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责任德育意识调查论文

2022-04-28

大学生责任德育意识调查论文 篇1:

高职大学生德育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整体不佳,存在一定的道德失范现象。高职大学生德育档案主要记录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道德教育的经历、表现和结果。高职大学生德育档案建立与管理有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用人单位的招工工作,有利于国家的助学贷款工作。建立起真实、有价值的德育档案应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动态管理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大学生德育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应当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德育档案基本业务环节的相关制度建设,提高德育工作人员档案业务素质,加强德育档案的网络建设。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德育档案建立;管理制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管理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880130)

作者简介:朱平,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

目前,在校高职大学生数量已经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把高职大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以及应试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其他方面原因,我国高职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整体不佳,存在一定的道德失范现象。

一、高职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学习方面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习好的同学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再加上有些高职大学生在中学就养成了不认真学习的习惯和高职院校教育方法存在一定问题等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学习不认真,上课迟到、旷课现象屡有发生;有一些大学生在课堂内不尊重老师的教学劳动,讲话、睡觉和玩手机;有许多大学生作业相互抄袭,论文在网络上下载资料拼凑,考试作弊,等等。

(二)生活方面

在西方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目前有一些大学生不顾及家庭的现实情况,盲目攀比和高消费;一部分大学生忘记了国家和父母亲寄予他们的希望和自身的使命,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把恋爱当成儿戏,玩弄感情;有的大学生在恋爱中不讲社会公德,在校园和食堂甚至教室,举动过于亲密;有的大学生沉迷于恋爱,荒废了学业;有些大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等。

(三)就业方面

西方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大学生就业不能依据社会、自身的情况从实际出发,而是好高骛远,只想找舒适、安逸和高工资的收入。有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制作的简历不真实,存在一定的造假情况。有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遵守工作纪律,随意跳槽。更有甚者在家偷懒不愿意找工作,成为“啃老族”。

“德”是人才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面对大学生存在一定的道德失范现象,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从管理制度建设人手,建立大学生德育档案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高职大学生德育档案建立与管理的意义

大学生德育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基本信息,参加各种道德教育活动的表现,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经历,一些高尚或低劣的道德行为等。大学生德育档案主要记录大学生在大学生期间接受道德教育的经历、表现和结果。建立大学生德育档案有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用人单位的招工,有利于国家的助学贷款工作。

(一)有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

1.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遵守法制和道德准则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考虑问题往往是以利益为出发点。大学生道德的缺失往往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利益而忽视了相应的道德规范,例如,大学生在招聘简历上造假、欠贷款不还等,而建立大学生德育档案,并把德育档案作为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依据,那么这样可以让那些道德行为表现良好的同学在校内评优、学生干部竞聘和就业等方面取得优势,保护了他们的利益,在这种氛围的引导下,大学生必然从重视自己的德育档案而重视自身的道德行为,达到了“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实化于行”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2.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目前在高校德育中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德育工作者不能全面、真实了解每个大学生的道德表现,这样就会造成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从而造成德育工作实效性不佳。而通过德育档案的建立,可以让学校较好地了解每个大学生的道德表现,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实行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德育效果。

3.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德育档案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德育档案的建立过程中,需要班主任、辅导员等相关人员依据大学生的德育的相关信息填写相关记录和相关管理人员签字盖章,这样可以强化相关人员的育人意识,有利于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

(二)有利于用人单位的招工工作

当前,大学生求职造假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据《上海大学生求职路径调查》提供调查的数据:42.4%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过违背诚信的行为。其中13.3%在面试时夸大自己的能力,还有11.1%曾在简历上作伪。[2]在这种状况下,招聘单位就很难根据大学生的简历而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用人单位的招工工作。建立大学生德育档案,用人单位就可以参考德育档案而了解大学生的一些真实情况,从而有利于用人单位的招工工作。例如,北京物资学院为学生建德育档案已经5年。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小静介绍:我们主动提供德育档案给用人单位,用事实说话,让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和学生表现,从而对学生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增加认同感。[3]

