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却关注不足,缺乏安全教育的指导[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够发挥教学指导的作用,各类安全问题发生率显著提升。

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生命安全度理解不足,时常可能会做出一些危险行为[2]。比如在输赢刺激下,可能会做出各类过激行为,对自身生命安全会产生不良影响。不合理的运动安全会致使学生产生疲惫的感觉,教师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方式下,则会造成各类安全伤害[3]。高职学校教师与学生需要明确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合理开展各项体育学习活动,保持安全意识。

1.2 防护设施匮乏,器械存在老化

良好的教育环境与体育设施,能够为高职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多存在着防护设施匮乏的问题[4]。体育场年久失修,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体育器械老化,为高职学生体育运动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体育场所中温度过高、过低,均会影响学生的运动安全性。高职院校中需要建立健全体育设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控制各类安全问题发生率。

2  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方式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强安全教育重视程度,加强体育教学设施管理及健全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等方式,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2.1 增强安全教育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需要提升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确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对学生合理运动、生命健康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以竞争上岗,且在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比赛等方式下,提升教师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能力,为高职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命安全的重要价值。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的必要性。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生命安全的相关案例等,比如某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足球比赛活动,实施课前的热身运动。但是某同学因为急于求成,争抢球动作不规范,横冲直撞,致使另一名学生发生左腿胫腓骨骨折的情况,对其正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教师在学生讲解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引導学生一同分析体育安全事故的诱发原因。体育教师首先不能将足球比赛作为热身运动项目,忽视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在缺乏有效热身的方式下组织学生参与足球比赛活动。足球运动具有竞技性特征,需要遵循学生的一般运动规律。根据体育教学的特征、训练的特点等实施教学指导。再者学生需要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明确体育运动中安全防护的必要性,在体育活动参与中避免产生过激行为,对其他同学的生命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2.2 健全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体育教学中需要渗透生命安全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在日常教育中为学生传输生命安全的意识。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规范各项生命安全管理体系,每一位教师需要严格遵循各项生命安全管理体系。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生命安全防护的重要意义。学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基础上,也需要避免对其他同学生命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生命安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上,需要提升学生对生命安全知识的理解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丰富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且通过多样性的教育方式融合,激发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渗透到篮球教学、足球教学以及排球教学等活动中,且在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合作教学方法的开展等形式下,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以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效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2.3 加强体育教学设施管理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持续优化教学的环境,加强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管理,增加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投入,严格遵循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避免学生体育学习中各类不良问题发生率。

学校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量,购买适合于高职学生特点的体育器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体育场所、器材等实施定期维护,检查器材是否老旧,是否存在缺陷等等。高职院校需要严格保证器械购买的质量,对器材的质量进行检查,避免劣质材料对基础设施产生不良影响。加强体育设施的管理,提升生命安全教育,对高职学生健康成长会产生较大影响。

3  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提升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高职院校需要明确生命安全教育与学生安全之间的关联,针对于当前体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在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明确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对学生合理运动、生命健康的影响,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君.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探讨[J].农家参谋,2019(7):211.

[2] 莫月红.“生命”视域下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2):96-100.

[3] 金玮.微课教学在高职体育“运动损伤救护”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7):120-121.

[4] 庞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视阈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8):83-84.

作者:刘光辉

高职院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篇3: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教学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

摘要:工学结合模式是新时期高职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并以构建信息平台为基础,提高高职体育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体育院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构建信息平台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体育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信息平台建设;新趋势

1高职体育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深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

研究发现,受到我国上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体育院校的学生主要是被动式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墨守成规的接受前人的知识。同时,现代体育院校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关注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演绎法而轻视教育过程的归纳法。这就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过程和独自发挥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教授课程期间仅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失

研究发现,高职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多数是照抄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其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导,传授学生各项体育基本知识,且以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质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是在我国众多高职体育院校中,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现象。例如,在体育院校教学中,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仅限于教育的表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少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不相符

研究发现,在我国众多体育院校中,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现象。例如,在体育院校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完成学校给与的教学任务,轻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且教师在足球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被阻碍在教育的表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学生自主学习,缺少教授与练习的互动环节。

(4)学生课程评价评价不完善

学生课程评价是指包含教学组织体系、软硬件建设体系及进修课程体系共同组成的多元有机体。从教学组织体系来看,目前我国大部门高职体育院校未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课程评价教育组织,并不具备相应的体系制度。从课程评价的软硬件建设体系来看,多数高职体育院校缺乏相关课程评价管理部门。专门负责课程评价的人员力量较为匮乏,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兼职”部分课程评价工作。

(5)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工学结合教学

研究发现,在大多高职体育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多以教师教授课本知识为主,导致教学方式比较单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兴趣。同时,足球教师在教授内容主要以规范的技巧为主。从而很大程度上缺少对课堂的活跃气氛,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同时,在高职院校体院教学中缺少工学结合模式,学校仅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理论知识较丰富,但缺少社会实际经验。

2高职体育院校教学信息交流平台设计

2.1构件教学管理模式

根据对高职体育院校教学管理的研究,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体育教学系统评估等方面。学生选课系统,主要是为学生选课,其有效地减少了学生选课的复杂性,方便快捷的帮助学生完成选课,且在选课信息平台上,每一位学生进行选中某一课程的概率相同,增加了选课的效率。成绩管理系统,其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并协助教师管理考核成绩,提高教学考核的工作效率,从而是教学成绩考核方便、快捷。此外,如果有企业参加教学成绩考核,需要在成绩考核中同时对体育运动能力和理论知识两方面进行考核,并且要突显企业对学生设置的工作岗位,学生体能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考核学生在企业工作岗位的体育态度。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是综合学生、教师以及实习企业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馈。

2.2 体育教学的构件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几项:体育健身、体育保健、休闲体育、职业体育等几大板块,以及教师线上线下的教学指导、信息反馈等。

根据高职教育指导专业目录,并结合社会企业岗位工作时工人的姿势,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站姿类;2)坐姿类;3)操作姿势类;4)流动变姿类。结合高职院校工学教学模式,可将体育课程划分为以下几类:职业病预防保健、职业使用身体训练、职业生命安全教育等。

2.3改善体育教学模式

在高职体育院校中,为了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色,需要不断改善体育教育模式,例如创新教学,并将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到众多专业教学中,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各类体育教学中。同时,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扩展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并要活跃教学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各项体育技能。同时,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课堂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从而也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并从思考中学习体育技巧。同时学生也从准备课堂内容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教育中需要教师改变仅以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要不断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较多的时间内灵活掌握体育教学的本质。

3结论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院校需要以理论知识教育和企业合作,提高高职体育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构件信息平台,不断拓展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中,从而促进高职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各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秀玲.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3(18)

[2]王自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2(02)

[3]张溪.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教学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2)

[4]李莺歌.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作者:罗永林 杜雪

上一篇:物理教学实施创造教育实践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中体验式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