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农业保险论文

2022-04-20

摘要:2007年7月,海南省政府颁布了《2007年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方案》和《关于建立海南省农业保险体系的意见》,对海南省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指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展迅速,成效明显,初步建立了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业保险市场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财政农业保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财政农业保险论文 篇1:

“有限政府”视角下的中国政府与农业保险

[作者简介]左顺根(1974-),男,湖南双峰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与保险。

[摘要]中国农业保险具有非市场性,政府主导型和政府扶持型两种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各有各长,中国应走政府扶持型农业保险发展道路。

[关键词]有限政府;农业保险;非市场性;政府主导;政府扶持

中国农业保险在商业保险公司的运作框架下试验了20多年,1982~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1993~2002年农业保险规模和保费收入逐年下降,2004年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农业保险试点全面铺开。从此,中国农业保险实际运作和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政府在农业保险中所应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理论课题,在此,笔者略抒己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有限政府”理论简述

西方经济学说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出现了主张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两种流派。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和政府的分工问题,即两者的边界问题也作了大量研究。最早指出市场与政府边界约翰·穆勒提出了政府职能边界的确定原则——便利原则。多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政府的任务不仅是保证市场自由化和减少扭曲,而且还应采取积极干预的措施,在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行使职能,用政府的干预来弥补市场的缺陷。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市场与政府边界是由两者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极限构成的,且具有动态性、交错性和模糊性。它会由于不同的国家从而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历史文化而相应不同;它也会由于同一个国家内不同时期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相应地移动。通常,政治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或国家其市场调节范围越大,政府调节范围越小,反之则相反。而且,该边界具有一定的交错性和模糊性,在政府和市场的临界处,两者并非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在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成就基础上,中国的经济理论工作者也对中国当前的市场与政府边界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观点认为,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政府应当在更多的领域里发挥作用。他们认为转型期政府具体经济职能表现是:(1)促进市场发育,建立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2)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保护民族经济。(3)消除行政垄断。(4)提供转型性失业者的社会保障。与市场与政府边界具有动态性观点相一致,中国专家学者还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市场化,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政府的干预会越来越小,市场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中外学者的研究成就表明,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当前中国政府在资源配置上仍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也不可因此而建立起庞大的政府机构来取代市场。即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政府只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市场无法有效解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亦即政府必须是“有限政府”或“小政府”。

二、中国农业保险的非市场性

(一)中国农业保险非市场性的客观性

1.中国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与低收益性。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并且具有周期长、季节性和不稳定性大等特征。中国农业地区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差别大,自然灾害多,导致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农产品市场又往往是买方市场,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水平也很低,农民积累能力很弱。另外,农业生产单位小、经营分散,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仍是一个弱势产业。这些特征导致了中国农业保险的尴尬局面:自然灾害多和农民抗风险能力弱一方面导致农民急需农业保险等风险分摊和转移机制;另一方面低收入、低积累的农民难以承担与高风险性相对应的高保费,从而导致商业性农业保险难以生存。

2.农业风险的相关性和灾难性。农业保险所承保的风险主要是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具有成灾面积广、破坏程度大等特征,譬如旱灾、水灾、地震等。成灾面积广意味着风险具有正的相关性,即具有大量标的同时受损的可能性。保险风险分散机制赖以成立的前提是承保风险是相互独立的,而农业风险的正相关性意味着大数定理不再适应。所以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认为“系统风险由政府处理,市场只能处理独立风险”(Jerry R.Skees,2000)。农业风险的巨灾性后果还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破产。

3.农业保险的外部性。农业保险有助于支持和稳定农业生产,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结果又会进一步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农业保险具有很大的正的外部效应。商业保险公司在提供这一产品时,不能就外部效应获得相应收益,而其作为“经济人”又没有主动地为政府或社会承担提供这种产品的义务,所以也会导致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二)中国农业保险非市场性的现实性

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产品数量都说明了这一点。从保费规模上看,1993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8.3亿元,2000年下降为3.87亿元,2001年为3.31亿元,2002年为3.3亿元。近年来,由于政策和理论界对农业保险的猛烈造势,保费略有提高,2003年为4.6亿元。从农业保险险种来看,数目也在不断减少,最多时有60多个险种,后来下降到不足30个。

(三)中国农业保险非市场性的动动态性

1.从需求方面看。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越来越高,积蓄越来越多,购买力不断增强。2003年,上海、北京等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超过60%,浙江、广东等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在30%以上。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致富的进程。这个进程一方面增加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提升了农民对农业保险产品的购买力。

