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内容多,头绪繁杂,学生对相关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通过课程改革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目标略显不足。针对教学现状,首先应该调整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

目前,学界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大类。研究型大学以老牌高校为主,以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大学的主体是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这类高校,立足于为地方,为发展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为地方各行各业培养公关、秘书、宣传、企划、广告等人才。这类人才,往往需要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实际上,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这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非尽如人意。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一些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往往眼高手低,缺乏必需的读、说、写、评等综合动手能力,难以胜任专业岗位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考察我们的教学,结合我们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性本科院校起步相对比较晚,缺乏办学经验,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是在传统研究型高校的基本课程体系中加上一些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于2001年由专科升为本科,现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广告学3个专业,主要培养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化产业、出版编辑、文秘策划、中文信息处理等面向基层工作的应用性中文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分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集中实践平台”,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属于专业教育平台。调查发现,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大同小异,借鉴得都是传统研究型高校的课程体系,除了课时不一样,其他方面与研究型高校基本一样。

在课程结构上,突出表现在理论性、概论性课程较多,应用性、操作性课程较少。文学课程过分重视文学史知识,强调学生对文学发展历史的掌握,忽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使得“作品选”成为附属品或点缀。这样一来,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感悟、阐释等方面却不如以前。语言类课程把大量的课时用于语音、词汇、语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种偏重理论的课程结构,放在研究型大学是行得通的,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地方性高校来说,未免本末倒置。

目前,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大学教室为阵地,仍然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这样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读、说、写、评等综合能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课程改革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真正服务地方经济,首先应该调整课程体系,把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通过基础课程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文学课程中合并相关课程,改线条式讲解为块状式讲解,开设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修课,着重通过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在语言课的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懂多少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点,着重培养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定制写作课程,外聘各色人才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

根据能力型教学目标的要求,调整课程内容。首先,删减教学内容。不管是基于课时的考虑和,还是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都是必要的。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既占据了相当的课时,对培养学生能力也没有多大益处。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曾说:“我们希望本科的基础课逐步减少概论与史的内容,加强专书导读,主要往积累型而不是拼贴型的教育方式上走。”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北京大学都需要减少概论与史的教学内容,更别说地方性本科院校了。

在删减内容的同时,我们也要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吸收最新的教学和科研的成果。因为高校所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识积累,缺少因知识的陌生化带来的初始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深度与广度上与中学语文拉开距离,使学生获得步入一个全新学术领域和层次的新鲜感,从而产生更上一层楼的成就感和期望值,避免因教学内容与已有知识大同小异,使学生产生怠意和失望。因此,专业老师应注意吸收学术研究前沿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鲜活的知识信息和学术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来尝试解决问题,藉以激发学生对专业价值的全面认识。例如,文学课上引导学生以熟悉的微博体来解读《论语》,对当今学生所处的社会和孔子所处的时代进行比较,学生个个都兴趣十足,成为感慨万千的老夫子。语言学课上,“隐喻”是一个传统的内容,学生都知道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生动。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加入这些最新发现,往往让学生耳目一新,产生“哦,真的吗”的疑问。这种思辨型的互动授课,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愉悦感、致用感。这样,即便是中学学过的作品,如果老师能另辟蹊径讲出新意讲出深度,学生也会觉得这门课有意思,进而愿意去听去学。相反,如果一个老师所讲的内容长期没有新意没有深度,学生会产生一种“不过如此”的心理,从而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不管是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深化和增加,都要高屋建瓴,统筹规划。目前,各学科老师大多都是从本学科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缺乏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沟通,因此可能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复重合之处。因此,相关学科的教师应该相互协调,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从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应增加地方性文化知识的传授。突出地方特色,设置专题、专书、专人研究,通过“通一书而晓百书”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既形成特色,又培养能力。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徐州历史悠久,文化积累深厚,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地方性的文学佳作。这些均可以形成专题、专书、专人研究课程系列,形成课程特色。冯小刚《天下无贼》的电影大家都很熟悉,而《天下无贼》的小说却鲜为人知,而它的作者正是江苏徐州丰县作家赵本夫。赵本夫还有很多颇具影响的作品,完全可以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开展专人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天下无贼》和赵本夫的其他作品,展开专门的学习研究。

改革教学方法,大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偏少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文科专业尤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应该革新教学形式,增加学生走出课堂、观摩实物的学习机会,在实践中体验专业知识致用的乐趣。在文学课上,配合本地专题、专书、专人课程教学,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的调查,搜集相关文学作品,进行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还可以安排作家的讲座、作家的课堂、学生对作家的访谈等等,在与作家的对话中深刻感受作家作品的魅力。这样多渠道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读、写、评等综合能力。语言类课程,广泛收集从古至今各种好玩有趣的语言文字游戏,要求学生从学习到模仿到创作,从实训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或者直接把学生带到碑刻、楹联、匾额相对集中的文化遗产现场,面对实物来教学。写作课上,应广泛调动学校和社会资源,安排学生进入学校办公室、报社、网站、公司等,从事一线的文字工作,从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不管是文学课还是语言、写作课,都要注意恢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优秀传统,增加大量名篇名段的诵记,安排各种文体的拟作与随笔等,锻炼学生的汉语读、说、写、评等综合能力,不要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难以胜任专业岗位的要求。

总之,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这是这个专业在这类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从基础学科的改革来看,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切实突出“地方性”和“能力培养”,不断探索,为应用型人才的的培养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彩萍.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问题[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3).

