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儿护理

2024-04-18

哮喘患儿护理(共8篇)

篇1:哮喘患儿护理

哮喘患儿不宜多食偏凉食物

1、患儿卧室既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又要保持空气流通。刚用油漆喷涂的房间,不能立即进住。至少应打开门窗流通一周,以防接触过敏。

2、哮喘患儿的`衣被、床上用品也应少用丝绵及羽绒制品。窗帘、枕套、被套、床单等,需勤换洗。最好使用55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洗涤。

3、室内避免养宠物,特别是会掉皮屑、毛发的动物,比如猫。

4、戒烟,避免吸二手烟。

5、尽量少使用喷洒型的清洁剂和除臭剂。

6、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添衣服,以防受寒发病。

7、哮喘病孩的内衣应以纯棉织品为宜,且要求面料光滑、柔软平整,衣服不宜过紧。避免穿羊毛内衣、鸭绒背心、动物毛皮衣物、腈纶、涤纶等易引起过敏的化学纤维衣料。

8、中医确认属寒性哮喘者,不宜多食性偏凉的食物,比如:生梨、菠菜、毛笋等,而应进食性温食物,比如:羊肉、姜、桂等;而热性哮喘则正好相反。

9、荸荠、白萝卜、胡桃肉、红枣、芡实、莲子、山药等具有健脾化痰、益肾养肺之功效,对防止哮喘发作有一定作用。

10、哮喘发作时,应少吃胀气及难以消化的食物,比如:豆类、马铃薯、地瓜等,避免腹胀压迫胸腔,加重呼吸困难。

篇2:哮喘患儿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患儿输液心理的心理特征,加强心理护理。方法:采取调查、心理询问、表情观测等方法,对250例患儿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结果:护理组患儿输液合作率为87.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患儿输液时,应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输液疗法;方法;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医学环境的不断改善,心理护理已经成为医院护理环节中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患儿输液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安抚家长的情绪及护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儿输液的心理护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1月~月在门诊部首次进行静脉输液的急诊患儿250例,年龄2~9岁。研究中,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125例,男66例,女59例,年龄(5.90±1.12)岁;护理组125例,男61例,女64例,年龄(5.40±1.5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使用调查法,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询问患儿平时的性格特征、心理行为,同时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大概了解其心理活动。嘱咐对照组的家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并说明注意事项,与患儿家长加强沟通,对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手段。而护理组则是加强与患儿的沟通,温柔的对待每一位患儿,轻拍、抚摸患儿,并积极鼓励患儿,主动与其交朋友,语言温柔,动作轻微,同时要求加强积极配合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实践证明,对照组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比较紧张,眼神较恐惧,配合率为68.0%(85/125);而护理组的患儿比较平静,表情轻松,眼神轻松,治疗配合率为87.0%(112/1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心理护理与输液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情绪不好,也很难一次成功,所以,除了应具备完善的医学理论知识外,还需掌握数量的穿刺技术,当然,高度的责任心也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输液的一次性成功率。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输液的滴速,并观察针头有无断损[2]。

医护人员必须根据输液规范严格操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儿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向患儿家属说明输液的必要性,以及输液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输液应在医护人员的监控下进行,门诊患儿应集中在输液观察室,同时做好记录,以便医护人员应对输液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措施熟练掌握正确实施[3]。

3.1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需采取不同的护理手段:①对于周岁以内的患儿输液,在穿刺过程中通常需要助手协助固定患儿头部,这必然使患儿感到恐惧,所以,护士应尽量缩短这一过程持续时间,在静脉穿刺时,可以选择让患儿家属抱住患儿,穿刺完成后再放下患儿,穿刺并妥善固定后立即抱起并哺乳以安抚患儿;②幼儿学前阶段的患儿反抗情绪较强烈,也比较喜欢新奇的玩具,好奇心强,护士可以和家长配合,许诺给他买喜爱的物件,同时安抚他们,告诉他们这是最小的针头,无疼痛感,减轻患儿的紧张情绪,积极取得他们的配合;③上述的护理方式主要适合幼儿园学前时期的患儿,而已经步入幼儿园的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喜欢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采取各种鼓励的护理手段是十分可行的,例如,通过言语进行鼓励,或者给一些小朋友喜欢的玩具等鼓励他们。待患儿的情绪逐渐放松后,并在家长的配合下,尽快找到血管行静脉穿刺;④学龄前儿童通常可以主动配合治疗,但也有些许紧张情绪,此时,护士可与患儿交谈,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肥胖或手足冰凉等血管显现不明显的患儿,可在与他们交谈的同时,采用手臂下垂、局部热敷等方法帮助血管的显露,选择桡静脉等易于穿刺的静脉进行穿刺[4]。

3.2 注意与患儿家长沟通:护士要发自真心的关心患儿,重视患儿家属的实际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在治疗中,一些患儿家属不希望进行头皮穿刺,认为头皮穿刺会剃光头发,影响美观,护士应说明头皮穿刺的必要性,并指导患儿科学的看待头皮穿刺,除此之外,还可选择前额浅表静脉行离心穿刺,这样做就不需要提出太多的头发,保证患儿头部美观。完善自己的心理护理知识,认真对待每一位患儿,对年龄稍大一些的患儿可进行输液前教育,以鼓励、赞美为主,耐心引导他们积极配合输液治疗,提高治疗效果[5]。

3.3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在静脉穿刺中,也会出现一次不成功的问题,此时的家属往往不能理解,有的还会向护士发脾气。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心仔细,抱着负责到底的态度,奉献自己的爱情,并向家属解释清楚没有一次穿刺成功的原因,尽量得到家长的谅解与配合,及时完成静脉穿刺。患儿在输液时,身边最好只留下一位亲人,这样做既可以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也能减轻操作护士的心理负担,提高输液效果。

4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郑修霞.门诊注射室患儿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17(2):126.