2.从农业保险的供给来看。随着保险技术的提高和保险公司实力的增强,保险产品的提供能力越来越强。保险发展史说明了保险经营范围伴随保险经营技术的创新而不断拓展。就农业保险而言,可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提高对农业风险的识别、计量以及损失控制的水平。例如,利用现代气象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灾害性气候发生的可能性。这样就有利于保险公司预测风险事故的发生,从而积极防灾防损,降低损失。另外,具有相关性的农业风险同时也具有局部性,可通过大范围的承保来分散风险。Jerry R.Skees认为,“为相关风险损失提供保险的两种技巧是再保险和承保地域分散”(Jerry R.Skees,2000)。

三、中国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主要方式及比较

中国保险学者将世界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归纳为五种:美国、加拿大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日本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合作互助模式,前苏联模式——政府垄断经营模式,西欧模式——民办公助模式,亚洲发展中国家模式——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这些模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政府参与。政府主导型农业保险实际上就是政府直接建立保险公司并直接经营。有学者认为,政府主导性农业保险就是使农业保险服务与商业性保险公司分离,建立由政府直接领导、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的国家和地方农业保险机构。其基本职能是制定和实施农业保险政策,实行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助,进行灾后损失的评估和理赔及对农业保险实行统一管理和专业化经营。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建立非盈利性的国家和地方的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村保险合作社办理分保和再保险业务,从而将政策性保险与合作性保险相结合。政府扶持型农业保险是指有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农业保险,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技术支持等,这也是很多发达国家采用的一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究竟孰优孰劣,即到底是政府多一些还是市场多一些,笔者想对之作一比较。

1.从效益财政的角度来看。政府参与农业保险体现了公共财政,然而当前理论界的共识是财政也要讲效益,即实现财政效益最大化。就政府主导型农业保险而言:(1)政府成立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将导致固定投资和费用开支十分庞大;(2)在政府活动中,供给与需求、成本与价格的关系被割裂,从而运转成本高,效率低;(3)存在支出超预算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财政预算和实际支出数字逐年增大;(4)政府主导会导致多层次的委托—代理问题,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5)农业风险事故多,出险概率大,赔付金额巨大,监管难度也很大。而就政府扶持型农业保险而言:(1)政府将业务交给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现有资源,降低经营费用;(2)政府只对损失较大、受灾面较广的灾害事故提供补贴,经营上仍由保险公司按商业化模式经营,从而保险公司有防灾防损、按商业规则展业理赔的激励;(3)与政府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相比,政府补贴业务简单,容易监管,有利于解决“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真正实现效益财政。

2.从培养农业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角度来看。政府主导型农业保险会遏制商业保险在农业保险中的发展。一方面因为政策性保险公司在经营上不会考虑太多的成本因素;另一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展业时肯定会突出其政策性的一面,其业务人员甚至会把其作为等同于政府救助来宣传,农民也会把其当作民政机构的类似机构来看待,农民在投保时肯定会选择政策性保险机构而非商业性保险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排挤商业保险。而政府扶持型农业保险模式则不同,一方面,政府提供补贴,可以在—定程度上改变其以往在农业保险上经营亏损的局面,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业务上的发展。而且,有了政府的补贴,保险公司在给付保险金上就会足额快捷到位,从而重新建立农民对商业保险的信用,促进农业保险供需方面均步入良性循环。同时,保险公司按商业化模式经营,有利于提高其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并积极培育开发潜力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从而提高农业保险产品的提供能力和在国际农业保险市场的竞争力。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应集中精力研究和实践政府扶持型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市场的功能。政府只致力于干好以下事情,使“有限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得到体现。

四、“有限政府”在中国农业保险中的体现

(一)科学确定政府扶持农业保险的范围和标准

农业保险所承保的风险并不全部都是不可保

左顺根“有限政府”视角下的中国政府与农业保险风险,所以政府不可能也没必要对一切农业保险都提供补贴。只有那些关乎国计民生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商业性保险公司又不可能或不愿意从事经营的农业保险项目,才有可能纳入政策扶持范围,集中有限的财政资源予以支持。其他如某些单风险农作物保险,符合一般商业保险承保风险的条件的,可由商业保险公司自主经营。在确定了补贴范围后,还要进一步制订补贴标准,并保证及时足额补贴到位。另外,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都不够雄厚,在某些灾害高发年度出现暂时的偿付困难是很正常的,这时政府应提供相应贷款支持。