(三)有利于国家的助学贷款工作

目前,我国还存在几百万贫困大学生,他们需要助学贷款的帮助,可是由于缺乏对大学生信用的评价可靠依据,国家的助学贷款工作出现一定问题,有少部分道德品行低下的大学生,有能力偿还贷款而不还,这样影响了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的政策。因此,建立德育档案可以帮助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道德状况,为银行发放助学贷款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让那些道德素质高的贫困大学生顺利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三、高职大学生德育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公正原则

德育档案具有重要价值,高职大学生德育档案的建立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了让德育档案发挥应有的价值,需要客观公正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德育的相关表现,学校一般不需要对学生的德育表现给与评价,只需要如实记录学生的德育表现。同时,要把每个学生的认证记录进行公示,学生对认证记录有疑问者,可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关部门再进行调查核实,以确保客观公正原则。

(二)全面真实原则

大学生德育档案反映的内容,既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关系到用人单位的利益。这就要求大学生德育档案既要全面具体,又要真实可靠。全面具体是指档案反映的内容要全,要严格按德育档案收集制度规定的范围进行收集,在德育档案中既要记录高职大学生表现好的方面,同时,也要如实地记录大学生表现不足的方面。真实可靠是指档案反映的内容要客观实在,不存在虚假的内容。

(三)动态管理原则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上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大学生德育档案建立要坚持动态管理原则。也就是要依据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变化,做好相应的档案工作,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德育档案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让学生的德育档案能够全面及时反映大学生的德育和道德修养状况。

(四)正面引导原则

大学生德育档案的建立是对大学生管理创新的一个探索,其目的是通过德育档案的建立和公示,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要在坚持全面真实原则的基础上,要把大学生一些高尚的道德表现,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记录在案。同时,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就业推荐等方面要优先考虑这些大学生,这样不仅给予这些学生一定得精神激励,同时,让他们获得一定的实际利益,这样可以比仅仅给与一定的精神激励会更好地发挥德育档案的正面引导作用。

四、高职大学生德育档案建立与管理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德育档案基本业务环节的相关制度建设

作为学校档案的一部分,与其他档案工作一样,大学生德育档案也要具备相应的基本业务环节。因此,就要相应的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其细化到立档部门和立档人员的岗位职责中,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4]

(二)提高德育工作人员档案业务素质

大学生德育档案主要由学校德育工作者来完成,而德育工作者往往缺乏一定的档案业务素质,因此,需要对必须对每个德育工作者进行相关的档案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组织他们学习好、领会好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相关业务要求,为大学生德育档案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德育档案的网络建设

德育档案的建立是为了使用,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高职院校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及时充实和完善相关信息。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及时了解自己的德育状况,用人单位与银行以及其它关心大学生德育状况的部门和个人,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相关德育信息。

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不仅取决于对大学生的相关道德教育,同时,也依赖于对大学生的科学管理。对大学生德育信息进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档案管理制度,既可以让大学生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又可以为学校下一步开展德育工作而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德育档案建立与大学道德教育的结合,可以实现管理刚性约束和德育柔性引导相统一,促进了大学生道德他律和自律的融合,从而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朱珉迕.大学生求职不惜简历造假 近九成人称必须包装自己[EB/OL].(2010-12-15)[2013-3-16].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kj/201012/t20101215_2853415.html.

[3]赵正元,李源.大学生的“第三本证书”——北京物资学院建“德育档案”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纪实[EB/OL].(2010-4-3)[2013-03-16].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204/t20120403_486390.html.

[4]谢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兰台世界,2006(20):47.

[责任编辑秦涛]

作者:朱平

大学生责任德育意识调查论文 篇2:

从伦理维度看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摘要】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需要深入责任意识的本质,指向伦理维度;而在大学阶段个体从“家庭成员”向“社会公民”的角色过渡,又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的伦理特殊性,这就涉及到其责任意识的再造、深入发展过程;所以,对于各个大学来说,既要承前启后,做好“家庭”向“社会”的角色转变责任意识教育,又要开创未来,树立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关键词】伦理关系;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流社会群体,普遍拥有较高的知识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他们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也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群体的特殊使命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自我担当的能力和正确的责任意识。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自身意义感的丧失、自身行为的放纵、对社会义务的冷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等现象却日益加剧,这些都突显出中国当代大学生使命感的弱化和责任意识的缺失。加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而反观中国大学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大多是一些对象化、教条化、口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责任意识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只有认清责任意识的本质,从大学生群体角色转变的特殊性入手,才能更好的实现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构建更加合理健全的教育体系。

