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设计与卫生防疫问题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人水平的提高,居住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如何在住宅的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中,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上,提高住宅的卫生防疫性能,增强其对疾病的“免疫力”,已是建筑设计师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住宅设计与卫生防疫问题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住宅设计与卫生防疫问题论文 篇1:

疫情大考后的住宅室内设计实践与现实思考

摘要: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居家隔离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疫情期间的居家防控也暴露出绝大部分住宅空间的设计问题。在以监测、防控为主的后疫情时代,住宅空间的防护性是后疫情时代住宅室内空间设计市场的新需求和新趋势。在以此为基础的设计实践中,从设计伦理、市场需求和策略转变等方面对疫情大考后的住宅室内设计新思考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疫情防控;住宅设计;室内设计

自疫情后复工以来,住宅设计市场日渐复苏。在后疫情时代的住宅设计实践中,市场、消费者、设计师都表现出了对住宅设计的新观念和新思考。人们对住宅空间的要求出现了新的需求点和关注点,传统住宅设计思路在疫情期间暴露出的问题引起了更加广泛的思考。住宅的使用功能边界也有了更广阔的延展,比如如何有效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更加合理地分隔住宅空间、更加优化且安全的住宅设施设备系统等。通过解析疫情视角下的居家阻断行为细节、观察市场反馈,对疫情后的住宅室内设计实践做出了以下思考。

一、设计伦理性的回归

在成熟的住宅设计市场中,设计的商业化与快消属性被逐年放大,人们已经快忽视了住宅的生活性。人们被市场“规训”,重视装饰性、追捧复合功能、追求流行风格。疫情的居家阻隔迫使每一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住宅空间,住宅的空间组织、环境改造、设备使用成为人们更加关心的事情。在现实的设计行为中,很多设计上的选择问题乍一看是功能问题或者经济问题,但实际上是一种设计伦理的决策问题。

(一)住宅功能的重新定义

长时间的居家阻隔,使住宅空间的功能被重新思考。办公、娱乐、运动等需求被更多的考虑。能否实现家庭内部的隔离功能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要点。曾经备受追捧的注重空间的联结、户型的开敞等需求被重新思考,对阻隔的需求被搬上了台面。

(二)从“装饰主义”回归“以人为本”

以追求风格特征、视觉特性为设计出发点的住宅空间将不再被高举,住宅空间的设计重新回到以注重“功能清晰”、“使用高效”、“经济实用”、“环境宜居”的思维方式上来。

在设计实践中,消费者从关心设计风格、设计视觉转变为更多的关注住宅的空气质量、通风质量、光环境、便捷分区、快速阻隔等实用功能当中。相对应的,设计师在做住宅设计服务时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界面装饰,而是延住宅与人的更加系统性的全过程服务,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型。

二、市场需求及设计策略的转变

在疫情大考之后,对于住宅空间的设计,市场需求和设计策略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转变,住宅空间设计的进化如箭在弦。

(一)户型及功能分区的“逆潮流”

在传统的住宅设计中,功能与空间的划分是较为单一且固定的,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屬性。疫情期间,由于人们长时间居家隔离,除正常的起居生活外,人们对健身、娱乐、办公等需求越来越高;空间过大,功能分隔缺失或功能单一,空间不足等,已难以满足疫情期间人们对空间功能高效利用的需求。大开间、轻隔断的设计风潮已经出现颓势,空间的清晰划分和及时阻断成为新的需求趋势。入户灭菌、消毒动线、访客动线、居家活动动线等都成为新的设计重。

就安全防疫的住宅性能来说,入户的第一道防线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必须发挥玄关缓冲区这一功能优势。多年前流行过,又因在寸土寸金的房市中对空间过于浪费而被抛弃的“入户花园”式户型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玄关的消杀、独立储物、清洗等需求被重视起来。

同样在高涨的房价规训下,被认为空间浪费的一卧室一卫生间的空间规划被人们重新重视。任何一个卧室能随时实现居家阻隔成为十分重要的防疫条件。

同时,空间的单一功能空间需求变为多功能需求。如卧室增加办公需求,书房、客厅增加运动、娱乐需求,餐厨实现分餐需求等等。

整体而言,节约与高效是今后空间功能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拥有入户消毒区、多功能的客厅空间、独立隔离空间、独立办公区域及收纳空间是疫情之后住宅设计转变的重要依据。

