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艺统计数据汽车电子论文

2022-05-01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提升国家信息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国家信息技术产业与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本文基于国际竞争背景,总结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现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制造工艺统计数据汽车电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制造工艺统计数据汽车电子论文 篇1:

麦捷科技:片式电感行业领军企业

投资要点:

1、产品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陆前列;

2、产品的可靠性及性能参数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3、公司与国内外知名手机芯片开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麦捷科技(300319)是国内片式元件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片式电感及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等新型片式被动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并为下游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和元器件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片式电感产品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陆第二位,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产品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陆第一位。

综合竞争实力雄厚

麦捷科技主导产品为片式电感以及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属于高端被动电子元器件,其设计、制造具有高精密性。公司产品广泛用于通讯产品、消费类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应用产品、LED照明、汽车电子、工业设备、航空航天及军工等领域。随着下游电子整机产品的轻薄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以片式化、微型化、低功耗为代表特征的片式电子元器件对传统插装元器件替代进程加速,逐步成为元器件行业主流。

公司综合竞争实力雄厚,体现在技术创新与工艺领先优势、人才优势、品质优势、快速响应及早期参与优势、大客户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六个方面。

公司拥有国内最早从事片式电感及片式射频元器件行业的研发、管理团队,公司形成了独特、领先、创新的三维电路设计理念、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持续完善的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快速响应的运营体系,掌握了设计和制造难度较高的片式电感及射频元器件的关键技术,并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掌握LTCC射频元器件湿法生产关键技术的厂商。截至2011年11月22日,公司已获授权的专利共有13项,另有5项专利正在申请。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及严格的现代生产控制工艺,公司产品的可靠性及性能参数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品质是贯穿整个行业链的重要属性。基于公司成熟的制造工艺和较高的研发设计水平,同样尺寸、同样体积的电感产品,公司可以实现其电感量更大、频率更高、品质因素Q值更高,且抗干扰能力更强,过滤杂波、稳定电流能力更好。目前公司片式电感及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产品合格率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产品出厂合格率高于99.999%(即不良率小于10PPM),高于同行业平均合格率水平,公司成立至今无一例重大质量事故。

此外,公司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设计开发工艺流程,搭建了模块化设计工作平台,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公司还通过参与主流芯片产品的早期设计为客户量身定做一站式元器件解决方案。为了顺应主流芯片的发展潮流,提前掌握市场主动权,提高对下游市场的响应速度,公司与国内外知名的手机芯片开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TCL王牌、创维集团、华为通信等国内外知名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商。同时,该等大型整机厂商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对下游众多中小型整机厂商也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为公司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募投项目提升竞争力

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球市场对LTCC射频元器件的需求量达到64亿只,合计36.5亿元,需求量同比增长22.61%,预计2014年将达到125亿只,合计人民币57.5亿元。2011-2014年全球市场对LTCC射频元件需求量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19%。

由于片式LTCC 射频元器件的制造工艺难度高,国内片式LTCC 射频元器件制造工艺发展较晚,生产厂商相对较少,目前中国片式LTCC 射频元器件产品主要来自进口,国内的生产规模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麦捷科技本次登陆创业板,拟发行1334万股A股,募集资金拟投向片式电感系列产品扩产建设项目、片式 LTCC 射频元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项目。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公司产品线将更加丰富,生产产能将有较大提升,研发实力与销售能力将有较大提高,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将快速增长。

作者:文琪

制造工艺统计数据汽车电子论文 篇2: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贸易中的问题及提升对策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提升国家信息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国家信息技术产业与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本文基于国际竞争背景,总结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现状。揭示了核心知识产权缺失、产业链各环节缺乏协同、高端芯片依赖进口等主要问题,并从多角度提出了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贸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升对策

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市场需求现状

2000年,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真正意义上迈入起步阶段。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以及人工智能等智能化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直接带动了相关领域集成电路产品的销售。其中,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产品消费升级成为拉动国内集成电路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统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市场规模已从2000年的94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5年的11024亿元人民币,在全球市场中所占比重超过50%,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7.80%。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市场规模达到1198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