(二)加强农业保险立法

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制订规则,规范经济主体行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几乎仍是一片空白。《保险法》和《农业法》都没有对农业保险作出具体的规定。为了规范中国农业保险行为和促进农业保险积极服务于农业经济,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势在必行。在立法时应注意明确以下内容:(1)农业保险的强制性。规定农民必须参加某些农业保险,否则不能得到某些救助和其他农业优惠政策。在国外,如果符合投保条件的农户不按规定投保,就不能得到信贷资金,出灾后不能享受政府救济、价格补贴和其他优惠。(2)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断补贴的范围、补贴的标准。(3)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行为的规范。(4)对农业保险中违信行为(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规范等。

(三)提供技术、研究资料和防灾减损扶持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主要有洪水、干旱、地震、台风、和泥石流等,这些灾害事故的发生大多有一定的气象或地质征兆。政府应集中必要的财力和人力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供准确的预测信息,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修建防洪抗旱工程,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防灾减损扶持。在英国,只有当某地区的防御工程措施达到了特定标准或正在积极推进防御工程改进计划,各商业保险公司才会在该地区的家庭财产保险和小企业保单中包含洪水保障。

(四)引导农业保险通过再保险和资本市场分散风险

再保险是一种有效分散和分摊保险公司风险损失的经营形式,其对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保障能力以及增强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再保险长于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分散风险,从而弱化农业风险的相关性。但通常“国际保险和再保险业不愿或不能对系统相关的风险提供便利的保险”(Miranda,2000),因此,政府应该对再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提供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其他支持,或引导扶助建立专业的农业再保险公司,来共同参与农业保险服务。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分散风险。农业风险的巨灾性要求资本市场来为之分散风险(如以农业风险连结证券和农业风险巨灾债券的方式),政府要努力培养发达的资本市场,放松对保险公司的投、融资管制并积极引导其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风险。

(五)确保对农业保险扶持的动态性

由于农业保险的非市场性具有动态性特征,随着经济、技术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种非市场性会不断得到弱化,因而政府在农业保险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合理定位是与商业保险公司保持建设性的伙伴关系,把商业保险公司“扶上马,再送—程”,最终实现商业化经营。所以有学者提出中国农业保险应分三步走。第一阶段,采用商业代理的方式。政府分险种和区域支付相当于经济管理费补贴的代理费,并立法强制保险,给予免税支持,财政部提供标准化保单,制订费率,并负责业务督查。第二阶段再逐步过渡到国家政策扶持。在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走向正轨、业务需求增加后,政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政策引导和支持;(2)设立某种农产品专项风险基金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巨灾风险;(3)政府设立专业的政策性业务管理机构,以应对日益庞大的业务管理要求。第三阶段,最终实现商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资本市场功能逐步健全\保险公司的资本运作技术与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情况下,促进农业保险走完全商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Jerry R.Skees.“Agricultural Insurance Programs:Challengesand Lessons Learnde”http://wwwl oecd org/agr/doc/a-grskee. pdf

[2]Mario Miranda and Dmitry V.Vedenov,“Innovations in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Disaster Insrance”[J].American Jour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s,August 2001.

[3]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涵育

作者:左顺根

公共财政农业保险论文 篇2:

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2007年7月,海南省政府颁布了《2007年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方案》和《关于建立海南省农业保险体系的意见》,对海南省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指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展迅速,成效明显,初步建立了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业保险市场体系。本文通过描述分析农业保险试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试点;问题;对策建议

海南省在实施农业保险试点一年多的时间里,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初步建立了农业保险的主体框架,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保费支出逐月递增,试点险种、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但在试点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重视不够,部分群众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缺乏自愿投保的积极性,试点险种、规模还不能满足海南农业生产、农村群众需求,缺乏巨灾补偿准备金和再保险机制等问题。因此,积极探索海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促进海南农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海南农业健康、稳步的可持续性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现状

(一)农业保险的主体框架初步建立

农业生产过程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海南省地处热带,台风、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海南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呈现高风险性和弱质产业的特征,注定了起到有效分散和转移风险作用的农业保险项目的“准公共品”性质。因此,海南从试点开始就采用“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并成立了3个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共同体,即种养业保险共保体、渔船全损保险共保体和渔民海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共保体。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主导和财政补贴支持,人保海南省分公司市场化运作和共保体各司其职的“两翼齐飞”主体框架格局。农业保险试点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海洋渔业,既有大宗农副产品、特色农业产品保险,也有农业财产保险和渔民人身保险。