(二)给排水系统的结构性转变

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也使我国现有住宅的给排水系统暴露出结构性问题。住宅空间卫生间数量增多,地漏数量随之增加,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污染。特别是水封失效,污染气体携带的病菌散播在室内物体表面而导致的疫情传播案例,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有住宅采用的3cm水封地漏,易在夏季蒸发,导致浊气倒流,造成污染的危险。

独立式单户并联的同层排水系统将成为更好的选择。这一结构转变,既解决了卫生间的楼板被卫生器具管道穿过容易渗漏水的问题,又可以使水封切断下水管道与室内的连接,对营造良好的居家阻隔环境有这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要建立相应的净化槽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槽是用来处理每个家庭排放的生活污水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净化槽处理后的污水基本上不含有毒物质,同时能检测槽内各装置运行状态及水质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病毒传播和交叉感染的可能,高效实现卫生防疫。

(三)新风系统的“新热潮”

住宅新风系统在我国雾霾现象较为严重的时期,曾经是住宅设备的热门“风口”,随着我国防霾治霾工程的推进,住宅新风的热度随之下降。疫情的大考,使新风系统的热潮重新燃起。

高品质、高效率的空调新风过滤换气系统能有效阻断病毒的空气传播。疫情视角下的新风风潮,相比于以前的新风系统又有了新的需求和设计标准。首先,更大的新风量和换气量,更大的新风阀开度和实际进出风总风量是后疫情时代的新需求。其次,出风口的滤芯级别更加高效,不低于H13级别的高效过滤芯可以阻隔0.1μm的病毒,能防止新风进入设备内部和管内对室外新风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可以有效阻截空气中的雾霾、粉尘、细菌等。另外,疫情视角下人与人的阻隔对暖通系统、空调、新风设备和管道的定期清洁、消杀的方便程度和易操作度都有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面对疫情大考后的人居环境,设计从业者应站在更高的设计伦理角度,敏锐的观察到设计实践中体现出的新问题和新趋势。人口的聚集、互联网的高速联结与普及、原子化社会的逐渐形成,一系列的社会发展趋势都表明住宅的功能将进一步进化,疫情的影响正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疫情的考验还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对人居环境的思考也将随之延续。

参考文献:

[1]樊增增,贺静.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居家隔离措施及其应对方式[J].全科护理,2020,18(06):701-702.

[2]李炳训,田艳美.设计伦理语境下的室内空间造物原则[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3(03):61-62+3.

[3]唐登华.新冠肺炎流行期社会心理响应建议[J/OL].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03):238-239[2020-03-15].

[4]孙钰洁.后疫情时代下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现实思考[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09):120-121.

课题项目: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疫情视角下的住宅室内设计伦理和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YS192

作者:熊雪姣

住宅设计与卫生防疫问题论文 篇2:

谈对建筑卫生设计的分析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人水平的提高,居住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如何在住宅的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中,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上,提高住宅的卫生防疫性能,增强其对疾病的“免疫力”,已是建筑设计师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建筑 卫生 设计

1.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卫生防疫问题

某些疾病是与住区环境和住宅内部构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不良建筑综合症和建筑相关疾病等已经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住区规划应着眼于全局,一切从科学出发,在确保规划合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住宅建筑与卫生防疫的相关关系,注重优化住区周边环境和卫生防疫条件,创建健康的人居环境。

1.1住区规划时首先要切实做好选址,基地和周围环境不应存在污染源,关注主导风向,住宅建设用地必须远离垃圾堆场、废气排放附近及城市污染源的下风口。

1.2从规划设计上注重保护好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原有的绿林、水体、山石等的保护利用,使人与自然更加密切亲和。

1.3住宅与住宅间的规划间距要保证楼层、居室有效的日照时间与通风效果。阳光普照和空气流通可以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的自然卫生防疫手段。

1.4注重绿地建设,优化树种的选择和水体的流动,防止花絮飞扬或污水滞留造成的病菌传播或繁殖。

1.5适当控制住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过分追求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加大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从而形成人口过分密集、空间拥堵、环境恶化,容易造成疾病的感染和传播。

1.6合理规划住区水体环境,污水、废水和垃圾处理要达到无害化,甚至资源化。

2.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卫生防疫问题

住宅的单体设计也对居住的健康产生影响,主要应从优化平面设计、改善室内自然净化条件,提高卫生防疫性能等方面入手。

优化平面布局,提高卫生防疫性能功能的合理分区是保证居民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因而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优化平面布局,提升健康要素,增强其对疾病的自身“免疫力”。

