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制度缺失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面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如何寻找有效防范的方法和途径,增强高校诚信道德建设能力,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大学生诚信建设问题,从现状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使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提高道德水准和社会人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诚信制度缺失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诚信制度缺失分析论文 篇1:

诚信缺失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与干预策略

[摘要]“诚信缺失”作为消极心理的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文章揭示诚信缺失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干预措施,旨在指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诚信缺失的情况,建立和健全诚实守信的心理与人格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唐月芬(1979-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3)

心理学认为,倘若人们的需要长时间无法得到满足,容易使心理处于紧张与不平衡的状态,不利于心理健康。为避免发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可以采取心理应对方式进行调节。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如主动解决问题、求助于他人、自我认同、思想道德升华等,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有效调节心理失衡状况。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如抱怨、退缩、幻想、压抑、欺骗和失信等,也能提供一定的心理满足感,但是,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缺陷,满足感只是暂时的甚至错位。

“诚信缺失”作为消极心理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包括:考试作弊、论文抄袭、造假简历求职、毁约、恶意拖欠学费、恋爱动机不纯、好虚荣、网络虚拟、欺骗等。发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和大学生个体自身原因之外,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如逃避心理、获利心理、虚荣心理、从众心理、侥幸心理、逆反心理等。诚信缺失之所以与人的心理活动发生联系,是因为诚信缺失比较容易给人以满足心理需要的假象,误导社会阅历不深的大学生。因此,有必要揭示诚信缺失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指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诚信缺失的情况,建立和健全诚实守信的心理与人格品质。

一、诚信缺失的消极后果

(一)诚信缺失引发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诚信具有重要的心理健康价值,是心灵的良药。常言道:“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古往今来,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都一致推崇诚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把“诚信”列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心理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就能够得到大力支持,即使发生各类心理问题或者矛盾,也比较容易得到缓和或化解。不讲诚实、不讲信用的思想及行为,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矛盾相冲突的,不仅为社会所不容,还会给诚信缺失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大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因诚信缺失造成的心理异常,直接伤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考试作弊为例分析,有强烈作弊动机的学生总是要冒着被监考老师发现的风险,这种风险本身非常容易引发紧张和担忧的心理压力,而紧张和担忧的心理又直接导致作弊学生的行为表现非同寻常,如不随意行为的明显增多、不自然的身体姿势、躁动不安、东张西望等。这些心理和行为的“信号”无形中给监考老师提供警觉并加强监管,这又强化了作弊学生的外部心理压力,内外心理压力的综合作用,促发作弊学生发生负罪、紧张、恐惧、苦闷、狂躁、幻觉和抑郁等心理异常表现,给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二是因诚信缺失而酿成不受尊重和信任的外部环境,不利于大学生的交往与发展。还是以考试作弊事例为分析,作弊学生有可能因作弊行为被发现受到谴责及处置,也有可能其作弊行为未被发现并暂时得到好处,但是诚信缺失印象却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周围老师和同学的脑海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再是坦诚信任与团结友善的关系,作弊者处在一个不受尊重不受信任的环境里,难以和周围的人沟通,作弊者的心里倍感孤独和寂寞,学习、生活和工作处在尴尬的境地。

(二)诚信缺失无法帮助摆脱困境,并继续加重解决问题的难度

走出困境是身陷困境的人最为迫切的心理,但是,在摆脱困境的时候,不能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不能违反心理健康与科学的要求,否则,不仅无法摆脱困境,反而强化困境的范围和程度,更难走出困境。而事实上,有的大学生因急于摆脱困境,盲目将不讲诚信作为摆脱困境的“尚方宝剑”。例如,为了尽快寻找到就业岗位,有的毕业生不实事求是地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而是在个人简历里夸大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希望用人单位能够录取使用。这种拔高的方法可以满足处在就业困境里学生的心理需求,但毕竟是自欺欺人的蹩脚办法,即使为用人单位所聘用,在工作中经受的心理压力有可能倍增与强化,而自我欺骗也使得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了。又如,有的大学生谈恋爱,为了满足男女双方的虚荣、攀比心理,不惜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打肿脸充胖子,满足恋爱心理需要。但是,最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无法承受情感、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压力。可见,“诚信缺失”对于人们心理的消极影响将是长期性、持续性的,如果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诚实守信的习惯,那么,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发展中难免会处处碰壁,遭遇更多的心理烦恼与生活挫折。

