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保险政策管理论文

2022-04-19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余温未退,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增长开始下滑。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宏观政策来调控经济的发展。货币紧缩政策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方面,在推进经济回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经济时代下,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到经济景气度的影响,但仍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货币保险政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货币保险政策管理论文 篇1:

延迟退休背景下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分析

[摘    要] 为缓解基本养老体系的压力,我国提出延迟退休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基于此背景,本文构建个税递延型商业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模型,分别计算男性与女性在不同退休年龄下的商业养老金替代率,分析延长退休年龄对个体投保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受益程度的影响,并提出实施延迟退休、提高保费缴纳的最高上限和对收入较低的群体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的建议。

[关键词] 延迟退休;养老金替代率;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养老保障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3. 059

1      引    言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个人补充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养老体系的发展。目前,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养老负担率过高,基本养老金出现资金缺口,正面临巨大的压力,然而,我国个人补充养老保险发展仍较为落后,养老体系发展尚不均衡。为减轻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养老负担,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均衡、持续发展,我国有必要推动第三养老支柱即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其中,有学者指出采用税收优惠可以提高人们的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推行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缓解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压力的可行措施。我国已在试点地区推行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该险种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来提高人们购买率,进而提高人们的养老保障程度。同时,针对社会基本养老金缺口问题,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可以有效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提高,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性。若未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我国正在试点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将会给个人的养老保障带来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延迟退休政策成为国内热议话题,众多学者对于延迟退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最优延迟退休年龄以及该政策实施后产生的影响。于文广  等(2017)通过建立延迟退休影响度指标,对延迟退休制度实施后对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影响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延迟退休和养老金并轨两项改革措施共同作用的现实效果[1]。李娇娇(2018)从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的角度出发,发现延迟退休年龄并不能彻底解决养老基金缺口问题[2]。于文广  等(2018)建立了养老保险收入支出模型,并考虑了延迟退休的影响与年龄结构的关系,引入工龄工资,分析了延迟退休政策下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3]。李晨和罗丽娜(2019)讨论了弹性退休制度的可行性[4]。冯梦骐和张释文(2020)通过测算得出在仅考虑基本养老保险时,延迟退休会缩减养老金财富,但加入企业年金后,总养老金财富随着退休年龄的提高而增加[5]。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养老保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对养老金替代率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养老金最优替代率和替代率敏感性分析。汤沁意和刘昌平(2019)测算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替代率并进行敏感度分析[6]。周海珍(2019)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测算了延迟退休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优替代率的影响[7]。管斌彬(2019)探究了在延迟退休条件下,最优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的情况以及延迟退休政策对消费、储蓄和效用的影响[8]。吕欢(2019)从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角度出发,提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存在着水平相对较低、不同地区之间较大差异等问题[9]。对于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税收效应和福利效应。白彦锋和董雨浦(2017)论证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对投保人存在激励效应,且能够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10]。王雅婷  等(2017)认为购买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有效提高养老金替代率[11]。崔军和刘伟华(2018)通过建立模型对养老金替代率和政府税式支出进行了测量[12]。潘劲伶(2019)测算了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最优目标替代率下的税优选择[13]。同时,有学者对正在实施试点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张细松(2019)等认为实施个税优惠要与政府补贴相结合,扩大受众群体[14]。苏春红和杜明哲(2020)通过构建精算模型,计算投保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人群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养老金替代率,发现在现有缴费限额下投保人的养老金替代率较低,要推进现有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改革[15]。郭敏(2018)认为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大势所趋,在实施时要尽量兼顾公平[16]。根据现有研究,对延迟退休政策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结合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延迟退休背景,对不同性别、不同退休年龄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进行测算,分析个人投保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程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      养老金替代率模型构建

基于延迟退休背景,构建个人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金替代率模型,分别测算男性与女性在不同退休年龄下商业养老金替代率,以此分析不同退休年龄下个体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下的养老保障程度,考虑到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本文将把工资、养老金等贴现或积累至退休年龄初期进行比较。

