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识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校以通识教育课程为突破口,对其实行网络化改革,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旨在研究网络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的原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网络通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网络通识教育论文 篇1:

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通识教育课程心理认同探析

摘  要:互联网发展深刻影响着高校教育管理,改变着知识的学习及传播方式,推动了生活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了各类非正式组织,也出现了网络亚文化。文章从心理学视角解读自媒体背景下的网络教育及其衍生的亚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等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心理认同基础上的价值认同,以需要引领课程分众传播、动机激发、兴趣小组和实践互动,以期为网络通识教育在高等学校实践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心理认同;亚文化;分众传播

科技进步、网络普及缩小了地区、城市间教育差距问题,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出发点的网络课程伴随着教育变革的需要应运而生,以其丰富的教育内容、新颖的教育形式而日益发展,网络教育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经济浪潮下,各种社交媒体软件、搜索引擎、网络音乐和即时通信工具广泛使用,自媒体平台在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社会群体中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作为重要新生力量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已开始深度融入这一前沿领域,并推动其迅猛发展。在自媒体大潮席卷下,更多以寻求新颖独特、追求浅层次感官觉知的娱乐消遣内容出现,信息不完整、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批判质疑、二元对立等认知思维混杂[1]。

高等教育在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教育体系的同时,面临着来自网络自媒体、亚文化现象的冲击,由于过程执行力度不足、结果考核重视不夠,使得教育管理过程缺失、考核形式单一、思想准备不足与心理认同滞后等问题出现,一部分高校因忽略学生群体特征、片面追求效益导向,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育的功利取向无益于提升学习动机,直接导致了更低的学业成就,学生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一、自媒体背景下的网络亚文化发展现状

与主流媒体文化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不同,自媒体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市场化运作,参与门槛低,通过对信息传递方式进行整合重塑,将以往的被动接收转为主动输出,人人均是参与者,个个都有话语权,对信息广泛传播产生推动作用。

与自媒体传播应运而生的还有自媒体空间亚文化,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社会群体,其中一些具有亚文化符号的内容值得重点关注、引导,诸如自拍文化及泛性主义、消费文化及享乐主义、颓废主义、泄愤文化及语言暴力主义。这些亚文化现象在现今社会广泛存在,且不为大多数人的意识所觉察,与主流价值文化碰撞交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将可能停留于这些快速变化、传播迅速、充满不确定性、富于批判色彩的感性网络亚文化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更具差异性、多样化的群体社会组织。

话语权的中心位移是自媒体亚文化的形态之一,这是影响力转移的有力证明[2]。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普及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参与到网络大讨论中,将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观点呈现在他人和社会中,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集聚效应”,网络思想的认同扩散呈现爆发式增长,话语权位移改变也往往会产生两个对立面之间的激辩过程,带有一定的斗争色彩,形成普通大众之间、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精英与精英之间的争辩,形成一种主流价值被接纳认可。

因自媒体产生的网络亚文化往往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左或对立的认识观点及价值判断,批判性韵味强烈,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主流价值文化,由此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网络亚文化根植于快速变化的现实生活,认知失衡、对现实不满的压抑情绪以及个体人格和团体的相互影响,导致转移至互联网中爆发宣泄的不良行为居多,带有泄愤的成分。生活中存在的义愤填膺者或者“躺平”族,通过自拍文化传递“被忽视”的个体存在、以消费表达对“工作生活学习压力下”个体空虚的排解、以个人颓废放纵寻求自我认可、以“毁灭破坏”得到自我满足等,不论是自拍文化及泛性主义、消费文化及享乐主义、颓废主义抑或泄愤文化及语言暴力主义[3],都有指向于现实生活的印记,是对现实的反叛与偏离。这些都普遍表现在现代人广泛的情绪焦虑中。