[2] 邓维英.患儿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6(1):57.

[3] 严 谨.住院学龄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35(10):584.

[4] 刘桂莲,王秀梅.改进患儿静脉输液固定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22(4C):1099.

篇3: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护理分析

1临床资料

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 男28例, 女25例, 年龄1~10岁。哮喘发作前患儿均有刺激性干咳、连打喷嚏等先兆, 继而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 伴以呼气性呼吸困难和哮鸣音。经采取抗感染、解痉、平喘、吸氧等治疗措施及精心护理后, 本组患儿出院时咳嗽、气喘等临床症状均消失, 肺部哮鸣音消失, 总有效率100%。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儿哮喘发作时, 会出现口唇紫绀、出冷汗、面色苍白, 家长对此都表现出恐惧、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 尤其是患儿首次发病时。因此, 应及时向家长解释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理及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 消除家长与患儿的紧张心理, 使家长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患儿和疾病;以鼓励式与年长患儿交谈, 以搂抱幼儿等方式缓解患儿的惧怕心理, 使患儿和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2.2 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观察患儿的呼吸困难程度及喘憋情况, 如呼吸节律、频率、深度等。患儿哮喘发作时会因其气道平滑肌收缩、水肿或有黏液分泌, 而使小儿气道趋于闭合, 引起呼吸困难[2]。另外, 还应观察患儿的痰量及其性质, 如有无大量白色黏痰等。同时, 密切注意患儿有无大量出汗、疲倦、紫绀及呕吐情况发生。

2.3 药物治疗的护理

正确使用气雾剂, 在使用前应上下摇动, 嘱患者呼气后合并双唇含着喷口, 开始深吸气的同时按压气雾瓶喷雾1次, 药液会随气流吸入, 屏气5~10s, 吸入1~2喷/次, 3~4次/d, 用药后应立即用清水漱口, 用酒精棉球擦拭喷口。氨茶碱是有效解痉止喘药物, 作用时间长, 不良反应小, 但该药在血液中浓度较大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 要严格掌握和控制用药速度, 并应遵医嘱严密监测血液中氨茶碱的浓度。在给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时, 要鼓励患儿做深而慢的呼吸, 吸入结束后帮助患儿排痰。激素是治疗重症哮喘的有效常用药物, 症状完全控制后应逐渐缓慢减量。

2.4 吸氧的护理

患儿哮喘时多数有缺氧现象, 故应给予吸氧, 以减少无氧代谢。应采取使肺部扩张的体位, 可取半坐卧位或坐位, 以利患儿呼吸, 予面罩或鼻导管吸氧, 氧浓度为 40%。嘱家长加强配合, 防止患儿因烦躁及不适等原因而抓脱面罩或鼻导管。另外, 可采用体位引流以协助患儿排痰。

2.5 发热的护理

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 如用32℃~36℃温水给患儿反复擦浴, 或者用生理盐水、水合氯醛灌肠, 并应用退烧药。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及时给予补液, 防止脱水, 注意保暖。

2.6 饮食护理

因患儿反复咳嗽、哮喘, 体力消耗较大, 同时发热过程中, 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 使患儿出现厌食症状。饮食宜提供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以清淡为主, 少食多餐, 增加营养。忌鱼、虾、蛋等易导致过敏的食物。

3出院指导

环境是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指导家长和患儿避免接触过敏原, 如花粉、药物等, 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 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 多食蔬菜水果, 且不要因为鱼虾可致过敏而过分忌食引起营养失衡, 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让家长和患儿了解长期用药的目的和重要性, 学会正确用药的方法, 治疗期间不要擅自停药。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 嘱家长要给患儿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嘱患儿多进行户外活动, 呼吸新鲜空气,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如跑步、做操等, 增强身体素质, 增加肺活量, 但活动量不可过大, 以免引起哮喘发作。患儿平时应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以免病毒或细菌感染而诱发或加重哮喘。指导患儿家长辨认哮喘发作的早期征象及适当的处理方法, 如将耳贴在患儿胸前和肩胛等部位判断喘鸣, 以尽早发现哮喘发作, 准确判断气道梗阻情况, 进行及时治疗。

总之, 合理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可提高疗效, 促进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康复, 减少复发率。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有效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在治疗的同时, 实施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吸氧护理、发热护理、饮食护理等多项护理措施, 在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儿出院时咳嗽、气喘等临床症状消失, 肺部哮鸣音消失, 总有效率100%。结论合理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可提高疗效, 促进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康复, 减少复发率。

关键词:儿童,支气管哮喘,护理

参考文献

[1]线铁军.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功能及气道高反应性的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3) :3054-3055.

