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机械制造论文

2022-04-16

课程改革机械制造论文 篇1:

简述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改革及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大企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以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的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因此,本文对机械制造系列课程的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发现其课程改革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内容陈旧以及金工车间实行承包从而影响到实习教学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机械制造系列课程的改革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之后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更好地指导机械制造课程改革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的工作进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课程改革;实习基地建设

1.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概述

机械制造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在非机械类工科专业中,也属于技术基础课程,它在当今世界的工科人才培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机械制造在我国属于基础产业,它在就业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生产需要大批量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工作,与此相关的实践课程大多与学员的日后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其研究工作深化和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比较紧急,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研究的必要性,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工程材料及机加工基础、几何量公差及其检测。

从实践与理论的演化过程来看,其内在的机械制造内容与内在逻辑改革机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性,机械制造课程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在教学计划中应该予以充分重视。[1]在课程特点上主要是涉及内容较多,包括了集合量公差与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另外还包括了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以及金属切削刀床等技术,各部分在自成体系的同时也在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

2.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改革

2.1机械制造系列课程体系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偏重于一门或者几门学科的现象,这往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机械制造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的选定等方面都存在可塑造性。所以首先应该对教学计划有个宏观上的把握,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扩展和更新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是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外在关联性,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最后通过生产实习,对零件的组装和典型表面的工艺方法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典型主战武器装备的制造内容在机械制造系列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这个环节应该加以重视。

2.2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内容改革

在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中,机械制造系列课程的体系改革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体系建设关系到实践工作中每个环节的完整衔接,同时也影响到各个因素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的有效性。因此,做好机械制造系列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被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高度。

首先应该对机械制造工艺中的重要的加工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机械的装配和机械精度的概念上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其次是通过机械制造系列的学习之后,能够从理论上加深对机械制造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机械制造的工艺系统、工艺方法、工艺过程以及工艺质量都有充分的认识。[2]

3.实习基地建设

3.1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实习基地建设有利于学员更好地把握对制造实践认知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也是模块结构在分层次教学中的一项有力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实习内容由传统的单一型向综合性转变,真正实现实习方法由示范型和验证型向设计性和开发型的有效转变。实践教学是提高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得以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世界各大企业越来越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因为这一环节能够加强学员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影响实习基地建设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力度以及合作企业的积极性,这两项因素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3.2实习基地建设方法

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在体系建设上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探索实习基地建设的道路上应该加大力度。在分析了我国实习基地建设上存在的不足之后,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解决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以下几点指导措施入手,以便更好地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3]。

首先是在政策导向与政府部门的推动机制方面,应该鼓励企业为学院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政策和舆论上予以积极的引导。其次是在合作形式方面,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建立机构健全、管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组织成员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合作组织机构。最后是在诚信机制的建设上,应该发挥情感联络的巨大潜在作用,督促企业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兼顾教学与生产的平衡性。

4.结语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当下经济的发展,机械制造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素质是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学员实习与课程建设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随着工业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关领域对于机械制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应的是实习基地的建设道路也会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调整实习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也是这一要求下的一项基础性前提。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改革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关系到工业领域的良性发展,理应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在这条道路上涉及到的理论与实践因素都应该予以关注和实践。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参考文献:

[1]易飚,张义平,胡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0(02)

[2]常江.切实加强高职机械制造工程实践的传统科目训练[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

[3]何秋梅,何良胜.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08)

作者:赵维武

课程改革机械制造论文 篇2:

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存在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实践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新思路,包括重新提炼人才培养目标,更新部分陈旧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法,将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融为一体,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新工科高素质创新人才。

關键词:新工科;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课程实践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curriculum reform;course practice

0  引言

当前,国家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快速发展,新形势与新战略对我国传统的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并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工科”人才[1-2]。新时代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更高要求,使得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需要改革与更新,同时人才的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可持续发展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也需要培养[3-5]。

结合上海电机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工作,对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各项要求和质量标准,同时借鉴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充分体现学校 “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必须能够充分体现上述各项要求。

1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现状

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由原专业课程机械制造装备、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夹具设计四门课程整合,课程内容范围较广、课程难度较高、实践性较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学内容急需更新

当前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较快,而原教材内容与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脱节,很难体现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应用。