(三)诚信缺失是放纵自我心理和行为的典型,是产生人格障碍的主要根源

“人格”,也称“个性”,指的是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即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例如,因受教育背景、心理差异等因素的作用,有些人的个性倾向于处事谨慎,有些人则倾向于热情奔放等,人格特征和表现可以不尽相同。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格(个性)可以为社会所包容和欢迎,一定的社会制度总是努力塑造和选择对于社会和人们发展有利的人格(个性),排斥和反对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人格(个性)。例如,社会主义社会要求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为社会主义服务,能够与他人和睦共处,团结协作的人格(个性),反对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投机取巧,见利忘义的人格(个性)。

大学生在塑造自我人格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放纵自我的心理和行为,是非不分,盲目跟从不良的社会风气,人格容易出现缺陷、扭曲和障碍。可以发现,当事者发生不诚信行为的时候,总会寻找各种理由以支撑不诚信行为的合理性。经常使用的是“投射技术”,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认为造假和作弊等失信行为是普遍现象,周围的人都这么做甚至比自己还厉害,以此为借口论证不诚信行为的合理化。这种做法能够暂时性缓和当事者的内心失衡,并且有可能因尝到不诚信的“甜头”而反复使用,在心理和行为上继续自我放纵下去。例如,有的当事人从说谎话没有被察觉开始,从不习惯到比较习惯使用虚假、做作、愚弄他人、逆反、敌对、攻击等手段,逐渐形成反社会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等人格障碍,不知不觉发生人格的堕落甚至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四)诚信缺失削弱人格的“超我”力量,摧毁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精神

有的大学生在对待诚信缺失问题上持不置可否的态度,甚至欣赏或者模仿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诚信缺失行为。从默认到欣赏和模仿,证明了诚信缺失并非为单纯性的心理问题,更是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要深刻认识“诚信缺失”既是心理的缺失,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缺失,从而提醒人们的关注。例如,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个体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遵从快乐原则,寻求不受约束性的性、躯体和情绪快感,即“本能性”;“自我”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按现实原则行事,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即“现实性”;“超我”是人格中最能体现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和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即“理想性”。“超我”按照至善原则限制“本我”, 指导“自我”。人格的建立需要“本能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的有机结合,既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又促使人们努力追求崇高理想,提升人格的魅力和品质。当“本我”“自我”和“超我”平衡与和谐时,人格才能不断完善和健全,而“诚信缺失”割裂“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内在联系,片面强调自我本能的满足,没有崇高的理想追求,不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人格的构建如果缺乏远大理想和科学信念的强力支持,单纯追求自我本能的需要,只能沦落到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诚信缺失削弱人格的“超我”力量,与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及要求背道而弛,不仅制造许多心理的障碍及矛盾,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

二、诚信缺失的心理干预策略

(一)营造诚实守信的心理环境,有效净化和培育大学生的美好心灵

人们的心理状况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受其制约的,心理建设的外部环境与人们的心理塑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青年学生正处在心理趋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从众心理突出,比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诱导,如果处于充斥着尔虞我诈、见利忘义、弄虚作假风气盛行的恶劣环境中,接受消极有害的心理暗示及感染,导致学生产生诚信缺失的心理特征,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有效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建设朝着积极奋进、努力向上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品质和精神。

