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高校开展摄影选修课,展开摄影实践与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思想修养,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函育。摄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摄影知识、艺术教育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艺术能力的增长,拓展素质教育内容,助力校园文化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1:

浅析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 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摄影教学和摄影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思维、审美能力、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根据高校摄影课的特点,本文重点探究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摄影 素质教育 作用

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知识的内在动力。

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中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2]陈琳.大学摄影教育改革之路如何走[N].中国摄影报,2004.

[3]钟丽.摄影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N].美与时代,2009.

作者:王音音

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2:

高校摄影选修课对大学生有何影响分析

【摘要】在高校开展摄影选修课,展开摄影实践与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思想修养,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函育。摄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摄影知识、艺术教育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艺术能力的增长,拓展素质教育内容,助力校园文化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将就高校摄影选修课对大学生的影响予以探究,希冀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摄影;大学生;影响分析

一、学习摄影的意义

摄影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是自然与人类社会科学共同孕育的成果,人们通过摄影可以加深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与了解,通过摄影这一形象化的手段,提高人们审美的情趣。学生学习摄影过程中逐步提升了其对画面、色调、场景的协调能力。优秀的摄影作品能带给观赏者大量的时代信息、赋予其美的享受、心灵的陶冶。摄影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在学习摄影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与指导能了解更多摄影器材、更多的摄影艺术代表作,接触到当前科学诸多领域,拓宽知识面,涵养艺术品质与修养。故,在高效开展摄影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拓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想象能力、题材设计能力、摄影专业技术能力与社交组织能力重要途径。

二、摄影教学对大学生的素质的影响

1、助推人文素质的涵养

当前,大学生素质比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外语、数、理、化等科学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头脑灵活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好。然,大学生中历史、地理、人文知识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相对匮乏,特别是人文知识尤甚。理工科类大学生更是问题突出。在大学开展摄影教学利用摄影课程的有趣味、愉悦性强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的兴致,不失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妙方。摄影过程本身就是对情景、风景、事件的一种享受和精神愉悦。摄影作品可以亮出形象,抒发情感、展现作者的独特视角与匠心。学生在对“视觉语言”的学习进程中有了愉快的感觉、美妙的体验,可以很好的把握摄影的题材选取、拍摄的角度、光线的选择、焦距的圈定。很容易学到想学的知识与技巧。从而在学习摄影知识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的增强了人文知识与审美能力。在大学中开展摄影教学可有效帮助大学生用摄影艺术之美的张扬其天真烂漫的个性、充实其绚丽多彩的人生,陶冶其灵魂,孕育其向上之精神,丰满其人文素质、丰盈其文化底蕴,深厚其生活积累、文化积淀。

2、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

时下,艺术之花在当前信息、数字等高科技的孕育下灿烂开放。摄影艺术作为艺术百花园中灿烂的一枝。更是气象万千、香气弥漫。摄影不仅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成为了人类记录历史,展望未来的灯塔,甚至成为商战成功的依托。摄影还是人们工作、生活、学习进步的阶梯,成为获取知识、掌握诸多有用信息的重要来源。摄影教学作为接受前人经验的教育模式,囿于学习目标、形式的不确定性摄影更能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涵养其独立的个性,培育其独立思考、发现新视觉、新视野的能力。摄影活动可室内、可野外、可白天、可夜晚、时间的跨度大、创新的几率多,对涵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独特观察、注意、想象力大有益处。拍摄作品的过程中需要经过构图、审美、观察作品的意境,对于锤炼洞察能力、对景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大有帮助。特别是现在的大学摄影教学中,需要计算机运用技术的参与处理。摄影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和技巧,学会更多、更为先进的摄影等软件的利用技巧。学习数码影像技术的运用与创作。提升学生的理解与审图能力,创新与思维能力。

3、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

摄影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其艺术魅力却震撼人心、摄人心魄。无论何种形式的摄影作品都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晶,都是作者情感的喷发、思想的流动、性格的写实、品格的凝聚,品德的积淀。摄影作品是创作者对自然美、社会生活中美的鉴赏与提纯。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摄影教学其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美、围绕情、围绕着景、围绕“记”去教导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去用镜头与心发现美的存在。用美的作品、形象、美的情愫打动人、鼓舞人、教育人。这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把美的事物从认知——理解——赏识——感染等过程使其逐步升华。培育了学生对美与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摄影教育有助于学生主动去在平常的生活、普通的交往、一般的工作中发现美的存在,注意到美无处不在,让其理解“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真正含义。

