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保障患儿健康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的探讨眼科疾病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个性化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负面情绪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基础护理保障患儿健康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础护理保障患儿健康论文 篇1:

浅析护理干预对60例ICU患儿家属焦虑心理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ICU患儿家属心理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60例ICU患儿家属作为试验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焦虑分值的变化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经调查显示,ICU患儿家属均存在心理焦虑。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焦虑程度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观察组焦虑分值下降程度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ICU患儿家属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使其心理焦虑程度明显降低。家属配合护理工作的主动性显著提高,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利于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 护理干预; ICU患儿家属; 焦虑心理

儿童重症监护室(ICU)主要是急、危重患儿的特殊治疗及抢救的场所,在儿科日常的危病抢救治疗中起重要作用。ICU拥有先进专业的儿科知识、技术以及医疗设备,主要负责给予危重患儿及时、系统、全面、严密、持续的监护及救治[1]。但由于ICU不允许家属探视,阻断了患儿家属对其病情的知悉,加之患儿入院时病情危重,引起患儿家属发生心理焦虑。现代护理模式提倡人性化护理,不但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全身心、全方位的护理,而且对患者家属的支持和关爱也要加强[2]。家属的支持能够帮助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促进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护理干预对患儿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本文选取60例ICU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60例ICU患儿家属作为试验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2~40岁,平均(28.34±6.13)岁;其文化程度为高中或高中以上。对照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4~42岁,平均(29.42±7.34)岁;其文化程度为高中或高中以上。两组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焦虑评分量表对患儿家属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包含20项描述题。以焦虑评分量表主要统计的指标之和为总分,对每个项目的得分进行汇总,得出粗分。将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获得标准值,或通过查表进行相同转换。焦虑评分量表标准分界值是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2.2 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为患儿住院在ICU后,护理人员应在病房外对患儿家属做常规介绍,如ICU的环境、患儿探视制度等,并且告知其每天探视时间为30 min。在探视时间内,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的问题及需要给予答复和解决[3]。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主动接触患儿家属,对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把患儿病情和转归向家属予以说明[4]。在家属每天探视时,为其讲解患儿的病情变化,主要内容有病情、皮肤、进食、大小便等情况。允许患儿家属指导护理患儿,减少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将患儿监护人或其他家属的电话填写在护理记录中,必要时有效利用[5]。当患儿病情变化、需进行特殊检查及用药时,及时告知其家属。根据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解答,以便及时消除其心理困惑和担忧,排除其焦虑及不安的情绪。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使其家属了解参与到患儿的康复工作中。给患儿家属讲解自我调整和宣泄情绪的方法及技巧。并将有效的联系电话留给患儿家属,确保能随时通过电话帮助其家属解决问题[6]。采用图片、录像或口头宣传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使患儿家属充分的了解ICU环境的特殊情况。对其耐心解释限制探视的原因,为其讲解医师及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和ICU收费的标准。把口头宣教内容结合ICU实际环境的图片制成宣传片,发放给每个患儿家属,使其对患儿在ICU治疗及生活情况有清晰和完整的感性认知[7]。

1.3 护理干预效果判断标准 恢复正常:护理干预后焦虑分值低于50分;显效:护理干预后焦虑分值下降20分及20以上;有效:护理干预后焦虑分值下降10~20分;无效:护理干预后焦虑分值下降少于10分,没有变化或者分值升高。总有效率=[(恢复正常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分值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焦虑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不同方式的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的焦虑分值均显著下降,和护理干预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分值下降程度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干预效果比较 两组患儿家属在护理干预后焦虑程度在2~3 d内均有减轻。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ICU住院患儿病情较为危重,一般属于急性脏器衰竭,短期时间内极易出现多脏器衰竭[8]。由于患儿病情危急易给家属带来沉重打击,导致家属心理承受较大痛苦和压力负担。这种负面的情绪心理是因为在ICU的患儿和普通病房的患儿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由于治疗环境比较特殊,并且要加强交叉感染的防护,还要避免各种抢救和处置的时候受到患儿家属的影响,因此ICU规定患儿家属不可以陪伴患儿。患儿家属由于以往对患儿的照顾发生转变,对陌生环境和突然的缺失产生不适应感,容易导致其紧张不安、心理焦虑等不良情绪。每天承受的高额医疗费用,使患儿家属产生极大的经济负担,对其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患儿家属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情况不了解,对于疾病的预后不能予以确定,不能预测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并且严重情况还会导致患儿家庭出现破碎等,都会对患儿家属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以上几点因素均会对患儿家属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在焦虑比例中比重较大。