(二)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保费支出增加较多

海南省于2007年7月20日开始实施农业保险试点以来,保费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截至2008年9月末,保费累计收入2255.45万元,比年初增加1234.1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3.56%,保费支出从试点初期的零星支出以后逐月维持持续增长势头;保费累计支出1009.98万元,比年初增加839.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81.7%,综合赔付率为44.78%,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保险试点险种、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是险种从试点之初的7个增加到2008年的10个,即在橡胶树风灾保险、香蕉风灾保险、生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渔船全损保险、船东雇主责任保险、渔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基础上,结合冬季瓜菜生产需要,增加水稻保险、尖椒保险、长豆角保险3个险种;二是试点规模和试点区域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从44.6万亩(头、艘、人)增加到163.6万亩(头、艘、人),试点范围从16个县市扩展到全省各市县和农垦系统,其中香蕉试点范围从2007年的澄迈、乐东两县扩大到2008年的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乐东6个市县。试点险种、范围及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费收入、增强农业保险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功能。

(四)农业保险试点已实行保费补贴的标准

橡胶风灾保险根据参保者承受风险能力的差异,实行差别保费补贴。其中,农垦参保自缴90%,省级财政补贴10%;民营参保自缴70%,省级财政补贴30%。尖椒和长豆角保额、费率、保险责任及合同条款由省农业厅与保险经办机构协商制定,报省农业保险试点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其保费由参保者自缴70%,省级财政补贴30%。香蕉风灾保险、生猪保险、渔船全损保险保费由参保者自缴70%,省级财政补贴30%。渔民海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船东责任保险由船东为所雇佣渔民每份自缴80%,省级财政补贴20%。

二、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有待加强

海南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7月17日印发《2007年农业保险试点方案》,决定年内启动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并由省财政厅设立农业保险发展资金,预算16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展。但是由于一些市县的领导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到位,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部门和领导甚至认为农业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事情,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推动的项目,因而,组织和宣传力度不够,采取措施不到位,协调组织解决矛盾困难不主动,导致部门试点地区农业保险试点开展工作成效不明显,偏离了试点工作的初衷。

(二)部分群众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缺乏自愿投保的积极性

农民投保意识不高,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虽然试点期间,省级财政对农业保险费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补贴,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性质,保险公司出于防范风险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制定的保费率依然偏高,而高保费率又令部分农民买不起保险,因而压制了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影响农民自愿参与投保的积极性。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从而形成越参加农业保险损失越大的不合理的尴尬局面。

(三)试点险种、规模还不能满足海南农业生产、农村群众需求

虽然试点险种和规模较试点之初都有一定的增加和扩大,其中保险险种得到进一步丰富,但是险种数量依然偏少,试点规模相对较小,很难覆盖到具有海南特色的种养殖业。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养殖专业户迫切需要推出诸如:鸡、鸭、鱼险、海洋水产险及奶牛险,部分农民盼望着芒果险、花生险、西瓜险、大豆险、荔枝险等险种的出炉。如2008年4月份发生的一号台风“浣熊”,据统计共造成海南省131.38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1.3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6.42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03千公顷(其中荔枝、西瓜等经济作物受灾严重);水产养殖损失6000吨,直接经济损失3.37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52亿元。由于试点险种未有荔枝险、西瓜险及海洋水产险等险种,灾民受灾只能靠政府民政部门和慈善部门的救济,农业保险在这次台风灾害中未能发挥出很好的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功能,因而难以满足广大瓜农、果农、菜农及养殖户的需求,导致试点工作效果显现不明显。[1]

(四)缺乏巨灾补偿准备金和再保险机制

海南省属于农业大省,全省840万人口中大约有540万人口居住在农村,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农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例为28.9%,可以说农业占据了海南省经济的三分天下,农业发展好坏关系到海南的稳定格局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海南属于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农业生产受灾害影响较大,缺乏巨灾补偿准备金,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时农业保险就会出现超赔现象;一旦出现较大范围内的重大自然灾害,靠保费收入及积累来赔付,很可能就是杯水车薪,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必须建立巨灾补偿准备金。同时,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再保险机制,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的转移和分散。但试点过程中,尚未建立巨灾补偿准备金,也没有安排再保险机制,农业保险经营等于将风险都集中到了政府身上,不利于农业保险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促进海南农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工作

