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保险政策论文

2022-04-17

【摘要】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增强农业防范风险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增强农业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开始试点推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经过六年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畜牧业保险政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畜牧业保险政策论文 篇1:

美国农业保险政策新动向对我国的启示(一)

根据2013年中美农业科技交流项目安排,农业部农业保险政策法规考察团于6月9日至6月21日赴美国访问交流。在美期间,考察团一行拜访了美国农业部风险管理局(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农场局联合会等政府机构和农场组织,访问了康奈尔大学、阿拉巴马农业机械大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并实地参观了纽约州的一个种植业农场和一个养殖业农场,通过与政府农业保险管理部门、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合作组织、研究农业保险问题的专家、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农技推广人员和保险经理人员、与农业保险联系紧密的期货交易所,以及直接受益于农业保险的农场主等不同主体广泛交流,考察团对美国农业保险制度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报告归纳整理了本次考察了解的有关情况,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我国正在健全完善中的农业保险政策,提出了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美国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美国是农业强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目前,美国的农业总产值占其GDP的比重不足2%,全国仅有约220万个农场,但其农产品出口占其出口额的比重达10%,农产品出口量占到了全球的1/6左右。美国农业之所以在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其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的农业保险体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美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美国政府早在1922年就开始研究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工具的可行性,到1938年经《农业调整法》授权后开始正式实施联邦农作物保险政策,目前已经历了76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38—1980年。在此阶段长达42年的时间内,由于农作物保险的费率较高,大部分农户不愿意参加保险,导致联邦农作物保险业务规模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到1980年,农作物保险的开展范围仅限于全国50%的县和26种农作物,参保面积只有2600万英亩*。第二阶段是1980—1994年。1980年,美国对《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开始实施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在50个州全面推行农业保险,鼓励私营保险公司参加农作物保险和再保险。此后一段时间,农业保险有了一定发展,但增长依然缓慢。到1993年农业保险参保率也只有32%左右,没有达到国会提出的50%参保率目标。第三阶段是1994年至今。1994年美国制定了《克林顿农作物保险改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与之相关的灾害救助政策等作出重大调整,采取了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水平、建立多层次保险产品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操作办法等手段,大大调动了农场的投保积极性,使1995年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达到当年可保面积的82%。此后在2000年的《农业风险保障法案》、2008年的《食品、环保和能源法案》中,对农业保险的产品设置、操作办法、补贴水平等尽管屡有调整,但大体维系和延续了1994年以来的政策框架。

2.美国农业保险的实施机制。美国的农业保险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也经历了重大调整过程,经过70多年的探索后才最终形成了现行架构。一是联邦农作物保险管理机构。美国农业部风险管理局(RMA)和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目前员工为455人,总部在华盛顿,还有10个分支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风险管理局(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制定农业保险政策、提供农业再保险、对经营农业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进行补偿以及开发新的农业保险品种等。过去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曾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但目前已经不再承担原保险业务。二是直接经营农作物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目前全国有17家经风险管理局批准的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农业保险业务,共有1.25万保险代理人和约5000理赔人员提供相关服务,保险公司承担了农业保险的销售、理赔全程服务,并负责质量管理、承担风险和向风险管理局提供相关数据和统计资料等。三是为农户提供相关服务的组织。一类是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组织,诸如美国农场局联合会等(AFBF),主要作用是反映农户的利益和诉求,通过影响立法机构、社会舆论等途径争取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有利于农场利益的政策措施;另一类是包括政府支持下的公共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各种盈利或非盈利农业服务组织,主要是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助农场选择适当的作物保险品种。本次考察访问的阿拉巴马农业机械大学、康奈尔大学都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承担为农场提供农业保险服务职能,非政府组织如纽约农场网也提供类似服务,主要是向农场介绍农业保险政策,帮助农场评估面临风险、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和保障水平等。以上几类主体分工合作,共同构成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3.美国农业保险的实施状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农业保险已经走上平稳发展的轨道,近年来实施的基本情况如下:一是农作物保险的覆盖品种范围。目前美国已有150多种农作物被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可供选择的保险品种超过300个,不仅玉米、棉花、大豆和小麦等主要大宗农作物有保险,一些符合农业保险条件的区域性农作物如草莓、干豌豆、柑橘等在主产区也被纳入农业保险,此外诸如牧场、养殖场等也有相应的农业保险品种。二是农作物保险的覆盖面积范围。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农作物保险覆盖面积呈逐渐扩大趋势,2012年参加农作物保险的面积达2.82亿英亩。2008年以来,主要农作物的参保率均在80%以上,而且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2012年,玉米、棉花、大豆和小麦四大作物的保险覆盖范围均在85%以上。三是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美国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也呈稳定上升趋势,2012年提供的风险保障为1170亿美元,总保费为110.7亿美元。由于该年度发生严重旱灾,保险公司支付的赔款高达173亿美元。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水平也呈上升趋势,2008年补贴率为58%,2009年为61%,2010年为62%。从造成损失赔偿的灾害类型看,2000—2012年之间,旱灾和高温是造成美国农业风险损失的首要原因,其导致的损失占到了总损失的53%;占第二位的是涝灾,占到了总损失的23%;排名第三到第五位的是冰雹、冰冻和价格损失,所占比重分别为6%、6%和5%;其他各种类型灾害造成的损失合计仅为7%。