2.1   前提假设

(1)就业年龄。假设20岁开始工作。

(2)缴費及保险金的领取。假定投保人每年年初缴纳保费至退休年龄,根据试点地区,缴费额为月工资的6%,若月工资的6%大于1 000元时,最高缴费额为1 000元;退休后,投保人每年年初领取固定的保险金,领取至预期寿命。

(3)保费成本。不考虑缴费期间的保费管理成本及分摊等。

2.2   参数设置

(1)退休年龄n。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未来可能会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基于此背景,本文将分别以60周岁、62周岁、64周岁、66周岁四个退休年龄,进行测算。

(2)预期寿命及领取年限l。据统计,我国居民人均寿命由2016年的76.5岁提高至2017年的76.7岁。随着医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预期寿命将不断提高,据此,本文假定人均预期寿命为80岁,即领取年限为l=80-n。

(3)年工资Wt。(x+t)为投保人的年工资(t=0,1,2,…,n-x-1),其中,x为入职年龄,即x=20。工资水平按2018年平均工资计算,男性为8 297元/月,女性6 497元/月。

(4)工资增长率g。考虑近几年城镇员工平均工资平均年增长率及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的发展趋势,本文假定工资增长率为4%。

(5)领取时税率β。领取养老金时,对其中的25%免税,对其中75%按照10%的税率征税。

(6)预定利率i。设定预定利率为3.5%。

2.3   模型构建

每年缴纳保费

Qt=min{6%×Wt,12 000}

3      养老金替代率测算及分析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随着退休年龄的增加,男性与女性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不断提高,退休年龄由60岁增至66岁时,男性的养老金替代率由8.22%增至12.30%,增长4.08%,增长幅度由1.08%逐渐增至1.68%;女性的养老金替代率由9.07%增至13.73%,增长4.66%,增长幅度由1.23%逐渐增至1.91%;相同退休年龄下,女性的商业养老金替代率高于男性,且随着退休年龄的增加,商业养老金替代率的增长幅度也大于男性;从退休后的收入金额来看,退休年龄由60岁增至66岁时,男性的退休金年领取额由39 090.558 8元增至74 021.212 5元,女性的退休金年领取额由33 787.232 4元增至64 708.152 3元;大部分男性退休后每年领取的保险金额大于同龄女性,且随着退休年龄的推迟,男性与女性之间每年保险金领取金额的差距存在逐渐增大的趋势。

4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4.1   结论

(1)从延迟退休角度来看,当退休年龄分别设置为60周岁、62周岁、64周岁、66周岁时,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在8%-15%之间,且随退休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可见,采取延迟退休政策,可适当增加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提高个人退休后的收入保障程度。目前,国际上通常认为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在10%-20%比较合理,尽管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我国第三支柱即商业养老保险为个人提供的养老保障与国外成熟国家仍有一定差异,保障程度有待提高。

(2)从男女的养老金替代率相对量来看,由于社会平均工资不同,导致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不同。男性的社会平均工资高于女性,而相同退休年龄下,由于存在最高保费缴纳限额,当月工资增加至一定金额时,缴纳保费的方式将由比例缴费制转变为固定缴费制,此时收入高的群体即男性的养老金替代率反而低,即男性的养老金替代率低于女性,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提供给男性的养老保障低于女性,男女之间的受益程度不一样,存在不公平性。

(3)从男女的退休金领取额绝对量来看,由于社会平均工资不同,导致男性与女性从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中领取的保险金额不一样。虽然在社会平均工资下的女性获得的养老保障金额低于男性,但这并不影响女性的养老保障受益程度,反而,若深入探究低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受益程度,由于低收入群体未达纳税标准,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所提供的税收优惠无法激励该群体,该群体可能不会购买该类保险,从该类保险中获得的养老保障程度较低。