(二)深刻认识诚信缺失的严重危害,坚固树立科学的诚信意识及心理

要将诚信教育及心理训练有机融入大学教育内容及体系,帮助大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等各种渠道,深刻认识诚信缺失给社会及自我成长所带来的危害,认识诚信缺失不仅会危害社会、学校和他人,还会对自己的心理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诚信缺失作为应对外部及内心世界压力的消极应对方式,只能加重个人的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心理卫生与健康。此外,在诚信教育及心理训练过程中,要积极采纳正面教育的方式,树立诚实守信的典型或者引用学生周围的鲜活事例,帮助大学生深刻体会诚实守信的巨大价值与深远意义,努力促进大学生筑就坚固的思想和心理防线,自觉抵制和反对任何违反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不道德、不诚实的行为。

(三)正确掌握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养成良好的诚信心理和习惯

如前文所述,诚信缺失作为应对压力的消极方式不能采用,应该指导大学生正确掌握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有效排解自我心理压力,养成良好的诚信心理和习惯。首先,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理问题主要是自我心理薄弱引发的,自我的心病最终还需自我解决。因此,要教育大学生认识自己是生活的主体,通过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自行解决自我心理问题。其次,正确使用积极心理应对方式。当心理压力和困扰发生的时候,主动采纳积极的应对方式,如问题解决、自我肯定、寻求社会支持、升华等方法进行自我排解与减压。例如,面对考试的压力,可运用问题解决的方式,增强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合理分配时间、改进学习方法等提高学习效率。又如,解决虚荣心理问题,指导大学生不把外在评价作为唯一标准,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我肯定的标尺,客观评价自我。总之,只有采纳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才是对自己身心健康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四)以“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为契机,培养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对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有着决定性作用,诚信缺失发生的心理根源在于人格品质存在缺陷及不足。因此,有效防止诚信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及蔓延,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建设。

坚持“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精神与实践,有效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自立”要求大学生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心态,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勇于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具备自主调节和控制自我心理和情绪的能力。“自信”要求大学生破除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能力有公正和积极的评价,鼓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研究诚信缺失现象,与当事者的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有密切联系,如考试作弊者主要是缺乏取得好成绩的信心,掺杂着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做出违规违法的事情。因此,要着力帮助那些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在学习和锻炼中寻找自信,提高和坚定自信。“自尊”要求大学生深刻认识发生诚信缺失的心理与行为,只能严重损害自我尊严。而诚实守信的心态与行为,能够充分获取自我心理及人格的尊严。“自强”要求大学生主动经历生活、工作和心理情感的考验,尤其是诚实守信的培养及锻炼,使自己的心理更为成熟、情感更为稳定和丰富,思想更为上进,在人生道路上奋力拼搏。

综上所述,诚信缺失作为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很大,需要引起关注。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对诚信内涵的认识不同,诚信的经济价值、道德价值、法律价值、人文价值等,一直得到较多重视,解决诚信缺失的路径也有所不同。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诚信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具有重要的心理健康价值。诚信是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理性选择,是个体和谐自我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关注和重视。另外,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背后,有其不同的心路历程,不诚信行为通常与某些心理困惑、问题相联系,从源头上探究不诚信行为的起因,也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福特.说谎:你所不知道的一切[M]. 林达,高卓,张葆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春兴.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白涛,刘才刚.大学生诚信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5(10).

[5]刘平昌.大学生诚信缺失十大表现[J].文教资料,2005(29).

[6]赵爱玲.国内诚信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1).

[7]李洪华,张祖斌.高校诚信教育:现实困境与务实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3(8).

