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通识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政治教育且实效性不高。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相契合的地方,如何将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值得深思和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想政治通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想政治通识教育论文 篇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通识教育视角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对于这些问题负有这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识教育作为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是一致并相通的。本文旨在从通识教育的视角,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方法和出路,使之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价值观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拜金主义,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导致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从而使得大众生活功利化和情绪化,人的思想多极化,学校和家庭傳统的德育教育与现实间存在强烈的反差致使大学生产生疑虑和困惑。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深远而广泛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德育培养方面扮演者重要的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本文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力求探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的出路,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任务服务。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他们信息来源复杂多样,他们思想活跃单纯,个性鲜明,求知欲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价值观扭曲,拜金享乐主义成风,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来看是他们成长发展现状与社会要求的差距问题。“这类问题是反映在大学生身心的,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与社会要求的差距。我们所列的问题是重能力,轻品行,自我中心,眼高手低,诚信危机,文明缺失,网络成瘾”[1]就属于因自身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实践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的问题。

高校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学生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9世纪时,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

因此,现代通识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是一致的:

李曼丽在其著作中提出,“通识教育是培养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作为父母、配偶、观光旅游者、领导人、选民、公务员、文化科学工作者、乐善好施者、公民在生活中都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人人所应受的教育”[2],是一种学生在整个教育中首先关注他作为一个负责人的人和公民生活的教育。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具体的职业,首先应该“成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 公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此而言,现代通识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现代通识教育关注人的存在的问题,提倡教育“以人为本”,把人看做是目的,追问人的存在的意义,培育人的存在智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对主体人的需要进行一种价值限定,明确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因此,二者在教育目的方面是相同的。

通识教育指“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高等教育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专门化和专业化,从而导致了人的片面化,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担负起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有责任感、人格健全,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相同的。[3]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理论建设滞后,多以政策性文件代替课程理论,导致课程稳定性弱,随机性和权变性过高;课程科目繁多,设置随意,内容的针对性和甄别性弱,问题意识不够鲜明;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课程效果测评的标准和方式相对落后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思政课难以保持稳定性和一贯性,课程开设随意,卷面成绩为主,从而使学生对此门课程毫无兴趣,无法起到思政课应有的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树立政治方向,培养抵制错误思潮和辅修思想侵蚀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比如诚信文明缺失,重能力,轻品行等。[4]

通识教育的理念所提供的是一种以“通”求“识”的实践思路,它谋求通过对教育对象实施关于基本价值、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而为教育对象的整个学习进程、整个人生发展历程提供一种具有鲜明基础意义的“识见”。自其诞生之日起,通识教育便是将德育作为其内在的、首要的部分来看待的,通识教育的发展为德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因此,通识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高校可以通过普及通识教育理念,完善通识教育目标和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等举措来指导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王立仁.问题与对策——大学生活进行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66.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林春逸.论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推进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

[4]黄播.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关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24).

作者:苗硕

思想政治通识教育论文 篇2:

试论通识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政治教育且实效性不高。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相契合的地方,如何将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值得深思和探讨。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通识教育 教育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政治方面的教育,忽视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并且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教育实效性有待增强。开始于西方的通识教育现正得到很多专家及学者的高度推崇和支持,很多高校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当前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想的冲击,加强大学生群体思教育工作,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目前通识教育在各高校蓬勃发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入通识教育,对思政工作改进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指党和国家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大学生,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忽视思想品德和人格方面的教育,而且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工作实效。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叫通才教育,这种教育思想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是一种在美国发展成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世界知名大学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等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资源采取多种方式着力开展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关注点在于如何做人方面的教育,从人格和人的心理角度促进人全面发展。哈佛大学在学校通识教育发展中很明确提出了他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换言之,就是培养具备一定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的人。20世纪初通识教育概念被引入我国,但由于不久之后专业教育模式兴起,教育模式发生了转变。最近30年来,伴随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战略的要求,一些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率先进行了通识教育的尝试。为了适应时代培育人才的要求,在高校大力发展和推进通识教育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契合性研究

