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双方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论文

2022-05-01

【摘要】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始终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本文试借助顺应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作为语用策略、交际策略的运用可行性及效用,旨在提出其积极作用,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及改革有一定帮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师生双方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师生双方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论文 篇1:

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

[摘要]本文讨论了语码转换的概念及类型,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根据实证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积极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码转换母语 教师 课堂

[作者简介]曲晶,孙芙蓉,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一、语码转换概念及类型

语码转换可以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说话者根据需要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对话过程中,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而另一方使用另一种语言来回答。一个人可能开始讲一种语言,中途换成另一种语言,有时甚至一个句子说到一半就改变了语种。Richards(2002)、Poplack(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Auer(1990)从功能角度出发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语码转换:与语篇相关的转换和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提出的语域理论,共分出5个语域:家庭域、朋友域、宗教域、教育域和工作域,本文所研究的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属于教育域。

二、英语课堂语码转换分析

在英语课堂中语言障碍是教与学之间一道无形的“墙”,英语课堂的语码转换是目标语(英语)和母语(汉语)之间的转换,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学好英语。随着1968年美国颁布“双语教学法”。各种双语教育模式纷纷出台,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涉足语言课堂。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堂语码转换研究开始在加拿大、南美洲、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展开。研究人员发现,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他们认为师生在课堂上使用第一语言并不是因为能力缺陷,而是为了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小组合作、讲解语法或进行课堂管理等等。

Duff&Polio(1990,1994)调查美国大学13个班级母语使用情况时发现,许多教师在目标语交际遇到困难时经常转向英语,而不是利用目标语协商解决问题。调查还发现,他们似乎不愿意用目标语进行语法教学或课堂管理。这两位研究人员认为,教师使用母语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听取和处理目标语的好机会。与这两位研究人员相反,Cook则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高度熟练的语言活动,是第二语言的有效教学策略。他认为利用第二语言虚拟“真实”的课堂交际不管有多大的优势,避免使用母语都是不符合实际原则的。为此他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打开语言教学中紧闭了一百年的大门,在课堂上有计划地使用第一语言。”

(一)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当我们讨论语码转换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时,不得不提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许多人认为母语会损害目标语的发展。他们认为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最大化地使用第二语言,然而事实上有时却是第二语言用得越少越好。有个贴切的比喻,把许多学者忽略学生使用母语的有效性比作“倒洗澡水时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了出去”。忽略学生使用母语的观念之所以占据强势,是因为人们从一开始就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目标语就应该得到最大使用,而母语是最不应使用的。事实上,许多有关双语家庭的研究反复证明,小孩子在发展双语时,始终是熟练并富有技巧地使用一种语言来提高另一种语言能力。同样在课堂学习中,母语也应该成为学习二语的助手。学生在遇到诸如词汇问题时可以请求得到母语对等的解释,如同双语家庭的孩子用母语来发展二语一样。此时,母语不是“接管”会话,而是会话必要的润滑剂。

其实,即使人为地把母语从课堂上剔除,也不能从学生大脑中挖走。相反,恰当且又系统地、谨慎而不冒昧地使用母语不是最不该应用的手段,而是一条捷径,这种快捷有效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信息。同时,学生在用母语向教师求助时不会有任何不安,教师的回答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相反,如果禁止学生使用母语,或者教师不说学生的母语,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不过,也应该注意,学生使用语码转换是寻求帮助,而不是懒惰,教师使用学生的母语也只是作为双语词典来回答学生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是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目的而进行语码转换。如果是教师因为目的语的缺陷或者不熟练而使用语码转换,那么学生就不能从中受益。Tuinbull制定了一条标准:“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目标语言如果不够25%,就是过多地使用了第一语言,剥夺了学生宝贵的目标语言输入。”

