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缺失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水平日益深入、發展持久,占有相当比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更复杂、更严重。目前,已有的研究基础出现重整体轻个体、需求层次把握不准、忽视自强人格的建立、心理帮扶与实际分离、手段单一投入少等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诚信教育缺失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诚信教育缺失问题研究论文 篇1: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的缺失与提升

摘 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能否诚信就业既关系着自身的职业发展与人生幸福,也关系着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与风气养成。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简历造假、隐藏真实想法、随意毁约等失信行为,究其原因乃是受到学校诚信教育缺失、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社会信用监管制度缺失、用人单位招聘门槛高、用人单位承诺未兑现、家庭教育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为此,个人、学校和社会应从以上方面入手,共同为大学生就业诚信作出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诚信 缺失 提升

1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行为表现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种种行为表现,笔者通过非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对江西省4所本科、高职院校的2018届、2019届毕业生展开实证研究。共计访谈高校大学生30人,高校就业工作人员10人,回收高校大学生有效调查问卷1458份。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梳理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主要有以下表现:

1.1 简历造假,刻意拔高自己

简历造假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为能顺利进入候选名单,而编造虚假信息,刻意拔高自己。其行为主要表现为:(1)考试成绩造假;(2)资格证书造假;(3)获奖证书造假;(4)在校期间的任职与表现造假;(5)隐瞒个人受处罚的信息。

1.2 隐藏真实想法,刻意营造积极印象

隐藏真实想法是由于部分大学生个人的真实想法可能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符合,容易影响面试结果,故而刻意调整自己的表述,以在用人单位面前留下积极、肯干、能吃苦的好印象。其行为主要表现为:(1)刻意隐瞒个人信息,如家庭出生、婚恋状况等;(2)刻意隐瞒个人职业规划;(3)刻意隐瞒个人学历提升规划;(4)刻意隐瞒个人婚姻、生育规划等。

1.3 随意毁坏劳动合同,缺少契约精神

不遵守劳动合同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即使在签订劳动合同后,仍然向多家用人单位投递简历,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则轻易撕毁原先签订的劳动合同。其行为主要表现为:(1)先与某用人单位签约,一旦有好的单位马上跳槽;(2)先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最后再与不想去的用人单位毁约;(3)与现用人单位毁约或离职前,不及时通知现用人单位;(4)合同期内需离职深造学习,事前不与现用人单位进行沟通。

1.4 隐瞒招聘信息和签约情况,同学间缺乏坦承

隱瞒招聘信息和签约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生担心竞争过大,故而对自己掌握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进行刻意隐瞒,以使自己能更为顺利地通过考核;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生仍存有遇到更好的用人单位就毁约的想法,怕同学知道后会影响之后的应聘,故而刻意隐瞒。

2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学校诚信教育缺失,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技能等的传授与指导,从而忽略了就业诚信教育。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诚信教育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受到内容形式单一的影响,学生常常不能认真听讲,更不会主动思考,深入品味诚信的意义和价值,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模糊,当眼下出现利益诱惑,即使是短期的、一般的利益诱惑,也有可能让大学生做出失信行为。

(2)健全的信用制度缺失,用人单位考察难。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既缺乏标准化的、可操作的硬性信用评价指标,也缺乏常规的信用评价监督与管理,更没有相应的惩戒机制,造成了当下就业诚信管理的真空状态。即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失信行为,也几乎对个人发展不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帮助更好就业,这也诱发了大学生,尤其是自制力较差的那部分学生失信行为。同时,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约束,用人单位往往很难全面考察大学生简历的真实性。

(3)学生专业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当下,我国仍存在大学“进口紧、出口松”的现象,许多大学生往往在大学出现了学习松散现象,在荒废了几年的学业后,在面临就业时才发现自己的专业水平不高,在就业中几乎没有竞争优势。为了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便伪造各项个人信息,刻意美化、拔高自己。