1.对象一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培育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识教育的对象可以是所有人,在大学开展主要面对的也是大学生,为大学生进一步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2.目标具有契合性。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高校更多倾向政治教育,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是相对的,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有效扩展学生在自然领域、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知识,将学生培养成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人。因此,从某方面说,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为了培养能够全面发展且适应社会的健全人。

3.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契合性。我国学者林春逸认为:“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致力于‘完整的人’的追求,都注重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都注重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三、通识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1.在高校中大力推行通识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实施,某些领域出现诚信缺失和贪污腐化等现象,这些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存在缺失信仰、人文精神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下降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往往过多强调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单向灌输的方式,致使教育中忽视人文和学生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爱。因此,当前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工作实效性尤为迫切。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促进人全面协调发展。

2.学习通识教育方法。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教育,忽视课后实践,常常直接向学生进行正面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灌输,这种只注重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忽视人的情感、道德教育和实际需要,致使大学生缺乏对人生问题和价值追求的深入思考,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谈不上人格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识教育是通过启发式课程教学、实践锻炼、生活体验和自我修养等方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实践体验,总结反思与感悟,促进心灵觉醒和境界升华。简单地说通识教育就是强调通过“课堂上学习,活动中体验,环境中熏陶”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水平。教师要不断学习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变单向灌输式为启发式教育,善用课堂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注重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交流,相互磋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推行体验式教学模式,把学生带到课外社会实践中进行真实体验,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实现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含在通识教育范畴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应该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在构建两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时,首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并且注重大学生人格和思想品德等心理方面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构建课程体系时可吸取国外及国内一些高校教育建设的宝贵经验,取长补短;其他高校优质课程也可拿来加以利用,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最后,在构建思想政治与通识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时,首先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真正掌握和理解,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7.

作者:戚少琴

思想政治通识教育论文 篇3:

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

摘要:以培养“有教养的人”、“完整的人”为目标的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借鉴美国大学建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经验,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正确认识和实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培养学生具有学习、沟通和整合人类文明的能力与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借鉴;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做法也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拟通过探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育的启示,以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改进。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况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对通识教育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不尽相同。通识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以培养贵族为目标的文雅教育和“七艺”课程。“通识教育”一词最早是1829年由美国学者派加德(A.S.Packard)教授提出的,他所说的“通识教育”主要是指原有的文雅学科的教育。他强调,这种文雅学科的教育应是“通识”性的,即是共同的、核心的和必备的。在美国独立之后,美国大学就开始大量开设现代语文、法律、政治、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等新兴学科的课程,质疑传统的文雅学科的价值和功用。伴随着这种质疑声,1828年,耶鲁大学的教授们发表了他们著名的《1828年耶鲁报告》。该《报告》强调,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认为古典文雅学科就是达成这种训练的最佳选择。耶鲁报告坚信,共同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未来从事任何行业所必需的,认为耶鲁大学不应该像其他许多大学那样开授“广受欢迎和流行的”科目。1828年的耶鲁报告发表之后的第二年,派加德(A.S.Packard)在《北美评论》杂志发表文章支持耶鲁报告的主张,并用“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这一概念来论述共同科目学习的必要性。但当时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所涉及的领域还比较窄,还比较轻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与现在我们所称的通识系统应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三大知识领域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它强调共同学科的学习,强调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等思想,为以后的通识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通识教育”一词进入了教育的史册,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从19世纪初至今,历经与多种教育理念的碰撞和实践的探索,现在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日渐成熟而且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其中以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最具有代表性。

哈佛大学在二战后的1945年对通识教育进行了改革,完成了他们的“通识教育报告”,第二年又以《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名正式出版该报告。由于该书出版时其封面装帧采用的是深红色,所以通常被称为“红皮书”,通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红皮书”不但全面地反思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系统地提出了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的框架,而且还相当深入地反思了整个美国的教育理念,在美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甚至被誉为是通识教育的“圣经”。该书明确地阐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能做出适当判断的能力以及对价值的认知能力等四种能力,并认为通识课程应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概念提出后,就陆续成为美国许多大学的参考模式。