二、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育

自媒体背景下,经济社会加速融合,在处于社会主流价值文化指导下的高校中,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是单一知识路径的接受者,开始借助互联网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新事物中,扩展自身的视野,碎片化的网络知识学习方式出现并快速发展,主动探索发现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自媒体出现以来,在与社会主流价值碰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宣传网络亚文化为代表的大学生自媒体人,每个人都在为争取自身的权益发声,位移话语权中心,此时作为教育社会前沿阵地的传统授课方式下的高等学校受到冲击。

对于高校而言,在掌握传播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话语权的同时,增强对学生群体的认识便显得意义非凡,应在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和个性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新突破。从社会场的概念出发,尤其是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任何个体都处于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中,其角色多样化,在社会中具有多重身份,只是其在各类“场”中发挥作用强度各异[4]。

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受到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教育,又同时受到现实环境和虚拟网络两种“场”的双重影响,往往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社会主流价值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核心观念,通过作用于意识层面,决定个体在现实环境中的时常性表现;由于受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影响,个体的潜意识和网络群体“场”作用同样异常强大,在两种力量的较量中形成价值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为个体的意识层次、动机水平、价值观念等决定了其注意总会集中指向于特定的事物,形成有意识的觉知。当人们被其中一方吸引或者主动投入某一层面时,自然会忽视另外一些,因此就会出现个体满足于现有场的吸引、思维认识也固化其上的现象,这也导致显性现实世界与隐性虚拟世界里“双面人”的出现。

大多数时候,受潜意识影响,个体往往沉迷其中却未能觉察。一般而言,潜意识在“力比多”的推动下遵循快乐原则,以释放压力、完全满足个体的感性需求为根本目的,这些都与自媒体背景下的网络亚文化中的泛性、享乐、泄愤、颓废不谋而合,造成了部分青年大学生的焦虑、迷茫与困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教育的成效。现阶段,网络通识课程涵盖学科门类众多,但面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生群体以及特定的年级差异等,青年学生的学业表现也有较大差异,尤其在低层次院校中,学生真正投入课程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本研究在教学中发现,课堂中普遍存在“刷网课”现象,学生的网络通识课程学习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观看,沉淀较少,学习效果堪忧。尤其随着年级的增长,专业课程学习压力及追求自主时间的需要增加,认真学习网络通识课程的学生比例呈断崖式下跌。在角色定位清晰的学生时代如此学习,又如何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呢?

三、心理认同在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应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体心理产生重要作用,群体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离不开心理认同。社会作为熔炉,成为思想碰撞的大型“心理场”,这个“场”潜移默化影响着个体社会认知、情绪、思维变化和行为习惯,人们所观察到的沉迷网络游戏、热衷自我宣扬的青年大学生,一方面受外在环境影响,因压力下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而逃避社会,一方面表现出因虚拟网络对个体的压力释放获得更多的心理认同。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朋辈团体、非正式组织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异常突出,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

作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且接受社会影响的个体,内在的价值判断、价值冲突影响着意志行为[5]。这与个体的成長经历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许多成长挫折较多的个体往往不能正视现实,更高比例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自己印象最深刻、影响最大的事件”列举中写出了负性生活事件,进一步要求思考正性事件时,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思考甚至难于想起,这些经历都使得个体选择借助虚拟网络逃避社会。

随着互联网教育科技进步和自媒体网络平台的优化,网络通识教育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将继续发展变革,将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网络通识课在自媒体时代、亚文化背景中的实际效用,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策略研究[6]:

(一)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提供网络课程进行分众传播,寻找价值认同

素质教育理念是国家实施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已经深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骨髓,但以往“填鸭式”灌输教育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发现学习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应在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本,高等学校教育应顺应社会主流价值和学生兴趣爱好,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对课程的宣传力度,有选择性地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受众进行分众传播,设置初阶、中阶、高阶渐进式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认知认可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通过营造更具价值的自媒体平台,或借助朋辈群体的传递,形成良性的网络心理“场”,在价值认同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7]。

