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30

[摘要]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依据,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索。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突出“基础够用、内容实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把课程设计作为设计项目引入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独立学院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械专业的主干课程,特点是教学的知识点多,而学时相对较少。作为独立学院,根据独立学院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特点,如何因材施教是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好课程内容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课程教学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加强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关    键   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简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以机械制造工艺和切削原理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线,将与之有关的机床、刀具、夹具等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组建的技术基础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作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作打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须有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之配合。本课程设有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设计工艺规程和机床夹具的基本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技术。目前,机械制造技术正朝着精密超精密、网络信息化、敏捷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时,要明确课程任务和培养目标。探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由多门课程整合而成,内容庞杂,知识点多,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感官认识和实践经验,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乏味、缺乏兴趣。另外,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教学课时缩减为64学时,这就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我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材采用由吉林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骏一主编,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内容增设了圆柱齿轮齿面加工的方法的研究,主要介绍滚齿、插齿、剃齿和磨齿的加工原理和加工方法,增加了外圆表面车拉工艺和点磨工艺等新工艺内容;删去了“单颗磨粒的切削厚度计算”“振型耦合型颤振激振条件推导”“CA6140型车床主轴箱变速操纵机构”等内容。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学习环境,综合利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单

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够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优化的教学目

标。机械制造技术内容多又新、知识面宽,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声音都融入CAI课件,美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验室建设

1.实验内容的设计与改革

我院现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四

个:(1)刀具角度的测量;(2)切削变形的测定;(3)切削温度的测定;(4)加工精度的统计分析。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如,刀具角度测量实验,实验仪器刀具角度测量仪是由我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并生产出来的。重视实验室建设,为我院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为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实验和创新条件。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尤其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才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实验室建设在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2.改革措施

(1)根据课程需要,增加相应的实验内容;(2)实验仪器的更新与补充;(3)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改进;(4)实验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

(四)实践教学改革

1.我院的教学仪器设备相对不足,需加大机械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院新申请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面积1634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245台,仪器设备总值1297.23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共166台。但针对我院师资力量、在校生数目及招生情况看,工程研究中心目前仪器设备的台套数不够,满足不了科研、教学、数字化加工制造的需求。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明确研究方向及发展目标,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培育具有机械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基地,为国家输送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扭转国家因基础研究人才的流失导致我国机械装备的基础研究工作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

2.我院拥有多家校外实习基地

杭州一机床数控机床厂、长春通用机械有限公司、长春吉文零部件有限公司、长春凯迪汽车车身设计有限公司、东光集团、汽车制动器有限公司、全国1+N复合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实训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可满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生产实习的要求。

(五)教师团队建设

本课程团队人数6人,课程主讲教师3人(其中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高级工程师1人),实验指导教师3人。教师团队建设也是目前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我院注重人才培养,派送教师出去参加技能培训,对青年教师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一对一进行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团队合理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教师的科研、教学等能力。

(六)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即产学研合作教育。它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我院正在逐步走出一条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整合校企合力,扩大知识、技术的来源,带动校企共同发展。目前工程研究中心机床装备精度低,需要购置先进的数控机床与数控加工中心以满足产学研结合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多家产学研基地。

四、结束语

为了这一目标,我院对本课程进行不断的改革与探索,体现在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与实践的改革等方面。在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同时要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骏一,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卫珍.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独立学院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5):525.

[3]陈汉英,侯超.加强实验室建设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171-172.

作者:董世钢 胡艳君 张珊珊 闵锐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基于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摘 要] 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依据,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索。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突出“基础够用、内容实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把课程设计作为设计项目引入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专业基础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拓展学生的视野空间,为培养人才的宽口径和加强就业后的快速适应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 CDIO;应用型;课程改革;机械制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依托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改革,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的合理改革将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巨大的贡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传统的课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而忽视了目前企业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应用,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加强课程优化,对课程进行多层次的革新和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紧紧围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展开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追求,以CDIO工程教育为模式,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以学生学业成果作品为抓手,以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为基础,以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为宗旨,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一 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科学设计

