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5

内容摘要大学生艺术团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但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其更好更快地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理工科大学生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工科大学生校园文化论文 篇1:

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摘要】本文拟对理工科大学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实证调研,深入剖析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感受,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角度出发,总结归纳出目前理工科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并希望这些建议能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强、勇于开拓的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服务。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工科大学;调查

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围绕学生成长需要开展各项工作。自然,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感受也恰恰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验证的最好途径。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本人特意设置了一套关于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问卷,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进行了实地取证。发放问卷500份,回收了452份,回收率达90.4%,其中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达92.3%。同时运用SPSS13.0软件对各项调查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下就是针对问卷涉及的内容以基本信息、满意度、期望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度调查

1.1基本状况

首先是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做了调查,以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向。样本在选择时主要是针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1.1.1基本信息

在这项调查内容里,理工科大学的特色得到了凸显。男生居多,占样本的90.2%,女生居少,占样本的9.8%。很显然,性别倾向严重。

1.1.2成长理想

在此项调查内容里希望在大学期间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的样本占70.3%,即大多数同学入学时的要求与理想都还是很高,有着美好的愿望,期望在学校里自身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1.1.3课余安排

此项调查内容中,针对样本课余时间活动安排做了统计。目的是在了解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活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课余时间主要用来学习的占38.1%,参与社会实践的占19.7%,娱乐休闲的占20.1%,而主要用来参加社团活动与体育锻炼的各占10.6%与5.0%,相比用来学习与娱乐休闲的就少很多。

1.2满意度低

其次针对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

1.2.1环境建设

针对学校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为满意的仅占29.7%。

1.2.2学术讲座

在学校开展的各种学术讲座里,认为满意且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仅占11.9%,而认为满意却对自己帮助不是很大的学生就占到45.8%,还有,认为一般且没什么帮助的学生也占到29.0%,这些数据表明学校还需要加大对学术讲座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多样化的改革。

1.2.3社团质量

针对社团活动质量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认为很好且有意义的学生仅占19.2%,而认为质量一般,过得去的学生就占51.3%,另外,认为质量比较差,滥竽充数的学生也占到了25.4%。可见,社团活动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1.3期望改革率高

最后,针对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做了调查与统计分析。其中反映出了学生期望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改革的迫切愿望。

1.3.1组织活动便利化

在样本的统计分析中,46.0%的学生对组织活动申请程序繁琐提出了异议,31.2%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便利的活动场所及办公室,37.6%的学生希望开展有趣且意义丰富的活动,46.0%的学生希望在活动经费上学校能给与更多的便利,30.0%的学生期望能得到更多的自主权。

1.3.2文化建设规范化

在样本的统计分析中,41.2%的学生期望学校重视隐性文化的建设,50.1%的学生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格调高雅,品味一流,23.0%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指导活动开展,43.9%的学生的学生提出开展的活动应多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

1.3.3活动内容多样化

在样本的统计分析中,41.5%的学生提出活动内容需要多样化而且要趣味性十足,67.9%的学生认为开展的活动要有实际意义,应尽量避免形式主义,以此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4文化资源丰富化

在样本的统计分析中,47.7%的学生提出学校需要加大人文景观建设的力度,29.7%的学生提出学校需要大幅增加人文社科类的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22.8%的学生呼吁学校大量购买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64.5%的学生强烈建议学校增加文化场所设施的配备,以更好的利于活动的开展以及能力的提升。

2.推进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前文对国内理工科大学特征的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足的探源,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感受的实际调查取证与专家的访谈以及典型学校的考察,并就国内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存的弊端进行深入的根源剖析,另就学生对目前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度低、期望改革率高的严峻情形,同时结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国内大连大学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推进国内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1进一步凸显理工科大学的优势

理工科大学也独具着它自身的特色,校风严谨求实,技术重在创新,并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在新时代对人才高要求的背景下,理工科大学有必要进一步凸显它的特色以利人才的培养。

2.1.1强化严谨务实的校风

由于理工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理工科大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工类大学里严谨、务实的校风弥漫在各个角落里,教师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学生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勇攀科学巅峰。这些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给理工类大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些优良的传统需要理工科大学更好地继承与发扬,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