(二)产业规模现状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下游需求的增加,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自2006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始终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360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7%。集成电路产量达1170.4亿块,同比增长13.10%,其增长速度远超全球整体水平。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销售额达到4335.5亿元,同比增长20.1%,集成电路产量为1329亿块,同比增长约22.3%。工信部表示,“十三五”期间,将深入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加快转型发展,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终在2020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0%,销售收入达930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目标。

(三)产业结构现状

一条相对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由设计、制造、工艺研发、EDA工具和封装测试等环节构成。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处于虽前端的产品设计与最末端的品牌营销利润率最高,中间的制造、封装测试环节利润率较低。由于封装测试环节具有技术门槛较低、投资规模较小、回报周期短等特点,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封装测试业长期占据较高的比重。但随着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工艺技术水平的增强,设计业销售收入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27%攀升至2015年的37%,销售额达到1325亿元人民币,并逐渐成为产业链各环节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国内芯片设计水平在国家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通讯芯片为例,华为和展讯通信推出的多款核心芯片已实现量产商用,并在新一代通讯标准制作中拥有很大的话语权。2016年,华为主导的5G短码方案入选5G核心技术标准,中国企业首次获得国际编码级别标准认定。不仅如此,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崛起也有力推动了制造业与封装测试业的发展。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实现销售额164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1%;在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生产线满产并扩产的影响下,制造业销售额达112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1%;得益于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满载,封装测试业全年销售额达到156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

(四)投资运行现状

集成电路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工艺成本的提高,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风险也逐渐增加。为了改善集成电路产业投融资环境,国家与地方政府均大力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颁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首期募资规模达到1387.2亿元人民币。截至2016年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实现多达40笔投资,已投项目带动的社会融资远超1500亿元人民币。在国家基金的带动下,地方政府设立地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民间资本大量涌入。近年来,.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纷纷在各地展开布局,以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中,落户福建晋江的晋华DRAM存储器研发制造项目仅一期投资便高达370亿元人民币;作为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领军企业的展讯通信投资2.98亿美元在江苏南京设立全资子公司;紫光集团投资240亿美元在湖北武汉建设存储器基地。与此同时,资本运作日益活跃也加快了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参与海外并购和国际合作的步伐。例如,中芯国际、华为、高通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成立合资公司,合作研发14nm CMOS量产工艺;江苏长电科技以7.8亿美元的交易金额成功收购新加坡封测企业星科金朋;中芯国际出资4900万欧元收购意大利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厂LFoundry70%的股份,成为国内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业布局跨国生产基地的首个成功案例。

(五)进出口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自给率显著提升,进出口額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但受到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部分年份进出口额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此外,由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贸易逆差严重。目前,集成电路已逐渐超过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根据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270.7亿美元,全年出口额仅613.8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656.9亿美元。其中。出口金额中包含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所占份额不容忽视。去除外商投资因素,中国集成电路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仍有待加强。2017年1-5月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954.8亿美元,同比增长17.9%;而出口额为255.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从同期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增长速度远超出口,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速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贸易逆差仍在持续扩大。

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贸易中的问题分析

(一)核心知识产权缺失,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其市场需求与产业规模均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起步较晚,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偏低,且多集中子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高端产品基本被欧美、日韩等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行业巨头垄断。除了垄断加剧,以专利共享、技术共性为目的的“寡头联盟”的形成也极大地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以芯片制造设备光刻机为例,日本的Nikon,Canon和荷兰的ASML三家公司基本占领了光刻机的中高端市场,其中ASML占据高端市场的八成。Intel、台积电、三星等制造企业都对设备企业ASML进行投资,形成“寡头联盟”。然而ASML的高端光刻机基本对中国禁售,国产光刻机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端市场处于空白。由此可见,先进国家及地区通过专利积累进行行业垄断与技术封锁,掌握最高话语权,为成长中的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

总体来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等各环节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设计业整体上有所进步,产品品类基本完善。但在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存储器等高附加值产品上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制造业方面,国内现有产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工艺技术严重滞后。目前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格罗方德均开始向7nm线宽制造工艺挺进,7nm工艺已成为全球一线集成电路制造商对市场主导权争夺的焦点。而国内中芯国际与华力微电子的主要精力仍集中于冲刺28nm与14nm工艺,与国际龙头企业相比落后1-2代。相比而言,中国在封装测试技术上较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销售额增长了1.5倍。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三家企业进入全球十强,其中长电科技在先进封装制程方面以7.8%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英特尔和矽品精密。虽然部分封装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在高端封装技术上国内企业仍然落后。在当前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下,关键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意味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将面临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多重壁垒。