美国农业保险政策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在独特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背景下,美国的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模式,成为世界农业保险的重要典型。近年来,随着美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调整,农业保险政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保险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框架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无论是从政府投入的财政补贴资金规模,还是从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提供的风险保障等指标看,美国农业保险政策的地位和作用都在不断上升。特别是2013年6月1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2013年农业改革、食品和就业法案》,受财政预算紧张、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风险增加以及世贸组织谈判需要等因素的影响,新农业法案取消了此前每年50亿美元对农场主直接支付的补贴项目,并小幅缩减为穷人提供补助的食品券项目,但扩大了农作物保险的补贴额度和覆盖范围,为棉花和花生种植农户制定了新的农作物收入保险政策。美国的农业法案一般每5年制定一次,目前这个法案的有效期限是2014—2018年。一旦该法案在众议院通过,则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政策的地位和作用,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框架完善的重要导向。

2.风险保障水平由以产量为基础向以收入为基础转变。美国农业保险品种繁多,但大体可分为以产量为基础和以价格为基础两类。所谓以产量为基础的保险产品,指的是以产量损失达到一定程度作为赔偿发生条件的险种,这是美国农业保险的传统品种,例如巨灾保险(CAT)、自由购买的保险(Buy Up)等;以收入为基础的保险产品,则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与农业保险政策相结合,把价格变化对收入造成的不确定性纳入了风险责任之中,以收入低于一定水平作为农业保险赔付的条件,这是在原有以产量为基础的保险品种上发展起来的新品种。由于风险保障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以收入为基础的保险产品受到了农场主的普遍认可,近年来在农业保险业务中所比重逐步提高。到2010年,若以保单数量计算,以收入为基础的保单占56%;若以保费为基础计算,农业保险保费的75%来自以收入为基础的保单。以收入为基础的保险品种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3.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农场设计差异化的农业保险品种。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以及不同类型的农场对农业保险有着差异化甚至截然不同的需求。为满足多样化的农业保险需求,美国开发了类型多样的农业保险产品。一是针对不同的区域设计保险产品。除了谷物、大豆、棉花等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之外,还对南瓜、核桃等区域性农作物设计了相应的保险品种。二是针对农场不同层次的需求设计保险产品。除了完全由政府提供保费补贴、提供基础保障的巨灾保险(CAT)之外,还设计了最高可保85%产量和100%价格的保险产品,农场主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参保品种和保障水平。三是针对不同的作物设计保险产品。除了针对种植业的以产量或收入为基础的传统保险产品之外,还针对不同产业特征和作物品种设计保险产品。比如,针对畜牧业有植被健康状况保险、降水指数保险,针对养殖场有整体的收入保险。四是针对不同的投保单位设计保险产品。有以地块为单位的保险品种,有以农场为单位的保险品种,还有可供几个农场一起投保的保险品种,以及以某一区域为单位设计的保险品种。

