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保险竞争政策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处于向现代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随着经济转轨进程的深化,俄罗斯认识到,要增强经济实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建立必要的法律和制度等基础设施,竞争政策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作为俄罗斯竞争政策核心内容的《反垄断法》可谓是一部广义上的竞争法,其内容既涉及反不正当竞争,又涉及反垄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保险竞争政策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际保险竞争政策管理论文 篇1:

竞争政策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研究

摘 要:金融危机后,欧美日等国对竞争政策态度的转变,以及各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格局的建立,引发了我国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思考。虽然我国尚未有直接定义金融消费者的法案,然而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于消费者有明确规定。因此,在现有法律规定范畴内,我们只能将金融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一种类型,使其借用消费者的概念,并在金融领域有所延伸。即消费目的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消费对象为金融机构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消费主体为个人投资者这三个要素的自然人。

关键词:竞争政策;金融消费者;立法保护

一、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及立法缺失

(一)金融消费者析解

2000 年,英国颁布《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法案中以立法形式确定了“金融消费者”的法定概念。①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则对“金融消费者”定义为“以个人、家庭成员或家务目的而从金融机构得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个人”。

虽然我国尚未有直接定义金融消费者的法案,然而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于消费者有明确规定。②因此,在现有法律规定范畴内,我们只能将金融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一种类型,使其借用消费者的概念,并在金融领域有所延伸。即消费目的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消费对象为金融机构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消费主体为个人投资者这三个要素的自然人。

(二)现状与立法缺失

如上所述,我国当前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尚未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其核心保护依据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余相关规定散落在各部金融法案中,如《证券法》、《保险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由各监管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这些法规在日趋复杂的金融环境和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中,对金融消费者的规制与保护显得力不从心。

首先,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适用性不强。相较于发达国家出台单独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做法,国内现有监管体制和行业自律体制都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的关注,以至于权利受损时,其往往直接诉诸司法途径或者一般性行业的消费者保护机制。这种做法一方面给现有法律适用带来问题,另一方面也激化了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导致金融机构的声誉受损。其次,监督管理机构职责规范不够明确。证券、保险等各个法案分别就监管做出规制,平级法案之间协调不足,上下位法之间甚有冲突,或者是同等效力的法律法规相互重叠交叉,要么监管重复,要么监管真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均无所适从,监管机构往往也因为缺乏明确的执法依据而“无所作为”,严重影响了法规的权威性。再次,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操作性和指导性欠缺。最后,司法保护作为金融消费者的最后救济手段,始终存在诉讼费用高、诉讼周期长、举证责任难以及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很难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与竞争政策的相互关系

(一)竞争政策的消费者标准

一直以来,竞争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市场竞争,其手段并不是通过限制竞争,相反是通过建立有序竞争来实现市场秩序。在经济学范畴内,竞争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而实施的一项基本的经济政策,在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中占有基础的、首要的地位,它被定义为所有那些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而采取的行动措施、制定的法规条例和设立的监察实施机构的总和。竞争政策是以维护竞争机制的路径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增进消费者福利为宗旨。因此,竞争政策的消费者标准是以消费者福利为评判标准,即其购买垄断产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对其(将)产生的后果为基础建立的,也就是说,消费者是否受到或可能受到群体性伤害这一标准是竞争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与竞争政策的相互关系

1.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现竞争政策目标的层次性

从竞争政策的目标程度来看可分为终极或直接目标。通过竞争政策使市场内大多数行业形成有效竞争,是竞争政策的直接目标。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把竞争政策的终极目标定位在维护市场秩序、提高资源配置和实现消费者利益上。竞争政策的终极目标必须在直接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而其间消费者福利更是所有目标的真正落脚点。从操作性来看,实现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比实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更加现实。消费者既是“转嫁竞争损失的终端”,也是竞争政策的最终受益者。

