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税收政策探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惠普金融的概念于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针对的主体是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人群等群体,此类弱势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大,而普惠金融则始终应是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对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保险业税收政策探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险业税收政策探究论文 篇1:

“营改增”对集团资金池业务的纳税影响及税务筹划浅析

摘 要:自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全行业全面实施,对企业集团的资金池业务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在分析“营改增”对企业集团资金池业务产生的纳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能的税收筹划措施。

关键词:集团资金池;营改增;纳税影响;税务筹划

为充分利用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的闲置资金,降低外部有息负债成本,避免企业集团内部出现存款和贷款双高的不良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建立了内部资金中心,对成员企业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

一、“营改增”对集团资金池业务的纳税影响分析

2016年5月1日之前,即金融保险业实施“营改增”之前,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应按“金融保险业”税目缴纳营业税。集团内部资金中心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被视为提供贷款服务,由此所产生的利息收入须按照利息收入全额缴纳百分之五的营业税,由资金提供方在收到利息收入时自行向税务机关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

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行业全面实施“营改增”,“营改增”之后,集团内部资金中心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仍然被视为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即提供增值税项下的金融业贷款服务,“营改增”对集团资金池业务产生如下纳税影响:

(一)资金池内部往来的利息收入的增值税纳税影响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的规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包括资金占用费在内的各种占用、拆借资金行为取得的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均被视为提供贷款服务取得的收入,应按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按照上述规定,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中心归集成员企业的闲置资金应被视为资金占用行为,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中心利用資金中心的富余资金向资金短缺的成员企业提供内部资金调剂应被视为资金拆借行为,由此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均须按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

(二)资金池内部往来的利息支出的增值税纳税影响

按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问题的相关规定,企业购进的贷款服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由于企业集团资金中心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均被视为资金占用或拆借行为,由此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均须按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因此,由此所产生的利息支出,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三)“营改增”对集团资金池业务增值税发票管理的影响

发票记载了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地点、金额、数量、内容和交易双方等重要信息,是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的重要证明,也是企业最重要的完税凭证和企业成本费用所得税前列支的重要依据。“营改增”后,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中心业务也应依法开具增值税发票。由于集团资金池内部资金往来均被视为提供贷款服务,由此所产生的利息支出,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中心的资金往来产生的利息收入应依法开具且只能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二、营改增后集团资金池业务的税收筹划分析

(一)尽量采用集团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

实践中,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中心一般有两种业务运行模式:一种是采用不具有法人资格、也不具备经营金融业务许可的集团内部资金中心模式,通常由集团母公司将其财务管理部或资金管理部设为资金中心,作为办理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资金往来业务的专门机构,借助网上银行等现代金融科技工具对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中心业务进行管理;另一种是采用具有法人资格的、具备经营金融业务许可的集团财务公司模式。由于集团财务公司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吸收成员企业存款的法定功能,成员企业从财务公司取得的上存资金利息收入可依法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且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集团内部资金中心模式相比,其操作上更便捷和自由。因此,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中心业务建议采用集团财务公司运作模式。

(二)集团资金池业务尽量套用统借统还的税收政策

为鼓励企业集团开展统借统还业务,2016年5月1日之前,营业税对企业集团内部统借统还业务给予了税收优惠,对于开展统借统还业务的企业集团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以及集团所属财务公司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向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免征营业税。“营改增”后,增值税相关规定延续了对企业集团内部统借统还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在企业集团负有外部有息负债的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中心为成员企业提供内部资金调剂时,可考虑套用统借统还的税收政策,合理节约纳税成本。具体而言,由企业集团资金中心每年根据集团内部分拨使用情况对外部有息负债本金及利息支出进行合理计算和分摊,并提供外部有息负债借款合同和本金及利息收付凭证等相关证明材料,证明企业集团提供给内部成员企业的调剂资金及收取的利息符合增值税关于“统借统还”业务的相关要求。

(三)加强集团资金池业务的增值税发票管理

“营改增”后,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中心业务均应依法开具增值税发票。由于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中心和各成员企业之间资金往来业务频繁,发票使用数量较大,因此,需加强对集团资金池业务的增值税发票管理,强化与主管税务机关的及时沟通,取得主管税务机关的支持和配合。

参考文献:

[1]庞虎.综合性投融资平台公司如何搭建资金池实施资金集中管理[J].财经界,2013,32:23-24.