之后,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又进一步完善了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的目的及其课程设计,1978年提出了奠定当代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体系的“核心课程报告书”,1990年又出版了其名著《大学:经营者的手册》,对通识教育的目的及其核心课程的实施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罗索夫斯基引用相关观点论述了通识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除了职业训练的功能之外,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当代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在“核心课程报告书”中,罗索夫斯基提出了通识教育的一套标准:1)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以达到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一设计,体现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先进性、综合性、时代性与中国特色,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主要目标、主要领域等方面也是相通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可能相差甚远。甚至教育的目的也有差异,比如国情教育的内容与目的就是有差异的。但从根本上说,两者在教育领域、教育目标等方面应该是相通的,即“运用我们当代最好的知识来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设置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时候,就没有理由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排除在外,而是应当把它确立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以使我们对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核心课程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不需要再有其他核心课课程了,而是强调不能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避免课程建设的零碎和散乱;同时,也不意味着如此以后就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而是要求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他文化课,都应该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增强课程的通识性。

三、借鉴美国的经验,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通识性

虽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了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目标、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但在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观的影响,其学科建设的基础仍比较薄弱,教育的科学性和价值仍不高,所以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此我们应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通识性。所谓“通识性”,在一定意义上讲

就是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沟通与整合,应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笔者认为,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通识性应从下列两个方面做起。

1 突破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观的束缚,正确认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一般认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这种认识也许没有错,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的。即使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它的大部分课程也是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所以不同国家、政党、团体或个人的“意识形态”不尽相同,又由于历史上“意识形态”使用的多义性,所以人们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意识形态”的教育还是有其规律的,并且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总的来说,对人类文明的沟通与整合是“意识形态”得以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应该是促进而不是阻碍对人类文明的沟通与整合。一般来说,对人类文明的沟通与整合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成熟的“意识形态”。

对文明的沟通与整合并不是容易的,它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由于缺少协调的机制与机会等原因,不同国家、不同政党等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非常厉害,所以文明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就非常困难,由此也就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封闭、僵化和被扭曲的状况。比如,历史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阵营的对立与论战、“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立与论战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代的变化,原本势不两立的“意识形态”各自也都会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对方的可取之处,认识到由于相互不了解或不理理而带来的对对方的误解。过去,这种相互对立的产生虽然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如果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之间能够有沟通的机会与能力,如果“意识形态”教育能够让人们更加科学、更加客观地来认识世界,那么人们的视野就能更加开阔一些,人们的认识与实践就会更加客观和理智一些,因而也就不容易被各种“主观主义”所束缚。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人类文明的沟通与整合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正确思想的形成。

也许是因为吸取了历史的教训的原因,在二战后的1945年,哈佛大学对其通识教育进行了改革,重新阐述了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能做出适当判断的能力以及对价值的认知的能力。“沟通与整合便是通识的精义和价值所在”。可以说,沟通与整合也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精义和价值所在。罗索夫斯基面指出:“核心课程中道德思考的教学并不是教导或传扬某一种道德或哲学,那是不正确的。我们的目的是‘讨论人类经验中重要的而且是会经常出现的有关价值和抉择的问题’——许多宗教和哲学上的道德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无法仅诉诸情绪。”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是大学“意识形态”教育观念的进步。这种教育观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学习、沟通与整合历史和现实中人类文明的能力与智慧,认为“经过整理思索的心智能力要比仅持记诵知识资料更有价值”,因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介绍或灌输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我们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应当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突破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介绍或灌输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的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观。因为在这种传统的教育观的影响下,由于教师和学生都缺少学习、沟通与整合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类文明的意识、能力与机会,所以教师就往往只满足于对原有理论的解释和阐述,甚至只满足于对原有理论的照搬照抄和照本宣科。这样,由于他们所灌和写作,学生得到学士学位时,必须具备能够准确、中肯和有力地表达的能力。换言之,学生必须被培养成具有正确的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的人。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他自己的具有批判性的了解。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能运用物理学和生物学上的数学和实验方法;要具有对历史文献进行分析或数量统计的能力以探知现代社会的问题;要了解以往的主要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要了解人类的主要的宗教和哲学上的概念;等等。3)一个有教养的人,在20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的年头里,不应该有其地域上的偏狭性,不应忽视其他地域或另一个时代的文化,必须了解塑造现在和未来的其他地域及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化和力量。4)一个有教养的人,要能了解和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虽然这类问题几个世纪以来变化很少,但每一代人在他面临道德和伦理问题时,都会碰到两难抉择的困扰,因此受过教育的人,对此要能作出智慧的判断,然后作出道德的抉择。5)一个有教养的人,他还应该在某一知识领域有他的更深入的研究,使其能达到介于广泛的知识能力和专业层次之间的程度……制定这些标准的目的主要在于要扩大学习者的知识的视野,在于要求学习者要能学会用批判性的思考来代替以往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