2.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现竞争政策目标的阶段性

从竞争政策目标的阶段性来看,以实施竞争政策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在长远和近期阶段相区别,不同阶段目标在消费者群体和企业群体之间的政策倚重有所不同。从长远看,消费者群体从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中获得更多的好处是竞争政策的终极目标,也是其长远目标;而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发展必须得到重视,相应的,从近期来说,企业要在特定时期内从社会整体福利的分配中占据较多的部分。待到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升,竞争机制得到了体制、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确立之后,竞争政策目标就会相应地进入新的阶段,社会福利的分配则应当更倾向于消费者群体,消费者也将成为市场竞争最大的受益者。

3.金融竞争政策的目标在于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金融竞争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将有助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在金融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切实维护本国合法权益,在拓展金融市场的同时,保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中国金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强大的自主性和实力,这与国内建设具有吸引力、执行力和创新力的金融竞争生态环境不可分割。良好的金融环境会在积极推动金融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因此,金融竞争政策的健全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引入新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市场主体,向金融市场注入新的竞争元素,激活市场竞争潜力是促进本国金融市场与时俱进,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此外,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等法律制度体系也要不断完善,以实现规制金融垄断行为,优化金融竞争环境,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制度目标。

三、现有竞争政策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一)金融市场妨碍竞争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

金融市场中的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不利于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以一直被诟病的金融业霸王行为为例,其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实显而易见。金融垄断助长了权力寻租、贪污腐化,并最终损害金融消费者利益。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滥用市场优势,新增多项收费,引起公众强烈不满;①此外,金融机构滥用主导地位,在交易过程中强制使用格式合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二)现有竞争政策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导向

1.控制金融集团化及内部限制竞争协议

提供多元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一般是金融综合经营和跨业经营即产融混合合并的产物。其多元经营目的是各业务间高度互补和金融资源共享,集团内部各个法律实体形成利益共同体。金融集团的资源整合给金融监管带来重重困难,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垄断优势不断扩大,给市场竞争秩序带来潜在或现实威胁。金融集团往往通过限制竞争协议尤其是集团内部的限制竞争协议,以安排达到逃避竞争的目的。金融集团内部限制竞争协议具有隐蔽性,监管难度极大,根据“企业内部共谋理论”,有必要对金融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限制竞争协议进行必要的规制。②

2.银行“太大不能倒”原则的终结

传统的银行业“太大不能倒”原则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太大不能倒”原则最初是建立在银行系统重要性与公共性基础上的,从社会稳定角度上有其合理性。但该原则的适用同时带来道德风险、破坏竞争、财政负担等巨大负外部性。美国在《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中强调了大型银行清算程序,作为美国金融市场放弃银行“太大不能倒”原则的标志,并反映出美国银行监管的由“系统风险优先”向“公共利益与系统风险并重”的价值取向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实质上体现的是消费者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

3.现有竞争政策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导向

无论是控制金融集团化、破除金融行业内部限制竞争协议,还是银行“太大不能倒”原则的终结,这些竞争政策都说明了现有竞争政策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是持有正面的、积极的导向。也就是说,现阶段金融业发展已经到达一定规模,整体实力也有所提升,对于已经从经济发展过程中谋取了福利的金融机构来说,促进建成金融业合理竞争秩序,一方面是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更是竞争政策对消费者福利的体现。

四、竞争政策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影响

(一)通过竞争政策协调效率与利益的关系

竞争政策的目标在于保护竞争、提高经济效率、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这些利益通常是趋于一致的,然而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存在冲突。一旦出现冲突,其法律实施则必须依照原则的引导和解释。例如,当提高效率与保护消费者利益经营者发生冲突时,在多大程度上将获得的经济效率转移给消费者,就需要在增强或减弱经营者提高效率的动机问题上进行权衡;当金融行业提高效率、促进发展,与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两者发生冲突时,就需要对国家的竞争政策及其阶段性目标进行明确定位。

