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保险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深受政府、电商企业和农民网商的青睐,呈现传统电商向新型电商转变、从单向电商向双向电商转变、从经济发展向改善民生转变、从个体电商向区域电商发展转变四大发展趋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化了农产品市场、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消费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逐渐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商业保险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商业保险发展论文 篇1:

发挥商业保险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 服务“三农”,加强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存和发展中,也能够,同时也必须为“三农”服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本文简要的叙述了商业保险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商业保险 三农 农村经济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国民的素质,同时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但因为前些年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和高亏损,很多的商业保险公司都停止了农业保险的运作。而为了克服这些情况,国家加大了对“三农”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农业保险的大力支持和财政补贴,商业保险公司重新进军农业保险大有可为。据数据显示,。我国自2007 年中央财政首次列出20. 5 亿元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以来, 2008 年、2009 年、 2010 年保费补贴不断扩大, 分别达到60 亿元、79. 5 亿元、103. 2 亿元。随着中央财政补贴的不断扩大,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也逐年提高, 从2006年的8. 5亿元, 扩大到2007年、2008 年、2009年、2010年的50亿元、110.7亿元、133.9亿元、135.68亿元。

1.商业保险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1.1随着这些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经营体制的不断变更和发展,以前的救灾救济方式已经难以发挥对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作用。商业保险的引入,能够让农村新的风险保障体系得到健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维护农村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从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2商业保险在农村中的发展能够帮助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很多问题。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表明,农村中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要严重的高于城镇的情况,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减轻人口老龄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农民因为意外伤害和疾病等因素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减少了农村居民因病返贫的现象产生,让农村社会更加稳定,还有一些自然灾害而引起的问题,如子女教育问题等等。商业保险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少部分的资金投入,同样能解决很多问题。

1.4商业保险资金投资功能的发挥,支持了农村的一些基础建设,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让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增收增加和拓寬了渠道。同时在农村中,商业保险的发展还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和费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养老基金亏空等问题。

2.商业保险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问题

2.1农村居民保险知识贫乏,导致商业保险发展缓慢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他们有着对保险的需求,但是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居民虽然听说过保险,但是真正对保险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并没有把保险当做是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因此他们的投保率及底。

2.2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本质是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

商业保险工作是一个企业,而企业是属于盈利性的组织,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是利益最大化的创造和追求。而农业商业保险中,因为自然灾害和一些设施的简陋等等造成了商业保险的高赔付,这就和商业保险的目标相悖。再加上农村保险跨越的地域面积大。单笔保费低、业务分散等等,导致了商业保险公司服务成本的增加。

2.3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

农村所需要的保险产品一般是那种缴费低、覆盖广、缴费灵活以及保障高的保险产品。而商业保险公司目前所经营的保险产品中,对于这类保险产品还比较缺乏。再加上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对于保险金的支付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虽然国家近五年来对农村的农业发展和农民个人通过保险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通过商业保险转嫁经营风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民个人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但由于农民对保险认识的局限性,就导致了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较窄,规模不大,风险集中,商业保险不能在其中直接获取经济利益。

3.增强商业保险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3.1加强商业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农村居民的投保意识增强

商业保险能够有效的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能够得到农村中,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商业保险要利用好乡、镇政府部门,积极的做好农村保险知识的宣传工作,加深农村居民对于保险的认识,比如可以在乡镇的街道上、各村的村委办公点以及各个村落的重要路口等进行农村保险宣传专栏的设置,宣传当前的保险基础知识、保险法规以及承保和理赔中的重要事项等等。还可以通过乡镇的相关干部进行集中的保险知识以及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加农村居民的投保意识。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教育机构进行保险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让他们从小就能够得到保险知识的普及。