(4)用人单位招聘门槛高,部分承诺未兑现。由于高等教育扩招,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新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在就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部分用人单位开始不切实际地提高招聘条件。这种水涨船高的招聘门槛,也引发了大学生的造假行为。同时,个别用人单位自身也出现诚信问题,表现为未完全遵守与大学生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口头约定,个别甚至出入较大,这也导致了毕业生毁约的现象。

(5)受社會大环境与身边作假学生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的经济已经开始极速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但与之相匹配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大学生的思想仍处于易变期,很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中诚信缺失的影响。同时,身边同学通过作假而获利的现象,更容易引发大学生对该行为的效仿。他们一方面觉得这个方法切实可行,另一方面不跟风造假有些吃亏。

(6)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作假行为的宽容甚至纵容。就业工作一向以来都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率亦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指标。这种对就业率的一味追求,容易导致高校对于部分学生的作假行为采取宽容态度,助长了就业失信行为的出现。同时,不少家长不但对自己孩子的就业失信行为听之任之,部分家长甚至会手把手地教孩子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

3 大学生就业诚信的提升策略

(1)高校应扎实开展诚信教育,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始终坚守住诚信底线,必须得益于其在长期的教育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诚信理念和作假可耻的信念。为了提升教育效果,应采取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在传统的讲授之外,也可以举办与诚信有关的系列教育活动,如在校内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月、诚信主题演讲赛、诚信主题班会等;在校外带领学生参观用人单位,在用人单位展开实践活动等。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营造起一个诚信校园的大氛围。同时,在学生即将毕业前,也应该及时加强诚信教育,给学生一剂坚定信念的强心针,使学生经得起考验。

(2)社会应健全信用的监管、激励与惩戒制度。要规范大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相应的信用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必不可少。学校应率先建立学生的信用档案,客观、规范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包括个人的考试成绩、资格证书获得情况、获奖情况、在校期间的任职与表现、个人受处罚情况等。这个信用档案一方面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挂钩,以督促学生加强个人努力、约束个人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在毕业时,将诚信档案移交给指定机构保管,并可供正规、有资质的用人单位查档,以督促学生诚信就业。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问题的监管,不能唯就业率而对其开绿灯。对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失信行为,一经发现核实即给予通报批评,并记录在其信用档案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诚信档案在校内乃至社会发挥监管、激励与惩戒作用,使大学生心存敬畏。

(3)学生应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应端正自身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珍惜大学的宝贵学习时间,重视大学阶段对今后职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价值,充分利用好大学期间,既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要提升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通过努力学习,使自己各方面的条件都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特长和优势,用自身的实力来获得认可,而不依赖于弄虚作假。

(4)用人单位应合理设置招聘条件,兑现劳动合同与口头约定。用人单位也应该在大学生就业诚信中有所表率。一方面,用人单位不应以自身在就业中的优势地位,而设置不切合岗位实际、刻意拔高的招聘条件。在招聘中应首先设置合理条件,再在入围者中择优录取。同时,用人单位应具有契约精神,与应聘者约定的劳动待遇、工作条件等,无论是以劳动合同的形式还是以口头约定的形式达成,都应予以兑现。

(5)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诚信养成的模范。父母是子母的第一任教师,是子女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对子女产生深远的、难以磨灭的影响。如果家长自身在生活中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工作中能爱岗敬业、勇于奉献,那么子女也相应会从家长身上感受、学习到诚信,对于子女诚信意识的建立和诚信行为的形成起了很好的塑造作用。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注重家校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诚信养成过程中的作用。

(6)全社会应形成诚实守信的大氛围。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包括大学生都会受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感染。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和引导,广泛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全民的诚信意识,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使人人都自觉受到影响,坚守诚信底线。

参考文献

[1] 钟记超.毕业生就业诚信机制建设的思考[J].西部皮革,2018(11).

[2] 傅晓亮.高职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8(36).

