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英语口译转换策略研讨论文

2022-05-01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希望本国的语言、文化能在国际上得到传播,从而增强其影响力。为顺应这种趋势和需求,2007年,15所高校开始开设MTI的课程,以培养专业化的翻译人才。通过市场调查和相关研究发现,“懂”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满足市场需求的MTI人才极其缺乏。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MTI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律英语口译转换策略研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律英语口译转换策略研讨论文 篇1:

浅议如何提高旅游英语教学质量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对具有外语应用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因此,培养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 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特征分析;教学革新

一、旅游英语及其教学的特征和目标分析

1.特征分析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旅游英语的市场化倾向很明显。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增长,外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掌握与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旅游知识之外,更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应用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知识覆盖面广,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英语的专业知识面覆盖极广,主要有三个知识覆盖面:一是历史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历史、宗教、地理、民族、风土人情、风物特产、文化艺术、古建园林、旅游景点、历史典故等。二是与旅行游览相关方面的旅游常识,包括交通、货币、通讯、卫生、甚至法律常识、热点话题等。三是广泛的专业知识,包括客源市场的地理概况、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民情、风土民俗、思维方式等。国外与国内有着巨大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旅游英语的学习者必须具有丰厚、广阔的基础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良好。

要求有突出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突出口语训练,这是由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实际情况对从业人员要求所决定的。英语导游服务的特点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英语词汇之后,将我国的名胜古迹以及涉及到旅游方面的各种知识和问题用英语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达到相互交流和了解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强,要能用外语和外国旅游者交流文化,沟通思想,表达自如。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突出口语表达是教学的特殊要求。

2.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旅游英语及其教学的特征分析,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蓬勃发展中的中国旅游业,了解中国的著名旅游风景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事物和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学上以导游英语为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特征,为以后从业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二、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复合能力欠缺

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既包括使用英语授课的英语专业课,同时也包括使用中文授课的旅游专业课,而往往这些课程都是由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分别授课。作为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旅游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旅游专业的教师身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英语水平所限,无法将旅游专业方面的一些重要词汇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体现不出本学科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点。

2.旅游英语课程设置欠合理

基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没有设置语音课,某些学校英语听力和英语会话的教学也是分开上的。课程设置上也未能充分重视语言课程与专业的结合。没有足够重视旅游应用文的写作和“泛读”课的综合设置。课程设置上讲授类课程多,而研讨类课程少。另外没有充分考虑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课程。

3.旅游英语的语用失误现象

在旅游英语的交际过程中,包括翻译或导游解说等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译员或导游发音准确,不存在语法错误,能够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却未能使交际双方达到沟通;有时还会使游客感到莫名其妙或不快,甚至产生误解。这就是常见的语用失误现象,语用失误的产生和存在给旅游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课题。这其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汉英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汉语作为第一语言负面迁移的影响;言语行为理解上的失误;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差异等。

4.考试导向不合理、评估方式单一

考试导向偏重于书面和语法知识,而不很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多强调笔试。目前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对理论性的内容传授十分丰富,但对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很多旅游英语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采用期中期末笔试答卷的方法,这些课程的实践性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理论性。所以只采用笔试考核的方法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大部分学生习惯于题海战,而忽视了听力、口语课等其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旅游英语教学革新的路径探析

1.加强教师复合教学能力的培养

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复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组织英语教师进修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如《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等。英语教师在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后,再来传授旅游英语,必定会更准确、更生动,从而更受学生的欢迎。在旅游系里英语基础不错的年轻教师,可以采取跟班听课的方式进修英语。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胜任《旅游英语》的教学工作至会比英语教师略胜一筹。旅游专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2.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抓好课程建设工作

专业老师在接受任务后,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并写出论文来论证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经过系、院学术委员会的反复研讨后最后确定下来。在课程设置上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基础课程与专业的关系,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的关系以及课程设置与教学对象的关系。另外,要努力抓好课程建设工作。

