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教学观,以使教学达到有效、高效,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实施情感化、生活化、自主化、合作化和个性化的教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小学数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课程小学数学论文 篇1: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

【摘要】新课程小学数学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导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导入方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必须全面提升数学教学导入能力,持续创新导入方式,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   课堂导入

一、加强数学教学导入的重要意义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好数学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重视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数学教学导入能力,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内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点,唯有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探知欲望,跟紧教师的思路,牢牢记住每个知识点,真正地把课堂教育转化自己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教学导入,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使教学成果得到全面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推进数学教学的重要保障。通过有效的教学导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能够把思想和注意力全部放到数学教学当中,课堂秩序良好,学生的专注力和行动力全部放在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当中。避免各类分散注意力,交头接耳、乱搞小动作,影响现象的出现。

(三)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教学导入的首要目的。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牢固地记住教师所讲叙的知识,努力做到活学活用,全面打开数学学习的思路和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成绩。

二、推进数学教学导入的有效措施

推进数学教学导入是课时期新课程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课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全面加强数学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教学导入研究成果的落地。

(一)确立课题研究

采取课题式推进的方式,把数学教学导入纳入到年级数学教育的课题当中,成立课程攻关研讨小组,立足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采取文献研究法、经验对比法、实地考查法等方法,研究确定知识本年级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方法。

(二)强化意见征集

数学导入必须因材适教,因人适教。以班组为单位,广泛向学生、向家长征集改进数学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班级数学教学的需求,针对班级人员的具体情况,去设计导入教学方案。

(三)完善评比制度

在班组之间开展数学教学公共课比赛,在相互评比与交流中,找出教学导入中的不足与差距,看到学习的攀比方向,确立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案,不断提升数学教学导入的方式与方法,使教学导入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

三、实施数学教学导入的大胆尝试

(一)生活实践导入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服务于生活实践。新课标中指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思考与探索。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去开启新的课程。正如我们常讲的追击问题一样,有的学生家长开车送学生上学,有的家长骑车送学生上学。我们从同时出发送学生,然后,先出发送学生讲起,让学生逐步明白时间、速度与速度差之间的关系,准确掌握此类问题的知识点。

(二)寓言故事导入法

小学阶段,学生对寓言故事充满了浓厚兴趣。我们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导入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学习兴趣,还能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努力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讲逻辑关系类型的知识点时,通过寓言故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找出答案。比如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引入龟兔比赛的寓言,乌龟每走八步停一下,兔子每走五步停一下,从开始比赛起,他们跑多少步再次共同停一下,如果他们跑到300步,共同停了几次。以此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倍数,什么时最小公倍数。

(三)分组讨论导入法

课前布置好作业,把班级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下节课授课的内容提出预习,找出学习的知识点,在上课前交流学习的收获。让学生感受到自学的乐趣,并集中精力去了解自学的成绩。就像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一样,先让学生预习什么时平移和旋转,生活中那些物体利用这个特性,这一特性解决了生活的哪些问题等。

(四)知识点回顾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通过对过往知识的回顾和温习,而逐步把学生引导到新的课程教育当中。例如:小数、分数乘法计算,我们可以先回顾整体的乘法计算规律,指出在乘法计算工作我们用到的计算规律,比如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等。然后,让学生再把这些规律用到小数或分数上,把小数或分数看作特殊的整数去计算,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小数、分数的计算规律和方法。

总结: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新目标,每个数学教师必须创新教学导入方法,开拓教学思路,立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提出数学教学导入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課堂教育质量。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0102)】

【参考文献】

[1]王彩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育,2015年3月下:16-17.

[2]李树清.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研究[J].辽宁教育,2009,(03):55.

[3]陈朝阳.小学数学授课导入之我见[J].课程研究教育,2013,(51):42-43.

作者:何月媚

新课程小学数学论文 篇2:

谈新课程小学数学的 “五化”教学

摘 要: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教学观,以使教学达到有效、高效,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实施情感化、生活化、自主化、合作化和个性化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感化;生活化;自主化;合作化;个性化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审视当前的教学,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依然没有及时更新,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开发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互动生成、信息交流不畅,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发挥不够,教学没有达到有效、高效的境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针对教学中的这些弊端,教师有必要立足制高点,致力于“五化”教学,即注重人际和谐,创设生动情境,体现教学活动的情感化;回归童趣世界,积累感性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善于设疑引路,激发探究兴趣,促进学习活动的自主化;推动学生互动,致力解决问题,加强学习过程的合作化;关注创新发展,激励自我表现,重视探究过程的个性化。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从而真正形成富有意义的学习,实施有效教学。