作者:王乐

诚信教育缺失问题研究论文 篇2:

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影响分析和模块化对策

摘 要: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水平日益深入、發展持久,占有相当比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更复杂、更严重。目前,已有的研究基础出现重整体轻个体、需求层次把握不准、忽视自强人格的建立、心理帮扶与实际分离、手段单一投入少等问题。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实际心理困境,准确定位关键缺失点,高效育人,引入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根据实际科学理论基础,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对其成长发展的影响,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进阶式整合解决对策,为高效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模块化

作者简介:王克俭,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助育人工作、大学生素质教育。

帮助和培养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生活,发挥所长,贡献社会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一直在努力探索的目标。近年来,据粗略统计,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约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25%[1],比例较大,人数众多。目前,整合国家资助、社会帮扶和高校支援的经济资助,已经发展到了“奖、贷、助、勤、减、补”和绿色通道七位一体的阶段,基本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和学习问题。然而,伴随贫困大学生的,除了经济贫困,还有大范围的、具有典型性的心理困境问题。这些心理困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阻碍了大学生成才之路,埋没了高校人才的发掘,降低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的影响和对策的研究刻不容缓,意义重大。笔者以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探析贫困大学生最原始的需求,结合对应心理困境及其影响,探索解决对策体系,力图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思路。

一、心理困境对贫困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困境表现

贫困大学生从经济贫困中走出,一旦进入大学生活环境,经济支出严重不足,周围环境的强烈对比,会激生出很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与完善。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克服心理障碍,轻松快速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之一。要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首先要真实、全面的整合这些困境的具体表现。在进行全院资助工作中,课题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心理困境问题的调研,共收集有效资料196份。

数据分析表示,60.0%的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自卑;42.2%的贫困生生活封闭,不愿主动与人交往;20.0%由于贫困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而贫困大学生具体的心理困境表现主要以下六个方面。

1.自卑与依赖心理。这是贫困生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有25.1%的贫困生承认贫困使他们“常常自卑”,52.0%的贫困生“偶尔会自卑”。物质生活的贫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精神文化方面的贫乏,这些差异让他们产生“已不如人”、抬不起头的自卑心理。到了高校,接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后,有些贫困生不能正确理解资助的意义,认为国家社会理所当然的应该给与其帮助,不知感恩与奋斗,产生了“等、靠、要、争”的想法,甚至为了多争取一些资助去造假、说谎,表现出很大的诚信缺失。

2.嫉妒、敏感多疑、感情脆弱、过度自尊。强烈意识到自己的“贫困”的同时,一些贫困生从心理上产生了假性防御系统,缺乏安全感,往往被周围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刺激,负面情绪爆发。也有的贫困生,表现出对制度、环境的多疑,过度积极的争取荣誉。一旦现实与预想有偏差,就质疑一切,斤斤计较,疏离人际,进而产生抑郁情绪。

3.性格消极、对学习无兴趣。人类气质类型方面与遗传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它决定了人类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而性格的形成受成长过程中环境的不同、突发事件的刺激等原因的影响。很多心理学家都强调性格对人的重要性,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荣格甚至认为“性格决定命运”。贫困大学生很大比例上表现出了对学习的无兴趣,对周围环境的冷漠,性格消极,懒惰不愿付出。消极的性格容易恶性循环,产生厌世心理。

4.急于求成、自以为是、价值观的偏离。有些贫困生,目睹家境的贫困,父母的不易,兄妹的痛苦,萌生了尽快脱贫的想法,但是,由于社会资历和经验的不足,做法极端,急于求成,甚至荒废了学业;还有的贫困生价值观偏离,认为物质生活胜过一切,在校学习期间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兼职、做小生意上;有些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对教师的教诲并不以为然,偏离奋斗之路越来越远。