(二)发掘潜能,激发动机兴趣,实现注意向意志行动转移

针对网络亚文化中存在的“丧”文化、自拍文化、消费文化、泄愤文化等消极文化,通过与学生思想中碎片化的亚文化进行有效的思辨辅导,帮助学生分析亚文化特征,认清主流文化,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潜能,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并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激励,在积极关注基础上恰当反馈,建立对自媒体网络亚文化的意识觉察,实现注意力向意志行动的转移[8]。

(三)引入实践,强调互动参与,寓知识价值于实践行动

高校应通过认知维度下的思辨形成的心理认同需要在实践中修正与强化,把对系统化的网络通识课程知识应用于与自媒体网络亚文化的实践碰撞活动,并在自媒体平台加强对通识课主流价值的宣传,通过实践互动和过程参与强化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与情感认同,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寓知识价值于实践行动,在知行合一中增强学生对网络通识教育课的认同感[9],最终实现网络课程的真正价值。

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在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规律的共同作用下,以特定的方式在社会中存在发展。在深度的社会变革中,如何突破现有教育体系束缚,融入新生事物进行教育创新,仍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不变的思考话题。自媒体是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产物,高校借助网络媒介,寻求建立广泛的通识教育心理认同,对达成通识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忱. 社交网络中青年“丧文化”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8.

[2] 黄俊,董小玉. 论自媒体空间的四种青少年亚文化[J]. 今传媒,2015,23(02):49-51.

[3] 张紫薇. 基于场效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 陈志琴. 大学生在线课程学习行为及改进策略研究——基于南京F大学“尔雅”通识课学习情况的调查[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1):40-42.

[5] 李衍栋. 浅谈心理访谈在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2(04):37-39.

[6] 赵霞,厉小军.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J]. 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6:208-216.

[7] 周晓虹. 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 新闻界,2011(04):20-22.

[8] 危磊. 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优化探析[J]. 科教文汇,2018(11):1-3.

[9] 任红娟. 浅议青少年亚文化及其对青少年道德、心理的影响[J]. 成才之路,2009(16):2-3.

(荐稿人:舒跃育,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作者:李衍栋

网络通识教育论文 篇2:

网络通识教育课程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  高校以通识教育课程为突破口,对其实行网络化改革,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旨在研究网络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的原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   键    词]  网络;通识课程;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行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改革大潮。在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增加投入是前提,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也是带路者。近年来,网络通识教育课程被各高校放在改革的前沿,一是因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与国外高校教学模式最为相似,二是因为国外公开课的全球化开放,对我国大学生的感染最为明显。

一、传统通识教育课程与网络教育手段结合的原因

网络教育手段内含很多世界性和新兴的元素,这都能极大地提高年轻人的兴趣。网络世界之大,是现实世界无法比拟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或者其他可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在网络世界里吸取养分。年轻人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决定了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在被外界的不断刺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传统通识教育课程与网络教育手段结合的过程

(一)传统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媒体化

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了现代高校上课的标配,具体、形象、生动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征,而抽象的思维通过具体表象来展开,并将一系列有关表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新的景象的。在课堂教学中当讲述某一理论时,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应图像及变化过程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使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表象有机结合,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必将增强形象思维的效果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2]

(二)纯网络型的通识教育课程

传统教育在改革,课程被录制成视频文件放置在网上,学生通过登录自己的账号,观看视频。后台自动计算课程的观看量,通过观看时间折算视频成绩,配合计算学生的作业、测试和期终考试成绩,根据既定公式计算最终得分。这种方式省时省力,可以快速处理大批量的学生选课需求。

(三)可互动式的通识教育课程

单纯的网络式教学,突显出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继而产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参照原来的网络型教学,线下结合传统型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让线下的教师检查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线下教师也会就线上学习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三、网络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无法有效监督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多为交叉学科或者基础性学科,学科深度不够。学生组成复杂多样,课程管理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明显的差别。课程选择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尤为重要。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无法有效监督,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被各种事情打断,知识始终处于碎片化的状态。

(二)只注重教育手段,忽略教育结果

将通识教育课程放置网上,很多教育管理者的焦点放在了网上。过于注重网络教育手段,却忽视了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评估方法。

四、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的改良对策

(一)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督

教学过程需要有效监督,不仅线下教学需要效果,线上学习也需要效果。线上学习占了总学时的大部分时间,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严控线上的学习对象。

(二)对教育结果做科学的评估

我们最终追求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化考核很重要,但总结性结论也很重要。正确对待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的利与弊,让学生最终获得有益的教学效果,就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参考文献:

[1]刘淑芬.基于大学教育思想演变的本科课程发展模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瞿彩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和存在问题点评[J].教育探索,2001(10).