[2]杨利敏.集团企业资金池管理的模式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4,33:56-57.

作者:郭金英

保险业税收政策探究论文 篇2:

基于普惠金融发展下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议

摘要:惠普金融的概念于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针对的主体是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人群等群体,此类弱势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大,而普惠金融则始终应是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对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普惠金融 发展 银行业 服务 实体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银行业在解决这一社会矛盾中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小微企业解决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就是其中内容之一。当前,金融资源服务主体以地方政府项目为主,金融资源大多在城市聚集,农村牧区金融服务需求供给不足。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普惠金融服务应受到银行业的高度重视,银行业应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加强探索,提高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的公平发展。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实体经济在金融服务中获取的效益来看,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十分普遍。金融服务的目的就是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使社会各阶层及群体都能够获取自己需要的金融服务,并且保证能够负担得起一定的成本,但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供给状况并不理想,小微企业融资难度较大,三农群体在获取金融资源方面阻碍重重,面临较高的成本,人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有待改善。我国的金融业正在积极地探索和创新,致力于扩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金融业在做大做强道路上,针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活动却缺少有力的支持,贡献的力量有限,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仍旧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目标。资金困难是我国众多中小企业转型和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点,我国的中小企业有几千万家,其中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发展需求,但是在借贷活动中却存在多重阻碍,中小企业中成功获取银行贷款的占比不足一半。其余的中小企业向银行提出的贷款申请几乎都被拒绝,甚至有些中小企业从未提出过贷款申请,因这些企业无法满足银行贷款要求,导致中小企业的转型和升级难以解决资金困难,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1]。

二、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了推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更进一步地深化创新,必须要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因此,发展普惠金融是大型银行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政治任务,各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十九大的精神进行贯彻和落实,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提高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2]。

(一)有助于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普惠金融是新时代背景下政治任务中必不可少的一大内容。普惠金融涵盖了广泛的范围,与国民经济之间体现了密切的关联,包括小微企业、扶贫、涉农、双创等各个领域。普惠金融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与民生改善以及就业趋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发展普惠金融能够将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改善甚至解决,落实乡村振兴的战略,使脱贫攻坚的战役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成绩。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降低社会的融资成本,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短板的发展,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推进。发展普惠银行是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目标下的必然举措,商业银行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开放和创新发展,实现对绿色协调发展的更进一步探索[3]。

(二)推动小微企业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的社会事业以及人民生活来说,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具有积极和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业。在这一过程中,小微企业贡献的力量是不能忽略的。小微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税收和创新等各个领域均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吸纳就业中,小微企业体现了主力军的带头作用,是推进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使我国的投资活动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促进民众消费。小企业的业务潜力是无限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点。发展普惠金融、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助于推进小微企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使小微企业能够减少投入到金融资源中的成本,扩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综合发展效益,有助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目标[4]。

(三)推动经济发展

普惠金融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是关键的推动力,服务于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在创业和企业的运行管理中投入的成本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运行投入有限,针对市场的变化,小微企业的应变能力更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基础,发展小微企业有助于推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深化改革,强化经济发展的动力。小微企业通常与市场和用户更贴近,大多数从事的都是第三产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领域內活跃度较高,作为微观基础,对于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促进惠普金融的发展,就是将小企业中具有较强成长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企业扶持起来,加强国家的更进一步经济建设,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的服务[5]。