5.焦虑、不自信、责任感缺失。受“贫困心理”的影响,有的贫困生还表现出了焦虑、强迫症状,对细微小事也过度关注,反复揣测,总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还有的表现出对自己的不自信,总觉得做的不够好,没有长处,一无是处,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冷漠和排斥,不能积极的融入集体,责任感缺失。

6.单亲家庭与孤儿身份的困境特点。很多大学生的贫困源于双亲的缺失,父母的离异或去世,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刺激。内向型的容易产生恐惧、无安全感的情绪,而外向型的往往表现出叛逆、仇视、特立独行等,这些是典型的单亲家庭与孤儿身份的困境表现。

(二)心理困境对贫困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

纵观这些心理困境表现,也折射出了贫困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厘清哪种表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影响到学生主体的哪些方面,

是准确定位层次需求结点的关键。综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题组将采用直观法(直线连接法)对相关影响作出表述,见图1。

二、基于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对策研究

马洛斯著名的五层次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以上层次依次由较低到较高排列。

(一)各种影响所反映出的需求层次缺失分析

贫困大學生的心理困境影响很直观的反映出了需求层次缺失,为了方便研究,课题组同样用直观法分析贫困生心理困境影响是哪个需求层次结点的缺失,将问题明朗化、简单化,帮助教师高效、准确的解决问题,见图2。

(二)准确定位需求层次,进阶式整合解决对策

从低级到高级,有先后顺序,逐步完成。

1.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对贫困生心理困境影响对应的需求层次缺失,由底层到高层,可以逐步通过相关对策予以缓解和引导,可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在图2马洛斯需求层次的缺失内容里,课题组发现,目前还没有因为生理需求未满足而导致的心理困境表现,这是因为当今的社会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了温饱线以上。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江苏,还有一部分来自其他省份(云南、甘肃、河南、新疆等),不管来自哪个省份,所有贫困生入学后,学校都会根据贫困等级给予各种组合的补助,基本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2.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等方面。按照相关表述,高校所应对的策略应该有以下三点:(1)建立高度监督机制的资助政策,补助金分配公平、公正、透明,监督角度多样化,在资助政策方面,建立严格的秩序和完善的体制。(2)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内容中,增加对相关贫困生的特别关爱,如定期了解生活、学习情况,优先解决他们的困难与需求,在集体中经常关注(增加其特殊关爱感),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增加他们的安全感,提供依赖的对象。(3)组织一定程度的集体体育锻炼,激发积极心理。已有研究表明,人在一定程度的体育锻炼过程中,能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激发积极心理的作用。很多高校的贫困生工作还没有关注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也很少与体育锻炼相结合。教育工作者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对锻炼项目、锻炼频率,单次时长、与思想工作各占比例等问题,应进一步明朗化。