一、责任意识教育指向伦理维度的必然性

康德说,“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责任意识不仅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更是属于道德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呈现。人的这种责任意识体现于人们平时的各种道德行为当中,它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

责任意识的道德属性是和人的社会本质是分不开的。人在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类生命本质要求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就必须有“规定”、“使命”、“任务”。也就是说,健全的责任意识要求必须做到对自我负责,也要对“他者”负责。这个“他者”,可以是具体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对象化的总和,如家庭、集体、社会、民族等等。所以,责任意识实际上建构在一种“关系”之中。另一方面,责任意识的建构离不开责任意识的教育。人们通过教化从自然人逐渐向社会人过渡,责任意识的构建和健全也需要通过一个不断教化并且进行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而最终得以完成。人们的这些教化活动在一个关系共同体中,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得以发生和实现。

责任意识不仅是树立“对自我负责”,“使自身不受到伤害”的自我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对家庭、集体、社会的承担意识。

所以,对于作为被视为“人生转折点”的大学生活而言,各高校对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流群体又有着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轨迹,正确的进行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首先要认清楚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伦理特殊性

大学生活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一次全面接受集体检验的体验,也是其走向社会前对自我意识审视、反省、再造的阶段。大学是从个体家庭生活模式到社会生活模式的过渡阶段。

(一)角色转变:从家庭成员到社会公民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生活模式大多为“家庭-成员”模式。也就是说,个体在自我意识中更多的是认为“我”是家庭的一员,而较少的把自己自觉的看成社会的公民。进入大学以后,个体主要面对的将不再是和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而是各种素不相识的社会个体。在“家庭-成员”的生活模式中,个体的责任对象主要是自身和其他家庭成员。在这样的模式中,血缘关系使得责任意识中更多的包含的是一种“宽容”和“爱”的情感;而一旦进入大学,朝夕相对的同学之间要求得更多的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大学生个体作为“幼”辈,在责任体系中往往处于被“保护”的地位;而在“社会-公民”模式中,大学生主体与主体之间却要求一种“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具有平等的责任义务。

显然,两种角色所要求的责任是不一致的,个体在进入大学之始,若不能及时的进行角色的转变和调整,两种生活模式中的不同角色要求便会在个体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行为中产生冲突。大学所承担的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便要求正确引导学生加快这种角色转化,加强对同学、对学校等社会意识的培养,使之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二)责任意识缺失:前期责任意识教育的缺乏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便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化转变和教化,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形成自我对“责任”的一些认知和意识。

然而,这种学习过程更多是接受对各科基础知识的灌输,而不太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教化。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多半来自于家庭教育。正如前文所说,在以血缘关系为轴心的“家庭-成员”的模式下,作为“子女”角色的大学生个体更容易被宽容、被原谅,往往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意识大于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意识。由于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特殊家庭环境和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日益迫切,很多子女把这种爱理解为了一种“理所当然”。加上基础教育阶段对这种责任意识教育的忽视,很多大学生缺乏一种家庭责任意识或者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家庭责任意识。不仅对自身的行为任性放纵,也缺乏对父母、亲人的关心和爱护。这与当代中国大学生中自私、人际关系冷漠等现象有直接的关系。

这些现象不是进入大学以后才产生的,然而却是大学教育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每个大学的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模式、作息规律等等,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对立或者冲突。对于各个大学来说,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必然要求引导主体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会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树立对他人的责任意识。

(三)面向未来:民族责任意识的建构

黑格尔说,民族是一个“伦理实体”。每个人的最初和最终归属都必然是他的民族,这种归属被黑格尔看做是一种“悲怆情愫”。反过来说,每个人无论有怎么样的不同,最终都从属于他的民族,都要担负起民族的建设大业。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只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最终要承载的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大学生不仅是社会的公民,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大学生不仅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未来负责。大学是个体从“家庭”迈向“社会”的阶梯,也是重树、再造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所以大学中的责任意识教育又必然要求面向未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在和平年代,那种民族危亡时的为国捐躯很难实现,也得不到当代大学生的共鸣。它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坚定的民族信念和爱国信仰。