篇4:哮喘患儿家庭护理有良方

避免就诊误区

1.诊断上回避

儿童哮喘发病多与过敏有关,如果在问诊的过程中,家长故意隐瞒发病史、过敏史和家族史,诊断很容易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相混淆。有些家长面对反复发作喘息的孩子,不管过敏史和家族史多么明显,仍采取回避态度。甚至从内心里认为哮喘是会“留根儿”的病,怕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业和工作,因此宁愿避重就轻,都不愿意被确诊为哮喘。

2.用药上恐惧

一些家长认为西药是“顶药”,怕用上了停不了,怕用激素出现副作用。有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GINA)的治疗方案有哮喘分级和阶梯治疗,规定了在什么情况下药物应该上、应该加,什么情况下药物可以减、撤、停,而不是用到底。激素吸入疗法所以得到医患的肯定,是因为它具有量小安全、直接速效和均匀方便三大优点。即使较长时间用药,一般来说也是安全可靠的,家长们完全不必在心理上产生恐惧。

3.疗程上间断

有些家长看到患儿通过治疗1~2周,哮喘不犯了,就自动停药,造成哮喘治疗治治停停,反复发作,越来越重。哮喘治疗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疗程,应该是长治不犯,而不能犯了再治。治疗哮喘的疗程也是因人而异的,一般地说,治疗至少应该坚持1~2年,有的需要更长一些。

4.认为可以自愈

有些家长认为,当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一些幼儿时的疾病也会自然而然消失。但专家称,诱发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很多,且治疗周期长,根治相当不易。对于儿童患哮喘,父母一定不可轻视,不能等待病情自然缓解,要尽早开始治疗。

记好哮喘日记

实践证明,家长记好“哮喘日记”是预防和治疗孩子哮喘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份特殊的日记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1.分析诱因

哮喘诱因是多方面的,常见因素除感染外还有过敏原吸入、非特异性刺激物质、气候变化、精神因素、运动和药物等,每个患儿不尽相同。找出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接触,就可以不犯病、少犯病。如果能找出气候、精神、运动等因素与发病的某些联系,就可以提前防范。

2.完善方案

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每个患儿都应该是个体化的,尽管发作期推荐激素吸入、β2激动剂和茶碱三联治疗;缓解期采用激素维持、白三烯调节剂辅助治疗、体育锻炼等治疗。但每个患儿的药效、反应及副作用等也各不相同。记录将有助于制订更为有效的防治方案,并不断修改完善。

3.自我监测

有条件的家庭应该准备袖珍峰速仪,正像体温计、血压计和血糖仪。袖珍峰速仪可以随时监测患儿呼气峰流速,了解通气功能情况。不同性别、身高的患儿最大呼气流量有个体正常值范围,可以根据其数值和变化情况,确定呼吸功能状态,也就是“绿、黄、红”三牌。绿牌——安全;黄牌——警告,需调整治疗方案;红牌需看医生,进行紧急救治。

做好饮食调养

1.避免营养不良

家长应为哮喘患儿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适当的脂肪。由于呼吸困难所导致的缺氧,会对机体各系统及物质代谢发生一系列影响:一是缺氧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吸收减慢;二是能量合成受到影响,患儿活动无力,胃肠道及肌肉组织血流量减少。二者均会引起食欲不振、进食减少,导致比成年病人更为明显的营养不良。

家长应为哮喘患儿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质,以满足炎症修复和营养补充的需要。碳水化合物可以补充足够热量,但应避免过食产气食物,如面食、豆类和薯类。脂肪供给不宜偏高,因为进食油脂过多,影响食欲和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对病情不利,主要以进食植物油为主。

2.补充维生素A、B族、C和铁、钙

维生素A具有维持人体正常发育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功能。维生素B族和C是参与各种代谢的重要物质,并有增加食欲、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的作用。肝、蛋、乳类食品、粗粮、花生以及水果蔬菜是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家长要注意在三餐中为患儿进行合理调配。另外,机体为了从哮喘缺氧状态中提高对氧的摄取量,以减轻组织缺氧状态,会出现代偿性缺铁,补充必须相应增加。钙除了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外,还能抗过敏、镇静神经。所以,对于蛋黄、红瘦肉、血豆腐和蔬菜类食品在不过敏的情况下也应兼顾。

3.多饮水

哮喘发作时,特别是严重发作时,肺过度通气,患儿张口呼吸,出汗多,饮食少,常出现失水。此时患儿多饮水非常重要,不仅补充了失水,而且还可以稀释痰液,有利于黏稠痰液的排出,有时候甚至可以神奇地终止哮喘发作。

4.三忌三宜

为哮喘患儿准备饮食忌过冷过热、忌过甜过咸和刺激食物、忌过饱;宜温热、宜清淡、宜少量多餐。哮喘患儿脾胃虚弱,过食生冷引起胃肠蠕动减慢,可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使患儿体质下降,对哮喘康复不利。过热过烫的饮食可引起阵发性咳嗽,甚至诱发哮喘,应引起注意,加以避免。过甜和刺激性食物可以诱发哮喘已众所周知。哮喘发病与原发性高血压一样,与摄入高盐有关。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这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原因,而高盐正好使哮喘患儿的支气管平滑肌对过敏原刺激产生强烈反应,加重气道高反应性,必须加大用药剂量,才能起到控制作用。因此,哮喘患儿应采用低盐清淡饮食。

哮喘反复发作时,由于机体缺氧,胃肠功能减弱,少量多餐可减轻胃肠负担,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吸收。哮喘患儿吃得过饱,既增加胃肠负担不利于消化吸收,又使腹压增高,易诱发哮喘发作,故哮喘患儿应采用少量多餐进食制。

篇5:耳鼻喉科手术患儿的护理

结果:经过个性化的护理,95%的患儿配合医生、护士的工作,哭闹、不合作等现象大大降低。

关键词:耳鼻喉;患儿;心理护理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0月到12月我科收治的52名患儿,其中年龄最小2岁, 最大15岁,平均年龄7.1岁。