2.1.2深化技术优势

区别于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的教学优势就在于技术研发与技术创新上。从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显示出理工科大学在技术研发与技术创新上的专注与执着。技术成果不断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比如,电脑与无线电通讯工具的普及,缩短了人际沟通的时间,降低了人际沟通成本,提高了时效。

2.2全面提升學校的人文底蕴

研究型大学是实施精英教育和培养精英人才的大学,或者说是国内一流大学,被国家定为“211”工程同时也是“985”的高等学校。研究型大学实施精英教育应具备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学科,一流的试验和科研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以及一流的学生。[1]其中一流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培养了学生宽广的科学视野,深邃的智慧,使学生懂得了人性和情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科学与人文的有效结合才是培养一个“和谐的人”的有效途径。

2.2.1转变观念,树立文化强校理念

文化是根本,是开拓之剑,是动力之源。[2]随着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加深,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之间的差异就越来越明显。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大学对人文文化的认识与重视是国内很多大学望尘莫及的。他们深刻认识到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把它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当中。无论是制度上、人员配备上,还是经费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全方位鼓励、引导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2.2.2加大力度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由于历史、社会、以及理工科大学自身学科倾向性的原因,导致了师生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淡漠或者不理解,甚至于不支持开展相关的活动。终其原因是在于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认识不够,不清楚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学生这群单纯的群体,在提高他们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认识上,应广泛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会全方位的提升全体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认识,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铺平道路。

2.2.3加强一流人文学科的建设

“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在《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的一文中阐述道:“只有人文与科学的最佳结合,才能不断创造出科学的奇迹。”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杨叔子在《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中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融则‘绿’,至少有利于:第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第二形成强大的工作能力;第三形成和谐的同外界的关系。”因而,在研究型大学里要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大力提升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改变重理轻文的现象,把“没有一流人文教育,就没有一流大学”作为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办学的理念之一。

2.3加大对人文景观与文化场所建设的投入

理工科大学独有的学科设置以及办学特色,致使学校人文景观以及文化场所建设的缺失。为了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理工科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加大人文景观及文化场所的建设势在必行。

2.3.1优化人文环境,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培养精英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育部前副部长周远清在“挑战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的文章中说:“有识者提出:‘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校长亚力克·布罗厄斯说:“喝‘下午茶’我们就喝出了六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理工科大学里向来以严谨务实为办学的精神追求,在校园环境以及文化资源建设的投入上都偏向理工学科,比如,学校图书馆里的藏书涉及理工学科的书籍包罗万象,而关于人文学科的书籍经常是查无此书。在学校的建筑设计与规划上也是以严谨的风格为主,缺乏人文精神理念与优美的气息。先进、浓郁、宽松自由、生动活泼、娱悦和谐、文明民主的学术和文化氛围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保障。同时,对高素质、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培养体系也是完美的补充与完善。

2.3.2重点筹建一批高品位的文化场所

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为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坚定的信仰提供了场所。[4]高品位的文化场所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在现有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只有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拓宽融资渠道,从社会上筹措资金。以为名人、名企冠名做广告的形式,获得一些资金来源。另外,学校可以以为名人企业冠名的形式筹措资金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在筹措到资金的同时,也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

2.3.3加强文化环境建设的战略规划力度

在国内高校改革的大前景下,各个高校都在加大力度做大做强。无论是筹建高楼、图书馆,搞校园绿化,还是购买新的教学实验的设施、设备,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积极申报项目,获取国家专项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但在这过程中,少有学校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论证研究,评估这些举措是否可行,在将来的教学与管理上,它们能有多大的价值与作用。针对这种现状,高校要高度重视相关举措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聘请专家组进行论证研讨,加强学校整体建设的战略规划性,改变目前这种盲目跟风的现象。

2.4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保障机制

校园制度文化的健全是保证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校园文化办公室、教师辅导制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都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化、科学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4.1专门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

在大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里,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为了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大连大学专门成立了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赵亚平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大学文化环境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各个学院亦有专人负责大学文化建设。在大连大学,文化兴校与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并列为学校的四大办学方略,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一样重要,不仅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重视,而且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有鉴于大连大学的成功经验,在理工科大学专门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是必然趋势。成立专门机构,有专人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成立专家小组,专门讨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事宜,如何建设教风、学风,如何制定各项既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能体现出理工科大学所独有的特色的大学文化理念、大学精神。