三、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伦理导向

责任意识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更指向“人之德性”的道德领域。责任意识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伦理意识而不是强制规定,是被康德称之为“心中敬畏”的神圣道德法则之一。也就是说,责任意识是一种由内向外、由认识到实践的实现过程。所以,责任意识教育也应该以主体为出发点,把责任作为一种德性,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责任是一种德性:教育的出发点

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从自身出发,尽心、知性、知天下,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所谓“修内安外,成人之道”,即是说,人生完美境界的造就,既需要内在修养,又需要外在事功。但“成人之道”的出发点在于“修身”,最终的目的则是成就外在的事业。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责任的认识就在于强调对自身的修炼,即所谓内省而“自知”。反观现在的大学思想教育课程,多过于教条化、书本化,而脱离了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首先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个人内在修养。

修身是一种以“立德”为本的责任意识培养。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客观的认清事物的本质,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自省意识,实际上是要大学生对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言行树立一种责任意识,要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负责。而一旦同学间出现矛盾、分歧,也要从自身入手,首先站在客观的立场审视自己,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才能培养出宽容大度的个人气质。中国有“仁者爱人”的道德传统,各高校也应当引导当代大学生注重自身教养的修炼,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成才,先成人”,大学的责任意识教育应该以德性教化为基本出发点,首先使大学生成为有担当、有使命感之“仁人”,再谈技术能力专业方面的知识传授。

(二)民族责任意识的树立:教育的目的

大学阶段处于家庭成员向社会公民角色过渡时期,所以要求各个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公正”、“正义”的道德情操。而作为民族的一员,其最终的伦理归宿却是整个中华民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又必须具有民族责任意识,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作为一个社会人,大学生必须学会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还必须要对国家的未来负责,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所以,大学的责任意识教育必须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观念和热爱国家的民族意识。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中要适当的增添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内容。而这两项内容也不应该是空洞的口号式宣传,而应该结合实际、结合时代为学生做生动而具体的介绍。在和平年代,民族危亡时的为国捐躯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但是中国在各方面发展取得的成就却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加强民族荣誉感,必须与实际结合,事实求是的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材料,让其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祖国,树立民族发展的责任意识。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诚信”的意识。中国向来注重“利益”关系,强调重义轻利的气节。在面对一些利益诱惑时,大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判断意识,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目前,高科技犯罪正成为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这与当代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一定要与时代结合,制定一套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体系,而不应该是一些空洞的教科书式的思想教育。

(三)责任意识见之于行为实践:教育的转向

责任意识,不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而是具体的体现在平时的行为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是让他们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注重对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

大学的责任意识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其责任意识,比如引导灌输爱护环境、节约低碳的生活理念等等,从身边的小事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尽可能使学生从实践中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民族使命。高校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其通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等多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责任意识。学校还应与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合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创业教育、现代科学应用教育等,进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责任意识。同时,高校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权责条例,明确权责等行为增强学生承担责任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承受。

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改革之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脱离了责任意识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回归其伦理本质,才可能从根本上做好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为大学生德育培养提供一种可能性途径。

参考文献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3]王晓虹.道德贵任:高校道德教育内涵的倾斜点[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75.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王键.简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N].光明日报,2008,7.

[7]孟彦乔.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感”表现弱化的理性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6.

[8]甘荫全.陈纯馨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及纠正[J].2010,06.

作者简介:

王岚(1982-),女,湖北荆门人,中共党员,助教,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亦佳(1986-),男,江苏泰州人,中共党员,南京财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王岚 张亦佳

大学生责任德育意识调查论文 篇3:

浅谈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

摘 要:国家责任意识是大学生不断奋斗、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的精神动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从当前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中可以发现,高校存在培养理念脱离实际、培养环节衔接不紧、培养内容陈旧落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等多个问题,缺乏科学性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提升。为此,高校要针对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采取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手段,帮助大学生增强国家责任意识,进而更好地实现个人梦和中国梦。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高校教育;培养策略

国家责任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1]。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一方面国家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但是另一方面,侮辱、诋毁国家的言论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不断发展的动力,所以他们是否具备强烈的国家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发展。因为高校的不重视,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极度缺乏。再加上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让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培养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全球一体化发展削弱了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