3.2处理好三种关系,确保农村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

一是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保险公司要把效益放在首位,但同时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到社会的利益,在为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生存,求得发展。二是保险公司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虽然从目前来看,农村保险的见效慢、成本高以及费用大。但从长远的利益来讲,农村保险业务才刚刚开放,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三是保险公司要处理好企业本身和国家大局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农村急需的医疗、养老以及意外保险保障等,为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3.3把商业保险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保险的货币增值是靠保险资金的投资来实现的。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多样的经营形式的出现,农村可以进行投资的各种资源异常丰富。比如农村的畜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开发、沿海养鱼业的发展各种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等等,都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了广阔的投资方向和资金运用的天地。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保险公司把资金投入到一些前景好的企业中,这样就能够实现农村经济和企业经济的双丰收为“三农”服务。

3.4建立健全农村保险网点,提高商业保险的服务水平

商业保险公司最大利益化的实现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和可持续的。所以保险公司要端正保险网点的服务态度,让服务动机得以明确,完善保险服务的内容。一是在商业保险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时刻服从国家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体现出商业保险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让公司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达到高度的一致。二是进行农村居民保险需求的调研,并及时的进行研究,开发出更多针对农村居民需求的保险产品。三是端正服务态度,不断的提高服务的质量,精心地塑造和呵护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农村居民中获取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陈立; 李林. 中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J]. 中国渔业经济,2011,(02).

[2]刘梦曦.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保险在中国养老保险市场的定位及其实现途径[J]. 现代经济信息,2011,(01).

[3]刘文晔; 郑建中. 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 卫生软科学,2011,(07).

[4] 龚万芳.浅析我国商业保险的现状与改革之路[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0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分公司)

作者:吴雅萍

农村商业保险发展论文 篇2: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与变革效应

【摘要】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深受政府、电商企业和农民网商的青睐,呈现传统电商向新型电商转变、从单向电商向双向电商转变、从经济发展向改善民生转变、从个体电商向区域电商发展转变四大发展趋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化了农产品市场、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消费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逐渐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同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产品质量监管缺失、管理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包装物浪费污染和基础配套水平低等发展挑战,建议在今后发展中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加快培育新型电商主体,兼顾民生推进农村电商网络全覆盖,推进绿色包装,营造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  发展趋势  变革效应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被视为电子商务“新蓝海”的农村电子商务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势头,农村网店、农民网商、农村电商交易额均得到了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3年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农产品卖家达到39万个,相当于所有淘宝网卖家的1/20;2014年我国农村网络消费总额1800亿元,预计2016年这一数字将攀升到4600亿元。今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要“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基础。可以说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潜力,电商下乡都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技术不断更新,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渗透不断深入,呈现出以下四个趋势。

1、由传统电商向新型电商转变

这一转变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初期的农村电子商务主要是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大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实现农产品购销。其模式是“农产品网站+电话+货运公司”,即先通过网站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再通过电话进行商务洽谈,最后签订购销合同,由卖方或买方组织货运完成交易。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挣脱了地理位置的束缚,拓展了农产品交易市场。随着互联网、电商平台、网络支付、社会信用、商业保险等软环境的发育成熟,更多的农业经济组织和个人走向了即时线上交易平台,并跟随信息产业的成长一路发展了B2B、B2C、C2C、B2B2C等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这种“本地产品+电商平台+网络支付+专业物流”的模式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降低了双方的交易成本。甚至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农家乐经营户、民宿业主、观光农场也实现了线上交易、线下现场消费体验的O2O电商模式。

2、从单向电商向双向电商转变

这一转变则得益于部分农村地区仓储、交通、物流、信息设施等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到实体店购物相比,网络购物不仅可挑选范围大、送货上门,而且价格便宜,对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地区有莫大的吸引力。根据CNNIC统计,2014年底,农村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7714万,年增长率高达40.6%。在农村消费品电商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配套产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专业物流企业农产品仓储物流的触角逐渐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的小生产也逐渐地与更大的市场实现了对接。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甚至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农户就可以在淘宝网、微店等电商平台零成本开店经营。这让农村电子商务不再是农业企业的“专利”,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年从中发现商机,开始把本地特产甚至家具、服装等商品放到网店出售,一大批农民网商涌现。这让农村电商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的极简模式。农村电子商务的信息流、物流不再是单向的消费品购买,而是形成了与不同分工的行业和地区互通有无的双向电商。

