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职语文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责任是责无旁贷的,这是由文学作品的特性、高职学生审美潜能的客观要求决定的。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高职语文教学可以从理解作品主旨,把握作者思路;创设课文情境,提高审美情感力;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加强诵读,提升综合审美能素养及能力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其审美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篇1:

医学类高职语文审美教育的缺失与复归

现行医学类高职语文教育存在诸多审美缺陷,致使学生精神生活日益边缘化。我们可选取传统文化作为审美内容、通过培养语感进行审美欣赏,还原人性重建审美原则等方式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复归,从而形塑学生的生命品格。

近年来,医学类学生人文素养缺乏、文化素质下降、医德颓落的现象严重。作为医学院校的语文工作者,我们期盼通过美学朗照之下的语文教学,来解决教育中“灵魂缺失”的弊病,防止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失落。

一、医学类高职语文审美教育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审美能力

医学类高职语文课开设在以初中毕业生为招收对象的五年制专业中。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中考落榜只得选择高职继续完成学业,因此生源素质普遍稍低,很多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阅读、习作能力低下,基本没有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二)教材以知识为本位,淡化审美建设

目前,几种版本的医学类高职语文教材,都属于建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线性结构,每一单元前都安排了一篇知识短文来统领本单元教学,课文是理解语文知识或能力的范例,训练是获得知识和培养相关能力的手段。选文中文质兼美、契合学生情感体验的文章并不多,过时或平庸之作充斥其间,即使偶有佳品美文也只不过异变为某些知识的载体,审美情感与生命体验被严重漠视。

(三)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遗失审美理想

作为审美中介的语文教师在多年体制化教育大环境的熏染下,教学模式僵化,“削足而适履”,硬套理科教学环节,再加上高职学生素质稍低,许多老师只是简单完成教学任务,不屑“对牛弹琴”。于是,把文学作品肢解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教学比比皆是,忽视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客观存在,剥夺了其审美的权力。更有甚者,把语文本身所承载的审美立人理想完全架空。工具化、单一化的解读使学生审美灵性钝化,省悟能力、怀疑精神失落,学会了虚伪讳饰、自欺欺人,对社会现实也缺乏审慎的思考和正确的价值趋同。

总之,医学类高职语文教育存在严重的审美缺陷,这不仅使得繁杂的知识抑制了学生鲜活旁逸的生命,更为致命的是,教育“灵魂转向”的功能被弱化,遗落了“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理想。

二、医学类高职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

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塑人的终极目标,就必须复归到语文审美的本体上来,这是语文教育的规律。虽然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但已无高考压力,学习重心又转向医学专业,这其实给了语文一个自由施展的空间。为摆脱程式化教学,迎合学生潜在的审美心理预期,唤醒其对生命和美的追求,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审美内容:拜谒先哲,重视诗教

现今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很多本土知识、古典文化以及先哲们的生活经验都被无情地弃如敝屣。语文审美教育首先应重拾经典,用经史子集、十家九流这些彪炳千古、常见常新的学说来涵养学生。例如,儒家伦理精神的修身以成君子、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抱朴守真、道统下物的现实意义都值得我们潜心钻研。另外,重视诗教应成为陶冶灵魂、重铸审美精神的重要途径。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不仅是知识的展示,更是人类优美情感的呈现。诗人们张目人间、漱涤万物,人情物理均体察入微,吸收和创造性地集成的这些精神养料可以滋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笔者教研室的老师已经建立以讲习蒙学、小学、语文学等经典之作为内容的研究班,以期秉承古典文学之精神,致力于思想训蒙。研习班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因其扩展精神视野、丰厚生命底蕴而广受好评,其中涉及的古代名医扁鹊、华佗、葛洪、李时珍等人的言行事迹,对医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审美方法:培养语感,得意忘言

现代教育是凭借科学理性的滥觞步步演进而来的,然而中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却恰恰应该回避科学,注重主客相融的感悟与写意。中国语言文字圆融隐晦,带有很多情绪性、想象性因素。例如,司空图《诗品》中对“典雅”的描述:“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不用条分缕析地说明,你就能感到什么是“典雅”了。因此,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审美要从语感出发。