3.实行小组合模式的教学策略

目前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如何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地学习是目前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和功能正是解决上述难题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为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考核形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打破了以往只以个人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模式。

4.正确对待考试,改革评估方式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比较客观的方式作为教改最后一项的考核方法改革至关重要,它体现了教学改革的一致性、完整性。所以在学校教学中,考试是无形的指挥棒。根据这一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要切实加强听、说考试的难度,用接近于实际的方法进行测试。比如加大口语考试的力度,在口語考试中增加模拟情景的成分,教师根据实际不断设置一些障碍,考查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等,从而使口语、口译的教学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在评估时机上改变静态的一次性考试形式,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对学生实施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及总结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毕业后的跟踪调查等。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旅游英语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要适应未来市场的要求,就必须使旅游英语的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以后掌握全面而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学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苏平.旅游英语[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

[3]潘惠霞.旅游英语(上、下册)[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

[4]郭传省.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张连亮(1969-),男,硕士,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大学外语系(新校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河南 焦作454003

作者:张连亮

法律英语口译转换策略研讨论文 篇2:

关于翻译专业硕士(MTI)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希望本国的语言、文化能在国际上得到传播,从而增强其影响力。为顺应这种趋势和需求,2007年,15所高校开始开设MTI的课程,以培养专业化的翻译人才。通过市场调查和相关研究发现,“懂”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满足市场需求的MTI人才极其缺乏。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MTI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MTI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解决策略

一、从宏观角度看MTI课程教学中的人才培养

2005年3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提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想,两年后,国务院于2007年1月正式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同年五月,包括北京大学等在内的15所高校申请MTI教育试办点,并成功获得试办资格,随即该专业的招生工作便开展起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成功之举,无疑给中国的翻译教育事业开辟了新天地,也为培养MTI专业人才开拓了新渠道。近年来,申请MTI硕士专业学位点的高校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学者还是教育部门对该专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可极大地促进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但现实却存在深刻矛盾——一方面,高校走出的MTI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市场上高层次、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存在极大的缺口。这一矛盾急需解决。

二、从微观角度看MTI课程教学中的人才培养

(一)MTI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文规定,MTI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2]。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翻译教学目标则为:在学生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之上,对其进行职业翻译技能训练。此外,翻译教学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和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职业知识)。

由此可见,不同于传统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MTI更重视“应用”和“专业化”。因此,不论是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尤其是翻译课堂教学中),各高校都不能忽视对MTI方向学生翻译实践的引导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

(二)MTI教学课程设置

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要求,各高校设置教学课程时,学分至少要达到38分。以中南大学MTI专业为例,其学分结构包括:公共学位课3分,专业课16分,选修课12分,培养环节6分,学术交流与研讨2分。除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两门公共学位课3分,培养环节6分,以及学术交流与研讨2分,笔译方向的学生还需修满28分:专业必修课——技术写作、翻译学理论专题、翻译美学专题、应用翻译、英语文体学、科技笔译专题各2分,翻译工作坊4分;选修课12分,可选范围包括:专业笔译与翻译批评、典籍翻译、时文翻译、经贸翻译专题、中国文化、英汉语比较研究、中西翻译史各2分,翻译技术4分,中西思想史3分,语言服务与翻译项目管理1分。在此17门课程中,专业技能课程5门,专业知识课10门,相关课程2门。

(三)MTI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MTI培养的规模及其趋势令人欣慰,但不可否认在课程教学培养人才方面还存在较多有待改进之处。

1.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完善

首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说,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亦即鼓励非英语专业出身的考生参考。从翻译的角度来看,鼓励跨考生报考MTI确实有可取之处,例如跨考生能同时掌握两门专业技能,若能将翻译和其本科专业相结合,与英语专业生相比,其具有扎实的专业术语知识的优势,在翻译过程中能大大提高效率和准确率,可谓倚天宝剑配屠龙宝刀,一举双得。但不容忽视的是,来自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仍然存在基础知识不牢固、阅读速度慢、现有的词汇量较大但积极词汇少、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