3、从经济发展向改善民生转变

这一转变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电子商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无疑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一方面是生产、生活消费品向农村开拓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乡村旅游资源对外营销增收。但从政府角度来看,在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还是优化社会管理、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比如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的特色办证、公开拍卖、网络售票等等。特别是政府推动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重在建设“集农产品综合服务、农产品交易、全网代购”于一体的农村电商综合平台,构建农产品信息服务、检测、仓储配送中心,实现农产品生产与营销的全程服务。在浙江、江苏等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省份,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实现电商服务全覆盖,让村民现金存储、农产品销售、日用品购买、信函、包裹、汇兑、水电费交纳、手机充值等都搭上电商平台。

4、从个体电商向区域电商发展转变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遍地开花的农民网商,通过产业集聚自发形成了淘宝村、淘宝镇等区域化农村电商。二是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企业,纷纷启动了电商下乡的步伐。2014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推出“千县万村”计划为主体的农村战略,宣布将在未来3—5年之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县以及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在阿里巴巴的带动下,包括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也推出了各自的农村电子商务计划,“电商巨头下乡”已成潮流。在这些市场主体的积极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截止到2015年6月底,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项目已累计覆盖全国17个省,建立63个县级服务中心,建成1803个村点服务站。三是中央政府将三农作为核心工作,陆续出台各种推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速度。2014年国家农业部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国家商务部则推出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计划。地方上,浙江政府力推的“遂昌模式”和“赶街”项目已经走在了前列,致力于实现“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为交通不便利、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居民在购物、售物、缴费、创业、出行、娱乐资讯获取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发展的重构

农村电子商务对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消费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逐渐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在江苏沙集镇、义乌青岩刘村、四川省青川县、浙江丽水市遂昌县等农村电商发展高地,农村电子商务区域生态正在以点带面的态势涌现,极大地改变着传统农业经济和产业形态,改变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发展的重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产品市场的优化

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销售直达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销区市场,让农产品市场格局发生根本转变。一是买卖双方信息更加充分,同一大市场竞争参与者增多,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有效调控农产品市场价格。二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促进产销衔接、倒逼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等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竞争加剧让各类农产品优胜劣汰,更加有利于通过地域分工优化、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市场竞争的倒逼作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更大范围产销市场可以为农民反映真实、准确、有效的信息,有利于农民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四是农产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直销和预售,可以在收到消费者订单后,统一进行采收农产品,批量包装后由产地直接送达消费者,有效地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的费用,降低了农产品电商的成本,让生鲜果蔬类农产品的新鲜度更有保证,消费者能以实惠的价格购买到最新鲜的农产品。同时,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和市场风险,降低和杜绝农产品公共安全事件的出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

2、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农村电商本身就是一项增加就业、吸引资金、留住人才、助农增收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还壮大了农业生产、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仓储物流等产业体系。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舒适、自由的个性化旅游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休闲娱乐方式,乡村旅游以其独有的特性成为城镇居民放松身心的首选。由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游客了解旅游信息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得旅游资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能有效地把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旅游的愿望。电子商务给旅游景区、农家乐、民宿业主带来了新的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手机APP推销线路,宣传资料制成图文并茂的信息上网展示,可以吸引更多游客,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便捷的网络支付和体验分享更提高了乡村旅游的乐趣。甚至,一些电子商务村做起了与“农”完全不相关的产业,并集聚出相当的产业规模,如浙江省缙云县的“北山狼”户外装备和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的家具行业,其中沙集镇除了聚集了14家快递物流企业,还拥有家具生产厂180多家,板材贴面厂6家,还有1家网站专业服务商,为网商们提供法律、网络知识的服务。农村电商激发了农业生产、传统手工业的活力,促进了农村地区交通、仓储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发育和进化升级。