(二)产业链整合能力薄弱,自主产业生态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产品、技术的升级与应用需求的增加,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逐渐呈现出由单点技术的单一创新向多技术融合的系统化创新转变的趋势,构建完整强大的产业链与稳固完善的生态体系已成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弱,模式创新不足,尚未建立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垂直整合模式(IDM)。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80%由集设计、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集成电路系统集成服务商所掌握,比如三星、恩智浦、英飞凌等。因此,IDM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纵观国内,一方面,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产品主要在海外代工或由外资企业加工:另一方面,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也来自海外。先进工艺、产能规模、资讯服务不足等问题导致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无法承接先进设计产能。

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不仅缺少具备国际竞争力、能够高效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还缺乏与之协同的中小企业,分工体系尚不成熟,未能形成以龙头核心企业为先导、中小企业为依托的產业生态体系。此外,国内集成电路产品多集中于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在专用设备、仪器和关键材料等上游环节较为薄弱,难以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如果无法尽快构建起“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与适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点的生态环境,将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实现持续性增长。

(三)供需失配矛盾突出。高端芯片依赖进口

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增长迅猛,但国内市场供需失配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产业基地及消费市场,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集成电路产值却不足全球的7%。根据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3425.5亿块,进口金额高达2270.7亿美元;全年出口集成电路1810.1亿块,出口金额仅613.8亿美元。一方面,当前国内集成电路产品主要集中于价格偏低的中低端市场,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供需仍存在巨大缺口,产能供给难以满足规模庞大且水平不断提升的市场需求。

国内集成电路市场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为低端供给过多,高端供给不足。从历史因素来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国内集成电路企业普遍存在小而分散等问题,多由技术壁垒较低、劳动力密集型的封装测试环节向中低端产品的制造环节过渡。尽管中国在低端芯片的研发和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微处理器、存储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阵列等市场规模较大、高附加值的集成电路关键产品和材料设各仍然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产集成电路多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而在对集成电路产品可靠性、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军事、工业及医疗等领域仍存在较大缺口,进口替代空间巨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数据,目前中国约80%的高端芯片产品依赖进口。其进口额超过了石油的进口,成为中国进口额最多的行业。以手机芯片为例,展讯通信从2007年到2017年销售额由12亿元人民币增至120亿元人民币,并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展讯通信的绝大多数销售收入来自低端市场,而搭载展讯芯片的手机则多销往印度、拉美等海外国家及地区。国产手机品牌首选的芯片供应商仍是位居全球第一的高通,国内自主研发芯片产品结构处于中低端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贸易的主要对策

(一)坚持自主研发,着力突破知识产权壁垒

长期以来,核心知识产权缺失和研发环节薄弱使得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面临专利隐患和技术难题。对此,政府与企业应共同应对集成电路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专利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及标准制定等问题,从而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从根本上来说,政府应大力推进集成电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展开,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工作。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应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领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坚持持续性技术投入,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以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际垄断。

(二)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推进产业并购整合

受到国际政治环境复杂、产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资本参与跨国并购的阻力不断加大。要加快推进海外投资并购,必须解决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企业体量小且分散等问题,并适度调整政策支持设计,由海外并购向多种形式的国际战略合作转变,如中外合资经营、技术授权、先进产能转移等,从而推动国际先进技术向国内转移。同时,充分发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与地方产业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重点部署各地生产线、信息服务平台等项目投资工作,引导产业资本转向国内集成电路企业间的并购整合,从而提升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三)以应用为牵引,重点布局新兴应用领域

当前,手机通信芯片、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等领域已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的新增长点。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升温,以电子信息技术、物联网、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使传感器、控制器等专用集成电路需求迅猛增长。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应用牵引,根据市场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定位,加强技术创新引领,加速布局新兴应用领域芯片研发。此外,应高度重视产品定位、市场推广与分销渠道管理,实现产品与市场互联互通。