1.2 未能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

该课程根据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修改了课程目标,制定了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但是课堂组织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未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1.3 课程实践需进一步落实

该课程中设置的一些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项目,其内容相对枯燥,缺乏对学生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需主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选取既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又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践环节,充分体现课程实践的意义。

2  课程改革方案探索

2.1 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课程目标,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从课程评价报告中完善课程培养体系,提高学生能力培养质量(如图1所示)。

2.2 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修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目标如表1所示。

2.3 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机械制造技术教材中涉及到的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工艺和夹具等部分内容陈旧,与现代制造企业实际制造技术脱节严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的改革内容主要有:减少刀具角度章节内容,增加常用机夹刀片刀杆内容;根据实际数控加工情况,修改金属切削原理章节内容;删减传统机械制造机床内容,保留加工方法内容,部分数控机床内容合并至数控技术课程;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加工工艺,修改原工艺课程部分内容;夹具部分注重基本定位原理和夹紧方式的讲解,增加新式夹具如零点定位夹具内容;增加增材制造、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这部分的改革需要课程团队教师积极主动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和制造技术融入到课程中。

2.4 教学方式改革

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改变原有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探索以工程案例为核心的问题导向式、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及翻转课堂式教学。采用Sandvik刀具手册增设选刀实验和基于数控机床的工艺编制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模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应用型课程转型,探索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课堂与实践地点交互式等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创设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5 课程实践的能力培养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课程目标3和4的能力要求较高,仅仅从课堂被动式的讲课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较好的完成课程目标3和4的培养,所以在本课程中增加了机械制造工艺编制三级项目。该项目是教师通过对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进行遴选,结合学生综合提出加工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流程能力的培养,选取典型的零件,完成其加工工艺编制的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分小组实施,组内分工合作。安排一次讨论课,学生用PPT汇报其加工方案,讨论其合理性、经济性等工程要素。最终提交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包括结构工艺分析、工艺路线和定位方案等内容。通过该课程实践环节的培养,不仅高效完成了课程目标3和课程目标4的能力培养要求,也为学生后续的项目综合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5提出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进行分析比较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实践环节:模拟现场工艺设计人员,根据零件图和工序卡片中的工序内容,利用刀具手册选择合适的刀具,确定各个工序的刀具类型、刀片和刀杆货号;研究一批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尺寸的变化规律,分析其误差的原因,运用计算机辅助误差测控试验平台进行误差数据的采集,运用直方图和质量控制图判断加工误差性质和稳定性。

3  总结

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技术应用型的课程,必须与企业深度融合改革教学内容适应当代技术的发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教学方式激发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使教师和學生的教学互动灵活多样,通过课程项目落实课程目标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工程实践素养,充分体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4.

[2]李聪波,林利红,汤宝平,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2):23-28.

[3]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4]李娜娜,刘吉轩.应用型本科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3):180-182.

[5]何船,陶亮,王刚.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29):67-69.

作者:邵兵 胡晓莉 汪慧群

课程改革机械制造论文 篇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开始注重课程体系、内容以及方式的改革,尤其是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育来说,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针对工作过程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    键   词]  工作过程;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其实就是为了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进行的一项比较完整的工作程序。在结构上是比较稳定的,也是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所以,在高职机械制造技术教育中,要从工作过程出发,保证课程的系统化,同时还要做好技能与理论的结合,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

一、做好课程定位

相关部门在教育发展中提出了指导方案,其重点就是要做好课程开发,加强课程与未来工作之间的联系,从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入手,建立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所以,在教育中要从落实教育内容与促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出发,在坚持适度、够用等原则的同时做好教育完善工作,确保教育合理化开展。工作过程作为企业的重要环节,有着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明确任务与制订计划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实践活动的参与,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也可以提升相关的能力,实现学习的目标。在高职教育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主要是针对制造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同时也是学生要进入工作岗位中所必须要掌握的课程。从培养目标上来说,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掌握好专业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并实现长远发展目标[1]。

二、课程设计

(一)理念

想要进行课程开发,要先掌握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确保人才教育的合理性,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已经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所以,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来确保课程开发标准的合理性。那么,在教育中要从设计理念出发,清楚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以工作岗位为最终导向,确保教育的合理性,运用项目来辅助开展教学,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只有建立出适合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教育的合理性,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2]。