作者:叶俊锋

网络通识教育论文 篇3:

基于网络学堂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

摘要:“慕课”(MOOCs)的出现,又一次兴起了网络教育教学的研究热潮。而网络学堂作为目前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通识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学型普通院校MOOCs落地的重要平台之一,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学堂对于教学的支持再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具有优化作用。该文以分析高校通识课程特点和需求、教情学情为基础,重点探讨了通过网络学堂建设,设计网络学堂的资料结构、互动环节和评价方案,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保证教学内容完整、弹性、个性化及开放化,体现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推动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和高效,从而达到优化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学堂;大学通识课;教学优化;MOOCs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化,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两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MOOCs在国内外的兴起,使得在线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优化研究再次成为教学研究的主流,在线学习也已成为远程教育、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1]。教学型普通高等院校,在MOOCs来袭的背景下,也在积极开展基于现有e-Learning平台的在线教学研究和改革。

目前,国内外众多高校采用了开源系统二次开发或商用类型的各种e-Learning系统,其中Blackboard商用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又称“Bb学堂”“网络学堂”),为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以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诸多名校所采用,我院近年来也开始建设和使用网络学堂,网络学堂所提供的丰富的功能模块,以清晰的课程结构视图展示,有利于教师快速搭建网络课程和方便学生学习。

然而,与美国高校相比,国内高校引入网络学堂的历史较短,应用还不够成熟,在使用中,多侧重于课程资源的展示,而忽略其交互应用[2]和评价作用,多注重网络学堂对传统教学的辅助支持作用的研究应用,而忽视其对于教学优化作用的研究应用。

本文以我院通识课教学为例,试图对网络学堂在教学优化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旨在提出基于网络学堂的教学优化模式,给出网络学堂课程的建设思想和过程,以及网络学堂课程的结构设计模板。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博学多识、通情达理、融会贯通、思辨精微的素质[3],培养学生与专业教育相关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专业无关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生活需求能力等[4]。多数大学都有着自己的通识教育理念,以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他们往往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一组或多组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外语、体育健康等。本文以这五类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太极拳”五门课程为例,以优化教学为目的,完成其网络学堂的建设。

(一)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只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精灵必须来源于师生之间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感作用”[5]。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优化理论和方法指出: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教学过程,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6]。

优化通识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在现代教学优化理论的指导下,围绕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其教学特点和教情学情,优化设计教学过程,以期达到高效高质的教与学效果。

(二)通识课程的特点和教情学情分析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五门课程作为我院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知识和体验的积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任务。五门课作为通识教育课,分别具有培养思想道德修养、数学素养、信息素养、英语语言素养和体育健身素养的课程目标,都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素质素养的培养、习惯和意识的建立。这些课在教学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三结合”,“高等数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导学”,“大学英语I-IV”的 “形成性评估”和“太极拳”的“课内外一体化”等。然而,这些课程普遍存在着一些教学困难和问题,如:教学面向的专业多、学情复杂、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差,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课堂教学学时又在不断压缩,不足的学时使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梳理和巩固不能充分实现,这课程的宽度和厚度难以保证,教学设想不能完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和寻求多种些途径实现教学目标。尽管课程教学大纲中都有课外学时的要求,试图对于课堂教学予以补充,但如何完成课外学时的教学任务、跟踪学生学习过程、检查学习成果,也是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根据以上教学特点和教情学情的分析,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对整个教学进行优化,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教学优化设计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优化理论[7],以下从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形式和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评价优化四个方面阐述网络学堂在教学优化方面的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优化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不仅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而且要完成教养、教育、发展三方面[8]的任务,这与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按照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们竭尽全力,试图在有限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完成这三方面任务。然而事实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仍然占有绝对比重,而素质和素养的培养、习惯和意识的建立多数仅停留在讲述、建议和要求层面上,难以有时间实质性展开。尽管教师们也注重考虑使用实践活动等方式完成三方面任务,但实践活动的可跟踪性、可控制性和可评价性以及教师的可参与性与指导性往往不能得到保障。