(四)打造自主产业生态,构建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步入成熟阶段以来,国际龙头企业纷纷加强产业链资源整合与战略布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打造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逐步完善集成电路产业自主生态体系。国家应全面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材料供應商、设备厂商、代工厂、设计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动的研发与服务平台,构建“架构-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建设由龙头核心企业、配套企业与关联企业等共同构成的产业生态圈,提高研发效率与进度,促进基础工艺与技术升级,推动协同创新、融合创新,从而助力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

(五)强化人才支撑,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

随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不断升级扩张,自主创新与人才储备逐渐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专业人才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长期制约着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因此强化人才支撑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培育原始创新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完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设计型、技能型以及复合型集成电路人才,促进科技资源与教育资源的紧密融合。另一方面,要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广泛吸纳海外顶尖人才与优秀团队,适度实施奖励政策与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及团队的创新创造才能。

(六)加强进出口关税调节,引导产业均衡发展

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世纪发展战略引领与国家集成电路基金重点扶持下保持高速增长,但目前中国仍是全球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为保护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维持进出口稳定增长,国家应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适当调整进出口关税征收方案,对国产可替代的集成电路模块及电子元器件提高进口关税,对国内无法生产的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降低进口关税。通过对集成电路产品进出口关税调节,引导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均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国际竞争力。

作者:陈文馨 卫平

制造工艺统计数据汽车电子论文 篇3:

三大IT产业集群区及产业链比较研究(下)

4.辽宁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2003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总规模达到787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1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05亿元,通信运营业销售收入272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出口创汇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3%。

2004年辽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40亿元(不含通信运营业),同比增长24.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9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50亿元;出口38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2亿美元。

2005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743亿元,而“九五”末期的2000年仅有237亿元,总规模扩大两倍多,年均增幅25.7%,基本上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同步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近几年平均增幅24.3。产业规模GDP排第九位,软件业由2000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0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了38.4%,这个增幅与全国的其他省份相比是属于比较好的。

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销售收入实现890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63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1亿美元。为实现预期发展目标,2006年辽宁省将以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抓好自主创新以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三项工作为重点,做大做强该省信息产业。将规划一批产品市场潜力大、有特色的省级信息产业园区,并从省制造业专项中划出一定额度支持重点园区项目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力支持IT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向重点技术领域倾斜,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重点做好对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的招商引资工作,并向欧美地区拓展,对内地的招商引资将尤其重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同时加强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辽宁省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在不包含通信运营业务收入的条件下,经济总量上,到2010年,辽宁信息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年均增长19.8%;实现工业增加值510亿元,年均增长23.2%;实现出口创汇90亿美元,年均增长16.3%;实现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21.4%。在重点产品的生产上,到2010年,要实现彩电生产600万台、计算机400万台、汽车音响700万部、打印机200万台、激光视盘机600万台、手机1500万部。在技术装备水平上,到2010年辽宁信息产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国际水平,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的三分之一要达到世界同期水平。三分之一重点企业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辽宁省1998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比较平稳,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进行预测,R=0.9907,接近1,并且数据积累的年份较长,因此比较可靠。根据预测,辽宁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2010年可达到1034亿元。要实现1800亿元的总体目标,必须突显“软件大省”的发展战略。根据以往“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对辽宁省“十一五”期间软件业的销售收入预测如下:

这说明保持“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略低的增长率,1800亿元的总体目标就可以实现。

5.河北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河北省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六,达到10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与2000年的5089亿元相比,翻了将近一番。2005年河北省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七个主导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78.4%,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86.0%。IT制造业相对其他工业行业比重比较低。

2004年河北省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0.11亿元,同比增长35.9%,其中软件产品及系统集成收入17.53亿元,增长67.37%,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年初目标的118.14%;实现利税17.92亿元,增长32.9%,其中利润12.27亿元,增长32.22%,全行业实现利税占年初目标的115.48%;工业增加值完成53.51亿元,增长36.91%,占年初目标的118.91%;出口创汇1.58亿美元,增长60.5%,占年初目标的141.66%。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7390万美元,同比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同比增长30.3%。