(二)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及功能

笔者根据5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录音,对两所大学二年级公共英语课堂英语和汉语的语料进行了分析,得出: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英语占70%,汉语占20%,英、汉兼有占10%;教师在讲解课后练习及评价学生回答时,英语占45%,汉语占35%,英汉并用占20%;学生在课堂讨论期间,英语占39%,汉语占55%,英汉兼有占6%;在回答问题时,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约占50%。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都非常好。从学生的反馈,即学生回答问题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可以看出语码转换在学生接受知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陈立平教授于2004年对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作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翻译课、语法课,教师课堂上使用英语的量占整个课堂的60%左右;口语课上英语使用得最多,汉语的使用机会最少;高年级的专业课,如精读课、文学课用汉语授课的情况很少。英语课堂上语码转换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讲解。教材讲授中的语码转换是指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课程的主题。语码转换在围绕课文所进行的讨论以及教师对课文意义的评论和解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目的就是将这些课文的意义传递给还不能完全掌握特定语境中的二语习得者,这在向用正规英语授课转化的最初阶段十分重要。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通常对术语或难以表达的名词进行英汉语语码转换。如语法中的专有名词、新词,教师可直接用中文表达。其一避免了翻译中转过程,省去了一个步骤;其二避免了翻译中的失误所带来的理解错误。同时,语码转换还经常出现在教师讲解语言点、突出教学要点和难点的部分。为了强调教学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会在一个句子当中进行语码转换,借助中文解释语法点或语言点。这样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研究说明,在逐渐过渡到以英语作为授课媒介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为不能完全掌握英语的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中。语码转换扮演着重要角色。

2、课堂管理。课堂管理中的语码转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规范学生行为和表扬学生以及标明课堂节奏上的

作者:曲 晶 孙芙蓉

师生双方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论文 篇2:

语码转换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的运用探析

【摘要】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始终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本文试借助顺应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作为语用策略、交际策略的运用可行性及效用,旨在提出其积极作用,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及改革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语码转换 顺应论 教学策略

引 言

语码转换是指具备双语或多语的交际者根据不同交际场合的要求,转换并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一种语言或语码并非一经选定就得一用到底,事实上,语码转换,一个指代语言或语码交替使用情形的术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现象,也是口语语篇中特别偏爱的一种策略。在当今社会,诸如“记得到家后call我”、“今天high不high”、“去哪happy呢”等的语码转换已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汉语语码使用者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在告别的时候都会说“bye-bye”,学过英语的人,在道歉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说“sorry”。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始终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如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来自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利用不同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按照他们对语码转换的理解进行了探讨,也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就语言学而言,现有的语码转换研究可以划分为语码转换的语言结构路向研究、社会语言学路向研究、心理语言学路向研究和语用学路向研究等。语言结构路向研究揭示了语码转换在句法层次上的一些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和动机上,它的研究路向力圖要阐明语码转换与影响语码转换使用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要理解双语者在明显的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过程中的思维,它的研究路向试图解释语码转换时的心理过程。而比利时语言学家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顺应理论,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的过程都是交际者不断做出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过程,语码转换不是话语者按照严格的形式和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指导下产生的,其背后隐藏着话语者的一定目的和动机。于国栋(2000)利用Verschueren提出的适应性理论研究模式来进行语码转换的研究,他认为语码转换的意向主要是为了适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为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包括语言、社会、认知和文化在内的理论模式。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运用语码转换作为语用策略而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引起了较大争议。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全英文授课,认为英语课堂上绝对不允许出现语码转换,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听取和处理目标语言的大好机会,母语成为英语课堂之大忌。而近年来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适当应用英汉语码转换对实现教学目的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而排斥母语限制了语言教学,是不符合交际原则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对国际交流的愈发重视,《大学英语课程大纲》的数次修订表明了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码转换作为教学策略新途径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外语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率,从而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改革和促进作用。

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课堂使用原因探析

语言策略的使用必须顺应或激活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语用策略,实质上是教师顺应交际语境所作出的话语或策略选择。

1、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这里的物理世界主要指语言现实。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文很多词汇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表达造成不少词汇空缺,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坚持使用目标语,学生可能会不能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引发理解障碍,交际障碍;反之,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动态地顺应这样的语言现实,运用语码转换直接使用中文,避免了翻译过程中的失误,会更快速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中国人常说的阴阳五行,旗袍,闹洞房,掀盖头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英语表达,这个时候发挥中文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教师准确解释,学生准确理解,母语的生动贴切表达,更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的内涵,特别有些中西方文化涵义相同而文化涵义相反的词,应该通过语码转换翻译来解决学生由于文化空缺和词汇空缺产生的理解困难。

教师话语中的语码转换可以简化教学内容的难度。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学习者需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需要理解教师的讲解,需要跟教师顺利地进行交际。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而有些英语语言点难点晦涩难懂,部分内容对一些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仅用外语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时,教师如果坚持不用母语,针对这些学生就加大了言语行为的威胁程度。相反,在保障学生获得持续的英语输入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语码转换却能降低难度,把知识点解释得更加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整语码,用转换语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主动顺应,实现语言靠拢,借助中文来解释语法点和语言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省时省力。