2.4.2建立教师辅导制度

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5]社团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在国内,各个大学给予了社团建设的极大支持,资金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办公场地,活动场地,办公设施等等,学校尽最大可能鼓励、帮助学生开展社团建设。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几所学校专门给每个社团配备专职辅导教师,以此指导学生社团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麻省理工学院也是一所理工科大学,但是他们丰富的社团文化,惊人的社团数量,给了笔者很大的震撼。之所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如此的丰富多彩,是因为学校高层就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专门成立了学生活动协会,指导、监督学生的每一项活动。在学生发起成立社团之初,就要先找好2名辅导教师,只有在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成立一家社团。

在强化师资力量上,学校可以针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校园文化知识培训以及相关业务培训、竞聘上岗来达到目的。同时给予教师工作量的制度性承认。针对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社团建设的辅导,学校要制定明确的政策,给予物质奖励或职称评审的优势,使他们与其他不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老师体现出明显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就会在教师的队伍里形成争先恐后的氛围,使教师在获得物质奖励的同时,对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学校的教师资源还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了拓宽师资来源,学校可向社会寻求帮助。聘请社会上具有专业特长、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名人、名家团体来指导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名人的感召力鼓舞学生积极向上的决心。同时,在工作上予以物质认可,签订合同,使其规范化与法制化。另外,再派专人予以监督,这样就可保证工作的质量。

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稳定的辅导教师团队的支持,资金的大量投入,校园整体规划的科学评估。只有具备了这些坚强的后盾,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搞得有声有色。

2.4.3创建学生主导校园文化的平台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聚焦点,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广泛开展。并且,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身对文化的需求。至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上才能达到持久性的目的。基于目前国内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社团建设活动,放宽成立审批的条件,降低门槛,为那些很有可能成立并能发展壮大的社团提供发展平台。在经费的筹措上,鼓励学生以为公司冠名拉赞助的形式多方去筹措,不给予条条框框的限制。[6]在学校相关制度的制定上,运用网络搭建与学生的互动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意见,并给予学生意见的高度重视,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创建学生参与设计的平台,通过竞争选拔之后,专家审定,最终落实。在学术讲座上,鼓励学生自发邀请名人、名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这些举措在无形之中让学生體会到他就是这所学校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潜移默化里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再者,基于理工科大学目前的现状,校园文化活动可试行学分制,以每学期1或2个学分、整个大学期间8个学分为限,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渐渐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2.4.4建立校园文化评价体系

尽管多年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日益提升,相关的校园文化研究也日渐广泛,但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研究却滞后于实践需要。[7]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是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给予导向性的指示作用。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上要区分综合性大学与单科性大学之间的不同,权重比的赋值上尽量实行弹性化设置。在操作性上,尽量简单易行。这样可保证评价的时效性。简而言之,对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评价是有力地保障了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学校办学的综合水平。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我国理工科高校综合办学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拓创新精神,责任担当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技巧,这种种高端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都孕育在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里、每个活动中。提高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保障机制,搭建与社会合作的多渠道,引进资金与人才,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模式,深化实施以人为本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理工科大学势在必行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对尽快实现国内高等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赵为民,郭俊玲. 精神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沈文清.校园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2,(7):30-31.

[4]李秀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搞好新时期德育工作[J].教育研究.2006,(1):32-34.

[5]Toby S.Jenkins .The Five-point Plan: A Practical for Campus Cultural Centers 2008 May-June [J].About Campus:25-28.

[6]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38-39.

[7]黄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6):46-48.