目前金融市场中存在行业之间与行业内部的竞争,前者如证券、银行、保险业甚至民间融资机构之间的竞争,后者则如国有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良好的竞争能避免垄断带来的信息不透明、共谋、恶意定价、搭售等现象,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使得金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达到竞争的效果,最终实现保障金融消费者利益的目标。然而,过度的竞争也易带来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合理竞价使得金融市场效率低下,不利于市场的运行,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由于我国执法体制的特殊性,存在着竞争执法与行业监管协调、执法机构之间的协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等现象。这就尤其需要在竞争政策的统一影响下,协调金融市场效率与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的关系。

现阶段的竞争政策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也需要区别规范,一些成熟的行业或业务,如银行的常规业务,应该加强竞争,实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终极目标,而证券、融资担保等则首先以行业成熟为主。这并不是说这样的领域需要金融消费者保护,而是说保护的力度和广度应该是在竞争政策的导向之下,由竞争政策先来协调清楚效率与利益的关系之后,才是保护的具体措施制定。

(二)通过竞争政策影响具体保护标准和制度的确定

金融消费者有群体性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个体消费者,而且关键在于其损失与加害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难以证明,因此在保护措施方面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消费者保护。

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属于发散性正当利益,与一般消费者的指向性正当利益有所不同。所谓指向性正当利益,即某一消费者个体不受经营者有针对性地实施不正当行为侵害的利益,其本质是消费者个体所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私益。所谓发散性正当利益,即是某一范围或地区或一定范畴内的消费者组成的集体不受相关经营者个体(或其联合)发散性地实施不正当行为侵害的利益,其本质是由带有某种身份归属(行业、地区等)标签的不特定多数消费者所组成的集体即“群”所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公益。金融消费者利益与竞争政策所保护的消费者利益两者属性存在内在同一性,即“群”的特点,因此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政策的导向。

在金融市场竞争政策的导向下,金融消费者利益基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特殊性,保护过程中应该要注重“群”的利益,途径就是建立集体维权机制直接保护发散性正当消费者利益,比如引入集体诉讼的制度。此外,由于群体越大,群体内部越难做到信息共享以及相互协调,因此与利益侵害方谈判的成本也越大,所以可以在竞争政策的指导下减轻受害方的举证责任。

(三)通过竞争政策约束行政性排除和限制竞争行为

竞争政策的忽视和漏洞会严重影响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的力度。目前我国在维护市场竞争机制方面最严重的障碍是来自政府的反竞争行为。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各种利益集团会为了避免失去特权而游说决策当局,从而影响政府部门制定反竞争的行政规定。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行为主要是指通过政府制定行政规定维护或助长行业或企业在相关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同时还包括政府通过影响行业协会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因此,通过竞争政策约束行政性排除和限制竞争行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意义重大。比如说,在竞争政策中引入“竞争性审查制度”,即对行为,特别是抽象行政行为,进行以竞争法为视角的审查,赋予金融消费者对竞争规定提出建议甚至诉讼的权利,防止利益集团游说政府制定出不符合消费者标准的竞争政策。

作者:柯心

国际保险竞争政策管理论文 篇2:

俄罗斯的竞争政策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处于向现代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随着经济转轨进程的深化,俄罗斯认识到,要增强经济实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建立必要的法律和制度等基础设施,竞争政策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作为俄罗斯竞争政策核心内容的《反垄断法》可谓是一部广义上的竞争法,其内容既涉及反不正当竞争,又涉及反垄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俄罗斯不断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反垄断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关键词:俄罗斯;竞争政策;反垄断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深入,与其激进的改革相伴随,俄罗斯的竞争制度也快速地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相关立法得以快速颁布并实施。在竞争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俄罗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竞争政策的内容和方法。