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3例。

主要病种有:外耳道疖、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外伤、鼻出血、慢性扁桃体炎等。

2 方法

了解患儿病情特点及其心理特征。

将专科护理与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护理过程, 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安抚患儿情绪,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

3 护理措施

3.1 专科护理

3.1.1 术前护理:对可能出现大出血等情况的手术,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安抚患儿情绪。

①术前学会用口呼吸,避免手术时及手术后因鼻咽部有异物感而产生呼吸不适。

②术前皮肤过敏试验。

③备皮、剪鼻毛、鼻腔冲洗及术前1-2天给予复方硼砂溶液漱口。

护理操作轻柔,避免患儿产生不适感。

④咽部手术术前12小时禁食,防止术中误吸而窒息。

3.1.2 手术护理:①手术随时观察患儿呼吸情况,鼻插管给氧,放入气管镜时将氧气管接于气管镜上。

②注意随气管镜进去而改变头位,保持气管与支气管成直线,以利于夹持异物并可避免损伤气管支气管黏膜。

③保持正确的体位与头位,以减轻术中头面部充血肿胀。

④应备气管切开包,以便发生呼吸困难急救时用。

3.1.3 术后护理:①注意术后正确体位及头位,局麻者术后采取半卧位,减轻头面部充血,及时安抚患儿情绪,避免患儿动作幅度过大导致伤口崩裂出血。

②由于术后鼻腔阻塞等原因导致的鼻面部胀痛,影响患儿呼吸及睡眠,可以采取冷毛巾敷额部,消除肿胀及疼痛感,并及时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消除其紧张不安的情绪,以利于患儿康复。

③观察患儿有无鼻咽部出血,出血时嘱患儿及时吐出,切勿咽下;观察患儿鼻面部肿胀是否消退。

④术后鼻腔阻塞,用口呼吸,可能导致口咽部干燥,应采取口漱,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咽清洁、湿润、舒适。

⑤及时清理局部血痂及分泌物。

⑥嘱患儿不要用力擤鼻及挖鼻孔。

⑦术后有眩晕的患儿,嘱其不要下地活动,发现术侧额纹消失、口眼歪斜等情况,可能是面神经受损,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心理护理

3.2.1 安全感:6个月的患儿对母亲的依赖比较大,心理反应较小,因此护士因经常抚摸、轻拍、搂抱给予患儿一种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

3.2.2 恐惧感:患儿初次接触过多的穿白色隔离衣的护士及医生会产生恐惧感,心理反应非常明显,此时允许家长陪同,让患儿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安全感和认可感。

护士应多与患儿做游戏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

3.2.3 沟通:年龄较大的患儿,能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并可能与其他患儿建立伙伴关系,应鼓励患儿间的伙伴关系,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鼓励他们一起做游戏,护士应参与其中,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

并鼓励患儿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经常表扬患儿的积极行为。

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3.2.4 异常行为:患儿生病后往往容易脾气暴躁、乱扔东西、大哭大闹、大喊大叫、寻找母亲、拒绝饮食、消化紊乱、夜惊、尿床等,或者不肯吃药、打针,不配合治疗。

护士及家长面对这种异常行为时不能恼怒,也不能迁就,要耐心细致对待,因势利导。

通过好榜样和暗示教育的方式引导患儿配合治疗,当患儿有积极倾向时,应予以肯定,并给与适当奖励。

3.2.5 与患儿家属沟通: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担心,他们大都过分得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甚至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行抵触,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应积极向患儿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包括运用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依靠其与患儿亲密关系和对患儿情绪、行为的熟悉了解患儿心理,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因此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过程实际上是依赖于家长对其的心理支持。

家长的情绪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影响。

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进行护理,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儿童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

4 讨论

耳鼻喉科患儿护理的特殊性在于小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状态,护士应根据各个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真地为患儿做好每一项护理,可以在手术前后仔细为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的自我护理重点、注意事项等。

同时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与患儿沟通,通过做游戏、爱抚等多种方式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孤独感,让患儿配合治疗。

同时,护理人员要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照顾患儿,与患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要掌握不同患儿面对疾病的情绪反应。

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患儿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需求,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使患儿有安全感,克服对医院的恐惧,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还可以为患儿家属提供一定的健康保健知识,促进患儿术后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让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周利文,张影,洪琦,等.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4(35):82

[2] 王桂芳.论儿科护理中的以人为本[J].实用医技杂志,,13(22):4036-4037

[3] 谭结梅.耳鼻喉科手术患儿的护理探讨.中外健康文摘,,3(8):152-154

篇6:哮喘家庭护理

哮喘家庭护理

寻找诱因避免接触:哮喘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或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机体接触外界过敏原后引起支气管痉挛,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所致。如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哮喘就不会发生。因此,家长如能找到孩子哮喘的诱因,就等于帮医生找到一条治疗捷径。寻找过敏原可以从细心观察分析孩子发病前所接触的气体、食物、周围环境及气候变化、季节等方面入手。如对飞尘、螨虫过敏者,发病常与打扫卫生、尘土飞扬有关;对花粉、枯草过敏者常在春秋季节发病;对棉絮、皮屑、羽毛过敏者发病常与铺床扫床、饲养宠物有关;反复呼吸道感染或食入某些鱼、虾、奶是许多儿童哮喘发作的诱因;不少室内装修材料散发出的气味也是一种致敏原;运动、劳累、情绪波动也可能诱发哮喘。一旦找到了过敏原,就要尽量避免接触。有条件的可到医院作相关检查,找出过敏原。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若不能完全避开过敏原,如能在发病季节前一个月采取预防措施,也能减少哮喘的发作。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下列方法:使用抗过敏药酮替酚、色甘酸钠、丙酸倍氯地米松气雾剂等;使用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腺因子、卡介苗素等;吃有温肾纳气健脾益肺作用的药膳:取黄芪15克、五味子6克煎汁去渣,打入鹌鹑蛋5只,煮熟吃蛋喝汤,连服10天。此方对提高哮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有一定疗效。