2.1在塔式住宅设计中不宜采用内天井式平面。因面向内天井开窗的房间多为厨房和卫生间,是污染源的易发区,当天井内无法形成正压的情况下,污浊空气携带病菌悬浮在天井中,容易形成烟囱效应的“拔风”现象,造成气流污染和“串味”,倒灌室内,对住户室内卫生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2.2 塔式住宅平面设计应明确各户型的空气对流通道,单朝向户型的设计必须采取通风措施。

2.3塔式住宅凹口深度和宽度比应不大于2:1,最小开口宽度不应小于3米。凹口过深过窄,都不利通风效果。

2.4板式住宅不宜采用长内廊和外廊式平面。因长内廊通风效果差,外廊一般连通各户的厨房和次卧室、容易串烟串味,产生视觉干扰,同时也易传染病毒。

3.住宅设计中要切断流行性疾病的传播

住宅设计中,应从设计的源头,精心考虑,合理设计,避免通过公共空间、设施及污染的空气、水源及接触等途径而发生传染病交叉感染事件的发生。

3.1住宅不宜设置垃圾道。高层住宅宜在每层设封闭垃圾收集空间。集合式多层住宅应在楼外设置密闭式可移动分类存放垃圾箱,或设置垃圾生化处理设备。

3.2 住宅建筑内不宜布置餐饮店,实在不可避免时,应将烟囱、通风道直接通出住宅顶层屋面,防止倒灌和有害气体侵入住房,影响健康和安全。同时,其出入口应与住宅严格分开布置。

3.3建筑防火单元、房间布局隔断与防疫分区应结合起来,公用部位设计为负压空间,尽可能分开使用楼电梯。

3.4各功能区域、各单元、各房间之间应防止横向和竖向的串气而引起交叉感染,如管道、线槽穿越隔墙处应密封处理,管道井宜每层隔断。

3.5住宅户内功能布置要强调洁污分离、干湿分离的设计原则,首先要保证交通流线的简捷和功能分布的合理,对不同的户型和楼型,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并进行优化调整。综合分析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公共空间的交叉感染问题。

4.住宅各专业设计紧密配合

为防止因室内环境污染而造成疾病感染和传播室内空气受到污染,就有可能引起人体的各种疾病。因此,在设计阶段就应相互协调,通力合作,从各专业角度,认真考虑卫生防疫的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控室内环境污染,避免疾病的感染和传播。

4.1建筑、室内装修专业

4.1.1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的上层。

4.1.2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有防回流构造的排气通风道,并预留安装排气机械的位置和条件。

4.1.3室内氡气有80%-90%来自地基土壤,因此降低室内氡浓度的有效办法是经常开窗通风和建造防氡地基,密封室内的细小裂缝,堵住地下氡气进入室内的通道。

4.1.4对装修设计和材料、部品选择进行严格的把关,使室内装修十分重视环保和防污染问题,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环境、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环保型材料和部品,使用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先进技术及设备,防止成品家具对室内造成的污染。

4.2设备专业

4.2.1 地漏水封存水弯应经常有水补充,防止干涸。如可采用无水封地漏加P型存水弯,并由洗脸盆的排水给P型存水弯补水,或采用多通道地漏等。厨房不宜设计地漏,以利于减少虫害的滋生和废气的污染。

4.2.2住宅室内不得以设置吸气阀替代通气管,而应设置伸顶通气管,因吸气阀只能靠吸入空气,防止负压破坏水封,且其阀瓣一旦老化,将造成室内污染的严重后果。

4.2.3通气管应直达屋顶,不得与风道和烟道连接,且其管口应避开门窗,也不宜设在建筑物挑出部分的下面,以防止臭气污染室内环境。

4.2.4排水管道渗漏、凝结水对物品等的污染和损害应得到充分重视,要从选材及安装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排水管道的渗漏、结露而污染室内环境,传播病菌。

4.2.5建筑设备管线应相对集中设计。高层和多层住宅必须设置垂直管道井。排污立管宜单独设置。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于本层套内。

4.2.6空调系统的过滤器以及风道、风口会成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污染源。同时家用空调系统的过滤网、风管、吹风机也是病菌和病毒生存繁殖的栖息地。应注意消毒灭菌和室内的通风换气。

4.2.7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厨房排油烟机的排气管通过外墙直接排至室外时,应在室外排气口设置避风和防止污染环境的构件。