4.2   对策建议

(1)实施延迟退休政策。随着退休年龄的增加,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逐渐提高,个体在退休后的养老保障程度不断提高,当退休年龄增至62岁时,商业养老金替代率在10%左右,此时基本满足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标准,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因此,本文建议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2岁以上,在实施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同时,也要对现行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进行改革,以促进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2)提高保费缴纳的最高上限。目前,我国试点地区的保费缴纳的最高上限为每月1 000元,在此缴费限额下,男性与女性从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中受益的程度存在差异,若适当提高最高缴费限额,社会平均工资较高的男性的商业养老金替代率可得到提高。对于部分工资较高或未来工资增长前景较好的女性而言,最高缴费限额的提高也会提高该群体的商业养老保险替代率。

(3)对收入较低的群体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低收入者作为养老保障程度较低的群体,也需要从个人补充养老保险中获得养老保障,由于税收优惠对于该群体的激励作用微乎其微,国家可以考虑采用提供保费补贴的方式来增加该群体的投保积极性,以此提高社会整体的养老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文广,王琦,黄玉娟,等.延迟退休与养老金并轨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7(7):42-54.

[2]李娇娇.延迟退休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影响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7):39-40.

[3]于文广,李倩,王琦,等.基于年龄与工资水平差异的延迟退休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8(2):54-67,102.

[4]李晨,罗丽娜.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下弹性退休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3):66-67.

[5]冯梦骐,张释文.延迟退休政策对养老金财富数量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2020,34(1):71-76.

[6]汤沁意,刘昌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测算与敏感性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36):13-15,17.

[7]周海珍.延迟退休对基本养老险最优替代率的影响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5):35-41.

[8]管斌彬.延迟退休对养老险最优替代率的影响探析[J].大众标准化,2019(17):34,36.

[9]吕欢.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发展水平探析[J].北方经贸,2019(4):41-42.

[10]白彦锋,董雨浦.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福利效应[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3):118-125.

[11]王雅婷,张梦婷,万里虹.我国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税率及缴费比例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7,31(5):13-20.

[12]崔军,刘伟华.我国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税收优惠测算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55):23-33.

[13]潘劲伶.我国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测算及政策优化——基于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破冰现状[J].上海保险,2019(11):51-57.

[14]张细松,张晓云,徐硕.我国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推出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4):79-84.

[15]蘇春红,杜明哲.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税收政策效应评估与优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1):98-107.

[16]郭敏.浅议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149-150.

作者:肖金睿 朱慧琳 于文广

货币保险政策管理论文 篇2:

货币紧缩背景下保险业资金管理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余温未退,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增长开始下滑。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宏观政策来调控经济的发展。货币紧缩政策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方面,在推进经济回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经济时代下,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到经济景气度的影响,但仍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2009年我国保险业年度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截止2009年末,我国实现保费收入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75.8亿元,同比增长23.1%,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人身险保费收入8261.5亿元,同比增长10.9%。此外,2009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达4.1万亿元,净资产为3904.6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7万亿元。保险公司利润总额达530.6亿元,财产险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利润35.1亿元,人身险公司实现利润434.6亿元。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141.7亿元,收益率为6.41%。保险业全年赔付共3125.5亿元。总之,保险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毋庸置疑,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复苏回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然而在货币紧缩的背景下,保险业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调整资金管理战略,这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货币紧缩政策对保险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一)传统背景下保险业的资金管理模式 纵观传统背景下国内外保险业资金运用的实践,保险资金管理的传统模式主要集中在:存款(银行存款和信托存款)、债券(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股票(优先股和普通股)、证券投资基金、不动产和抵押贷款等,这些管理模式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上各有千秋。传统背景下的保险业根据自身资本持有量、业务能力、风险偏好度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合理选择若干资金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投资组合。这使得在传统背景下保险业迅猛发展。从产品角度归纳看来,一方面,保险业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人身保险中的投资型产品成为主要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投资型寿险成为保险业最强有力的增长点,同时这类保险产品高度依赖资本市场,这进一步加深了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密切度。