由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提供公共品服务的部门—政府部门需要肩负着这个责任。各市县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陈成副省长在全省农业保险试点动员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支持发展农业保险的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已经成立试点工作协调机构的市县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新增试点的市县、单位要抓紧成立协调机构,明确职责;农业、畜牧、农垦等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人员,涉及多个部门要设置内部工作小组,做好上下对口工作衔接,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试点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认真协调落实农业保险试点的各级财政补贴,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积极部署2009年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推动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二)广泛营造氛围,提高农户参保意识

农业保险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宣传动员是关键。宣传动员工作紧紧围绕农业保险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意义、步骤、运作机制、保险费率、补助标准、理赔手续等,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不断增强广大农户的参保意识,变“要我保”为“我要保”,提高农户参保的自觉性。一是利用广播电视、专栏、宣传车、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业保险试点的重要意义,讲清责任和利益,使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是“花小钱、保大安”的最科学最有效的风险规避方式,增强保险意识。二是在试点市县召开动员大会,人保海南省分公司派员参会指导,详细讲解农业保险条款,使广大农户明确农业保险政策。三是集中办理参保手续。为方便农户参保,加快出单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人保海南省分公司对重点市县乡镇采取约定日期、集中办理的方式,加快参保手续办理进度。

(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增加农保险种的有效供给

财政补贴是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WTO的《农业协议》规定,农业保险是“绿箱”政策之一,对农业保险进行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是WTO规则框架下每个成员的权利。一方面海南在保险试点之初就制定了各个险种保费的补贴标准,保费中参保者自缴70%,省级财政补贴30%,但保费对一般的农户而言还是偏高,相当一部分农户因为买不起保险,望保险而却步,压制了他们的保险需求。如果财政补贴加大对保费的补贴力度,将财政补贴占比提高到50%,尽量减轻农户的负担,就能激发农户参保的积极性,提高保险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试点保险险种只有10个,险种种类比较单一,许多养殖户和农户想买保险而试点险种中没有他们想要的险种,造成了有需求而无供给的尴尬局面。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开发新险种,增加农险市场的有效供给,满足广大养殖户和农户的迫切需求,增强他们的抗风险能力。

(四)建立巨灾补偿基金,构建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

一方面建立巨灾补偿基金有利于实现“以丰补歉”,有利于试点模式的转型,稳步促进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巨灾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筹集:一是政府注资,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列入公共财政体系,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保险进行一定补贴并划入巨灾补偿基金。[2]二是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部分盈余滚动积累。三是资金运用收益。政府巨灾补偿基金管理部门可以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前提下,对资金进行运作,资金运作收益划入巨灾补偿基金。四是税收优惠返还等。另一方面,各经营主体按照商业原则向再保险人购买再保险,分散自身风险。建立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利用再保险体系支持农业发展。再保险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增强经营主体的内控机制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对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的经营亏损建立再保险机制,建立再保险的业务关系,再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方式代行国家支持农业保险的职能。[3]通过建立巨灾补偿基金和再保险体系,有效分散了政府、经营主体及参保人的风险,对农业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促进农险长效机制的建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成.陈成副省长在全省农业保险试点动员会议上的讲话[J].内部情况通报,2008,(41).

[2]徐伟刚.加快海南农业保险的条件和对策研究[J].海南金融,2005,(10).

[3]刘永刚.对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几点思考[J].商业经济,2007,(12).

作者:金为华

公共财政农业保险论文 篇3:

县域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应对自然灾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认知度低、农业保险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县域农业保险发展。为了解和掌握当前县域农业保险发展情况。近日,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对包头市达茂旗农业保险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关键词:县域;农业保险;问题;建议

一、达茂旗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达茂旗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达茂旗保险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保险发展相对缓慢,开办险种较少,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截止2013年末,达茂旗辖区共有保险机构8家,但仅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达茂支公司1家机构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开办的农业保险结合辖内实际主要有玉米、葵花、马铃薯等种植业保险。从近四年来的业务拓展情况看(调查期从2012年到2015年),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2012年、2013、2014和2015年被保险耕地面积分别为30.47万亩、47.37万亩、68.46亩和38.13万亩;完成保费收入分别为925.7万元、1225.9万元、1300.3万元和841.6万元。四年的理赔金额分别为450.47万元、639.49万元、909.83万元和160.67万元;理赔覆盖耕地面积分别为3.68万亩、4.99万亩、8.95万亩和1.59万亩。虽然呈增长趋势,但在实际农业保险的展业中,主要还是靠政府单方面拉动,农民对参加农业保险的认识不足,主动性较差,因而推广农业保险工作在本地区发展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辖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对农业保险认知度低

