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公共政策论文

2022-04-23

摘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解决城乡居民养老问题的惠民工程,它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在全国性制度的完善和实施过程中,政府责任的定位与划分情况直接关系着该制度运行的好坏及其价值目标实现的程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共政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老保险制度公共政策论文 篇1:

推行“新农保”须先立法

最近因网上晒出海南文昌农户余亚英每月3元钱的养老金凭证,引起舆论大哗,网民们戏谑地称之为“中国最牛养老金”。随后《南方都市报》作了跟踪调查,证实了消息的确凿。记者在调查中透露,这种情形在各地非常普遍。如黑龙江领农村社会养老金的4万余人中,每月只领到几毛钱的占到1/4,半数农民只能领到五六元钱。而重庆一份调查显示,由于不够来回车费,大多农村老人根本无法去领那几块钱的养老金。

民众此时热议农村养老金问题,应与8月18日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有关,这次试点简称“新农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强调,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宁可压缩其他开支,也要挤出钱来,把“新农保”这件大事办好。对此,大陆媒体一片赞誉之声,但“3元钱养老金”引发的争议,却透露出民众对此项政策能否稳定推进还是持怀疑态度的。

这种怀疑是有历史渊源的。17年前,中国农村就开始了养老保险试点,1992年民政部专门颁布了“关于《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的通知”。当时的原则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只给政策扶持,实际运作中却举步维艰。迄今为止,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也不到10%,2002年此项工作便完全陷入僵局。即使参加的农民,领到的养老金也极少,距离养老目标实在太远。

人们把这次农村养老保险的行政作为,称为“老农保”。虽是农民自己出钱养老,政府并无资金扶持,但这些农民的血汗钱却养活了庞大的农保机构。除管理损耗外,还出现很多贪污挪用现象。比如张家港市就查处过某村委会副主任挪用农保基金炒股案,先后挪用本村养老基金104万余元,亏空40万余元。另外就是当年对农民承诺的回报率,因无法实现基金增值,根本无法兑现。于是各地便出现“3元钱养老金”这种让人尴尬的局面。

如果说“老农保”制度政府职责模糊,这次“新农保”推行,政府是期望担起责任的。如今的新农保,采取的是基础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基础养老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应该说,这个理念是美好的,但由于它依然是政策性文件,遂依然难以长远、稳定地被保证推进。一方面是投入的问题:政府是否能加大投入?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比例到底是多少?另一方面则是保障问题:如何保证各级政府投入到位?如何防止投入的资金不被中间环节卡压掉?亦即政策指令与资金配置要匹配,执行力度与法制建设也要匹配。不能只出行政命令,更不能没有独立方监督,“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精神在国家制度建设层面是不适用的。

这些年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主要依靠的就是国务院及其部门的相关通知,真正的法律文件几乎空白。这类政策文件,多有阶段性特征,随着政府5年一换届,新老两届工作重点的转移,政策的连贯性是很难得到彻底执行的。并且,政策性文件与法律文件还有一个不同,就是社会透明度低,不仅影响到对农民的告知,全社会也无法担负起监督的职能。而立法则不同,法律是硬性的,不管哪些政府上来,都必须遵守,比政府行政政策更具有权威性、持久性。

纵观发达国家经验能发现,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组织实施大多走的是立法先行的路,即使有调整也是先制定法律。比如德国在1957年就制定了《农民老年援助法》,1995年又制定了《农业社会改革法》来改革相关体制;日本1959年发布《国民养老金法》、1970年再制定了《农民养老金法》。因为有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实施,这些国家早在上个世纪末以前,就建立起了完全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公共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还包括护理、老人保健等公共福利。政府的职责,涵盖了从立法到组织实施、从资金投入到监督管理的全部过程。