三、基于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策略建议

(一)构建全国信用信息平台

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下,为了增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综合效率,应对普惠金融的社会环境进行改善,构建起完善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和推行全国信用信息平台。因为信贷服务是依托信用信息为基础展开的,为了使普惠金融的风险系数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将普惠金融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对信贷对象进行合理的选择。通过对信用信息的筛选和分析保证信贷对象选择的合理性,提高对普惠金融风险系数的管控效果。我国应构建起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推进全国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进程,实现信息共享,联合起税务部门、工商机构、公安部门等多个主体,不再受信息孤立局面的限制,而是要突破信息平台的局限性,打通全国的信用信息平台,保证金融机构能够首先对行为人的信用等级进行查询,在完善可靠的信息服务下,对信贷服务的具体内容展开规划,降低普惠金融的发展风险。金融机构可采取评级的方式对客户的信用进行划分,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建立健全的信用机制,通过对客户信用信息的合理分析,准确将客户信用信息纳入到全国信用信息平台中,保证各金融机构在信贷服务能力得到强化的同时,又能够加强风险管控,保证银行业良好的发展效益[6]。

(二)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政策

为了使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得到强化,推进普惠金融更好的发展,应依托相关的政策制度展开各项工作,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政策,包括普惠金融的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因为普惠金融的发展体现了极强的政策性,加强对政策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更多的资本向弱势群体以及发展薄弱的地区流动,通过政策倾斜、税收倾斜等方式,使普惠金融能够得到更全面、更广阔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政策,并落实到实际的普惠金融发展各个环节中,实现对弱势群体的资本支持,发挥出财政政策和金融税收政策的优势,真正推进普惠金融的长足发展。另外,要以普惠于民为原则,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发展普惠金融主要针对的主体是我国的弱势群体,由于此类弱势群体信贷能力不足,常常会面临银行业信贷服务困境问题,因此政府应出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适当放宽对弱势群体的贷款要求,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同时要保证金融监管落实到位,加强对监督职责的严格履行,保证银行业发展风险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弱势群体在信贷资金的使用方面,要及时关注,以实时监督管控为原则,使银行业的信贷风险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发挥出普惠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作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顺利运行和实施[7]。

(三)重点支持乡村普惠金融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全党工作都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因为这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计民生,作为根本性的问题,同样要在惠普金融的发展中得到银行业的高度重视。银行业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时,要将乡村普惠金融作为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扶持和关注,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领域中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比例,在银行的支持重点主体中纳入乡村普惠金融这一大项目,推进乡村普惠金融更好、更快地发展。银行应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推进,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农村地区,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落实到具体的实际探索中,我国银行业应加强对特色三农、大三农、新三农的大力支持,投入更多的金融资源,例如为了满足三农领域内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建设银行正在积极开发和推行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信贷产品,实现金融扶贫工作更好的推进,建设银行还积极地实施和推广了裕农通业务,经过详细的考量和层层筛选之后,“建行大学·裕农学堂”挂牌成立,根植乡村,成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新模式。例如在湖北省分行与省供销社的联手打造下,成立了裕农通+供销社的惠农金融网点,裕农通服务点与青岛市分行日日顺乐农水站叠加在一起,共同建起了双向赋能和触点的“青岛样板”金融新模式。未来裕农通将围绕城乡融合的发展切入点,持续推动裕农通+的升级和创新,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将其建成共享和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8]。

(四)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较为特殊,当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出现失信行为或是信用等级较低,将会导致银行业面临着难以预估的金融风险,发展普惠金融不仅要强调银行业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能力,还要加强对风险问题的有效防范。政府应重视金融机构面临的高风险问题,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对于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普惠金融风险,可通过风险基金设置或直接补贴等方式,落实多种形式的补偿措施,使金融机构的高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发挥出财政的“杠杆”作用,向社会经济薄弱环节最大程度地推进资金的流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利用政府的担保作用,使普惠金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建设与更好的发展。建立起信用担保体系,落实风险补偿机制的相关措施,使银行业能够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普惠金融更好地发展[9]。