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课堂需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文字、感悟作品、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好课通常如静水长流,朴实无华。其次,语文教育必须发扬传统的涵咏法、诵读法,与此同时,强调对文气的整体感受、强调意会心悟,一切的理性助读设计都应立足于语感诱生、内心启悟。如诗歌教学,不局限于对词句的解释,才能达到审美目的。在鉴赏陶渊明《饮酒》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再呈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的评价,引发体悟摒除了主观色彩,物我交融的无我之境——“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才深得诗歌“韵外之致”。再次,用专题式的模式,让学生进入审美自然的状态。我们不妨按照话题将文本重新组元,如徐中玉先生编写的教材将文本分为“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爱情·婚姻”几个专题,遴选多篇美文,构成一个由多重生命脉络交织起来的整体的生命故事场域,学生自然地沉浸其中,像春笋迎接乍到的春雨,全方位地被触摸、被打动,获得最大的审美享受。

(三)审美原则:拒绝虚泛,还原人性

语文教学的虚泛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用政治概念图解文学作品,这种庸俗社会学的解读方法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虚美被当作真在。如《麦琪的礼物》的分析,只着眼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实际上故事中夫妻俩竭尽所有为对方购买礼物的温暖深情才最为感人。第二,用人性的真善美代替一切,排斥假恶丑。教育者总企图将学生置身于一个脱离了世间污浊的真空状态,施以最崇高优美的积极影响来培育全人,于是丑陋、虚伪、颓丧都被“请”出了课堂。殊不知,真正的美应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对现实生活高度提炼的真在。我们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真诚的审美趣味,因为教育并不是让人变得不平凡,它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态势还原人性。

综上所述,医学类高职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品读文学,为生命构筑适宜的精神世界,并借此修复和整合内心世界。完成语文审美教育的复归,使学生在诗意的语文空间中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应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刘荧.灵魂的在场——语文审美教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卢思东.浅谈医学类高职语文教材线性结构与小说真实阅读之间的矛盾[J].卫生职业教育,2008,(03).

[6]岳金莲.医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探析[J].人才培育,2008,(09).

(安玮娜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医学院人文科学系710021)

作者:安玮娜

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篇2:

加强高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功能的探讨

摘要:高职语文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责任是责无旁贷的,这是由文学作品的特性、高职学生审美潜能的客观要求决定的。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高职语文教学可以从理解作品主旨,把握作者思路;创设课文情境,提高审美情感力;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加强诵读,提升综合审美能素养及能力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其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职语文;审美素养;可行性;审美情感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血的凝聚和结晶,是文学、思想抑或是哲学大家们对社会、人生等感悟沉淀后的思考。选入高职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更是包罗万象,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集人类文明之大成。精美的篇章里有美与丑、善与恶;有山河的壮丽与损毁、人性的完美与扭曲。所以,高职语文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责任是责无旁贷的,语文教学从来就是美的意蕴在教学中的反映。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1.“肢解分析,灌溉式”的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应使学生掌握和巩固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相应的能力,并由此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博览广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的审美能力。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只是对一篇篇文章进行肢解、剖析,从段落大意到中心主旨,只见其“点”,不谋其“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多数教师更多地只是承袭旧的教学模式,一根粉笔通堂课,学生只是被动地掌握了最基本的皮毛,并未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含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更不用说领悟其间的美感渗透并由此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了。语文的艺术欣赏、审美教育功能因此而完全流失。叶圣陶先生说:“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最重要的项目。”“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张想象力,如果抓住一两句话也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话。”这恰恰是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所缺失的。

2.传统考核方式的滞后和限制

高职语文考试的方式仍以卷面为主,题型沿袭的是选择、填空、阅读(三者共60分),作文(40分)。考核内容为记忆的知识类,重点则更多地需要死记硬背的记忆,即使是阅读题目类中涉及到的主观理解题目,也不外乎上课的笔记,抑或是练习册上做过的题目。学生心里明白,只要考前背诵即可答出,真可谓是“客观”的“主观”题。

考核方式对阅读鉴赏、口语表达等应变能力的忽视,使得处于考试指挥棒下的高职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语文学习的误解:即只需背诵记忆就可以了,勿须深入其中,勿须感受语文美的意蕴,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加强高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功能的可行性