4.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涵盖了多元主体和多重环节。除了对农场参加农业保险实行保费补贴之外,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还包括了多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对授权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政府对其管理和运营费用进行补贴,补贴与保险公司的业务量挂钩,目前的补贴标准是保险公司所收取保费的18.5%。1995~2010年,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总计为138亿美元,单一年度补贴规模最高的2008年曾经超过20亿美元。二是农业再保险支持。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依据《标准再保险协议》,在一定范围内向经营农业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例和非比例再保险保障。超出范围的自留部分,再由直保公司向商业再保险市场购买。三是税收减免政策支持。对于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所有财产免征一切税收,私营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除了1%—4%的营业税之外免征其他税收,税收优惠涵盖了从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此外,公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对农业保险的推广和教育提供服务,这也是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政策手段之一。

5.充分调动保险公司和农场主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美国在联邦政府、私营保险公司和农场之间构建起了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机制,并充分调动起了保险公司和农场主的积极性。农场自主决策,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而获取保险服务,保费水平和风险保障水平是协调农场与保险公司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保费补贴来调动农民的参加积极性,但并不是完全包办代替,农场依旧是农业保险最为核心的投入主体。比如,购买保障水平为80%产量和100%价格水平的保险,政府的保费补贴比例为48%;购买保障水平为85%产量和100%价格水平的保险,政府的保费补贴比重就下降到了38%;即便是完全由政府提供保费补贴的巨灾保险,农场也需要缴纳300美元的管理费。通过精算得出的保费承担水平,目的在于防止农场出现道德风险,也是为了使农业保险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保险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自主拓展业务争取客户资源,商业可持续依旧是保险公司经营最重要的原则。通过开拓市场争取到的客户越多,则保险公司能够获得的保费数量以及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就越多,政策扶持的激励作用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同时得到了充分发挥。

6.农业保险与其他政策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美国政府通过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以求实现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减少贫困、创造就业、增加经济运行稳定性以及促进粮食安全等政策目标,该政策与其他农业支持政策之间既相互替代又互为补充。一方面,农业保险与价格支持、直接支付等农业支持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通过增加农业保险的支付,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业自然灾害救济项目大幅减少,强化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也与减少直接补贴项目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农业保险政策有着严格的适用条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相关农业政策。某一区域的某种农作物能否通过农业保险来作为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手段,需要积累大量的历史数据,并通过现代金融保险技术来设计相关的产品,这就使农业保险作为政策工具的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比如,近年来美国以收入为基础的农业保险品种的推出和盛行,重要条件就是美国有着全球健全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通过期货市场强大的价格发现功能来提前锁定价格水平。对于农业保险不能覆盖的作物,美国还安排了非保险救济计划(NAP)以解决未纳入保险公司承包范围农作物的问题,一旦由于自然灾害原因导致农作物损失超过50%或者播种面积减少超过35%,参加该项目的农场主将获得灾害补偿。我们访问的纽约州Apple hill农场,土地面积400英亩、种植农作物240多英亩,因为种植了多种农作物,化解风险只能采取多种方式,有的作物通过购买农业保险来防范风险,有的作物则通过加入NAP计划来减少损失。

作者:农业部农业保险政策法规考察团

畜牧业保险政策论文 篇2:

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增强农业防范风险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增强农业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开始试点推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经过六年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山东省 政策性农业保险 发展对策

2012年1月2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的通知》;2月1日,“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保险做出指示;2月4日,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农业保险理赔管理工作的通知》。从中央到监管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已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政策的推动将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一、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概述

