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患儿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分析

2022-09-12

1型糖尿病是儿童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 患儿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 且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该病严重威胁着患儿的健康成长。 在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受患儿年龄较小,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影响,临床护理工作难度较大,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 为此,该院积极总结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护理经验,编制了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并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1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对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1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34例。 常规组患儿,男19例,女15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14±4.29)岁,平均病程(6.24±5.18)月; 综合组患儿,男18例,女16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24±4.31)岁,平均病程(6.19±5.49)月。 入院时,两组患儿空腹血糖均>8.5 mmol/L。 两组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常规组患儿家属认为常规护理较为可靠,自愿放弃综合性护理;综合组患儿家属自愿接受综合性护理体验。 两组患儿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有可比性。

1.2方法

住院期间,两组患儿治疗方法基本一致,常规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措施包括:血糖监测、健康指导、 口腔护理等,不作详述。 综合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病房环境干预病房环境充分消毒 , 然后患儿进入前,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质量,温度以20℃~24℃为宜,湿度以55.0%~70%为宜[1]。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流通,营造整洁、卫生、舒适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儿睡眠和休息。

1.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用关爱的姿态 , 耐心的安慰1型糖尿病患儿,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 若患儿年龄较小,认知力较差,护理人员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吸引患儿注意力,如播放儿童音乐、动画片等, 也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患儿接受治疗。 若患儿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交流, 了解患儿的内心需求,回答患儿提出的问题,逐渐与患儿建立朋友般的关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 护理人员要教授患儿父母开导、引导患儿正确认知治疗的方法, 减轻患儿恐惧、焦虑等情绪状态。

1.2.3血糖监测按患儿病情确定血糖检测频率 , 通常在三餐前30 min,为患儿检测血糖。 除血糖监测外,要求护理人员观察患儿临床症状, 根据低血糖反应发生规律和时机,及时增加葡萄糖注射液。 同时,护理人员要教授患儿家属辨别低血糖反应的方法, 便于及时发现低血糖反应。

1.2.4输液护理1型糖尿病患儿输液治疗期间 , 应要求严密观察,应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医嘱控制滴速,避免加重患儿心脏负担,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 输液期间,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液,并告知医生,做好对症处理准备。 护理人员若患儿拒绝输液, 要利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吸引患儿注意力,与之建立良好的依赖关系或转移其注意力,使其顺利接受治疗。 患儿酮体转阴后,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应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

1.2.5预防感染干预每日为患儿擦洗身体 , 跟换干净衣物,需提醒父母,患儿衣物被汗水浸湿后,要及时更换干净衣物。 每日严格进行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等,避免患儿出现其他感染。 同时,每日更换患儿床单、枕套等,最大限度营造卫生的环境。 护理人员应告知家属密切关注患儿症状变化,尤其注意较小幼儿的症状改变, 避免引发其他并发症。

1.2.6运动干预护理人员要鼓励家属在患儿康复后 , 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简单的体育运动, 告知患儿家属运动项目、时间、次数等,便于家属控制。 此外,应告知家属,餐后3 min,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降糖药物吸收,调整血糖高峰值,有利于1型糖尿病治疗和患儿的健康成长。

1.2.7饮食安排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 :首先 ,每日饮食种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果蔬菜等的摄入量,主要烹饪方法;其次,说明患儿规律性,多餐安排, 帮助患儿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最后,告知患儿家属饮食对治疗的重要意义及饮食注意事项。

1.3效果评价

1.3.1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的空腹血糖为、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变化,记录低血糖反应情况。

1.3.2护理效果评价本院自制护理评分量表 , 评价内容包括患儿情绪状态、营养状态、治疗依从性、睡眠、社交活动、躯体活动六部分,满分100,分值越高证明护理效果越好。 委派专职评分负责护理人员,共发放68份调查量表,由护理人员教授填写方法,收回有效量表68分,然后作统计学分析[3]。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 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检测指标比较

综合组:入院时,空腹血糖为(9.05±2.53)mmol/L、 餐后2 h血糖为(10.87±1.8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 (11.17±3.15)% ; 干预4周后 , 空腹血糖为 (5.18 ±0.69) mmol/L、餐后2 h血糖为 (7.07±1.5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4.79±1.57)%。 入院时与干预后比较,综合组空腹血糖为、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下降均显著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常规组:入院时,空腹血糖为(9.13±2.41)mmol/L、 餐后2 h血糖为(10.79±1.59)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 (11.03±3.27)% ; 干预4周后 , 空腹血糖为 (6.68 ±1.32) mmol/L、餐后2 h血糖为 (9.46±1.5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57±1.21)%。 入院时与干预后比较,常规组空腹血糖为、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下降均显著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时,综合组与常规组空腹血糖为、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比较,P>0.05 ,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综合组与常规组各血糖检测指标水平比较,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比较

综合组患儿低血糖反发生率为2.94%(1/34);常规组患儿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为11.11%(4/36),两组比较,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3护理效果评分

综合组评分为 (92.36±6.74) 分 , 观察组评分为 (74.52±2.69)分 ,两组护理效果评分比较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1型糖尿病患儿发病年龄较小 ,患儿往往对治疗存在抵触情绪,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还要不断总结护理工作经验,寻求更为有效的护理模式。 本次研究中,综合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综合组患儿血糖检测指标显著高于常规组, 可知综合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患儿血糖控制水平。

对于1型糖尿病患儿而言, 综合性护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护理模式。 廉亚坤等所作综合性护理相关研究发现, 应用综合性护理患儿较常规护理患儿血糖指标改善效果更好,且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更低,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4]。 由此可知 ,综合性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 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患儿父母对综合性护理评价较高,可知患儿家属较为认同综合性护理模式。

在实施综合性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给予1型糖尿病患儿更多的关爱,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同时,1型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较高, 加之患儿年龄小, 体制弱,住院期间更加容易发生其他感染[5]。 糖尿病患儿较容易发生口腔、泌尿系统、皮肤等感染,因而护理人员应在患儿入院后,开始预防性干预。

综上所述,1型糖尿病患儿临床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其血糖控制水平,并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且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评价较高,应推广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

摘要: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患儿采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和方法 。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1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34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综合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护理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和护理效果评分。结果 血糖检测指标比较:综合组,入院时与干预后比较,空腹血糖为、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下降均显著P<0.05;常规组,入院时与干预后比较,各指标下降均显著P<0.05;入院时,综合组与常规组各血糖检测指标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综合组与常规组各血糖检测指标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儿低血糖反发生率为2.94%(1/34),常规组为11.11%(4/3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效果评分:综合组为(92.36±6.74)分,观察组评分为(74.52±2.69)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型糖尿病患儿临床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其血糖控制水平,并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且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评价较高。

关键词:糖尿病,患儿,综合性护理,空腹血糖

上一篇:试论大数据对学习模式的影响下一篇:关于大面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