网络学堂具有不受时空限制、陪伴式、支持群体非线性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支持形成性学习评价,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提供了可能。

2.教学形式和方法优化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为三种: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活动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9]。在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协同实现教学目标,包括进行“入课教育”说明学习意义,提出学习要求;使用讲授和演讲、图解和演示、练习和实验多种形式,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知识和情景的再现以及问题探究等方法,或在教师指导下,或学生独自地、分组地学习,完成各项作业和实践活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查和考试,检查教与学的效果。

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特点、教情学情和现有的教学条件诸方面综合考虑。传统的课外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如:教学资料阅读、实验和作业、实践活动和报告,学生可独立完成或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指导、反馈和检查,往往通过作业和报告的批改、课堂讲评、考查和考试来完成。传统的形式和方法简单机械,辅导、指导、交流和反馈不及时、不充分,学习过程监控不够,造成形成性学习评估缺乏全面性或客观性。

将网络学堂作为网络学习平台和工具,能够对课外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基于网络学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如下页表所示,作为优化课内课外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手段,这些方法是必要的。同时,90后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沟通的欲望和能力较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场所,这也使网络学堂作为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优化手段成为可能。

3.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大纲,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同时体现三大作用为前提,可以以教养作用的内容为主,以教育和发展作用的内容为辅。课堂教学以课程主干内容为主线,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对于重点和难点要解释和剖析充分,这样在有限的学时下,教学才会显得从容有效,学生课堂学习的负担不至于太重,不至于囫囵吞枣,而在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在课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以多种媒体形式共享课堂教学内容,其中重点是课堂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的再现和演示。其次应以主干内容的延展内容(主干的枝节)、教育和发展作用的内容为主,如课外学习资源、课外阅读资料、拓展实验等,注重对课堂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补充以及学科间联系的体现,注重学习内容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以及引导性,支持自主学习、弹性学习和个性学习。课内外教学内容的互补选择和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优化程度。

4.教学评价优化

多元化教学评价因其评价内容的完整性、评价视角的全面性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而更加科学合理和客观,成为目前评价方法的主流。网络学堂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丰富了教学评价的内容、视角和形式,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优化了教学评价体系。

(1)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养目标、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网络学堂的课下学习过程监控功能,在过程性、形成性评价中进行数据和信息采集、量化和非量化分析以及及时地评价反馈。过程性、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10],同时也为总结性评价提供基础和依据,对总结性评价方式和指标的制定具有参考作用,使其更加合理客观。

评价视角可以是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来自教师、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成员的评价为主观评价,还可利用网络学堂的过程监控功能所采集到的跟踪数据,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给出的评价为客观评价。

评价形式和方法除了传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形式外,还可利用网络学堂的作业提交、自测、论坛、留言和数据统计功能,进行过程监控,以观察记录、交流讨论、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如建立学生的“电子学档”[11],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包括作业、作品、成绩、获奖等)、学生各项评价信息进行记录。

(2)对于教师的评价

评价视角除了传统的教师自己、学生、同行和领导的主观评价,以及学生成绩等的客观评价外,还包括网络学堂课程的建设、教师通过网络学堂开展教学活动的评价。可使用一些量化数据,如学堂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合理性、资料的丰富性和数据上传量、教师使用学堂的次数和频率,教师对于学生上传的作业和完成的测验等所给与的反馈和评价的质量和及时性,参与讨论、答疑辅导情况等等。这些客观数据反映出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学堂的重视程度,也是教师在实现教育和发展两大教学目标中所做努力的体现。