3、农村社会结构的优化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吸引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和倾斜,也吸引了电商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布置和发展,给一些远离中心城市的县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淘宝村”已增至211个。在产业集群化的趋势下,电子商务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越来越多的打工族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创业,同时也带动了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缩小了城市与乡村公共服务的差距,让一度衰落的村再次迸发出新的活力,产生出就地城镇化的效果。劳动力回流不仅让农村地区恢复了自身发展功能,也让这些农村地区告别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三留守”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发展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文化的传承和繁荣也指日可待。根据沙集镇派出所提供的数据,东风村自2008 年起,治安案件数量明显减少,打架、偷盗等治安案件已经销声匿迹。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监管、经营规范、发展环境、基础配套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

1、产品标准化缺失导致的产品质量挑战

消费者都习惯于“货比三家”,不仅比价格,更重要的是比质量。但在农产品电商中,消费者由于不能亲自挑选而对农产品的质量存在担忧。即使到手的商品新鲜度、形状、色泽、口味极好,消费者心里也难免存在农药残留、激素残留、防腐剂等食品安全隐忧。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市场准入机制缺失,农民网商个体和农业企业数量繁多,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无法保障,而在信息时代一旦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必将对同类和同区域的农产品销售产生严重打击。

2、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带来的管理挑战

目前,我国农村网店普遍存在网店经营水平低、规模小且分散、服务质量不高、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此类农村网店大多属于自营性质,农民网商只是开设网店并将自家农产品信息放在网店上进行销售。对于如何有效推广营销自家农产品、如何做好售前售后服务、如何吸引消费者并锁定消费群体等专业知识和手段并不了解,导致销量仅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出现了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单家独户开设的农村网店会造成资源浪费、同类农产品恶性竞争,无法整合资源、发挥农产品电商的集中优势。同时由于农民网商的组织化程度低,在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农产品质量的把控能力、市场的谈判能力和资源共享功能上缺乏优势。

3、发展条件不均导致的地区发展失衡挑战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致富、农业物流、农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组织结构优化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中西部及广大山区农村或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和网络设施落后;或资源禀赋差,没有独特优势的产品可供出售;或创业人才缺乏,坐拥宝山却无人挖掘。这些农村地区既没有农村电子商务自然萌发的条件,也不具备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的实力,只能对这个新兴产业望洋兴叹,同时也与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诸多改善民生的好处失之交臂。

4、农产品保鲜困难带来大量包装物的挑战

相较于工业产品,农产品更加脆弱。作为农村电子商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仅要力求保鲜,还要面对长距离运输和相对较差的路况,因此对包装品的要求也更高,客观上造成过度包装,单笔物流成本上升。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兴盛,这些包装物造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也更加突出。

5、基础配套薄弱导致产业推动乏力的挑战

完备、高效的基础设施和通信设施是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和安全保障的前提,而我国农村现今网络通信设施的现状,在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内容、资费水平、通讯速度、安全和保障条件各方面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要求。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薄弱直接关系到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延伸和布点。而物流设施不完善会引起单笔物流成本偏高,导致农产品电商的整体规模偏小,网购的渗透率偏低。同时,缺乏冷链物流的生鲜农产品容易腐化变质,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数据显示,因缺少冷链物流,我国每年的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比高达27%,每年有超过1亿吨的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前腐烂变质。

四、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消费者购买线上农产品不仅买的是产品,还有安全、服务和品牌,健全农产品标准化、建立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需要。要加强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动植物检疫体系、安全追溯体系、质量保障与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各地政府、农协等应根据各类农产品的具体情况,借鉴现有应用中的农产品标准,制定出适于各地各类农产品的统一标准。政府和行业要推广并培训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户的标准化意识,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督。农村网商、专业服务商、农业协会等应建立品牌意识,借助地理标识、生产者标识、文化故事标识来建立农产品品牌,在包装设计、品牌标识的设计上做到品牌的提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加快新型电子商务主体培育