患儿家属的不良心理易产生护患之间的纠纷,长期住院的ICU患儿家属有一半以上和护理人员发生过冲突的行为[9-11]。过度的焦虑心理刺激可造成患儿家属的行为出现异常,部分患儿家属由于过度的心理焦虑而发生晕厥现象。患儿家属情绪不良和对治疗的疑虑和不信任,易导致医疗纠纷。过于焦虑产生心理刺激使其家属行为过于异常,如出现晕厥,失去理智,不按医院规章制度,不听医护人员的劝阻强行闯入ICU,对护理人员不尊重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医师及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治疗和抢救。因为对治疗和护理人员的不信任心理因素作用,部分患儿家属会特别的多疑,不能够正确的对待现实,对ICU护理人员的工作付出极为不尊重,并且有些家属还会变本加厉,对护理人员大呼小叫,言语比较尖锐刻薄,不能听从护理人员的解释,甚至还会对护理人员进行投诉,威胁或恶意中伤。心理护理是缓解这些现象的重要护理方法和手段。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院应该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扩展现代护理的理论知识,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的认知,使其能够对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意识有所提高,并且认真贯彻到护理工作中去。在增强对危重患儿的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还应该尊重患儿家属,由于患儿家属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护理情况,还会关注护理人员是否在护理患儿时耐心、主动、及时,是否真心关心患儿。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的微笑,同情安慰的语言对患儿家属予以安抚,使其感到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因为沟通问题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使病房管理的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因此,护理人员要尽最大努力站在患儿及其家属的角度上,对患儿家属详细解释患儿病情,并且换位思考问题,获得患儿家属的信任。以此为基础,主动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较为有力的心理支持,并且保障患儿家属的权利,以免患儿家属对治疗和护理人员产生误解,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护理人员还需运用灵活的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及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对于不同的患儿家属,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并指导和鼓励患儿家属倾诉其内心的心理感受,发泄心理焦虑。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或预防这些现象的发生。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的心理知识和语言技巧使其家属了解孩子病情状况,给予有利的信息支持[9]。信息支持能够满足家属内心的需求,使其焦虑感得以缓解,恢复理智和判断能力,从而促进其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让患儿得到家属的支持鼓励,增加治疗信心。护理人员在了解患儿家属内心的焦虑后,可根据不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保证家属心理状态的良好与稳定,降低患儿家属心理焦虑程度[12-14]。

通过以上两组试验对比,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患儿家属的心理焦虑程度,使其对医师和护理人员充分的信任和配合。强化了医护和家属间的关系,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进而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对治疗和抢救患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秀艳,史磊,栾云洋.ICU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2011,11(11):2600-2602.

[2]钟秋梅,高明榕,王越秀.对SICU患者家属探病时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3):1170-1172.

[3]刘辉,王丽姿.重危患者家属需求与护士对家属需求认知的差异[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2(6):62-65.

[4]徐颖,张磊.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1,9(7):1751-1753.

[5]漆平,徐碧英,凌其英,等.儿科监护室优质护理指征: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观点调查[J].四川医学,2011,32(12):2038-2040.

[6]朱媛媛,杨小红,陈霞.浅析护理干预对PICU患儿家属焦虑心理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2(17):104-106.

[7]梁涵岚,李海玲.浅析家属陪护促进患者康复的正性心理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10,16(6):43-45.

[8]阎金苓,李旭.儿科重症监护中患儿家长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600-2602.

[9]徐颖,李文欢,姜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辽宁医学杂志,2010,23(5):268-270.

[10]李杰,罗敏,周惠芬,等.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J].中外医疗,2010,8(1):139-141.

[11]苏晓光,巴明,吴海苗.改进ICU患者家属探视管理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92-94.

[12]陈献,李立平.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患者家属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2(1):15-16.

[13]王文茹.ICU患者亲属支持干预及干预源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0,17(5):515-517.

[14]郭爱敏.信息支持对危重患者家属焦虑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6(3):153-155.