3.第三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它包括归属的需求,即人们对接触、亲密、归属的无法满足的渴望,以及对战胜目前广泛蔓延的异化感、孤独感、疏离感的需要;爱的需求,人都需要爱与被爱,希望得到幸福的家庭和真挚的友谊。按照以上表述,课题组应对的对策有两个方面:(1)建立贫困生团体交流平台,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和同一感。①建议其参加所在学校的励志菁英培训班,培训内容可设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演讲能力培训和户外拓展等。在综合素质学习中,大家增进交流、建立友谊、淡薄异化感和孤独感。②建立社团或励志朋辈班,励志朋辈班是学习心理工作相关经验,为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贫困生建立交流平台。通过主题交流和相关活动,让低年级贫困生吸收高年级优秀贫困生的经验,以他们为榜样,找到学涯和职涯目标。社团的建设主要开发贫困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团结与合作意识。(2)加强爱情观的心理辅导。有些贫困生因为经济的不足产生了自卑心理,不能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学校应针对爱情的选择、追求方式和正确预期等方面,策划爱情观模块的心理辅导环节,除了这个需求层次缺失的贫困生,在青少年期的大学生,出现爱情观方面的问题也不在少数,这个环节是高校心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4.第四层次是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是指个人自尊、自重和获得他人尊重和赏识。人都希望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肯定。对这个层次的需求内容,课题组提出以下两个对策:(1)鼓励贫困生的特长、兴趣发展。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兴趣,也会有所专长,正确引导贫困生的特长、兴趣发展,是建立自信,获得尊重的有效方法。高校的素质教育应具有多样化与广泛性,让学生基本能找到自己兴趣特长的发展平台。通过建立素质教育中心,开设多样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也可以通过鼓励各类社团的建立,投入一定经济帮扶,为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提高专项知识技能,增强贫困生学涯的幸福感和成就感。(2)重视贫困生的荣誉鼓励。资助政策中,课题组一直提倡有偿资助,鼓励贫困生勤奋学习、积极劳动,以自己的努力换取经济的资助。同时,优秀的成绩和活动的积极参与,会使他们获得荣誉奖励,所以,应认真对待这些荣誉的颁发和宣传,也要让班级和系部的学生干部、优秀贫困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以鼓励教育为主,以荣誉鼓励为教育动力,推动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5.第五层需求是最高阶段,即自我实现需求。它是个人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最终达成个人理想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自我需求。如果贫困生能在这个层次上成功满足需求,也同样意味着资助育人工作的较大成功。这个层次需求满足的贫困大学生,已经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家庭经济的贫困和自身的不足并未给其成才之路造成影响,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最大限度的开发了贫困生的潜能,为国家人才储备成功输送了能量。近年来,高校贫困生成才典型也是贫困生自我实现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对此,应该推进以下三个方面:(1)鼓励贫困生创新创业。对有创业意向的贫困生要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正确认识创业的目的和意义,以纠正有些急于改变经济状况、因创业严重影响学业的现象;利用创业专业知识,为贫困生创业教育做好基础,帮助其创业计划的修改和实施,为其解决相关困难,给予有效的帮助与扶持。(2)让贫困生兴趣、特长发挥到极致。对有些贫困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专长,在鼓励其发展的同时,也注意观察他们的发展进度,是止步于专业的普及,还是能更深入的发展。相对于帮助贫困生建立成就感,能发掘其潜力并帮助他发挥到极致,具有更深远的意义。(3)胜任力教育。除了职业胜任力教育,还包括职位胜任力、学业胜任力。让贫困大学生了解自己以后的发展中所需要的能力和基础,为开发其潜质,实现自我价值做好理论准备。

三、重视个体特性差异,模块化设计培养方案

层次需求缺失的不同,设计模块化培养路径,细化培养内容,提高专注力和专业性。不难看出,通过对需求层次对应的解决对策提出,可以设计对应模块化培养方案,将贫困生心理困境影响对策有机整合,高效操作,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能准确、高效地针对相关心理困境表现,联系不同模块培养方案,制定个体化的培养方案。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顺序出发,课题组依次对相关表现和培养方案进行分析:(1)在贫困生新生入学阶段,教师应及时发现其家庭困难情况,迅速摸清困难等级,根据高校七位一体的自助模式,给予其响应的资助组合,有效解决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尽量避免第一需求层次的出现。(2)当贫困生表现出自卑、依赖、嫉妒、敏感多疑、性格消极、对学习或发展无兴趣以及单亲或孤儿身份时,应对第二层次需求对策:包括建立高度监督机制的资助政策、人文关爱教育、一定程度的体育锻炼与思想工作相结合。(3)当贫困生表现出感情脆弱、过度自尊、嫉妒、敏感多疑、价值观的偏离和单亲或孤儿身份时,应对第三层次需求对策:包括建立贫困生团体交流平台和加强爱情观的心理辅导。(4)当贫困生表现出自卑、嫉妒、过度自尊、焦虑以及责任感缺失时,应对第四层次需求对策:包括鼓励特长、兴趣发展和重视荣誉鼓励教育。(5)当贫困生展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发展较全面时,课题组建议采用第五层次需求对策,包括鼓励创新创业、兴趣特长教育极致化和胜任力教育。推进贫困生潜力发掘的最大化,为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给予有效的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以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为抓手,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表现,课题组提出了不同表现应对的对策,制定了模块化培养方案。从贫困生入学开始,就可以根据贫困大学生个体表现,将以上五个模块对应做出培养方案组合。例如,王梅同学在新生报到时递交了生源地贷款回执单,班主任刘老师便采用面谈、相关佐证和民主评议对其贫困等级定为“困难”。刘老师通过相关佐证了解到王梅来自单亲家庭,其他同学在民主评议时提到,王梅很自卑,但是平时表现出过度自尊、焦虑,也敏感多疑、感情脆弱,大家与其相处的甚是辛苦,生怕一句话说错了,伤害到她。根据王梅的情况,刘老师按照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所分析出的模块结点,决定给其制定以下培养方案:(1)经济资助上,国家补助按照困难等级发放,另外,帮其申请勤工助学岗和学费减免。(2)将其列入特别关爱名单中,定期与其交流,及时了解困难并给与帮助;鼓励其特长、兴趣发展,帮助其增强自信心,将消极心态转变为积极。(3)建议其参加相关体育锻炼,初始阶段应安排集体体育锻炼,克服其自卑和消极的心理,逐步发展到自主锻炼。