4.2.8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期间,应有室内新鲜空气交换和补充设备。特别是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的住宅,要有防止诸如军团菌等细菌感染的措施。

小结

总之,流行性病在住区中的传染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从统计学上讲,居住密度大,势必造成交叉感染的概率和疫病发病的风险大。但如果我们通过规划、建筑和设备等专业的精心设计,从设计源头来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提高住区室内、外的环境质量,则发生流行性传染病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此外,随着住宅科技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创新设计,提高住宅的卫生防疫性能。如为解决住宅楼通风不足的问题,在我国住宅中可以考虑引进国外流行的"家用新风系统",将经过除尘过滤与湿度处理的新风主动补充到室内;在住宅屋顶通风道顶端安放蘑菇风机,主动排放卫生间的污气;在施工中有针对性地采用抗菌制品和建筑材料,如对卫生洁具及电梯控制面板等公用设施采取具有持久抗菌的功能处理;此外还有采用变频调压供水和管道分质供水技术可有效地提高供水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供水的二次污染问题,避免水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创业腾飞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第六工程处。)

作者:张 雨

住宅设计与卫生防疫问题论文 篇3:

浅谈“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设计

摘 要: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设计师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文章以住宅、居住小区到城市居住环境的层次,从不同角度,由小到大层层分析宜居的具体含义,以及设计师应该要注重的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环境、安全、身心健康问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住宅;居住小区;城市居住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作诗的本质理解为人在大地上的栖居,栖居的过程是认同于脚下的土地,归属于大地、并在天地中定位的过程。栖居使人成其为人,使大地成为大地,居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这样的栖居本身具有诗意。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取于大自然,回归于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把居住环境建设得更美丽,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充实以人为本的设计新概念。

人文主义(Humanism)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力的思想,它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该思想追本溯源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传统思想,其意在着力呼唤城市中迷失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以及将社会生活引入人们所创造的空间中是其基本主题。

因此,设计师在与人息息相关的居住设计中应该有以下方面的关注。

2住宅

2.1住宅的舒适度

住宅的空间舒适度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会失去家庭的温馨、亲和感和生活气氛,住宅应强调套内功能的升级,而非盲目加大面积,增加更多功能、改善和提高空间的舒适度。房间设计的合理与否是套型功能分区成败的关键,这取决于设计师对空间尺度的准确把握,不能只在建筑面积上做文章,应致力于把握使用面积的合理性。如主卧室有明确的独立性,应尽量朝南,远离入户门,避免直对客厅,使用面积应不小于12m2,开间不小于3.6m。次卧室使用面积10~12m2,开间不小于3m。

住宅设备及其设计安装,对实现住宅的功能增量起着重要作用。住宅设计将充分利用日影分析原理和计算机辅助设备,来改善日照和用地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而自然采光涉及窗口布置、窗的构造和材料,设计师应当对此进行充分的创新开发。管道布置是设计中的重点部位,管道穿楼板是住宅跑、冒、滴、漏的根源,住宅设计就“自家管道不到邻居家去”和“压力管道出户”两项原则展开,在下层楼面和楼面垫层中铺设水、暖气各种水平管道或设置管道墙,将所有设备沿着管道墙来布局,并将各种水平管道在管道墙内布置,另外集中管井也是一种成熟方法,即属公共使用的管道设在套型以外,以便设备的维修安装、抄表及改善户内的空间环境。

2.2生态环保设计

生态环保是世界各国都提到日程上的重要课题,对住宅设计而言尤为重要。住宅的生态环保设计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系统:(1)产品材料系统,即所谓的绿色材料、保健环保材料,会呼吸的绿色建材,不断地改善和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提高舒适度;(2)节能系统,如利用太阳能、风能、二次利用水资源等;(3)污染防治系统、防止水污染、粉尘、电、声、光、垃圾污染等有效利用资源。住宅的生态环保关系列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住宅研究的主流,所以人们将21世纪称为生态健全的“绿色世纪”。

2.3安全健康设计

住宅单体设计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而且也要增加住宅的衛生防疫功能。通过设计尽可能切断病菌的传播渠道,避免公共空间交叉传染的可能性,改善居室内空气自然净化条件。

户型布置要强调洁污分离、干湿分离保障卫生的设计原则,首先要保证交通流线的简捷和功能分布的合理,同时要考虑单一户型在整个楼(或组合平面)的平面位置,对不同的户型和楼型,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并进行优化调整。