(二)货币紧缩政策对保险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滞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我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紧缩政策,力图从降低流动性过剩入手,抑制物价飞涨的趋势。相应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也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压力与挫折,更大程度上来讲,货币紧缩背景下保险业拥有更大的发展契机和发展动力。

(1)从负面角度来看,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降低投资和消费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上对于保险产品的需求,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鉴于我国保险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差异,公司财产保险、工程保险等保险产品并不是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人身保险、投资型寿险才是保险业保费收入的核心所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企业的投资力度、工程数量等,这也就会相应的减少公司财产保险、工程保险等保险产品的市场需求,但考虑到他们并不是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这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并不大。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和紧缩货币政策带来的基础货币的减少,这会刺激消费者减少消费需求。相应的,消费者对机动车的购买数量和机动车保险的需求量也就下降了。但是,出于保障性的动机,消费者对短期保障性产品、长期性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并未下降,反而处于上升趋势中。可见,消费者需求的降低也并不是绝对的减少了保险产品的需求。因此,紧缩的货币政策是经济景气指数下跌、经济发展适度降温,但这对保险业的负面影响并不大,考虑到结构性差异,某些险种可能会上升。

(2)从正面角度来看,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在资金管理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紧缩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切行业都面临降温。相反,某些行业却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发展的。如农产品价格高升,推动了CPI的涨幅达18%,这就使得农业发展面临天赐良机。那么,相应农产品的保险产品和资金投入可能是下一轮的增长热点。同样,基础能源如煤炭原油的价格攀升,这可能会进一步引导保险行业的资金流向基础资源的期货交易等中。其次,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幅缩水。伴随经济复苏企业的融资需求仍难以满足,这就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的需求,那么保险业的资金管理模式会发生很大程度的调整与变化,保险业就会适时加大对企业的直接投资,股权形式的投资和债券形式的投资可能会成为主要的资金管理模式。再次,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然而通货膨胀正是企业处在购买力下降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的表现,那么在货币紧缩背景下,企业会更多的购买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和利率敏感型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保险行业会将资金更大程度上投放在投资理财、保值增值上。最后,后金融危机时代,汇率的波动使得人民币持续升值。这使得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为了进一步拉动我国出口,提供贸易融资,优化贸易结构,出口信用保险这一风险管理产品将在当前形势下发挥重大作用,为出口企业的海外业务保驾护航。

二、货币紧缩背景下保险业资金管理的策略

(一)开发全新保险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货币紧缩背景下,结合国家对行业发展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保险业应围绕农业中的粮食产品、蔬菜产品、肉类食品等积极开发全新保险产品,同时结合基础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保险业应开发围绕基础能源的保险产品,对基础能源进行套期保值。这样,保险业将资金管理模式导入到国家引导的重点产业中去。

(二)加大保险资金直接投资 通货紧缩减少了银行的信贷规模,然而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仍然大范围内存在,为保险资金提供了高回报的路径。所以保险业会加大直接投资,股权形式的投资和债券形式的投资可能会成为主要的资金管理模式。早在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已经为保险资金投资于银行、不动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开闸,然而国内保险资金的直接投资也正处于试点阶段。目前监管机构也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根据保险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稳步拓宽保险业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优化保险业的资源配置。正是货币紧缩这一大背景,极大程度上推进了保险资金的直接投资。

(三)立足于投资理财、保值增值 在货币紧缩背景下,企业会更多的购买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和利率敏感型产品,以降低购买力下降的风险。所以投资理财、保值增值也就成为保险业资金管理的根本落脚点。在通货紧缩的背景下,面临负利率的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更加关注和青睐投资型保险产品这一新兴的金融投资工具。投资型保险产品具备了保障与理财的双重功能,兼顾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和便利性。投资人承担的风险小,既有保障性收益,又有可能获得较高投资理财收益,而这正是银行储蓄、股票、基金、国债、银行理财产品等其他投资产品所不具备的优势,这类产品满足了一定人群的投资理财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投资人的部分投资需求空白。目前,投资型保险产品主要分为三类即分红险、投资联结险及万能险。

