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的研究全髋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从现实病案中围手术期各个处理问题人手,获得有效的护理建议。方法随机选择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46例全髋置换手术患者,实验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统计分析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并发症、康复表现等方面情况,总结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重要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篇1:

浅谈社区护理特点及健康教育对象

社区护理是针对个人、家庭及人群的护理,但以人群健康为重点它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其目的是促进、保护和维持人群的健康水平,达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在目前社会变革快速而复杂的情况下,社区护理变更肩负着保证人群健康的重要职责,已成为当今当今世界各国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社区工作的实践,就社区护理特点及健康教育对象,谈点浅显的认识。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有效的结合一起,既强调对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以促进健康维护健康为目的。同时它又是医院护理的延伸和和补充,它与医院临床护理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兼具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特点,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

1.1 社区护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中心,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重点,社区护理强调促进健康和预防性服务,而不是单纯性的治疗护理病人,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群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

1.2社区护理是以群体健康为主,其工作是以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态,并解决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单一的一个护士照顾一个病人扩展到照顾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从而担当起对整个人群健康负责的重任。

1.3 社区护理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工作的独立性,临床护士经常是在医嘱指导下进行工作,而社区护士由于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决定,往往需要独立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故要求应具备一定的辩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的自主性。

1.4 社区护理需要与社会各方面加强合作,社区中除医务人员要密切配合外,护士还要与当地居委会、社区、工厂、学校等很多人员联系,只有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密切合作,才能有效的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

2.1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一般在社区占的比例最大,他们由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组成。这类人群中有些人可能对健康教育最缺乏需求,也许会认为疾病距离他们太遥远,对健康教育持排斥态度。对于这类人群,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其目的是帮助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保持健康,远离疾病。同时也提醒他们对一些常见疾病的提高警惕,不要忽略疾病的预防及早期诊断。

2.2 具有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所謂具有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那些目前尚健康,但本身存在某些致病的生物因素或不良行为及生活习惯的人群。致病的生物因素包括个体遗传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有家族史等;不良的行为及生活习惯包括高盐、高糖及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这类人群中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对疾病过于恐怖,因个体的某种家族病史而过分焦虑,甚至疑虑重重;还可能会有另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生活习惯不以为然,把健康教育看作是老生常谈,甚至是小题大做、故弄玄虚。针对这类人群,健康教育应侧重于预防性健康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保健的技能,如乳腺痛的自我检查及一些疾病的早期自我监测等;或帮助他们自觉地纠正不良的行为及生活习惯,积极地消除致病隐患。

2.3 患病人群。患病人群包括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患者。这类人群可根据其疾病的分期分为四种患者,即临床期患者、恢复期患者、残障期患者及临终患者。临床期患者、恢复期患者、残障期患者一般来说对健康教育比较感兴趣,他们均不同程度地渴望早日摆脱疾病、恢复健康。因此,对于这三种患者,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康复知识的教育以帮助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自觉地进行康复锻炼,从而减少残障,加速康复。对于临终患者的健康教育实质是死亡教育,其目的是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死亡,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尽可能轻松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2.4 患者家属及照顾者。患者家属及照顾者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他们中部分人往往因长期护理而产生心理和躯体上的疲惫,甚至厌倦。因此,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这类人群,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养病知识、自我监测技能及家庭护理技能的教育。其目的是:一方面提高他们对家庭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坚定持续治疗和护理的信念;指导他们掌握家庭护理的基本技能,从而科学地护理、照顾患者。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指导他们掌握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在照顾的同时保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3 体会

3.1 强化社区护理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护理人员的选择。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全面的临床护理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能广泛地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护理人员的培训。针对医院护理人员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护理人员观念还未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院内护理转向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人员知识陈旧,对社区护理人员有必要进行岗前培训,从护理理念到照顾病人的技术、急救诊疗技术、与病人交流和进行健康教育的技巧、心理护理、妇儿保健及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等进行系统培训是确保社区护理质量的关键。