篇7:第五章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第一节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儿童医疗机构的种类 :综合医院中的儿科、妇幼保健院、专门的儿童医院

一、儿科门诊(一)儿科门诊的设置

与一般门诊设置相似,可根据规模缩减合并,但由于就诊对象的特殊性,部分场所的设 置具有儿科的独特性。

1、预诊处

预诊目的:

(1)及时检出传染病,进行隔离,防止交互感染。

(2)协助家长选择就诊科别,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争取就诊和抢救时间。预诊用“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的简单扼要评估方式,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如遇有急需抢救的危重患儿,立即送至抢救地点。

2、候诊室

要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有足够的候诊椅,并设1—2张小床为患儿换尿布、包裹用。室内可挂一些防病和科学育儿的图片和实物模型,如婴儿辅食图解等。可设置儿童娱乐场地,以减轻儿童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二)护理管理

1、保证就诊秩序有条不紊

2、密切观察病情

3、预防院内感染

4、杜绝差错事故

5、提供健康宣教

二、儿科急诊

(一)儿科急诊特点

1、儿童起病急、来势凶,病情变化快,突发情况多,应及时发现,做好抢救准备。

2、儿童疾病表现常不典型,易延误诊断危及生命,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尽快明确诊断。

3、儿童疾病的种类和特点有一定的季节性,应根据规律做好充分准备。

(二)儿科急诊的设置 与一般急诊类似。但应备有适合各年龄段儿童适用的医疗设备和物品

(三)护理管理

1、重视急诊五要素: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和时间。

2、执行急诊岗位责任制度:

3、建立并执行儿科常见急诊的抢救护理常规

4、加强急诊文件管理:应有完整规范的病历资料。

三、儿科病房

分为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又分为NICU、PICU和普通病房设置的监护室。

(一)儿科病房设置

1、普通病房设置

与一般病房类似。具有儿科特色的设置有游戏室、游戏区。此外,病房的细节设置也应 为患儿和家长考虑。如墙壁、配膳食设置、病床等。

2、重症监护室

(1)位置:与普通病房、产房、手术室邻近。(2)室内备有各种抢救和监护设备。

(3)房间设置:监护病房、隔离病房、辅助用房。

(二)护理管理

1、环境管理

病房环境应适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可张贴或悬挂卡通画,以动物形象作为病房标记。(1)窗帘、被服:(2)室内温湿度:

年龄 室温 相对湿度 早产儿 24-26 55-65 足月新生儿 22-24 55-65 婴幼儿 20-22 55-65 年长儿 18-20 50-60(3)灯光和音量

2、生活管理:饮食、衣裤、活动与休息(根据患儿疾病种类和病情决定)

3、安全管理:设施、设备、日常护理操作;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等。

4、感染管理:空气地面消毒、护理前后洗手、探视陪伴人员制度。洗手,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消毒隔离措施,作好监测统计,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 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节 儿童健康评估的特点

一、健康史的采集

1.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个人史(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生活史)、既往史、家族史、心理社会状况

(1)一般情况:年龄:新生儿记录到天数,婴儿记录到月数,1岁以上小儿记录到几岁几个月。(2)个人史:

①出生史:胎龄、第几胎第几产;母孕期情况及分娩方式;出生时体重、有无窒息、Apgar评分等。

②喂养史:是否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以何种乳品、配制、喂哺次数及量,添加辅食、断奶、大小便情况。

③生长发育史:体格、骨骼生长;动作、语言及神经精神发育情况

④生活史: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睡眠、休息、排泄习惯,是否有特殊行为问题等。

2、注意事项:

(1)最常用方法:交谈、观察。交谈前应明确谈话的目的,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2)认真听、重点问,态度和蔼,语言通俗易懂,避免暗示。(3)年长儿可自诉病情,但注意信息的真伪。(4)病情危重,边抢救边询问。

二、身体评估

(一)儿童体格检查原则

环境舒适、态度和蔼、顺序灵活、技术熟练、保护尊重患儿。

(二)内容和方法:

1、一般状况:

2、一般测量:T、P、R、BP、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前囟、坐高等。

(1)测量体温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选择测温方法:能配合的年长儿测口温,37.5℃以下为正常; 小婴儿测腋温,36-37℃为正常;肛温较准确,36.5-37.5℃为正常,但对患儿刺激性大,不适合腹泻患儿。(2)测量呼吸和脉搏 : 应在小儿安静时测量 呼吸:小腹起伏,听呼吸音 脉搏:大动脉波搏动,心脏听诊

(3)测量血压:应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宽度为上臂长度的1/2~2/3。不同年龄的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3、头