(四)全力打造出口信用保险 货币紧缩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出口业务来抵御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顺差减少和外汇储备缩水。保险业应全力打造出口信用保险,将资金管理的重心放在出口信用保险上,这样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五)加强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战略联动性在货币紧缩的背景下,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必须强调的是,保险业需谨慎介入证券市场。传统意义上保险资金介入资本市场的具体方式有:一是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充当战略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即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直接从事证券投资。二是保险资金间接入市,通过拆借市场或者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三是通过设立定向募集的证券投资基金入市,即由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共同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从事证券投资,这是一种介于间接入市和直接入市之间的入市方式。因此,在加强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战略联动性时,必须从风险和收益并存角度进行权衡,充分考虑到保险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以及对保险公司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因素,从而为保险资金入市的选择最优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魏、邓崛起:《紧缩政策下我国保险业发展探讨》,《产经》2008年第6期。(编辑杜 昌)

作者:辛桂华

货币保险政策管理论文 篇3:

论中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住房公积金帮助职工买房的作用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如何按国家规定的政策管理好住房公积金,确保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和增值,已成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面临的难题。在使用过程中,住房公积金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亟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应采取措施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主要对中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管理;监管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的实施,对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改善中低收人家庭居住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事关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的许多方面。首先,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重要内容和住房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形成稳定的住房资金来源,转换住房分配机制,提高职工解决住房的能力。其次,住房公积金的工资性决定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本质上是对职工个人资金的管理,因而它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当前构建和谐企业的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是让广大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现实要求。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完善制度并落实到工作中去,切实维护职工利益,真正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

二、当前中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保障功能范围小。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财政供养人员逐步减少;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企改制,国有单位职工也将减少;很多非公有制单位的职工,如个体工商业者、社会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尚未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基本上游离于制度之外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因此,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范围有缩小的趋势。

2.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缴存差距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区域间业务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大;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存在较大差异,职工公积金余额最高的有十几万元,最低的只几千元,折射出职工在工资收入上存在不公平现象。过大的缴存差距有损制度的和谐。

3.住房公积金管理决策制度不健全,决策主体不明确,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流于形式。目前国家规定,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实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储存、财政进行日常监督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流于形式,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基本代替履行了其全部的职责。全国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隶属关系复杂,大多数地方的资金管理中心隶属于房地产管理局,也有一些地方的资金管理中心隶属于财政局或其他部门,并且各地对分中心的设立也不统一。因此,造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不顺畅,难以做到统一管理和监督,政策、措施的执行也会遇到一些障碍,各地各行其是,致使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

4.配套法规缺乏,监管理不力,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住房公积金存在风险隐患。《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发布以来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因相关配套法规的滞后,其执行情况并不很好。目前,全国未收回的项目贷款和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仍有数百亿元,这些存在风险隐患的资金,很多是由于决策体制不完善、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造成的,如不及时消除这些风险隐患,不仅会危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基础,甚至成为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5.公积金贷款手续复杂,风险多,办理公积金贷款的手续复杂、步骤多、拖延的时间长。另外,公积金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随州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喻凤平在《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及防范对策》一文中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总结为物产权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贷款条件风险、流动风险、运作风险、小可抗力风险、法律风险等八种,分析得比较全面、准确,因此本文中不再作详细的分析。