3.2 重视社区护理管理

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的各项制度。遵循“以社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保护人们脱离可致危险的因素,预防疾病与残障,促进人民健康,认真做好家庭访视工作,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实行社区护士挂牌上岗,提供安全、便捷、有效、经济的护理技术与护理服务。同时也为社区护士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进一步规范社区护理管理。

3.3 社区护理及其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规范性的工作,需要全方位的探索不断地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适应21世纪我国卫生保健发展,提升人们幸福指数,我们护理人员更应该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作者:郭元晖

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篇2:

全髋置换围手术期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全髋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从现实病案中围手术期各个处理问题人手,获得有效的护理建议。方法随机选择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46例全髋置换手术患者,实验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统计分析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并发症、康复表现等方面情况,总结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重要影响。结果经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包括术前病案分析整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术中疾病监测、并发症处置;术后换药、心理疏导、辅助康复训练等,46例患者,实验组23例,护理有效率为91.30%,并发症1例、康复功能训练评分(89.06±3.22),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78.26%,并发症3例,康复功能训练评分(81.11±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手术围手术期存在很多风险、问题,需要临床通过有效科学的护理干预办法,及时应对、解决突发问题或可预见问题,提高整体的医疗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全髋置换;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研究与分析

近些年,全髋置换手术因为医疗技术更新、医疗服务表现优化,在临床推广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通过手术方式,以假体代替病变髋关节,发挥髋关节功能作用,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其医疗价值可以充分在临床疗效检验上表现出来,故而备受青睐。围手术期,全髋置换手术面临很多挑战,除医疗技术方案的落实之外,还需要众多环节步骤的护理服务辅助推进整个医疗工作进程,所以有关于全髋置换手术的医疗课题研究,护理服务是必不可少的研究重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46例全髋置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4例、女22例,年龄26~61岁。患者患病原因各异,有外伤、运动创伤、关节劳损、器质性病变等,通过临床诊断及相关检测报告,确定符合行全髋置换术条件。本组研究排除患者所患其他合并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等其他疾病,所选研究项均以讨论护理干预治疗效果为主。

1.2研究方法

搜集整理46例患者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的临床表现、治疗情况,结合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表现、并发症、康复表现等信息,综合评价护理干预效果。

1.3护理方法

对46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内容分别如下。

1.3.1术前护理 首先,病情了解,对患者入院时接受检查的门诊报告、诊断结果以及其他有关于患者疾病问题的资料进行统计,确定每例患者除疾病之外,年龄、既往病史、合并症等,可能影响手术治疗的因素,拟定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其次,进行教育指导,以专业科学知识为基础,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心态、思想和观念,说明全髋置换术的治疗目的、治疗需要,以及最终预计的治疗效果,给患者信心,端正患者看待治疗手术的看法,使其绝对相信医护人员。并针对患者出现的不恰当的生活行为,如饮食不科学、不规律、吸烟饮酒、躺卧姿势不正确;运动行为损伤大等,进行指正;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皮肤清洁、补足营养、优化身体素质等。

1.3.2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最重要的护理环节是术中监测,顺利进入手术阶段后要配合医生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各项重要生理指标进行科学监测,血压、血糖、心率,以及身体表现等,数据出现波动异常或患者出现特殊病状表现时,要马上与医生沟通,按照医嘱或自身专业经验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如给药、保暖、纠正躺卧姿势、输液、搬挪仪器、配合医生治疗操作等。术后根据患者治疗表现及恢复情况,给药换药,并严密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查验有无积血、渗血、感染现象,固定保护装置的位置和结构是否发生异常变化等,避免关节脱位。其次,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压疮、泌尿感染等并发症的产生,操作办法有,为患者进行下肢按摩,每天泡脚;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定期按时翻转患者身体,促进其身体各部位血液循环畅通;鼓励患者多喝水,科学饮食,多食用一些维生素高、热量多的食物;对个别创伤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等等。