(收稿日期:2013-06-18) (本文编辑:王宇)

作者:杨丽艳 龚美红 宋清艳

基础护理保障患儿健康论文 篇2:

眼科患儿护理干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眼科疾病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个性化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负面情绪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结果 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32%)虽略高于对照组(87.10%),但两组对比结果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仅为9.68%,显著低于对照组22.58%;研究组患儿护理后心理负面情绪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眼科疾病患儿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临床护理,可显著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负面心理情绪,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 眼科疾病;儿童;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眼科疾病均属于临床常见儿科病症,其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未及时处理将可能导致视力受损,甚至发生失明等严重后果,影响患儿生活质量 [1],对此类患儿进行正确治疗基础上加入合适的护理措施是保障其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我院2013年1~12月前来就诊的眼科疾病患儿给予临床研究,探讨眼部肿瘤和眼眶疾病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为提高此类患儿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2例眼部肿瘤和眼眶疾病患儿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4~12岁,平均 (8.25±1.17)岁。疾病类型:眼眶肿瘤21例、神经纤维瘤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9例、横纹肌肉瘤3例、眶内血管畸形2例、眼眶骨折15例。将62例眼科疾病患儿分为研究组 31例与对照组 3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眼部肿瘤或眼眶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不大于14周岁;③无精神类疾病、其他恶性肿瘤疾病;④于本次发病前无遗传性疾病、畸形等;⑤无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⑥患儿及其家属均可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依从性良好,可顺利完成本次研究所需任何调查问卷;⑦患儿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1.2.2 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自身实际病情选择正确手术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预防、饮食护理、给药护理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配合基础上加入个性化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负面情绪(焦虑、抑郁)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 常规护理措施 ①详细询问患儿既往病史、本次就诊原因、症状及相关情况,对患儿机体状态进行评估;②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术前准备工作,如给予各项临床检查、药物及器械准备等;③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实际病情及将要实施的治疗与护理内容,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可适当例举临床成功治疗病例,增强患儿及家属自信心,提高其积极性;④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暖,术中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操作,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其进行处理;⑤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定期对空气、地面及物品消毒,防止院内感染,维持适宜温度及湿度;⑥术后去枕平卧,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及时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⑦给予必要的饮食指导,饮食原则应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进食膳食纤维预防便秘;⑧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止血药、能量合剂及眼部用药;⑨严密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手术野是否发生渗液、渗血等异常情况,主动询问患儿是否出现头痛、眼痛等症状,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⑩给予必要的生活指导,重视眼部卫生及清洁工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4 个性化护理措施 ①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创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病房应以暖色调为主,放置形象可爱的卡通人物,将病房创造成儿童乐园,改变其以往对病房的负面印象,有利于其尽快融入医院环境,转移由于疾病所致生理及心理伤害;②患儿初入院时应带领其尽快熟悉院内环境,为家属讲解入院治疗相关规章制度,使患儿及家属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由于陌生环境所致紧张、恐惧心理;③入院后根据各病房患儿年龄评选室长(评选时应酌情考虑患儿病情),制定儿童眼科病房室长责任制度,告知其担当室长后应负责任,除应以身作则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外,还应协助护理人员完成病房其他患儿治疗与护理工作,维持良好的病房秩序;④根据患儿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如积极配合医生及护士工作可获得小红花、糖果等奖励,若排斥、抵触治疗与护理则应受到相应批评及惩罚;⑤尽量简化各项手续,提出优先入院、提前预约等优化措施,减少患儿等待时间及就诊困难;⑥若患儿行动不便需检查前一天将轮椅、平车等辅助工具送至病房并做好物品使用登记;⑦制定儿科眼科疾病常见检查合理排序表,对可同时检查项目进行归类,将不宜同时检查项目进行区分;⑧检查前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将要实施的辅助检查名称、内容、目的、注意事项(空腹等),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检查工作,提高其积极性,消除由于不了解检查内容及目的而导致的紧张、恐惧心理;⑨需病房外其他科室检查时,应由同一名护理人员完成患儿接送工作,增强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信任感及满意度,获得检查结果后应详细讲解相关数据,消除其负面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⑩由于大多数患儿活泼好动,或对穿刺产生恐惧,因此易出现穿刺失败情况,护理人员应指导患儿家属积极配合穿刺工作,提供音乐、书籍、玩具等物品,分散患儿注意力,给予适当语言鼓励,提高患儿接受治疗自信心;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完成后,由于患儿大多活泼好动,因此应给予必要的固定措施,若患儿体表油汗较多,可适当加固胶布,必要时可使用小绷带固定以免脱落。