“核心课程报告书”把哈佛通识课程开课的领域分为五大类:1)文学与艺术;2)科学与数学;3)历史研究;4)社会与哲学分析;5)外国语文和文化。核心课程经过教学实践和多方研讨,到1985年时又有所改动,课程领域被分为六大类:1)文学与艺术;2)科学;3)历史研究;4)社会分析;5)道德思考;6)外国文化。

罗索夫斯基指出,“核心课程的哲学在于认为哈佛毕业生必须受过广博的教育……核心课程不是要学生在知识的广度上精熟古典名著,不是要在某一特别的知识学科方面做精深钻研,不是仅对某些问题做数量调查测量,它是要用教师认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六个领域来引导学生达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核心课程是要向学生显示在这些领域里有什么样的知识以及什么样的方法,分析探讨一个问题有什么样的方法,各种方法如何被应用,各具什么价值。每个领域内的科目的多少并不完全相同,但其实际的思考重点是一致的”。

罗索夫斯基还指出,“课程只是一个有形的骨架,其血肉和心脏必须来自于师生之间的相当难以估测的交互作用”。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核心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意欲将人类文化的精华,即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组成一个丰富而有系统的课程体系,以供学生在大类不可或缺的情况下使小类得以自由选择,从而形成了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模式,从而成为当今美国许多大学通识课程的主要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圣约翰学院的经典名著型模式和布朗大学的自由选修型模式等。

至此,我们可以说,美国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指的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以培养“有教养的人”和“完整的人”为目标的大学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强调培养“有教养的人”和“完整的人”的基础是让学生批判性地学习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人类社会的三大知识领域中丰富的成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以使学生能具有某些价值、态度、知识、能力和技能,其生活能够丰富美满,其重点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二、借鉴美国的经验。确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地位

我国高校一般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更不用说把它看做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一般指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文化课程。这种认识有它的客观合理性,因为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由于文化课程很少,所以确实很有必要加强这些课程的建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这样来理解通识教育及其课程的话,就容易把它简单化。特别是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做这样的理解。

在美国的大学,其通识教育中虽然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的课程名称或学科,但它的核心课程在教育领域、教育目标等方面与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

比如,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六大领域中,除了自然科学、文学与艺术这两个领域外,其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和外国文化等四个领域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领域就是相同的或相近的。

当然,在这些领域中,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它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有差别的。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这些领域里的文化供给还不足,视野还不够开阔,确实还需要开设一些有针对性和有实际教育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要正确理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质。

首先,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也有不间的类型,教学内容、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也都不太一样,每个学校的课程设计都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有自己的特点。但不管哪种类型,它们的实质是相通的,比如以培养“有教养的人”和“完整的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为重点,等等。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除了强调课程要覆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之外,它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更主要的是注重课程质量的建设,注重课程和教学视野的开阔与触类旁通,注重“获取知识的途径”的学习,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注重课程数量的多少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相同与否。因此,在确保课程能覆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三大知识领域的前提下,课程内容的差异对其教育目标的实现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关键是看课程的教育质量。