一、注重人际和谐,创设生动情境,体现教学活动的情感化

许多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有助于信息加工,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信息加工,在有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总是进行着多种情感活动,如果教师善于利用情感作用进行教学,就容易取得优化的效果。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朋友和引领者,应激情投入,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教学魅力去影响和感化每一名学生,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当学生有疑难时,应和他共寻解决问题的钥匙;当学生获得成功时,可与他共同“手舞之,足蹈之”,分享快乐。要善用富有情趣的激励性语言,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一片自由和创造的天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应担当起文化人的角色,积极传播数学固有的文化性,如: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对世界的贡献;启迪学生从几何图形、数学公式中发现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更容易体现课堂教学的和谐性和情感化。

二是教学情境的生动性。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儿童易于将自己的情感投入所感知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造境”,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情境、童话情境、游戏情境等,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通过电脑播放小朋友在超市购买物品的情境,再现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统计》时,可设计动物们举行生日宴会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在亲切的生活背景中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可组织学生玩“抓花片”的游戏,让同桌的同学各抓一些彩色花片,比一比、说一说,看谁比谁多,多多少,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二、回归童趣世界,积累感性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本应阳光灿烂,充满童趣,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导致学生失去了生活的本真状态,他们往往不再关注生活的五彩缤纷,而是埋进题海、书堆,学习与生活严重脱节。这种游离状态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较弱,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和材料,学生缺乏感性知识的积累,产生了厌学情绪。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现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取向。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为了让学生走进生活、研究生活,建立数学观念,教师可以以“数学在我们身边”为主题开展家庭、社会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在家中做“勤务能手”,学会设计居室,能够帮助爸爸、妈妈理好“家庭财政”;在社区里充当“小调查员”的角色,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和利润增长情况,了解市场的物品价格变化情况等;在学校里,当好“小主人”,了解学校的用电、用水等情况,主动参与学校建设,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要多让学生从童真视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有的同学喜欢玩掷硬币的游戏,在教学《可能性》时,可以让学生玩一玩、想一想:硬币正面朝上次数大约占掷硬币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在教学《统计》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对爱好文艺、体育、科技等各项活动的人数进行统计,了解全班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情况。这些内容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学生十分感兴趣,数学化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建立。

三、善于设疑引路,激发探究兴趣,促进学习活动的自主化

自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有效学习应当充分体现自主性、探究性,教师同时要发挥引导和点拨作用,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挑战性、更有主动积极性。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这样两个精彩的片段:

[片段一]教师让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和高都不等的空圆柱和空圆锥,一盆沙子。

在实验之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研究圆锥的体积,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汇报时提供了多种方法。有的说:在一个长方体或圆柱形容器中先放入圆锥,再装满水,取出圆锥,求下降的水的体积;有的说:将一个圆锥切割成一个一个的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相当于一个体积单位,超过半个的算一个,不足半个的不计),看看能切成多少个(其他学生笑:怎么切呢?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有学生作了补充:我从资料上看到,可以先称一称与圆锥同种物质的一个体积单位的质量,再称一称圆锥的质量,然后算一算,看圆锥里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还有的说:找一个空圆锥和空圆柱,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特殊的联系,再把圆锥倒满水(或装满沙),倒入圆柱,看能倒几次。

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作出肯定评价,并提出新的问题:想法都有道理,你们准备选用哪种方法来研究?

大部分学生觉得最后一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片段二]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A:如果圆锥与圆柱底相等、高也相等,将圆锥装满沙,倒进圆柱,正好要倒三次,所以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学生B: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两种情况都不是正好倒三次。

学生C:如果圆锥与圆柱的底不相等、高也不相等,圆锥体积也有可能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这与猜想有点不相符合)。(说明:在这个小组中,有一组工具是底面半径3厘米,高16厘米的圆柱和底面半径4厘米,高9厘米的圆锥)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顺着学生A的发现引导学生推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同时让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公式中的“除以3”,你是如何理解的。

公式的推导似乎可以结束,但教者再次投石激浪:你从学生C的发现得到什么启发,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有学生提出:圆锥与圆柱的底不相等、高也不相等,圆锥体积也可能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学生继续观察,小组讨论非常热烈,教师也参与了讨论,并进行点拨:这一组的圆锥、圆柱可能有某种特殊的联系。有学生顿然醒悟:虽然圆锥与圆柱的底不相等、高也不相等,但它们的底面积与高的乘积相等(3.14×4×4×9=3.14×3×3×16)。

教室里哗然一片!

教师立即作出肯定评价:看来,如果圆锥底面积和高的乘积与圆柱相等,那么圆锥的体积也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教师又一次抛出了新的问题: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不是一定找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呢?书上为什么只提供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这种例子?