(五)扩大服务客户范围

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应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最大程度地扩大服务客户的范围,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有效运用,构建起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改变原有的小微企业、偏远地区人群获取现代金融服务困难的问题,使现代金融服务能够普及到各个小微企业以及低端人群当中。银行业应加强对金融科技的利用,实现网络服务的延伸,将服务重心转移。加强对内部数据的深入挖掘,增加与第三方数据公司、税务机关、网购平台等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内外部数据的有机整合,将客户视图刻画出来,优化信贷服务水平。为个体工商户、普通个人或是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創建起良好的条件,加强对社区银行战略决策的推进,建立起小型化、智能化的社区支行,银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拉近,不断扩大和延伸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有效运用,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财富管理、融资服务、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资金运用等,大力践行普惠金融的新理念,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综合能力。例如,建设银行在发展中结合多年以来积累的经验,加强对中小银行的理念传导和技术推广,使偏远地区、贫困地区金融能力得到有效的强化,为农村地区的个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选择,满足小微企业、个人客户对优质金融服务的需求。通过不断地扩大客户覆盖面,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致力于解决小微企业、三农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对业务流程进行改进,使银行业推出的服务方式更丰富、服务范围更广泛,扩大覆盖面。强调普惠金融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加强对新增长点方向的探索和深入研究,在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下,促进银行业的转型和发展,实现客户聚集[10]。

四、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共生共荣、相互依存。近些年来,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下的银行业应将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在解决中小微企业以及三农领域内融资难的问题上,推进实体经济更好地发展,给银行业扩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顾军.发展普惠金融,优化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J].中国产经,2020(22).

[2]徐子威,徐宏喆.网络金融助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6).

[3]钟萌.2019年银行业经营情况分析及2020年展望[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20(03).

[4]莫开伟.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严防金融风险将成新常态——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回顾与金融监管工作展望[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20(03).

[5]王少飞.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流动适度性政策研究[J].长白学刊,2020(02).

[6]朱太辉,马晓.金融科技企业如何在开放金融中创新发展[J].银行家,2020(03).

[7]董丹丁,李振宇,等.普惠金融贷款与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J].河北金融,2020(01).

[8]梁栋材.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并重——银行业2020年展望[J].金融博览,2020(01).

[9]欧阳洁.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权威发布)[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11).

[10]任德奇.坚守金融报国初心[J].中国金融,2019(19).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合肥滨湖新区支行

作者:王霞

保险业税收政策探究论文 篇3:

个人税优健康险推广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摘要:个人税优健康险作为商业保险在理念和实践上的一种创新,旨在为群众分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也是保险业全面服务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在其推广与发展中遇到一些“瓶颈”,如保险公司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客户细分及差异化服务政策缺乏、与同类保险产品竞争激烈等,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将个人税优健康险和相关健康险组合向大众推广、制定差异化策略、加大税收优惠比例等,从而实现税优健康险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税优健康险  推广障碍   创新

一、个人税优健康险的推出背景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商业健康险不仅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工具,也是减轻医疗费用日益增加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改善医保服务环境和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措施。2012-2019年,我国健康险收入占原保险收入的比重在不断扩大(见表 1),虽然该比重在2017年有所回落,但健康险的保费收入一直在增加,呈现递增趋势,这表明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身体状况的保障。2020年1月2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在商业保险中健康险备受关注,将会通过政策引领、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和规范竞争等方面,需要时刻创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2015年5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保监會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8月,保监会下发《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3月4日,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签发首单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与此同时,泰康康乐保个人税优健康保险产品首单在北京开卖,标志着个人税优健康险正式成为健康险的“一员”。个人税优健康险是指纳税人在购买健康险后,可以每年最高享受2400元抵税额的税优型健康险。相比其他普通商业健康险,该险种还有以下优势:一是有病史可以投保并保证续保,对首次带病投保,可以降低保险金额;二是突破医保目录限制,报销范围广;三是医疗保险的保险金额不得低于20万元人民币等。