1.3.3术后护理 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给患者正确的暗示,当术后恢复出现问题时,及时向患者解答疑问,并与其沟通,说明问题的处理办法,保证患者拥有正确的恢复心态,接受常规预后治疗服务,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术后麻醉消失后,即可安排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关节背屈,要求患者主动屈伸踝关节,按组做动作,每组规定5~10次;肌肉训练,让患者在不影响伤口和固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简单运动训练,保持恢复肌肉功能,10~15min/d。随着术后时间延长,可适当增加、強化康复训练项目及内容,可采用外展运动、屈膝屈髋运动、外旋运动、行走运动、主动意识运动训练等多个训练项目,逐步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1.4评价标准

1.4.1康复功能训练评分 对术后康复训练2个月的患者进行一次运动能力评分,测评内容分为,关节运动能力、肌肉功能、主观运动控制力等四项,每项25分,总分100分。

1.4.2护理效果评价 通过术后观察与了解,对并发症,包括下肢静脉血栓、褥疮压疮、泌尿感染等,心理问题,包括情绪波动,依从性下降、自我意识丧失等;康复训练情况,康复功能训练评分等内容,对护理效果进行综合评定,标准如下。(1)显效:无并发症、心理状态平稳,康复功能训练评分超过90分;(2)有效:无并发症、心理状态平稳,康复功能训练评分超过80分;(3)一般:存在轻度并发症、心理状态平稳,康复功能训练评分低于80分;(4)无效:存在并发症、心理状态不稳定,康复功能训练评分低于70分。有效率=显效+有效。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包括术前病案分析整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术中疾病监测、并发症处置;术后换药、心理疏导、辅助康复训练等,46例患者,实验组23例,护理有效率为91.30%(21/23),并发症1例、康复功能训练评分(89.06±3.22),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78.26%(18/23),并发症3例,康复功能训练评分(81.11±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

实验组患者仅出现并发症1例(4.34%),为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并发症,分别为褥疮压疮1例(4.34%)、下肢静脉血栓2例(8.69%)、泌尿感染2例(8.69%)。

2.2两组康复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康复评分较高,平均(90.21±2.41)分,对照组患者康复评分较低,平均(81.11±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212,P=0.0412)。

2.3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1.30%(21/23),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78.26%(18/23),综合上述两种结果信息,可初步判断围手术期护理服务有效,具体见表1。

3.讨论

3.1调查结果讨论

本组研究证明,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治疗风险、降低合并症发生,帮助康复训练效果提升等,其护理干预模式的建立与优化,对全髋置换术整体医疗水平有很强的利好影响。本研究46例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护理服务之后,在合并症、康复评分以及护理有效率等方面,皆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笔者认为,结果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两组选用的护理服务内容不同。

3.2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研究

有学者认为“全髋置换术的护理工作,分为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感染、压疮和功能锻炼恢复五大方面。”笔者对此持有认同观点,但是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除上述已经讨论过的护理干预办法外,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重点探究和讨论,加强实践经验的优化与升级,内容包括:(1)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其他特征性的风险预防控制,患者的情况种类繁多,以偏概全的护理方案固然可以解决大多数患者在围手术期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但不能包括全体患者。所以需要主动积极完善这部分服务空缺,主动寻求经验。(2)深入挖掘护理干预办法与治疗操作的配合优势,如术前对患者各项资料进行搜集统计;术后帮助患者固定髋关节假体,组织康复训练等,都需要依靠护理干预办法,保证治疗效果。有关于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影响治疗效果最多的属术中医护之间的配合,包括护理人员实时向医生报告患者情况,患者突发疾病问题需要护理人员给药、协助操作等。在手术操作中,还应更深入指定、建立配合关系,如处于麻醉状态下的患者無主观意识避免术中危险因素,可以利用护理人员的专业眼光,帮助患者、纠正患者一些有偏差、可能错误的问题。(3)术后护理干预的优化和创新,全髋置换术后患者接受术后恢复性护理帮助,除一些合并症预防、康复功能训练之外,还要进一步优化护理服务,如给患者提供专业性的按摩服务;应患者要求,为患者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给患者拟定康复方案和计划,与患者一起完成康复任务,按照达标与否,评价患者对护理人员指导教育的依从性,进而更有效的对患者康复训练进行服务干预。