要想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立法先行无疑是最佳路径。因为只有统一的立法,才能真正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公共政策中的基础,明确中央、地方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有了这个总体法律框架,各地才可能根据本地区的现状,制定更为细致的、与本地区相适应的法律规范。立法不仅能保证制度的权威、独立和稳定,也能避免因政策反复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行政伦理中的公平正义,首先体现在公共政策的法制化上,而立法是表明政策实施的正义性与公共性的最好方式

虽然在“3元钱养老金”的背后.还有一个公务员、企事业和农民养老系统的“三元结构”的问题。但先行确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地位,无疑是“新农保”的首要任务,全国人大只有制定了《农村社会保障法》,国务院依据该法颁布的相关条例才具权威性和连贯性,才可能避免重蹈“老农保”的覆辙。这次“新农保”要求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国覆盖.如果没有法律作为后盾,这个目标能否达成依然前景堪忧。假如11年后,又出现“30元钱养老金”的故事,谁又来承担责任呢?生命的流失和衰老,是不允许我们再犯这样的错误的。

作者:周兼明

养老保险制度公共政策论文 篇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摘 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解决城乡居民养老问题的惠民工程,它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在全国性制度的完善和实施过程中,政府责任的定位与划分情况直接关系着该制度运行的好坏及其价值目标实现的程度。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从推动立法、制度供给、组织实施、财政支持、监督管理五个方面明确了政府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责任的定位与划分,并对政府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责任提出建言。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政府责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制度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启动试点,2012年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2014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决定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止2014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0107万人,加上职工养老保险,合计覆盖了8.4亿人。近年来,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运行平稳,全国多地推出的政府主导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均已出台关于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但是在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中,政府间职责尤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定位与划分不清,严重影响了制度的持续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政府责任进行明晰的定位与划分,从中找到确保政府责到位的实现路径。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政府责任的定位

(一)推动立法责任

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其是否具备完善的法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立法总是先于社会实践。我国以往主要依赖有关政策办法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来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虽然2010年出台了《社会保险法》,但相关规定不全面、不具体,缺少专门性的养老保险基本法律,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仍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这使其欠缺应有的规范性与稳定性,难以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和不同部门间的责任分工,若无严格的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极易出现职能部门或个人搭便车的行为,甚至发生贪污腐败事件,这将会严重妨碍制度的贯彻实施和高效运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是法律形成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因此,要保障制度发展的稳定性,政府除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继续完善有关养老保险法令法规的制定、发布和实施外,应积极推动立法机关尽快制定专门性的养老保险法律,以规范各参与方的行为,使其在法律范围内有效从事活动。通过法律手段将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顺利进行的不合理行为控制在最低限度,其中特别是要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规定政府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确保制度施行更为公正、更加理性。

(二)制度供给责任

国家在社会转型强制性诱导机制中固有的责任就是制度供给,确定制度的框架体系及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从而使社会共享这个公共产品和服务。养老保障统一性的特征往往要求这种责任必须由中央政府来承担,并且不断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承担制度供给的成本,以保障全国政策的统一。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实施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协调与再分配,这就必须依靠政府从各方利益诉求出发,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倾斜等手段,将养老保险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制度供给在政府责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财政责任和监管责任具有引导和指向的作用,它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了政府责任的整体构建与履行。重新定位、体现政府制度责任,就要在确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方针政策后,根据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合理做出规划,提供一套可持续,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它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养老保险办法。在这其中,一方面要明确相关利益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供给上健全激励机制。这不仅可以使公众对制度有一个整体和明确的认识,还有利于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使得养老保险制度的运作和发展有了一个稳定而持续的前景。

(三)组织实施责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一种保障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民生项目,它不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这一准公共产品既可能存在市场失灵,也可能存在政府失灵,它的顺利运行涉及到众多的行业、组织和个人,若仅靠市场运作必将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而通过政府介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市场失灵造成的低效率,提高制度的实施效率。同时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一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或承担,政府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实施者。现阶段,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加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完全自觉地加入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所以在制度實施中,政府首先要对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更多的城乡居民认识到参保的好处,取得广泛的社会共识,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工作的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自主自愿行为进行过度的选择干预,而应在制度推行中做出明确的责权划分,各司其职,吸取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参保率而挫伤参保积极性的教训,通过上级政府科学制定政策,地方政府合理组织执行政策,以此来推进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承担着制度的具体执行责任,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并取得实际成效,在提高经济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作用。