1.2.5 效果判断标准 ①满意度: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效果、服务态度、护理措施等,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越高;②临床疗效:根据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判断其治疗效果,即痊愈(经治疗后各项临床表现均消失或显著好转,临床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各项临床表现均好转、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无效(经治疗后各项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均未好转甚至加重);③心理抑郁: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2]评价患儿护理前后心理抑郁变化情况,共27条目5个分量表,即低自尊、快感缺乏、低效感、负性情绪以及人际问题,满分54分,分数越高则患儿抑郁情况越严重;④心理焦虑:采用儿童焦虑情绪障碍筛查量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2]评价患儿护理前后心理焦虑变化情况,共41条目123分,分数越高则其焦虑情况越严重。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做好相关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不同护理措施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见表1。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由表1可知,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32%)虽略高于对照组(87.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

见表2。

由表2可知,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仅为9.68%,显著低于对照组22.58%(P<0.05)。

2.3 负面情绪

见表3。

由表3可知,两组患儿护理前心理焦虑、抑郁情况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不同措施护理后,两组患儿心理焦虑、抑郁情况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

2.4 满意度

3 讨论

研究表明[4],眼科疾病主要包括眼眶骨折、神经纤维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可损害患儿眼球,使其视力下降、眼球突出、黑影甚至失明,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生活结构改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眼科疾病患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5-6]。

研究可知[7],眼部肿瘤属于严重致盲、致残疾病,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措施,及时清除病灶是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但术后玻璃体脱出、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眼眶疾病主要由外伤引起,但眼部具有特殊解剖结构,若围术期处理不当将增加致残及降低视力发生率。研究显示[8],儿童认知能力较差,发生疾病或病情变化后无法及时自知,部分患儿由于年龄较少无法主诉感受帮助医生及护理人员及时判断病情,此外,儿童大多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无法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部分患儿由于成长过程中的不正确引导,对医护人员具有抗拒、恐惧心理,治疗依从性较差,对临床救治工作造成一定困难。研究表明,对眼科疾病患儿进行治疗时,若患儿依从性及积极性较差,则可直接对其疗效及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患儿负面情绪是保障其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已引起广大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此外[9],由于患儿家属大多未能全面掌握眼眶疾病及眼部肿瘤相关知识,且过于关心患儿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及疗效,因此护患关系较为紧张,护患纠纷发生率较高。

根据患儿年龄特点,创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可缓解患儿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儿心理舒适度;为家属讲解入院治疗相关规章制度,可消除家属及患者由于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恐惧心理;入院后根据各病房患儿年龄评选室长,制定儿童眼科病房室长责任制度,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维持良好的病房秩序,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指导患儿家属积极配合穿刺工作,提供音乐、书籍、玩具等物品分散患儿注意力,可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措施的满意度;简化各项手续,制定儿科眼科疾病常见检查合理排序表,给予辅助检查宣教,可提高护理服务效率,缩短检查结果开具时间,为临床治疗赢得最佳时间,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完成后,给予必要的固定措施,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可降低眼压高、感染、眼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研究显示[10],眼科疾病患儿在进行临床正确治疗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可显著提高其预后效果。本文研究可知,对照组眼科疾病患儿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配合,对其临床疗效并无较大影响,且心理负面情绪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的研究组且研究组负面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更为理想,患儿家属满意度较高,与郭燕红[11]等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眼科疾病患儿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临床护理,可显著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负面心理情绪,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雪飞,冯慧萍,冉敏,等. 125I巩膜敷贴器联合化学疗法治疗7例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0(7):526-527.

[2] 王爱民,刘芳艳,伍美. 个性化护理管理在眼科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5):924-925.

[3] 辛健,黄飞鹰,曹娜,等. 陪检服务流程再造在危重患者检查转运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 16(26):3123.

[4] 孟小妹. 对青光眼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1(22):3667-3668.

[5] 汤如.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光动力治疗的护理[J]. 现代护理杂志,2012,11(18):1056-1057.

[6] 游婉屏,许爱群. 提升患者满意度来改善护患关系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新医学学刊,2013,5(12):2242-2243.

[7] 赖小玲. 白内障术后前房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0,19(144):874-875.

[8] 石明华,胡楠. 术后眼内炎及其预防的研究进展[J]. 眼科新进展,2012,26(9):716-719.

[9] 陶慧,张东舒. 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16(1):51.

[10] 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 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 实用护理杂志,2011,17(6):1-3.

[11] 郭燕红,焦静,郑旭娟,等. 全国24个省市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12, 43(4):293-295.