〔2〕尹建学.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3〕金璐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温儒敏.“守正创新”:北大中文系的改革思路.[EB/OL] 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php?id=10632& direction.

〔5〕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6〕钱国英,土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7〕廖开顺.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问题[J].人才开发,2003,(12).

(责任编辑 孙国军)

作者:滕华英

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内容多,头绪繁杂,学生对相关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通过课程改革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外国文学 改革 实践教学

《外国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以讲授西方古代至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和名家名作为基本内容,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文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是“文学史+作品选读”两方面内容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学生阅读原文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课时和参考资料的限制,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自学能力不能得到发挥,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和学习者。

1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文学是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重要一块,而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部分。同时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树立的正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本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跨学科重新整合外国文学的教学资源,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全新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及时把本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胆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注意本学科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特点,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研究、异质文化比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历史文化、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科学考古等知识。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再者,在教学内容中,注意寻找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现代爱情观和古代观的比较,突出生命的意义,加强学生珍惜生命教育;如《伊利亚特》、《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建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1 创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课堂听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本课程以情境、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为基础,创建了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绘声绘影,形成外国文学史的视听化教学。

讲:学生讲课,培养学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课后的“作业与思考题”进行自学、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师生一起品评。

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充分利用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听资源将传统文字外国文学史教学变为视听外国文学史。

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

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按照外国文学史的演化规律,系统阅读外国文学3000年的经典名著,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

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外国文学论文,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文做准备。

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将课程内容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制作多媒体教学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

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编剧,抓住外国文学原著的关键元素,进行戏剧改编的再创造,突出原著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

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这种学习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根据学生对骑士和骑士文学的兴趣,将骑士文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

2.3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情境,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章节提要和图表总结。

2.4 进行创意性的即兴表演课堂剧

在期初时列出外国文学名著目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剧目来体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分成协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汇报演出。

4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考核形式。

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小论文、阅读文学原著感想、多媒体作品、改编外国文学剧本、课堂剧演出、课程实践汇报、学习体会、演剧体会等。

最终性评价(期末考试)以传统考试方法进行,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AB卷,增加主观题。

5 结语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其它文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从事现代语文教学与文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由于对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成就的掌握,使学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以更全面的辩证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以树立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外国文学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2] 张世君.外国文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

作者:张珊珊

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3: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累积的文化成果,对规范人们的语言及推动我国文化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殊性给本专业学生由专业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换带来一定难度。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探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缺陷。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传输作用,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也不利于其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但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则可动态地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以推动其信息化及专业化能力的提升。

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教学。它是提升学生就业及专业能力的必然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较为广泛,不管是研究单位、文化部门、行政及事业单位,还是从事语文教学,这些岗位中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型特征都不太突出。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唯有将专业知识同信息化融合,方能完善和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进而增强就业能力。

正确认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一是人们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认识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高校未能真正明确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尽管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基地,但资金不足、缺乏政府支持等使信息化建设没能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造成现代汉语言文学同信息的融合程度较低,其依存度更低,进而限制了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二是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未与社会发展同步,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教育者的根本使命。培养系统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也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目的,这是满足文艺部门、科研机构、教育单位及企事業单位对文字工作的需求。然而,此类部门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及基础知识等的要求也不同。在信息化背景下,对其信息化的要求更加突出。因此,高校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注重其专业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若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当前的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仍是过度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不太重视社会应用,进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其无法将整体知识体系与社会的专业需求实现对接,影响其整体水平的提升,更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完善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相应教学体系。信息时代给人才的发展及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必须以统一协调学生能力、知识和才情为重点,构建和完善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教育体系,从人才需求出发,让学生熟练、牢固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并提升其信息能力,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当然,这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推进现代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同时,还应强化课程改革,不断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如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上增设信息管理及办公软件应用等内容,甚至开设网络传播技术、制作纪录片、网络新闻编辑及影视制作艺术等技术课程。利用课程设计来提升其对信息的应用能力,进而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激发其才情。

强化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管理水平。课程改革之初,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理论能力的培养及锻炼。对于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可借助工学结合平台,不断促进其理论知识及能力的提升,以及提升其实践能力。此外,作为语言性的学习,应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空间,使其获得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将信息化内容纳入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课程中,纳入其社会实践平台,以构建全程培养的综合性实践平台。针对其教学模式,可将课程设计成电子课件,综合应用声像、文字、图片等元素,形象生动地展示课程教学内容,并借助网络知识及专业网站、栏目介绍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当然,引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及信息并向其提供相应的途径才能确保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实现,将汉语言文学知识同信息技术充分融合,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兴趣。

总之,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是培养学生才情和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求高校从课程内容、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需要高校重视和政府加大投入,如此方能实现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深入推进。

(齐晔/本科,长春师范大学)

上一篇:公路工程的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新时期初中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