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2-11-12

所谓体验, 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精研的活动, 因此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 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创造,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行再创造”是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 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小数除法时, 计算“19.17÷3.6=5.3”竖式上商5.3后, 余下的9究竟表示多少, 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 我在横式上写出19.17÷3.6=5.3……9, 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 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5.3×3.6+9≠19.17得出余数应该是0.09而不是9, 在竖式上的余数9表示9个百分之一, 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 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 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 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 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 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 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 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体验学习, 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创造,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我们说, 操作既是一种动手活动, 更是一种动脑的智力思维过程, 是手脑结合并用、互相协调、互相作用的过程。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 重视动手操作, 是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50厘米, 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纸,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 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 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 再捏成长方体, 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就忘记;看过了, 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 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 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例如在学习“分数化成小数”这一内容时, 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 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 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 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 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 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 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 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 分子无论是什么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 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 有这样的3份, 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 也有这样的3份, 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 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 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 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 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4 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源于现实, 寓于现实, 用于现实。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抽象得出数学知识, 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要做到不论在教学活动的哪个环节, 都注意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 从而建立起“用数学”的意识。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 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 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 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 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 随意取出一本书, 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 有的摇头, 有的茫然, 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在体验中思考, 锻炼思维, 在思考中创造, 培养、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作为教师,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我们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特思维, 要更新观念, 改革方法, 以新《标准》为指针, 处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我们的事业推向新高潮。

摘要:本文参考《数学课程标准》, 结合数学课的教学实践, 论述了如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以“课标”精神为指导, 用活用好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上一篇:校园机房的安全与防范下一篇:儿童口腔溃疡治疗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