基于网络学堂的教学评价的实(及)时性,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使教学双方在获得评价信息后,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和学的方法,改进教和学的状态,有助于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四)基于网络学堂的教学优化设计的框架结构

网络学堂具有教学资源共享、教学互动交流和教学评测评价三大功能,结合网络学堂的教学功能,笔者针对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进行优化设计。基于网络学堂的教学优化设计的框架结构如下页图1所示。

三、网络学堂课程建设方法

网络学堂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或教育教学机构往往在前期的软件平台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购买或研发。但在后续配套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上,重视的程度和投入的资金往往不足。很多学校购买或研发的教学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张举范[12]、樊文强[13]等在相关论文中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原因分析。本节我们将总结在网络学堂中开展五门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提炼基本和共性的建设思路、工作任务和建设路线图,给出可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如图2所示)。

(一)步骤

1.需求分析:分析课程特点、教情和学情、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学堂课程的需求、现有教学资源,分析研究其他网络辅助手段,如微博、微信等与网络学堂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目前网络课堂优秀的成功应用案例,给出各门课程的需求分析报告。

2.收集资料、准备素材:收集、整理、提炼和建设相关资源,包括各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文档库、课件库、素材库、题库、作品库、音视频资源库、有价值网络资源和网站、课外阅读资料库等。

3.建设实施:基于网络学堂的基础功能,设计网络学堂课程的结构,设计资源结构、互动环节和制定评价方案,实现共享教学资源、互动交流、反馈评价三大功能。

4.使用、跟踪、反馈、评估:教学前,利用网络学堂作为优化工具,设计基于网络学堂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学堂,跟踪分析、评估检验应用效果,可考虑采用对比实验等方法。

5.修改、完善:总结经验和不足,改进完善网络学堂课程和基于网络学堂的教学设计方案。

其中第3步作为学堂设计的核心工作,是体现学堂功能,发挥学堂在教学优化中的关键步骤,在学堂建设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下面针对第3步中网络学堂课程的三大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进行详细论述。

(二)课程结构设计

1.资源结构设计

资源结构设计包括资源分类设计、资源类型设计、资源导航设计、学习单元(任务)设计、个性化学习设计和协作学习资源空间设计。

(1)资源分类设计和资源类型设计

资源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课程基本情况、基本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资源。课程基本情况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团队、教材、教学日历等与课程相关的基本信息,资源类型主要为包含文字和图片的文档。基本教学内容又分为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教学内容,两者并集是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的必备资源,资源类型主要为课件、动画、音频视频文件。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通过概念地图等可视化认知工具加以展示,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脉络、系统性梳理所学内容提供方便。若一门网络学堂课程需要多位任课教师、多个教学班学生共同使用,可考虑以任课教师或班级为单位,设计各班专区,专区中有任课教师或班级的个性化教学内容等。拓展教学资源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的资源,可以是与课程相关的或无关的内容,主要是为拓展课程深度和广度、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而提供的,资源类型可以是包括网络链接在内的任何形式。

(2)资源导航设计

为方便学生快速找到所需资源,学堂还应在现有基础上,使用如静态导航地图这样的工具进行资源导航。若能够获得学堂二次开发的权限,可考虑设计和实现动态导航地图。

(3)学习单元(任务)设计和个性化学习设计

为方便学生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学习,可将教学内容组织为单元(任务)和课时。每个课程单元要有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和考核评价。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经过考核,可选择进行下一单元的学习。考核一般采取带自动反馈和辅导的自测方式。以学习单元(任务)设计为基础,还可以设计个性化学习模式,给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菜单式学习建议,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

(4)协作学习资源空间设计

在网络学堂中专门开辟一个学生可自行上传学习资源的空间,该空间的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主建构知识和批判性、创新性思考的过程,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的知识、信息和资源放到学堂供大家分享,是一种互助和协作的学习形式,它能增强学生的教学参与感,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2.互动环节设计