其次,从英语专业出身的MTI研究生来看,有些情况甚至更不容乐观。部分学生不仅无专业领域(如:法律、经贸、化工、机械等)的知识储备,而且双语能力达不到相应的要求[4]。在习得二外后,许多学生不再注重母语素养,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大大下降,出现“说中文的时候才像英语,说英语的时候才像中文”的尴尬境地[3]。各校参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制定的培养方案虽是根据本校的情况而定,但几乎大同小异,制定者大多只看到了非英语专业生的优势,却未考虑如何弥补非英语专业生和英语专业生的差距及两者相互存在的不足,导致许多MTI毕业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都无法满足市场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

2.教学中未注重培养学生的研讨能力

课程教学大多采用研讨式和现场模拟两种教学模式。口译课程主要运用现代化电子科技技术,如同声传译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的使用。而笔译课程中的翻译技术操作则采用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的模式。两种教学模式都参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教学单位并未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翻译的文体较单一,且对翻译任务的安排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易造成“上到哪儿,学到哪儿”的随意性。此外,按MTI学位设置方案的规定,MTI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实践为主,但许多教学体现的依然是偏重理论研究的学术教学模式。

3.教学课后的翻译实践欠总结升华

MTI专业人才的培养,翻译学术派与实践派之间往往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而部分中间派则大力宣扬“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笔者认为,理论和实践都很重要,毕竟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笔者认为重视翻译理论并非建议MTI研究生去研究“目的論”“结构主义”“功能对等”等纯学术理论,而是在每一次课堂翻译讨论或者完成了承接的大型翻译任务之后,都应做好翻译总结报告,将翻译实践报告升华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师生一起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实际上,学生往往做完翻译实践之后便万事大吉,很少认真思考并做出较完整的总结。这就难免出现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脱节严重,造成翻译实践能力不强,理论总结升华能力欠缺等问题。

三、科学构建MTI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的模式

笔者根据本院校的MTI培养方案,参考其他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以及自己作为MTI专业师生的亲身感受,对MTI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一些看法,企盼对MTI专业今后的发展过程有些参考作用。

(一)课程设置专业合理化

1.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分步走

目前,中国大陆MTI学位试办点是在比较成熟的条件下才有的,它的设立顺应了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更有国外和港台地区提供成功的经验。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陆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依然可以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培养方案。现在大部分高校MTI的年限由两年改成了三年,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一学年,学院可以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改为必修的基础课程,如:高级英语、高级听力、快速阅读、英语文体学、词汇的恰当使用、语言学、大学语文、英文写作以及中文写作等,并辅之以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打好双语运用基础与培养转换能力,为第二阶段的专业化培养做好铺垫。研究生培养第二学年,便可安排更专业的课程,进入专业技能培养以及各类专业翻译实践环节,如开设翻译实践与批评、翻译工作坊、技术写作、应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各院校还可借助本地的优势,承接各种大型的翻译项目,将市场需求与翻译教学课程设置相结合,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化翻译人才。

2.各校专业特色和翻译课程设置紧密结合

许多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在翻译课程设置时可结合本校的特色专业开设专业翻译课[5],如中南大学的医学、矿冶、化工等专业是优势特色专业,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可以开设医学翻译、矿冶翻译,以及化工翻译等专业特色课。又如北京大学的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可侧重发展典籍翻译。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还可以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翻译人才。同时,每一年,每一届,学院负责人应当进行反馈调查,即对培养方案的适用性作评估,从而使培养方案得到完善,促使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师生研讨能力互动化

老师之所以为人师,或是因为他们有比学生更丰富的经验,或是因为有过人的才华,但是却不能因此将老师视为唯一权威。对待老师,应当以谦虚的态度致以敬意,但在做学问时,又应当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每次翻译实践后,老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课堂[6],通俗点讲,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和老师打交道”。引导学生参与研讨,这一研讨更像一场辩论赛,学生的观点没有对错,但需要指导对度的把握,不能钻牛角尖。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提高思辨与表达能力的目的,也是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区别之一。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共同进步,与时俱进。