参考文献:

[1] 林芙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7(2):50-54.

[责任编辑 李 漪]

作者:王克俭

诚信教育缺失问题研究论文 篇3:

浅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

【摘要】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增强全民的诚信意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诚信是处世之本,也是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当前,大学校园里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大学生诚信教育尤为显得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出全面、合理、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教育 科学发展观 构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诚信”作为人的基本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诚信在当代社会交往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重视学生道德诚信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正确途径。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其加强“知荣辱、树诚信”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客观存在,其表现形式通常为:考试舞弊;伪造证件、拖欠学费及贷款、工作违约等。针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需要积极拓展和创新诚信教育途径和方法,不断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机制。因此,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构建出全面、合理、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加强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当前,社会上常常听到有关大学生道德诚信缺失的评论,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作弊严重。近年来,高校考试作弊现象频繁发生,作弊手段多样,甚至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作弊。如表现在:作弊队伍的不断壮大、作弊工具变得现代化、以赚钱为目的的“枪手”出现、作弊者心态的变化,由以往的偷偷摸摸变得坦然面对。诚然,大学生作弊现象的存在是大学校园不争的事实。

2、诚信意识淡薄。伴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好元素的出现,也会对人们的诚信意识造成一定的影响。高校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2.1、恶意拖欠学费,拖欠学费在很多高校都存在,而且所欠金额逐年增加;2.2、不按时还贷款,部分大学生助学贷款不按时付息,甚至有学生出具虚假贫困证明以获得贷款;2.3、随意违约,大学生在就业中签约不履约、随意违约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依仗自己的专业,在就业中这山望那山高,经常会不辞而别,让用人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3、人际关系诚信缺失。根据有关报道,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表现出对他人没有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他们认为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会占你的便宜。由于缺乏真诚和信任,于是在高校时有因偷窃财物、争夺恋人的矛盾发生;时有因恋爱不成功而轻生自杀或互相报复的事件发生。人际关系诚信缺失容易导致学生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进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更不利于学校的稳定。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必要性