作者:唐梅花

理工科大学生校园文化论文 篇2:

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问题的探究

内容摘要    大学生艺术团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但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其更好更快地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现状;问题;策略

大学生艺术团作为构建和传播良好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结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类活动,在提高青年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大学生,各高校近年来持续提高对大学生艺术团的重视程度,尽管如此,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还只是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艺术团建设薄弱。因此,对理工科类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并提出解决策略才能有效推进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其发展进程。

1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情况概述

具备科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大学生艺术团是大学生艺术活动的重要舞台,也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应当是组织健全、制度规范、排练演出常态化、出品高质量作品、传播正能量的艺术中心,设有舞蹈团、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礼仪部等。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都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已经完成了基本建设,有的设立了专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排练教室等,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中。理工科类院校近年来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提高对大学生艺术团的重视程度,为更好地遵循内涵式发展理念,培养并输送高水准的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建设具有自身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在经费投入、设备添置、教师资源等方面有较大改善,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重视程度分化

尽管理工科院校逐渐加大对大学生艺术团的重视程度,但部分高校还未真正的意识到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重要性,学校重视程度低导致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师资等落实不到位,加大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难度,也造成了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水平不一。另外,理工科学生自高中起进行文理科分科学习,文理科之间交流过少,进入高校后专业知识得到了重视和培养,但缺少人文艺术氛围的熏陶,人文艺术氛围的忽视导致美育没有得到延伸。

2.2  缺乏专业人才

理工科院校少有艺术相关专业,缺乏专业的艺术特长生,因此在大学生艺术团的人员筛选上局限性很大,少许有业余特长的学生成为艺术团的主力军,艺术素养整体偏低。专业人才的匮乏和成员间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方面导致培训团员的难度加大,短時间内无法达到程度统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教师资源在零基础的团员培训上;另一方面,团员质量不一影响作品的选择和呈现。教师在作品的选择上需要降低难度保证完成度和精准度,如选择超出学生水平太多的作品将适得其反。除此以外,因年级变动、就业等原因的人员流动造成艺术团稳定性差,作品传承度低。

2.3  管理制度不佳

排练、展演常态化和系统化是对大学生艺术团的基本要求,但部分高校无法达到,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推进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如果高校艺术团被当做一般的学生社团管理,缺乏针对性的组织管理制度,学生会仍延续松散性、纪律性不强的作风。

2.4  专业教师短缺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指导老师大部分由兼职、外聘老师,或者1-2位团委老师负责。少量教师无法满足大学生艺术团中舞蹈团、合唱团、乐团等多个部门的排练需求,因此可能会导致艺术团发展有侧重性,各个乐团无法得到针对性、均衡性发展。另外,专业教师的能力影响大学生艺术团排练的效度、作品的完整度,从而影响艺术团发展的进度和整体水平。

2.5  交流活动较少

大学生艺术团在高校用来在校内进行文艺演出等活动,与其他高校、社会其他机构合作交流少,对外宣传合作少,接触新事物少。长此以往,难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艺术团发展的高度和深度,影响高校自身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

2.6  作品品质不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曾说过:“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大学生艺术团是传播校园正能量作品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团员水平低,流动性大,师资短缺,排练时间少等原因,导致艺术展演作品原创性少,表演形式和内容风格单一,深度不够,质量不佳,作品无法深层次融入时代新思想,削弱了艺术团育人能力。

3  促进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相关策略

为了推进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发展,有必要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改善方案,及时调整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方向,从而最大化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对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提高理工科人才的审美能力,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

3.1  明确指导思想,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素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建设和利用好大学生艺术团。其次要根据需求加大对艺术团的经费投入,包括排练场地规划、服装采购、教师资源引进等,保障艺术团排练、演出的正常开展。一部好的作品、一场好的活动、一个优秀的艺术团需要各个环节配合,根据需求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礼堂、民乐排练室、舞蹈房、合唱排练室、琴房等训练场地,将对艺术团的发展起到很大推进作用。

3.2  制定规章制度,培养优秀骨干

制订艺术团章程、守则,建立团员档案,制定奖惩制度等能够加强艺术团团员的纪律性,提高积极性,明确各岗位职责,明确各部门权利和义务。同时有助于帮助选拔并培养优秀的艺术团团员成为节目骨干,保证艺术团的正常运转,排练常态化、系统化。

3.3  引进专业人才,制定教学计划

指导教师的能力对艺术团至关重要,優秀的艺术团指导老师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过硬的专业能力、组织排练能力等,理工科高校应引进适合本学校艺术团发展的老师,根据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的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另外,艺术团的排练时间大多在晚上和周末,因此,指导老师要具备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同时学校要给予适当补贴,鼓励教师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和学生水平创作出特色精品。

