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2022-09-12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已取得了许许多多可喜的成绩, 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教师一人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 热热闹闹散步式的教学也不乏其人等等。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实起来呢?我们通过研究实践, 认为只有教师转变观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价值观等科学的教育思想,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创建自己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网络资源、人才资源, 突破课程资源不足的局限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让其创造性地学数学, 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教与学, 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才会实现这一目标, 让数学知识轻松的走进学生的大脑。

1 合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启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而,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问题情境化、生活化, 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际教学中,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导入都必须创设生活情景, 也可以根据知识的特点和与生活联系的关系来创设知识情景, 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创设情景。比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时, 让学生到熟悉的公路边、人行道旁、公园等处数出两种不同事物的个数, 创设情境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提出问题, 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教师从中选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者一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 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就得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因此, 不是每课必创生活情景, 点点必联系生活实际, 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 数学教学才会在活中有实。

2 适时互动交流、全员参与、手口脑协同运用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教学过程形式单一、教师主宰课堂、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等问题, 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要让学生实现再创造, 教学中必须采用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的“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 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乐学, 根据学生的儿童特点, 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变为“做”数学, “玩”数学, 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数学, 而不是记忆知识、复制知识。

“思维从动作开始”, 要让学生具备合作交流的基础信息, 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独特的解答方法。首先, 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猜测、理解, 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学习的信息, 为学生的交流互动打好基础。1 0 0以内的数数教学, 先分小组进行交流, 看看各个同学的数数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做”数学,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求知欲。这样的教学不但通过多种活动探究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学生体验了数学学习,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在小组交流和汇报中“说数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个体认识在同伴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 提高认知水平顺利地实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课堂中手、口、脑并用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更清晰、完善的认识, 既面向了全体学生, 又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中不能泛化, 不能事事都操作交流、合作学习。要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或直接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做数学”;要在学生学习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同时要特别关心差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一定要为其创设良好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让其参与到活动之中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 时常回归生活、多重激励、拓展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而数学练习的枯燥与此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课堂的关键。新课标指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练习, 把学生视觉、思维、动手结合起来, 在游戏、实际情景中进行数学学习,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提高不断创新,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解决现实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能用数学知识理解、分析生活情景, 发现、升华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景, 突破时空的限制, 也可以结合实际, 加强资源的整合。比如利用丰收的情景, 游泳的场面, 农民种地的实际场面这些实践园地;或是利用山边的小树, 河边的野花, 田野的庄稼这些实践素材, 呈现出开放性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创新, 发展多元化智能提供了生活之源。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所教的内容融入到这些情景之中, 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出教室, 接触社会, 打开眼界, 增加信息量,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提出问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实践运用创新问题, 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便能提出许许多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仅掌握了知识, 更拓展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同时真实的情境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学生在好胜和好奇的驱使下通过观察、思考、辨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提出和解决很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总之, 在课堂上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创设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合理利用各类资源让学生在“做数学”“玩数学”“说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创设情景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

摘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通过研究实践: (1) 合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启兴趣; (2) 适时互动交流、全员参与、手口脑并用; (3) 时常回归生活、多重激励、拓展创新。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明伟.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 (小学版) , 2006 (10) .

[2] 项秉笙.让小学数学课堂充盈生活气息[J].考试周刊, 2007 (14) .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中土石坝施工技术分析下一篇:魔芋源库关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