(四)财政支持责任

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各国实践来看,一个国家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财政支出的量直接关系着其制度的完善程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其相应的支出必须由政府财政来承担,而由于受政府财力的约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而政府财政补贴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主要的、最固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在老农保中由于政府财政责任的缺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终成为自存自用的个人储蓄,并不具备社会保险的性质和功能。因此政府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的第一责任是财政责任,并持续加大各级财政在制度运行中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我国城乡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区域间的收入水平差距更大,地方政府财政情况也参差不齐,为满足制度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政府在制度实施中必须完善基金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加大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扎实推进财政规划管理,以确保财政支出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从而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经济效用和信心效用,并最大限度体现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同时,还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责任,重点改变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模糊状态,尤其是要明确地方政府对于参保人缴费的补贴标准和办法。另外,政府除了承担大部分财政责任之外,还应通过财政补贴、服务外包等形式吸收社会资金参与进来,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制度运行中的财政支持责任并不是一种无限财政责任,也应客观考虑其适度性,注重资金投入的有限性与有效性,即财政支持力度既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相适应,也要与当前和未来的政府承受能力相适应。

(五)监督管理责任

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管理和运作的复杂性,在以后的发展中,强化监管责任将成为政府主导养老保险的一个显著特征。纵观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国际发展历程,各国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且有效可行的养老保险监管模式。一般可以按照政府在养老保险监管中的角色大小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分散監管模式、集中监管模式、集散结合的综合监管模式这三种不同类型。这三种监管模式各有其优劣,我们不能简单地效仿哪种模式,而应在政府统一监管下,结合我国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管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各种力量作用,建立一个由国家权力机构监管、行政监管、司法监管、专门监管和社会监管等构成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监管体系。①

监管责任是前几项责任的具体体现,是整个政府责任的自我维护与完善,政府监管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应贯穿于制度发展的整个过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府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实施情况、行政管理情况和基金运营情况,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基金监管。因此政府必须严格控制和管理好基金管理的监管权限,以最大程度上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及被保险人的利益。执行力度与效果是判断一个政策优劣的有效环节,所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需要较为健全的管理经办机构和监督问责机制来推动,各级政府承担着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制的重要责任,应设立一个统一、独立的机构加以集中管理,以加强对各级政府贯彻执行的监管,从而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效果起到有力的鞭策作用。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政府责任的划分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政府需要承担制度设计和供给、组织实施、财政支持和监督管理等责任,不同政府层级,尤其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应承担的各自责任是不同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责任划分必须遵循我国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本原则,其实质就是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央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地方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中央应利用其人力资源、信息和统筹能力等优势多承担一些宏观方面的责任,地方政府应主要承担制度具体执行和实施等微观的责任。具体来说,就是中央政府应独立承担推动立法责任和制度供给责任,以确保制度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地方政府应在全国性法规指导下,制定适应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规定,独自负责养老保险的行政管理、宣传、基金的统一征缴和发放等各种组织实施和日常执行工作。而政府在制度实施中的监督管理责任和财政支持责任则是中央和地方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仅是各自责任实施的区域范围存在差别。

(一)推动立法责任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要依法建立,先立法,再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一种涉及各方利益关系调整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具有较强的法律依赖性,需要相关法律为制度的实施、改革和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依据。为了保障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明确制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中央政府应当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推动立法以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使其工作有法可依,保证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地方政府可依据中央政府立法制定地方性的法规和实施细则,但不能与国家层面法律的基本精神相违背。