重点监控的主要产品中,医疗电子生产9772台,增长808.18%,销售8958台,增长828.29%,其中出口179台;单晶硅棒生产718吨,同比增长123.68%,销售748吨,增长97.36%,其中出口661吨;汽车电子生产4.4万套,增长29.95%,销售4.38万套,增长31.12%;制冷片生产380万片,同比增长2.70%,销售382万片,增长3,8%,其中出口298万片;彩壳生产1126万只,下降4%,销售1091万只,下降4.13%;液昌显示器件生产45万标盒,下降5.72%,销售38万标盒,下降16%,其中出口15万标盒;程控交换机产销完成16万线,下降20%。

200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四项指标增速分别为35.9%、32.9%、36.91%和60.5%,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0.73、14,42、21.83和39.1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14.7个百分点,出口创汇增速比全国同行业高出19.5个百分点。

河北省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利税19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

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利用市场,整合资源,构筑平台,政策引导,以项目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6.环渤海IT制造业基本状况和2010年销售收入预测

根据以上环渤海二市三省调查汇总的数据,2000年至2005年环渤海IT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量情况和增长率情况如下图所示:

7.三大IT产业集聚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照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差距放大!

五、三大IT产业集聚地的产业链特色

1.珠三角IT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珠三角的信息产业发展很多年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随着海外IT制造业的转移,产业链的打造比较完整。珠江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深圳市在信息产业、软件产业和电子通讯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早在2000年,东莞市已经建有大小电脑资讯产品工业企业2800多家,工业总产值达770亿元,电脑资讯产品出口额达66.8亿美元,鼠标、光驱、电脑显示器、键盘等产量均居世界前二三位。2000年东莞一年的电脑产品就达到了1000万台左右。2000年东莞出口创汇超过170亿美元。2001年,我国广东东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之一,其,T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5%,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6%,电脑主板占15%。尽管东莞似乎始终没有扶持出自己的著名产品品牌,但众多国际品牌和国内外100多家上市公司在东莞的聚集和设立的基地,使东莞这个地名已经成为一个驰名的国际品牌。

2001年,东莞实现GDP578亿元,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出口总值190亿美元,位居上海之后,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IBM公司的亚洲区副总裁曾经说过,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方正科技电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鸿冰说:方正电脑之所以选择东莞作为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生产方正电脑所需零部件的60%,可以在当地方圆三、四十公里的范围内找到。据了解,加工制造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的95%可以在东莞配齐。

据海关统计,至2005年12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144.5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7%,成为全国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省份,占全国的比重为42%,比排名全国第二的江苏省高出500多亿美元。

目前,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珠江三角洲比较薄弱的方面主要是集成电路制造业和液晶显示板制造业。广东省彩电产量占全国的近一半,但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的液晶彩电的关键部件液晶显示板全部依赖进口,2005年广东进口液晶显示板10.87亿个,金额85.15亿美元。不发展TFT-LCD,广东省彩电产业只能沦为下游加工组装车间。目前,广东省TFT-LCD项目已经启动,全省第一个项目已经于2006年4月3日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完善珠三角间产业链的重要举措。

由广东省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的IT产业链打造,得到TCL等广东电子企业的积极回应,而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液晶巨头也极为关注,纷纷赶赴广东考察。包括LG飞利浦在内的国际液晶巨头都表达了落户广东的意向,多个项目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而且规模均数以十亿美元计。此外,还有一些境外投资项目在洽谈之中。

关键是:IT产业的技术进步极快,摩尔定律一直在不断得到验证。因此必须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充分的预见。并且,很多产品自己制造未必比进口或区域分工协作更为有利。

2.长三角1T产业链形成过程的经验

种下梧桐树,凤凰纷沓至。

上海浦东张江对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打造的经验是:“筑巢引凤、凤引百鸟、百鸟齐鸣。”

具体来说就是:大公司、大项目进入以后,可以吸引产业配套的中小公司进入和带动小项目上马。抓好产业的上游龙头项目,“龙身、龙爪、龙尾”自然会形成。例如:有了几个集成电路生产大项目,就会带来IC设计业的发展。

目前以上海为重心的长三角地区无疑是中国大陆1C设计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中国确定的七个IC设计产业化基地中,上海、无锡、杭州就占去三个名额。在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等先行企业的带动下,该地区的IC设计力量正在迅速壮大,中国最大的IC设计产业群已经浮出水面。完备的产业链无疑是沪锡杭三地最大的优势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存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数家晶圆代工企业使得设计与制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变化非常快,贴近制造企业使得上海IC产业基地在信息沟通方面的反应要比其他基地更为迅速。在全国400多家IC设计企业中,上海就有130多家。