作者:唐月芬

诚信制度缺失分析论文 篇2:

大学生诚信建设问题探微

摘 要: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面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如何寻找有效防范的方法和途径,增强高校诚信道德建设能力,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大学生诚信建设问题,从现状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使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提高道德水准和社会人格。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 缺失

《论语·问政》篇中,孔子在回答子贡如何治理政事时说:“自古皆无死,民无信不立。”[1]取信于民,对一个国家来说,甚于一切。同样,诚信对个体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安身立命之本。诚实守信,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栋梁之才。然而,在新形势下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正视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是当前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故而,梳理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厘清导致大学生诚信品质下滑的原因,考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形成的内外部环境,最终提出相关制策,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在。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当下的大学校园里或多或少地带有的浮躁气息,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的庞大群体理所当然地被裹挟其中。商品经济的负面效应和社会的不良影响,给这一群体的成长带来某种道德滑坡和诚信危机。透过形形色色的表象,笔者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诚信缺失现象。

1.学业方面的诚信缺失。

高校学生学业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一是不爱护图书。有的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看到可以利用的内容便撕下来悄悄带出图书馆,有的学生不顾规定,在图书上乱写乱画。二是常抄袭作业。有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不认真检阅资料或者仔细做实验,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而是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找来相关资料,或者从同学处借来作业,一抄了事。有的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自己独立完成,而是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三是考试作弊。据某项抽样调查,在某次大型考试中,大学生有作弊行为的比率为51.97%,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经常在考试中作弊的占11.03%。然而,最让人不安的是高校学生对作弊行为无所谓的态度和一直存在的道德诚信危机。

2.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高校一些学生在经济方面,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玩弄虚假欺诈等手段,骗取贫困生、特困生等困难补助;第二,长期拖欠学杂费,拒绝缴纳:第三,助学贷款不能按期缴纳还款。党和政府坚定承诺,决不让一个困难学生辍学。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于家境贫寒而无力支付学费的学生,给予高度关心,并拨出专项资金,列出专项预算用于特困生补助;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也通过各种途径,纷纷献出爱心,设立名目繁多的奖学金和各种基金等帮助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完成学业。然而,由于制度的缺失,目前高校对特困学生的认定标准模糊,缺乏可操作性,部分大学生编造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另外,生源地政府部门的一些办事员,出于个人利益考虑或者出于地方保护心态,应学生的要求,违规出具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虚假证明,无形之中给学校认定特困生增加难度。

为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国家三令五申,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助学贷款的力度。然而,实际进展不太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贷款方(即银行)怀疑大学生诚信品质、担心无法按期还贷是重要原因之一。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出台,本身即是建立在国家和金融机构对大学生信任的基础之上施行的民生项目。所以,为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真正的人才,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必须通力合作,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道德。特别是大学生自身,在校时要努力学习,打造自身过硬素质,让自己在就业中谋求一份较好职位,这样才会使得还贷不会成为生存的压力而失信于人。

3.就业诚信缺失。

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在与社会的交往中,特别是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

(1)填写就业推荐材料时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

(2)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存在乱签协议和不履行承诺等行为;

(3)就业面试时存在夸大自身、编造事实等不诚实行为;

(4)工作后存在随意毁约的行为。

少数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导致目前就业市场的混乱,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缺乏信任感等问题。另外,某些毕业生首次就业后,频繁调换工作,随意“跳槽”现象严重。这实际上是签约不履约的另一变种,使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失去信任,不愿意录用应届大学生。长此以往,一定程度上恶化大学生的择业环境。社会用人单位受此影响,会抬高录用门槛,限制录用条件,同时降低大学生工资待遇,以减少录用成本。另外,在员工业务培训和骨干培养上,倾向于非应届大学毕业生。双向的不诚信现状,造成大学生择业与就业较混乱的现状。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大学生履约率,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诚信道德是当务之急[3]。