1.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前苏联教育家列杰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高职教材选入的作品,无论是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还是随笔、报告文学,等等,或意蕴悠长、美轮美奂,或回味绵长、内涵丰富,都是文质兼优,绚丽多姿、宽广深厚,有着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具有人性美的魅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家们常常对其作品的形式反复修改,精雕细琢,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之“绿”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贾岛与韩愈的“推”“敲”之辩争等,既为了增强诗作本身的严谨与准确,更是为了作品的美感。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认为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就是因为作品具有美的‘有意味的形式’”。所以说,对优秀文学作品意境的感受过程即是审美素养的积累养成过程,是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高职语文完全有必要探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实现其审美教育功能的途径。

2.高职学生审美潜能的客观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七层,成金字塔式,审美需求处于其中的第二高层。高职生恰好处于青春期,他们辨别美丑、区分善恶等内在心理和渴求日益增强,对审美需要的认识更加明确。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审美是一种感知、想象、理解的情感心理过程,而高职生个体的感知处于积极向上发展的阶段,内心的各种审美体验日渐丰富,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情感部分就能使其有所触动,产生共鸣。教育者应该注重研究审美教育过程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促成或推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及其审美想象的深化和丰富,缩小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感知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其审美素养。

三、高职语文教学提高审美教育功能的途径

1.理解作品主旨,把握作者情感思路,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帕克曾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1]

文学作品中的美作为客观存在,是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中所反映的对象,无一不是作家在对生活生命的关注后,加以深邃思索,形成的“杜鹃啼血”般的成果。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去体验、还原作品中的思想和主旨,从而渐渐增强其感知力的敏锐度。茹志娟的《百合花》风格俊逸清新,学生理解了作者要赞美的是小通讯员金子般的心,就能够感知文中的细节蕴含的美。比如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淳朴和天真;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挂破衣服赠送馒头的场面等,都饱含着人性的美。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优秀的作品有时候就是浓烈情感的归属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走进作家内心深处,在情感共鸣中增强对美的感知力。如学习苏教版高职语文教材第四册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可先行介绍作者概况:“性格敏感忧郁,时局动荡,处于白色恐怖中,从上海迁至杭州,‘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在杭州期间,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这些都让学生与作者情感相融和,悟到“清、净、悲凉”既是北国之秋的客观景物特点,同时亦是郁达夫的主观情感,是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的体现,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从而增强审美感知力。

2.创设课文情境,给学生提供感受美的直观和存在,提高其审美情感力

将精美的篇章作为审美对象,学生则是审美主体,审美过程是一种主观抽象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要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直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情绪。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再现文章中的景色或情境,加强创设课堂氛围的烘托。如在学习《风景谈》时,文章中的“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桃林小憩”、“石洞雨景”、“北国晨号”六幅美丽风景,可以利用视频和配乐如电视片一样将之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具体视觉、听觉的触动下体会课文的情境,加强审美教育功能。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外界的媒质,促使学生预备充分正确的审美心境。美国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以切身的体会,独特的感受,叙写三天的光明生活,将自己在黑暗中的生活想象成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对于身心健全的学子而言,根本无法感同身受文中的警示和启迪。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具体行为模仿(失去光明),进行换位思考,深切感悟文章意境朴实却又感情深沉的美,从而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并延伸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到海伦的盲聋哑的处境,愈加珍惜自己的一切,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审美心态,以美好的情怀去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从某种意义而言达到高职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高的最高境界。

3.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促成自觉欣赏美的习惯

想象力是人类最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亦是文学教学,文学来源于生活,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是生活中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们“窥意象而运斤”,[2]以语言表现情感。因此,在阅读欣赏中,读者必须将文章中的形象和意境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这是必须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思维情感、审美想象力的,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利于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氛围,让其能够水到渠成地感受美、赏鉴美、评价美。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其想象:秋日淡淡的清晨,起来,推开房门,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好奇夹杂着惊喜,轻轻地踏上去,如童心未泯之孩童,然“声音也没有”;掬起一把来,轻嗅之,“气味也没有”;清扫之,却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渐渐地,学生被带入看似轻飘却又浓烈的作者内心的情愫,深刻触悟到作者蕴于内心的情感。再由此联想到郁达夫所处时代,想到其为人与为文,促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4.把握语感,加强诵读,提升综合审美素养及能力