(二)制度供给责任

制度设计和供给责任是政府履行其它责任的方向和依据,由中央政府负责制度的设计和供给,这是由制度设计本身的性质和中央政府的职能共同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地方政府仅仅只能设计出适应性局限于本地区的制度。为防止因制度地域化而产生地区间转移和制度间衔接困难的局面,必须巩固相关制度,充分考虑到与制度实施有关的一切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在遵循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而这只有中央政府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信息和统计处理优势才可以做到整体把握和统筹兼顾,显而易见,制度供给责任必须是中央政府的责任范畴,以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供给的公平性和统一性。

(三)组织实施责任

明确养老保险组织实施责任,各地政府应当实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不断壮大经办服务队伍,来承担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的组织协调责任,并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具体负责养老保险日常行政管理、基金的征缴和发放等工作,即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各种组织实施和执行工作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每个政策都落到实处,使国家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宗旨发挥到极致,才能为国民提供便利。

(四)财政支持责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另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可依此来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财政责任的划分。其中基础养老金实行社会统筹,依据大数法则,统筹层次越高,覆盖面越广,可使基金风险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进行分散和转移,从而使参保人面临的风险降低。因此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应由中央政府承担财政责任,并将基金集中起来进行投资运营,以增加基金的收益,这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也有利于减少中央财政负担。同时,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加大中央财政对经济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可平抑地方政府由于财力不均而导致的养老保障权益的差别。而个人账户部分则应由地方政府财政负责,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本地区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能过度依赖于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并建立科学的地方财政激励约束机制,③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以保证本地区养老保险制度的顺畅运行。

(五)监督管理责任

监督管理责任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有责任,其内容包括对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机构的日常监督和财务监督。中央政府必须强化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及使用情况的监管,负有设计监管体制和规定监管内容的责任,并实施具体监管,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同时要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进行全面严厉的监督,坚决防止和杜绝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和滞留限制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各地方政府要根据中央政府规定实施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具体监管,注重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安全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各级政府务必要重视该制度的实施,并在其中承担一定的责任。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养老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政府承担起了居民养老的重责,但政府在制度运行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仍显得较为模糊,这给制度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是一项操作性强的实践过程,研究政府在此制度实施中的责任问题,能够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在制度实施中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为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组织、财政和监管保障,意义重大。(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 曹信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基于政府责任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98-99.

② 樊小钢,陈薇.公共政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96-200.

③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0.

作者:钟欢

养老保险制度公共政策论文 篇3:

我国养老保险政策制定机制分析

摘 要: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现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导致了相关的政策不能够协调起来,人们缴费与获得的待遇是不对等的,出现了大量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政策主体是比较重要的。

关键词:养老保险;政策;制定机制

养老保险政策与我国的社会政策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其基本上能够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统一起来,但是,我国的养老保险政策体制还是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很多规定与实际的实施是相互背离的,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强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进一步改善养老保险的机制,从而能够建立全面地养老保险制度。

一、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文件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制度与制度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比较多,但是各个地区和部门不能统一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定中各个政府都参与进去了,这就造成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分散,难以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定时存在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政策。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退休的费用一般是县级政府进行统筹的,然后在由市级的政府统筹。但是,在不同的统筹地区,养老保险制定的主体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政策的不统一。养老保险在缴费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享受的待遇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使得有些地方缴纳的费用比较多,但是得到的待遇却比较少。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社会不公的现象,而且,养老保险还不能进行跨地区的转移,使劳动力在流动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在单位制定的养老保险体制中,直接会导致单位内出现矛盾。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有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的客体是单一的,导致养老保险的缴费和待遇的不对应

养老保险的客体指的是其政策直接作用的群体。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首先是在国有企业实行的,后来延伸到私营企业。由于在不同的区域,各类养老保险参保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养老保险制定的客体也没有共性特点。从缴费方面看,不同性质的企业在缴费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我国的经济形势也逐渐多样化,在一些私营企业、个体中也出现了相关的养老保险的政策,这就导致企业的性质不同,在缴费方面存在的差异非常大。