总之,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正在逐步推广,相关医疗理论、护理理念也开始成熟,今后,会有更多有利于全髋置换术的护理方案、模型介入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它们的实用效果需要通过临床病案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对比、校验。

作者:杨兰花

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篇3:

护理程序在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针对本院应用护理程序对心衰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做相关的阐述。方法:对本院2010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8例心衰患者在临床护理中运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这一护理程序,对其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通过对心衰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将患者的治疗护理与心理护理调整至最佳状态,使患者主动参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并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配合治疗,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结论:运用护理程序对心衰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是促进心衰患者心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可极大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护理程序; 心力衰竭

护理程序(nursing process)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1],是护理工作者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护理程序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性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心力衰竭按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以慢性居多。所有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是慢性心力衰竭,其症状反复发作,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住院率和病死率增高。后期患者中约有50%以上的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掌握患者心力衰竭的特点及现有症状,运用护理程序实施精心护理,对配合医生救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 。现将本院内科2010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8例心衰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心力衰竭患者中,男43例,年龄40~87岁;女15例,年龄42~80岁。入院时根据其临床表现、心脏彩色多普勒、心电图、X线等检查均证明符合心衰诊断标准[3]。经过及时治疗和运用护理程序精心的护理,除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其余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2 护理程序 2.1 护理评估

2.1.1 心理社会评估

2.1.1.1 收集患者主观方面的资料 关爱和尊重就诊患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和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身体不适和心理状况。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表现出紧张、恐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衰治疗效果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尤其在治疗中现有症状难以控制时,患者表现出恐惧和焦虑等。护土应尽可能收集相关资料,确定患者的心理问题,为提出准确的护理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2.1.1.2 收集患者客观方面的资料 通过询问和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注意资料收集的连续性,同时要注意患者康复过程中健康教育方法的实施,以便及时调整康复过程中健康教育的内容。

2.1.2 健康史 因许多原因都可导致心力衰竭,护士在询问患者时要仔细询问是否有过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疾病、心内膜炎和心包炎等;询问患者是否有活动无耐力、呼吸困难、尿量减少;询问患者对心力衰竭知识的了解程度。

2.1.3 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根据病变的心脏和淤血部位的不同,分为左心室衰竭、右心室衰竭和全心室衰竭。以左心室衰竭开始较多见,以后因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而导致右心室衰竭。

2.1.3.1 左心衰竭 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的综合征。主要表现:(1)疲劳;(2)呼吸困难;(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4)端坐呼吸。

2.1.3.2 右心衰竭 为体循环过度充盈,压力增高,各脏器淤血、水肿及由此产生的以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征。主要表现:(1)疲劳;(2)重力性水肿;(3)肝肿大;(4)畏食和腹胀;(5)肾脏淤血。

2.1.3.3 全心衰竭 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

2.2 护理诊断 根据各阶段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找到问题,即护理诊断。常见的护理诊断如下。

2.2.1 心排出量减少:与心肌结构改变和(或)功能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有关。

2.2.2 气体交换受损:与肺循环淤血致气体弥散功能下降有关。

2.2.3 活动无耐力:与机体氧需和氧供失衡、电解质失衡有关。

2.2.4 个人应对无效:与活动能力下降、生活方式改变、机体功能减弱和害怕死亡有关。

2.2.5 恐惧/期望值:与机体功能减弱状态难以改变有关。

2.3 护理计划 任何治疗和护理心力衰竭患者的目的都在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减缓心肌损伤的进一步加剧;降低死亡率。