三、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对策

1.加快住房公积金的法律建设。针对中国住房公积金的现状,中国企业要规范住房公积金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法律法律来进行检查,并且有违纪的现象就要进行处理。只靠几次的拨款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用法律的措施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所有部门都要按照规章制度来处理各种事情,确保住房公积金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有法可依。加强和改进住房公积金管理,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求,要坚决查处和纠正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对已被违规挤占、挪用的住房资金,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追缴力度限期收回,确保公积金安全。对因违规使用住房公积金而造成资金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及有关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要解决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效率低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中心的主体地位,采取资金管理中心自营模式,可以实现责、权、利的统一。这样既能有效地消除委托方式中的利益冲突,又做到了职责分明在运行机制上资金中心处于主导地位,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其次,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从财政部门独立出来,将其转型成住房银行,按照政策性银行的模式纳入金融机构的主流监管体系,不再受财政部门和建设部门的行政领导,而是成为独立的资金运作机构,具体投资模式无需另行设计,按照基金的模式即可。这样一来,将彻底改革和完善中国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委托运作机制。最后,要避免住房公积金在信贷操作中出现的法律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过程中办理公证。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信贷公证,通过国家公证机关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提供法律服务,是防范,降低和化解信贷风险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有力维护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权益,值得住房公积金中心在信贷管理中广泛应用。

3.要解决手续繁多、限制条件多的问题。更新观念,简化贷款手续,不断地取缔各种限制条件。一是要转变观念,切实改进贷款服务。克服只求管住、不求用好和怕麻烦的消极思想,认真解决贷款条件过高、手续复杂、审批时问长等问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建立个人住房贷款个环节的联合办公制度,实行一条龙服务,提高贷款工作效率,方便职工贷款。要努力降低个人贷款的担保、评估、公证、保险、抵押登记等各种费用,减轻职工负担,真正发挥住房公积金作为政策性个人住房贷款的优势。

4.要解决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和沉淀资金大的问题。提高公积金的使用率,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作用。不断地完善各项贷款使用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积金的使用范围,并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提高公积金贷款使用额度,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满足职工的住房需求。具体的方法如下:加强宣传,强化归集工作,扩大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人群。制度创新,扩大使用方向,开辟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新业务。一是增加公积金贴息业务,即在办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时,可申请公积金贴息;二是开展租房公积金贷款业务。除用于房屋购买、自建和维修外,还应加大对低收人家庭的支持力度,开辟申请租房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

5.开发统一规范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实现跨行转移、一览式查询。要大力开发能够实现跨行转移、一览式查询等功能的简捷适用公积金系统软件,不断减少各个管理环节的工作量,实现中心、单位与银行同时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涉及的资金量大,面向每一个缴存人,所以尤其要注重文档管理,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建档立册,以便可随时查找到相关的资料。

6.加强管理和监督。要加强规范化管理,住房公积金具有保障性和互助性的特点,各个地区要严格按照法律条文执行,要进行规范化管理,还要能够充分利用银行等各种资源来降低管理成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加强监督的力度,明确管理中心职工的责任以及权利,资金的流向一定要通过委员会的签字,还要能够及时给财政部门汇报财务情况。要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作用,让全社会来监督住房公积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住房公积金是征服强制实行的长期住房储备金,是关系到职工利益的,所以职工一定要有知情权。如果不能妥善管理住房公积金,就会损害职工的利益,影响地方的财政,造成很大的风险。

7.加强宣传。凡用人单位招聘职工,单位和职工个人都须承担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对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不缴或少缴住房公积金的单位,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要严格执法和监督,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率,督促有关单位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大众化。要扩大公积金使用方向,除用于房屋购买、自建和维修外,还应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力度,包括按月按年支取支付房屋租金等。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或实行差别利率,对于购买自住、小户型、低总价的低收入家庭,应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要进一步创新、丰富贷款品种,使其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障性金融的作用。要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住房公积金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宣传,用足用好住房公积金。加大公积金抵押贷款力度,重点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着重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

参考文献:

[1] 董苏果.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8).

[责任编辑 陈凤雪]

作者:张兴文

上一篇:证券市场信息责任论文下一篇:医院无形资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