2006年10月,在山东省保监局的大力推动下,山东省正式在济南章丘、潍坊寿光和聊城临清三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奶牛、小麦、玉米、蔬菜大棚4个险种。2007年7月,山东省政府召开全省第二次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会议。随后,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大到25个(包括青岛市5个)、险种扩大到8个(小麦为必选险种)。同年,山东省保监局与省畜牧办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意见》,积极推动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工作。2008年,山东省被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央财政补贴省份,新增35个试点县(市、区)。2009年3月,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保持试点范围不变,继续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2010年,试点范围仍为60个县(市、区),除泰安市泰山区不再作为试点县,增补东平县为试点县外,其他试点县(市、区)不变。2011年,山东省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在2010年60个县(市、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根据山东省2012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今年山东省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动玉米、棉花保险,支持开展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集体公益林等险种的保险工作,拓宽保险品种;同时,按照县级自愿、市级审查、省级确定的原则,扩大保险区域;小麦保险方面,费县、恒台、鱼台、嘉祥不纳入今年农业保险县,原定的其他农业保险县不变。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山东省的推广,实现了政府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目标,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民靠天吃饭的窘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稳定。

二、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农业保险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试办、停办、再试办及多种模式发展的探索过程,特别是进入1995年之后,农业保险呈现的格局是“保费收入、保险险种、保险结构、保险机构连年萎缩”。2006年推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格局,2011年,全省农业保险承保种植业3383.06万亩,为687.62万农户提供了111亿元的风险保障,责任保险实现保费6.85亿元,累计赔付3亿元,逐步扩大了对农民的保障程度。但在“覆盖面小,保险能力低,发展相对滞后”的大背景之下,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道路还是极其漫长的。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逐年发展,但仍有不可避免的亏损

农业保险的亏损已经持续了多年。人保财险山东省分公司从1982年开办农业保险到2004年的22年中,农业保险业务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17%①,亏损严重。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6年至今已走过6年历程,参与率低、赔付率高、逆选择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2010年人保济南分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额1655万元,但实收保费近1130元。可见近几年,政府逐渐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保险公司承保力度和政府支持力度有所回升,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特殊性,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仍然存在保险公司亏损问题。

(二)保险产品对农业风险的保障不足

由于山东省政府出台的保险条款多采用的是保险公司的申报条款,条款在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费率厘定、理赔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根据《2012年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小麦保险的保险费为10元/亩,保险金额320元/亩,②延续了2011年《实施方案》中的水平,保险责任为火灾、雹灾、风灾、冻灾、涝灾、旱灾和重大流行性病虫害。小麦的保险期限为返青期到收获期,小麦保险的保险签约截止期为每年的2月15日。”对比前几年政策可以发现,2012年小麦保险的保费与2011齐平,但是相比前几年却是有所提高,保险期限有所缩短。而据2011年情况看,年初的大旱势必造成农户损失,但就目前条款来看,旱情造成的损失却不在保险期限内,超过了截止日期,导致农民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保险责任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所偏离,农业保险没有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

2012年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标准和保险金额分别为:小麦保险费10元/亩,保险金额320元/亩;玉米保险费10元/亩,保险金额300元/亩;棉花保险费18元/亩,保险金额450元/亩。③在保险金额方面,2012年小麦保险每亩的保险金额为320元,而根据2010年公布数据,小麦一亩地种子要28.34元,机耕费要105.44元,各种肥料价格将近188.4元,收割费83.29元,每亩还需286.59元人工成本,累计成本在692元左右④,保险金额与标的成本相差太远,影响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

(三)农民群众保险意识淡薄

根据2011年3月山东省农业厅统计数据,今年全省小麦承保签约面积共计1126.9万亩⑤,占全省小麦总面积20.4%左右。作为最大险种的小麦保险的投保率尚且如此,其他险种可想而知。探究投保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群众普遍对农业保险缺乏认知。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模式、经营理念和政府救灾方式的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知之甚少,意识不到保险是防范和转嫁农业风险、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

(四)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尚待完善

农业风险具有损失集中,发生频率高的特点,建立稳健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中大面积区域性自然灾害损失。虽然在每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山东省政府都要求省、市、县三级建立农业风险准备金,但未明确界定各级的巨灾风险赔付分摊比例,责任厘定不明确,风险准备金制度不完善、不稳定。按照目前这一制度框架,一旦发生巨灾,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承担的赔付压力会很大。山东省巨灾风险有这样的规定:当试点县(市、区)出现农业巨灾损失时,报经山东省政府同意,赔付总额实行3倍封顶,即最高赔偿总额按承保公司当年在山东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3倍封顶。但以山东省2010年初发生的海冰巨灾为例,经济损失22亿元。即使按照全年政策性农业保费收入的3倍来补偿损失,缺口仍为50%左右。可见3被封顶仍然不能适应巨灾的要求,现有的农业巨灾保险远远不能补偿农业巨灾的损失。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剧增,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的问题日趋凸显。因此完善巨灾机制对于农业保险的发展刻不容缓。