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加以改革,结合CDIO工程教育建立适合培养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及评价指标。在课程体系上满足机械大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主要包括结构分析能力、强弱电分析能力、典型机构与零件设计能力、工程材料制备与性能分析能力、制造工艺与装备的设计分析能力、机械与电子结合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以“基础够用、内容实用”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充实,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工程规律的传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列举工程实例,使复杂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为主线,以金属切削原理为基础,将机床、刀具、夹具等工艺装备和加工质量分析贯穿于工艺规程的设计中。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组,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叠,留出更大的空间用以讲授机械工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深化和延伸,较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多元融合

教学过程中努力更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和CDIO工程教育为目标,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元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多样化教学。由于学生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在课程学习中会感到枯燥乏味、难度较大,没有课程的融入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授课形式,例如在初次讲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概念时,可以把它比作指导厨师做菜的菜谱,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就像指导工人按照操作流程加工出所要求的零件的菜谱,幽默风趣的比喻,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深奥的理论简单易懂。也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启发学生联系实习、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学生可分组讨论,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以科研成果充实与革新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撰写小论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撰写小论文,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科技协作能力,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一次锻炼的舞台。科技竞赛能进一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粗、精基准的选择,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等内容,在教师讲清基本概念与方法之后,给学生布置实例,让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对于那些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的内容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在课件中尽可能举一些有趣或和生产实际相关的例子。一方面便于知识点的引入,并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了解生产实际所需要的知识,如各种加工方法的视频教学等内容,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体现了支持学生学习的理念,包含了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 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学习、训练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将生产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自学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之前已经完成了金工实习,对本课程所讲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进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介绍,最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课程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符合并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认知过程。实践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例如采用现场教学法,把教室搬到实验室,利用示教陈列柜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刀具的实物模型;在讲机床的传动链时,通过解剖相应的透明车床主轴箱,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床的传动系统;利用夹具综合性实验平台,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并组装组合夹具。

全面改革传统的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提出任务,学生想办法解决,把课程设计作为设计项目引入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使课程设计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时,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掌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和專用夹具的设计,把学生进行分组,并下发每组的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设计成果。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就围绕此项任务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每学完一章内容都能够完成一部分工作,促使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并能够马上把它运用到工程实例中,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学习过第一章切削过程的基础知识后,学生会对切削用量、刀具的选用有了初步了解,学习过第二章金属切削机床和加工方法后,学生能为零件各加工表面确定合理的加工方案,选用合适的工艺装备,学习过第三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学生能完成工艺路线的拟订、工序的设计,最终完成各种工艺文件。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模式,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较好完成课程设计的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后,还在机械制造课程设计中引入三维结构设计。紧密结合Pro/E实训和“机械CAD/CAM”课程,让每位学生在专用夹具设计方案确定后,完成专用夹具的三维结构设计,所学为所用,发挥了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优势,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符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知识系统的概括与总结,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完成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通过课程体系和内容的科学设计、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多元融合、实践教学的优化创新,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视频资料的直观性、物理模型的真实性,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消化理解;采用学生动手、亲历的实践性环节对课程的主要内容的学习效果进行强化,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基本专业知识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技能,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奠定制造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洪露.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

[2]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3]陈义厚,眭满仓,祝小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17).

[4]李连波,陈涛,刘艳,张乐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析——以机械专业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13(9).

作者:李连波 刘艳 张乐莹 瞿志俊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摘 要]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我国机械类专业的关键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夹具设计、切削机床设计、切削刀具设计以及金属切削知识等。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方法和原理,并且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结合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内容,对该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进行探讨,希望给予我国高等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能力培养;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我国机械专业的关键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有关机械制造的相关技能、方法和基本理论。从广义角度分析,该课程主要包括热加工和冷加工两个专业部分,其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具有密切联系,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专业性以及综合性的课程。因此,对该课程实现创新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通识化、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需要,相关院校一定要对该专业进行有效整合,将铸造、焊接、热处理以及工程材料等教学内容和机制工艺、机床概论和金属加工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

一、当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实际教学现状

当前,该课程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缺乏长期规划,同时,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导致学生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进而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带来严重阻碍,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国近些年的机械人才市场呈现人才匮乏的局面,因此,院校和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路,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课程进行创新与改革。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体系改革