(1)头颅:大小、有无血肿、囟门(闭合时间、大小、紧张度)、顶骨枕骨有无软化等。(2)口腔:麻疹粘膜斑、鹅口疮、杨梅舌、扁桃体

4、神经反射:新生儿原始反射、小婴儿腹壁、提睾反射弱、2岁以下巴氏征可(+)。

5、其余内容、顺序同成人

三、家庭评估

1、家庭结构评估:家庭组成、家庭成员的职业及教育情况、文化及宗教特色、家庭及社区环境。

2、家庭功能评估:家庭成员关系及角色、家庭中的权威及决策方式、家庭的沟通交流、家庭卫生保健功能。

3、评估注意事项:使用沟通技巧获得信任、涉及隐私注意保护、多解释获得理解支持。

第三节 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住院会引发患儿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沉默、哭泣、抵触,甚至会剧烈反抗。特别是曾有负性住院经理的患儿入院后的心理问题往往表现的更为严重。由于发育水平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对疾病的成因和后果、住院和各种治疗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了解各年龄段的患儿对疾病和住院的心理反应,有助于帮助患儿尽快适应疾病和住院导致的变化,尽量避免患儿产生负性的心理反应。

一、各年龄阶段患儿对疾病的认识

1、幼儿与学龄前期:这一阶段患儿对自己身体各部位和器官有所了解,但对疾病的病因常用自身的感情和行为模式来解释,易将疾病和痛苦认为是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惩罚。

2、学龄期: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学龄期患儿开始了解身体各部位的功能,能听懂关于疾病和诊疗程序的解释,喜欢询问相关的问题,对身体的损伤和死亡感到恐惧。

3、青春期:能够理解疾病及治疗,易对疾病和治疗所导致的后果感到焦虑恐惧,难以接受疾病造成的身体功能损害和外表改变。

二、患儿对住院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一)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

1、分离性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一般表现为 3 个阶段:

①反抗期:表现为侵略性、攻击性行为。如对陌生人进行语音攻击(你讨厌,你走开)和身体攻击(用手打、脚踢口咬),企图逃跑回家、找父母等。

②失望期:感到没希望找到父母后,停止哭泣。表现明显抑郁、悲伤、不爱说、不感兴趣,并出现逃避压力的行为——退行性行为(吮指、尿床、用奶瓶喝水等)。

③否认期:长期分离可进入此阶段。患儿以不在乎态度对待父母的探望与离去,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将情感依附于物质上。这一阶段往往会被误认为患儿对住院生活适应良好,但却使患儿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伤害,患儿成年后不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甚至影响成年后的人际交往。

分离性焦虑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满足生理需要就能安静,6个月后的婴儿常表现为明显的哭叫行为;学龄前患儿常表现为偷偷哭泣、拒绝配合治疗等;学龄期和青春期患儿的分离性焦虑更多个来自于与同学朋友的分离,常担心学业的落后,感到孤独等。

2、失控感:是一种对生活中和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住院期间的各种诊疗活动常使患儿体验到失控感。

3、对疼痛和侵入性操作的恐惧

4、羞耻感和罪恶感: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易将患病和住院视为惩罚,如错误观念得不到纠正,随着学龄后期道德观念的建立,患儿会产生羞愧、内疚和罪恶感的心理反应。

(二)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1、入院前教育:注意引导儿童对医院的印象。

2、防止或减少被分离的情况:鼓励父母和照顾者陪护。

3、减少分离的副作用 :环境布置、熟悉环境、解释原因。

4、缓解失控感:自由活动、保持住院前活动、自我决策。

5、应用游戏或表达性活动来减轻压力。

6、发掘住院的潜在正性心理效应:促进父母与患儿的关系、教育过程、促进自我管理、提供社会化机会。

第四节 住院患儿的家庭应对及护理

儿童患病和住院会使家庭进入应激状态,良好的适应能帮助和支持患儿应对疾病,并维持正常、健康的家庭功能。

一、家庭对患儿住院的反应

(一)家庭对患儿住院的心理反应

1、父母对患儿住院的心理反应:一般会经历否认、自责、愤怒、痛苦、焦虑等心理反 应。

2、兄弟姐妹:在患儿住院的初期,可能感到内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表示担忧,产生 焦虑和不安全感。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则可能产生嫉妒和怨恨的心理。

(二)患儿住院对家庭功能的影响

1、确诊疾病和住院初期:调整、妥协,重心放在患儿身上。

2、患病和住院的延续期:家庭重心偏移、家庭成员感到筋疲力尽。

二、住院患儿的家庭支持

儿科护理强调以家庭为中心,护士应与患儿家庭合作,帮助家庭应对危机,维持正常的家庭功能。

(一)对患儿父母的支持:

向父母介绍医院环境、工作人员;提供患儿病情的有关信息;鼓励父母探视或陪护患儿,鼓励和提醒父母休息、活动和摄取足够营养;安排家庭成员轮换陪护患儿;邀请父母参与患儿护理;组织住院患儿的父母们座谈;安排充足的时间与父母沟通。

(二)对患儿兄弟姐妹的支持:向患儿的兄弟姐妹解释患儿病情、允许到医院探视或通 过电话与患儿交流、鼓励参与对患儿的护理、鼓励家庭集体活动、帮助父母理解应对患儿兄弟姐妹所经历的反应。

第五节 患儿临终关怀与家庭的情感支持

临终关怀:是指对终末期患儿和家庭提供照顾及支持,工作的重点为缓解患儿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协助家庭成员为患儿的死亡作好准备。

一、住院患儿的临终关怀

(一)各年龄阶段患儿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

临终患儿的心理反应与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有关,不同的年龄段对死亡的理解不同。2岁前:把死亡看做是暂时的、可逆的。