4、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眼下,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几乎都具有共同的弱点就的心理素质不高,为人处世经验不足,明显缺乏磨练,出生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环境中,沒有足够的吃苦耐劳的奋斗意识,进取精神。要改变或者至少改善其心灵素质在学校中开展摄影活动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途径。首先,摄影作品都是良辰美景、旖旎风光或者是感人的事物,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可以得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的使命感。其次,摄影实践是一种动态活动活动,学生之间便于交流其情感、交流体会、提高其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消弭交际中的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野外摄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体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增进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其豁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矫正不良的心理习惯,为将来走上社会适应工作、生活环境创造了优良条件。

三、结语

在高校开展摄影艺术教学可以助推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对美发现的能力,涵养其高尚的情怀,孕育美丽的心灵。生成优秀的品质。摄影教育活动开展利于在学生中传播美学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中纳入选修课是对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的拓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高校教学活动与时俱进的表征,值得推广与称赞。

【参考文献】

[1] 彭国平. 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0.

[2] 陈 琳. 大学摄影教育改革之路如何走[N]. 中国摄影报, 2004.

[3] 钟 丽. 摄影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N]. 美与时代, 2009.

作者:杜号军

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3:

摄影课程中的思政探索与教学设计

摘要:思政教育包括文化教育、爱国教育、法律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目标。摄影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让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加强摄影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如何让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更紧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寻求恰当的方式和有效的手段越来越迫切。本文首先叙述了我国思政建设的背景,其次探索了摄影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最后,表述了摄影课程对思政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摄影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 引言

摄影即通过图片的形式向人们传达内在思想,具有直观性,能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心灵上共鸣。在素质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摄影艺术是学生了解、认识社会现实的重要艺术手段,通过摄影课程的学习不仅能陶冶学生追求美的心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更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里素质。科技发展的进程也是摄影课程发展的历程,到如今,通过科技的辅助,摄影更加真实、方便、快捷。摄影艺术通过独具特色的内容表现与缜密独到的构思,紧扣时代主题。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捕捉,呈现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但深刻反映了时代希望、闪耀出社会和谐的光芒,而且注入了时代发展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意义。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摄影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形式,在思想纷杂的社会,通过捕捉社会爱国情怀、责任担当、文化传承与法治精神的场景,以此引导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思想发展。除此以外,摄影艺术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爱国情怀上更是其他新闻媒介所无法替代。将思政教育引入摄影课程中,不但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高尚健康的心理素质、明辨是非的思维能力,而且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诸多裨益。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思政建设的背景,其次探索了摄影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设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最后,叙述了摄影课程对思政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2. 摄影课程思政教育的背景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报告上习近平主席0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人,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政治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社会主义优秀的道德与才华横溢、全面发展型人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盼望,而其他各门课相应也要守好本职。”从国家出台的各项教育扶植政策可以看出,教育不仅仅需要显性教育也需要隐性教育,两则相互结合,相互弥补,才能更好的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专业课程则是教导大学生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以及发展前沿的教育0。以往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往往只限于课本专业知识以及思维能力,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培养的真正内涵是德智体的全方位培养,而导致普遍存在学生德育缺失的现象。深化落实思政教育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社会教育改革和全面型人才培养的要求0。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建设0。

在此背景下,摄影作为一种通过图片向读者传达思想的艺术形式,依靠摄像镜头记录生活,具有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美学特征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摄影技术得到普及,更成为了培养学生艺术思维素养的重要方法。习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摄影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摄影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让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探索摄影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结合,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话语对接,同时课程思想政治的运用也能反过来促进摄影课程的学术水平提升,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码单反相机等摄影设备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技术的认识,也能够通过熟练的操作,了解摄影的核心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里素质。