(一)对理论教学设计进行改革

教师要通过任务驱动以及项目导入等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实现理论教学设计的改革,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贯穿。例如,在讲述机床知识的过程中,以6040型号机床主轴箱为教学实例,教师要重点讲述现代制造与传统制造技术的方法、特点以及区别。并且将主轴箱细分为齿轮类装配、齿轮类加工、叉杆类加工、箱体类加工以及轴类加工五大部分,对每个部分的教学按照顺序,将其分解成相关工作环节,最后进行知识点总结。通过实际工作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的形式,带给学生感性化和立体化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思维能力。

(二)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

课堂教学是学习与教学的统一结合,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合作,进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教学效果和质量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是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关键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且通过研究式、讨论式以及互动式等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对学生开展教学。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并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題以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中,并且成为课堂的核心,在师生交流中强化技能、学习知识。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储备,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以及参与者,学生也要实现转变,从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因此,教师要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盲目地、没有选择地应用信息技术,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手段。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试讲、板书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并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技术视频和零件加工技术视频,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三)对实践性环节进行改革

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以及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关键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生产能力、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以及分析能力起到关键的推动意义。对该课程的实践环境进行改革,一定要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实践环节细分为课程设计、实习设计和实验设计三个部分,并且实现三部分教学穿插开展,确保学生将理论和操作充分结合。在实验部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从传统的演示型实验向创新型、探索型以及综合型方向转变,实现实验部分的教学改革。同时,教师要通过实验开展综合能力的强化训练,并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实验思路。适当地增加实验教学时间,实验室要在周末也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教师还要采用点面结合和分阶段的实习方式。(1)点面结合实习方式,“点”主要代表实习基地,解决教学中机械装配和零件加工等问题,在教学中实现突破和深入。“面”主要代表一些机械行业,例如,机电公司、标件厂、水泵厂以及模具厂等,通过到相关企业参观或者实习,在“面”上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结合实际生产进行经济分析,学习有关制造技术、经济管理等知识。同时,通过企业实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现代化的机械技术和行业发展状况。(2)分阶段实习方式主要是在授课之前和授课之中开展,教师带领学生到院校指定实习基地,观看零配件的具体加工全过程,并且对其加工方法进行分析。将实践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针对教学内容开展相对应的实习,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相关教学实践结果显示,点面结合以及分阶段的实习方式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一定要将现代制造工艺和经典传统内容进行充分融合,将单一知识和内容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熟练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让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为学生以后快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四)对教学评价和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教学评价与测量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学评价要注重动态考核,以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标准。因此,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往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成绩为唯一评价制度,这种终结性考核方式虽然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个性发展,而完善的评价机制则可以起到教学质量监控和激励导向的作用。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根据该课程的目标和特点,突破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形式。通过方案设计、操作能力考核、撰写专业论文、试卷考试以及现场答辩的形式,对学生开展综合考核,其评价标准要分为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实验操作以及理论知识四个环节。其中,理论知识成绩要加入学生的平时表现,降低期末成绩在评价中的比例,同时提高社会反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课堂讨论以及课堂问答等表现的比例;实验操作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实验分析和实验结果占百分四十。在考试内容方面,要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能力性内容,不设置标准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總而言之,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创业和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操作能力、工程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面提高。本文主要从实践环节、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以及评价环节等方面对该课程改革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有助于我国机械类专业的创新与改革,强化学生能力,进而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专业型以及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变枝,王栋,张银喜.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6-88.

[2]郗长青,阮晓光,林红,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1(12):210-212.

[3]刘春景,李大胜,陈兴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运城学院学报,2011(5):70-72.

[4]钟雯,周利平,王宇,等.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5):32-33.

[5]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3):63-64,82.

[6]许颖,张树仁,刘薇娜,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8):209-210.

[7]陈义厚,吴修德.基于石油机械特色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46,148.

[8]李峰,吴波,曹建树,等.基于真实工程环境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323-325,370.

[9]谈衡,何庆,王泽.基于主动作业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145-147.

[10]王海霞,魏军英,郭春芬.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128-129.

[11]郭华锋,李菊丽.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77-178.

作者:郑勇

上一篇:档案资料归档管理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影视制作课程中项目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