以上令人担忧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在道德文化教育中的缺席。高校诚信教育危机的事实说明,国家大环境的诚信缺失,市场经济的丑陋面延展到大学校园。有舆论说,校园越是纯净,国家越有希望。所以,弘扬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抵制见利忘义的不良风气,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成因分析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受内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内环境指个体成长的小环境,比如家庭和学校;外环境指的是社会环境,始终伴随个人的成长。因此,社会环境不仅为个体的道德成长提供基地,创造内在的需求,而且对其具有导向功能,并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提供潜在的样式。这一提法为我们分析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今的大学校园已然成为一个小社会,所以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1.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源。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较短,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毋庸置疑,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大学校园并非一方净土,在校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加上社会上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诚信教育的落后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目前,高校诚信教育明显滞后,主要表现是:(1)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还不完善,明显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内在要求。(2)某些高校存在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导致诚信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效果差。(3)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自身师德不高,诚信素质也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育管理不科学等。(4)目前,高校评奖评优的首要和最主要的依据是学习成绩优秀,使某些大学生产生极其功利的想法,认为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行,这是导致大学生出现诚信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5)我国高校还缺乏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大学生诚信约束和考评机制,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管理、规范和约束,使得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3.家庭诚信教育的缺乏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首要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榜样和标杆的作用。如果长辈特别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不诚实守信的事,无形中在子女面前树立不良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必然产生负面影响。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小孩进了学校的门,教育孩子的工作就由学校全权负责,结果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诚信滑坡留下空间。由此可见,在子女教育上,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自身素质及道德水平至关重要。

4.失信成本偏低和自身责任意识淡薄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就目前看,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失信成本偏低和自身责任意识淡薄是大学生诚信缺失最直接的原因。所谓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优先和追逐最大化的利润成为人们评价一切的唯一标准。人们一旦在经济上急功近利,那么,必然会在道德上唯利是图,然后无法避免地使一些人心态失衡和行为失范。现实生活中这些丑陋消极的社会现象,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诚信的滑坡[4]。

诚信教育应作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使之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可能起阻碍甚至抵消作用。忽视环境制约因素,诚信教育难免丧失实效。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若干对策

面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基于环境成因分析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重建诚信体系,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诚实守信的机制,着力构建人人守信的诚信社会。

多年前的一篇高考作文,促使全社会开展诚信建设。作为育人的场所,学校的诚信教育尤其重要。社会是大学生诚信品质养成的大环境,而学校是培育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最佳场所。所以,着力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完善信用机制,大力宣传诚信是立人之本的道德底线,树立人人守信良好的风气,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加大党政机关内部的诚信制度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全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进程。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同时,还要执法必严,建立纠错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失信行为无处可逃。只有相关管理部门真正引起重视,从根本上建立健全诚信管理的体制机制,健全诚信管理制度,全社会才会形成人人守信的局面,诚信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才能真正切实有效。

2.高度重视诚实守信的教育,着力构建诚实守信的教育课程。

目前,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的塑造,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高度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通过课程的教育养成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自觉行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大力开展诚实守信的宣传活动。

高校学生各社团作为学校文化载体和学生的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提供学校方面正确的舆论导向,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可以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大力开展诚实守信方面的活动。如针对某些大学生一些不诚信的行为,由学生社团开展诚信宣传活动或展出与诚信内容相关的板报,对诚信行为进行表彰,对失信行为给予批评,强化诚信教育舆论。

4.积极开展诚信实践的活动,努力营造诚信校园的良好氛围。

“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诚信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切实实践和情景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5]。

另外,在大学生诚信建设中,注重人本化将教育观点从相对单一地关注道德规范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着眼于人的成长。同时,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讲究课堂教育和现实生活的一致性,把诚信教育常态化,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使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诚信习惯。

四、结语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和社会的主流,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关乎其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中,考镜源流,找出其相应的根源,有助于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只要我们厘清现象和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够重建大学生的诚信体系,还校园一片诚信净土。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孔子.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和莉.关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

[4]付春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06.

[5]李婷.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J].科技信息,2010.04.