2-6岁:把死亡看作是可逆的,常被认为是一种惩罚。

学龄期:开始认识死亡,能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和无法改变的,但对自己及亲友的死亡感到无法理解,但患儿难以忍受的是疾病和治疗的痛苦及与亲人的分离,而不是死亡的威胁。

青春期:逐渐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不可逆的、普遍的、必然要发生的,对死亡有了和成人相似的概念。面临死亡时有恐惧和痛苦的表现。

(二)临终患儿的护理

1、创造家庭式的环境氛围

2、减轻躯体的痛苦 :采取各项积极措施缓解患儿的痛苦,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

3、减轻心理的痛苦:隐瞒病情可使产生被亲人孤立的感觉,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反应。根据情况,可鼓励父母循序渐进的、与年龄相适应地告知患儿实情,父母和护士应经常询问和聆听患儿的需求和想法,并针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支持,二、对临终患儿家庭的情感支持

(一)对临终患儿父母的情感支持

1、临终前:

(1)为患儿父母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帮助其认识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让他们知道患儿现在最需要什么,帮助他们合理安排与患儿相处的剩余时间。

(2)鼓励患儿父母参与制定患儿的护理计划,为患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护理。(3)医护人员应保持沟通,对患儿情况的解释应保持一致,避免家长产生疑虑和不信任感。

2、死亡后:在患儿死亡后,父母常有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深度的悲伤、负罪感、躯体症状、睡眠困难、愤怒等。

(1)正确理解患儿死亡后父母的心理反应,尊重患儿家庭的宗教文化习俗,对悲伤流泪的父母,可在一旁静静陪同,轻握其手或轻抚其背以安抚情绪,鼓励他们哭泣,以宣泄内心的痛苦。对患儿父母在愤怒时的一些过激行为,应采取理解和克制的态度。

(2)给予患儿父母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与已故患儿作最后的告别,允许父母为已故患儿擦洗、更衣,进行最后的照顾。

(二)对临终患儿 同胞兄弟姐妹的情感支持

1、反应:孤独感、被遗弃感。对自身健康忧虑,产生愤怒、抑郁、负罪感。

2、干预:保持其日常生活作息、解释疾病和死 亡、表达想法、游戏释压、沟通交流。

第六节 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

作为儿科护士,与患儿及患儿家长良好的沟通,可以建立和增进护患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准确收集患儿病史资料,获得和提供疾病信息,疏导患儿情绪,评价治疗结果,了解患儿及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但患儿沟通能力在不同年龄阶段差异大,护士在与患儿沟通时需掌握一定的技巧,并注意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交流。

一、与患儿的沟通

(一)儿童沟通特点 岁前,语言沟通能力差,但在非语言沟通方面,已能熟练的获取正确的信息。

(二)与患儿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1、采用适合患儿年龄和发育水平的沟通方式

护士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发育水平选择适当的方式与患儿交流,以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并能根据患儿的反应调整沟通的方式。

2、注意给予患儿平等尊重

交流时目光平视,与家庭成员交流时不要忽视患儿,患儿表现恐惧、哭泣时,应给予理解和安慰,避免责备和羞辱;对青春期患儿,应尊重患儿的想法和隐私。

3、保持诚信

与患儿交流时,应避免欺骗患儿,应诚实的向

患儿提供有关知识,特别是患儿将要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信息,在诊疗结束时还应询问患儿的感受,避免前期交流中的误导导致患儿的不信任;另外,护士不要随意向患儿承诺,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以免破坏护患之间的互信关系。

4、恰当的使用语言

交谈时,吐字清晰,注意用词、语速、语调、音量。尽量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向患儿提问。

5、恰当的使用非语言沟通

护士应外表整洁,给患儿安全感;在交流时,注意配合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根据情况,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肢体接触,可给予患儿拥抱或抚摸。

6、使用游戏作为护患沟通的桥梁

护士应积极参与患儿的游戏,并善于利用游戏与患儿沟通交流。游戏不仅可以拉近护患距离,还可以帮助护士了解患儿内心的想法,替代语言的安慰帮助患儿发泄痛苦,协助护士向患儿解释诊疗程序。

二、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初次接触,积极热情,展现良好专业素质;耐心倾听;取得患儿家长信任。

2、使用开放性问题鼓励交谈:

使用开放性问题鼓励家长交谈,注意倾听和观察语言和非语言性信息,注意对谈话主题进行引导和限制。

3、恰当的处理冲突:应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心情,避免搪塞应付、使用难以理解的医疗术语。操作前耐心解释,对患儿表现关心爱护。

第七节 儿童疼痛管理

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不管处于何种年龄段,患儿都有可能经历疼痛,获得与成人相似的疼痛体验。持续的疼痛会造成患儿心理、生理上的伤害,但年龄较小患儿在经历疼痛时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的部位、程度,患儿的疼痛易被忽略、低估,疼痛缺乏有效的控制。有关研究显示,疼痛评估量表的使用在外科为59.1%,急诊科为13.8%,儿内科为4.3%,说明儿科护理人员对疼痛和控制疼痛的理解尚跟不上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的需求。儿童疼痛的护理面临较大的挑战。

一、儿童疼痛评估

评估儿童疼痛的关键在于选用适合患儿年龄和发育水平的评估方式,通过结合患儿的病史资料,询问、观察和测定患儿的各项反应进行评估。

(一)各年龄阶段患儿对疼痛的表达方式和行为反应

1、新生儿和婴幼儿:这一阶段患儿在疼痛时可表现出持续的哭闹,哭声较日常尖锐,患儿表情痛苦,闭眼,眉毛和前额紧缩,嘴巴张开,肢体活动,拒绝他人安慰。疼痛还可引起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皮肤颜色和睡眠的改变。