调查中了解到,由于保险公司宣传手段相对单一,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缺乏应有了解,对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和风险保障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参加农业保险是白扔钱,能不买保险就尽量不买,而买了保险就想赚保险费。一旦遭受天灾人祸,损失只能自己承担,自认倒霉,严重影响了其扩大农业再生产能力。例如,达茂旗农村主要以马铃薯种植为主要品种,马铃薯耐干旱,适合北方地区种植。据调查,当地近十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涝灾,从而助长了村民的侥幸心理。

(二)勘赔定损难、理赔标准低

农民在遭遇自然灾害后,由于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灾害损失难以确定,赔偿金额很难在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达成一致,极易出现理赔纠纷。同时,目前的理赔标准较低,获得的赔付不能弥补种地成本。据调查,达茂旗2015年对马铃薯保险的理赔金额最高是每亩10多元,而农民实际支付的种子、农药、化肥款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已达每亩700元,理赔数额与实际投入相差甚远。由于勘查、清算工作量大,理赔到户时间长,这些技术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三)地方政府推动力不够

现行农业保险仍为商业化经营模式,未被纳入国家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办理农业保险除免营业税外,其它方面同商业性保险一样,国家尚无配套政策给予大力扶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达茂旗看,地方政府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投入财政扶持资金较少。保险公司即使想全面开展各种农业保险,也由于趋利性的经营目标和偏低的边际收益,往往望而止步。

(四)银保合作契合度低

2015年达茂旗执行的理赔标准是:马铃薯每亩400元,玉米旱地每亩220元,水地每亩400元,小麦水地400元,旱地220元,葵花每亩250元,这些赔付标准不足正常年景每亩收入的50%,与当地的实际收入相比显然是偏低,不足以对涉农信贷产生足够风险覆盖,应予以适当提高。从了解情况看,银行没有专门针对农业保险客户给予利率优惠或信贷扶持等优惠措施,保险公司也缺乏针对涉农贷款的保险险种,银保合作交集较少,两者缺乏互动与相互强化机制。

(五)农业保险法规缺失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保护制度,对相关法律依赖程度很强。2004年以来,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农业法》、《保险法》虽然多次提到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但都较为宏观,有指导性、无操作性,缺乏具体的政策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国家尚未制定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农业保险法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

针对农村人口多,农民对农业保险比较陌生的实际,保险公司应加强《农业保险条例》宣传,积极开展“保险进农村”活动,宣传农业保险险种选择、保费缴纳、保险理赔知识,宣传农业保险在防灾减损、支持农民灾后重建中的典型事例和参加农业保险的好处。针对农民最需要保障的风险设计险种,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保障补偿作用,提高参加农业保险的主动性。

(二)加大政策支持,促进保险更多地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尽快研究出台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将农业保险列入政府重点工作,由相关部门联合组成协调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定期督导、整体推动。二是完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并运用财政补贴政策,给予其减免税收、亏损补贴等优惠措施,以解决农民买不起保险、农业保险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中巨灾风险难以分散等问题,满足辖区促进农业生产和抵御农业风险的需要。三是拓展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农业保险经济补偿机制,研究建立专业性的保障基金。

(三)切实发挥各级政府在农业保险推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要以服务“三农”和新近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为宗旨,增强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的责任感,明确任务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全面开展好农业保险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上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监督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保障农业保险健康顺利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保险意识。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报道,使农业保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加大创新力度,强化银保合作机制

一是保险公司应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在保证保险开办初期,可与抵押(担保)贷款相结合,针对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大额贷款需求,抵押不足的可由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条件成熟后,可逐步把保证保险推广至涉农企业及农户,以解决涉农贷款担保不足问题。二是银行应逐步建立农户农业保险办理正向激励机制。对办理农业保险的农户,可实行一定程度利率优惠或扩大授信额度,降低农户贷款成本或给予其一定贷款优惠,鼓励农户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制定出台《农业保险法》

农业保险发展需要政策法规支持。目前,应在颁布实施《农业保险条例》基础上,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一是确立农业保险为政府性保险;二是通过法律支持、政策优惠,完善保险竞争的形成机制;三是建立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明确保险保户的相关权利。

作者:潘旭东 常美丽 周丽梅

上一篇:工厂电气节能技术论文下一篇:土楼建筑空间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