(二)思路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机械制造业中对人才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能够胜任工作。所以,在高职学校教育中,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要主动进行课程设计,确保思路的合理性,在坚持以岗位能力为目标的同时做好教育指导,运用项目教学来辅助课程开展。比如,运用情境教学,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真切感受知识的存在。所以,在进行情境设计时要主动分析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好工艺过程与装备,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此外,还要引入企业中的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让学生主动观察与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只有坚持以“知识够用”为原则,在做好教育组织的同时落实岗位要求,教师也要及时做好示范教育,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实训与参观相结合提高教育的合理性[2]。第一,做好内容的选择。对于课程教育来说其根本就是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持。只有能够为专业、技能与岗位提供支持,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在教育改革中要深入到企业中去,通过进行调查与收集获取相应的产品与信息,并将其纳入到教学中去,给学生创建工作情境,确保知识、能力与素质训练的实用性。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教育的目标。第二,从教学过程出发将其转变成为工作流程,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感受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学习专业知识[3]。

三、做好课程组织与安排

通过设计学习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可以确保教育的有效开展。所以,在教育中要对课程内容划分成为车磨削加工、铣钻削加工以及组件装配三个领域。从学生的知识层次出发,确保教育的循序渐进性,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随着零件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机械工艺知识,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与分析能力。所以,在教育情境中,要从工艺规程的制订出发,做好主线教育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明确相关标准与要求。只有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掌握好未来的岗位要求。如在给学生创建教学情境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专业知识,通过掌握好常见且典型的定位方式,做好准确分析,掌握不同的加工方法。只有拟定好工艺路线,才能提高后续学习的便捷性,才能真正掌握好机械加工工艺。可以说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好专业知识[4]。

四、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来说,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而且在教学中主要包含了理论教育、分组练习、技能训练三个环节。所以在教育中要从一体化教学模式出发,做好教学过程的控制工作,确保教学的有序开展。首先,做好课程教学设计。从零件制作过程入手,及时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此来构建出有效的教育情境。对教学情境与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在掌握好技能要求与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来做好零件制作工作,及时对岗位能力分析,确保课程划分的有效性。只有给学生安排出适合的学习任务,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落实实践内容。在实践教学中主要是针对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来说的。所以,在面对单项技能训练时,要从机械加工操作规范与技能要求等方面来进行,运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开展单项技能训练时,要从岗位技能要求入手,做好组织与训练工作,保证项目的合理性。只有真正展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也要做好教育指导工作,运用指导计划与规范要求等来引导学生。在开展综合技能训练时,则要从零件制作过程出发,运用任务、项目教学模式来开展学生教育,确保技能训练能够满足工艺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做好生产性教学设计。在高职技术教育中,要从生产育人思想出发,做好课程深化工作,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在端正学生工作态度的基础上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5]。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育中要运用好多元教学方法,保持教学的生动性与活跃性,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如案例分析、六步教学等。第一,在案例分析教学法中,需要教师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并运用准确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重点,培养学生的统筹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探讨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他人的想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第二,工学结合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所针对的就是校内外实训基地,所以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也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确保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能够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对自身的未来发展能够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做好教育培养,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在提升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运用一体化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同时也可以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车刀结构知识时,就可以从演示讲解上进行,在讲解完成后还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6]。

五、做好课程评价

课程考核中所关注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育中要做好评价工作,运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等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结合项目过程来进行评价。通过对不同的模块项目进行考评掌握好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況,确保考核的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其次,做好专业能力考核。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方案内容完整度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来说的。通过对各项内容与资料的分析,以此来保证教育的持续开展。最后,关注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协调各个环节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实现对学习资源的准确利用,确保学生真正掌握知识[7]。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职教育中要从教育发展上入手,做好理论与方法的协调工作,同时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建出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铁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12(3):78.

[2]何毅.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刍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149.

[3]董必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105-106.

[4]金田,刘钰.探究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思路[J].2015(10):89.

[5]王剑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1(6):176-177.

[6]罗杜宇.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简说[J].职业教育研究,2010(2):74-75.

[7]王秀明.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J].中国机械,2013(13):172-173.

编辑 赵瑞峰

作者:李文倩

上一篇:通信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摩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