其次,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涵盖了历史、哲学、道德、法律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通过这些课程,输的“意识形态”的视野比较狭窄,其中的文化含量比较少,因而就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的能力与智慧也没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就会导致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在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等方面的需要,教育的效果便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教育观是片面的教育观。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学习、沟通与整合人类文明的能力与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他们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创造美好的生活。这应当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之所在。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注重联系“理论的实际”与“实践的实际”,不断增强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理论教育中的最基本的要求与方法。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要运用当代最好的知识来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要促进个人的整体而健全的发展,这表明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也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学习、沟通与整合人类文明的能力与智慧,这就需要教育者要总结国内外理论教育的经验,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与方法。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联系“理论的实际”。理论的学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因此,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也可以说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灵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建设仍然显得滞后,教育者学习、沟通与整合人类文明的能力还不强,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因而也不强。比如,我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往往总是局限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理论及其思维,甚至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还有他们自己的若干误解甚至是歪曲,因而不能很好地沟通与整合当今世界中生机勃勃并在飞速发展着的理论成果。比如,在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理论的教育中,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理论就需要我们充分地加以论证,其中的许多重大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并给予概括。但实际的状况却是,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是对原有概念和理论进行解释或加以阐述,而宽阔的理论视野和恰当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引导则比较缺少,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显示出来。再比如,谦虚、仁慈等品德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重要内容,但我们传统的做法却往往只是灌输一些这一类的理念,导致学生似乎也了解了这些理念,但却未必能真正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能力与素质。因为在教育中,学生还缺少感受世界上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的机会,而没有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方面的熏陶,没有深刻的体会,这些品德的养成就可能会受到影响。相反,如果通过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世界上丰富的思想珍宝,那么他们个人就不会自视太高和自以为是了,这样教育目标就自然容易达到。在这方面,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要给学生以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思想珍宝的做法,值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予以借鉴。因此,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首先就是要联系“理论的实际”,要使我们的教育能反映人类文明的实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我们的学生,并不是说只对现有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概念的和口号式的宣传教育,不是只要求学生仅仅了解与记忆这些理论和观点,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去学习、沟通与整合人类的文明,从而不断地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丰富教育的内涵,提高教育的质量,也就是说要通过教育使师生都具有学习和运用最新知识来分析各种事物的本质与指导自己人生实践的能力与智慧。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联系“实践的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运用和接受检验。实践是一个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世界,也是一个错综复杂、发展变化着的世界,所以教育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还要联系“实践的实际”。在现实中我们对实践的了解往往并不“实际”,也就是不太全面和正确,所以只有了解和把握了“实践的实际”,我们才能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的实际中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和发展理论,从而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增强科学性和价值性,除了要把握“理论的实际”之外,还要把握“实践的实际”,教师不能就理论讲理论,就理想讲理想,就道德讲道德,而是要联系社会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学生一起关注和研究现实中的细节与真相,学习和讨论富有教育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人类文化中的经典,探讨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的能力与智慧。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正是这样做的。美国学者肯·贝恩在经过长期的对教学成就突出的大学教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一专著,在国际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者指出,那些卓越的教师都是活跃的且成就卓著的学者、艺术家或者科学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追求重要的智力和科学或艺术的发展,从事调查研究,对他们所教的学科都有重要而独到的见解,并且经常会广泛地涉猎其他领域(这些领域有时跟他们自己的领域相距甚远),强烈地关注他们所教学科中的更为概括性的问题,比如关于史实的记载、辩论和认识论方面的讨论。他们可以在智力上、体力上或者在情感上着手去做他们希望学生去做的任何事……当其他人在谈论传授知识和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信息库时,那些卓越的教师则在讨论帮助学生努力掌握概念和信息以建立他们自己的观点……那些卓越的教师认为,如果学习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感觉方式不能产生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那么这种学习将毫无意义可言。这表明,作者所研究的这些教学成就突出的大学教师虽然来自不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具有通识教育所要求的素质,都具有在各自的领域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丰富经验。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美]肯·贝恩(KenBain),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廷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沈廷川

上一篇:医院药师药学服务论文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辩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