作者:高文芳 唐志华

诚信制度缺失分析论文 篇3:

关于高校助学贷款中诚信教育的思考

摘要:高校助学贷款制度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部分贷款学生诚信严重缺失。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诚信缺失的现状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了助学贷款中诚信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期为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贷款 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和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建立。随着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在2000年正式全面实施,解决了无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原则,但是,这项“民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尴尬,其中部分贷款学生诚信缺失成为最严重的问题。他们毕业后不能按期清还贷款,甚至有些人恶意拖欠贷款,造成很多不良后果。诚信缺失现象不仅局限在贷款学生中,恶意拖欠学费、考试舞弊、伪造个人简历等等这些行为都时有发生,并且因为不诚信,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诚信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诚信缺失对助学贷款大学生的影响

1.诚信缺失对助学贷款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高校中绝大多数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能够做到学而有信。但是,由于这部分群体基本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些学生为了取得奖学金、助学金,也受时下高校内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期末考试为了取得高分,采取抄袭的形式,蒙混任课教师。甚至有些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这种现象的存在,对学生本人的诚信观念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业是否良好的完成,对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学业上的不诚信,同样可以反映这个人思想深处诚信意识的欠缺,为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2.诚信缺失对助学贷款大学生求学的影响

据有关调查显示,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毕业生不能按时还款的行为在银行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坏账率高,有些商业银行不愿开展助学贷款业务,或者申请助学贷款成功率相当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的不按期还款会对后人申请助学贷款带来难度,因此高校申请助学贷款大学生应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观念,在待人接物中讲求诚信,信守承诺。在申请助学金、助学贷款和自主择业等时候,讲求诚信,实事求是,争取做一个文明守信的大学生。

3.诚信缺失对助学贷款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诚信”二字,犹如一块金字招牌,中国从古至今用人的标准都是“德才兼备”,可见用人单位求“贤”若渴。诚信,就是竞争力,就是品牌,就是效益,就是财富,就是成功。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按时还款,可以积累良好的信用度,为以后在银行开展各项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毕业后不能按时还款,甚至拒绝还款,就会出现很差的信用度。在信用程度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信用度的丧失,无疑会让毕业生在社会上寸步难行,甚至可能会因此失去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因此,诚信对助学贷款大学生就业来说,尤其重要。

二、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实施对策

对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助学贷款大学生诚信的丧失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只有结合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情况的现实特点,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助学贷款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

1.更新诚信教育观念,广泛开展切实有效的诚信教育活动

高校教育其实质应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诚信教育也符合这一教育特点,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对于需要国家资助的贫困生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们,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诸如开展诚信教育讲座、诚信教育班会、诚信论坛、讲诚信典型人物宣传等形式,不断启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去体会诚信、理解诚信、相信诚信,并自觉运用诚信,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需求,自觉成为一个讲诚守信的合格大学生。

2.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文化氛围,健全大学生诚信考核体系

我校的校训为“明德笃学、践履维新”,讲求的是知行合一。只有让大学生在一个制度健全、校风严谨、学风端正的环境中,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因此,学校应完善大学生信用制度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定期将学生守信和失信的行为记录在案并装入毕业生档案;加大信用制度监督机制,定期组织诚信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诚信评估;加强违反诚信惩罚机制,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失信会受到校规校纪的处罚,走向社会,会受到法律及法规的惩处;把学生诚信记录作为评奖评优、入团、入党的重要考核标准。只有使大学生们从心底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把诚信意识外化为诚实守信的日常道德行为。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共同完成对助学贷款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从背上书包到走入大学,经历了十几年的求学之路,家庭的影响对大学生影响是最广泛的,也是最深刻的。在当今不良风气充斥社会各个层面的情况下,一些家长的不诚信行为也给大学生们耳濡目染最直接的教育。作为连接社会最后一站的高校,在短期内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学校需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努力找到学生不诚信的思想根源,并且国家也应建立机制,净化社会风气,努力营造讲诚守信的和谐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信用观念和意识,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助学贷款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之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诚信贷款意识和诚信还贷的习惯,珍惜自己的借贷信用和名誉,自觉依据贷款合同履行还款责任,成为具有良好诚信意识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姜旭萍.高校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现象探析[J].当代经济,2009(5).

[2] 杜喜荣.论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3] 林莉.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4).

[4] 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5] 王瑶.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3).

[6] 李本亮,陶知翔.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9).

(责编 张晶晶)

作者:赵荣梅

上一篇:现代文学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