(三)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的过程过于封闭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公开性的特点,还是比较封闭的,一般都是政府部门来制定养老保险,劳动人民是无权过问的,人们也不能表达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劳动者的意愿没有被充分地考虑进去。

(四)在养老保险制定的过程中,过分的教条主义导致需求与供给的失衡

现在,我国养老保险在制定的过程中,是采取局部分析的方法,這类方法是根据定性的分析,只是根据主观的判断来制定养老保险制度,所以,这种政策制定出来后不能满足广大劳动者的需求。而且,当政策中的某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时,制定者就会将该政策修改,但是没有对养老保险政策进行综合的考虑,当一项政策被修改后,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政策。养老保险的制定者没有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制定养老保险政策时不能站在一个长远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导致一系列连锁问题的出现。

二、改进我国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的思路

(一)对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的主体重新构建

对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的主体重构,能够解决养老保险制定主体多变的特点,从而能够确定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的主体。

1、实现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的主体,要确保中央政府是唯一能够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的主体。在对养老保险进行统筹时,要使其具有层次化的特点,在养老保险统筹时,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这样,通过提高统筹的层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养老保险政策制定主体的上移,实现养老保险政策的统一。如果养老保险政策制定中,实现全国统筹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就可以将养老保险的制定权利归中央所有。各个省市县在执行养老保险制度时只能采用中央制定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这其中,应该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所以实现统一的管理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时就要采用过渡阶段的政策,允许少数存在差异的地区先采用当地的养老保险制度。

2、实施养老保险横向的集中,将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的唯一的部门。在传统的养老保险的制定中,以单位的形式制定相关的政策,导致政策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所以,在制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集中的制定,将不同的部门合成一个部门。这样才能够制定统一的制度,在不同的区域内实现公平。在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依靠社会保障部。

(二)明确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的客体

养老保险制定的客体是政策的受用者,对养老保险的客体进行科学的划分,能够确保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比较稳妥,而且提高政策的实用性。

1、在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客体进行分析时,要分析是否按照单位人员作为参考,分析养老保险缴费的层面,养老保险的客体主要是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缴费的,以及在其他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对养老保险的客体进行分析时,应该打破二元制的结构,建立一元制的结构,使缴费的数量都是相同的,而且使人们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待遇。

2、分析养老保险的政策客体的待遇,应该分析其是否是符合相关的政策的,养老保险政策在制定时是要保护人们的利益的,所以,其在使用时是具有一定的权限的、养老保险政策在使用的过程中,凡是符合其要求的,都可以受到保护。

(三)完善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过程

在养老保险制定的过程中,普遍是存在着封闭的情况,所以,导致养老保险政策制定后不能符合实际的需求,而且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持有很大的意见,所以,在完善养老保险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开放式的政策制定,将传统的封闭式的政策制定加以完善,从而确保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是公平和透明的。在进行养老保险政策制定时,要实现民主,应该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利益。让不同层次的群体都能够针对养老保险的制定提出相应的建议,然后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制定养老保险政策。在养老保险政策制定中,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其中。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按照统一的流程,不能杂乱无章,首先要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然后在实际中实施,在实施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地修正,在每一个步骤中都要有相关的制度加以约束。

结语

现在,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导致社会公平问题出现,所以,在制定养老保险制度时,应该建立统一的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养老保险政策制定主体的上移,实现养老保险政策的统一。

(作者单位:招远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程乐华,董曙辉.我国养老保险政策制定机制研究[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02:117-121.

[2] 赵航飞.公共政策失灵问题分析——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1,05:19-20.

[3] 卢丹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下的需求与供给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02:47-52.

[4] 牛东旗,王玉翠.制度张力与行为取向:我国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03:98-101.

[5] 邱玉慧,董冰霖,张琼凯.面向国家治理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探索[J].审计研究,2012,03:19-24.

作者:刘波

上一篇: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