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和掌控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际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顺利执行教学任务。教师适当的语码转换行为有助于展示教学的灵活性和幽默性,适时的母语指令能促使课堂中的交际活动不中断。

在许多课堂环境中,目标语代表相对冷淡、正式的师生关系,而母语则代表相对亲密、随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会时常跳出教师身份来建立与学生平等、亲密友好的社会关系,教师用母语鼓励或称赞学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师生社会距离,淡化身份差别,控制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多数学生听英语的能力比较有限,听英语时比较紧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一旦遇到语言障碍,会感到沮丧,对英语产生一种恐惧感,注意力分散,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此时学生的弱势心态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怀,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充满信心、有成就感,课堂英汉语码转换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提问用语和反馈用语都发生在师生的交际行为过程中。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教师的提问用语中更多地表现为语码混用。使用英语提问学生时,夹之以对于英语关键词的汉语对应词的提示,以保证学生对英语输入信息的正确理解。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反馈用语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不同语言、不同语体的转换。例如教师用英语表示疑问或否定,避免伤害学生的面子,同时用母语表示赞许,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比如在讨论理想时,适时用大学生流行的母语如“Do you want to be a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或者“你‘out’了!(广告语)”进行讨论评价,而学生方面语码转换亦能活跃课堂气氛,如有位学生回答“My ideal life is ‘农夫、山泉、有点甜’(广告语另解)!”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不时唤起学生注意力,语码混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策略。

每个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群体中,都是社会人,他们的行为时刻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包括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和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等。为了适应社会规约,交际者往往通过语码转换避免社交场合的尴尬。例如,“sex”的话题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会接受,所以课堂上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时,老师总是用英语,而不是汉语,通过此语码转换的变化以顺利进行话题。

语码转换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交际语用策略,它的选择适应可以帮助实现交际者的交际目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交际中亦有很好的效用。

3、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语言是人们主观能动的产物,不同的语言或变体的使用是人们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者的心理动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影响到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在英语课堂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教师的心理动机或意图不仅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说什么,也决定了他们如何进行语码转换。

比如,一次英语课结束时,老师用汉语与学生商量交作业的时间:

老师:我们下星期一交作业好吗?

学生:时间太短,完不成。

老师:那你们说星期二怎么样?

学生:不行。

老师:(生气地说)It is Tuesday that we must hand in our course paper.

老师在讲课时一直用英语,强调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上对下的师生关系,建立起了权势场景。下课时为了缩短彼此的社会距离,改用汉语交谈,试图确定一种对等场景。在与学生商量时,由于学生的刁难,又转向表明自己身份的英语,他的转码选择顺应了自己的心理动机,暗示学生:老师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安排。

在课堂中当部分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理解有困难时,思想不集中时,教师使用母语与他们交谈,语码转换有助于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心理世界的顺应,有助于提升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和谐课堂。

结 语

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根据顺应论,交际中的“做出选择”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因而不同情景中语码转换的选择使用也符合此顺应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适当地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顺应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而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交际策略,它能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加强学习效果,对英语教学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水平而言,在英语课堂中盲目排斥母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言教学,是不符合交际规则的。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切换,了解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也能将中国优秀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发扬光大。当然,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语码转换也应把握一个度,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过多使用母语而非适时适量地进行语码转换则剥夺损害了学生学习掌握目标语的宝贵时间,从而达不到有效教学,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中提到的语码转换主要指的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英文语码的转换,并将语码混合等包含在语码转换内进行研究,未加以详细区分,具有一定局限性。通过提出课堂中存在的语码转换这一现象并根据顺应轮探讨其成因,旨在提出其积极作用,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及改革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①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②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London: BasilBlackwell.1986

③Scotton.CM.Code switching as indexical of social negotiations[A].Heller,M.(ed).Codeswitching: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C].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988

④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⑤何自然、于國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季刊)》,2001,(1)

⑥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6)

⑦钱冠连、霍永寿译、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⑧Leech Geoffrey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

责编:姚少宝

作者:程 环

师生双方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论文 篇3:

校园文化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和社会意义

摘 要:校园是“语码转换”的自然场所。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大致有四种,即“语码转换”所具备的言语交际特殊功能、环境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同时,这些原因也揭示了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语码;语体;话语分析;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现象日益受到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试图揭示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社会动机。但以往的研究多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的,面对的是各个年龄阶段、各个阶层的人。而对于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大学校园这一“言语社团”入手,通过分析校园语码转换的具体实例,来解析校园内语码转换现象的原因、社会意义。