作者:杨茜 田晨晨

畜牧业保险政策论文 篇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需求与满足程度调查研究

摘要: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和创新的支农政策。不断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助于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淮安与宿迁两地285户农户的调查,从保障范围和保险责任、保障程度和赔付金额、保费支出和补贴比例及保险公司理赔业务四方面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农业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补贴;农户需求

文献标识码:A

调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需求状况及满足程度如何,既是当前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作为2007年全国六个农业保险试点省份之一的江苏省,早在2004年就开始在淮安进行农业保险试点,目前已探索出淮安“联办共保”、苏州“委托代办”及无锡“共保体授权经营”三种模式。2009年,江苏省实现农险保费收入及农险基金共计13.3亿元,占全国农险保费收入的近1/10,为全省参保农户提供约251亿元的风险保障。农业保险品种达15个,水稻、小麦的承保面达97%,玉米、油菜、棉花等承保面超过30%,能繁母猪承保面接近100%,基本做到应保尽保。本文以江苏省淮安和宿迁两地285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以期为加快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9年4月以来,笔者在江苏省淮安和宿迁两市进行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需求调查。淮安和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严重,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较早。两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都属于政策性保险、市场化运作的“联办共保”模式,即采用地方政府与商业性保险公司“7:3联办共保”的基本运作模式。淮安因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时间较早,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内容和运作模式更具体。淮安各级政府向参保农户提供占保费50%的补贴,市政府和县(区)政府分别承担30%和20%。在实际运作中,淮安市政府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共担风险,在提取年保费收入的15%作为管理费用后,其余部分政府和保险公司按7:3分成,各自建立风险基金,交由市、县(区)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委员会负责管理。其中,政府分成部分由市、县两级(区)分别设立专户,市级统筹30%,其余部分留县(区),按7:3的比例分摊赔付,如遇大灾,保险基金不足赔付时,由淮安市政府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按7:3比例分摊。

此次调查按收入水平及农业保险的试点情况在每个地区各抽取1个县,每个县各选择1个开展农业保险时间较长的乡镇,分别是淮安市盱眙县官滩镇和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在每个镇按经济发展水平各抽取3个村,每村随机抽取50户进行入户调查,共收回285份有效问卷。在285户农户中,年龄分布为40岁及以下占25.9%,41-60岁占55.6%,61岁及以上占18.5%;文化程度上,文盲及小学占36.9%,初中占50.8%,高中及以上占12.3%;农户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37.2%,1-2万元占45.4%,2万元及以上占17.4%。此次调查内容主要是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供给和农户需求状况。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需求状况

对农户认为农业生产中“最大风险”的调查表明,“农业风险”是农户最希望防范和化解的风险,排第一位,有37.2%的农户持这一观点。对农户认为“农业生产最大的风险”的调查表明,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比,51.9%的农户认为自然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是农业生产最需要防范化解的风险。目前,大部分农户认识到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调查中,有88%的农户认为“了解农业保险”,在“了解农业保险”的农户中,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非常清楚”和“清楚”的农户占2.8%和22.4%。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但在农户中的影响面大,而且影响程度也较深。可见,多数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并不真正了解,还没有认识到农业保险的本质及其在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政策的支持强化了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调查中,有6.3%的农户明确表示“已经购买”,其他农户也表现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强烈的需求意愿,但囿于一些限制因素,造成农户“想买但不敢买”。41.8%的农户因为农业保险理赔难、信誉差等原因“不敢买”,51.9%的农户认为只有保费降到合适的水平,才考虑购买。这说明,农户已认识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体会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转嫁功能和补偿机制有助于抵御各种农业生产风险,但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和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实际的交易成本较高,远离普通农户的实际需求。