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公司、电子商务协会等组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新型电子商务主体在产品质量把控、仓储物流、融资和吸纳人才方面的优势。扶持新型电商主体通过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中心,树立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地区网上购物的发展,使广大农村和全体农民都从电子商务中受益。同时要扶持农产品电商的专业服务商发展,为农村网商提供客服外包、专业培训、技术讲解等各种服务;发掘本地农产品资源和本地特色农产品;综合当地农户的农产品资源,集中向电商平台供货;帮助农村网商借助专业涉农服务商的力量,提高网店的专业度和服务质量。

3、处理好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作用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致富、农业物流、农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组织结构优化等事关“三农”的各个方面,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的新兴力量。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出台支持政策措施,支持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电商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拓展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面,探索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与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新模式。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利用“万村千乡”市场网络,改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服务环境。电子商务发展落后地区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培训电商操作员,逐步建成覆盖城乡、配套衔接、布局合理、便民惠民的电商骨干网和服务网店,尽早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4、加快推进农产品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要尽早对这样的趋势做出反应和改变,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鼓励发展绿色包装,在将对环境的伤害减至最低的同时控制包装成本,以提高利润增强竞争力。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完善法律法规,行业积极倡导绿色物流,规范快递包装。要尽快出台网购快递包装的技术规范,促进包装标准化。转变包装理念,逐步实现包装材料的绿色性,包装制造环节的绿色性以及包装材料消耗的最少量化。具体的指导理念是:减少包装材料;回收使用材料;重复使用包装材料;循环使用包装材料和包装标准化。引导农村电商主体和物流企业树立一种节约的风气,比如在设计包装时秉承节约的原则,尽可能降低能耗,便于拆卸,使材料能得到循环使用;在包装上附上一些环保小贴士,提醒消费者不要乱扔包装废弃物;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进行统一的配送、装载和包装回收。

5、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政府、企业和相关的行业部门应合作进行规划协调,从经济、合理、资源整合的角度规划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布局。强化快递枢纽、服务网点与重点农产品、农资、农村消费品集散中心的有效对接,引导有条件、有能力的快递企业在特色经济乡镇、交通枢纽乡镇等地区建设较高标准的服务网络。鼓励快递企业与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共同制定运输、配送计划,发展农村共同配送。加快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末端网点的健全完善,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电商网络覆盖。鼓励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商贸流通企业在服务创新、末端投递等领域广泛开展协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健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应用,从生产、运输、销售建立整套可追溯的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农业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同时加强信用环境的建设,以保证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为电商人才在农村创业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孙百鸣: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初探[J].北方经济,2005(10).

[2] 李隽波、陈薇: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创新对策[J].商业时代,2014(34).

[3] 许婵、吕斌、文天祚:基于电子商务的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新模式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5(1).

[4] 路征、宋丽敏:我国“农民网商”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5).

[5] 陈亮:从阿里平台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5(6).

[6] 洪涛、张传林: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J].中国商论,2015(Z1).

[7] 李玲芳、徐思远、洪占卿:农村电子商务:问题与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5).

[8] 郭彪:电子商务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坐标[J].绿色中国,2013(10).

[9] 宋孟丘、黄小庆:基于合作社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2014(26).

[10] 储新民、李厚廷: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机制——基于“沙集模式”的拓展[J].价格月刊,2013(12).