(收稿日期:2014-04-24)

作者:练秀芬 何智君

基础护理保障患儿健康论文 篇3:

小儿急性高热惊厥应用综合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估

摘  要: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患儿应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病情好转情况及家长满意度。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92例小儿急性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单双号将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46例。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组别记为常规组,采取综合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的组别记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患儿干预效果。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惊厥和高热)消失时间明显更早,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家长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能夠有效缩短患儿病程,提高患儿预后质量,家长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儿童;高热惊厥;综合护理模式;干预效果

高热惊厥是由单纯发热引起的惊厥,发病后患儿可出现短暂的惊厥,当机体体温再次升高时,极易诱发惊厥并且为持续高热状态。发作时患儿可出现缺氧症状,会对患儿脑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若疾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对患儿的机体生长及智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治疗依从性较差,不利于患儿诊疗及护理工作开展。治疗过程中加强患儿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恢复及健康成长[1]。迅速降温、积极预防和控制惊厥的发作时患儿治疗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此次研究医院对小儿急性高热惊厥应用综合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展开探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92例小儿急性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单双号将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组别记为常规组,采取综合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的组别记为研究组,每组46例。常规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1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3.15±0.56)岁;照顾患儿家长:男性15人,女性31人,其中父母30人,祖父母11人,外祖父母5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6人。研究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1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年龄(3.42±0.49)岁;照顾患儿家长:男性16人,女性30人,父母32人,祖父母10人,外祖父母4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3人。两组患儿及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儿均是由高热引起的惊厥[2];②患儿家长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均在实验协议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①神经系统感染、颅脑外伤、癫痫发作、脑水肿等疾病引起的惊厥;②先天代谢异常伴有发热惊厥的患儿。

1.3  方法

常规组患儿进行应急处理、维持呼吸道通畅、出院指导及院外随访等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具体操作如:①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就诊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等情绪,甚至大喊大叫,不愿配合医院的治疗及护理。家长也容易出现焦躁、恐慌等情绪,非常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儿及家长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让家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对患儿情绪进行安抚,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向家长普及患儿疾病的基础知识和治疗措施,向家长介绍预后情况,解除家长后顾之忧,提高家长配合度。②环境护理。保证儿童病房舒适性,让患儿能够得到良好的睡眠及休息。③高热护理。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过程,当患儿体温降到38℃以下则停止冰敷。④惊厥护理。惊厥发作时要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内的异物保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将压舌板(最好裹上纱布)塞在患儿牙齿之间,缺氧的患儿给予吸氧治疗,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⑤出院指导。出院前向家长普及小儿高热惊厥的基础知识,如发病相关因素、症状及家庭监测方法。指导家长家庭照护方法、应急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告知家长患儿饮食注意事项。建立微信群或公众号,定时发放小儿高热惊厥相关文章,解答患儿家长的疑问。定期进行电话或微信随访,询问患儿出院后的病情控制及变化情况,对家长照护不当之处提出整改意见。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惊厥和发热)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主要包括智力障碍、癫痫、共济失调)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护理质量满意度。使用医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数范围0~100分,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75~89分为基本满意,75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儿临床症状(惊厥和高热)消失时间早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5岁之间的婴幼儿,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会导致患儿脑部缺血缺氧,破坏患儿的神经细胞,对患儿脑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对患儿进行积极的抢救和护理干预,积极预防、控制患儿惊厥发作,迅速降温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轻脑损伤,有效控制病情复发。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病因治疗、控制惊厥、降温和预防复发为主,护理干预在患儿的治疗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科学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加快患儿临床症状的缓解,降低疾病复发风险。本研究对小儿急性高热惊厥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由于患儿自理能力有限,通过心理护理对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进行安抚,提高患儿及家长疾病治疗依从性,使患儿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环境护理提高患儿治疗舒适度;体温护理能够迅速降低患儿的体温,减轻高热对神经细胞的刺激;惊厥护理有助于及时控制患儿病情的发展,降低高热惊厥的致残率及复发率;出院指导能够积极预防患儿疾病的复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疾病对患儿机体的损伤[4]。结果显示,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患儿的惊厥和高热消失时间明显更早,住院时间明显更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家长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与以往研究结果[5]相符,说明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急性高热惊厥患儿效果确切,可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应用。

综上所述,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对小儿急性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病程,提高患儿预后质量及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珂,徐慧娟,吴莹莹,等.综合护理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9,28(8):632-634.

[2]王蕊.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探讨[J].医学信息,2016,29(30):183.

[3]卢靖华.综合护理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辽宁医学杂志,2018,32(6):64-66.

[4]林雪霞.综合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3):154-155.

[5]许珍珍,上官清珍,谢娜雯,等.综合护理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8,17(15):85-86.

作者:郭俊清 李欢欢 韩琳 蔺文桂

上一篇:我国工程结构检测分析论文下一篇:医院护理单元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