互动环节的设计包括作业提交、测验和自测、讨论和答疑三个环节。作业(包括作业、报告和论文等作业类)提交环节的设计要考虑作业次数、作业内容、作业要求、提交方式、提交时间、作业辅导、作业反馈、作业讲评等因素,做好规划;基于试题库,进行测验自测环节设计,要考虑试卷的组织、答案反馈、知识点或技术点的点拨等内容;利用网络学堂的论坛和聊天室功能,根据教学任务设计讨论主题、聊天主题,开展以学生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和聊天活动,其目的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交流沟通,增进情感,跟踪思想和学习状态,答疑解惑。讨论可以是周期性的,如每周话题,或非周期性的,如针对某个学习内容或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同时,为保证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活动,可指定发言次数,将发言数量和质量作为过程评价因素之一。

对于形成性评价要求较高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英语”,基于以上交互环节设计过程监控功能,利用这些交互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对采集到的作业信息、测验自测信息、讨论交流信息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得到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结果,并通过这些交互手段进行反馈。

3.评价方案制定

评价方案中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方法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选取评价点,可设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对于每个评价点的评价内容,确定评价主体、评价形式和方法。网络学堂可支持的评价形式有作业、测验自测和讨论。根据评价指标,在这些交互环节中采集数据和信息,应用分析计算方法得到分析结果,如频度统计、均值统计、加权平均法,对于相关性较强的数据也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14]和数据挖掘方法等。分析结果可以用数值或图表形式表示,必要的可视化,可以使分析结果更加直观和形象。

评价方案中还应考虑评价反馈,包括反馈内容和反馈形式。反馈内容可以是分析计算的原始结果,即客观评价,也可以是描述性的主观评价;反馈形式可以是开放式,即将学生普遍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广播的形式广而告之;也可以是个别式,即面对个别学生或学习小组有针对性地、点对点地反馈。

4.课程的结构设计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该课程作为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中的第一门课,是我院最先进行网络学堂课程建设的通识课程之一。目前该学堂由七位计算机教师共同建设、维护和使用,面向全院六百多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图3所示为学生视角看到的学堂结构,分为12个模块,分别承担着教学信息和资源共享,师生、生生互动,反馈评价的功能。

经过两年的建设,学堂的结构和内容都在不断完善,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堂访问量逐年上升,两个学期达到18万次之多。

四、结语

最大化地实现通识课程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教学目标,以优化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为手段,应用网络学堂这一国内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对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进行有效支撑,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我们应该注意在发挥网络学堂优化教学作用的同时,避免增加教师教学的复杂性和教学设计的难度,避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时间。优化教学的目的是要体现更好的学习绩效,利用网络学堂的开放性、交互性、探究性以及智能化、可视化等技术优势,使得更加高效的教与学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红艳,胡卫平.中国在线学习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3,(8):30-34.

[2][13] 樊文强,刘庆慧.中美顶尖高校e-Learning、网络教育及OER开展比较及启示——基于高校应对时代发展挑战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3, (2):23-26.

[3] 周景辉,聂英杰.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542-546.

[4] 钱小龙,汪霞.加拿大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为导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3,(3):34-40.

[5] 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6][7][8][9]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 Hwang, G. J., Y. R. Shi, et al.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Developing Collaborative Mind tools for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0, 42(5): 778-789.

[11] 刘仁坤,杨亭亭,王丽娜.论现代远程教育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2,(4):52-57.

[12] 张举范,李娟,程正勇.网络学习时代网络课程的反思与重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83-86.

[14] Laurent Zwald.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J].Machine Learning, 2007, (66): 295.

作者简介:

戴红:副教授,硕士,基础教学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时空数据建模、数据可视化、计算机基础和专业教育教学(daihong@buu.edu.cn)。

安继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本检索、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ann@buu.edu.cn)。

Teaching Optimization of General Courses based on 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

Dai Hong, An Jifang, Chang Ziguan, Chi Ho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作者:戴红 安继芳 常子冠 迟红

上一篇:房产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完善财政税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