3. 摄影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措施

随着信息渠道愈发多元化,学生容易受网络信息不良信息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真知信仰、家国文化、求真务实、勇于拼搏的精神层次方面增加不少阻碍以及弊端。“把人文与文化政治思想融入摄影艺术教学中,众多学者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探索。教师作为教导者,首先应该身正为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应结合摄影专业课程特点,把握艺术形式,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深入生活进行专业创作,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摄影课程是一门具备艺术与科学的基础性课程,在摄影课程各章节部分的知识点中,遵循正常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挖掘提炼各部分教学章节知识点的思想政治要素,通过此办法作为思政教育在摄影课程的切入点。随着课程内容知识点教学的逐步深入,思政教育内容逐渐得到体现与深化,与此同时,在知识点内扩展爱国教育、文化信仰、勇敢创新探索、追逐梦想的内容,教学内容多样化的穿插与引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热情,创建教学的新模式。比如在讲解摄影发展历史时,可以以国家历史新旧变化为题材,通过对照片中旧社会生活场景和现代生活照片对比,穿插讲党的发展历史,提炼出党和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以此增加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并作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进行生动化的教学。同时,教师在挑选教学照片时,也应多选择记录国家发展艰辛历程的时代照片,以此教育学生国家发展的艰辛不易,先辈们付出了多大的血泪才铸就今天的繁华盛世,让学生们从心里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生生不息,以此培养起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希望,将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除此之外,在摄影课程讲解时,也可以引入科技发展的历史、人物理想奋斗命运历史等,激发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而且也应当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过的更多的自信与快乐。总之,摄影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及措施在两方面:第一,教学课程中把思政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即穿插引入式教學;第二,对思政元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即个人、国家各要素进行整合;第三,充分给予学生知识展示的平台,即增加学生的自主性。

4. 摄影课程与思想教育结合的意义

通过穿插教学的方式方法,将摄影课程与思想教育结合对大学生的教学有众多的意义与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爱国热情。兴趣优雅健康、稳定专一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育乐于教、育国于教,两种教学的融合创新,很大程度上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热忱的学习中增加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习变成精神的享乐,使家国情怀成为灵魂的寄托。生动、直观、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但消除学习的枯燥乏味,而且增加学生理解能力,使得思政教育更容易达到效果。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追求伟大科学真知的理想信念。摄影课程中,通过千万张照片让学生自由的辨别,培养学生辨别生活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同时,通过参与到现实生活的摄影中,也能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有不完美的地方,需要学生去追求真理,去改变完善社会的瑕疵。

第三,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科学观与世界观。正确人生观、科学观与世界观是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的必要基石。摄影课程中大到国家命运,小至百姓众生皆可见,所谓见一斑而窥全貌,见证历史事物发展规律,从中树立起正确的理想观念。

总之,新时代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培养人才新的要求、新的评估标准,不但是各专业课程所需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每位高校教师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在摄影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无论是对学校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有诸多的作用,尤其在当今社会思想繁杂,摄影作为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也是迫切需要、势在必行。

5. 结论

大学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基地,更是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的舞台。摄影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不但有诸多的社会意义,在专业的传授知识过程中,以课堂摄影为载体,穿插引入社会变迁、人物发展的,在细微平凡中让学生领悟个人与社会、国家间的关系,与国家命运相关联,将学生的理想信念、个人价值追求引入到国家事业发展、民族复兴的大道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陈茂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艺术课堂美育与德育融合研究——以“广告摄影”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2(12):31-38.

[3]王涵.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J].管理观察,2017(30):138-140+143.

[4]殷利眷,王洪彬,满淑丽,滕玉鸥,罗学刚,李玉.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生物工程学报,2021,37(04):1434-1442.

[5]吕纯洁,王荣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會科学版),2021,36(02):93-96.

[6]马振钊.浅谈摄影课程对高中美术教育的积极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1(04):114-115.

作者简介:

王琳,男,汉族,籍贯河南,1980年11月,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摄影、视觉传达设计

基金项目:2021年郑州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项目名称:“思政课程”与艺术类“课程思政”双向融入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编号:2021 SZKZD 001--4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作者:王琳

上一篇:企业综合经济会计研究论文下一篇: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