尽管农户面临的农业风险较大,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较高,但调查发现,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并不高,这与农户规避农业风险的传统方式有一定关联。农户可以选择多种途径来规避农业风险,如储蓄、向亲朋好友借钱等,它们和农业保险有很强的替代关系。调查中,选择“向亲朋好友借钱”的农户占38.5%,选择“多存款”的农户占26.2%,两者合计达64.7%,说明目前农户规避农业风险,仍然主要依靠传统方式。可以看出,尽管“购买农业保险”已成为农户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还不能和传统的风险规避方式相比,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时间毕竟较短,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且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和接受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异

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时间不长,用于补贴农户保费的财政支出较为有限,为实现“低保障、广覆盖”的目标,政策性农业保险设置了较严格的保险条款。这些条款与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所期望的保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淮安、宿迁两地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推广较成熟的水稻和小麦作物保险为例,从保障范围和保险责任、保障程度和赔付金额、保费支出和补贴比例及保险公司理赔业务四方面,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和农户需求之间的差异。

(一)保障范围和保险责任

淮安、宿迁两地的种植业保险都是单一的产量保险,其保障范围基本涵盖常见的灾害类型,包括大风、暴雨、旱灾、洪水、火灾、冻灾、冰雹、病虫害等,但保险责任要求较高。如,对大风的责任要求是8级以上大风;对病虫害的类型也有限制,水稻的病虫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叶卷叶螟、稻飞虱、螟虫;小麦的病虫害包括纹枯病、白粉病导致小麦减产70%以上,发生流行性的赤霉病,用药防治无效,导致保险地块的病穗率在

40%以上。另外,由病虫害导致的损失免赔率控制在50%以上。

调查中,多数农户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较广。除少数不了解保险责任的农户外,91.2%的农户认为种植业保险的保障范围能涵盖较多类型的农业风险。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种类较少,与农户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除44.6%和28.4%的农户关注目前实施的“病虫害”类和“旱涝灾害”类农作物产量保险外,还有27%的农户希望能够获得“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类新型收益保险产品,以抵御市场价格风险等其他风险。就目前实施的农作物产量保险而言,农户普遍认为部分保险责任条款过于苛刻。有28.1%的农户认为8级以上大风的条款不合理,有30.2%的农户认为病虫害损失的免赔率太高,有32.9%的农户认为参保病虫害的种类较少,甚至有些农户在购买保险时保险公司并没有告知设置有专门的病虫害保险种类。

(二)保障程度和赔付金额

农业保险中免赔率的设置有利于减少保险公司的支出,但免赔率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农户的保障程度。在淮安、宿迁两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有条款下,小麦、水稻两种作物保险的免赔率设定为70%,即作物的产量损失必须达到70%以上农户才能获得赔付,这与农户希望获得的免赔率相差距离较大。调查表明,期望免赔率在9%以上的农户占10.9%,10%-29%之间的农户占38,2%,30%。49%之间的农户占36.9%,50%及以上的农户比例为14%。也就是说,农户认为作物平均损失超过23.5%时,就希望保险公司给予赔偿,而目前保险公司设定的70%的免赔率与农户的期望值较远。

从赔付金额看,目前淮安、宿迁的小麦、水稻保险缴纳的保费分别为5元、10元、15元,如果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产量损失超过正常产量的70%,农户可从保险公司分别获得每亩100元、200元或300元的赔偿。调查中,除9.1%的农户不清楚现有赔付金额外,71.2%的农户认为目前所投保的作物赔付金额太低,18.3%的农户认为赔付金额基本可以接受,只有1.4%的农户认为赔付金额较高。总体上看,政策性农业保险设定的赔付金额和农户的期望赔付值差异明显。多数农户认为,农业保险的赔付金额至少应覆盖作物的生产成本,而按照当地的生产条件,每亩水稻或小麦的生产成本基本都在500元以上。