(三)实践总结能力加强化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MTI的培养过程中似乎不太入伍,因为实践派认为翻译实践不需要理论,研究理论纯属浪费时间。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MTI的课程教学中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它更强调在完成翻译实践后,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然后找出问题的关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即总结经验,形成文字,以取得翻译实践能力的进步,将翻译理论升华,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以下是课堂翻译实践举例说明:

We got used to going to the outhouse,hauling buckets of water,heating with wood,bathing in a metal tub,lighting kerosene lamps.

学生译文: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室外厕所,(用)木桶打水,(用)木材取暖,(用)金属浴盆洗浴,(用)煤油灯照明。

老师译文:我们已经习惯了户外如厕,用木桶打水,燃木取暖,在金属浴盆中洗澡,点煤油灯来照明。

汉语里的“用”类似于英文里的“make”“take”等词,后面几乎可接多类名词作宾语,因此常被称为万能词。在英文中,有一种修辞为“轭式修辞法”,即一个动词、形容词或介词同时修饰或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但其中只有一个是合乎逻辑的搭配句式。运用轭式修辞法,可增加“用词经济效益”,使语言更干净利落,如:He took his hat and his leave.他拿起帽子,离开了。用“took”支配“hat”和“leave”,语言简洁有活力。但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行文中一旦有某个词频繁出现,文章的可读性和阅读愉悦感便大大降低。所以进行翻译实践时,又要考虑从语料库的角度,思考“用词词频对翻译效果的影响”“英译汉时怎样处理英文中的‘轭式修辞’”以及“汉译英时怎样选词达意”。我们认为,真正做好这些,才能找到MTI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衡点。

四、结语

翻译硕士的培养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但培养中离不开课程教学方案的导向和老师的正确引导。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双语素养、以及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等本身存在的不足,需要更加认真地思考,并不断探讨、找寻解决方法,以此推动培养MTI人才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本文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委托课题“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研究”[项目编号:C-2015Y04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点的建设[J].中国翻译,2007,(4):9-10.

[2]百度百科.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2007.http://yz.chsi.com.cn/kyzx/zcdh/200706/20070601/917255.html

[3]李延林,晏心怡等.汉语表达能力是翻译硕士生应培养的核心能力[J].文史博览,2016,(2):65-66.

[4]韩旭,李延林.关于改革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6):158-160.

[5]席浪潔,刘芹.MTI分类培养及课程设置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151-152.

[6]林克难.试论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中国外语,2005,(4):71-73.

[7]蔡永良.美国的语言教育与语言政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李稀 李延林 湖南长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83)

作者:李稀 李延林

法律英语口译转换策略研讨论文 篇3: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

摘要:对国内多所高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并调研了60多所外贸公司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探索现有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对贺州学院外语本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关键词:市场需求;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目前,中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人,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2,300多万人,占1/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比重连续多年超过我国进出口总规模的50%,世界500强中2/3的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并直接在中国推行本土化人才战略,急需大量的人才,其中就包含懂外语,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涉外商务英语人才。国内企业的驻外机构、其它类型企业也需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一批企业加快了向国外进军的步伐,国内企业在外国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需要一批商务英语人才,高等技能型的人才才是先进外贸企业需求的对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就业前景。

一、各高校商务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通过对北京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复旦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6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1.各高校课程设置。从各高校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学校主要是在培养英语能力与商务能力相合的复合型人才。本次调查主要从中抽取六门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商务谈判》、《商务口语》、《商务英语口译》、《商务笔译》、《国际贸易实务》和《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六门课程所对应的能力分别是商务谈判能力,英语口语能力,笔译能力,口译能力,熟悉贸易实务知识,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其中7所开设了商务谈判,16所开设了商务口语,14所开设了国际贸易,2所开设了进出口业务模拟,13所开设了口译,12所开设了笔译。其中,商务谈判、进出口业务模拟和商务笔译这三门课程是我院没有开设的。