一、俄罗斯的竞争政策及其发展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颁布了《关于在商品市场上竞争和限制垄断的法律》,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竞争法”,也即反垄断法。该法于1991年开始生效,是俄罗斯的第一部反垄断法律。不过,该法只涉及生产流通及劳动力市场的垄断行为。此后,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俄罗斯在竞争方面的法律体系不断得到修改与完善。1992年,俄罗斯颁布实施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5年颁布实施了《国家保护中小企业免受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侵害法》和《自然垄断法》。1996年,俄罗斯颁布了《广告法》,该法对广告行业中的不正当竞争进行了限制。1999年,俄又颁布实施了《金融市场竞争保护法》,该法对保险、金融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垄断行为作出了规定。2001年,俄罗斯实施了《关于在对外经贸活动中保护消费者利益法》,以保护对外经贸领域中合理竞争。

俄罗斯在制定竞争法的同时,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竞争法的实施。俄罗斯联邦反垄断与促进新经济结构国家委员会是俄罗斯联邦成立的第一个竞争机构,它成立于1990年。1997年,该机构更名为国家反垄断委员会,次年又更名为反垄断与企业扶持部,2004年起改为俄联邦反垄断局。

俄罗斯反垄断机构每年要处理1500-2000件反垄断案件。有关企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案件既可以向中央局投诉,也可以向各地分支机构投诉,但涉案金额超过500万卢布和涉及到几个地区的垄断案件只能由中央局解决。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俄罗斯的反行政垄断工作是卓有成效的:1994年,反垄断机关共查处行政垄断案件881件,占当年全部反垄断案件的24%;1997年,大约有1400起行政垄断案件受到查处;1998年,共查处行政垄断案件达1737件之多;1999年查处了1719件行政垄断案件。

经过十多年的立法进程,目前俄已形成了以《反垄断法》为基础和核心,《金融市场竞争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关于在对外经贸活动中保护消费者利益法》、《国家保护中小企业免受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侵害法》及《俄联邦自然垄断法》等法律相配套的反垄断法律体系。俄《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当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了竞争,损害了其他经济主体或消费者的利益时,就会被法律所禁止。俄罗斯将市场份额与证明责任联系在一起,65%的市场份额是衡量一个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临界点。当企业的市场份额低于35%时不视其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而当企业市场份额超过65%,而该企业又不能证明它在该市场中不占有支配地位时,该企业将被视为是支配性的。

俄罗斯《反垄断法》第二章第五条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进行以下几种行为:第一,出于制造或维持商品短缺或抬高价格的目的而从流通市场上撤回商品;第二,向契约对方强加对其不利的条款或强加与合同标的物无关的条款;第三,以不平等条件向交易人强加歧视性条款;第四,维持垄断性高价或低价;第五,妨碍其他经济主体进出市场。

2.行政性垄断

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包括享有行政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竞争的行为。它是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的特色行为。近年来,随着私有化的深入进行,俄罗斯的行政性垄断问题已开始逐步得到解决。根据经合组织的建议,俄罗斯已于2000年开始制定《限制行政性垄断法案》。

俄罗斯《反垄断法》第七条禁止行政管理机关从事限制企业独立性或区别对待个别企业的行为,前提是该行为事实上构成限制竞争或者损害企业或公民的利益。这些行为主要是指:没有法律依据地禁止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阻止企业在联邦境内某些地区的经营活动,或者以一定的方式限制企业的商品销售权、获取权、购买权和交换权;指示企业优惠或优先供应商品给特定的消费者。第八条为禁止行政管理机关之间缔结横向协议。第九条对行政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作出了限制性规定,主要包括:禁止参与自主的企业活动;禁止拥有企业;禁止在一个公司或合伙机构的全体会议上直接或通过代表行使赋予其所持有的股票、捐赠、股份或共享股份的表决权;禁止在一个经济实体的管理机构中占有一个职位。