从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出状况看,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个人自身因素的导致(社会环境包含了社会、学校及家庭三者)。一方面,社会价值的功利化和教育形式的表面化,讲求效率和追求最大利润逐渐成为评价业绩的砝码,进而使得自我意识明显、个人价值观突出。一些高校尚且缺乏完整的德育体系,还存在着“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坐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观念,德育方法单一,内容枯燥,其效果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存在着局限性,而他们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由于各种价值观念局限性的存在,大学生对于新事物难以准确的辨别,在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观成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关键时期。根据上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时代前列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其重点包括着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呈现的诚信危机。诚信危机往往所反映的深层矛盾是介于多个领域的多个问题的,现阶段,一些制度、一些体制深入转型期而产生的诚信危机恰恰暴露了信用制度的缺失,可归因于诚信危机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从解决诚信危机问题开始来解决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诚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调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如果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开创新的局面,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质量,夯实工作基础,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切实做到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这对于我们切实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内涵,其本质要义就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地位突出出来,也为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2001年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写进了公民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和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都特别强调了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将诚实守信放在重要位置。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的高度十分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现阶段,想要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就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内容、方法、途径、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一)加强诚信理论教育,营造校园诚信环境

在高校实施诚信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以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公平竞争的心态,作为高校诚信教育的核心。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采取适合的手段、方法,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就业指导》、《邓小平理论》等课程中增加诚信教育内容,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还必须让理论变得浅显、明白、生动、活泼,使理论渗入日常的小事中,使诚信的种子在教育过程中生根发芽。另外,诚信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中,使大学生既学会读书,又学会做人,让诚信教育渗透教材,走进课堂,逐渐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二)完善诚信教育方法,拓展诚信教育空间

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起影响作用的不仅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德育教育方法、途径将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诚信的树立。高校需加大树立学生道德诚信观树立的教育力度,并一改以往那种“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空洞说教方式,改变那种重灌输、轻交流;重传递、轻思考的方法,要强调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有针对性、时效性的诚信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良好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不仅仅是在大学校园内可以打造的,健全的社会环境也是最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诚信观念。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不断拓展诚信教育空间,营造出各方面协调统一的诚信教育环境,比如:1、在社会上,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诚信的榜样示范作用,要建立健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制度体系;2、高校要组织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加以引导。如举行诚信与反诚信的讨论、诚信征文活动、以诚信为主题的网页制作大赛、万人诚信宣誓仪式、定期召开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定期公布不诚信行为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诚实做人、做学问的氛围,让学生关注诚信,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意识。同时,高校还要对受到国家奖助学金、社会资助的同学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树立对社会的回报意识。3、高校还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要把诚信教育纳入课程设置之中,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诚信有关内容,引入诚实守信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诚实守信的现实意义。4、若使诚信教育被接受并被真正消化,还需要发挥团组织和学生各团体的作用,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团组织和学生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建立健全诚信评价体系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不仅要靠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还要辅以完整的诚信评价体系,要依靠制度予以保障。因此,高校要营造诚信环境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诚信制度,使大学生的各种行为接受一定的约束。同时,将大学生各种校园行为、社会实践、纪律遵守等情况汇总分析,建立有效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进而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以其作为学生操行评定、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入党发展等的重要依据,并配合社会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既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诚信品德培养的管理,又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

(四)积极建设高素质的诚信教育队伍

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服务学生无小事”的理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诚信教育队伍。首先,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诚信人格的感染力,从基础课到专业课教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内容,都要讲授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强烈的责任感意识和实际行动的表率作用,使自己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次,高校的其他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也会和大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这就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工作负责、热情周到,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这样便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使诚信教育能够切实有效。

四、结束语

诚信是大学生处世之本、走向社会及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是现代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作探索的大课题。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公民都能坚持以诚信要求自己,以诚信对待别人。并且,要在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建立完整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这样,高校才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诚实守信的合格人才,才能不辜负于党和人民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梁小伊,刘红斌,陈晓梅.关于诚信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84-85.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邹建平.诚信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序.

[4] 杨雪琴.试论当代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形成路径[J].社会科学家,2005(6):146-148.

[5] 杨昕.大学生诚信品质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6] 刘余莉.诚信缺失:对策与出路[A] .时代变更革与伦理学发展伦理学论文选粹[C] .北京:中共中党校出版社,2005,12.

作者:夏云周

上一篇:风险权重的房地产投资论文下一篇:审计任期的审计独立性论文