《最后一只藏羚羊》的诗歌朗诵,时而欢快明晰,时而跌宕起伏,足以震撼听者的心灵。其实,高职课本中的篇章文字都很优美,需要细细品味。可以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正字音、辨析词句,熟练朗读,仔细体味作者的心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地研读,处理词句段落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赋予正确的语气语感,体会文学作品深层的内在意蕴及审美价值,启迪着学生渐入“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的佳境。

中国古诗词在音律方面更是美不胜收。杜甫的《登高》被称为七律压卷之作,从头到尾,皆四联对仗,字句工整且格律严谨,诵读起来悦耳和谐,完全能够激起读者意识深处苍凉深沉之美感。更多如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感慨曹操的豪迈胸怀;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渐悟陶渊明的高远超然;亦可以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解读出亡国之痛;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产生游子情怀的共鸣。因此,诵读产生的美感是油然而生、由心而生的。而且,美感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就能提升。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是有创造力的,能够激发人内心美妙的情感,挖掘学生潜意识里对美的感受力,促发其审美情趣的提高,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及态度,不再死板地理解“冰融化后只是水”,更有可能是“春天和即将的万物萌发,桃红柳绿”。高职语文教师亦应拓宽思路,要认识到语文不仅是干瘪的字词、段落和主旨,更是对静态文字的联想、创造后引发的灵活多变的形象,引人感悟的思想。应该用激情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渐渐提高其审美能力。“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该注意课堂上对审美素养的点滴渗透,并学会欣赏学生对同一篇章的不同审美认识,并加以提携,使其不断地、逐步地提高审美素养,激发其审美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帕克.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徐红勤.对高职教学中实现良好课堂效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4]叶至善等.叶圣陶序跋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3.

[5]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尹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探微(中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集成)[M].珠海:珠海出版杜,1999.

作者:刘江华

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篇3:

试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在现在的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也在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在作品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已经是势在必行。高职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在教学形式上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学生的语文教学转变,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就高职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上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目标需求。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现在的高职教育中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将审美教育融入了教学工作中,以此来培养高职学生的素质。

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审美教育的价值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及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会对专业课的学习相对加强,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会相对的散漫一些[1]。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语文并不像外语和政治一样作为公共课进行学习。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只是作为一门辅修课来进行的。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找到审美教育的重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审美教育的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教学,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将审美培养渗透进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审美教育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地提升,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更多的美。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标准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会有很多的优秀作品,在作品中都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以及做人的道德标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作品内涵的感染,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自己的人生道德和自己的生活标准。在众多优秀作品的感染下学生的心灵能够得到净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逐渐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自我反省,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学生的道德标准就会得到提升[2]。另外,在審美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人格就会得到提升,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就会形成自己的人生

准则。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的学习中加入审美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其鉴赏美丑的水平和能力,是在新时期下美育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学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观都会因身边事物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实行审美教育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确切地说是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高职学生由于所处的时期,正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时期,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审美教育的形式来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在审美教育的教学中学生积极进行实践,逐渐构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和审美的能力。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情感共鸣下带动起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传授是在情感共鸣的形式下进行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会。情感的学习是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的学习在良好的情感带动下能够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实践证明,人在情绪活跃的情况下记忆东西的能力是很强的,因此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进行重视,在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在作品中进行学生的审美培养。

例如,在康桥的《水草》一文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能够将学生对自然的爱全部表现出来[3]。在作品的赏析中学生就会自主地进行美的发掘,在发掘美中找到文章学习的意义,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同时在进行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

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实践证明,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当提升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在作品赏析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被进一步的挖掘。例如,在《阿Q正传》的学习中,通过对作品进一步地挖掘能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学生在进行审美的学习中会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学习,这样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审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这对高职的语文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在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渗透是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工作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断地积累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总之,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转变,在现在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起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在当前的形势下已经是发展大众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一环。在审美教育的培养下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审美,审美教育的学习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敏.试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4(2):90-92.

[2]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81-187.

[3]陈克云,方勤.高职语文教学与人格审美教育的融合[J].黄山学院学报,2014(6):133-136.

作者:丁蕾

上一篇:优质护理绩效考核论文下一篇: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