二、个人税优健康险的推广障碍

税优健康险是国家支持的一种商业健康险,但其表现在市场上不愠不火,截至2018年4月,共有泰康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等30家保险公司获批销售。根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税优健康险实收保费仅1亿多元,2017年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达到4390亿元;2018年税优健康险实收保费4.98亿元,而2018年健康险的规模已达5448.12亿元,税优健康险保费在健康保险费中占比不足千分之一,占比非常小。个人税优健康险在推广之前是被国家寄予厚望的政策性产品,但其发展与推广遇到较大阻碍,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保险公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客户细分及差异化服务政策缺乏、市场上同类型保险品种竞争较大、销售渠道单一等因素。

(一)保险公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下述原因,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缺乏推广个人税优健康险的积极性:一是个人税优健康险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带病投保”“不得拒保”,这与其他的商业保险截然不同,这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有过病史的人可以参保,且保险公司不能拒绝参保,并要保障他们续保。二是办理个人税优健康险的手续也比其他类型的健康险要繁琐,因为税优健康险需要客户提供个人缴税证明,所以就会出现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在消费者没有特别提出需要税优健康险的前提下,一般不会向客户介绍和推荐该保险。三是个人税优健康险中医疗保险简单赔付率不得低于80%,如果低于80%,差额部分返还到个人账户中,从而增加保险公司的风险程度,保险公司赔付的可能性会增大,这将违背保险公司利益最大化原则,更是严重打击保险公司推广个人税优健康险的积极性,这是导致个人税优健康险“叫好不叫买”的重要原因。

(二)客户细分及差异化服务政策缺乏

在个人税优健康险首单产生后,大部分普通民众对税优健康险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晓该险种的存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个人税优健康险没有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制定不同的策略。税优健康险的被保险人每个月可以在税前抵扣200元的最高限额,但2018年8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起征点从每月3500元提高到每月5000元,导致一些中等收入群体在起征点提高了1500元的免征收额后,对200元的免征税额失去一定的“兴趣”,而高收入群体大部分不会因为200元的抵税额去购买个人税优健康险,低收入群体也没有达到个人税优健康险的购买门槛,个人税优健康险对不同等级的收入群体失去了“先天性”的吸引力。

(三)市场上同类型保险品种竞争较大

相比部分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见表2),税优健康险缺乏竞争力。税优健康险作为政策性商业健康保险虽然有抵税的作用,但是市场上其他商业健康保险有着高额的保额以及对投保人的范围要求更广泛,而税优健康险对于没有达到纳税要求的人群而言,根本无法购买,且每年有着固定的2400元缴费价格,作为医疗险,该缴费还是比较高的,这也会导致那些达到该险种要求的群体去选择其他优惠的保险,使得税优健康险的市场缩小。

(四)投保方式比较局限,投保流程比较繁琐

个人税优健康险主要是由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为员工购买,部分保险公司可以个人购买。由于个人税优健康险可以带病投保,并且保险公司不可以拒绝投保的要求,所以一些需要该险的个人可能买不到这种保险。个人税优健康险相当于一年期医疗险+万能账户,万能账户的钱只有身故或退保才可以取出,其他时候不能取出,相当于强制储蓄,当然也可以到退休的时候用于购买商业保险,所以,个人税优健康险的用途也存在不合理性。不仅如此,从图1可以看出,个人税优健康险的投保流程较为繁琐,税前抵扣额看起来似乎简单,但涉及到国家的财政、社保、保险等多个平台,个人税优健康险又是新型保险,保险条款之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购置个人税优健康险的客户还需要提供相关证明: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工资薪金所得、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等,繁琐的流程会让潜在客户产生放弃购买的决定。

三、完善个人税优健康险的发展建议

个人税优健康险受到国家税收政策支持,是我国保险行业的创新产品,符合李克强总理所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能体现出商业保险正在为百姓分担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更能体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但个人税优健康险发展至今,仍存在一些妨碍其推广的因素。针对保险公司不积极推广和保险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可从以下几点着手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个人税优健康险:

(一)建议将个人税优健康险和相关健康险组合向群众推广,提高保险公司推广的积极性

“带病投保”和“不可拒保”是税优健康险的最大特点,但这一点对保险公司十分不公平,保险公司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缺乏推广的积极性,并且有过病史的群体更倾向于投保,他们在未来发生保险合同所规定内容的可能性较大,保险公司将面临相当大的亏损压力,所以要增加投保人数,增大健康人群的投保比例,将个人税优健康险和其他类型的保险或者社会保险组合推广,提高个人税优健康险的知名度,一定程度上强制人们购买,较大提高投保的人数,保险公司才不会面临巨大亏损压力,这样才会符合保险分担风险的本质。

(二)实施差异化策略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需求日益增加,更加偏向“好服务”,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建议相关部门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策略,如:(1)拓宽投保的年龄界限,取消16周岁以上可以参与投保的限制等;(2)制定有过病史人群和健康人群的政策,对健康人群减少保费或者增大保额,对有病史的人群可以降低保费或者减少保额;(3)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针对性的收入策略,加大税优力度:降低投保门槛,让低收入人群参与投保,对中等收入人群,可以降低保费,对高收入人群,可以制定个性化的保险服务等。通过细化保险条例,并将其落实到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吸引客户购买。

(三)加大税优优惠比例,提升大众对税优健康险的关注度

由于税优健康险的每年保费是2400元,相比其他万能险费用较高,并且也只能特定的人群集体购买该种保险。所以,要提高税优健康险的购买力,不仅需要企业、税务部门、保险公司的相互配合和保险公司的积极宣传,还需要从税优健康险产品本身进行设计和改变。如适当提高每个月的抵税额度,让更多的人去亲自体会到税优健康险的保障,等大众对税优健康险的认可程度像医保一样时,税优健康险的存在意义才真正实现。

(四)拓宽投保方式,简化投保流程

众所周知,投保方式多样化会提高人们的投保意愿,应鼓励个人投保税优健康险扩大购买群体。另外,投保流程会直接决定人们是否愿意购买保险,如果投保流程过于繁琐,人们考虑到以后一旦发生理赔事故,理赔过程是否也十分复杂等因素,就会打消购买念头。投保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内部合作以及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对投保流程提供便捷通道,完善投保体系。政府也可以提供相关技术,通过发达的网络平台为大家提供投保便利,让人们在手机或电脑上购买保險,一方面,可以减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人们购买保险的兴趣,从而更加愿意去了解保险,是真正“爱上”保险而不是买一份“心安”。

四、结语

个人税优健康险是商业保险的创新,是保险发展必然的产物。它衔接了保险和医疗两大行业,它不仅仅是商业保险,它同时受到政府税收政策的支持,通过政府政策和市场的结合,将会极大提高全社会的健康保险意识和健康保险需求。从其“诞生”开始,就被给予厚望,认为会有较大的吸引力,但从短期来看,个人税优健康险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际发展情况远不如其他健康险。个人税优健康险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去解决目前的知名度小、购买人数少、推广难等问题,改变“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通过不断创新,其未来发展的市场是巨大的,也定会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需要,平衡保险行业和医疗行业,从而推动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税优型健康险体系。

参考文献:

[1]韦笑.完善税优健康险的政策建议[J].上海保险,2018(08):45-47.

[2]吴海波,陈天玉,朱文芝.税优健康险“叫好不叫卖”的深层原因及其破解策略[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9,33(03):68-72.

[3]阎建军.推动个人税优健康保险发展[J].中国金融,2019(17):78-79.

[4]郑秉文.税优健康险关键在创新[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01-07(002).

[5] 新个税法通过!起征点每月5000元,10月1日起实施[J].共产党员(河北),2018(19):60.

[6]李京徽.税优型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及其相关改进建议[J].中国保险,2018(08):7-11.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通讯作者:陈艳

作者:陈嘉越 刘义超

上一篇:选修课教学高中政治论文下一篇:交互式教学大学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