2.3.1 除去或限制基本病因 包括药物治疗如控制高血压、冠心病、感染性疾病、甲亢、营养失调等;介入和手术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2.3.2 控制和消除诱发因素 控制各种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纠正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补充失血与纠正贫血、避免输血和输液过多、纠正或停用不恰当用药等。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要控制输液和输血速度,补液速度一般不超过15滴/min,每日补液量不超过1000 ml,输血每次应在300 ml以下。

2.4 护理实施

2.4.1 心理护理 精神应激有时可诱发心力衰竭患者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时所致的呼吸困难常使患者感到紧张和恐惧,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安慰,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以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脏带来的不利影响[4]。可服用地西泮0.5 mg,3次/d或睡前服;硝基安定10 mg睡前服等。对于极度烦躁或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用盐酸吗啡5~10 mg皮下注射,或1~3 mg用生理盐水10~20 ml稀释后缓慢静推,推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抑制。

2.4.2 一般护理

2.4.2.1 休息 心力衰竭患者应卧床休息。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休息就可以使病情明显减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可给予短期内卧床休息,待症状缓解1周左右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度心理衰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生活应由护士协助完全;因长期卧床易致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直立性低血压、虚弱等。因此,心力衰竭患者恢复期一般可在室内活动(床边散步),以减轻心脏淤血,提高心脏代偿能力[5]。

2.4.2.2 体位 根据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协助患者取不同体位。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为减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可采用头高位睡眠以减轻肺部淤血症状;严重的采用半卧位或坐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端坐卧位同时双下肢下垂,使回心血量减少,膈肌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活量增加而缓解呼吸困难。

2.4.2.3 吸氧 心力衰竭时组织缺氧,故须给患者吸入氧气,有利于改善缺氧、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患者可给予低流量2~5 L/min吸氧;急性肺水肿的患者给予高流量5~10 L/min,并加用30%~50%酒精湿化吸入,以减轻肺泡沫表面张力,促使通气功能的恢复。肺心病患者则要严格控制氧流量,防止吸入高浓度氧对呼吸的抑制。吸氧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缺氧程度的纠正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2.4.2.4 合理饮食及控制钠盐的摄入 患者饮食应富有营养、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的需求,进食速度勿过快、食量勿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要少食多餐,以流食或半流食为宜,避免摄入难消化及产气多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对于夜间有阵发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可将晚饭提前。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限制钠盐在0.5~1.0 g(相当于食盐1~2.5 g),轻度心力衰竭患者限制钠盐在2~3 g(相当于食盐5~7 g)。如果患者已经使用利尿剂,一般不必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

2.4.2.5 轮扎四肢降低心脏前负荷 左心衰时应用软橡皮管或可自动充气或放气的血压计袖带做束脉带,束脉部位应在肩关节以下13 cm,腹股沟以下约20 cm,压力要低于收缩压,约束的远端要可摸到脉搏,每次只约束三个肢体,每15~20分钟将一条束带解下,扎于另一条肢体上,依次轮番进行,直至症状缓解。四肢轮扎中要注意观察轮扎周围皮肤的淤血情况,防止组织坏死[6]。

2.4.3 药物护理

2.4.3.1 利尿剂 通过利尿减轻心脏负担,在用利尿剂的同时常伴有电解质失衡,可出现低钾、低钠、低氯等症状,对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可通过饮食和输液调节电解质失衡;应用利尿剂后患者排尿次数增多,对于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护士应做好安全防护,防止摔伤;对于卧床患者必要时行导尿术,以减少体力消耗。同时应注意尿管护理,防止泌尿系感染,严格记录体重和24 h出入量。

2.4.3.2 洋地黄制剂 每次应用洋地黄制剂前测脉率,应不少于60次/min,并严格遵医嘱服药,勿随意增减药量,告知患者洋地黄中毒的症状,其主要表现有心前区不适、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嗜睡、黄视、绿视、头晕等。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症状,如有中毒表现应立即停药,并及时通知医生作出相应处理。

