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青春发育期糖尿病患儿心理行为及血糖的影响

2022-09-10

儿童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而导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发病年龄大多在青春发育期或学龄期;主要的发病原因包括先天遗传或自身免疫性反应; 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口渴或体重下降等;具有发病急、病程长等特点, 需长期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健康[1]。 而青春发育期糖尿病患儿因处于成长阶段, 不仅性激素等在不断发生变化, 而且患儿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也会因病情的原因发生不良状况,从而加重糖尿病患儿的病情。 为了探讨改善糖尿病患儿不良心理行为及血糖的方法,本文选取了该院27例青春发育期糖尿病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的探讨, 分析其对糖尿病患儿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接收的青春发育期糖尿病患儿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14.2±3.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5±1.2)年。 所有患儿均经相关检查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判定和确诊,将重症肝肾功能损伤、心脏病等患儿排除。

1.2方法

1.2.1参加糖尿病夏令营

1对患儿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解

所有糖尿病患儿均需进行为时3 d的糖尿病夏令营活动,护理人员先要耐心、真诚、和蔼的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使患儿及其家属对医院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人员产生亲近感,加深信任程度;之后护理人员需将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发放给每位患儿家属, 告知其家属此量表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和分析患儿焦虑与抑郁的原因和程度, 并告知其填写时的注意事项与方法,同时将患儿的一般资料表让家属认真填写好,在了解了焦虑与抑郁评分量表后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2];叮嘱患儿家属应让患儿自己填写自评量表,填写时需不断鼓励患儿要有信心,并耐心引导其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2糖尿病患儿集体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在患儿夏令营的3 d时间里,可每天组织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观光;之后组织讨论会,让大家坐在一起,让每位患儿进行心理情绪的畅谈,然后患儿及家属、护理人员进行评论、分析,之后对患儿进行不断鼓励与赞赏,使患儿增强信心;同时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不良心理及大家讨论的问题, 进行相关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让患儿及去家属了解此类疾病的具体情况, 从一定程度上也可稳定患儿焦虑的心理; 护理人员还可以组织大家进行相关糖尿病知识的比赛、或小组之间探讨、或玩一些集体游戏等, 提高患儿的兴奋, 从而减轻其焦虑或抑郁等不良心理,这样不仅可学到糖尿病健康知识,而且也可以使患儿找到自我,良好的融入在这个集体中。 护理人员还需告知患儿,在课前或课后15 min可以选取一些轻音乐或旋律比较优美的音乐听[3], 取禅坐方式平静内心,提高兴奋感,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改善抑郁的心态; 或者选择一些像太极拳、 慢走等有氧活动进行治疗,每次半小时,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改善紧张或焦虑的情绪,而且可以辅助患儿血糖的控制,并提高治疗效率。

1.2.2电话随访所有患儿3 d夏令营活动结束后 , 护理人员需每月对每位患儿进行1次电话随访[4],询问其血糖检测数值 、 运动情况或是否出现感染等情况; 考问患儿对糖尿病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并适时进行改正和加强灌输;同时耐心、和蔼的询问患儿生活中有无出现困扰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讲解与疏导,从而减轻患儿内心的压力。

1.2.3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对所有患儿自评量表的回答进行统计和分析, 根据每位患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设置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进行疏导,而在所有患儿自评量表的回答统计中发现,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害怕打针或静脉滴注、害怕影响学习成绩、害怕小朋友们的疏远、担心家庭经济状况、担心父母为自己的病情而发生争执和担心病情对将来的影响等。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担心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对心理负担较重的患儿,可请心理专家对患儿进行单对单的心理开导和治疗, 并根据患儿的病情程度进行多次心理疏导治疗[5]。

1.2.4家庭及社会支持对糖尿病患儿 , 家长及家庭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为了促进患儿与社会关系的拉近,家长应耐心、和蔼的与患儿进行沟通, 对其进行不断的鼓励和赞许, 让患儿有存在感、成就感,从而变得坚强[6]; 同时在患儿情绪不高时 , 让其尽情发泄,将低落的心情发泄出来,缓解其内心的压抑;家长还需严格督促患儿进行合理的饮食注意、 按医嘱用药、 定时检查血糖值、坚持运动等。 在学校,为了提高患儿与小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可建议老师与学生要加强对患儿的关系与亲近,提高患儿的自信,从而减少失落感;家长还需与老师讲清楚患儿的病情,便于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能够有效应对并采取措施; 而且老师或护理人员需鼓励患儿, 有心理上的问题时可与要好的小朋友进行倾诉,这样不仅可减轻自身的压力,还可以得到同龄的谅解,并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7]。

1.3观察指标

结果观察和对比所有患儿护理干预前及护理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和糖化血红蛋白值(Hb Alc)。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7例糖尿病患儿在护理干预前 ,其焦虑评分为 (55.43±6.18) 分; 抑郁评分为 (57.86±4.38) 分; 糖化血红蛋白值为 (10.72± 2.56)% 。 护理干预后 , 焦虑评分为 (45.05±7.34) 分 ; 抑郁评分为 (44.87±11.23)分 ;糖化血红蛋白值为 (8.12±1.57)%。 所有患儿护理干预后的各项观察指标值均明显优于护理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糖尿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而引起的病症;主要的病发原因有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和环境因素等;主要以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等为临床症状,并易引发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不仅病程时间长,而且需长期进行用药控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8],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健康生活与质量 。 小儿糖尿病一般以1型糖尿病为主, 主要的发病人群是青春发育期儿童或学龄期儿童。 本文则探讨了青春发育期儿童采用护理干预后,对其心理行为和血糖的影响。 结果,经护理干预后的患儿, 其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说明经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的好转,具有可行性。 而对于青春发育期糖尿病患儿来说,在病情确诊的前1年是导致患儿出现心理问题[9],引发其焦虑和抑郁的主要时间段。 由于患儿处于成长发育其, 其性激素等均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患儿有判断好坏之分的能力,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均会对外界对自己的看法比较在意[10],从而出现焦虑或抑郁等不良心理 , 从而影响血糖控制水平。 在本文的探讨中发现,所有患儿对自评量表的回答中,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是,害怕打针或静脉注射、 害怕学习成绩受影响、害怕小朋友的疏远、担心家庭经济情况或因此而导致父母出现意见分歧等情况。 通过与患儿的沟通我们可以分析,害怕静脉注射是因为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需长期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来控制血糖, 对于儿童来说每天静脉注射不仅会对其带来穿刺时的痛苦,也会加重其心理的焦虑程度;因患有糖尿病加上长期的治疗等引发的一系列情况, 导致患儿由于各种原因而增加心理的焦虑与抑郁。

总而言之, 对青春发育期糖尿病患儿进行参加糖尿病夏令营、电话随访、心理干预和家庭及社会支持等护理干预,可良好的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行为,提高其血糖控制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对青春发育期糖尿病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及其对患儿心理和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接收的青春发育期糖尿病患儿27例,对所有患儿均进行参加糖尿病夏令营、电话随访和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之后观察和对比其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和糖化血红蛋白值。结果 27例患儿经护理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和糖化血红蛋白值等各项观察指标值均明显优于护理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青春发育期糖尿病患儿进行参加糖尿病夏令营、电话随访、心理干预和家庭及社会支持等护理干预,可良好的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行为,提高血糖控制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青春发育期,糖尿病患儿

上一篇:事实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探析下一篇:浅析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