二、语码转换和话语分析的定义

语码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广义上讲,语码转换是“指两种或者多种方言或方言的成分并置”Gumperz将其定义为“同一个会话语篇中交替实用的两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Valdes Fallis认为简单说来语码转换就是“两种语言的交替”。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出现,特别是在法语领域的出现,一般来说,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个新领域与语言学保持着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经济被重新定义的。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活动,正如它的内涵一样,它存在的前提是:特殊对象的生成、观念系统的状态、新颖恰当的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的框架系统的状态。

三、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分类

校园交际群体有别于整个社会群体。这一群体,从构成元素上来说,学生和老师是它的代表;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年轻”是它的标签。所有这些自然属性决定了校园语码转换有其自身的类别和特点。

(一)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语码转换

普通话是校园交际的第一“通行证”,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包括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会讲普通话。而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又都有自己的方言。因此,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必然会出现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语码转换。实际上,这也是在校园这一言语社团中最广泛存在的一种语码转换,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人之间。

小张:你认为我们老师的课啷个样? (重庆话)

小雪:不啷个。(重庆话)。

小李:你呢?你觉得怎么样? (普通话)

小明:还可以吧。(普通话)

(二)汉语和英语间的语码转换

首先,英语几乎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加速了英语的传播,而这种传播也深深撞击着校园文化。因此,校园内的汉语和英语间的语码转换也比较常见。这种语码转换既包括普通话同英语间的转换,也包括方言与英语间的转换。它多发生在师生间和同学间。

S1:Hello

S2:What’s the matter?

S1:今天周末,去happy一下吧!

S2:不去了,没有money啊,怎么happy啊…

(三)日常话语与校园流行语间的语码转换

社会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变异时,总会提到年龄因素,可见年龄是语言变化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新派方言(即年轻一辈的方言)的特点是有较多的方言成分,特别是新的词汇。而高校学生大多在20-30岁之间,他们年轻,具有创造力和模仿力。他们在自己共有的言语社团中,形成了自己某种独特的语言并广泛流传,这便是校园流行语。它的应用范围一般比较小,多局限在校园内或同学之间。

四、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原因

(一)“语码转换”自身所具备的特殊言语交际功能

校园言语交际的许多现象表明,人们之所以“语码转换”,一个基本的原因便是由于“语码转换”可以实现一些特殊的言语交际功能,或者说,是“语码转换”自身的特殊言语交际功能所决定的。

首先,“语码转换”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通过它,可以方便言语的表达。例如,老师之间评论一位同学如何聪明时,都喜欢说“他很cute”;当同学们互相评论对方的言行举止时,也喜欢说“噢,这真cool!”当篮球场上运动员连投不中或裁判误判时,观众不时地冒出“Shit”这个词,以发泄不满的心情。这里的原因大概是,“cute”、“cool”和“shit”都是英语人士常挂嘴边的词,由于经常接触(课堂上老师说,电视、电影里的人物对白中也大量使用),而且最能直接表达大家的心理感受,因而就自然而然地被从英语里借过来表达汉语语言环境里的同样意思。这样做,不仅方便了意思的表达,而且体现了年轻人崇尚新生事物的心理。

其次,使用“语码转换”还有助于强调或解释说话人的意思。我们通常碰到,课堂内外师生交谈时大量使用这种策略来帮助达到交际的预期效果。例如:甲同学从教学楼打电话回宿舍让他的同桌乙帮带本字典到教室,可是乙同学把答应过的事给忘了,惹得甲非常不高兴。他夹带着埋怨的语气提醒乙说:“You often forget something(你的忘性太大了)!”先用英语表达说话人的意思,而后又用汉语重述一遍,同时用两种语言先后表达同一种信息,这样做不仅起到“提醒”听话人的作用,还可以加强语气,强化交际的效果。

有时候,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陈述,还可以起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因为,词汇的表面意思是死的,是没有多少人用的,只有结合上下文学习词汇,才会学到真正的意思,交际里使用的意思。”由于语言思维习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类似概念的词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种情况下,“语码转换”确实能够起到帮助说话人准确解释和说明话语意思,也有助于听话人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的意义。

