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型糖尿病患儿应用胰岛素泵的护理观察

2022-09-11

胰岛素泵(CSII)治疗,是指胰岛素皮下连续注射法,经模拟机体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情况而对糖尿病患儿实施强化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有较好的安全性与可行性[1]。如今 ,虽然T1DM(1行糖尿病) 患儿应用CSII进行治疗的数量正不断增多, 但因CSII治疗历史并不很长, 关于其在T1DM患儿治疗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还不是很多, 缺乏一定的经验。为此, 文章抽选2013年4月—2014年7月在该院行CSII治疗的58例T1D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具体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的采取及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在该院行CSII治疗的58例T1D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32例,女26例,患儿年龄均在7~15岁间,平均年龄是(10±2)岁,平均病程为(1.1±0.4)年,所有患者均满足WHO制定的有关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接受有关糖尿病的相关抗体检测,行CSII治疗。随机将患儿分成甲乙两组各29例。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脂肪较丰满位置行皮下留置针安置, 选用美国生产的美敦力胰岛素泵与韩国生产的丹纳胰岛素泵注射优泌乐(超短效胰岛素),其中,甲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告知患儿遵医嘱治疗的必要性,动态监测患儿情况给予其对应护理,而乙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被给予针对性CSII治疗的干预护理, 如心理引导,置泵护理、出院教育等[2]。

1.3 观察项目

于治疗后应用DSQL(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与SF-36(健康调查简表 )对两组患儿的情况进行有效判定 ,其中 ,前者分值越高,即患儿生存质量越差,后者分值越高,即患儿健康情况越好,同时对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患儿依从性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3]。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其中的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用χ2与t值检测。

2 结果

经统计发现,护理干预后,甲组DSQL评分显著高于乙组,而其SF-36评分则显著低于乙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 , 乙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甲组, 且乙组仅有2例患儿出现低血糖情况,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 而甲组则有10例患儿并发低血糖与皮下红肿、硬结情况,发生率为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该研究中,乙组患儿均被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患儿护理后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显著优于甲组,且治疗依从性与满意度更高,并发症发生更少。为此,在临床T1DM患儿使用CSII治疗时, 护士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做好护理干预,以从整体上提升患儿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1心理引导。因首次使用CSII,部分患儿与家属均较疑惑,担心CSII的使用效果不好, 担心其会发生故障给生活带来不便等,基于此,护士需积极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CSII的特点、使用情况与注意事项等,指导其一旦出现故障可及时处理。

2置泵护理。置泵前, 指导患儿沐浴更衣以确保皮肤的清洁,教会其做好消毒以免置管处并发感染,而置泵时,护士需遵医嘱合理设定CSII的相关参数,并核对日期,将短效胰岛素提前从冰箱里取出,以免因热气产生而阻塞管道,同时做好输注管路的检查,并根据患儿情况合理选择置泵的位置;

3置泵后护理。每天于三餐前与早中餐后的2 h、晚9点以及夜间3点7个时段对患儿的血糖进行检测, 遵医嘱调整胰岛素用量, 及时发现血糖波动, 对于血糖较高者需追加部分胰岛素,而血糖过低则需引导患儿适当吃零食或口服10%葡萄糖,待其血糖平稳后于三餐前与睡前时段监测血糖变化[4];每天检查穿刺处周边皮肤,观察其是否出现渗液、红肿或感染情况,检查注射针头有无滑出,一旦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做好此处的消毒工作,连续输注5~7 d后要更换部位与整套输注装置,以免感染,此外,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嘱咐患儿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但不可空腹运动,每隔2~3个月来源复诊,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T1DM患儿使用CSII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将在该院接受CSII治疗的58例T1DM患儿分成甲乙两组各29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DSQL评分与SF-36差异显著,且乙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甲组。结论 给予T1DM患儿必要的CSII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CSII,T1DM,护理干预

上一篇:基于云计算的电网GIS平台可视化展现下一篇:浅析光纤保护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