有的住宅设计过于强调景观效果,采用封闭式的落地玻璃窗,仅留一两扇可以打开的小窗户,采光面积非常大,但人住进去后明显感到空气不流通,其居住舒适性根本不存在。长此以往,对人的健康非常不利。另外,目前大量采用的推拉式铝合金门窗,使得通风口只及窗户的一半,同样也达不到空气流通的要求。目前还有些小区采用围合式设计,标榜自己是套用并提升北京四合院设计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腾出中间的大块土地用于小区绿化或景观。这种住宅好看不中用,对建筑物空气的对流、质量以及热环境,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例如在塔式住宅设计中不宜采用内天井式平面,因面向内天井的房间多为厨房和卫生间,是污染源的易发区,当天井内无法形成正压的情况下,污浊空气携带病菌悬浮在天井中,在内天井通风排气作用较差的情况下对住户室内卫生环境也产生影响,平面设计应明确各户型的空气对流通道,单朝向户型的设计必须采取通风措施,其平面凹口深度和宽度比应不小于2:1,最小开口宽度不应小于3m,凹口过深过窄,将影响垂直通风效果。

2.4适应老龄社会的通用住宅

大多数人都不愿频繁地搬家,而更愿意在自己从青年时就拥有的家里渡过晚年,这里还包含有心理寄托的需要。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多,相当一部分住宅必须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于是一种通用住宅就应运而生。在这种住宅中,从设计和建造时就将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让老年人能自己照顾自己,但是并不需要从一开始就把这些考虑全部做上去,而是逐步来实现。所有这些考虑的实现当然会增加投资,据日本的估计,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费用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如在开始时只考虑基本要求,则所增费用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当然,最基本的要素是在开始建设时就予以充分考虑,比如留足门洞宽度、过道、轮椅回转尺寸,注重卫生间设备的安全、卫生,并在遇险时可以协助等。

3居住小区

3.1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用5个指标来衡量舒适度:①居住密度;②绿地面积;③室外活动场所与设施标准;④室外环境的噪声标准;⑤日照。

居住区环境应追求放松、平静和自然的气氛,追求人作为环境主体的存在价值,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贴近自然、回归自然,在建筑容量、体量和绿地面积的把握上,尽可能提高绿化覆盖率,做到推窗见绿,步步有景。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谋求环境与人相和谐的尺度,如中国传统园林中“小桥流水”、“步移景异”的尺度关系,而不应追求时髦的空荡大草坪或高层高密度的壮观楼群,因为超人的尺度往往使居民感到渺小或压抑。居住区内的交通速度也应以人行速度为主,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对于人口稠密的中国城市来说,居住区的总体色彩应当是绿色,建筑造型应追求简洁、平和,不宜过于花哨,人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界长期适应形成了生理、心理需求,比如对阳光、气、声音、水、温度、湿度等因素的需求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容忍程度,在居住区环境中都应当得到满足,居住区环境中充满生命而有秩序,就有助于促进居民身心内部的活和有序化,从而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

3.2绿色环保的环境特征

绿化种植系统,应充分利用基地外部和内部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水系;做好控制设计,是把空气、阳光、绿色引进每套住宅,如加大间距容纳更多的阳光、空气和景观;有效利用资源,提倡资源的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对不可再生物质要在珍惜的同时开发替代产品,在小区中实施垃圾分类、实施中水系统等;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社区建设中将对住户的居住行为进行引导,如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垃圾分类、自爱自洁、住户和睦,并在社区内组织环境管理体系和机制,使绿色行为成为生活中的一种文化。

3.3安全健康的环境要素

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居住区环境安全,高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利用智能化的管理与生活服务设施、安全监测与报警系统、现代通风装置及新材料的运用等手段,提升居住区环境的整体安全。

对于公共卫生部分,防止“非典”、禽流感之类的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的传播,居住区的环境安全有重大责任。卫生部明确要求,集合式住宅中应取消垃圾管井和垃圾收集间,在住宅楼外设置密闭式可移动分类存放垃圾箱,或设置垃圾生化处理设备。垃圾站应设置紫外线杀菌灯,进行定时杀菌。公共交通走道照明控制开关应采用光控和声控方式,不应采用触摸控制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