3.限制竞争协议

限制竞争协议是俄罗斯竞争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俄罗斯《反垄断法》禁止旨在限制竞争的横向协议和纵向协议。该法第六条规定,共同占有市场份额35%以上且相互竞争的经济主体之间所达成的任何协议或协同行动,如果导致或可能导致对竞争的限制,则将被依法禁止。这些协议主要是指:(1)确定或维持价格、折扣和红利的协议(固定价格);(2)提高、降低或维持拍卖价或投标价的协议(串通招投标);(3)依据所销售商品的买主或卖主的类型,按地区划分市场的协议(划分市场范围);(4)限制其他经济实体作为卖方或买方进入市场,或者将他们排除出市场;(5)拒绝与特定卖方或买方签订合同等。

4.域外适用

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问题,一般是指当位于本国领土以外的外国企业在境外实施的行为,对本国相应市场内的竞争秩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损害时,在多大程度和范围之内,可以对该外国企业的行为适用本国反垄断法的国家管辖权问题。在国际竞争习益激烈、全球经济不断融合的今天,完全无视或排斥竞争法的域外适用是不现实的。目前,竞争法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域外适用效力已逐渐被世界上多数国家所认识并承认。

俄罗斯《反垄断法》第二条有关适用范围中规定,该法对俄罗斯联邦全境有效,适用于影响俄联邦各商品市场中竞争的各种商务关系。这些商务关系是指俄罗斯和外国的法人、联邦行政权力机构、俄联邦各部门的行政权力机构和各市政当局以及自然人参与的商务关系。当上述主体在俄联邦领土之外所从事的活动或所签订的协定,可能对俄联邦市场中的竞争产生限制或其他负面影响时。适用本法。

5.不正当竞争

俄罗斯《反垄断法》第四条规定,不正当竞争是指经济实体在企业活动中为获取优势的任何行为,与现行法规、商务惯例、公平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要求相抵触,并且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对竞争对手的损害,或者已经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商誉。该法规定,以下几种行为均属于不公平竞争:散布损害其他企业及其商誉的虚假、不准确以及失真的信息;在商品性质、生产方式、产地以及质量方面误导消费者;在广告中对自己的商品与他人商品作不正当比较;未经允许使用他人商标或商号以及模仿他人商品的形状、包装及外观;未经允许获取、使用或泄露他人的科技、生产及商业信息,侵犯商业秘密。

二、俄罗斯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目前,俄罗斯不仅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反垄断国际合作,而且积极开展与转轨国家之间的合作。它与欧盟签有反垄断协议,国内立法正逐步与欧盟竞争法接轨。1993年12月23日,12个独联体国家在塔吉克斯坦签订了《关于协调反垄断政策的条约》,并成立了政府间反垄断政策委员会。1996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签订了建立反垄断法联盟的协议。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签订的《促进经济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协议中,也包含与竞争政策协调相关的条款。此外,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政府间的经济合作计划中也包括促进反垄断合作方面的内容。俄罗斯与中国在反垄断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开始于1996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期间。1996年4月25日,根据国务院授权,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王众孚代表中国政府与俄罗斯政府代表、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领域合作交流协定》,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为中方执行单位,俄罗斯联邦反垄断局为俄方执行单位。按照此协定的规定,中俄双方在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告监督等方面开展双边的交流与合作。

上述协定签署后,1997-2000年中俄两国每两年签署一次《关于实施中俄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领域合作协定的合作方案》,以保证其顺利实施。2002年至今,每两年签署一次《关于实施中俄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领域合作协定谅解备忘录》。2005年11月,在中俄两国总理第10次定期会晤时,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俄联邦反垄断局签署了《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领域合作协定谅解备忘录(2006-2007年度)》。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复苏,今后俄罗斯将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竞争政策,在竞争政策的国际合作方面,俄罗斯也将不断展开并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反垄断调查、信息与人员交流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综上所述,俄罗斯的竞争政策基本上承袭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竞争政策与立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竞争法不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但它却可以有效地禁止各种反竞争行为阻碍其经济发展。因此,在俄罗斯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为了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必须严格禁止各类有损竞争机制的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及时制定并不断完善竞争立法。