(责任编辑:陈丹)

作者:杜立峰 王艳杰

农村商业保险发展论文 篇3:

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构建

摘 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角色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政府的内部与外部动力机制,以此在指导思想为引领的机制、组织领导与控制的机制、资源整合和配置的服务机制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不断优化政府的作用机制,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以更好地打通一二三产业的利益联结,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 机制构建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产业兴,则乡村兴”。其中,实现农村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现的关键环节,有利于解决偏远地区的深度贫困,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到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重点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这些与2018年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农村产业融合高度契合。根据这一战略部署,各级省委、市委、县委、镇、村民委员会根据当地实际,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扶持制度。政府是农村产业融合中的主导性角色,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机制,是本文討论的重点。

一、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

早在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本文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兴旺;在有条件的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大农业,比如绿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服务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征是以深度培训的专业人士和现代科技为支柱,整合物质链和资金链和政府集约化配置,从而使传统农业变成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技术渗透型智慧农业;通过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达到产业化、技术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最终达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家庭收入结构的最终目标。

二、政府动力机制的分析

我国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政府始终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而促进政府积极作为的力量源泉,也即动力机制,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内部动力机制

1.政府为组织核心。农村产业融合仅仅靠市场的自发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有规划的系统指挥。这个组织核心只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比如,各部委、各省市,乃至县镇村的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必须一起抓共同抓,平衡各个经济主体利益,协调传统生产思想与现代服务意识形态的统一,融合各相关主体的目标,才能搞好农村产业融合这项工作。

同时,官员为官一任,在造福一方的同时,也会顾及个人政绩、考虑个人升迁。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强调经济效率、唯国内生产总值(GDP),有一定内在的合理性,否则也不会有过去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不可否认,地方官员需要靠GDP的提升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内生动力是现在及将来会一直存在。因此,想获取升迁的政治机会,就得想办法达到考核标准,这也是地方各级政府官员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内部动力之一。所以,我国的各级政府是农村产业融合顺利推进和发展的组织保障和领导基础。

2.农业农村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括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稳定性提供了农村深化改革的前提。下一步,就是推进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先清产核资农村集体资产,确认集体成员身份。再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理顺农民土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这三权关系。逐步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权同价,逐步实现农村土地的市场化价值。

(二)外部动力机制

1.创新为制度动力。农村产业融合首先要解决好资源能否配置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一难题,这需要制度创新。而科学的制度构建不仅是对现有制度的小修小补,更是需要从顶层制度的设计开始,依靠各级政府作为推动力量,结合产业融合的发展的实际,进行改革与完善。比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农村集体产业制度改革等,都须要行政权力去保障实现,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2.维稳为系统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的和谐与稳定是前提、是系统保障。当前,我国乡村情况复杂,农村产权分散、残余不良风俗、农民素质不均等导致政府要多方面治理,不断健全以自治+德治+法治为组合拳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具体实现形式,德治是自治得以实现的文化基础,法治是自治得以实施的法律依据和手段。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村民自治制度能充分激发广大农民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的积极性;德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是自治得以实现的文化基础,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和质量;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自治只有以法律为依据和手段,才能有法可依,有条不紊。上述三者相互衔接和补充,最终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产业融合的机制构建

要把党的领导放在农村产业融合机制构建的首位,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一的思想指导。进而,根据乡村振兴规划的细节要求,结合中央已经颁布的关于“三农”问题的系列指导文件和意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思想指引和科学实施来扎实推进农村产业的融合,并在此过程中谋求产业融合的机制构建。

(一)指导思想为引领的机制

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出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总纲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农村原有的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把它们的发展作为基础,持续延伸农业产业链。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当地农村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存储、加工和销售之间的联系,增加农业附加值。依据中央提出的“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新型发展思路,发展产业融合,培养新的产业形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努力探索多产业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并开拓相关路径,达到农民不單单只是在农业提质增效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第一产业的传统收益,更要实现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值过程中分享丰厚利润的目标。

“四个优先”和农村产业融合工作的结合有待于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努力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必须把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当做头等大事,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继续强化政绩考核,分摊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