2、学龄前儿童:患儿能够描述疼痛的位置和程度,但不具有测量、判断和排序的能力,不能对疼痛的感觉量化。

3、学龄儿童:能描述疼痛的位置和程度,逐渐能量化疼痛的程度,患儿会为表现勇敢和能控制自己而忍受疼痛不予表达。在疼痛时会表现得安静、沉默,应注意观察这些表现。

4、青少年:对疼痛的描述更加准确,能用社会所接受的方式表达疼痛,但出于自尊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会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否认疼痛的存在。

(二)疼痛患儿的病史采集

1、评估疼痛的原因、部位、时间、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影响因素、缓解措施。

2、评估患儿疼痛的表达方式和行为表现、患儿既往疼痛的经历和行为表现。

(三)儿童疼痛评估工具

疼痛评估工具可以对患儿是否存在疼痛、疼痛的程度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目前有多种评估工具可供选择,主要通过自我描述、生物学评估和行为学评估三种方式进行疼痛评估。选择是应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段、疾病的严重性、诊疗情况等因素。

二、儿童疼痛的护理

(一)药物性干预

1、根据医嘱给止痛药:很多用于成人的阿片类和非阿片类药物可用于成人,但易产生药物副作用,应注意药物的准确计算和配置,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使用PCA镇痛:5岁以上能够合作的患儿,可采用PCA镇痛;5岁以下或不能合作的患儿,可采用护士或家长控制镇痛的方法,但要严密观察。

(二)非药物性干预:可联合镇痛药物使用或单独使用

1、分散注意力:

(1)主动型:需要患儿的参与。如非营养性吸吮、吹肥皂泡等。

(2)被动型:只需家长或医务人员进行分散患儿注意力的行为即可,如包裹、拥抱等。

2、冷热疗法:热疗使肌肉放松、冷疗可减轻水肿。

篇8:哮喘患儿护理

关键词: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综合护理,效果

哮喘急性发作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危急状态, 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肿胀、黏液分泌增多致使气道阻力增加和通气障碍[1]。国内部分地区调查显示, 我国儿童哮喘发病率为0.5.0%~3.33%, 个别地区高达5.0%[2]。哮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但多数患儿的发病年龄在5 岁前, 3 岁以前发病占50%。小儿哮喘急性发作常表现为气促、咳嗽、胸闷等, 症状突然发生或加剧, 多伴有呼气困难, 轻重不一, 病情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 若不及时处理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 甚至威胁患儿生命。本研究就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498 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哮喘急性发作诊断标准[3]。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49 例。对照组患儿中, 男143 例, 女106 例, 年龄2.5~13 岁, 平均 (5.7±2.2) 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139 例, 女110 例, 年龄3~14 岁, 平均 (6.5±2.3) 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等;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 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哮喘急性发作时, 患儿往往会感到恐惧和紧张,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儿进行沟通, 语气和蔼, 避免任何不良刺激, 可以通过暗示、说服、诱导等方法转移患儿注意力, 尽最大努力缓解患儿的恐惧心理, 使患儿及家属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进而积极配合治疗。

1.2.2 雾化吸入护理指导患儿家属掌握雾化吸入的操作方法, 雾化吸入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气雾温度为22~26 ℃, 雾化时间不应超过15 min。对于烦躁患儿可给予适量镇静剂, 雾化吸入装置应做到一人一管, 避免交叉感染。

1.2.3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属讲解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表现、诱因和一般治疗等;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 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以有氧运动为主, 循序渐进, 增强体质, 减少呼吸道感染, 预防哮喘急性发作。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评定标准[4]:非常满意:80~100 分;满意:60~79 分;不满意<60 分。总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均完全消失;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给予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3.118, *P<0.05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哮喘急性发作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小儿哮喘急性发作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重, 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5]。天气变化、昼夜温差大、感冒、空气中过敏源增加等均是诱发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因。有资料表明[6], 因哮喘急性发作而导致病死的患儿中, 1/3的临床仅表现为轻度哮喘, 半数以上的哮喘病死患儿为治疗不及时。因此, 急性发作期是小儿支气管哮喘极为关键的时期, 若忽视治疗会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3.258, *P<0.05

在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过程中, 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护理可以使患儿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消除其紧张情绪;雾化吸入时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病情给予不同的药物剂量、浓度和雾化量,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如有不适, 应立即向医师报告。研究表明[7], 早期吸入疗法对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症状、降低气道反应性、预防肺功能进行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可明显提高患儿的用药依从性,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给予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有关报道相似[8]。提示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治疗期间给予综合护理, 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狄成香, 秦美兰, 张芳.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32 (2) :123-124.

[2]王义, 王岚.普米克令舒联合爱全乐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126例的观察与护理[J].医药前沿, 2014, 25 (2) :143-144.

[3]高斓焱.氧驱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 2014, 30 (2) :364-374.

[4]孙淑贞, 杨文东, 李召芳.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与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 2011, 9 (6) :327-328.

[5]肖祥娟, 夏红惠, 胡继芳.循证护理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23 (18) :2436-2438.

[6]陆卫民, 赵雪频, 孙海英.护理干预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 :150-151.

[7]范益平, 贾睿之.护理干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 2012, 6 (13) :257-258.

上一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述评下一篇:泰囧成功的三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