从国际协调与合作方面看,俄罗斯进行竞争立法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竞争执法合作的基础。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为避免受到各种反竞争行为的侵害,在制定政策时应尽量做到与国际接轨,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由于竞争政策的国际合作中往往涉及到国家主权这个敏感的问题,因此,在制定和实施竞争政策时,还要处理好本国利益与国际惯例之间、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以及竞争自由与旧体制之间的关系,确立竞争政策高于产业政策的意识,以竞争政策推动产业的自然形成,并通过有条件的豁免制度处理好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力争制定出既能被各国所接受,又能促进公平竞争、提高消费者福利的国际准则。

[责任编辑:安兆祯]

作者:刁秀华

国际保险竞争政策管理论文 篇3:

发展航运保险在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重要性探讨

[摘 要]航运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培育,特别是航运保险、航运金融、航运经纪、海事法律等方面已成为当前航运业界人士和专家关注的热点。作为继上海、天津、大连之后的第四个国际性航运中心,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可借鉴英国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经验,积极探索和改进航运保险发展模式,并研究制定航运要素集聚发展对策。

[关键词]航运保险 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航运要素

一、我国及我省航运保险业发展现状

作为金融业和航运业的连接点,航运保险在国际航运业和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航运保险作为较古老的险种,其传统险种主要包括货运保险、船舶保险和保赔保险。新近延伸出来的业务则有海事责任保险,包括物流责任保险和码头操作责任保险等。近年来,在国际航运业发展的带动下,国内航运保险业务有了稳步的增长。但与航运业的需求相比,与我国航运业在国际上的地位相比,我国航运保险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根据国际海运承保人协会2010年的统计,全世界航运保险185亿美元左右,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我国的航运保险约为105亿人民币(约15亿美元),这其中包含内陆的铁路运输险,根有关部门预测,我国的海上保险的保费约为3亿到4亿美金左右,实际上占整个国际市场好像不足3%,这明显与我国贸易大国和航运大国是相当不匹配的。

福建航运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即是当时福建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繁盛的见证。截至2011年底,全省拥有航运企业341家,机动船舶2389艘,净载重吨616万吨。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航运市场宏观调控,优化船舶运力结构,船舶平均净载重吨由2005年1267吨提高到2011年的2580吨,增长1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船队,福建冠海海运有限公司、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国航运企业船队规模排名中分别位居6、7、13名。但是,我省航运保险发展滞后于航运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占比小。由于我国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定价权不强,导致大量的货物进出口保险由国际市场承保。目前我省航运保险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非常低;二是产品少。国内及省内的保险公司推出的新险种少,保险服务的短缺导致进出口货物的保险大都在境外投保,运输险在境内的承保面还达不到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0%;三是保险机构实力弱。中资保险机构的国际认可度低、风险评估技术相对落后、风险定价能力不强,缺乏航运金融服务所需的全球网络布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积累;四是保险费率高、风险大。水上运输一直被认为是最具风险的行业之一,水险业务作为保险业最传统、最具活力的业务范畴之一,也是一项高风险的险种。据我省船东反映,在船舶保险方面,省内保险比较困难,而且保险费率要比省外高,如福建船舶的保险费率一般在1.1%~2.3%左右,对平潭船舶的保险费率则高达1.8%~2.7%。而在江苏,同一费率仅为1%~1.3%, 有的地方对新船保额更低至0.8%。据省内调研反馈,制约省内船舶保险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船舶老旧、质量差;二是船员素质和船运公司管理能力偏低,安全航行得不到保证;三是船舶事故频率高,船舶保险经营亏损;四是船舶保险的再保接受人剧减,分保困难。各家保险公司对船舶保险均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和严格的管控措施,甚至对船舶保险经营纷纷提高保险门槛。