就地理位置而言,长三角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最中间的区域,对外交通便捷,对内市场腹地辽阔。人文优势也为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根据发展趋势看,长三角对跨国公司、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为长三角IT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现代服务业,共同支撑起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3.环渤海湾IT产业的骄傲

京津、沈大、胶东半岛构成了环渤海湾电子产业带的框架,北京诺基亚的手机及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的PC,天津摩托罗拉的手机、三星的显示器,胶东半岛海尔、海信的家电以及大连大显等大型企业,都是该区的代表性电子制造商。但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湾这三大中国电子产业聚集地中,该区域的电子制造业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公司贯穿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而形成一个个“孤岛”。相较于珠三角、长三角的电子龙头制造商可就地取得几乎所有的材料、零件、模具加工等供应源,环渤海湾的大公司要花半数的财力、精力去解决自己的生产配套问题。

环渤海湾间产业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北京积聚了全国许多最大型的间产业公司;山东的青岛海尔前途无量(笔者在1996年夏长江

万里行考察了沿路的家电卖场以后就说过青岛海尔前途无量);天津的肝产业效益最好,手机生产的产业链非常完善。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回报率最高的地区,天津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者的目光。美国摩托罗拉、日本三洋、韩国三星集团先后在此投资设厂。这三大知名跨国公司产生的强大产业聚集效应,吸引了海内外200多家手机配套厂商落户天津,配套产品达400多个,年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目前,天津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五大手机配套生产基地,包括以三星、松下、罗姆为代表的片式阻容元件生产基地;以飞思卡尔、中芯国际为代表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以力神、蓝天三洋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以西迪斯、通用为代表的器件生产基地;以亚光耐普罗为代表的注塑生产基地。

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5年我国共生产手机3.04亿部,比上年增长30%,终端产品生产能力急速扩大,一方面得益于产能分配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得益于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摩托罗拉、三星和三洋等三大国际厂商在天津的手机生产快速发展,产生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在天津开发区及周边地区为摩托罗拉和三星电子等手机厂商加工配套的企业就已有200多家,配套产品400多个,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手机配套产业快速增长。在我国每生产4部手机,就有1部产白天津。到2010年,天津的手机产量将突破8000万部。

据了解,韩国三星集团总部现已确定了“把天津工厂打造成为三星手机在中国和海外最大的手机生产和研发基地”的计划。2006年1月,三星在天津大规模增资扩产,投资总额由2900万美元增加到1.97亿美元,外资额由1080万美元增加到5940万美元,在现有年产能力为2400万部手机基础上,新增1770万部手机生产能力。预计产能将增至4200万部,可实现销售收入46亿美元。而摩托罗拉公司首席执行官爱德华·詹德在2006年3月14日拜会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时表示,未来几年摩托罗拉公司仍将增加在天津的投资,继续扩大业务领域。目前,摩托罗拉公司全球6万名雇员中,10%在天津。爱德华·詹德介绍,2005年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共实现销售额89.8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9%,出口83亿美元,同比增长31%,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与以广东地区为主体的南方基地、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的华东基地不同的是,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主体的北方基地移动通信上下游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聚集度非常高,加上环渤海地区的北京等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手机设计和研发、软件和芯片设计等能力,环渤海地区的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业有可能重演并超越20年来台湾地区在间制造业的成功。

附录: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状况

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45万亿元,规模在各工业行业中排名首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都名列前茅;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增速超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8%。进出口48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68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速达到29.2%;进口2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利税1742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实现利润1307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税金435亿元,同比增长10.5%;全行业亏损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8%,比上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68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2.4个百分点。三资企业仍是投资主体,其投资所占比重达63.4%;内资企业投资增速上升,全年增长了37.9%,比上年增速高了15.7个百分点。投资领域集中于电子元器件行业,占全部投资的55%,其中元件投资增长较快,速度达到48.4%;器件投资则比上年下降了11.6%。东部地区占主导地位,东部12个省市完成投资1230亿元,占全行业投资总量的83.8%;中部和西部增长加速,增速均超过40%。(全文完)

作者:葛伟民 徐 翔

上一篇:理科实验实践创新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