为更好地带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需要,需将优良资源向农村倾斜,更高效配置各种资源,将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甚至农村与国外之间进行资源整合与流动,最终达到内外联动的格局目标。同时,需将优秀的人才资源向农村倾斜,把熟悉和了解农村地区的优秀公务员派往基层第一线进行锻炼和考核,可以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中坚的组织力量和培养广大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要根据农村产业融合的需要,为创新型的产业融合模型和内容优先配置资金。更要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硬件支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将债券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分摊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

(二)组织、领导与控制的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负责统筹与组织,同时,协调各级职能部门有效地配置各项资源,最后通过控制来检验是否人尽其责、物尽所用。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只有“中央领衔、地方跟进”的方式,才可能有良好局面。中央政府做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比如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等文件。然后,相关部委联动实施,比如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马上于2017年跟进颁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其之后的试点实施方案《2019年北京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的实施方案》。之后,取得了相关成功经验,再向全国推广。以此,完成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

在领导与控制的机制构建中,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针对如何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发出通知,要求各省级政府尽快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把它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省级政府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下属区域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加强综合协调与监督部署,能通过层层推动,检查各部门的实施效果,即使获取反馈信息,确保工作可以有效执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市级政府需要对本市农村产业融合按条目细化评估,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由工信、国土资源、水利、运输、科技、商务、税务、金融、供销等市有关部门参加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跟踪督查落实,并定期将发展形势和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给上级监管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三)资源整合和配置的服务机制

怎样实现农村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村的产业进行融合的一个重要问题。政策是要以资源整合和配置为目标而服务的。从宏观分析看,农村产业融合包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坚持的基本政策,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而从微观分析看,则包括了近些年政府为保障农村经济而单独出台的政策,比如投融资政策、产业创新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等政策。以税收政策分析来看,国家税务总局近几年面向小微企颁布了最新的六项到期后继续执行的优惠政策,那么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就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落实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政策。

不仅如此,为支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财政要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来统筹一部分资金,而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资金,这些已经是中央预算之内的投资,需要持续帮扶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对于投资方式,需要大胆创新和改革。比如,经过研究部署来设立专项基金来进行产业投资,可以积极将社会资金引导至农村产业融合领域。

就土地政策来说,按照土地用途标准划分,实施意见中把土地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用地,选择出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用于农业观光、休闲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比如仓储基地、物流控制仓库、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由此衍生出更多的服务需求,从而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向乡村服务业延伸,并由此有了坚实的市场需求。第二种是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土地空间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守耕地红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确保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把整理出的土地优先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三种是观光农业与休闲用地,农村土地不仅仅是耕地,还可以利用好农民宅基地,盘活村集体建设用地,创造更高的土地经济价值。同时,也鼓励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这样的“四荒地”,集中统一用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度假等服务经营类活动。能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

就农村金融服务政策来说,试点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信贷支持;试点财产权抵押贷款、使用权抵押贷款、农业生产订单质押。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企业在A股市场以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展农业保险,以产业融合相关的产业园区、新型业态项目为重点,积极推广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推进新型农村企业信用增信融资,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的互助和对互助社持续性经营的监管,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就人才和科技支撑政策来说,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是当务之急。可以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同时吸引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到农村创业,推进乡村创客系列行动。探索科研人员的兼职制度和权益分配激励机制,使之享有更多创新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通过人的智慧,特别是依靠科技力量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与发展。

四、结论

推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推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抓住农村产业融合这个“牛鼻子”不放,因为它是“三农”问题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通过透视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构建者、实施者和推动者的职能,分析政府的内外动力机制,最后给出政府在如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构建的相关建议,以政府指导思想为引领,组织、领导与控制项目全程,发挥资源整合和配置的服务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最终达到改善家庭收入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2018-09-2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9-02-19.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4-01-04

[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度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18-04-20.

[5]长云.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拓宽视野[J].中国发展观察,2016(02):42-43+45.

[6]徐美银.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9(12):3-5.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8EYC00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特色小镇全域性生态系统“耦合共生”要素培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0503)阶段性成果〕

(刘珺,三江学院商学院)

作者:刘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