二、发展航运保险对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11年11月,交通运输部向沿海各省、市、自治区下发《关于促进沿海港口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务,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国家或区域性保险中心”,这将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推进区域保险市场的发展。2011年12月21日,国务院批复《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这些政策的出台,在加快保险改革创新,探索保险业发展新模式和扩大保险业影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地处厦门市海沧区,成为了继上海、天津、大连之后的第四个国际性航运中心,第一次跻身国家构建五大港口群建设的战略层面。虽然航运业中大部分都是低端产业,但航运保险或者整个航运金融,作为高端产业,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上处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海、天津上报的国际航运中心方案中,航运保险正是重头戏之一。

1.厦门东南航运中心建设航运保险的必要性

(1)由海峡西岸港口群建设和厦门市城市本身的定位所决定

①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厦门港是我国集装箱干线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是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对台“三通”的重要口岸。2011我省全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7亿吨,集装箱960万标箱,主要得益于厦门港有效拓展了集装箱内贸中转业务。目前,厦门市航运及相关辅助和服务企业已达524家,境外航商驻厦门代表机构38家,经营集装箱航线的班轮公司56家。全市船舶426艘,总运力达172.55万载重吨。

②厦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厦门的城市发展定位是“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决定了厦门必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培育厦门经济新的制胜优势,必须重点发展与厦门城市环境和资源相适应的航运物流、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和优势行业。

③厦门市是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物流是航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厦门大力培育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业,把物流信息化作为推动传统国际航运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作为提升港口服务业的龙头来抓,带动了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会展以及餐饮、宾馆、出租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优越的港区条件,使厦门保税港区的“政策洼地”、“服务高地”效应愈发显现,大物流、大市场格局渐现雏形。

④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金融服务作为航运中心软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已经日益上升到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连接航运业和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服务平台。全球公认的12个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发达的航运金融服务业。一个发达海上保险和衍生服务,对于巩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航运金融是推动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动力,航运保险是航运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重要内容,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航运保险建设与培育也是专业化经营的要求

国内保险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开始走向专业化经营阶段。国内保险已经出现了专门经营责任保险、汽车保险、健康保险的专业化保险公司。这种以专业运行独立性的方式进行经营,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源的优势作用,实现效能、业绩的最大化。同样,厦门航运保险的专业化建设也有助于推进厦门航运、外贸的发展。

2.厦门航运保险建设的重要性

航运保险是航运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对促进航运金融发展和航运竞争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航运保险作为一种损失补偿机制,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当前,国际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是海上货物运输,全球80%以上的国际货物贸易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货物位移,国际航运物流业在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航运业是高风险的行业,港口、船舶、物流对保险有巨大需求。保障是航运保险最基本的作用,即在风险发生之后,弥补一定的经济损失。航运业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更大,受船舶、船员等内在因素,以及环境、气候、政治因素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航运保险大大增强航运业抗风险的能力,保障我国航运业的顺利发展,厦门航运保险的建设,将有力地支持厦门外贸企业、金融、船舶、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对厦门建设两岸金融中心和东南国际航运中心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2)有助于福建保险业的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同时将有力支撑福建保险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航运保险业是保险业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加强产品创新的内在表现。当前,福建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险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未来一段时期,国内保险创新和产品定价的市场化程度将不断地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成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监管机构监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第三次信息化浪潮,如何加快信息化运用,以信息化来促进传统国际航运业向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业转型发展,降低国际贸易物流成本、提高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效率,是国际港口城市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实践证明,推进国际航运业的信息化,促进其向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业加快转变。信息化是现代航运的核心,也是现代航运业接轨国际的一种运营手段。航运保险作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建设厦门航运保险已显得十分迫切,未来国内保险市场将更加开放,保险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