(三)保费支出和补贴比例

目前,淮安、宿迁两地小麦、水稻保险的保费支出分为5元、10元、15元三个档次,各档次的市县两级财政的保费补贴都是50%。农户可任意选择一档投保,所需缴纳的保费分别为2.5元、5元和7.5元。调查中,有84.2%的农户认为所交纳的保费可以接受,其余不能接受的农户主要是因为带有强制性的村里统一投保的方式没有考虑个人感受,从而引起反感。总体上,86.3%的农户认为缴纳的保费不会造成家庭经济负担。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问题上,目前,政府主要提供保费补贴。各级政府提供保费补贴的目的是为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较高额度的补贴降低了农业保险的费率,有助于激发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调查表明,如果没有政府补贴,除15.4%的农户有较强的购买意愿外,其他84.6%的农户并不会主动购买农业保险。可以说,政府的补贴力度决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持续性。调查还进一步询问了农户期望的较为理想的农业保险补贴水平,结果表明农户平均期望补贴比例为78.9%,这高于当地作物保险实际采用的50%的补贴比例,说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理赔业务的满意程度

目前,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无论是淮安的“联办共保”模式,还是苏州的“委托代办”模式,或是无锡的“共保体授权经营”模式,都需要有保险公司参与,通过保险公司与农户打交道。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服务水平。从需求角度看,农户对保险公司满意度的高低,既是对保险公司服务绩效的一种度量,也是决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否能够持续进行的重要条件。

在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满意度”调查中,持“不满意”和“一般”态度的农户分别占48.8%和32.6%,只有不到20%的农户选择“满意”,这说明农户并不认可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工作。保险公司需要在今后的业务中,重新审视已有的农业保险业务内容,从农业保险的费率厘定到保险理赔一系列环节进行改进,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果。对此,78.2%的农户认为保险公司的服务“现在不好,今后可能会变好”。

调查显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后最关注“理赔的及时性”,有71.6%的农户持这一看法。至于“保险公司能赔多少”和“有无农业技术支持”,所占比例仅为14.4%和14%,表明这些不是农户关心的主要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户对保险公司服务的满意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保险公司理赔不及时。另外,农户对理赔环节不熟悉,认为理赔手续过于繁杂,感觉投保容易理赔难。

四、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需求满足程度的建议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更需要适时引导和不断满足农户的需求,以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保险认知程度

通过全面深入的宣传,使农户熟悉农业保险的性质及作用,全面了解农业保险的投保、理赔等具体环节,进而提高保险认知程度。基层政府和保险机构可借助各种媒体向农户普及农业保险知识,结合具体赔付案例,进一步增强农户主动规避风险的意识,提高其参保积极性。同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行一定要在加强与农户沟通的前提下进行。

(二)加大优势农业生产区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

应拓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资金来源,适当减少灾害救助的救灾款支出,转向资助农业保险,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政府救济方式向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新型农业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在农民能够负担、政府能够承受的保险费率前提下,适当调整地方不同层级财政的补贴比例,逐步加大粮食主产区、畜牧业优势生产区域的农业保险补贴额度和比例。在选择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具体品种时,综合考虑农业不同产业部门的风险程度和比较利益。在实施保费补贴的同时,可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或涉农保险业务单独核算,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三)开发多元化的保险产品,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

保险公司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由现在的“保产量、保成本”逐步过渡到“保价格、保收益”,开发出涉及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不同风险的多个险种,设立不同层次的费率、保障金额和保障水平,从而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需求。通过政府和保险机构的合作,建立农业灾害数据库,科学预报和测量农业灾害损失。对投保农户实行差别费率,无索赔农户的农业保险续期可以进入低一级的费率档次,反之则调高费率档次。逐步规范理赔程序,简化理赔手续,尽可能缩短理赔时间。

(四)建立和完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国家应制定巨灾保险法,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基金,明确各级政府每年财政投入的合适比例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分摊比例,逐步拓宽筹资渠道,逐年流动积累。同时,制定巨灾风险补偿预案,形成完善的巨灾补偿机制,并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沈国仪,江苏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1/10[N],新华日报,20l0-01-27.

[2]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课题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若干思考[J],调研世界,2007,(12).

责任编辑 李琪

作者:孟德锋 李长越

上一篇:建筑物防雷保护论文下一篇:高分子材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