对于公共安全部分,指公众所需要的综合安全,包括以防盗、防劫、防入侵、防破坏为主要内容的狭义“安全防范”,而且包括防火安全、交通安全、通信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人体防护、医疗救助防煤气泄漏等诸多内容。智能化小区应安装安全防范子系统,可以管理及周界防卫报警、闭路电视监控、对讲与防盗门控、住户报警、巡更管理;信息管理子系统,可以对安全防范系统实行监控、车辆出入与停车管理,供电设备、公共照明、电梯、供水等重要设备监控管理等。

2.4和谐交往的心理环境

创造从住宅区中心绿地到组团、庭院绿地,按“公共-半公共-半私有”空间系列,在居住区以不同组合形态构成的院落,是居民户外活动的半私密性领域。空间虽然有限,但经过精心布置绿色植物、花坛、座凳、雕塑等环境小品,及可供老人和儿童休闲游戏的场地和设施。组团中心绿地可称为半公共领域,也是院落空间的延伸,是便于居民闲暇散步休息、儿童游戏的主要场所。而中心绿地可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因素,开辟利于邻里交往、共同生活的场所等共享空间及设施,创造丰富的景观和富有情趣的空间环境,增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居民的良性互动,促进社区环境的人文性成长。

4宜居环境

4.1城市自然环境

日本曾总结出舒适环境的八要素:①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和臭味;②宁静,没有噪声;③丰富多彩的绿化;④与水景亲近;⑤街道美丽而整洁;⑥具有历史文化古迹;⑦有适于人们散步的场所和空间;⑧有游乐设施。

宜居城市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整洁的街区,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噪声、振动等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程度被控制在最低限度,拥有适宜的城市开敞空间和良好的绿化,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融为一体,具备安居生活氛围,气候条件比较适于人类日常行为活动,保留着一定比例的自然山水景观,使居民随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4.2防灾的城市规划

城市是所有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巨大承载地,城市越现代化,其致灾易损性就越大,城市就显得异常脆弱。城市灾害几乎包含着灾害类型的全部,其灾害机理充满复杂的规律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持续致灾要素归纳为:地震、水灾、气象灾害、火灾与爆炸、地质灾害、公害致灾、“建设性”破坏、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灾害、城市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在城市安全规划方面,要完善城市安全规划指标体系,将城市安全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建城区进行系统的安全规划,对已经建成的旧城区进行总体安全评价,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设施,设备, 场所等,进行整改。

4.3宜居的社会生活

城市应提供与居民收人水平相当的居住空间,确保享受有适当住房的条件,应有可得的就业机会,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且生活方便,具备完善的、公平的基础配套设施,使居民在购物、就医、就学等方面享受方便的公共服务。城市也应该是一个出行发展为核心,能为居民日常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城市聚居区应降低人口密集,整个城市可以形成若干个次中心区域和活动区域,分散人流,缓解市中心所承受的压力;另外提高城镇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居民生活质量得以普遍提高。通过中心区域带动下的多个次中心区域的协调发展,改善人口聚合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状况,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的可持续发展。

4.4独特的城市文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空间开始了新的更新,作为城市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载体,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同时也相互影响;而其存在形式又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地域实体。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是满足城市功能更迭、保持城市活力、深化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空间的组合方式应该以充分体现出城市与所在地域的关系,城市与人的关系以及城市與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建筑、文化、景观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对城市个性的认同。

城市个性的延续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为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历史信息,尤其是一些较为完整的旧城区,它能够全面的表达某一时期在生产、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特征,在强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作为物质与非物相结合的城市个性的延续可以使我们将城市的记忆以一种固化的方式世代相承,不断地延续下去。

4结语

住宅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为市民提供栖身的空间与场所,更要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来满足居住者的社会与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既要满足人的生理生活所需的物质功能,也要满足人的心理意向、人格行为所需的精神功能,居住环境的设计与建设不仅要创造完善的物质生活设施,更应创造丰富多彩的满足居住者各层次心理需求的精神生活空间。随着居住区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居住区甚至达到了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封闭式的小区模式越来越不适应规模住区和现代城市的要求,应该有条件提倡融入城市的开放式小区开发理念,以促进住宅小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张杰,禤文昊,邵磊.现代西方城市居住标准研究.世界建筑.2008,2.

[2] 由文辉.国外生态住宅与居住区生态建议.上海科技建设.2003,3.

[3] 傅红,莫妮娜.旧城改造中对城市个性延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4] 沈莉芳,陈乃至.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规划师.2006,11.

作者:吴 纯

上一篇:楚文化中的凤纹现代艺术论文下一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朗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