三、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保险发展思路探讨

1.出台相关航运保险扶持政策,营造航运保险业发展良好氛围

一是进一步支持航运保险新业务的发展。目前国内保险公司承保的航运保险业务主要是货运险和船舶险,而对于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所必须的海事担保、海事责任险、保赔保险等业务,经验还比较缺乏,保险监管部门在产品审批、人才培养、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新业务的扶持力度,促进航运保险的产业升级;二是适当扩大航运保险业务的免税范围。高风险、高门槛正是令众多保险公司望而却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注册在厦门的保险公司从事国际航运保险所得的收入施行免税,有利于航运保险企业在厦门地区的集聚,也有助于推动航运企业选择在厦门投保;三是采取税收优惠措施,鼓励我省海上货运险本地投保,扶持本地航运保险企业的发展。

2.积极引进保险公司组建航运事业部或联合航运企业、港口企业组建航运专业公司

积极争取中国保监会批准在厦门设立总部专属经营机构,引进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公司在厦门设立航运保险事业营运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经营船舶、货运、海上能源、码头财产、海事责任等全系列航运保险业务;借助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契机,抓住大陆对台金融合作的重大金融改革创新项目,具备条件的优先安排在厦门先行先试的政策,引进台湾地区有系统航运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入驻保税保税港区,鼓励将公司总部设在厦门,与厦门进行全方位的金融合作;以省内大型港口企业或航运企业为发起人,引进保险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同时,航运、港口、物流、海洋产业等各领域的企业将作为投资人,组建专业性的航运保险公司,这种专业性航运保险公司的重点业务领域为港口航运业,并根据地区航运的性质研发和推广航运保险的新产品、新模式。

3.组建航运保险公估机构、航运海事仲裁等机构,积极开展航运保险配套服务

利用当前大好形势,由航海学会、专业的咨询公司以及省船舶检验局三方组成的损失评估机构,在厦门组建船舶保险公估机构,对船只出险后的损失进行更为专业和合理的评估;借由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海上船舶保险中心,组建海上再保险市场,扩大船舶能力、开展船舶保赔保险、创新海上保险产品,例如租家责任保险、租期损失保险,法律抗辩保险等,包括海上保险经纪和交易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全套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航运保险业;建立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利用船舶和航运经济周期,在船舶行业不景气时,低价投资购入或建造船舶,在船舶航运繁荣期,出售或租出船舶获取利润。

4.建立健全航运保险培训体系,加大航运保险人才培养

加快培训省内保险公司的在职人员,以及航运业内的保险理赔人员;建立航运金融方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从业者的质量,加快航运金融的发展,利用减免税、户口优先安排等特殊支持政策,引进一批有在国际航运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汉堡、新加坡等)工作经验、既懂保险又懂航运的海外高级人才,加快航运保险人才高地的建设。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中增设航运金融保险专业,建立航运金融保险专业学科体系,完善航运金融保险人才培养体系,从而系统地、全面地、长久地输送航运保险人才。建立航运保险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保险和航运类人才评价标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能力评价制度,建立保险和航运人才的信誉制度。

5.提高保险公司的营运能力,做大做强航运保险业

需要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力度,与国际再保险市场开展深入合作,引导港口航运和贸易保险发展,也需要不断夯实基础性工作,开展与沿海港口、物流等行业相关的风险管理服务,改善保险承保理赔服务,切实改进保险服务水平。要加强客户需求分析、销售渠道整合和客户续保管理,提高航运保险销售专业能力;要抓好制度和流程建设,加强风险防范和合规经营;要进一步完善事业部运营模式,创新事业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此外,要大力参与金融保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经营行为自律,形成以“服务竞争”为核心的市场竞争秩序。

参考文献:

[1]孙鸣岐.航运保险是建设我国国际航运中心重要内容[J].航海,2010(2)

[2]梁叶.航运保险在建设我国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性[J].中国保险,2010(4)

[3]王学锋,李理,朱墨.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保险服务功能作用[J] .中国水运,2009(3)

[4]李咏梅.我国航运保险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1(1)

作者:黄晓军 苏伟灿

上一篇: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下一篇:河南集群发展电子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