3.4  加大校内宣传力度,增强人文氛围

大学生艺术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功能要求艺术团不能仅仅用来临时表演节目,也不能仅仅在内部进行表演。通过校园官网、校园APP、公众号加大对艺术团的宣传,对所排练演出的节目介绍,不仅能够吸引有兴趣、有特长的同学加入,同时可以增强艺术团成员的荣誉感,增强凝聚力。另外,利用各种节日和大型活动,申报演出机会,增强大学生艺术团在理工科院校中的地位,成为大学生发挥艺术细胞的平台。

3.5  让艺术团走出去,“活”起来

大学生艺术团如果仅用来表演节目,无法深度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应该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成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通过多参加高校间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艺术交流活动,邀请专业人士和团体进行定期开展讲座和培训,取长补短,才能提高艺术团的整体水平。同时,与敬老院、福利院等慈善机构进行合作,定期进行慰问演出,让团员感受到艺术的美,也将这种美的能力传播出去。

3.6  制作精品项目,弘扬民族文化

在艺术创作中要紧跟时代潮流,紧贴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创作出适应潮流、当代青年大学生喜爱的文艺作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要求:“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4  结语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在建设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但为了校园文化的繁荣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理工科院校有必要克服自身局限性,最大化地发挥艺术团的教育作用,继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身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模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理工科专业型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贺春华.对普通高校艺术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彭莉.追求真善美,加强高校艺术团建设[J].陕西教育,2015-8.

[3]姬国斌.工科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新西部,2015-23.

[4]宗婧.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管理问题与对策[J].商界论坛,2015-43.

[5]尤小红,陈宇.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管理与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2015-1.(作者简介:李春莹(1993.04--),团委科员,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作者:李春莹

理工科大学生校园文化论文 篇3: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文章从分析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入手,深入探讨其缺失的原因:社会风气和德育环境的影响是直接原因;理工类高校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是重要原因;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理念是关键原因。在此原因上,提出提高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优化社会风气和德育环境;厘清理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家校协同培养。

关鍵词:理工类高校;社会责任感;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更要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

一、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

当前大学生大部分在面对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能够主动站出来维护社会正义,能够与一些社会不良行为作斗争。但同时也看到,大学生于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很多还停留在感性层面。

(一)在社会和个人价值方面:重视个人自我价值,忽视社会责任和利益

目前,高校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和国际社会多种思潮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大学生将个人享受、利己主义作为自我价值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忽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面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更多的时候会选择有利于自我的方面。在极少数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奉行唯我独尊的信条,在公共场合中,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经常忽视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

(二)在思想观念方面:强调个人理想与价值,轻视社会理想与道德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对新世纪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社会理想、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认知中发生转变,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小部分大学生强调个人的理想追求,追求自己的目标的实现,甚至不管不顾别人的想法。有的大学生忽视甚至忘却了自己所应该承担的社会理想与道德,作为社会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在目标追求方面:看重物质和金钱,缺失承担社会抱负与责任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本应该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市场经济价值观以金钱为导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所追求的人数目标缺少远大的社会抱负与责任,只是停留在追求创造个人物质享受和金钱目标,没有意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来开创人生事业的高度,缺乏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勇气。同时,当代大学生过于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等现象,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发生扭曲,个人追求变得过分实用化,导致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呈现弱化趋势。

二、理工类高校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理工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随着社会发展,愈发突出,当前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对理工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重要。

(一)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风气和德育环境的影响是理工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直接原因

1. 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

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新世纪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极大的物质成果,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风气也发生变化,在社会转型中,社会风气问题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直接的作用。

我国现在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社会思想多元化,也导致社会风气有许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只关注对自己有益的个人价值,很少关注集体、国家利益,对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也是不认同,部分大学生认为国家、社会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只有做好自己的事就好,这样的社会风气促使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社会上出现拜金主义、贪污腐败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危害和挑战。