2.主要专业课程。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谈判是指不同的经济实体各方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满足对方的需要,通过沟通、协商、妥协、合作、策略等各种方式,把可能的商机确定下来的活动过程。英语谈判旨在用英语介绍各种主要外贸业务环节的谈判语言、谈判技巧、专门词汇的使用等,使学生达到能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的目的。学习该门课程需要有良好的英语听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商务英语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方式,将所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通工具。

商务笔译:是通过笔头,即书面或文字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英语笔译主要讲授英语笔译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笔译技巧,通过反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英译汉,汉译英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畅地进行英汉互译。

商务英语口语:口语主要以说为主,区分英音和美音,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对日常生活话题的口头表达能力,检查学生的语言基础,考核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熟悉进出口贸易的履行程序及各个环节的作用能较好地完成一项进出口合同交易。在模拟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在外贸业务开展过程,对知识点的掌握、相关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今后应完善的地方。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还可以体会到:沟通与协调能力的锻炼、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培养工作中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诚信意识在外贸业务中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贸易实务(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实务是集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法律、惯例于一体的一门实务性课程,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政策、法律法规、惯例,并掌握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方法,具备分析和处理国际贸易实务问题的能力。

二、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

主要针对上述六门课程,我们对企业要求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中贸联实业有限公司、江苏晨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菲妮迪国际时装有限公司、世通(北京)出入境股份有限公司等54家专营外贸公司、以及惠普、北京舒克兰科贸有限公司、杰特电子实业(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索非雅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华日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香港非铁有限公司等62家非专营外贸公司对商务人才的要求的调查,在公司的挑选上,主要是运用随机抽样法,所抽样本遍及全国各地,具有一定代表性及客观性。所调查的企业对上述6种能力的要求数据统计分析如下表所示:

通过对人才市场及多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外贸行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概括如下:从学历和技能两个方面来看,企业更看重技能。在招聘过程中,企业不单单考核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诸如日常工作中的公文写作技能、接人待物的技巧、如何与人有效合作等等。如需选派驻外机构的人员,企业看重的是该员工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业务拓展的能力。在问及企业人才的需求时,更多的企业强调的是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基础厚实,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过硬;另一方面要具有商业企业运营的各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仅能做进出口业务,还要在拓展市场方面,诸如产品开发、广告策划、维系老客户、赢取新客户等环节也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外贸企业的本土化和内资企业的国际化,企业对具有较强的外语口语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需要尤为迫切。无论是对专营外贸企业还是非专营外贸企业对英语口语能力都有普遍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

2.企业对熟悉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是普遍的,仅次于口语交流能力。在外贸企业中占44.4%。非专营外贸企业中占51.6%。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

3.良好的商务谈判能力能更好地为企业自身创造机会和赢取利益。调查数据显示:20.4%专营外贸企业和19.4%非专营外贸企业对商务谈判能力有较高要求。

4.调查结果还发现,31.5%的专营外贸企业和30.6%的非专营外贸企业要求员工熟悉或者能熟练操作外贸(进出口)程序。

5.口译、笔译能力在市场需求中所占的比例不如口语能力,国际贸易能力,但也体现出了市场对翻译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

四、结论

通过各高校和各企业的调查分析,结合本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英语能力和商务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开设《商务谈判》、《商务口语》、《商务英语口译》、《商务笔译》、《国际贸易实务》和《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International Trade)这六门课程是必要的。这些课程能满足企业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的双向型人才的需要。我院将依据此次调查结果,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删除一些在内容上重复的课程,增加《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口译》这三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进一步完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贺川生,肖云南.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2] 张毅达.第五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万惠蓉

上一篇:人力资源外包促进医疗保险论文下一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