2.4.3.3 吗啡 是治疗急性肺水肿有效的药物,吗啡可减弱中枢交感冲动而扩张外周动脉和小动脉,其镇静作用可减轻患者的烦躁不安[7]。一般3~5 mg静脉推注,于3 min内推完,需要时可在首次剂量后15~20 min再重复一次。用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呼吸困难缓解、焦虑减轻说明病情缓解。以后可5~10 mg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1次/3~4 h。吗啡的副作用有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如出现呼吸抑制时用吗啡的拮抗剂纳洛酮0.4~1 mg。有脑出血、神志障碍、慢性肺部疾患的患者禁用。

2.4.3.4 血管扩张剂 给患者按时准确用药,用药前应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如有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好处理,静滴过程中勿随意调节滴速,以免发生肺水肿等意外;使用硝普钠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剂量,应设专人监测血压,药液应现用现配,输液瓶及输液器应避光[8]。

2.4.3.5 氨茶碱 急性左心衰合并肺水肿时遵医嘱常用氨茶碱0.25 g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150 ml稀释后缓慢静滴,然后用0.5 mg/(kg·h)维持,12 h后减至0.1 mg/(kg·h) [9]。

2.4.4 健康教育

2.4.4.1 避免诱因,防止复发 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病因不易根除,而避免诱因和防止复发就十分重要。让患者理解预防感冒的重要性,一旦感冒应及时治疗;饮食注意控制食盐量;避免情绪激动和烦躁,保持心情舒畅。

2.4.4.2 让患者理解继续服药的重要性[10]。了解用药的目的、作用、剂量、用法、副作用,尤其是地高辛的毒副反应的识别。

2.4.4.3 适当运动,保持心脏代偿功能。根据心脏病的性质适当运动,避免长期卧床,保证充足的睡眠。

2.5 护理评价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病因、诱因得到控制或消除;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或自觉症状基本缓解;活动耐力增加;心理适应能力加强;相应的心力衰竭知识增加;能了解自己用药的名称、作用、用法、剂量和副作用,尤其是能够识别地高辛、利尿剂的副作用,提高了各类心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 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左心衰竭患者往往病情变化迅速,成功的治疗往往与正确处置及精心护理密切相关,传统的护理方法是遵医嘱进行疾病护理,缺乏健康教育意识,使护患之间缺乏沟通。而现代护理学理念则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各类心衰患者时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这一护理程序将患者的治疗护理与心理护理调整至最佳状态,增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使患者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积极参与和配合治疗,这样可合理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为早日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11]。本组58例心力衰竭患者在住院治疗中通过护理程序的运用,重点进行心理护理、一般护理、药物护理和健康指导,增强了患者的生活信心,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除1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从积极的干预治疗转变到舒适和临终前护理,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及心理适应能力,使患者平静、安详地度过了人生最后阶段。

参考文献

[1] 蒋冬梅.整体护理程序与操作[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52.

[2]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

[3] 高润霖,胡大一.心血管病诊治新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影像出版社,2006:122-147.

[4] 王莉,宋绪梅,李艳,等.多功能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08,36(4): 509.

[5] 周媛仙.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退竭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33): 5223.

[6] 李锦.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低氧血症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1877.

[7] 周媛仙.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退竭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3): 5223.

[8] 李丽丹,穆素红,关欣,等.硝普钠静脉输液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学,2009,17(6):99-101.

[9] 王艳丽,刘国英.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及监护[J].护理工作研究,2011,19(8):1408.

[10] 张晓丽,刘惠.探讨维持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8(18):2979.

[11] 李娟.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2):24.

(收稿日期:2012-11-22) (本文编辑:陈丹云)

作者:张红梅 刘凤艳

上一篇:模拟教学中电子技术的论文下一篇:高校教育实习体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