2. 社会德育环境的影响

德育来源于现实生活需要,又以现实生活作为其存在的土壤,服务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德育要追求现实生活的目的,促使大学生过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从而使整个社会趋向美而善。我国当前的德育环境不够完善,亟待解决。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新鲜事物的不断冲击,大学生心理价值秩序也发生渐变。大学生渐渐忽略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和关怀,追求最高价值的功利化,意味着最高价值虚无化、神圣价值失落;有的大学生追求偏好现实,远离精神理想,意味着对于德育的追求,如果遇到实际问题就有放弃的危险;甚至有的大学生出现价值迷失及价值混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良势力的影响。西方各种思潮的大量涌入,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一面。但西方文化思潮的强势和大量渗透,也影响中国文化安全;当前社会过度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社会诚信问题日益突出、道德滑坡沦丧的恶果,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相反的腐朽、消极思想在当下的中国也有了一席之地,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这样的社会德育大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形成也起到阻碍作用。

(二)从高校自身角度分析:理工类高校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1. 理工类高校培养目标的缺失

高等学校所确立的培养目标是不仅由高等学校自身发展情况所决定的,还有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等。所有理工类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规律,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提出独具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大学生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缺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的明确界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定位不准,与我国当前教育目的存在偏差,在理论教学和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面找捷径,求速度,急功近利,脱离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我国理工类高校教育一直以来过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训练,将大学生的学习与自己的前途、命运、利益挂钩,而忽略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养成,导致很多大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误解,一切以自己的命运为学习的前提,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甚至出现为了考取高分而考试作弊等违背社会原则的事情。

2. 理工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足

理工类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自身的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办校精神等,他们之间相互协调,互相影响,进而形成了校园文化。

但是,目前中国有一些高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不足。很多高校比较重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等,认为建设好了,高校校园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就能发挥作用。很多高校会在门面上花力气,而忽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很少甚至没有富有文化底蕴的学术文化活动,校园文娱体育活动等。不注重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只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有的领导者急功近利,在高校建设中,过于注重能够见效快的理工科研等立竿见影的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建设,导致很多理工类大学生没有全面发展,只是技术牛人,而社会责任感缺失。

(三)从家庭环境角度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理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是关键原因

1. 家庭教养方式简单粗暴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的生活氛围、交往习惯、教育理念等从一出生就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不同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高校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教养方式比较溺爱,不让孩子吃苦,不去社会上锻炼,对孩子只是满足物质层面的需要,很少去关心和关注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需要,把大学生养成养尊处优的性格,导致大学生自理能力比较差,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缺失。

2. 家庭教养理念偏颇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教养理念的好坏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家庭教养理念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家庭中特别是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应该明确自己在孩子教养中责任与义务。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现在很多家庭教养理念是功利主义,只要能考上好大学,别的都无所谓,这种教养理念也对孩子形成了错误的导向,造成很多家长以孩子分数的高低作为孩子成才的标准,忽视道德、理想、责任等方面的教養。当前,很多大学生的家长只关注知识能力方面学习,忽视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形成只注重自己利益满足,而忽视集体和社会利益的需求。所以,家庭教养理念的偏颇容易造成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三、提高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提高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实现“中国梦”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协调配合,既要加强家庭教养,也要高校自身改革建设,还要在实践中形成社会责任感。

(一)优化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社会风气和德育环境

社会风气和德育环境对培养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德育环境考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提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等手段来宣扬社会正能量,全社会都有义务为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德育环境做出贡献,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意识,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以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让大学生在良好社会风气和德育环境中成长,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能力,使其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厘清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

理工类高校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厘清理工类高校自身的培养目标,精准定位,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理工类高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是,要合理处理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之间的协同性,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形成正确的责任认同感。同时也要养成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理工类高校教师也要转变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认知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大学生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理工类高校还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科技节、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期对大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的塑造的影响。

(三)加强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家校协同培养

高校和家庭是大学生活动重要的场所,也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高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

理工类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要构建家校联合机制,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高校辅导员、教师在了解大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及时与大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可以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定期家访、运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内容,以期提高大学生家长的社会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引起家长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视,让大学生从家庭开始深刻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和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相互配合,完成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文泽.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08).

[2]杨全忠.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3]郝连儒,李桂荣.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8).

[4]谢清彬,陈志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涵义及培育机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6).

*基金项目:系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GJS-XKT1710)。

(作者单位:刘颖,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刘丽娜,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刘颖 刘丽娜

上一篇:造价控制管理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