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极大转变,经济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而且西方国家也利用各种方式在我国鼓吹资本主义思想,传播西方的价值理念和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也因此遭到了极大削弱。而且大学生缺乏充足的社会经验,很容易被这些思想诱惑。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培养就会越来越难。

(二)网络飞速发展消解了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渐得到了普及,并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首先,从网络的特性来说,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娱乐性等多种功能,所以很容易吸引大学生。其次,网络的出现让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因此,不法分子得以利用这种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在网络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相互交融,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在这一过程中被不良思想诱导。再加上大学生尚未形成完全成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很容易在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形成错误思想。由此可见,网络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所以培养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刻不容缓。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7年考察北京大学时曾说,当代大学生,每一個人都应当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并且要忠于祖国和人民,拥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意识,扎根祖国,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为祖国做贡献。当代大学生是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的掌握者,也是推动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是一项极为困难的挑战,需要高校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

(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精神方面的需求有了更高要求。以大学生为例,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将自己的需求转向了精神方面,但是精神文化又充满了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很容易出现偏差。为此,国家要积极帮助大学生培养国家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地学习和工作。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都会有所提升,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

二、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重要场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却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可见,高校对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存在很大问题。

(一)教育理念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

教育理念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培养的问题之一。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导致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其他的知识教育并不相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道德修养的存在,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如果教育理念不从学生生活出发,就会导致国家责任意识培育过于空洞。这种脱离主体和实际的教育,必然不适合学生。而且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区别,学校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自然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3]。

(二)教育环节衔接不紧,缺乏系统性

教育环节衔接不紧、缺乏系统性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培养的第二个问题。因为国家责任意识是一种无形的思维意识,所以培育过程是漫长的和循序渐进的。如果急于求成,反而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从培育情况来看,国家责任意识的完全养成,需要经历多个环节,而且需要心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互通。如果忽略任何一个层面或者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成效。但事实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无法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再加上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缺乏系统性,最终影响了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教育内容陈旧落伍,缺乏全面性

教育内容陈旧落伍、缺乏全面性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培养的另一个问题。教育内容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责任意识培养的直接参考,教育内容将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但是从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来看,可以发现教育内容过于陈旧。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学习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4]。教育内容缺乏全面性也是一个问题。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德育教育,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国家主权、民族意识、文化自信等内容上。这样一来,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四)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

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也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培养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责任意识培育时都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灌输式教学,严重消耗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进行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非常有必要,但是不能因此忽略学生的个性。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因为对国家的政策不够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相关内容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最终导致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培养存在严重不足。

三、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贴合实际,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高校首先需要贴合实际,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5]。在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育理念极为重要。为此,高校要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做到贴近学生,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原则,关注其心理变化和认知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其次要做到贴近生活。因为生活是教育的来源,只有从生活出发,才能让国家责任意识教育更加人性化,进而提升高校的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教育效果。

(二)培养情感,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要注重情感教育,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情感是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体验。注重情感教育,就是要为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教育奠定情感基础。爱国主义情感是国家责任意识的核心,为此,高校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因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学校要通过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情感基础,进而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更好地开展国家责任意识教育。总之,教育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并且要具有针对性,要紧密结合本校学生国家责任意识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

(三)整合资源,补充教学内容

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还要整合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存在缺陷,落后、片面,导致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一直存在缺陷。为此,高校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丰富当前的教学内容。一是要进行国情教育。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所以学校要注重国情教育,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识。二是还要进行国家主权教育。国家主权教育是国家责任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维护国家主权是每一位国人义不容辞的事情,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自觉维护国家主权。

(四)创新发展,创造多元的教学方式

要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还需要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原有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必不可少的方式,因为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知。但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为此,高校需要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爱国主义和国家责任意识的认知。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6],通过网络教学资源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以一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国家责任意识培育,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不断学习提升国家责任意识,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才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动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杰.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2]王学俭,张羽茜.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13-17.

[3]彭婷,彭辉.浅谈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研究[J].轻工科技,2018,34(11):194-195.

[4]陈婷.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以四川部分高校为例[D].西华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5]王永和,李玉华.民族院校大学生国家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117-120.

[6]郭紅彦.新时期对大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4):115-116.

(责任编辑:李凌峰)

作者:陈荣光

上一篇:生理学知识竞赛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时事政治视域下高中政治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