此外,使用“语码转换”还可以帮助交际双方精确、形象、准确、逼真地传递信息。

最后,使用“语码转换”还具有弥补某种语言空缺的功能。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当中,那么当两种语言互相接触,就会出现“语码转换”现象。因为其中一种语言弥补了另一种语言在这方面的空缺,这种现象是“语码转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例如“hippy”这个英语单词,指的是美国国内对社会现实抱有某中不满情绪的消极颓废派一员,其特点为蓄长发、穿奇装异服、吸毒、主张非暴力。在汉语里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它的意思,所以交际中不如通过“语码转换”直接说“hippy”,以弥补汉语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二)言语交际环境的需要

Wardhaugh分析“语码转换”时指出,制约“语码转换”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但是其中有三大基本的因素,它们是:交际的参与者(person)、交际场合(place)和交际的话题(topic)。在交际的参与者身上,体现着他的种族信仰和精神、性别特征、社会地位、角色心理、年龄心态、生活经历、同别的参与者的关系、语言态度和语言观等方方面面的特征。交际场合具体包括交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正式,非正式)。交际话题则指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题目和内容。必须指出的是,Wardhaugh这里所说的三大因素都是构成言语交际的环境因素,而且这三大因素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语码转换”的发生。

(三)社交的需要

每个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群体中,都是活生生的社会人(social man),他们的行为,包括言语行为,时刻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包括Grice所说的“合作原则”和Leech(1983)所说的“礼貌原则”等。为了顺应社会规约,交际者往往通过“语码转换”避免社交场合的尴尬。

“语码转换”还可以表明交际者的社会地位,这是社交中人们“转换”“语码”的另一个原因。例如,有些交际场合,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喜欢说上几句生硬的广东话或上海话,以表明自己有钱(会广东话和上海话,在一些人看来就是“阔老”的象征)或见识广(广东和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有一阵时间,在内地许多人眼力,能到广东和上海,简直就像出了国一样)。当然,说普通话时夹带几句生硬的广东话和上海话,也可能是讽刺广东人和上海人普通话不标准。

此外,我们发现,在考察“语码转换”的原因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双语者或多语者的心理状态,因为语言是一种能动的产物,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是人们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由于交际双方所处环境(语言的、社会的、文化的、地理的,等等)、职业、年龄、知识结构等不同,他们相互之间自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而这种心理距离可借助“语码转换”或扩大或缩小。Giles&Smith曾经用“言语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来解释这种心理现象,并指出了这种鉴于心理需要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实际上有两种表现: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所谓靠拢,是指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语体,以便更接近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所谓偏离,是指使自己的语言和语体变得与谈话对象的语言和语体不同。因为两个人交谈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语言与对方相似,这样能增强双方之间的吸引力和理解程度,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例如,四川的一位学生高考分数刚过国家规定的本科线。为了确保自己被录取,她去找一位老师帮忙。起初她用普通话与老师交谈。但是,当她在谈话过程中发现老师说话带有四川口音时,立即改用四川话与之交谈,结果谈话不仅更自然,老师也很爽快地答应帮助她这个老乡的忙。这个例子表明,通过调整自己的“语码”,与交谈对象在“语码”上保持一致,可以缩短相互之间的社会距离,也说明语言靠拢技巧的运用的确能够对言语交际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社会意义和结论:

(一)反映社交情景

语域是指一系列共同的行为规则(包括语言规则)制约的一组组典型的社会情景。在某种社会情景下,人们必定选择某一种语言、方言或语体。Fishman认为语域包括身份关系、地点和话题三个部分。Wardhaugh也指出制约语码转换的三大基本因素:交际参与者、交际场合和交际话题。

(二)折射社交心理

贾尔斯(H·Giles)和史密斯(Smith)提出的语言适应理论(The Accommodation Theory:语言趋同(convergence)和语言趋异(divergence)。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中语码转换的出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说话者面对语码转换的时候需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做出合理的应答。不论是课堂上的还是校园交际汇总的语码转换都是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对语码转换的合理使用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愿,增加交际生活的乐趣,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Bhatt,R.M Code-switching:Structural models 2001.

〔2〕 Chomsky,N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1993.

〔3〕语言课堂语码转换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1).

〔4〕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外语教学,2007,28(1).

〔5〕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4).

〔6〕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7〕杨永忠.论性别话语模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56—65.

〔8〕张朝宣.论话语模式及策略上的差异[J].解放军外语学报,1996(4):21-24.

作者:张可

上一篇:纳税检查与增值税账务处理论文下一篇:云计算与中小型企业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