有的学生说:比较方便。

有的学生说:等底、等高容易看出来,而最后一组圆锥与圆柱的关系很难直接观察到。

还有的学生说:进行一次实验,要考虑到实验的各种变化,多观察、多比较,才能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

教师大胆发掘课程资源,借助小学阶段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实验内容,充分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确定研究途径、选择研究工具、制定方案、进行猜想、实验和观察、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结论以及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使学生获得了有利于终身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四、推动学生互动,致力解决问题,加强学习过程的合作化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重视学生的单向交流,忽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广泛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较少,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难以提高。合作学习本身就存在着多种优势,比如: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各自分享彼此的观点,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等等。但合作学习的运用要恰如其分,如果只重形式,那就可能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求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契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例二“24+9”时,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小棒,每小组尽可能摆出各种不同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团结协作,不断提供信息,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方法多样。

走合作学习之路,让学生学会合作,共同发展,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教师教学中应当做到的。

五、关注创新发展,激励自我表现,重视探究过程的个性化

新课改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将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体现出来,要关注学生的创新发展,尊重差异,强调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和开放性,特别是有独特的创造性表现。

数学活动课上,我曾经编拟了这样一道题:清晨,小华的爸爸和小楠的爸爸同时从护城河的A、B两地相向而行,8分钟相遇。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每分钟均比原来少行走16米,各自到B、A两地后立即返回,又经过了18分钟两人第二次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米?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进行了谈话启发:从相遇后每分钟均比原来少行走16米,可以知道什么?(可以知道两人每分钟比原来一共少行走2个16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两人用了多少分钟?一共走了几个全程?教师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些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思考: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行一个全程要用9分钟,即:18÷2=9(分);相遇后两人每分钟比原来一共少行走2个16米,9分钟共少行走288(16×2×9)米,正好就是原来(9-8)分钟两人共行走的米数,所以两地的路程是16×2×9×8=2304(米)。还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6×2÷(1/8-2/18),这种方法也很有新意,教师给予了肯定。学生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发展了创新素质。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凸现新的理念,努力将学生带入生动、活泼的学习世界,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乐于创造,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把学习和自己的成长有机融合,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洪建林

新课程小学数学论文 篇3:

新课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要循序渐进

摘 要: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各学段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以及已有知识技能水平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同时不同年段的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情感的需要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论年级的高低,做法、要求都一样,这有违科学的真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学生学段的差异就不得不引起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小组合作;学段差异;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们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开始在课堂上大量引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反思、提炼、再实践、再反思,经过反复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已走进千千万万的课堂,公开课上、展示课上、优质课上,只要有课堂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可细看很多课堂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论是一年级的课堂,三年级的课堂,还是六年级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要求几乎都一样,这合乎教育规律要求吗?我产生了疑问。有人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培养,那不一样还会怎样呢?真是这样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指出:1—3学段的目标是在解决问题方面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4—6学段目标则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各学段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应该是有差异的,那就是说上面看到的现象是不合理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一种技能,说到底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养成了这种习惯,也就会学习了,陶行知不是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吗?既然是培养一种习惯,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应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一点一滴的积累,应该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循序渐进的实施,不能拔苗助长。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意年段差异,循序渐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呢?在多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反复实践、反思、总结,现在我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弥补学生个人能力的不足,集合集体的力量来更好的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习效果。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都得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应经历学生体验感受向学会合作逐渐迈进的过程,不得操之过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技能。

二、合作内容的差异

学生各学段的认识水平,动手动脑能力,思维能力都影响着学生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达到效果,在设置合作交流的问题任务时应针对学生学段特点,知识结构思维水平的差异来展开,设置的问题、任务将更能适合合作交流,才能达到合作的效果。低段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多进行一些操作性强的内容;年段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再向一些理论性强的、争议性大的、是似而非的内容延伸。

三、组织方式的差异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人数的多少,组织者的水平,大家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的变化都会对小组合作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年段不同,怎么分组,人员的分工,纪律的控制,如何开展学习等,学生开始都不会,教师要先带一带、教一教,再慢慢让学生自己解决,最终达到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工,商定人员的安排等。

四、合作技能培养的差异

刚开始培养小组合作,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合作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是有违科学常理的,我们应一点一滴的培养规范、积累,低年级只要会说,会做就行了;上高年级后再要求相互间的交往、整合、质疑,只有这样由浅入深的进行,才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培养起来的能力才会根深蒂固。

五、学习评价的差异

学生认识水平的不同、情感要求的差异将给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带来新的问题。评价时,个人成绩、小组成绩是只重其一,还是两者兼顾,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低段的学生喜欢表扬,注重个人评价,学生得到表扬会很高兴,但他们人小,只重个人利益,不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感的培养,也不利于让学生体会小组合作中的共荣共耻,对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将有影响,顾应多评价小组成绩,个人评价可以方在自主学习,集体学习时多些;年段高了,学生会有一些惰性,在小组中不闻不问,这时,学生个人评价就必不可少了。

六、教师角色作用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小了,纪律不好,经常不知道该做什么,教师应多提醒,作个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大了,意见多了,教师应多给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做个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一位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才能及时的调整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学阶段,低、中、高段数学课堂到底该怎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做法与思考,可能不是十分合理与完善,我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请同仁与专家们指导批评。

作者:韦德扬

上一篇:中学生语文素质论文下一篇:超滤膜环境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